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供養如是之多無量諸佛
建造如是之多塔廟顯德
供養諸法緣諦六度萬行
四修弘誓無量大覺圓具
修行的過程,必定要用長久的時間,到底要多久呢?生生世世。時間要多長呢?無央數劫。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培養我們的心性,凡夫心起起落落,煩惱很多,無明之多,迷惑如塵沙數,比大地塵沙的數量還多,這就是我們凡夫。我們人人自我反省,一天的時間,到底起了多少煩惱?到底聽到很多莫須有,覺得很委屈,這麼多莫須有的事情,自己莫名其妙,外面怎麼那麼多呢?到底我們自己的心是否明白自己?是否相信自己?對自己若很相信,信己無私,還要懷疑誰在造謠嗎?信己無私,人人有愛,但是謠言怎麼起?無中生有,這就如我們常常在說,整個天空霧茫茫,是霧氣嗎?不是,那就是塵霾,塵霾就是飛沙,很細很細的沙,從很遠很遠的那個地方,風這樣吹,沙子滿天空,很細,叫做霾害,整個天空都是塵沙。這個塵沙就是無明,無明多少,多遠啊?很遠。有時候說在大陸,又從大陸多遠而來?在很長很遠,一片曠野的沙漠,這樣的塵沙。不只污染在大陸,天空中每天都是霧茫茫,其實這個沙霾也在臺灣已經也受霾害,所以叫做塵霾,這就是沙,不是霧。
不論是沙、是霧,讓我們看了,前面的道路就是霧茫茫。有時候出去外面行腳,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前面怎麼這麼濛、這麼霧?又沒有下雨,天氣也不錯啊,怎麼會看不到前面遠處的地方呢?就要打開霧燈,雨刷要一直刷、一直刷,這是什麼?這就是雺霧。是啊,是雺霧,雺霧就是水氣、濕氣,它沒有下雨,卻有濕氣,就變成了雺霧。這也是,看不到它到底是什麼,它卻讓我們看不到前面較遠的路,所以車子的雨刷就要這樣一直刷、一直刷,刷掉了霧氣。這就是我們人生在走的路,就是這樣,要靠我們自己。開車要小心,我就會一直說:「小心,開慢一點,開慢一點。」這就是有時候在外面,遇到這個大空間看不到,無由來,怎會忽然間有這個濕氣、雺霧會這麼濃?這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也不知。我們的心,凡夫心和這個一樣,無緣由,到底我們心地的四大也會不調和。心地乾旱,一點點的惑風就將我們心地的塵沙,就這樣濛濛一直飛起來,這就是我們的心。凡夫煩惱,不論是水分不調,或者是乾,太乾的氣,讓我們的心地濛霧,陰霾起,這都是叫做無明。
這種無明、煩惱就要我們自己要用長久的時間,來完全清淨我們的心,即使微風吹,也沒有塵霾起,即使心地悶,也沒有霧氣來遮。這就要長期將我們的心清淨、輕鬆,這樣,自然我們的心看一切都清楚。這就要很長的時間吸收法,法入心來。法要從哪裡來呢?要從大覺的大覺者,諸佛菩薩求來的。佛陀是大徹悟者,菩薩是實行者,所以我們要從諸佛菩薩求得法,必定要身體力行,「供養如是之多無量諸佛」。前面我們一直說,不論是迦葉尊者或者是須菩提,他們要成佛的過程,就是要供養過三百萬億諸佛,表示時間很長,你要面對無量數的人群,時間又長,又要面對無量數的人群。一回一次,次次回回來人間,總是要用修行的心上求,就要供養,「供養如是之多無量諸佛」,要去付出、供養無量諸佛。
三百萬億諸佛,說不定未來我們再聽到佛陀再授記的,說不定要更多也說不定,時間要更長。這就是表示供養的心,對佛、對菩薩、對一切眾生,一直強調眾生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要用長久的時間,向無量數的諸佛菩薩付出,我們要去供養無量諸佛;我們的心,要用這麼長久的時間來降伏煩惱。供養的方式有很多種,那就是「建造如是之多塔廟顯德」。塔廟,其實,塔,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顯德。塔就是過世的人,之後將他的骨灰收起來,集中的地方,叫做塔,我們普通說墓。其實塔有分很多種,不論是什麼樣的,總是就是人過世之後所收集的地方。稱為塔,就是要建較高的,是九層的塔或者是七層的塔、五層的塔、三層的塔,或者是一層的塔,那就要看(德行)。佛德最高,是九層的塔,顯示佛德。過去的塔都有角,且於屋脊上都會掛著鈴鐺,風若吹,鈴聲起,叮叮噹噹,這就是要顯出:「來,注意看,這個塔,你要仰頭看,這就是有德的人,大覺悟者,佛德這麼高。」這表示叫做顯德。
或者是菩薩,菩薩的德,七層,或者是緣覺、獨覺,五層,或者是聲聞、羅漢,三層,再來就是我們凡夫的宗廟。古人以宗廟,祖先顯德,顯祖先的德,所以用宗廟,一層、二層。一般人,一般人就在墓地裡。這塔廟,表示是顯德的意思。諸佛菩薩入滅之後,所收藏的舍利,就藏在塔廟,顯示他的德。「供養諸法緣諦」。除了這種有形的,圓寂之後要顯揚他的德行以外,平時供養,那就是我們自己自身。你曉得要顯示諸佛菩薩的德,我們過去供養,還在世時,我們聽法,我們供養,將佛陀的開示,法入我們的心,我們來供養諸佛;菩薩行菩薩道,我們恭敬尊重,他是我們的典範,所以我們要供養。人在世時,我們要供養諸佛菩薩,人若圓寂了,用塔廟來表達永久的追思。若都不在了,我們所聽來、所學來的,菩薩是我們的典範,諸佛是我們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學他,我們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也是一種供養。
時時,我們的行為,就會想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父不在了,我們還要常常記得師父這樣教我們,不要違背師父所教。就如我常常說「師志為己志」,因為我的師父那時候這樣跟我說,「為佛教,為眾生」,師父這樣告訴我,話出自他的口中,我聽來就是這樣的法,所以師父這樣說,我就要這樣做,我也是表示供養。師父是我生命中的導師,「為佛教,為眾生」。法出自我師父口中,耳根收入我的心中,平時我就要在我的行中表達出來,這是對我的師父時時的供養。「諸法緣諦」。我就要趕緊去了解,人間法,要如何將佛法普遍在人間,讓佛法能人人受用,這是「為眾生」。佛法與眾生,這是我一生的方向,所以我要不斷觀察世間相,要不斷用心認識佛法,所以「供養諸法」。我要認識佛法,佛法要在我的心中,時時拳拳服膺,法不能離開我的心,要了解法裡面的因緣與它的諦理。
人間苦在哪裡呢?為什麼人間這麼多的苦?是天災,是人禍,這些人群心靈的煩惱是因緣,他們的家屬這樣牽掛。愛恨情仇,是如何來的呢?因緣、果報,所以來得這樣的拖磨、苦難。這就要用心去理解,理解法中所說的因緣,理解人群中的無明煩惱,這種世間拖磨受苦。將世間這樣的法,用佛的教法來會合,所以這也是叫做供養諸法。「十二因緣」要再更透徹瞭解,因緣果報觀要再很用心去分析,還要觀察人間這樣的苦,它的「集」是來自什麼因由,集來這麼多的苦?瞭解了,與佛法混合,契佛法,就是人間這麼多的苦,用佛法會合起來,原來是這樣,瞭解了。所以我們要如何去除、滅除這樣的煩惱,自己的內心要很清楚。無明惑從哪裡來?無法瞭解,就自己問心,對自己有信心嗎?所做的是對或不對?對的,我們就要自己篤定自己的信心,不必煩惱。什麼叫做改變?若沒有錯,何必改呢?有錯,我要趕快改變,因為我有錯誤,所以我要改變。
我們常常聽,聽很多人在分享,「哎呀!我過去的人生就是『五專』、『八全』,全都有。我已經聽到法之後,我將人生改變過來,改變我的人生,現在轉過去的凡夫,現在就是在利益人群。」過去喝酒喝到醉茫茫,回來,家暴,對家人施暴,還有在外面所造作的等等。「現在聽法了,瞭解了,我改變了,現在要對家庭好一點,要利益人群。」這已經在人間與法會合了,他就能轉變,這叫做變,這叫做改,叫做改變。人家在背後批評我們,我們就要趕快自己問自己,時時問心,時時檢討是不是有錯誤,有錯趕緊改,沒有錯,這是一種無明惑風,這無明惑風從多遠飛來的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過去生中,很遠很長的時間,那個過去什麼樣的因緣,過去生中所造作的等等,我們知道了,這就是集來的。所以我們現在只問自己,滅除了這些煩惱,感恩啊!長久以前的業,現在也已經來了一陣就是消了一次的業,這樣用感恩心。這樣的心,自然就很自在、很穩定了,滅除了這種無明,要趕緊修行,修行,也就是六度萬行,我們要趕緊六度萬行,要趕緊實行。
我們還要「四修弘誓」,六度萬行要四修,記得嗎?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要不斷不斷四修,不間斷,用這一分心,要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四修弘誓無量大覺圓具」,就要用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真正下定決心。很遠的因緣,我們要相信佛陀常常說,我現在遇到這樣的無明煩惱,告訴你們,這是過去無央數劫之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我們在經典,都會常常聽到。所以這個因緣,佛陀講經,離不開這個因緣,或者是譬喻等等。這就是諸佛所修行的過程,都要很長久,現在在授記,就會說出了弟子受記於未來,他還要再經歷的過程還有這麼久。我們前面的文就說,
經文:「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知道這尊佛,「其佛」是哪一尊?名相如來,那尊佛。那尊佛是佛陀的時代的誰呢?須菩提。是啊,經聽了,要常常記得。那尊佛,就是須菩提未來成佛,這尊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小劫。這就是表達出每一尊佛出現世間,就是要奉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這是表示要很長的時間面對著無量數的眾生,生生世世都要行菩薩道,上求下化,就是這樣用偈文為我們反覆。長行文說完,就是偈文,讓我們更記得。再接下來,又是另外一段文。
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
前面是三百萬億,現在就是八千億佛,「恭敬尊重」。這段文,開始就是另外要為迦旃延授記,那就是迦旃延於當來世必當作佛,佛陀為他授記。迦旃延,那就是當佛在世時,未來八千億佛,他要供養奉侍,於每一尊佛在世,每一尊佛出現於世時,他必定要經過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要去供養,去奉侍,就是這麼長久。佛在世時要這樣供養,每一尊佛若是滅度時,就是要供養塔廟,要建塔,要造廟。這就是未來這尊佛,迦旃延他還沒有成佛之前,對每一尊佛都要親自奉侍供養,每一尊佛滅度之後,他必定要建塔,供養塔廟,這就是每一尊佛的過程。
*後更值得佛世,奉覲供養承事,始能具足菩薩修六度萬行之道。
所以「後更值得佛世」。一尊佛過後,後面再更值遇佛世,同樣會再遇到佛,就是「奉覲供養承事」,同樣再遇到佛,同樣這樣的供養,「始能具足菩薩修六度萬行之道」。這就表示要好好用供養,表達對佛的恭敬,生生世世。每一尊佛的出現,他都能遇到佛世時,經過八千億佛,這樣每一尊佛的生世,他都能得值佛世時,每一尊佛的滅度,他都一樣要供養塔寺,無佛世時,他也要信仰佛法,同樣的,看到佛塔、寺院,他都會起恭敬心來供養。不論佛在世或者是佛滅度,他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培養在三寶中──佛、法、僧,法中在修行。
經文簡釋: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佛陀慈悲智說聞契理,已聞復聞,未聞者得聞;故復告諸比丘眾。
所以「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我現在跟你們說,這是佛陀的悲智,「說聞契理」,佛陀說法,大家要聽,佛說出來的話,我們要用耳根好好聽入心來,這叫做「說聞契理」。因為佛要契機,應機說法,現在是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契合根機而說法。這些眾生,聽法的人,弟子就要很用心將法收入心,能夠契佛所說的道理,所以叫做「說聞契理」。說的人要隨機說法,聽的人要用心收納佛法,契合佛所說的法。所以佛陀的悲智,在他說法要應機。有的人,已聞者復聞。已聽到的,這個法聽到了,佛陀就是還要重複說,說得讓你聽到,能記得,不是經文聽過就聽過了,不是,聽過了,你要記在內心,隨時問,隨時答得出來,法記入心,隨時問,隨時答,我們才有辦法隨時說。看到其他的人,我們也能將法聽來記在心裡,看到人,就能做說法者,能去說話。所以,法聽入心,這叫做契理。聽入心,還要常常記得。
所以「已聞復聞」,聽了之後,還要再繼續聽,聽了才能很深的記憶在,記到這個法變成是我們自己的法。這是佛陀的慈悲,希望弟子聽法,不厭其煩,不斷復說,說到讓他將這個法聽入心,這個法變成他的法。就如我們說造血功能若不良,就要接受骨髓移植,讓他的骨髓健康,能自己造血一樣。所以我們說要傳法髓,法要很深入我們的心,我們還能傳給別人,讓他自己也能造血,自己的法入心,變成自己的。「未聞者得聞」。他用偈文再復說,還沒聽到的,所以後來的人他能再聽到。佛陀不斷將法復說,「已聞復聞,未聞者得聞」,這就是佛陀講經,前面講完,後面就要再以偈復說,用偈文來復說,這就是佛陀的用心。現在,「我今語汝」,我現在再重複向你說,說:「諸比丘啊!大家要再用心聽。」
經文簡釋:
「是大迦旃延」;欲異於僧團中同名者,故標曰大。
*「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之一。
*「大迦旃延」:譯云文飾,南天竺婆羅門族,論議第一。文采絢麗文思泉湧文飾自然。
*「迦旃延尊者」:文藻詞華,縱橫善巧,外道聞之,無不悅服。外道問:惡人死後受苦,應當回還;死而不還,知無他世。
「是大迦旃延」,再跟大家說,是大迦旃延。大迦葉,摩訶須菩提,也是大,這就是我的大弟子,那就是與其他人不同。因為同名的人很多,在這個地方,稱為大迦旃延,「是大迦旃延」,那就是僧團中同名的人也不少,所以多一個「大」字,那就是異於他人。不是別人,就是這位迦旃延。雖然僧團有這麼多位,好幾位同名,但是,不是別人,就是這位,所以大迦旃延。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佛陀的弟子那麼多,真正堪稱佛陀的大弟子,才有十個而已。求才難啊!所以十大弟子之一。「大迦旃延」譯作「文飾」。因為他是南天竺婆羅門族,他是「論議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論議第一」,要說法等等都很優秀,不只是能說法,還能與人論,這是「論議第一」。他「文采絢麗,文思泉湧,文飾自然」。這個大家看了就能清楚了。他所說的語言都是很文雅,與人如何辯論,他就是用這麼優雅的詩句與人說話,所以他是「文飾」,「論議第一」。迦旃延尊者,他的「文藻詞華,縱橫善巧」。所以他所說的文字,編(輯)起來也很美,這表達出他的學問很深,他說法,在說話都是很文雅,才華很多,連天文他都看得懂,學問之大。
過去曾說過他的故事,他的父親是國師,他的師父是阿私陀仙,有這麼好的因緣,所以培養出他很豐富的才華。所以外道常常要來找他論,他就是怎樣都不會輸人。有一次外道教徒就來問迦旃延:「你們都說造惡者將來要輪迴,墮地獄等等,受很多苦報,但是受苦的這些人,也都沒有回來說,我已經受報應,我很苦,我輪迴在這麼苦的地方,他們都沒有來說。怎知道真還會有其它世嗎?到底你們要如何解釋?」他就解釋說:「如世間的罪人,他已經犯罪,犯罪被人抓去關在牢獄裡,你想,他能再回來跟你說,我在監獄裡是如何苦嗎?何況地獄一日,是人間算劫的長時間。地獄受苦,無間地獄是不間斷在受苦,哪有辦法再回到人間跟你們說,我已經在地獄了,我受什麼苦呢?絕對無法再脫離地獄。所以,要他回來有辦法嗎?」外道教徒就又問:「善人呢?做善事他會生天,為什麼他們不會再回來人間,向大家說天堂是怎樣怎樣的享受呢?」
迦旃延的回答就說:「就像一個人已經跌落糞坑了,在廁所的糞坑裡,好不容易才出來而已,你要他出來之後,洗淨他的身體,然後住在很莊嚴的室內,他難道還願意再跳入糞坑,在糞坑裡這麼臭、這麼骯髒給你們看嗎?不會!而且天堂一天,時間與人間不同;如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忉利天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天堂壽長,在那裡享受,他哪會再下來人間,向你們說天堂多好呢?人間充滿了濁氣,生在天堂,就不想要再來人間了。」類似這樣論議,天堂、地獄,這種外道教徒來問難,他就用很優雅的方式,這樣和他辯論。外道教徒無不都是心服口服,所以稱為「論議第一」,這是迦旃延。
經文簡釋:
「於當來世,以諸供具」;能供之器。供具:又稱道供物,即供養佛菩薩之:物敬、行供具。花香、飯食、燈明物、敬等。更以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之六度為行供具。
「於當來世,以諸供具」。「能供之器」。在這裡他能供養,要供養很多佛。供具,就是供養佛菩薩的物,敬、行的供養具足了,這就是供養。有利的供養,過去常常說過了,利的供養就是用花、香,或者是飯食,或者是點燈,這都叫做物,物的供養。用恭敬心來禮拜,這叫做敬的供養。更以行,行,身體力行來供養。用什麼方法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來行,用這種六度,六度萬行,這叫做行的供養。六度四修,四弘誓願、四無量心等等,這就是行的供養。
經文簡釋:
「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所供之境。菩薩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闕少。
這樣「供養奉事八千億佛」,用這樣有形的物質,用恭敬的形態,用身體力行,入人群中去度眾生,等等的行為來供養,這就是「所供之境」,用什麼樣的心境來供佛。「菩薩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養一切諸佛」。六度萬行的菩薩,就是用這樣修行,用這樣的善根,用這樣的功德來「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所以諸佛不是要你的香花供養,這只不過是表示你的心意而已,並不是佛菩薩向你收這些供具,沒有,只是表示我們的心意,最重要的,我們尊重法,我們要身體力行,行菩薩道,用我們善修的行動來供養,這叫做功德。用這樣來承事,這就是最好的供養。「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令周遍,無所闕少」。用這樣來供養,這就是迦旃延,未來他就是用這樣的態度來供養。
經文簡釋:
「恭敬尊重」;能生恭敬供養奉事,虔誠尊重心。上約如來在世之時,下明滅後供養塔廟。
「恭敬尊重」,就是「能生恭敬供養奉事」。這是表達虔誠的尊重,尊重佛的教法。法從佛口出,我們要信受奉行,還要是很虔誠的信受奉行,這樣身體力行,這才是真正「恭敬供養奉事」,虔誠的尊重。我們若只是聽,不去實行,這也是沒有用。如聲聞,隨佛四十多年,佛陀還不放心,最後還是同樣要他們發大心、立大願,未來生生世世都要去行菩薩道,才有機會奉侍恭敬,奉侍諸佛,才能遇到佛世,這就是最上的供養。以上就是「約如來在世之時」,下是「明滅後供養塔廟」。他在世時是用心,身心的恭敬供養;若是佛滅度之後,同樣的,法,行菩薩道,同樣要照行。看到佛塔都要很恭敬。所以生生世世,有佛世時,我們要身心恭敬供養;佛滅度之後,法還是在心裡,還是一樣身體力行,見寺廟、佛塔,我們都要起恭敬心。這就是學佛,學佛要時時用心,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去除煩惱,如何將法入心,在生活中,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