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波羅蜜華言到彼岸
謂諸眾生迷失般若
淪落於生死名此岸
我們常常說,智慧,智慧在梵語叫做「般若」,「般若」在經文中時常都看得到「般若波羅密」,其實,簡單說叫做智慧,「波羅密」就是「到彼岸」,意思就是說運用智慧,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這就是叫做「般若波羅密」。學佛,就是為了要怎樣…,(飛機飛過)。空中的雜音很困擾人,無奈啊!總是讓聲音過去,我們再來好好聽。就好像一波過去了,後面是不是還會再來一波呢?我們就不知道了,不過,我們要好好耐心適應這大環境。這叫做娑婆世界,這叫做修行,堪忍的世界。清楚了,聽,要即時把握。剛才說過了,「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般若」,是我們學佛者所追求的方向,凡夫所以煩惱,所以無明,那就是因為我們還沒得到智慧。因為我們還無法從凡夫的此岸渡到聖人的彼岸去,所以,般若波羅密,我們總是一個希望,一個方向,我們還在修行中。因為我們是眾生,眾生迷失於般若,因為我們的航道,在這茫茫大海中,這艘船何去何從?方向已經失去了導航,所以,我們永遠就是沈淪、淪落在這生死的此岸,再如何就是欠缺了導航。
導航就是方向,我們的方向還沒很清楚,茫茫大海這麼大,哪怕是坐在船上,方向若不清楚,還是同樣在迷航中。就如過去波斯匿王,佛陀在說法,波斯匿王很虔誠,他皈依佛陀,成為在家弟子,很護法,也很尊重法。有一回他國事較得空閒,他就趕緊把握時間來聽佛說法。每一回來時,他要穿很端莊的服裝,但是他要入到佛的講堂時,會將身上所穿戴的瓔珞寶具,暫時將它脫下來,那些叮叮噹噹,所戴著的這些珠寶,他會把它拿下來,表示服裝整齊,就是沒那些裝飾的東西,表示尊重。來到佛前.虔誠禮佛,然後就向佛請法,佛陀為他說法,他聽得很歡喜,他就向佛陀,用最虔誠的心,向佛這樣說:「佛啊!每次我若來這裡聽佛說法,我都是法喜充滿,只可惜我國事纏身,若每一回要來到佛的說法處,總是需要有時間,一直有一個心願,懇求佛陀能給我三個月時間供佛,若這樣我就能有三個月時間,日日佛陀來受供,我就能夠日日聽聞佛說法。佛陀,請您慈悲,給我們三個月時間,這樣日日供佛、日日聞法。」
佛陀答應了,國王很歡喜,回到宮裡,向所有的大臣說:「佛陀已經答應我三個月時間,日日供佛,日日聞法。」大臣也很歡喜,所以波斯匿王就趕緊在宮外建設大講堂,很莊嚴,希望全國的大臣,與城裡的人都能來聽法,這是國王的誠意,並且還設很多的飲食,供應給遠途來聽法的人。不只是設飲食,還設僧衣,出家人若來,要沐浴,有僧衣可換洗,又設醫藥,恐怕這三個月的時間,有人身體不適等等,他想得到,做得到的,他全都做了,全都很具足。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波斯匿王很歡喜,三個月一直聽佛說法,他很高興就來向佛陀這樣說:「佛陀啊!我三個月的時間,功德圓滿了。」佛陀就向國王這樣說:「國王啊!修善積福沒有疲厭,千萬不要說說所做功德已辦,因為發善心弘揚佛法,能讓這麼多人來聽法,不是這樣就結束了,你要發大心,做善事,弘揚佛法,是長時間的事情,沒有限量,你怎會說這樣就功德圓滿了呢?」
國王聽了想:對啊!做好事、聽佛法,弘揚佛法,這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哪有說短短三個月,這樣我就說功德圓滿呢?趕緊向佛陀懺悔:「是啊!已經才聽到佛說生死輪迴無窮盡,生生世世應該要造福業,我怎會這樣一時歡喜,就說這樣就叫做圓滿,這句話我應該收回,我沒說這句話。我向佛陀發願,我生生世世,永無窮盡,聽聞佛法,弘揚佛法。善事,我生生世世做。」這樣說之後,其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這位比丘尼的名字也叫做迦旃延。她聽到佛陀向波斯匿王開示,說:「供養、聞法、弘法,這是長久的事,輪迴生死中,就是要生生世世的發願。」這位迦旃延比丘尼聽了之後,她從大眾中起身,就以很虔誠的心,頂禮佛,然後合掌稟報佛陀,說出了自己的過去生中。過去生中,多久的事呢?迦旃延比丘尼這樣說,她說,三十一劫以前,過去,他用飯食供養在當時有一尊佛叫飯式詰如來,那是在三十一劫前,那個時候,他用虔誠的心供佛。那時候,他用一餐食供養,她本身是一位野馬城內一位名叫純黑,是一位奴僕,是賤民,也就是長時間為人的奴僕,都是在做勞役,很辛苦的事情。看到佛陀他入城來托缽,他心生歡喜,就這樣發一念心:我明天要在我家裡,好好來備辦供佛。
他就向這尊佛懇求,說:「我雖然是一位很辛苦勞作的僕人,但是看到佛的莊嚴,我心生歡喜,有這樣的心願──我想向佛供養,希望佛陀您讓我用粗飯供養。」這尊佛就歡喜接受了。明天,雖然這位純黑,這位僕人,在他很簡陃的家庭裡,用很簡單,但是是盡他的心力的一頓飯,這樣來供養,佛也是很歡喜來接受。他就向這尊佛發願,發願:願我生生世能有這機會供佛,願我生生世世都能行十善業,願我生生世世都能聽到佛法,願我生生世世不要墮落惡道,我能在人間聽法、弘法,這是供佛,這是我的心願。這尊佛就為他祝福。
他說完之後,就向釋迦牟尼說:「我從三十一劫以來,都沒有墮落惡道,我生生世世都在人間。無佛在世時,我也能將佛法的道理看人間世界,我很清楚,我就是生生世世為善;有佛出世時,我就能再聽法。所以,生世,在每生世中,都是這樣不墮落三途、奉持十善,依照佛法來修行。」所以她說,她能在今生此世得遇釋迦佛出世,「所以值遇佛世來出家,聽聞佛法,我能得到瞭解過去這個宿命,感恩佛,佛法引導我有一個方向,在茫茫大海中,就如一艘船已經得到導航,所以我已得到靠彼岸了,今生此世能得遇釋迦佛出生人間來聽法,所以我能瞭解佛陀所說法。」 釋迦牟尼佛聽到迦旃延比丘尼這樣說了之後,他就說:「迦旃延比丘尼從三十一劫前以來,身、口、意三業就是恆持佛所說的法,依教奉行。」佛陀他就這樣說:「在我聲聞弟子中,聞法得解,迦旃延比丘尼是第一人。第一個聽我的法能入心、能解悟,這聲聞群眾能體會,迦旃延比丘尼是第一位。」
看,是比丘尼,她能在這樣的人群中,聲聞人群中,得到佛陀親口說,她就是聲聞群中的第一位,就是因為這位迦旃延比丘尼過去生中,這樣不斷地供佛、供法、供僧,還能夠付出,為修行者這樣的供養,這就是他得到佛陀出現人間,這就是他修行長久的時間。這也是一證明,因為佛陀,現在的<授記品>也是這樣說,修行在無量數劫。尤其是現在授記迦旃延這個時候,他也是要再經過了八千億佛這樣長久的時間,每一尊佛出現時,他要恭敬奉侍諸佛,每一尊佛滅度之後,他還要供養,建塔廟。這是昨天說過了,
經文:「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用七寶合成來起塔廟,這是前面所說的。因為一尊佛要能成就,從凡夫一直修行,一直到達從遇佛法,從佛陀口中說出的聲音,入他耳根,成為聲聞,就是佛聲入耳,這樣聽法,又再將法入心,體解大道,成為緣覺或者是獨覺,從聲聞、緣覺再開始,要發大心、立大願,生生世世,這生生世世修行,生生世世得遇佛法,這很不簡單。要遇佛法,就要經過幾十劫後才有佛陀出現人間,出現人間,滅度後有正法、有像法,而這正法、像法的時間,我們生生世世還是在正法,又是在像法,一直到無佛世,末法時,也是一樣,很難聞的佛法,他也能聽得到,這就是長久,生生世世的時間,不離佛法。就如迦旃延比丘尼,她的因緣就是這樣發願,生生世世遇到佛法,能夠供養佛法,佛、法、僧,若沒有佛、法、僧,修行者,他全都供養,行十善業。這就是證明我們若發這念心,生生世世供養,都是用最珍貴的物資來供養。下面這段文再說,除了七寶來建塔廟,又再
經文:「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
經文簡釋:
「眾華、瓔珞」;以眾寶華及寶瓔珞。
*「瓔珞」:編玉而懸於身者。
不只是塔廟建起來了,又是時時用這樣多世間的寶來供養,「眾華、瓔珞」,意思就是說用很多種,最珍貴、莊嚴的寶花。我們看最美的,它就是寶,我們覺得最價值的東西,都稱之為寶。所以「以眾寶華及寶瓔珞」,不論是花,或者是瓔珞寶物,這樣裝飾,瓔珞就是玉類,玉都是戴在身上,像這樣在裝飾,裝飾在身上的寶物,他也將它拿來供養。
經文簡釋:「塗香、末香、燒香。」
*「塗香」:於身手以供養佛。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
*「末香」:細末香。搗成細末狀的沉香、檀香等。
*「燒香」:供養之一,按照世諦來說,目的是拂除邪氣,以第一義諦來說,則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塗香、末香、燒香」。這就是木類,香柴,我們有很多種香柴,有沉香柴,也有檀香木等等,很多種木類,他們就是將香柴拿來磨成粉,將它做成香,所以叫做塗香。塗香就是柴磨成粉,能抹在身、手,很香的東西,這叫做塗香,用來供佛。塗香就是表示清淨的意思,因為我們觀身不淨,人的身體若流汗,身體發出的味道就不好,若要來見佛,就要身體清淨,來到寺院也要清淨。所以除了自己的身清淨,塗香,同時也將這個清淨的東西來供佛僧。所以塗香來供佛。就如世間,香能清淨垢穢,消除熱惱,香柴的粉末來抹身體,去除污穢。「末香」就是細末的香,將它搗得很細。這沉香就是檀香等等,做成香來燒,點火,用它發出來的香味來供養。不論是香柴,用水,或者是用末,或者是用香,用火來燒,燒得讓這個粉末變成香的東西。總而言之,就是去除了污穢,乾淨了,又有這種香的味道。這就是表示最尊敬的心。
世俗若要拜佛,拜神、拜佛、入寺院,就是燃香拜拜,這就是表示要恭敬,我們世俗人表達虔誠的意思。所以目的是「拂除邪氣」。香,它若是沉香,這個藥材就能讓人心神較安定。古人說,用這樣能除邪氣,其實是沉香。我們若有時心神較不定,睡不太著,常常做噩夢等等,就說用沉香較定神。其實這是過去,在藥材上是這樣利用,過去的人說這樣能除邪氣。其實邪氣就是要有正法來破除,不過一般的世俗人,他就用世間的物質,說:「這樣是除邪氣。」其實,邪氣要用真正的正法,來除去邪知邪見,應該是以「第一義諦來說」,修一切功德,這表示虔誠,這也是功德之一。不是說這樣燒香就能除邪氣,是說他虔誠來聽法,來供養正法,讓正法能延續下去。建塔廟,是無佛世時,但是將它裝飾起來,也能莊嚴道場,也能讓人來看到寺院,就自我警惕,要進寺院,我要很清淨的心,要有這一分正知見的念,這才是真正的道理,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香的香味,它能「周遍於一切處」。
經文簡釋:
「繒蓋、幢旛」;繒帛為蓋,及以幢幡。
*「繒蓋」:以絹布所作之大蓋。
「繒蓋、幢幡」,這是布類,它用紗,紡紗,用最高級的紗來織,然後它成為幢幡,這個蓋與幡。蓋,就是如若太陽出來時,我們就用一把傘蓋來遮日。以前若是有大官或者是較貴重的人物,就特別用蓋,何況對佛的恭敬,也是同樣用蓋,就如雨傘一樣。或者是幢幡,這就是表示他們的恭敬,很熱鬧,很尊重,用這種的方式。繒蓋就是「以絹布所作之大蓋」,就是用最高貴的布料來做。
經文簡釋:
「供養塔廟」;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
*「塔廟」:堂塔。梵語塔,一譯廟。
「供養塔廟」,「於佛生前及以滅後」,這種蓋塔、建廟,完全就是供佛僧,不論是佛在時蓋佛堂,或者是精舍,佛滅後,就用塔廟來供養。塔廟,也叫做堂塔。過去有說過了,「塔」就是高顯的意思,人過世之後,顯他的德。下面再說,
經文:「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文中先供八千億佛,各起塔供養;後復供二萬億佛,亦起塔供養,具菩薩道,因行圓滿。
要知文飾談鋒似箭,辯口如河,供如是之多佛,起如是之塔廟,種種供養舍利,方得福慧並隆,
今之具縛凡夫,纔得一知半解,一行未修持,一佛未奉事,端居無事,如何能續佛道,難矣!
前面就有說過了,要供八千億佛,現在又說要供二萬億佛,這樣前後,前面八千億佛,後面二萬億佛,這就是表示時間還要很長,不是供八千億佛,這樣就結束了,還有二萬億佛,時間很長。八千億佛過後,還要建塔供養,過後又再遇到二萬億佛,這樣時間不斷,有這麼多佛,迦旃延能遇到這麼多佛,做這麼長的時間修行,這麼多佛讓他供養。這樣圓滿了,開始全部生生世世具菩薩道,這樣才是真正因行圓滿。很長的時間,我們難道不會覺得,為何這麼長?迦葉尊者、須菩提是奉覲三百萬億諸佛,迦旃延前面「先供八千億佛」,後面「復供二萬億佛」,想,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知道,迦旃延,「文飾」就是迦旃延,他談法真的是很清楚,說法很清楚,尤其是談鋒似箭,箭箭皆中於法。
所以「辯口如河」,外道教徒來與他辯論,他口才也很流利。「供如是之多佛」,他還要再供這麼多佛。是「起如是之塔廟」。「種種供養舍利」,才能得到福慧,這樣很多。這就是表示,一尊佛要完成,時間長。「今之具縛凡夫」,現在還是受綁著的凡夫,「纔得一知半解,一行未修持,一佛未奉事,端居無事,如何能續佛道」呢?我們要知道,修行這麼好的人,而且聽佛聞法、傳法、說法,這麼清楚明白,他都是要再經過這麼多佛,我們想,我們自己呢?現在還是凡夫,只是聽幾句法,或者是傳幾句「師父這樣說,說佛法是這樣修」。只是這樣傳,就以為我們在修行了,其實「一行未修持」。我們若想到修行者,要怎樣修行?我們怎麼修呢?我們大家在修行,每天的生活這樣過,雖然我們與眾生結很多緣,不過,真正的修行,心的清淨,去除煩惱,到底我們的功力還有多大呢?聽到人批評我時,要我都不起心動念,還很難啊!我們自己問自己,所以修行,光是在人我是非,我們的心都還無法平靜,到底我們修幾項行呢?
看看迦旃延,這麼有修行,又是佛法得那麼深,又是能說那麼多法,佛陀為他肯定授記,就要再經過這麼久,我們自問我們自己,聽法,我們有多少人真正法入心?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我是非中,我們的心到底是不是不起心動念?聽到人的是非,是不是我們信心還很堅固?我們自己要自問自己。回過頭來,自己要反省,我們知道的一知半解啊!聽到的佛法,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就是憑著世智辯聰,能說很多話給人聽,其實內心對法還沒有很透徹,這樣叫做「一行未修持」。因為我們內心還沒有很透徹。
所以「一佛未奉事」。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遇到佛出世,所以我們還無法親自見到佛,親自供佛。所以「端居無事」,我們只是這樣聽法,這樣傳,到底我們做了什麼事?真正的「十善」行,我們有做到嗎?雖然也有很多人已經在修「十善」法,但是,在修十善法,我們煩惱有去除嗎?所以我們如何能說來續佛的慧命呢?要如何延續佛道呢?只能一句的慨嘆──難啊!很難。所以說,我們修行,不只是表面上,拜佛在表面上,修行在表面上,我們必定要用至誠虔誠的心,你若有虔誠的心,樣樣都是寶。因為物物都有物理存在,樣樣都有我們的生態,我們若是用心,用我們的真實虔誠的心,我們才有辦法接受道理入心來,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經文簡釋: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如前無異。
所以說,我們要有這分「過是已後」。就好像要這麼長的時間,聽到佛陀要授記的弟子,他未來要修的行還要這麼久,「當復供養二萬億佛」。八千億佛供養過後,還要二萬億佛。「亦復如是」,同樣也要很恭敬的心,「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如前無異」。同樣的,前面的八千億佛,後面的二萬億佛,這樣在修的行,供養的心都是一樣。所以說,修行就是要這樣這麼耐心等於是二萬八千億佛,這麼長久的時間。「供心是智」。供養的心是智,心,我們要發自內心的虔誠,這就是智。事,供事,就是付出、做事,真真正正侍候著佛他的生活起居,就如阿難在侍候佛陀一樣,這種奉侍供養,這就是福。阿難在佛陀身邊,佛陀的生活起居,阿難都是不斷在供事,恭敬奉侍,這就是福。
其實人人都能供心,這供養的心,我們要人人都有,這就是智慧。其實阿難供養佛陀,過去是舍利弗、目犍連,他們也做過侍者,阿難還未出家之前,是舍利弗與目犍連他們隨在佛的身邊,做佛的侍者。因為五比丘是佛的長輩,佛成道之後第二年,舍利弗、目犍連就來跟隨佛陀,就開始為佛的左右侍者。一直到過了二十年後,阿難才出家。阿難出家之後,人人對阿難的伶俐,又很聰明、智慧,長相很端莊,他能在佛的身邊,也是佛的堂弟,這樣能更加接近佛陀。又一個用意,就是他的記憶很好,佛陀若向人說話,他都記得。所以,他來為佛的侍者,將來能傳佛的教法,所以佛陀不論對任何人說法,阿難全都聽到,不論是大乘、小乘法,阿難都有聽到。憑阿難的智慧,他的記憶,這樣才有辦法傳佛法。
果然,佛陀滅後,迦葉尊者召集大眾要結集經典,也是需要阿難。所以阿難憑著他的記憶,佛陀對任何人,不論是世俗人,或者是外道教,是國王或者是平民,所說的法,阿難都全部記得清楚。所以,未來的經典開頭,才叫做「如是我聞」。阿難結集經典,憑著他的記憶,跟隨在佛的身邊,所以才佛法有傳。所以我們說,用虔誠恭敬的心來接受法,這就是智。聞法者,我們就要能做說法者,能傳法的人。這就是人人聽聞佛法,要用奉侍供養的心,同樣要那麼恭敬心,不是說你接近佛,你一定就是要用這麼多這麼多的寶物,有形的寶來供養。不是這樣,是人人要有這分恭敬心。過去也說過,利的供養、敬的供養,或者是行的供養,三供養中,行供養是最重要,有行,就有敬,你身體力行,依照佛陀的教法這樣來修行,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經文簡釋:
「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供心是智,供事是福,具諸行是菩薩道。
「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就要身體力行,這是最虔誠的心。所以「供心是智,供事是福,具諸行是菩薩道」。能夠這些行都具足,叫做菩薩道。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其實它的理很深,將一切寶物化為虔誠的心,這樣時時奉侍佛法,身體力行,就是最高的供養。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