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
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諸寶飾,
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
福德智慧資糧無餘無間修。
「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淺,很淺啊!常常都在聽,我們聽、看,就知道了。大家修行,修行就是想要得,求得,修也是得,但是求不得苦,我們若是修,有修絕對有得。是不是我們有身體力行,做我們該做的事?或者是不願意付出,只想求得呢?沒付出,是求不得啊!你付出,就算不求也會自得。就如我們一個人,身上衣服髒了,我們自己就要去換洗,換乾淨的衣服,將那套髒的衣服洗乾淨,我們才又有…,這套若髒了,還能有其它別套的衣服可換,我們常常身體保持清淨,髒污的就要去除,要換新。「日日新,苟日新」,日日修,苟日修,每天都要這樣清新的身。每天都這樣,空中妙有,法,不要執著它,應該做的,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做,所以這叫做依報。依報,我們要不斷修,我們能住在這樣安定之處,能夠人與人之間互相依止,我們每天應該起歡喜心,互相勉勵,彼此修行。「六和敬」,這是我們自己的依報,依報,依報在這樣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過去生若沒這些緣,若沒有這樣的福,我們怎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樣在這大環中來來共修呢?
共修,就是靠過去我們所修來的緣,圓滿了。我自己也覺得很有福報,也圓滿了。這是今天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明天也是這樣,幸好昨天大家就是皆大歡喜,才有今天,今天大家要再和睦相處,才會有明天的和睦。這樣簡單的道理,這就是圓滿。福德智慧,每天都是這樣,是福德智慧之人。要知道,我們若要快樂,必定要有這樣的心態,知道人生所求的事情,十有八九是求不得,我們若是認真自己的本分事,很歡喜去付出,這樣我們每天很歡喜,少欲知足。否則人間永遠都是苦,都是不滿足,苦在煩惱、無明、執著,那就苦不堪了。人間的福,福在人間布施中得歡喜。我們有付出的心,這就叫做布施,是財布施嗎?或是用法來布施?或者是用力來布施等等,人所需要的,我們願意付出幫助他,這都叫做布施,布施的人,願意付出的人,常常都一句話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這句話常說,這句話,有心的人願接受,放在他的心中,他受用就很大了。
就如在緬甸有一位烏丁屯,大家聽到這個名字,該還記得「八分飽」,從一把米開始,就是那位每天抓一把米起來的這位烏丁屯,他就是一位最誠懇、有心付出的人。只是一個因緣,那個國家有災難,慈濟人踏上這個國家──緬甸,有因緣接觸。慈濟人的付出不是解一時的困難,他們在那裡開始繼續,急難救完了,開始瞭解這國家農民的苦,所以想方法要如何為他們解貧困。開始瞭解,他們每年向人借稻榖來種田,利息很高,借一擔,收割的穀種,就要還幾十籮,還了之後,自己的生活還是一樣在貧困中。所以慈濟人開始布施給他們榖種,給他們肥料,同時向他們說,去貧就富的方法。給他們「靜思語」,說故事給他們聽,說出了師父要蓋醫院時是很辛苦,都沒有錢,為了這個地方,看到病而貧不忍心,所以發起了蓋醫院。有一位日本人要捐二億美元,師父不要收,就是希望讓大家有機會福種福田,收了二億美金,其他人就沒機會做福德,種福田了。
他將這故事聽進去了,很誠懇地接受,接受這句話,開始他就用「一把米」。每天要煮飯前,抓一把米起來,他們一家四口人,存一把米,這樣累積起來,沒多久就存了一塑膠罐的白米,這樣就能去幫助另外的人,有時是單親媽媽,或比他貧困的人,或者是老人孤老無依,他覺得這樣就能幫助人了。這就他在貧窮中,能夠一家庭中每個人少吃一口飯,就能幫助一個人一餐飽,這是他的觀念。從這樣開始,給他的穀種,他用愛心,不要噴農藥,要疼惜生命,每天都要訓練說好話,用虔誠心來祈禱,所以他每天都塹田裡,面對的田說好話,田的四周,去向這些稻子、田地說好話,讀靜思語,在那地方虔誠祈禱。從那時開始,他的稻田比別人更豐收,別人的稻田中有蟲,他的稻田中沒蟲。
所以,從那時開始,他豐收的、多餘的,他能布施,回饋給慈濟再去幫助其他更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與慈濟人結合起來,慈濟人感動,常常帶孩子去他那裡,聽他說農作的故事,聽他說接受慈濟之後的改變,接受他一把米布施的經驗。所以,他自己也很感動,聽法,用在他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得到這樣的福報,每天快樂,每天歡喜,就這樣發心了,就做見習、培訓了,每天歡喜,年年豐收,在今年五月間,他已入厝了。入厝,那間房子,他全面翻新,其實還是很簡樸的草屋,「蔑仔牆(臺語。竹編夾泥牆)」,但是,他能這樣喜氣洋洋、整整齊齊,一間房子裡面很乾淨,整間房子翻新,很簡樸。
他自己很滿意,這樣整齊,空間也較寬了,就請大家來開茶會,來他家喝茶,這就是入厝,去他家喝茶。就開始說故事給大家聽,這種安貧樂道,富有餘,這種觀念,「靜思語」中,他體會到的,他覺得日日心存善念。因為這樣,所以他的生活改變了,改變的歡喜快樂,改變得殷勤,改變得他的生活…,稻子年年耕作豐收,所以他生活的改變,希望能帶動與他同村的村民,一同來耕福田,希望在人人心中為他種下一朵蓮花,常常心灺清淨,時時都能節省、儉樸,來幫助其他的人。所以他自己覺得,這是一間豪宅,與其他人比起來的確好很多,因為修繕得很整齊,所以他覺得,他現在是住在豪宅中。他希望人人都有這樣心,用這樣殷勤、用這樣去付出,他請人來開茶會,在茶會中,一些親友聽他快樂分享慈濟「靜思語」,將收來的慈濟好話,用出去的好事,所收成的好收成,這場茶會辦得很快樂,所以大家覺得這方法他們也都做得到。這就是烏丁屯他的故事。
連住在隔壁鄰居的一位婦人,茶會之後她就說,看到烏丁屯這樣的身體力行,這麼的知足,這樣的快樂,這樣的願意付出,她說:「我就是當他的鄰居,也覺得很光榮。他能這樣做,我也能做得到。」這就是烏丁屯在度人,用這樣的方法。他說:我現在每天穿的是灰天白雲(志工培訓服),所以他說我要很用心,不要將這一身衣服弄髒了。同樣的,我每天都很謹慎,就如穿這套灰天白雲一樣,否則住在鄉下,若沒好好地顧好,這件白褲一下子就又黑又髒了。他說:「我現在的心,就如生活中穿著這一套衣服,投入慈濟要很謹慎自己的行為,就如在顧這一套衣服一樣。」是啊!這是智慧人,所以「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雖然他不是很富有,但他卻能日日快樂而富有,不只是自己做,將他的經驗,他有所成就,他的心得不斷與大家分享,來共修,讓整個村莊,人人都有機會,同樣能種福田,有福德智慧,這就是我們看得到、聽得到,而且現在培訓,今年就要受證了。
從見習、培訓,應該要再說,從他接受到幫助的種子開始,誠懇的心接受,身體力行,一把米、一把米地付出。慢慢接受了慈濟人的重視,尊重,大家對他的故事起了共鳴。所以,歡喜見習,快樂培訓,一直到現在,將要受證了。所以就如照顧好那套衣服,很謹慎,那件褲子別弄髒了,就是這樣的謹慎。想想看,我們人人都是有這麼好的環境,在修福、修慧的環境中修行,我們應該也要這麼謹慎。看到烏丁屯他的房子翻新了,他自己很自豪說:「我住在豪宅中,我很歡喜啊!」不就是「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諸寶飾」,種種的寶來嚴飾?在他的歡喜心看來,整個屋裡很乾淨,空間乾淨,什麼東西看來都如寶一樣,知足心常樂,這永遠都是。
「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長時間來修,要尊重佛、法、僧,尊重人人都是佛。這不就是幾天前我們說過了,菩薩行,除了六度,還要有四修,要長時都要這樣修,在修行中時時都起歡喜心,尊重心,這就是菩薩六度四修。還要「福德智慧資糧」,這就是在積我們的福德智慧資糧,要用「無餘修」。樣樣我都不讓它漏掉,大小事我都不讓它漏了,都是很謹慎的修行,沒有讓它遺漏了,所以叫做無餘。也沒剩時間讓它空過,時間都是把握得分秒不空過,好事情,大小事,都有我願意付出,所以,沒有讓它有餘漏掉,這是「無餘修」。「無間修」,沒有間隙,一直繼續繼續,這樣一直修下去。這是六度四修,才有辦法得到福德智慧的資糧。資糧就是這樣「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一點都捨不得讓它漏掉,總是要做,付出就對。歡喜修,不是只想著我想得到什麼,我們不求得,只求沒有過失,該做的,我們做就對了。若這樣,自然福德智慧,這就是福德的資糧,智慧的資糧,我們要不斷累積。下面的經文
經文:「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
這我們前天說過了,名相如來,將來所得他的依報、他國土的情形。接下來這樣說
經文:
「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經文簡釋:
「其土人民,皆處寶臺」;其寶生國土人民居處,亦多珍寶臺閣,皆顯歷劫因行之德果義。
這就是開始要跟我們說,名相如來,他的國土,那就是他的人民全都是在寶臺,「皆處寶臺」,「其寶生國土人民居處」。他的依報,他國土的名叫「寶生」,名相如來的國土叫做「寶生」,大家應該記得。「寶生」這國土的人民,所居住的地方也是有很多的寶臺、樓閣,亭臺。臺就是砌得較高一點,叫做臺。高臺的地方能瞭望四方,看出去就是很遼闊。或者是較高的地方,都叫做臺。就如我們的講堂中就有講臺,就是較高一點,說話時,大家看得到、聽得高,這叫做是臺。「亦多珍寶臺閣,皆顯歷劫因行之德果義」。就是皆顯示了他歷劫因的行,所修的因,所修的行,所累積的果的意思,這就是他依報的國土。
經文簡釋:
「珍妙樓閣」;珍奇妙好種種樓閣,亭臺及樓閣層次品級,即喻三十七道諦。
這種「珍妙樓閣」,「珍奇妙好種種樓閣」,就是「亭臺與樓閣層次品級」,也就是譬喻「三十七助道品」。我們修行,就要如爬樓梯一樣,我們要上去樓閣,也要一階一階爬,爬樓梯,所以,天臺若較高,就要爬一階、三階、五、七、九階這樣一直爬上去,才能上高臺,或者是閣樓的上面。修行和這個一樣,「層次品級」,一層一層一直向上爬,就如修行,「四聖諦」──苦、集、滅、道,或是「四念處」、「四正勤」等等,這樣一層一層法,越聽越瞭解,從小乘法一直向大乘精進。所以這亭臺樓閣就譬喻「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要好好修。
*內修能達空理之寶,外感寶臺樓閣莊嚴;已集大乘福慧資糧,自然感得珍妙樓臺之依報。
「內修能達空理之寶」,就是譬喻寶。法入我們的心,世間人生無常,一切幻化,很多事情何必計較呢?隨著時間過去了,煩惱淡化了,何必煩惱要放心中這麼久呢?不必啊!掃除了煩惱,吸收了佛法的道理,這就是寶,讓我們看得開。就像烏丁屯一樣,過去種田,年年要負債,現在不只是年年豐收,屋子還翻新了,人生轉變了,這就是因為他心得到這個道理,他能夠身體力行這樣走過來。你們想,這不就是內修得到的道理嗎?這就是寶。
「外感寶臺樓閣莊嚴」,我們內心若有修,外面就有這樣這個形相,所住的自己覺得很舒服、很滿足、很感恩,這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我們也覺得很感恩。任何人,心若能滿足,聽法都是寶。所以,「已集大乘福慧資糧」。就能開始,不一定說我要很有錢才能做好事,一天,每一個人吃飯少吃一口,就能讓其他人吃得飽,想一想這樣的簡單,只是大乘心一發,願意付出幫助人,六度四修,這種福慧資糧就能完成。長時間,無餘修,全都要繼續這樣下去,這不都是法嗎?所以,「自然感得珍妙樓台之依報」。若能這樣,這就是從福慧中來,平時要修福,要有智慧。
*「福」:即福德,謂六度行。
*「慧」:即智慧,猶目與足,不可互闕。
「福」就是福德,我們要如何修福德呢?我們就要行六度。六度,不困難吧?「慧」,就是智慧。福與慧就要如我們的眼睛與腳一樣,我們的腳走路,眼睛要看路,才不會跌倒。所以,這就如福與慧,能讓我們福慧具足。所以福與慧要平時、平行,不能欠缺,修慧不能缺修福,修福不能少修慧,所以要福慧雙修,才叫做「兩足尊」。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有的。
經文簡釋:
*「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小乘多故,莫知邊量。以數算計,以物譬喻,皆不能及。
所以「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小乘多故」。在那個國土中,寶生那個國土,很多小乘人,無法去算數,所以「莫知邊量」。很多人開始發心了,從「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等等,一點都不漏失,「四如意足」這樣一直修下去。所以開始初發心修行的人已經很多了,無邊量,無以算計,很多,數量算計無法譬喻。所以「以數算計,以物譬喻,皆不能及」,很多,算不完。
*「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大乘諸菩薩眾多,其數難以量計故稱千萬億那由他。
再者,「諸菩薩眾」。不只是小乘初發心的人,修小乘法的人很多,連大乘菩薩也是「無數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也很多,這種大乘,修大乘行,六度四修的人很多,從小乘不斷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這種連連接接的心,念茲在茲,我們的心念念沒有離開這種思惟修,這就是福慧將要累積的資糧。所以「其數難以量計,故稱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就是很多,我們日前不是說過了嗎?「萬萬為億,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這就是說數量無法計算,很多很多,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從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在這無時不在行六度萬行。這就是不斷累積我們福德的資糧。下面這段文,再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經文簡釋: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器世界一增減,名為一小劫。
這段文,佛壽十二小劫,也是很長,迦葉受記也是這樣,他的正法住世也是同樣二十小劫,他的像法住世也是一樣二十小劫。「劫」,大家都已經清楚了,在這個器世間,我們的世間,人壽十歲,增長,每每百年增長一歲,一直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又開始過一百年少一歲,減到人壽十歲。像這樣,一增劫、一減劫,就叫做「一小劫」。從這樣的時間去類推,二十小劫,叫做一中劫,四個中劫叫做一大劫。不過,這個地方叫做二十小劫,就是二十次的增減劫。光是這二十次的增減劫,就已經足夠算了,也是算不完的長時間。
經文簡釋:
「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悟空八道,果住法空。說般若深慧,徹見五蘊自性皆空,入法空理。
「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這就是體悟了空的道理,所以,他入道,瞭解了空理,所以,他就在「空」的道理中修行。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他過去修的因,從體解「空」的道理開始,入道修行。所以「果住法空」。因為體悟空的道理為因去修行,一直無執著、無掛礙,但是無間、長時這樣修行,結果就是住法空,「說般若深慧」,說很深的法,他「徹見五蘊自性皆空」。「五蘊自性皆空」。色、受、想、行、識,這些道理全部實在是求不可得,我們要好好自己去體悟,若不好好體悟,我們就容易在人事物中計較,色、受、想,若造作識──意識,意識去糾纏、打結,成了很多無明,煩惱覆蔽。所以我們修行必定要「徹見五蘊自性皆空,入法空理」,這是須菩提所體悟。
*由是依空而住之大千世界亦畢竟空。即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
*是故證第一義空之名相如來,為眾說法亦常住於空。
又「由是依空而住之大千世界亦畢竟空」。這大千世界,一切畢竟就是空。佛陀不就是這樣說嗎?成、住、壞、空,時間再長久,還是有變化壞掉、空掉之時。如尼泊爾,不論它是千年的建築,幾百年的建築,只是一場地震,就有很多房屋倒塌,再久的歷史,也有破滅掉的形相。所以,這種「畢竟空」,這是大千世界,只要有物質,再怎樣的天長地久都在「成住壞空」中,這種道理我們一定要很瞭解,「畢竟空」。「即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只要是你有作為的東西,是人造作的等等,總是有壞空之時。所以「是故證第一義空之名相如來」。名相如來,知道是誰嗎?須菩提。未來須菩提成佛,成佛的時間當然還很長,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的時間,去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還要尊重修,行在六度萬行,在這諸如來,三百萬億諸如來法中,要好好去修,修「第一義空」,將來成佛,名叫做「名相如來」。「為眾說法亦常住於空」。他將來為眾生說法,還是同樣用空法道理來度眾生。
經文簡釋:「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大寂空法,度諸菩薩。
*偏空諦法,度聲聞眾。
「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大寂空法,度諸菩薩。偏空諦法,度聲聞眾。」他還是要應機說法,有大根機者,堪受大法,他就用大寂空法度諸菩薩。初修行人,他就用「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種種的法讓他們一階一階向上精進,這就是度聲聞。學佛,我們必定要從人間,用心體會,這種成佛不是說:「我今天修,就是這輩子用心修,來生就能得。」不是,必定要用很多的耐心。與大家所分享的,是希望我們人人要下定決心,「六度萬行」要加上了「四修」。「四修」,今天一直要讓大家記憶中能記住,行「六度」,還要「四修法」。
在尼泊爾,我們現在的清修士誠浩(黃晟祐)在那個地方。我昨天視訊就跟他說:「你們在那裡已經一個多月了,你們的心態,心理,身心健康嗎?」他說:「不會,我們很歡喜,感恩國氣(邱國氣)師兄,他已經讓我們長時修、無餘修,要尊重、無間修,我們法喜充滿。在這個地方,面對這麼多人,讓我們有機會在這裡,很感恩。」對啊,這種的法,在這個地方聽,菩薩在那裡行,他們在行菩薩道,用種種方法,不只是解除災區受傷的人的身體傷病的痛,又發放物資,讓他們物資不缺,吃得飽,補給營養。在那個地方想盡辦法,要如何帶動大家脫離那種恐懼受苦的陰霾,讓大家快樂起來,想盡辦法。
現在在那個地方,又為未來中期要如何讓他們有安身的地方,未來如何讓孩子能趕快安心讀書,在這個過渡期要如何安置,未來長期的歷史性的建築、教育,要如何去鋪出了這條路,走得很平坦。這就是他們現在在那個地方,他們在六度四修。他們在那裡這樣做,做得很歡喜,滿懷感恩。各位,在那個地方是這樣,在我們這裡,應該要再更用心,時時抱著精進的心,時時,我們的時間不要空過,我們要好好把握這種「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共聚一處。我們所有的環境都「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諸寶飾」,我們應該要很歡喜。所以要「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還要「福德智慧資糧」,要「無餘無間修」,這人人要用心在內心裡,身體力行在人群中。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說明】〔福慧〕福即福德,謂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五度也;慧即智慧,謂般若一度也。五資於慧,慧導於五,猶目與足,不可互闕。(摘自《三藏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