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3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5/3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31晨語簡記   2015/05/3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五月 31, 2015 10:18 pm

2015053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因中心得無礙憶念淨行

靜寂清澄因修志玄虛漠

號名相者因解諸法空寂

因核果海淨德授證空生



  我們前面就一直說,修行,我們一定要從因,因就是種子,因就是我們所有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就如我們說的真如本性,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萬物真理,清淨在源頭,本無體相,但事出必有因,這我們必定要瞭解的道理。所以,「因中心得無礙」,我們若能很瞭解,自然這因中的源頭,我們體會的到,我們人人的心就能得到無礙。我們人心就是有很多罣礙,罣礙的心就是煩惱心,修行,就是希望能得心無罣礙。凡事,知道了,瞭解了,瞭解,就要將這些事物與道理很透徹,這樣叫做瞭解,瞭解真實的道理,那就沒有什麼好罣礙了,所以我們要從因中,我們的心才真正能得到無礙。我們要時時憶念淨行,就是要修行,修行要時時有思惟修,常常就是憶念、思惟,思惟淨行。修行,若聽就忘記了,隨時都是纏在事物名相,若這樣,我們常常都是心受污染,心不專,心不在定中,所以我們修行,要修得心專、心定,挑柴運水無不是禪,一切動作都是在思惟修中,這樣叫做憶念。我們憶念淨行,我們要時時心都要有清淨。



  在行蘊中,時間無情流逝過去,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我們的心,每一天都是隨著外面的環境,不斷這樣行蘊。時間這樣過,空間隨著我們行動,行動中無不是與人、事、物在接觸,不論是人、事、物,任何一個空間,我們的心要有這分憶念清淨。常常心就要有這樣,思惟修,在任何地方,對待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有憶念淨行的心。若是這樣,我們就能靜寂清澄。靜寂清澄,是我們修行者最想要的境界,那就是靜寂清淨。常常我都是嚮往著這種靜寂清澄,但是在芸芸人、事、物中,真的就是求不可得。但是,我們的目標,將來要成佛,成佛就是大覺悟者,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那就是靜寂清澄了。我們若要靜寂清澄,就是要修,要回歸源頭,修,思惟修,在這志玄虛漠。我們身心要常常很自在,自在在志玄虛漠,我們的心靈境界,沒有事物來擾動我們的心,我們要「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就是志玄虛漠。



  所以我們昨天那段文,就已經看到了,須菩提已經得佛為他授記了,須菩提未來也能成佛,但是要成佛的時間,要再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樣長久的時間,這樣的過程,將來也能成佛。所以要成佛,雖然時間很長,已經得到佛陀肯定授記了,有一個名相,這名相是因解諸法空寂。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他修行,就是在他的修行過程中,佛陀觀察他這一輩子修行,最後能遇到佛親自為他授記,這段時間他如何出家,出家,過去的因,這因在長久的時間,在佛的僧團裡,他的行為,這樣全都能瞭解他的過去。看他的現在就瞭解他的過去,就是一直有這分諸法空寂。因為瞭解他的因,看他的行為,更能瞭解他的過去,所以所修的行,就是體悟在空寂的道理,這也就是因核果海。這個因,常常跟大家譬喻,種子回歸到最微細,但是因剖析起來,其實是那個理,所以它能結果,只要這緣會合了,種子與緣會合,有地、有水分、有空氣、有陽光,水分會合了,自然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這叫做因核果海。一棵水果樹,它年年纍纍的果實長出來,年年都可採收,這棵果樹是來自一顆種子,它能長久長出纍纍果實出來,所以叫做因核果海。只要你這真如本性,我們若能透徹,自然道理都會清楚,所以淨德,瞭解道理之後,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清淨我們的心,無明、惑等等要去除,時時憶念淨行,不再受無明煩惱染污,到最後,淨德現前,那就是「授記空生」。空生是誰呢?就是須菩提。



*「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說般若時,須菩提在大眾中合掌問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

佛答說:「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

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如是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



  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透徹瞭解道理體相皆空,所以他是解空第一。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祇園精舍講《般若經》時,須菩提就在大眾中,很恭敬,雙手合掌,就來請示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應云何住?」我們這些修行者,跟隨在佛身邊,都瞭解了佛陀所說的道理,一切歸於空寂,我們都瞭解,但是在家居士修行,他們每天都庸庸碌碌,他們要如何能瞭解道理真空的法呢?「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在家修行人,在家人聽法,他要如何能體會到這個諸法空的道理呢?他們的心在家庭、在事業,要如何能使他們發菩提心?要他們的心住在哪裡呢?要在家庭嗎?在事業嗎?或者是在名利地位?要如何叫他看得開?這是須菩提很發心,已經瞭解了,要發大乘心,將來要入人群中教化眾生。要教化社會人群,如何讓他們的心在佛法中能自在下來。我們就知道須菩提的決心,要入人群,所以代替在家居士來問,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能降伏其心?他們的心能安住下來?佛陀的回答就是說,安住在菩提心,就是要在菩提道上。



  什麼叫做菩提道?布施的時候,那就是要無相布施。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行者,不論在家、出家都要發大心,在家人若要發大心,那就是付出、布施,布施就是要無相的布施。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付出無所求;不只是付出無所求,我們還要感恩,讓我們有機會布施。所以,社會人士也同樣能發大心,居士也能聽法、說法,同樣能將法輾轉度人。維摩詰居士不就是現在家相、現長者相,在人群中說法嗎?所以也是能度生。他們要修菩薩行,菩薩行也是要結很多的好因緣,來生才知道方法,要修行,才知道要斷除糾纏的因緣,才懂得要出家,才懂得真正去除無限量的煩惱、因緣。所以必定就是要行無相布施,同時,就是度眾生,去和人結好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就是在家菩薩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要行無我度生,無我相去度眾生。所以「如是安住」。在家菩薩,心要安住,付出無所求,還要聽法、說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就是用這個心安住,這樣就是降伏這念心,在人我是非中能好好將心降伏下來,能降伏妄念。



*我法二執,去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離一切執,才能體會真妙空理。



  在家人接觸到的,家庭的拖累、事業的煩惱,人家說「商場如戰場」,名利地位,這要如何修行?就是這麼簡單,就是要修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這念心要好好修,這就是在家菩薩要去除我法二執,那就是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樣的,與我們修行者修行的心態都要一樣,要去除人我所執著的心態。所以,離一切執,才能體會真空妙有的道理。這我們就需要鍛鍊,我們對在家菩薩,也能鼓勵他們好好修行。人間,都叫做道場,出家,以叢林為道場,社會的居士,在家居士,人間就是他們的道場,所以無處不道場。



  須菩提聽佛這樣說完之後,他透徹,證悟了,不只是修行者的心要去除人我法,人我法的執著,連在家居士也是需要,所以原來道理很通徹,不論是修行者,僧,或者是俗家人,僧俗都能通徹的道理。所以,在佛的弟子中,須菩提稱為「解空第一」,他能夠認清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生滅法,他都很清楚了。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好好從因中去探討理。我們看這棵菩提樹,就要知道菩提樹的種子。我們現在要修行,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的源頭,必定要修得心無掛礙,並且要時時憶念淨行,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前面的經文這樣說,須菩提將來也能成佛,但是要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諸佛,這樣供養,要去供養這些諸佛,所以他後來就能得成為佛。



經文:「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前面都常常解釋過了,每一尊佛成佛,必定要這十號具足,十號就是具足十德,這十種德都要具足,這樣才堪得說是大覺悟者,是天人師,是佛,是世尊。這就是修行為何要用這樣長久的時間呢?,就是已經到了很完美,沒有瑕疵,這樣地清淨,靜寂清澄,這樣的境界。下面再接下來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



經文簡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此記得果之國土嚴淨。有空寂法,劫名為有寶,其國清淨,是國常有寶生。



  這段經文在描述將來須菩提成佛之後,他的國土名號叫做寶生,他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因為他已經對天地萬物,所有的形相都完全透徹瞭解了,所以叫做名相如來,完全體會了,這些名相完全解空,體會名相到頭來仍是空寂。所以,這之前有說過。他的劫名,他的時間呢?這個時代的形象是什麼?這就叫做「有寶」。劫名「有寶」,國名「寶生」,這就是向須菩提所授記,將來所得的果報,那國家人民,與國家的形態,那個時代,未來他的時代,就是這樣清淨。那就是國土嚴正,就是很清淨。「有空寂法,劫名為有寶」。那種清淨,清淨得很空,就是靜寂清澄,空寂,人人都能體會到這分空寂的道理。那個國家的形象就是很開闊、很寧靜,這個國家的形象很莊嚴。所以「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國清淨,是國常有寶生。」那國家很開闊,這麼開闊清淨的境界,到處所見的東西都是寶物,而且都是清淨,一塵不染,常常所產生出來的就是寶,寶物。我們娑婆世界常說塵霾,沙塵暴,常常說空中的塵,沙塵漫天飛,有時天空都是這樣霧茫茫,分不出是夜晚或是白天。最近不就是常看到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嗎?氣候很乾,風一吹,沙塵漫天飛。但是未來,須菩提所得的國土是這樣莊嚴,清淨開闊,所見完全都是寶物,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須菩提未來的國土。



*迦葉因中具紫金光聚,須菩提因中能善解空理,故一以光為德,一以空為寶。



  迦葉授記時是因為他修行,「因中具紫金光聚」,所以他的國土都是光明,須菩提呢?他的因中所修的行就是「能善解空理」,所以「一以光為德,一以空為寶」。因為他已經解空了,道理、名相,所有的,他一切都很瞭解。所以有兩項,一項是光明,解空。他的國界空寂,很開闊、很莊嚴,所以是空,也是光,非常的光明,這就是須菩提的德,所以得來了,這空間布滿了寶,所以,空為寶,空間無不都是寶聚,因為「善現」,「善現」就是須菩提,也能叫做「空生」,須菩提有「空生」或是「善現」,這兩個名字,須菩提是姓,但是他有二個名字,一個叫做「善現」,一個叫做「空生」。



*又善現誕日,宅舍都現空相,繼復現多數寶物之相,故依報之佛國土名曰寶生,所應之劫名曰有寶。



  就是他出生那一天,他家裡忽然間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都空了,他出生,家裡的寶藏忽然間都空了。等到出生之後,忽然間這些東西,寶物又再恢復回來,這是他出生的形象,叫做空生,也叫做「善現」,這是描述他那時候出生時,就有這種很異常的現象,傳說中是這樣說。所以「繼復現多數寶物之相」。「依報之佛國土」,名叫做「寶生」。出生之後,忽然間很多寶物又都湧現出來,依照他出生的這個異常的形態,所以佛陀為他授記,就是未來國土名叫做「寶生」。「所應之劫」。他未來所感應的時代,時間,稱為「有寶」。在那地方完全是寶生,全都是寶。



經文簡釋: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由平心地,則世界地自然平正。

*「玻璃」:此云水玉,亦表內外映徹。



  所以「其土平正,玻璃為地」。那個國家,土地都是很平,都是很整齊,「玻璃為地」。這種「由平心地,則世界地自然平正」。我們的心好好地修,修好我們的心,常常心平氣和,自然我們的世界就能很平靜,我們所住的,我們的環境社會就能很祥和,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淨化人心。人的心就是常常很不平衡,所以無明煩惱不斷複生,我們住的世間,這個時代就是這麼污濁,而且四大不調和,土地就是這麼不乾淨,這都是眾生共業。但是那個國土,就是將來須菩提成佛的那個國土,名相如來的國土,那就是那麼平正,與他共世,同一世在那個國家,都是同一種福報,同樣的福,同樣有修行,同樣在那個時代出生。所以,他那個時代,在這麼莊嚴的國土裡出生,這也是共善業,共時代,在那個時代出生。人人的心地心平氣和,心地平,就是世界自然平正。所以那個地方「玻璃為地」。玻璃就是一種寶物,那就是水玉,如水之玉,這種玉,光明透徹晶瑩,這叫做玻璃。亦表示「內外映徹」,內外都很清淨,從外面能透徹看到最裡面,我們現在就是無明,無法看透徹道理,那就是我們的無明存在。那個世界全部就是這樣清淨如琉璃一般,如玻璃一樣,內外明徹。



經文簡釋:

「寶樹莊嚴,無諸丘坑」;菩提樹眾善莊嚴。丘陵坑坎表不平心。



  所以「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應該那個地方就是這樣,「寶樹莊嚴」,沒有丘坑,就是土地很平,樹都是很整齊,稱為寶樹,也就是菩提,覺悟的樹。就是如我們眾生,人人有覺悟的心,自然我們就很整齊。心整齊,土地也整齊,那個地方的景觀也是很整齊,讓人看了就很歡喜,稱為寶樹。寶樹是在布置那個環境,周圍環境的景觀,不論是哪一棵樹,在哪個地方,都值得去欣賞,讓人能欣賞的樹木。所以就如「菩提樹眾善莊嚴」,人人,大家的心若能這樣,這麼有善念,就如樹,種樹,培養人,和在種樹一樣。所以樹人就是培養起來,人人都是這麼善念,就是這麼整齊,如樹一樣。「丘陵坑坎」表示不平衡的心,那個地方都沒有,沒有這種丘陵坑坎,沒有這樣高低,沒有,都很平正。這是表示我們人人都是很平坦的心,沒有 不平衡的心。



經文簡釋:

「沙礫荊棘,便利之穢」;沙礫隱腳,荊棘刺人,表惡毒念,殺害於他。便利穢地,惡毒害心,其土悉無。



  再者,「沙礫荊棘,便利之穢」,沒有這些骯髒污穢的東西,沒有沙礫,沒有那些東西,沒有大小石頭,沒有泥土沙坑,都沒有,更沒有「林投竹刺」,這些荊棘。前面迦葉受記時,也說得很清楚了,那片土地很乾淨,沒有污穢的東西。所以這種「沙礫隱腳,荊棘刺人」,石礫會扎人的腳,若是荊棘,會刺到人的身體。這些東西在那個國土都沒有。有這樣的東西,就是因為人心惡毒的念。



  這種「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這就是表示那個國家,就如我們現在的人,不就是全身都帶刺嗎?動不動就要傷人,這種心態惡毒的念頭,這就是如荊棘,它會刺人,如沙礫扎人的腳。這種無形的心態,常常都有這種殺害人的心,這實在是在這五濁惡世中。「便利穢地」,這就是「惡毒害心」,「其土悉無」。在那個國家,須菩提將來成佛,他未來的國家,都是很莊嚴,全都是寶,沒有這些形相,沒有「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都沒有。



經文簡釋:

「寶華覆地,周遍清淨」;以眾善因莊嚴佛國,如諸寶華遍覆其地。未來須菩提成佛之國土,有五種嚴淨。



  有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寶華覆地,周遍清淨」。所有的,所看得到的,都是眾善因。這個國土這麼莊嚴,能生在那個國土,就是有很多善因緣凝聚會合,都是有修行的人,依報生在那個國家。有福報的人,有修行的人,透徹道理的人,他後來的依報、正報,就是在那個國家裡,所以「以眾善因莊嚴佛國」。這我們前面,迦葉成佛的國土,我們也已經都解釋過,人人要有共聚善因,未來就能共聚在那個莊嚴清淨,無染穢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現在就要修,修未來能共聚一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誦《彌陀經》,經文不就有這樣嗎?淨土,就是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同樣的道理,所以「以眾善因莊嚴佛國,如諸寶華遍覆其地」,就是這樣,清淨,土地又有花來莊嚴,莊嚴那片土地。土地,是水玉所鋪的,就是「琉璃為地」,而除了琉璃,又遍布了很多寶華在土地上,若是人走過,是很柔軟的,很莊嚴的土地。這就是善的依正二報,才能生在那麼富有、那麼光明、那麼莊嚴,人人都是善,善人共聚一處,這也要看我們的福報。



  有時候,我們人人多數都是帶業,由不得自己帶業往生。在人間,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如生在地獄中的人一樣,如生在餓鬼道中一樣,飢餓的國家或者是貧窮困苦的國家,落伍,真正落後的國家,真的是苦不堪,多戰亂,人心人禍等等,在世間,我們能看到苦難偏多。但是到了那個國土,自然就沒有這些形相,很莊嚴,「玻璃為地」,又是「寶華覆地,周遍清淨」,這種的境界。這都是要有修行。未來須菩提他所成佛的國土,它有五種莊嚴,這五種莊嚴,不論是光明、空間開闊,所有的,就是所見的全都是寶,而且有的,一直產生出來的就是寶物,這全都是所修來的德,來嚴淨那個國土。那個國土,人人都是有累積了善因,經過了善行,在人間總是多行善。



  這種多行善在人間,所以我們未來累積累積,福慧不斷地累積,生生世世,煩惱時時減輕,生生世世,福緣增長,自然我們的依、正二報,一定就是在福地;心無煩惱,一定是在淨土。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用真實誠意的心修行嗎?若是有的人總是,修行,形象看來是修行,其實內心的煩惱,就是每天都在煩惱中,在荊棘那樣的環境中,心地都是在那種環境中,「沙礫荊棘」,自己的內心就是充滿了煩惱。若這樣,將來我們的果報,也是在這樣的國土裡。就如我們現在,不就是布滿了這種「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這樣的環境,叫做五濁惡世。見解不清淨,煩惱不清淨,眾生與眾生之間不清淨,時代的不清淨,所以引起人的生命在這個時代裡,真的很沒有保障,很不安全的感覺,這就是叫做五濁惡世。



  但是,須菩提未來所成佛的國土,有這五種嚴淨,土地、環境、人民的心態等等,就是這麼多的寶器莊嚴,到處都看到寶,寶器莊嚴,這就是他所修的行,未來須菩提成佛的國土。所以,我們也是能成佛,但是我們的時間要更久,須菩提已經得佛授記了,而我們呢?到底要到什麼時候呢?我們若是好好修行,說不定彌勒成佛時,我們在他的道場中修行,說不定我們也能得到授記。但是,是不是我們有這樣的心投入人群,不受人群污染,人、我相,我法二執都去除,付出無所求,還要時時抱著感恩心,「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念心,我們是不是有準備好了呢?我們要時時做成佛的準備,所以我們必定要鋪上菩提大直道,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3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0531   2015/05/3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6月 02, 2015 4:1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星期日)

 

今天的開示很重要,很特別。因為,我以前說過,上人只要提到修行,提到學佛,都要好好聽。現在,我再加一條,提到靜寂清澄,一定要好好聞思修。今天這三個都有了。

 

初看今日偈文,是在談因,何謂因,因的作用。因為修行的源頭是因,要明因果,所以因很重要。

因,受到行蘊的,所以也要知道行蘊的存在。

在行蘊中,時間無情流逝過去,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我們的心,每一天都是隨著外面的環境,不斷這樣行蘊。

 

上人說:「靜寂清澄,是我們修行者最想要的境界,那就是靜寂清淨。」「我們的目標,將來要成佛,成佛就是大覺悟者,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那就是靜寂清澄了。」

 

以前讀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一直以為是先有靜寂清澄才有志玄虛漠,今日乃知,志玄虛漠是靜寂清澄的因,因為要先有志,發大心立大願。不受外境擾動,心無罣礙。

 

今天最大的體會是:

if 志玄虛漠=因,then 果=靜寂清澄

if 靜寂清澄=因,then果=靜寂清澄

if 靜寂清澄=因,then果=靜寂清澄

因=果=清淨(常保此一清淨的狀態)

此一循環=常寂光土

 

無相的布施=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

 

若是人走過,是很柔軟的,很莊嚴的土地。這就是善的依正二報,才能生在那麼富有、那麼光明、那麼莊嚴,人人都是善,善人共聚一處,這也要看我們的福報。

 

 

 

因中心得無礙憶念淨行
靜寂清澄因修志玄虛漠
號名相者因解諸法空寂
因核果海淨德授證空生

  我們前面就一直說,修行,我們一定要從因,因就是種子,因就是我們所有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就如我們說的真如本性,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萬物真理,清淨在源頭,本無體相,但事出必有因,這我們必定要瞭解的道理。所以,「因中心得無礙」,我們若能很瞭解,自然這因中的源頭,我們體會的到,我們人人的心就能得到無礙。我們人心就是有很多罣礙,罣礙的心就是煩惱心,修行,就是希望能得心無罣礙。凡事,知道了,瞭解了,瞭解,就要將這些事物與道理很透徹,這樣叫做瞭解,瞭解真實的道理,那就沒有什麼好罣礙了,所以我們要從因中,我們的心才真正能得到無礙。我們要時時憶念淨行,就是要修行,修行要時時有思惟修,常常就是憶念、思惟,思惟淨行。修行,若聽就忘記了,隨時都是纏在事物名相,若這樣,我們常常都是心受污染,心不專,心不在定中,所以我們修行,要修得心專、心定,挑柴運水無不是禪,一切動作都是在思惟修中,這樣叫做憶念。我們憶念淨行,我們要時時心都要有清淨。

  在行蘊中,時間無情流逝過去,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我們的心,每一天都是隨著外面的環境,不斷這樣行蘊。時間這樣過,空間隨著我們行動,行動中無不是與人、事、物在接觸,不論是人、事、物,任何一個空間,我們的心要有這分憶念清淨。常常心就要有這樣,思惟修,在任何地方,對待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有憶念淨行的心。若是這樣,我們就能靜寂清澄。靜寂清澄,是我們修行者最想要的境界,那就是靜寂清淨。常常我都是嚮往著這種靜寂清澄,但是在芸芸人、事、物中,真的就是求不可得。但是,我們的目標,將來要成佛,成佛就是大覺悟者,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那就是靜寂清澄了。我們若要靜寂清澄,就是要修,要回歸源頭,修,思惟修,在這志玄虛漠。我們身心要常常很自在,自在在志玄虛漠,我們的心靈境界,沒有事物來擾動我們的心,我們要「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就是志玄虛漠。

  所以我們昨天那段文,就已經看到了,須菩提已經得佛為他授記了,須菩提未來也能成佛,但是要成佛的時間,要再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樣長久的時間,這樣的過程,將來也能成佛。所以要成佛,雖然時間很長,已經得到佛陀肯定授記了,有一個名相,這名相是因解諸法空寂。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他修行,就是在他的修行過程中,佛陀觀察他這一輩子修行,最後能遇到佛親自為他授記,這段時間他如何出家,出家,過去的因,這因在長久的時間,在佛的僧團裡,他的行為,這樣全都能瞭解他的過去。看他的現在就瞭解他的過去,就是一直有這分諸法空寂。因為瞭解他的因,看他的行為,更能瞭解他的過去,所以所修的行,就是體悟在空寂的道理,這也就是因核果海。這個因,常常跟大家譬喻,種子回歸到最微細,但是因剖析起來,其實是那個理,所以它能結果,只要這緣會合了,種子與緣會合,有地、有水分、有空氣、有陽光,水分會合了,自然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這叫做因核果海。一棵水果樹,它年年纍纍的果實長出來,年年都可採收,這棵果樹是來自一顆種子,它能長久長出纍纍果實出來,所以叫做因核果海。只要你這真如本性,我們若能透徹,自然道理都會清楚,所以淨德,瞭解道理之後,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清淨我們的心,無明、惑等等要去除,時時憶念淨行,不再受無明煩惱染污,到最後,淨德現前,那就是「授記空生」。空生是誰呢?就是須菩提。

「解空第一」
佛在祇園精舍,說般若時,須菩提在大眾中合掌問佛: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菩提心,應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

佛答說:「安住菩提心,即是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
度生的時候,要行無我度生。如是安住,才能降伏心中妄念。


  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透徹瞭解道理體相皆空,所以他是解空第一。有一段時間,佛陀在祇園精舍講《般若經》時,須菩提就在大眾中,很恭敬,雙手合掌,就來請示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應云何住?」我們這些修行者,跟隨在佛身邊,都瞭解了佛陀所說的道理,一切歸於空寂,我們都瞭解,但是在家居士修行,他們每天都庸庸碌碌,他們要如何能瞭解道理真空的法呢?「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指在家修行人,在家人聽法,他要如何能體會到這個諸法空的道理呢?他們的心在家庭、在事業,要如何能使他們發菩提心?要他們的心住在哪裡呢?要在家庭嗎?在事業嗎?或者是在名利地位?要如何叫他看得開?這是須菩提很發心,已經瞭解了,要發大乘心,將來要入人群中教化眾生。要教化社會人群,如何讓他們的心在佛法中能自在下來。我們就知道須菩提的決心,要入人群,所以代替在家居士來問,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能降伏其心?他們的心能安住下來?佛陀的回答就是說,安住在菩提心,就是要在菩提道上。

  什麼叫做菩提道?布施的時候,那就是要無相布施。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行者,不論在家、出家都要發大心,在家人若要發大心,那就是付出、布施,布施就是要無相的布施。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付出無所求;不只是付出無所求,我們還要感恩,讓我們有機會布施。所以,社會人士也同樣能發大心,居士也能聽法、說法,同樣能將法輾轉度人。維摩詰居士不就是現在家相、現長者相,在人群中說法嗎?所以也是能度生。他們要修菩薩行,菩薩行也是要結很多的好因緣,來生才知道方法,要修行,才知道要斷除糾纏的因緣,才懂得要出家,才懂得真正去除無限量的煩惱、因緣。所以必定就是要行無相布施,同時,就是度眾生,去和人結好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就是在家菩薩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要行無我度生,無我相去度眾生。所以「如是安住」。在家菩薩,心要安住,付出無所求,還要聽法、說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就是用這個心安住,這樣就是降伏這念心,在人我是非中能好好將心降伏下來,能降伏妄念。

我法二執,去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離一切執,才能體會真妙空理。

  在家人接觸到的,家庭的拖累、事業的煩惱,人家說「商場如戰場」,名利地位,這要如何修行?就是這麼簡單,就是要修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這念心要好好修,這就是在家菩薩要去除我法二執,那就是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同樣的,與我們修行者修行的心態都要一樣,要去除人我所執著的心態。所以,離一切執,才能體會真空妙有的道理。這我們就需要鍛鍊,我們對在家菩薩,也能鼓勵他們好好修行。人間,都叫做道場,出家,以叢林為道場,社會的居士,在家居士,人間就是他們的道場,所以無處不道場。

  須菩提聽佛這樣說完之後,他透徹,證悟了,不只是修行者的心要去除人我法,人我法的執著,連在家居士也是需要,所以原來道理很通徹,不論是修行者,僧,或者是俗家人,僧俗都能通徹的道理。所以,在佛的弟子中,須菩提稱為「解空第一」,他能夠認清宇宙間一切事物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生滅法,他都很清楚了。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好好從因中去探討理。我們看這棵菩提樹,就要知道菩提樹的種子。我們現在要修行,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的源頭,必定要修得心無掛礙,並且要時時憶念淨行,若能這樣,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前面的經文這樣說,須菩提將來也能成佛,但是要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諸佛,這樣供養,要去供養這些諸佛,所以他後來就能得成為佛。

經文:「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前面都常常解釋過了,每一尊佛成佛,必定要這十號具足,十號就是具足十德,這十種德都要具足,這樣才堪得說是大覺悟者,是天人師,是佛,是世尊。這就是修行為何要用這樣長久的時間呢?,就是已經到了很完美,沒有瑕疵,這樣地清淨,靜寂清澄,這樣的境界。下面再接下來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

經文簡釋: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此記得果之國土嚴淨。有空寂法,劫名為有寶,其國清淨,是國常有寶生。

  這段經文在描述將來須菩提成佛之後,他的國土名號叫做寶生,他的名號叫做「名相如來」,因為他已經對天地萬物,所有的形相都完全透徹瞭解了,所以叫做名相如來,完全體會了,這些名相完全解空,體會名相到頭來仍是空寂。所以,這之前有說過。他的劫名,他的時間呢?這個時代的形象是什麼?這就叫做「有寶」。劫名「有寶」,國名「寶生」,這就是向須菩提所授記,將來所得的果報,那國家人民,與國家的形態,那個時代,未來他的時代,就是這樣清淨。那就是國土嚴正,就是很清淨。「有空寂法,劫名為有寶」。那種清淨,清淨得很空,就是靜寂清澄,空寂,人人都能體會到這分空寂的道理。那個國家的形象就是很開闊、很寧靜,這個國家的形象很莊嚴。所以「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國清淨,是國常有寶生。」那國家很開闊,這麼開闊清淨的境界,到處所見的東西都是寶物,而且都是清淨,一塵不染,常常所產生出來的就是寶,寶物。我們娑婆世界常說塵霾,沙塵暴,常常說空中的塵,沙塵漫天飛,有時天空都是這樣霧茫茫,分不出是夜晚或是白天。最近不就是常看到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嗎?氣候很乾,風一吹,沙塵漫天飛。但是未來,須菩提所得的國土是這樣莊嚴,清淨開闊,所見完全都是寶物,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須菩提未來的國土。

迦葉因中具紫金光聚,須菩提因中能善解空理,故一以光為德,一以空為寶。

  迦葉授記時是因為他修行,「因中具紫金光聚」,所以他的國土都是光明,須菩提呢?他的因中所修的行就是「能善解空理」,所以「一以光為德,一以空為寶」。因為他已經解空了,道理、名相,所有的,他一切都很瞭解。所以有兩項,一項是光明,解空。他的國界空寂,很開闊、很莊嚴,所以是空,也是光,非常的光明,這就是須菩提的德,所以得來了,這空間布滿了寶,所以,空為寶,空間無不都是寶聚,因為「善現」,「善現」就是須菩提,也能叫做「空生」,須菩提有「空生」或是「善現」,這兩個名字,須菩提是姓,但是他有二個名字,一個叫做「善現」,一個叫做「空生」。

又善現誕日,宅舍都現空相,繼復現多數寶物之相,故依報之佛國土名曰寶生,所應之劫名曰有寶。

  就是他出生那一天,他家裡忽然間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都空了,他出生,家裡的寶藏忽然間都空了。等到出生之後,忽然間這些東西,寶物又再恢復回來,這是他出生的形象,叫做空生,也叫做「善現」,這是描述他那時候出生時,就有這種很異常的現象,傳說中是這樣說。所以「繼復現多數寶物之相」。「依報之佛國土」,名叫做「寶生」。出生之後,忽然間很多寶物又都湧現出來,依照他出生的這個異常的形態,所以佛陀為他授記,就是未來國土名叫做「寶生」。「所應之劫」。他未來所感應的時代,時間,稱為「有寶」。在那地方完全是寶生,全都是寶。

經文簡釋: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由平心地,則世界地自然平正。

「玻璃」:此云水玉,亦表內外映徹。

  所以「其土平正,玻璃為地」。那個國家,土地都是很平,都是很整齊,「玻璃為地」。這種「由平心地,則世界地自然平正」。我們的心好好地修,修好我們的心,常常心平氣和,自然我們的世界就能很平靜,我們所住的,我們的環境社會就能很祥和,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淨化人心。人的心就是常常很不平衡,所以無明煩惱不斷複生,我們住的世間,這個時代就是這麼污濁,而且四大不調和,土地就是這麼不乾淨,這都是眾生共業。但是那個國土,就是將來須菩提成佛的那個國土,名相如來的國土,那就是那麼平正,與他共世,同一世在那個國家,都是同一種福報,同樣的福,同樣有修行,同樣在那個時代出生。所以,他那個時代,在這麼莊嚴的國土裡出生,這也是共善業,共時代,在那個時代出生。人人的心地心平氣和,心地平,就是世界自然平正。所以那個地方「玻璃為地」。玻璃就是一種寶物,那就是水玉,如水之玉,這種玉,光明透徹晶瑩,這叫做玻璃。亦表示「內外映徹」,內外都很清淨,從外面能透徹看到最裡面,我們現在就是無明,無法看透徹道理,那就是我們的無明存在。那個世界全部就是這樣清淨如琉璃一般,如玻璃一樣,內外明徹。

經文簡釋:

「寶樹莊嚴,無諸丘坑」;菩提樹眾善莊嚴。丘陵坑坎表不平心。

  所以「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應該那個地方就是這樣,「寶樹莊嚴」,沒有丘坑,就是土地很平,樹都是很整齊,稱為寶樹,也就是菩提,覺悟的樹。就是如我們眾生,人人有覺悟的心,自然我們就很整齊。心整齊,土地也整齊,那個地方的景觀也是很整齊,讓人看了就很歡喜,稱為寶樹。寶樹是在布置那個環境,周圍環境的景觀,不論是哪一棵樹,在哪個地方,都值得去欣賞,讓人能欣賞的樹木。所以就如「菩提樹眾善莊嚴」,人人,大家的心若能這樣,這麼有善念,就如樹,種樹,培養人,和在種樹一樣。所以樹人就是培養起來,人人都是這麼善念,就是這麼整齊,如樹一樣。「丘陵坑坎」表示不平衡的心,那個地方都沒有,沒有這種丘陵坑坎,沒有這樣高低,沒有,都很平正。這是表示我們人人都是很平坦的心,沒有 不平衡的心。

經文簡釋:

「沙礫荊棘,便利之穢」;沙礫隱腳,荊棘刺人,表惡毒念,殺害於他。便利穢地,惡毒害心,其土悉無。

  再者,「沙礫荊棘,便利之穢」,沒有這些骯髒污穢的東西,沒有沙礫,沒有那些東西,沒有大小石頭,沒有泥土沙坑,都沒有,更沒有「林投竹刺」,這些荊棘。前面迦葉受記時,也說得很清楚了,那片土地很乾淨,沒有污穢的東西。所以這種「沙礫隱腳,荊棘刺人」,石礫會扎人的腳,若是荊棘,會刺到人的身體。這些東西在那個國土都沒有。有這樣的東西,就是因為人心惡毒的念。

  這種「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這就是表示那個國家,就如我們現在的人,不就是全身都帶刺嗎?動不動就要傷人,這種心態惡毒的念頭,這就是如荊棘,它會刺人,如沙礫扎人的腳。這種無形的心態,常常都有這種殺害人的心,這實在是在這五濁惡世中。「便利穢地」,這就是「惡毒害心」,「其土悉無」。在那個國家,須菩提將來成佛,他未來的國家,都是很莊嚴,全都是寶,沒有這些形相,沒有「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都沒有。

經文簡釋:

「寶華覆地,周遍清淨」;以眾善因莊嚴佛國,如諸寶華遍覆其地。未來須菩提成佛之國土,有五種嚴淨。

  有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寶華覆地,周遍清淨」。所有的,所看得到的,都是眾善因。這個國土這麼莊嚴,能生在那個國土,就是有很多善因緣凝聚會合,都是有修行的人,依報生在那個國家。有福報的人,有修行的人,透徹道理的人,他後來的依報、正報,就是在那個國家裡,所以「以眾善因莊嚴佛國」。這我們前面,迦葉成佛的國土,我們也已經都解釋過,人人要有共聚善因,未來就能共聚在那個莊嚴清淨,無染穢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現在就要修,修未來能共聚一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誦《彌陀經》,經文不就有這樣嗎?淨土,就是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同樣的道理,所以「以眾善因莊嚴佛國,如諸寶華遍覆其地」,就是這樣,清淨,土地又有花來莊嚴,莊嚴那片土地。土地,是水玉所鋪的,就是「琉璃為地」,而除了琉璃,又遍布了很多寶華在土地上,若是人走過,是很柔軟的,很莊嚴的土地。這就是善的依正二報,才能生在那麼富有、那麼光明、那麼莊嚴,人人都是善,善人共聚一處,這也要看我們的福報。

  有時候,我們人人多數都是帶業,由不得自己帶業往生。在人間,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如生在地獄中的人一樣,如生在餓鬼道中一樣,飢餓的國家或者是貧窮困苦的國家,落伍,真正落後的國家,真的是苦不堪,多戰亂,人心人禍等等,在世間,我們能看到苦難偏多。但是到了那個國土,自然就沒有這些形相,很莊嚴,「玻璃為地」,又是「寶華覆地,周遍清淨」,這種的境界。這都是要有修行。未來須菩提他所成佛的國土,它有五種莊嚴,這五種莊嚴,不論是光明、空間開闊,所有的,就是所見的全都是寶,而且有的,一直產生出來的就是寶物,這全都是所修來的德,來嚴淨那個國土。那個國土,人人都是有累積了善因,經過了善行,在人間總是多行善。

  這種多行善在人間,所以我們未來累積累積,福慧不斷地累積,生生世世,煩惱時時減輕,生生世世,福緣增長,自然我們的依、正二報,一定就是在福地;心無煩惱,一定是在淨土。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用真實誠意的心修行嗎?若是有的人總是,修行,形象看來是修行,其實內心的煩惱,就是每天都在煩惱中,在荊棘那樣的環境中,心地都是在那種環境中,「沙礫荊棘」,自己的內心就是充滿了煩惱。若這樣,將來我們的果報,也是在這樣的國土裡。就如我們現在,不就是布滿了這種「沙礫、荊棘、便利之穢」,這樣的環境,叫做五濁惡世。見解不清淨,煩惱不清淨,眾生與眾生之間不清淨,時代的不清淨,所以引起人的生命在這個時代裡,真的很沒有保障,很不安全的感覺,這就是叫做五濁惡世。

  但是,須菩提未來所成佛的國土,有這五種嚴淨,土地、環境、人民的心態等等,就是這麼多的寶器莊嚴,到處都看到寶,寶器莊嚴,這就是他所修的行,未來須菩提成佛的國土。所以,我們也是能成佛,但是我們的時間要更久,須菩提已經得佛授記了,而我們呢?到底要到什麼時候呢?我們若是好好修行,說不定彌勒成佛時,我們在他的道場中修行,說不定我們也能得到授記。但是,是不是我們有這樣的心投入人群,不受人群污染,人、我相,我法二執都去除,付出無所求,還要時時抱著感恩心,「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這念心,我們是不是有準備好了呢?我們要時時做成佛的準備,所以我們必定要鋪上菩提大直道,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3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