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0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09晨語簡記   2015/06/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6月 09, 2015 5:47 pm

201506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
成佛依正莊嚴清淨勝金,
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
其猶出礦精金光色不變。


<授記品>都是云佛陀要為他弟子授記未來作佛。要能成佛,過程要很長,這樣長的時間要修行,累生累世,時間就是無間修,不間斷這樣修,煩惱也不間斷不斷清除煩惱,為眾生,結善緣還是一樣不間斷,求智慧,同樣還是不間斷。這種不間斷,無餘修,這都是要好事一點點都不漏失,該做的,應做的,認真做,時間一點都都不讓它漏失,這種無間、無餘,長時間的累積等等。對佛、對三寶,必定要時時尊重,對人、事、物都是要虔誠。這就是修行的過程,長時間,所以叫做「因中別行」。過程,種子,粒粒都是要純真的好種子,在我們長時累劫修行,就是在起心動念,見聞之間,我們心全都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了。外面有境界來,心要永遠都有那分思惟修,要很堅定,不論是何種境界,我們就是如心在禪中。

這外面的境界如何誘惑我們,我們的心都沒有貪、瞋、癡、慢、疑,這是我們意識種子中沒有起一念貪念,沒有起一念的瞋念,所以貪、瞋、癡等等的種子都去除了,這就是在我們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這樣連連接接,這些無明不斷掃除,真正為人群付出,對三寶恭敬、尊重,我們要時時篤定這個念頭。這要在「因中別行」,在因中,平時在修行的周圍,全都要有這樣的行為。什麼叫做別行呢?比如說,須菩提提是「解空第一」,這是他的主修,他主要是「解空第一」,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中,所面對的一切環境,這叫做別行。他的主修是「解空」,須菩提的「解空」就是他的主修。

若是迦葉尊者他的主修他就是苦行,他能勘忍世間的一切,他所面對的,面對的,那就是將佛陀所說的法入心,他所修的是梵行。梵行、苦修,這是他的主修,但是他對其它,他就是另外的,這都叫做別行。譬如說托缽,迦尊者與須菩提兩個人就不同了,一個的別行就是「我專門要向貧困的人托缽,讓貧窮的人有機會種福的種子,要去度貧困的眾生,讓他有福緣」。這就是迦葉他的別行。須菩提呢?「我就是要向富有的人,因為我不忍心向貧窮的人再托缽,減少了他們的糧食,我要去向那些富有餘的人托缽」。同樣的,在佛法的修行中,僧團每天要去面對化緣度眾生,他們都有各人不同生活中的觀念,這叫做別行,他們的主修就有他們的專長,一個是解空,一個是梵行,這就是他們所修習,在日常生活中。

同樣的,我們也有各人的專長,有的人專精在人文,在寫經典的人要如何編輯?文章要如何編輯起來,這就是主修,他要專心。話說完之後,這個經要如何成書出版。有的人就是專於人事,要如何安排,各人都有他的專長。常住要如何能夠讓人人「六和敬」?這各有專長,輪職務都是各有專長,但是生活中有一共同的生活,這個共同的生活,各人就有各人的因緣,就有各人不同的觀念。但是,無論怎樣不同的觀念,我們要有一共同僧團的六和敬。這就是在修行中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專長。知客有知客的專長,這全都不同。所以因中別行,我們人人所修行的,各人就有不同,但是聽法修行這大家都是一樣,各人有聞法修行的規則。

「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就是要很勤,不論你是輪何種執事,也要讓我們的環境都很乾淨,同樣的道理,古今,過去佛陀的時代,佛陀的時代再過去生的過去生,無量劫,同樣要維持著乾淨的環境,這就是伽藍地,僧伽藍地。僧伽藍就是修行者所住的地方,寺院或者是精舍,這都可稱為伽藍地。修行者,不論你是在過去、現在生、未來生,人人都要有疼惜伽藍地,要在這伽藍地的周圍要就勤勤清掃,這是生活的規則。所以每一位修行者必定要有修行人的規矩,這就是在「六和敬」之中共住、常住的環境,人人要用心,用乾淨的心來維持乾淨的環境,這就是修行中生活的習慣,這也叫做別行,這也是修行的一門。

再來,「成佛依正莊嚴」,我們若懂得要維持周圍環境,我們到處都清淨,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地清淨,願意去付出,付出外面的境界,那就是表示內心的整齊。常常說,我們的行為就能看出我們心,行為就是心為主宰,所以我們的行為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地,這粒粒都叫種子,粒粒都叫做因,所以「因中別行」,我們內心的種子是修什麼行呢?我們看我們的行為就會知道,而行為就是在環境中。所以,我們要成佛,在我們的行為表示我們的心態,心態的現形就是在行為中。所以說「勤掃僧伽藍地」,這與修行就有關了,因為我們內心是怎樣,外面的形態就是怎樣的行為,這與修行也是很密切。

所以「成佛依正莊嚴」,我們未來若要成佛,未來的依報、正報是怎麼樣,就看我們現在生活中的行為,我們現在生活中的行為,就是過去生中累積來的習慣、習氣,我們今生今世,繼續過去累積的習氣、習慣,在這一生中的表達,這就是不斷的因的累積,善因,殷勤精進的因,有主因,有別因,這都是在我們修行中累積來的,所以叫做「成佛依正莊嚴」。就要很乾淨,精淨勝金,金子從金礦拿出來,還要經過不斷不斷長時間的鍛煉,煉出了礦的東西,煉出了真金來,所以叫做精。在礦中有雜質,有石、有沙、有土,在沙、石、土中一直精煉出來,就是金。所以我們要成佛,未來長時間的鍛鍊,成佛的依正報就是在莊嚴,勝於金,很有價值,很莊嚴,就是要經過長久累積而來。

長久累積是什麼呢?「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我們所有過去的虛妄、無明,妄就是無明,妄惑。我們過去就是很懵懂的人生,生生世世,到底我們如何過來呢?應該就是妄與惑,也是帶著無明來,所以我們今生此世,很多事情我們想不通,很多事情我們還有惑,還有迷惑的無明在。我們現在就是要乘著現在的因緣,聽聞佛法,一層一層的妄惑,我們就要無明一層一層去除。雖然每天都這樣說,每天都這樣聽,每天都如在翻日曆或者是日誌一樣,昨天的日誌,我有少分的煩惱,今天的日誌,日記要如何寫出我今天改變,昨天的無明,不要再重複。若能這樣,這無明就過去了,今天重新是清新一天,我們的日記、日曆,增加了一分理解佛法,人、事、物的道理,我們能多瞭解一分,我們就知道這是如何破除,如何去除無明,所以「破盡妄惑」。這要很長久的時間,信根很深,我們所修行的路很長,走過來不偏差,這樣就是深證。

瞭解道理多了,煩惱無明不再犯了,我說出去的話,是我走過來的路,我聽過來的法。聽來了,我改過,我沒犯錯,將我的心得再與大家分享,這種論議,自然就回歸法身。我們昨天說過了,法入心,變成我們自己的法,我們的瞭解,瞭解之後再與大家分享。不是說我昨天這樣聽,就是聽這樣、這樣、這樣,一直說昨天聽的話,師父這樣說。不是要你說「師父這樣說」,師父這樣說,你的心得呢?將這個心得要說出來。我們到底什麼該變?什麼不該變?該變、不該變,這個道理是什麼?該變的,是因有錯誤,所以我該變。我過去是這樣,所以這個錯我應該變。我不應該變的,我沒有錯,沒有錯的道理,我就要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我們的心得,不是只有一直「如是我聞」,就是這樣說、這樣說,說別人說的話,自己有心得嗎?這樣就沒有法在我們的心裡了。

所以,「法身」就是法是我們的,將這個法入我們的心變為髓,「髓」就是造血的功能,就是法髓,那就是我們的心得良能,這叫做「法身」。我們對人、事、物,道理通徹了,我瞭解的、我沒有犯的,我說出來,這就是「論議法身」。不是只有佛才有法身,我們說我們的法,說我們的經驗,做過的,我們的錯誤改了,現在我所聽到的法,我有做到的,說給大家聽,這也是法身。所以說,論議法身,說我們要說的話,論議法身。這就是我們要先破盡妄惑,深深體會法入心來,這樣我們與大家分享,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這個法,法身要傳下去。

「其猶出礦精金」。就如在礦裡拿出來的土石,煉成了金,煉出它的本質出來,煉成了我們的真如本性,體會道理,真諦妙理與我們的真如本性契合起來,這叫做「出礦精金」。「光色不變」,永遠永遠都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出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道理,我們能很清楚,我們能再這樣傳下去。這就是我們聽法,很重要,修行就是在那麼的簡單的,周圍的環境,我們要如何去清掃,這就是表達我們內心的清淨,外面的境界自然就清淨。從這麼輕微的小法,要說到論議法身,這樣就是修行,要不然,我們不知道修行是什麼。從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周圍環境,在我們的身心如何去表達出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佛陀看他的弟子的日常生活,為他們授記。前面的文說,

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

我們若讀到這樣的文,就要知道,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從「以諸供具供養奉事」開始。供具,要如何、用什麼東西,都要很用心供佛。要奉侍,就是要為他做很多事情,這就是修行,這麼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恭敬尊重的心,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迦葉尊者、須菩提,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的迦旃延是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來供養奉侍諸佛,是很長時間。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經文簡釋:「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
*「塔廟」:中有舍利,名之為塔;但供影像,名知為廟。
由旬亦云踰繕那,此云限量。
大論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

這是供具,用種種的供具供養,這都要盡心力,用最好的東西做供養。「諸佛滅後」就是說,供養八千億佛,每一尊佛入滅後,還要「各起塔廟」,塔廟盡量要高,「高千由旬」。塔廟,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就是顯德的意思。修行,德行愈高,塔就建愈高。過去九層塔,以過去建築能很高,那就是用九層,那就是顯佛德,佛德高顯,這是表示德行很高。它有鈴,鈴鐺的聲音,風若吹,即使沒看到的人,他也會聽到聲音。高掛鈴鐺,風若吹,也會聽到聲音,所以這就是塔,高顯的意思,塔廟。塔廟裡就是有舍利,有佛的舍利,所以「名之為塔」。這是佛入滅之後,最後他的舍利,就是供奉在塔中。「但供影像,名之為廟」,裡面供奉著佛像,用雕塑的,或者是用畫的,就是放在廟裡。若是舍利,佛圓寂後,骨,骨灰就是供奉在塔中;若是廟,就是雕塑他的金身,或者是用畫的,這是自古以來是這樣。

千由旬,「高千由旬」,「由旬」的意思,「踰繕那」,也叫做「踰繕那」,也就是限量。意思就是說,由旬有其他,它有三種由旬,有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為一由旬,六十里為一中由旬,下者就是小由旬,是四十里,就是一小由旬。再換句話說,也有這樣的解釋,就是有的人將一由旬解釋是四十里;有人的解釋,一由旬是六十里;又有人的解釋,一由旬是八十里。不論它是八十里或者是四十里,總是它有一個限量,尺度有限,不論是四十里也是它的尺度,或者是六十、八十里都是它距離的尺度,測量的量度,這就是叫做由旬。在經典中都是說由旬,我們現代都說幾公里,那時候叫做幾由旬。由旬,那時候就是以一由旬是四十里這樣來計算。

經文簡釋:
「縱廣正等五百由旬」;豎縱橫廣,量正相等,五百由旬,表五分法。
*「五分法身」: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
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
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
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
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
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縱廣」就是直與橫,「廣」就是橫,直的叫做「縱」,橫的是「廣」。所以不論是縱、是橫,量是相同,就是直的五百由旬,橫的五百由旬,就是這樣長寬一樣,這叫做「縱廣」。所以,前面說「高千由旬」,意思你若是千由旬之高,那就是要有千由旬的廣,意思就是說,不論是高或廣都是一樣,「量正相等」。量是正,不論你是直或者是橫,都是一樣正等,橫直一樣,橫直相同。其實我們人,橫直也一樣,兩隻手臂展開,我們的兩隻手臂若展開,長度就是我們一個人的身高長度,所以我們人,縱廣也是相等。所以這就是建塔或者是建寺院,應該也是這樣,「縱廣正等」,「量正相等」。「五百由旬,表五分法」,表示「五分法身」。什麼叫做「五分法身」呢?過去有解釋過了,現在再做解釋。「五分法身」是五種功德法,來成就佛身。我們要修行,一定要有的過程。

修行的過程,一、就是「戒法身」。我們要修行,我們要先持戒,我們若不持戒,我們要如何去除煩惱呢?我們要如何消諸業障?過去所造的煩惱,那就是犯了過錯,累積了很多的業力,很多的業力,就有很多煩惱來纏我們,所以我們會苦,苦在煩惱無明多。煩惱無明,就是由業牽引來,給我們這麼多的煩惱,給我們這麼多的業在苦、在磨。所以我們要瞭解道理,就要持戒,不要再犯錯了,防非止惡,叫做戒。預防不對的事情,讓我們再起心動念,要停止我們身的行為,去造作錯誤的事情,這叫做防非止惡。不對的念頭不要再有了,錯誤的行為不要再做,這叫做戒。所以「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如來,他的三業中就是已經去除了一切的過失,都沒有了。什麼是三業呢?身、口、意。是啊,如來身、口、意,一切全都過失都沒有了,他不會說不對的話,也不會起一念的妄念,也不會做一件錯事,這就是佛陀累劫修來的戒。

第二就是定,「定法身」。也就是說「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如來的心一直都是靜寂清澄,歸於虛空法界,不受分毫的污染,所以他的真心沒有妄念,什麼樣的污濁都不會污染到。所以我們現在說空,空氣受污染,是空氣污染了,不是大空間受污染,大空間什麼都污染不到它,是氣體有污染,才會造成四大不調。我們凡夫的無明就如氣體,造什麼東西,大地受污染,我們的心地受污染,所以我們的業力,無明就覆蓋我們的心。佛陀他的心靈大空間已經是寂滅了,離一切妄念。這些污染的東西不會在他的心裡,有一點點的染著都沒有,所以他的心永遠如虛空,那種寂靜清澄,這是佛定的法身。他的心不會受污染,不受搖動,如這個大空間、大宇宙一樣。

第三、「慧法身」。慧,智慧,如來他的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佛的智慧,這個法身已經是圓明了,沒有什麼事情、煩惱來變動他的心智,所以他與天地宇宙合一,天地之間,所有的物、形相,哪一項佛陀不瞭解呢?所以所瞭解的事情也已經很透徹,六通三達,完全都清楚。

第四,是「解脫法身」。那就是如來身心解脫一切繫縛。他的身與心,不受人間的種種煩惱所纏繞著他的心,都沒有,他完全解脫。因為道理清楚了,還有什麼會影響到他的心呢?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謬,這就是如來,已經解脫了人間一切虛妄,完全是解脫自在,這個法身。

第五,是「解脫知見法身」。解脫知見,不只是解脫了,他還「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自己很瞭解,不只是:「我只要說給別人知道,我自己還不知道,只是『如是我聞』。」不是,這是剛剛跟大家說,自己的內心要有健康的髓,自己要造自己的血,血輪通暢,這就是法身,慧命的健康。法,是自己知道之後,才說給大家知道,所以不是:「我聽人家說,我瞭解這樣,我自己沒有做到,但是我要叫你去做。」不是這樣,他已經是過來人了,自己已經解脫了,「我過來是走這樣的路,這是很穩的路,來,我叫你走,安全這樣走過來。」

是這樣的智慧,不是只有聽了,知道了,我口才很好,我就是說給你們聽。但是自己做不到,要說很高很深的法,自己不瞭解很多,只是知道,這樣解釋。不是這樣,佛是已經是過來人,走這條很穩當的路這樣過來,時間就是這麼久,累生世這樣過來的人,所以這就是佛的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常常在誦的經,《無量義經》不是常常在誦「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這就是法身,說法,法身永遠流傳,在我們現在。佛陀的法身,希望我們能接受,從戒定慧開始,不要還在煩惱中受縛,縛住,我們要趕緊解脫。

經文簡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
*「金銀琉璃」:琉璃出於波羅奈國,其色瑩淨。
*「硨磲」:海中大貝如車之渠,即大海螺。
*「瑪瑙」:石中秀氣,其色紅潤,如馬之腦。
*「真珠」:蚌螺之類,採於月華,結成真珠。
*「玫瑰」:玫瑰石,奇美者明玫,圓淨者明瑰。


所以「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這些「金、銀、琉璃」,就是出於波羅奈國。在印度有這種這麼好的礦質,所以佛陀那時候,在印度有很多寶藏,這個寶藏就是從雜礦所提煉出來。譬喻我們凡夫,同樣人人都如一個礦一樣,人人都含有這麼有價值的寶物在,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寶礦,就是譬喻我們人人本具。看起來是一座山,看起來就是土石,其實含藏著有這麼珍貴的東西。「硨磲、瑪瑙」,那就是海中的東西,在海螺,硨磲含藏在其中,瑪瑙就是在石中,裡面最秀氣的精英,這樣將它取出來。所以這都是,不論是在海中、在山上都有這樣,這麼有價值的東西。「真珠」同樣也是在海中的東西,這大家都知道。「玫瑰」是在石礦中。

這是表示山海,不論是山,不論是海,它都是具足了寶物。用很多的寶來表示、譬喻,其實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充滿了很多的寶,只是我們沒有將它提煉出來,這些東西就是都含藏在現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住的世界裡面,娑婆世界同樣具足七寶,只是我們還有這麼多無明煩惱,無明煩惱裡含藏著這麼珍貴的東西。就如我們的人生,在無明中,其實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如天地萬物,它有它的道理,它有它的本質,諦理就是這所有的物,東西之中的精,這種精英。有形的是七寶,無形的是諦理,這就是在我們所住的地方就本來就有,卻是我們自己不知。

經文簡釋:
「七寶合成」;名為寶也。
*「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


所以「七寶合成」。未來的迦旃延,未來的依報,他的國土有這樣的東西,為什麼他會得到這樣?同樣他是這樣的供養,供養過諸佛,諸佛,八千億佛,這麼多佛,他用他真誠的心,用他最虔誠,最珍貴的七寶,七寶是一種形容。他的內心無明去除了,內心最恭敬、最尊重的七寶合成,用他的內心,猶如山之高、海之深,這種的虔誠的心,那種最精、七寶合成的念,這樣來供佛。所以,「七寶合成」名為寶。內心,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這叫做七寶。學佛總是在這種愛的虔誠力量中,學佛若欠缺虔誠,我們就無法叫做學佛。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從因中修,若沒有好好從生活中認真、精進,我們要用什麼名詞叫做修行呢?修行要有環境,這個環境,從過去的時間、空間,過去的人與人之間,長時間累積來的因,善因、善行這樣累積來的,我們今生此世,我們將要修行,我們的環境在僧伽藍地,就是要付出這分的精勤,在人群中我們要有「六和敬」,來莊嚴這個道場。我們若這樣也叫做修行,以這種「六和敬」莊嚴道場,很精淨勝寶物,勝於金。

所以我們真正聽法,內心清淨,好好用心聽,法一句入我們的心,十句,我們有辦法表達出裡面的道理,「一理通,萬理徹」。不是只有一直「昨天師父這樣說。」就照這樣說,抄入筆記,這樣唸念出來,不是。是道理聽入心,將我的心得說出來,這叫做法身。所以大家學佛,必定要發心,真的要發心,聽法入心,才有辦法得到法身論議在人間中。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09晨語簡記   2015/06/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12, 2015 1:1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九日星期二)(出差閱讀版)

 

學佛,常常說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今天明白,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就可篤定心念。

以這外面的境界如何誘惑我們,我們的心都沒有貪、瞋、癡、慢、疑,這是我們意識種子中沒有起一念貪念,沒有起一念的瞋念,所以貪、瞋、癡等等的種子都去除了,這就是在我們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這樣連連接接,這些無明不斷掃除,真正為人群付出,對三寶恭敬、尊重,我們要時時篤定這個念頭

 

 

出差其間,看到偈文,一開始感覺愈來愈難。還好有跟上,六月十一早上上人又開示掃地的功德,再靜下來看就明白了。只是昨天回到台北很晚了,今天寫少一點。(後面的重點暫略)

七寶是一種形容。他的內心無明去除了,內心最恭敬、最尊重的七寶合成,用他的內心,猶如山之高、海之深,這種的虔誠的心,那種最精、七寶合成的念,這樣來供佛。

 

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
成佛依正莊嚴清淨勝金,
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
其猶出礦精金光色不變。

<
授記品>都是云佛陀要為他弟子授記未來作佛。要能成佛,過程要很長,這樣長的時間要修行,累生累世,時間就是無間修,不間斷這樣修,煩惱也不間斷不斷清除煩惱,為眾生,結善緣還是一樣不間斷,求智慧,同樣還是不間斷。這種不間斷,無餘修,這都是要好事一點點都不漏失,該做的,應做的,認真做,時間一點都都不讓它漏失,這種無間、無餘,長時間的累積等等。對佛、對三寶,必定要時時尊重,對人、事、物都是要虔誠。這就是修行的過程,長時間,所以叫做「因中別行」。過程,種子,粒粒都是要純真的好種子,在我們長時累劫修行,就是在起心動念,見聞之間,我們心全都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了。外面有境界來,心要永遠都有那分思惟修,要很堅定,不論是何種境界,我們就是如心在禪中。

這外面的境界如何誘惑我們,我們的心都沒有貪、瞋、癡、慢、疑,這是我們意識種子中沒有起一念貪念,沒有起一念的瞋念,所以貪、瞋、癡等等的種子都去除了,這就是在我們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這樣連連接接,這些無明不斷掃除,真正為人群付出,對三寶恭敬、尊重,我們要時時篤定這個念頭。這要在「因中別行」,在因中,平時在修行的周圍,全都要有這樣的行為。什麼叫做別行呢?比如說,須菩提提是「解空第一」,這是他的主修,他主要是「解空第一」,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中,所面對的一切環境,這叫做別行。他的主修是「解空」,須菩提的「解空」就是他的主修。

若是迦葉尊者他的主修他就是苦行,他能勘忍世間的一切,他所面對的,面對的,那就是將佛陀所說的法入心,他所修的是梵行。梵行、苦修,這是他的主修,但是他對其它,他就是另外的,這都叫做別行。譬如說托缽,迦尊者與須菩提兩個人就不同了,一個的別行就是「我專門要向貧困的人托缽,讓貧窮的人有機會種福的種子,要去度貧困的眾生,讓他有福緣」。這就是迦葉他的別行。須菩提呢?「我就是要向富有的人,因為我不忍心向貧窮的人再托缽,減少了他們的糧食,我要去向那些富有餘的人托缽」。同樣的,在佛法的修行中,僧團每天要去面對化緣度眾生,他們都有各人不同生活中的觀念,這叫做別行,他們的主修就有他們的專長,一個是解空,一個是梵行,這就是他們所修習,在日常生活中。

同樣的,我們也有各人的專長,有的人專精在人文,在寫經典的人要如何編輯?文章要如何編輯起來,這就是主修,他要專心。話說完之後,這個經要如何成書出版。有的人就是專於人事,要如何安排,各人都有他的專長。常住要如何能夠讓人人「六和敬」?這各有專長,輪職務都是各有專長,但是生活中有一共同的生活,這個共同的生活,各人就有各人的因緣,就有各人不同的觀念。但是,無論怎樣不同的觀念,我們要有一共同僧團的六和敬。這就是在修行中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專長。知客有知客的專長,這全都不同。所以因中別行,我們人人所修行的,各人就有不同,但是聽法修行這大家都是一樣,各人有聞法修行的規則。

「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就是要很勤,不論你是輪何種執事,也要讓我們的環境都很乾淨,同樣的道理,古今,過去佛陀的時代,佛陀的時代再過去生的過去生,無量劫,同樣要維持著乾淨的環境,這就是伽藍地,僧伽藍地。僧伽藍就是修行者所住的地方,寺院或者是精舍,這都可稱為伽藍地。修行者,不論你是在過去、現在生、未來生,人人都要有疼惜伽藍地,要在這伽藍地的周圍要就勤勤清掃,這是生活的規則。所以每一位修行者必定要有修行人的規矩,這就是在「六和敬」之中共住、常住的環境,人人要用心,用乾淨的心來維持乾淨的環境,這就是修行中生活的習慣,這也叫做別行,這也是修行的一門。

再來,「成佛依正莊嚴」,我們若懂得要維持周圍環境,我們到處都清淨,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地清淨,願意去付出,付出外面的境界,那就是表示內心的整齊。常常說,我們的行為就能看出我們心,行為就是心為主宰,所以我們的行為就是在我們的內心地,這粒粒都叫種子,粒粒都叫做因,所以「因中別行」,我們內心的種子是修什麼行呢?我們看我們的行為就會知道,而行為就是在環境中。所以,我們要成佛,在我們的行為表示我們的心態,心態的現形就是在行為中。所以說「勤掃僧伽藍地」,這與修行就有關了,因為我們內心是怎樣,外面的形態就是怎樣的行為,這與修行也是很密切。

所以「成佛依正莊嚴」,我們未來若要成佛,未來的依報、正報是怎麼樣,就看我們現在生活中的行為,我們現在生活中的行為,就是過去生中累積來的習慣、習氣,我們今生今世,繼續過去累積的習氣、習慣,在這一生中的表達,這就是不斷的因的累積,善因,殷勤精進的因,有主因,有別因,這都是在我們修行中累積來的,所以叫做「成佛依正莊嚴」。就要很乾淨,精淨勝金,金子從金礦拿出來,還要經過不斷不斷長時間的鍛煉,煉出了礦的東西,煉出了真金來,所以叫做精。在礦中有雜質,有石、有沙、有土,在沙、石、土中一直精煉出來,就是金。所以我們要成佛,未來長時間的鍛鍊,成佛的依正報就是在莊嚴,勝於金,很有價值,很莊嚴,就是要經過長久累積而來。

長久累積是什麼呢?「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我們所有過去的虛妄、無明,妄就是無明,妄惑。我們過去就是很懵懂的人生,生生世世,到底我們如何過來呢?應該就是妄與惑,也是帶著無明來,所以我們今生此世,很多事情我們想不通,很多事情我們還有惑,還有迷惑的無明在。我們現在就是要乘著現在的因緣,聽聞佛法,一層一層的妄惑,我們就要無明一層一層去除。雖然每天都這樣說,每天都這樣聽,每天都如在翻日曆或者是日誌一樣,昨天的日誌,我有少分的煩惱,今天的日誌,日記要如何寫出我今天改變,昨天的無明,不要再重複。若能這樣,這無明就過去了,今天重新是清新一天,我們的日記、日曆,增加了一分理解佛法,人、事、物的道理,我們能多瞭解一分,我們就知道這是如何破除,如何去除無明,所以「破盡妄惑」。這要很長久的時間,信根很深,我們所修行的路很長,走過來不偏差,這樣就是深證。

瞭解道理多了,煩惱無明不再犯了,我說出去的話,是我走過來的路,我聽過來的法。聽來了,我改過,我沒犯錯,將我的心得再與大家分享,這種論議,自然就回歸法身。我們昨天說過了,法入心,變成我們自己的法,我們的瞭解,瞭解之後再與大家分享。不是說我昨天這樣聽,就是聽這樣、這樣、這樣,一直說昨天聽的話,師父這樣說。不是要你說「師父這樣說」,師父這樣說,你的心得呢?將這個心得要說出來。我們到底什麼該變?什麼不該變?該變、不該變,這個道理是什麼?該變的,是因有錯誤,所以我該變。我過去是這樣,所以這個錯我應該變。我不應該變的,我沒有錯,沒有錯的道理,我就要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我們的心得,不是只有一直「如是我聞」,就是這樣說、這樣說,說別人說的話,自己有心得嗎?這樣就沒有法在我們的心裡了。

所以,「法身」就是法是我們的,將這個法入我們的心變為髓,「髓」就是造血的功能,就是法髓,那就是我們的心得良能,這叫做「法身」。我們對人、事、物,道理通徹了,我瞭解的、我沒有犯的,我說出來,這就是「論議法身」。不是只有佛才有法身,我們說我們的法,說我們的經驗,做過的,我們的錯誤改了,現在我所聽到的法,我有做到的,說給大家聽,這也是法身。所以說,論議法身,說我們要說的話,論議法身。這就是我們要先破盡妄惑,深深體會法入心來,這樣我們與大家分享,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這個法,法身要傳下去。

「其猶出礦精金」。就如在礦裡拿出來的土石,煉成了金,煉出它的本質出來,煉成了我們的真如本性,體會道理,真諦妙理與我們的真如本性契合起來,這叫做「出礦精金」。「光色不變」,永遠永遠都不變,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出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道理,我們能很清楚,我們能再這樣傳下去。這就是我們聽法,很重要,修行就是在那麼的簡單的,周圍的環境,我們要如何去清掃,這就是表達我們內心的清淨,外面的境界自然就清淨。從這麼輕微的小法,要說到論議法身,這樣就是修行,要不然,我們不知道修行是什麼。從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周圍環境,在我們的身心如何去表達出來,這叫做修行。所以佛陀看他的弟子的日常生活,為他們授記。前面的文說,

經文:「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

我們若讀到這樣的文,就要知道,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從「以諸供具供養奉事」開始。供具,要如何、用什麼東西,都要很用心供佛。要奉侍,就是要為他做很多事情,這就是修行,這麼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恭敬尊重的心,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迦葉尊者、須菩提,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的迦旃延是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來供養奉侍諸佛,是很長時間。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經文簡釋:「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
*「塔廟」:中有舍利,名之為塔;但供影像,名知為廟。
由旬亦云踰繕那,此云限量。
大論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

這是供具,用種種的供具供養,這都要盡心力,用最好的東西做供養。「諸佛滅後」就是說,供養八千億佛,每一尊佛入滅後,還要「各起塔廟」,塔廟盡量要高,「高千由旬」。塔廟,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就是顯德的意思。修行,德行愈高,塔就建愈高。過去九層塔,以過去建築能很高,那就是用九層,那就是顯佛德,佛德高顯,這是表示德行很高。它有鈴,鈴鐺的聲音,風若吹,即使沒看到的人,他也會聽到聲音。高掛鈴鐺,風若吹,也會聽到聲音,所以這就是塔,高顯的意思,塔廟。塔廟裡就是有舍利,有佛的舍利,所以「名之為塔」。這是佛入滅之後,最後他的舍利,就是供奉在塔中。「但供影像,名之為廟」,裡面供奉著佛像,用雕塑的,或者是用畫的,就是放在廟裡。若是舍利,佛圓寂後,骨,骨灰就是供奉在塔中;若是廟,就是雕塑他的金身,或者是用畫的,這是自古以來是這樣。

千由旬,「高千由旬」,「由旬」的意思,「踰繕那」,也叫做「踰繕那」,也就是限量。意思就是說,由旬有其他,它有三種由旬,有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大由旬是八十里為一由旬,六十里為一中由旬,下者就是小由旬,是四十里,就是一小由旬。再換句話說,也有這樣的解釋,就是有的人將一由旬解釋是四十里;有人的解釋,一由旬是六十里;又有人的解釋,一由旬是八十里。不論它是八十里或者是四十里,總是它有一個限量,尺度有限,不論是四十里也是它的尺度,或者是六十、八十里都是它距離的尺度,測量的量度,這就是叫做由旬。在經典中都是說由旬,我們現代都說幾公里,那時候叫做幾由旬。由旬,那時候就是以一由旬是四十里這樣來計算。

經文簡釋:
「縱廣正等五百由旬」;豎縱橫廣,量正相等,五百由旬,表五分法。
*「五分法身」: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
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
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
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
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
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縱廣」就是直與橫,「廣」就是橫,直的叫做「縱」,橫的是「廣」。所以不論是縱、是橫,量是相同,就是直的五百由旬,橫的五百由旬,就是這樣長寬一樣,這叫做「縱廣」。所以,前面說「高千由旬」,意思你若是千由旬之高,那就是要有千由旬的廣,意思就是說,不論是高或廣都是一樣,「量正相等」。量是正,不論你是直或者是橫,都是一樣正等,橫直一樣,橫直相同。其實我們人,橫直也一樣,兩隻手臂展開,我們的兩隻手臂若展開,長度就是我們一個人的身高長度,所以我們人,縱廣也是相等。所以這就是建塔或者是建寺院,應該也是這樣,「縱廣正等」,「量正相等」。「五百由旬,表五分法」,表示「五分法身」。什麼叫做「五分法身」呢?過去有解釋過了,現在再做解釋。「五分法身」是五種功德法,來成就佛身。我們要修行,一定要有的過程。

修行的過程,一、就是「戒法身」。我們要修行,我們要先持戒,我們若不持戒,我們要如何去除煩惱呢?我們要如何消諸業障?過去所造的煩惱,那就是犯了過錯,累積了很多的業力,很多的業力,就有很多煩惱來纏我們,所以我們會苦,苦在煩惱無明多。煩惱無明,就是由業牽引來,給我們這麼多的煩惱,給我們這麼多的業在苦、在磨。所以我們要瞭解道理,就要持戒,不要再犯錯了,防非止惡,叫做戒。預防不對的事情,讓我們再起心動念,要停止我們身的行為,去造作錯誤的事情,這叫做防非止惡。不對的念頭不要再有了,錯誤的行為不要再做,這叫做戒。所以「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如來,他的三業中就是已經去除了一切的過失,都沒有了。什麼是三業呢?身、口、意。是啊,如來身、口、意,一切全都過失都沒有了,他不會說不對的話,也不會起一念的妄念,也不會做一件錯事,這就是佛陀累劫修來的戒。

第二就是定,「定法身」。也就是說「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如來的心一直都是靜寂清澄,歸於虛空法界,不受分毫的污染,所以他的真心沒有妄念,什麼樣的污濁都不會污染到。所以我們現在說空,空氣受污染,是空氣污染了,不是大空間受污染,大空間什麼都污染不到它,是氣體有污染,才會造成四大不調。我們凡夫的無明就如氣體,造什麼東西,大地受污染,我們的心地受污染,所以我們的業力,無明就覆蓋我們的心。佛陀他的心靈大空間已經是寂滅了,離一切妄念。這些污染的東西不會在他的心裡,有一點點的染著都沒有,所以他的心永遠如虛空,那種寂靜清澄,這是佛定的法身。他的心不會受污染,不受搖動,如這個大空間、大宇宙一樣。

第三、「慧法身」。慧,智慧,如來他的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佛的智慧,這個法身已經是圓明了,沒有什麼事情、煩惱來變動他的心智,所以他與天地宇宙合一,天地之間,所有的物、形相,哪一項佛陀不瞭解呢?所以所瞭解的事情也已經很透徹,六通三達,完全都清楚。

第四,是「解脫法身」。那就是如來身心解脫一切繫縛。他的身與心,不受人間的種種煩惱所纏繞著他的心,都沒有,他完全解脫。因為道理清楚了,還有什麼會影響到他的心呢?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謬,這就是如來,已經解脫了人間一切虛妄,完全是解脫自在,這個法身。

第五,是「解脫知見法身」。解脫知見,不只是解脫了,他還「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自己很瞭解,不只是:「我只要說給別人知道,我自己還不知道,只是『如是我聞』。」不是,這是剛剛跟大家說,自己的內心要有健康的髓,自己要造自己的血,血輪通暢,這就是法身,慧命的健康。法,是自己知道之後,才說給大家知道,所以不是:「我聽人家說,我瞭解這樣,我自己沒有做到,但是我要叫你去做。」不是這樣,他已經是過來人了,自己已經解脫了,「我過來是走這樣的路,這是很穩的路,來,我叫你走,安全這樣走過來。」

是這樣的智慧,不是只有聽了,知道了,我口才很好,我就是說給你們聽。但是自己做不到,要說很高很深的法,自己不瞭解很多,只是知道,這樣解釋。不是這樣,佛是已經是過來人,走這條很穩當的路這樣過來,時間就是這麼久,累生世這樣過來的人,所以這就是佛的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常常在誦的經,《無量義經》不是常常在誦「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做五分法身。這就是法身,說法,法身永遠流傳,在我們現在。佛陀的法身,希望我們能接受,從戒定慧開始,不要還在煩惱中受縛,縛住,我們要趕緊解脫。

經文簡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
*「金銀琉璃」:琉璃出於波羅奈國,其色瑩淨。
*「硨磲」:海中大貝如車之渠,即大海螺。
*「瑪瑙」:石中秀氣,其色紅潤,如馬之腦。
*「真珠」:蚌螺之類,採於月華,結成真珠。
*「玫瑰」:玫瑰石,奇美者明玫,圓淨者明瑰。

所以「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這些「金、銀、琉璃」,就是出於波羅奈國。在印度有這種這麼好的礦質,所以佛陀那時候,在印度有很多寶藏,這個寶藏就是從雜礦所提煉出來。譬喻我們凡夫,同樣人人都如一個礦一樣,人人都含有這麼有價值的寶物在,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寶礦,就是譬喻我們人人本具。看起來是一座山,看起來就是土石,其實含藏著有這麼珍貴的東西。「硨磲、瑪瑙」,那就是海中的東西,在海螺,硨磲含藏在其中,瑪瑙就是在石中,裡面最秀氣的精英,這樣將它取出來。所以這都是,不論是在海中、在山上都有這樣,這麼有價值的東西。「真珠」同樣也是在海中的東西,這大家都知道。「玫瑰」是在石礦中。

這是表示山海,不論是山,不論是海,它都是具足了寶物。用很多的寶來表示、譬喻,其實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充滿了很多的寶,只是我們沒有將它提煉出來,這些東西就是都含藏在現在這個世界裡,我們住的世界裡面,娑婆世界同樣具足七寶,只是我們還有這麼多無明煩惱,無明煩惱裡含藏著這麼珍貴的東西。就如我們的人生,在無明中,其實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如天地萬物,它有它的道理,它有它的本質,諦理就是這所有的物,東西之中的精,這種精英。有形的是七寶,無形的是諦理,這就是在我們所住的地方就本來就有,卻是我們自己不知。

經文簡釋:
「七寶合成」;名為寶也。
*「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

所以「七寶合成」。未來的迦旃延,未來的依報,他的國土有這樣的東西,為什麼他會得到這樣?同樣他是這樣的供養,供養過諸佛,諸佛,八千億佛,這麼多佛,他用他真誠的心,用他最虔誠,最珍貴的七寶,七寶是一種形容。他的內心無明去除了,內心最恭敬、最尊重的七寶合成,用他的內心,猶如山之高、海之深,這種的虔誠的心,那種最精、七寶合成的念,這樣來供佛。所以,「七寶合成」名為寶。內心,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這叫做七寶。學佛總是在這種愛的虔誠力量中,學佛若欠缺虔誠,我們就無法叫做學佛。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從因中修,若沒有好好從生活中認真、精進,我們要用什麼名詞叫做修行呢?修行要有環境,這個環境,從過去的時間、空間,過去的人與人之間,長時間累積來的因,善因、善行這樣累積來的,我們今生此世,我們將要修行,我們的環境在僧伽藍地,就是要付出這分的精勤,在人群中我們要有「六和敬」,來莊嚴這個道場。我們若這樣也叫做修行,以這種「六和敬」莊嚴道場,很精淨勝寶物,勝於金。

所以我們真正聽法,內心清淨,好好用心聽,法一句入我們的心,十句,我們有辦法表達出裡面的道理,「一理通,萬理徹」。不是只有一直「昨天師父這樣說。」就照這樣說,抄入筆記,這樣唸念出來,不是。是道理聽入心,將我的心得說出來,這叫做法身。所以大家學佛,必定要發心,真的要發心,聽法入心,才有辦法得到法身論議在人間中。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6/0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