201505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無餘修,佛德具圓滿福德之資糧,
長時修,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
無間修,謂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
尊重修,謂恭敬學所修如來之因。
這大家用心看,應該瞭解了吧!我們要如何用恭敬心來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虔誠恭敬,對佛、法、僧,要用這一分恭敬的心。對佛恭敬,那就是要好好聽法;對法恭敬,要法入心,好好用心修行;對僧恭敬,我們要殷勤無間,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四種方法。無餘修,我們恭敬佛陀,佛陀為何價值我們恭敬呢?佛陀是已覺悟者,佛陀已經是智慧福德圓滿的人,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他能圓滿福德,這是累積了長久的時間,累積了他的資糧。佛陀既然是歷劫,沒有間斷修行,在人群中修福緣,在人群中長智慧,其福德因緣都是用很長久的時間。無餘,就是時間都沒漏掉,沒有剩下的時間,長久,這樣累生累世,任何一個眾生也不讓他漏掉,把握時間入人群,度眾生,這種都無漏,意思就是說所有的時間,歷劫以來,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的時間,無不都是在修行,修福、修慧,所以福慧圓滿。
來人間,任何一個眾生,不論是五道四生,他還是為五道四生的眾生,沒有一個放棄。這是佛陀對時間與眾生之間,完全都是充分付出,充份修行。「無餘修」,沒有有餘的時間,空檔,完全很充足的長時間來累積資糧,所以他成佛了。這是佛陀的德,佛德,已具足圓滿福德資糧。所以我們若常常看到人家在精進,「哎呀!你做這麼多,一些好事都被你做完了。」其實他是盡心力,我們人人都能做啊,好事滿天下,佛陀希望我們人人都去做好事,人人都入人群,人人都把握時間,把握時間在人群中造福,這叫做累積資糧。佛陀是以身作則給我們看,這是時間不浪費,入人群中,對眾生平等疼惜的愛,於人間沒有遺漏掉,這是他修福德的資糧。
所以他必定要「長時修」,要用很長的時間來修行。多長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用這麼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有多長呢?常常向大家說,人壽十歲做基礎,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再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這樣重重疊疊的一百年多一歲,一直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樣叫做一增劫,再經過了從八萬四千歲,經過一百年減一歲,再經過一百年減一歲,這樣一直重重疊疊一直減,減到人壽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這樣三大阿僧祇劫,這樣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呢?應該是很長。我們昨天說過了,萬萬為億,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你想,這數字一直到了無法用數字表達,用佛經來說,它是用「劫」,長時間,劫波,用這樣的人壽增減,來表達時間之長。三大阿僧祗劫是很長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無倦,就是一直要很精進。
我們行六度,布施,就是要去付出,付出一切,付出心腦,付出身體的力量,付出所有有形的物質,付出所有的心血,付出所有的時間,這就是付出。布施,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把握時間,無所不施,就是付出。持戒,我們要持清淨戒,既是修行,要持清淨戒。還要忍辱,要經得起忍耐。精進,就是時間一點都不浪費,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這種精進,不論是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人與人之間,都是真正縝密的付出,進而不退,這種精進。還要忍,要經得起忍耐,忍耐精神上的折磨,因為人在人間,人人都有各人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習氣,我們所做的事情,不一定人人認同,難免有人批評,就要經得起人的批評,要經得起人人對我們的考驗,有錯的要即時改,對的,我們要堅定意志。這種忍耐,該做的,要去付出,該修的,我們要堅定,精進不退,這就是我們要堅定。所以,過去一直說「三無漏學」,戒、定、慧,我們想要付出,行菩薩道,布施就要持戒,我們還要再忍辱,我們還要再精進,我們要還再思惟修,就是禪定,我們還要再增長慧命,所修的一切要歸納於增長慧命,這必定要在長久的時間不倦,要精進,要經得起忍耐,經得起思惟修,世間人人批評,或者是種種有形、無形的磨難,都要經得起,這叫做忍耐。要精進,要忍耐,才能入三大阿僧祇劫而不倦,這都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
還要再「無間修」,無間,就是在精勤中還要勇猛,沒有剎那間的廢修,這樣精進,不荒廢了分秒的時間,時間要很把握,不要浪費時間。人生苦短,時間,豈能將我們的心消磨在雜念呢?豈能讓我們的身心荒廢在煩惱無明的病態中呢?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勇猛精進,沒有剎那荒廢掉,我們要認真修行,這叫做無間修。時間不夠了,來不及了,既然是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在那裡起煩惱呢?哪還有時間在那裡無明呢?這種煩惱無明,是人間的心理病態,修行就是要去除了我們的心理這些無明惑,亂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時間「無間修」,沒有一點時間我們不在修行,這叫做思惟修。時時刻刻我們的心腦無不都在修行,對人、事、物,我們都要常常很清楚,不要荒廢我們的身心力量,總是要把握時間。
還要「尊重修」,要尊重,也就是要「恭敬學所修如來之因」。我們要很虔誠、很恭敬,虔誠的心面對著佛陀過去所修的行,佛德圓具,真正的圓滿入人群中,任何生靈、眾生,不論是五道四生,這就是佛陀修行的道場,是佛大覺者,修行所要拯救的目標,所以他能得佛德滿圓,福德資糧已經累積得這麼圓滿。在<信解品>中,窮子譬喻,貧窮子,他就是沒有福德資糧。所以譬喻貧窮子。佛已經成佛,大覺者,是如何的大覺呢?是他的福德資糧很豐富,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無不都通收在他的心腦之中,這要用很長的時間累積過來,所以我們要對佛陀就是那麼的尊重,那麼的虔誠面對著佛的尊敬供養,這是供養,我們的修行向佛陀看齊,這就是供養佛。長久時間,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這就是恭敬法。我們對法要長時間體會,天地萬物,天體真諦,我們都要去瞭解,要用很長的時間,天、地、人萬物一切,道理有多少呢?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這是對法的恭敬。
無間修,我們既然是修行,發心,內修,出家修行,我們要把握時間精勤,要勇猛,不要懈怠,連剎那間的時間,我們都不能浪費,這是對僧的恭敬。尤其是對我們自己生命的尊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的選擇,選擇的目標,這是我們對僧,僧格,我們要自我提升自己的僧格,既然修行了,我們自己的僧格要提升。在僧團中「六和敬」,在僧團中,你恭敬大家,大家也恭敬我們,我們自己提高我們的僧格,人人認真修行,互為善知識,互為勉勵,這樣在內修精勤勇猛無剎那廢修。我們在修行的道場中,必定要這樣恭敬尊重修行,所以尊重的修行,就是要用恭敬心。我們大家要學的,就是如來因,我們要到佛的果位。
人人學佛,不就是為了要成佛嗎?為了要成佛,所以我們才要很恭敬尊重三寶,我們就是在三寶中其中之一,我們自己要尊重佛寶,我們要恭敬尊重,用身來學佛陀的典範;我們要恭敬法,因為法能成就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要用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與佛同樣,積資糧;我們要好好保持我們的僧格,知道佛法的法脈,就是要僧來傳,荷擔如來的家業,我們若不認真,擔天下眾生的重擔,我們的力量還很不足,所以要好好鍛鍊,荷擔如來家業。我們要擔家業,必定要好好恭敬學修如來因,要不斷學,如何才有辦法讓這顆種子入我們的心地來。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修的行。無間修,沒有間斷,好好積資糧,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在累積資糧。學佛要用很長的時間,不能懈怠,不要我們的心在煩惱無明中,荒廢掉我們的生命,所以要殷勤精進,這就是修行態度。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因為大弟子,就是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四位已經在佛的面前表達出了他們的心意了,表達出過去比較失誤,所以守在小乘獨善其身,現在已經瞭解了,有與佛同等的寶藏,就是法寶,智慧是與佛同等。瞭解要如何使用,法使用入人群中,他們已經知道了。儘管年齡已大了些,這時發心,那個因,剛才說過了,要尊重修,恭敬學,所修如來之因。這個因已經開始入心,雖然年齡有比較大,這個因入心地了,開始就要行。一棵大樹,這顆種子既然落土,現在要培養很多的緣,所以眾緣就是,未來世,從今以後,一直生生世世的緣來培養這個因。
種子成長就是要靠緣來成就,這樣生生世世,就如剛才說的,我們要有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就是要靠這樣不斷的心力,借重因緣。有這因,藉重緣,我們要殷勤,讓種子成長變成了大樹,大樹開花結果,又有籽,能夠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將法普遍,這是四大弟子在佛的面前所表達出來,瞭解佛的心意。所以,「心之所念」,佛陀當然很瞭解了,所以「告諸比丘」,開始向大家宣布,「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那由他」就是無量數,三百萬億,無量數的佛。過去說的迦葉尊者也是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須菩提尊者,佛陀已經唱名授記了,叫出他的名字來為他授記,就是要經這樣長久的時間。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要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麼多佛,每一尊佛相隔的時間很長,也是要經過幾劫才能有一尊佛出世。還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可見還有多久時間。所以我們必定要「長時修」,我們必定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修,甚至「無餘修」,時間不要浪費在這樣的時間。佛在世時,要上求,無佛在世,同樣在人群中下化度眾生,累生累世這樣的過程。佛在世就要供養恭敬,要佷虔誠的心來供養恭敬,還要很尊重,對佛的德行,我們要時時讚歎,你讚歎佛的德行,就是我們要學佛的德。所以你若是輕視,那就是不想要學,你要重視,真正的重視,重視就是讚歎,這樣才能學佛的德,累積資糧。所以我們要尊重讚歎。還要「常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要「具菩薩道」,就是要行菩薩道,佛,成佛的目標,就是要人人行菩薩道,一直到最後身。經過了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奉敬供養,時間這樣長,最後因緣成熟了,自然「得成為佛」,這是須菩提。
經文簡釋: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植福德之廣。供養等是三業虔敬以修福,修梵行是出家離欲以修慧,福慧雙修圓滿,名菩薩道。
所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的意思,就是「植福德之廣」。我們要不斷一直種福,不斷在人群中要造福,植福就是去種,去撒種子,去布善種子,去結好緣,這叫做「植福德之廣」。要很廣,時間長,自然空間就多了,它就很開闊,要用很長的時間。就像我們一直不斷不斷將善法向國際間推動,國際間,若人人共有與佛同等的慈悲、愛心,接受了這法,他若願意在每個角落去布善種子。就如現在在國外,尼泊爾,也是有一群菩薩、大醫王在那地方。不只是哪個地方有災難,他們出去,即使哪個國家欠缺的,是貧困的,他們就地救濟;若是醫療欠缺的,那個國家醫療較落伍,我們就去做醫療輔導、醫療補充。就像最近緬甸,與我們臺北慈濟醫院來交流合作,我們常常有醫師去緬甸的妙禱醫院,去幫助他們開較困難的刀,貧困人的無法有錢就醫,我們就幫助他們去義診。除了義診,幫助他們開刀,困難的,我們還能技術交流,還能為貧困者解除病苦。像這樣,都是廣施,將空間擴大,愛的力量,精神、心念,只要有行菩薩道,將菩薩種子向外傳播,這樣就是「植福德之廣」。
供養恭敬等,這種「三業虔誠以修福」。三業就是口業要讚歎,讚歎佛德,讚歎佛法,讚歎僧,所以讚佛、讚法、讚僧,甚至在我們人群中,要時時說好話,常常做好事,心要不斷培養我們的智慧福德,這是三業虔敬,這叫做修福。很虔誠,對佛、法、僧的虔誠,對人、事、物的恭敬,這是就是在修福。不只修福,還要修梵行,梵行就是出家修行。在家,雖然他們能行菩薩道,能修十善,但是紅塵滾滾,家屬的牽絆,所以這身形無法保持得很乾淨,無法斷淫。所以,人間很多很多的禍端,就是從色,這種男女之色欲愛,造成了家庭倫理破裂,倫理道德觀都破裂了,這就是因為淫欲難斷。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一切要清淨,人類不就是這樣,這種男女色欲難斷,所以就會有很多家庭的糾纏,人類的糾纏,人類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所以,認真修行能成佛,總是要一直培養,用長時間培養,從在家,在社會上看到人類是這樣,瞭解了,自然就用心去割愛辭親,入佛門,專心修梵行。「出家離欲」,這樣才能夠真正去除所有的煩惱、惑、無明,這樣修慧。無明去除,慧,才有辦法成長清淨的智慧。這樣叫做福慧雙修圓滿,名叫做菩薩道。真正的菩薩道,就是要完全去除煩惱、無明,修清淨行,叫做梵行,這樣這個菩薩道才是真正很具足,才是真正修因而趣果。
經文簡釋:
「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修慧之深,梵行即淨行無染總名梵行,修證圓滿,故云具菩薩道。
*梵者清淨之美,菩薩利他之行,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離過清淨,故名梵行。
我們修的,是要成佛的因,我們就要這樣常常保持著這樣乾淨,身體不受污染,「常修梵行」,身心都清淨,「具菩薩道」。「修慧之深」,慧業就能很深。梵行就是淨行無染,總名叫做梵行。不只是造福人群,還要潔身自愛,這種身不受污染,我們的行為都保持得很潔淨,這叫做梵行。「修證圓滿」,這樣修,身心都清淨圓滿,這樣叫做「具菩薩道」,這樣的菩薩道才真正是圓滿。所以,梵,梵字就是清淨的意思,就是菩薩為了要行利他之行,能對治一切不善之法。我們自己身心若清淨,才有辦法具足智慧,才能入人群不受污染,這就是對治眾生不善之法,我們要自己先清淨自己,沒有不善法,連我們的身心欲念,都完全沒有這個念頭,身心很清淨,這是對治不善之法,能離過,離開過犯,我們沒有錯誤,常常保持著無錯誤、無過失,我們的身心永遠清淨,故名梵行。
經文簡釋:「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最後身二義」:
一、聲聞此身已盡,不受後有,名最後身。
二、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名最後身。
今是後義。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我們修行就是要這樣一直修,從過去,生生世世,在人群社會紅塵滾滾中,有了因緣接觸佛法,慢慢一直瞭解,一直到有了因緣,就自然斷除一切世俗的欲念。這個念頭斷除,就發心修行;發心修行,生生世世,我們就是發這個潔身自愛的願,要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中,這種潔身自愛,一直到了最後身。如迦葉、須菩提,他們(未來)能成佛,修行四十多年了,聽法四十多年了,自己一直自淨其意,自修覺悟,已經是累生累世出家修行,就是這樣過來。現在此身已經遇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跟他們說,有這個因,再來你就要去行果位。因,既然生出來了,你能覺悟,向修佛果的道路,那就是菩薩道,保持著清淨身,行菩薩道,未來要值遇三百萬億諸佛,還要這麼久的時間,生生世世修清淨行,行在菩薩道中,最後,這叫做最後身,「於最後身,得成為佛」。這就是「最後身」的二義之一。
二種意思:一是「聲聞此身已盡,不受後有」。不會再牽扯未來又有的因緣,現在開始就能生生世世,以出家修行無染著的身,遇三百萬億佛,就是要出家,在三百萬億佛之中,生生世世修清淨行,這是最後。佛陀已經告訴我們,聲聞此身已盡,這是佛陀在大眾中這樣宣布。「不受後有」,就是後面不會再牽扯眷屬,還是清淨身修行,這叫做「不受後有」。我們來人間是使命,就是借因緣來人間,就是要度眾生,不是要來人間再牽絆家屬緣,是要來人間結清淨緣。
所以,第二、是「等覺後心」,就是從聲聞一直到等覺,法一直到最上,最後那個心,就是以金剛來譬喻我們的定心。「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第八識已經空掉了我們平時所造作的、,所結的一些緣,我們已經都空掉了。「異熟識」,我們之前有解釋過了,第八識,就是你所做的一切,善惡業都收納在第八識裡。我們若好好修行,惡的,我們都沒有做了,惡行,一項一項一直去除,去除到這個識完全是善,這個善,連善也空掉了。善緣,我們對眾生修而無修,度而無度,到了很自然,我們就是為天下眾生而來,沒有人我相,已經「異熟識空」,也就是付出無所求,名為「最後身」。現在,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最後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用心,時時要瞭解,所以我們要有這分修行最後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我們能「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經文:「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簡釋:
「號曰名相如來」;須菩提了知一切法空,故一切名相空,所謂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以了知法唯名相故,故佛果上之德號,曰名相如來。
這個佛,佛號,那就是「名相如來」,名相如來,同樣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來須菩提所修行成佛的佛號,叫做「名相如來」。大家還記得嗎?舍利弗未來成佛,是什麼佛呢?華光如來。迦葉成佛呢?光明如來。現在須菩提成佛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所以,「須菩提了知一切法空」。我們過去說過了,須菩提出生時,忽然家庭內的寶藏消失了,過了一段時間,寶物又再聚集起來。他的出生就帶來了人間一切是空法,帶來了人間一切是合成的法,這就是他出生的瑞相。所以「一切名相空,所謂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他所修的行,他現在就是這樣,瞭解的法,知道一切名相都是空的,所以所有的言說都是沒有實義。
因為常常說,真理,理無體相,一直說理無體相,用說的,言語道斷,要說什麼法呢?法,拿出來看看。所以,佛陀不得不用種種的譬喻來說相,這個相再分析,這個相又歸於空,所以這個道理若瞭解,須菩提完全瞭解這個道理,「以了知法唯名相故,故佛果上之德號,曰名相如來」。因為他現在所修的行,就完全瞭解了,所有的名相、體相,分析到底就是空,所以他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這就是未來須菩提成佛之後,他的名稱。他的名稱是這樣,我們瞭解了,到底他的國土是什麼呢?當然要接下來再解釋。
我們要瞭解,學佛必定要「無餘修」,我們沒有再更多的時間,常常要知道來不及了,所以沒有多餘的時間,我們還要知道,所要做的應該都要做完,所有的時間要很適當地把握。人人,我們都要度,所以任何一個人,都不要讓他斷了善根,所以要「無餘修」。再來就是要有長時間來修行,不要有厭倦。要「無間修」,還要「尊重修」等等,我們要有這分心,無間斷來修行,因為時間要經歷很長,要走很長的菩薩道,才能到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