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奉覲供事多佛契佛智德,
聞多妙法深解法入心,
靜思惟修堅定心力行,
修持恆心歷經億萬劫。
修行,能夠得遇佛世,這是很難得的事情。佛陀授記諸位弟子修行的過程,那就是要經過了很多佛,不論是三百萬億佛,或者是八千億佛,或者是二萬億佛,這都是佛的弟子修行的過程,他的因,修行過程就是因,最後結果成佛,那個因的過程,那是很長久的時間。所以,「奉覲供事多佛」,要能值遇佛世很困難,能夠值遇佛世,親近佛的身邊,又能親自為佛來供事,來供養佛,替佛做事,經過這麼多佛,愈是在佛的身邊,愈會有機會了解佛所說法,所以能「契佛智德」,能夠契合佛陀的心智,佛陀所修行的德行,他們愈能深入,愈能瞭解。所以這些人有這樣的福,「奉覲供事多佛」,無量佛,很多佛,能夠這樣,佛佛的心、智德都能瞭解,是因為「聞多妙法」,所以能聽到很多佛陀所說的法,法若聽愈多,一次一次不斷地薰陶、不斷地薰修,深解法愈是入心,對法的瞭解愈來愈深。
愈瞭解法,靜慮,思惟修。禪定,一個名稱也是叫做「靜慮」,靜靜地思考、思慮,這叫做「靜慮」,思惟、考慮,叫做「靜慮」;又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思惟修」。所以,靜慮、思惟修,這都是禪。「禪」就是叫做「定」,定力,專心定力,這也是靜慮,也是思惟修。愈是堅定心力,行,要好好行為,法入心,我們的作為,時時心就是堅定,堅定這念心,我們的行為、我們所造作的,沒有離開經過靜慮,經過思惟,我們的定心力所造作的,那就是利益眾生,行菩薩道,這就是思惟修定心力的行為。用這樣來「修持恆心歷經億萬劫」,用這樣的心好好來思惟,經過多久的時間,心一直就是定,定中作為。所以,常常都說,修行在生活中,一切的造作無不都是教育人,就如遠方來有一群菩薩,大陸東北、北京來的等等,這幾天都在精舍裡,與裡面的師父出坡共作。昨天他們就分享說,回到精舍,與師父共作,覺得這是一個真正能啟發人心,真正能把握時間付出。每一位師父的付出,看在他們眼中,他們都是很敬重,也很感動,是他們的典範。
思考自己過去時間的運用,現在看到修行者的時間是這樣在造作,昨天聽到好幾位都這樣分享,啟發他們的心志,會更認真,用在如何利益人群,將慈濟的精神理念落實在他們的生活中,將這個精神能夠更開闊,讓更多人瞭解,這就是修行在生活中。即使佛世時,有一次佛陀在祇園精舍,這個祇園精舍是給孤獨長者與祇陀太子合建起來供佛,祇陀太子獻地,給孤獨長者建設。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間也很長,常常在這個地方說法,所以,這位給孤獨長者,凡是佛來時,他每天一定自己親自到給孤獨園,用掃把打掃周圍的土地,清掃園區。有一天,給孤獨長者有其他的事情,所以那一天早上就沒有來掃地,佛陀走到外面經行時,看到地上樹葉滿地,佛陀的心,起了一個動念:大家應該要共同來維持生活周圍,讓它乾乾淨淨,這是一個修行的道場。平時是給孤獨長者親自清掃,人人應該要有責任來維持這片乾淨的土地。所以他起了一個心念,自己去找掃把,這個心念一起,帝釋、諸天也已經知道佛陀起這個心念、這個動作,要掃地,諸天趕緊就到香醉山拿掃把,同樣也要來清掃這片土地。
佛陀已經將掃把拿起來,開始掃了,迦葉、舍利弗、目犍連也看到佛拿掃把,大家也趕快去拿掃把,其他的人又看到,大迦葉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隨著佛清掃園地,豈有人敢怠慢?沒人敢怠慢,大家都趕快去拿掃把來掃地。諸天也在那個地方,大家動員,天人、諸佛、聲聞,大家共同來清掃這片土地。地掃完了,佛陀就開始向大家說話:「掃地有五種殊勝的功德。」開始就說:「一者、自心清淨。地上掃一掃,你看,大家看起來,我們的心是不是很歡喜呢?掃外面的土地,其實是清淨自己內心的心地。第二,那就是令他人內心清淨。不只是我們自己掃地,自己很歡喜,看到一片清淨心生歡喜,若別人來到這片園地,看到周圍土地乾淨,也會心起歡喜。第三、諸天歡喜讚歎。我們若能常常保持這片土地很乾淨,不只是我們自己與別人看了歡喜而已,連諸天都會起歡喜心,都會讚歎。」「第四,就是種下了來世相貌端正莊嚴的善因。我們若好好整理這片土地、清掃環境,我們來生來世,會種下相貌端正莊嚴的善因,就是來自我們今生此世殷勤清掃周圍環境、清掃大地。第五,是命終往生天界。因為天界那是多享受,天界的環境很乾淨。這是五種的功德。」
佛陀這樣說法時,就在這個時間,給孤獨長者忙完他的事情,趕緊來到祇樹給孤獨園,準備要清掃,但是一到那裡,周圍已經內外那麼光亮,那麼清淨,看了,自己的心就起大歡喜心。又聽到佛陀在說法,走到門口,聽到佛陀這樣說法。「原來,早上這片土地是佛與弟子共同清掃,又有諸天。」他這樣不敢跨出一步,就這樣站在定點裡,不敢向前前進,因為這片土地是佛與諸弟子所清掃的,是這麼莊嚴的土地,我要怎麼敢踏在這片土地上呢?佛陀看到了,故意就問弟子:「外面是誰在外面呢?」弟子回頭看,說:「是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在外面,就是因土地這麼乾淨,他知道是佛陀世尊與諸聖弟子所清掃的,所以他不敢踏進來。」佛陀就開始喊:「來啊!給孤獨長者進來。平時這片土地是你在清掃,現在大家用心來清掃,功德大家來做,能夠清掃這片土地,是清掃了自己自心的煩惱。不只是去除自心的煩惱,也能引起大家的歡喜心、恭敬心,這是敬佛、敬法、敬僧,你的心若能時時念著敬佛、敬法、敬僧的心,你就安心踏進來吧!」長者隨著佛所教法,從內心生起了敬佛、敬僧、敬法這樣的心,很虔誠進來了。
佛陀又再稱讚給孤獨長者他的身布施,就是日日來清掃,「用他的力,用他的身體力行來清掃這片土地,他虔誠的心,發心來建造祇園精舍。他已經沒有『我是能布施的人』,這是他三輪體空,清淨的一片心地,用他的心力,用他的心、用他的體力,日日來恭敬佛、僧,在這個地方修法、掃地,所以,大家對給孤獨長者應該要稱讚。」這樣說完,諸天也發出了歡喜稱讚,給孤獨長者這一分「三輪體空」,付出,又是日日來供事佛僧,來清掃這片土地,那就是為佛僧來奉侍,這是人人讚歎,這叫做「奉覲供事」,就如給孤獨長者。佛陀也教導弟子把握機會,身體力行,教導弟子,這個大環境,人人有責任,要用心來清掃。像這樣生活中的教育,弟子人人契佛的智德,大家親近佛,就能契佛心,也能常常聽佛說法,瞭解這個法,人人要入心來。這是在修行中,時時都在定,起心動念無不都是行為與我們的心合在一起,所以這種定力,「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掃地、種菜、出坡,香積用心,任何一件事都是用這一分堅定的道心,專心一致為利益人群付出,這也都是修行在生活中。
所以「修持恆心歷經億萬劫」,那是用長久的時間這樣來做,這不只是在經典所出現,佛陀為弟子授記,是因為弟子長久的因,修因記果,受記是弟子長久的時間所修行的因,結果應該是成佛,所以說,成佛也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但是這個長久的時間,也是和大家分享不困難,只要我們將人人當作佛,我們都生起感恩、尊重與愛的心,尊重人人是佛,將苦難的眾生也視為與人人平等,他們現在的業報,一分的受苦,一分的業消了,有了因緣能夠聽到佛法,他們也有機會能修行,他們也有機會能造福人群。如現在尼泊爾,慈濟人在那裡,不只是在那個地方救災,也是在那個地方啟發他們的愛心,「竹筒歲月」也同樣在那個地方推動,人人每天少少的一點點,這樣他們也是能與很多人結善緣。所以,苦的業過去了,善的行為、動作開始了,他們也有成佛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要如何修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過是已後」。因為過去,迦旃延他要供事這麼多佛,有八千億佛,後面又有二萬億佛,想想,這麼多,二萬億佛,實在是很多。過去已經是供養奉事八千億佛了,後面又要供養二萬億佛,你想,經過這麼長久,這麼多無量數佛,這是過去、以後又要有這麼多的佛要供養。所以「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在供佛這當中又在修行,所以這樣過後,「具」的意思就是說,已經具足了行菩薩道,就是表示供事每一尊佛的過程,都是在行菩薩道。有佛在世,親近佛;無佛在世,就是傳佛法,入人群,度眾生;又有佛出世,再親近奉侍佛,佛滅度後,建塔造廟,還是入人群度眾生。這樣反反覆覆,要經過這麼久,不斷行菩薩道,一直到二萬億佛過後,這樣諸佛都供養具足了,就是他行菩薩道具足圓滿之時。這就是佛陀向迦旃延授記,講出了他的過程。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經文簡釋:「當得作佛」
*「成佛」:菩薩之行終者,斷妄惑開真覺之謂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
*「此記果體」:成佛。
「當得作佛」,具足菩薩道之後就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開始能作佛,成佛了,成佛的名號叫做「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這尊佛的名號。「當得作佛」,就是成佛了。「菩薩之行終者」,就是最後,最後身具足了。菩薩,這期間在行菩薩道,就是「斷妄惑開真覺」,所有虛妄、煩惱、無明惑,都完全斷除了,然後,已經斷了無明惑之後,必定就是開真覺,所以「具足菩薩所行之道」。菩薩道的過程就是不斷斷除無明,在人群中結善緣、度眾生,在人群中成長他的慧命,開啟他的智慧,菩薩道全都完全具足。所以「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到了菩薩道都具足了,自然就成佛了。我們不就是一直每天都這樣說嗎?唯有菩薩道過後的盡頭,那就是佛的境界,這就是「記果」。過去的奉侍諸佛是修因,後面就是記果,「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這就是果,這樣成佛了。
經文簡釋:「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閻浮」:樹名。
*「那提」:此云洲,即南洲,河邊有樹,果熟落水,染沙成金,其色最上。
所以這位佛,已經成佛,他的名稱就是「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閻浮」,其實是一棵樹的名字,「那提」是洲,就是那個地方,也就是南贍部洲,南贍部洲是我們住的地方。其實我們地球有一棵樹,叫做閻浮提樹,這棵樹在河邊,果成熟後,落水,染沙成金。這棵樹也是一棵寶樹,這棵樹到底在哪裡呢?過去曾說,從前從前,在我們的年代,小時候,若看到月圓時,真的就會看到月亮裡,好像有一棵樹。所以以前的人說:「猴子摘仙桃。」那棵樹叫做仙桃樹,就像一隻兔子在那裡望著那棵樹。但是這是過去傳說。不過現在,可能我也較少晚上出來外面看月,不過有時候早上出來時,看到月圓,抬頭看看,那棵樹好像不見了。是不是地球受破壞了,什麼時候,在哪一座山或者是河邊的樹,為了建設,將這棵樹砍掉了也說不定。為什麼月中會有樹呢?那時候我是這樣說,因為我們知道,地球與月就是繞著太陽公轉、自轉,有時候地球繞到太陽前面,與月並排,太陽將地球的影子照到月球上,所以我們看到月圓時有一棵樹,那就是地球上的一棵樹,太陽照到那個地方所產生的影子,是這樣解釋。
但是,現在這棵樹在哪裡呢?你若農曆十五日,可用心看看,看看月球上是不是還可看到那棵樹?如果有看到那棵樹影,那就是在我們閻浮提上的一棵樹。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娑婆世界,另外一個名稱叫做閻浮提,那就是以這棵樹為名。所以,「閻浮」是一棵樹,這棵樹它在河邊,若是果成熟,果掉進河裡,也會染沙成金。所以說來,佛陀的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也有這樣的寶樹,果實落水染沙成金,這是佛陀這樣形容。「其色最上」。那是果落水染沙成金,這個果實染沙起來,顏色很漂亮。
*大迦旃延論議第一,性如金體,不可變壞,智如金質光輝,無能過勝,故名閻浮金光。
這是大迦旃延,論議第一。這位迦旃延尊者,他在佛的弟子中是「論議第一」,他的「性如金體」。他的心、他的性已經修行修到很堅固的心,時時都是在靜慮思惟中,心很堅定,所以體解佛陀的心意,所以譬喻他的性如金體,不可變壞。「智如金質光輝」,所以「無能過勝」。如他這樣的心性,形容起來,那個智如金質的光輝,那個智慧,形容已經像金質的光輝。就是沒有一點煩惱的污染,所以智已經質如光輝。「無能過勝」,沒有其他能來形容這種光輝的清淨。「故名閻浮金光」。他將來成佛,就是因為迦旃延尊者他已經修行到這樣的境界,未來又再供養那麼多佛,這念堅定的心,就如這棵樹一樣。這個果實哪怕是落河,同樣所染出來,還是金,如金沙,這是表示他修行的真,那分真如金質的光輝。
*因中別行,勤掃佛殿,為羅漢時名曰文飾,成佛時號閻浮等,此云勝金,取其破盡妄惑,深證法身;
其猶出礦精金,光色不變故,又金乃眾寶之首,喻佛為群聖之尊。
「因中別行」。這就是他的修行與別人所修的行較不同,同樣聽佛的法,他卻有他修行的別行。我們昨天也說過,各人有各人的專長,各人有各人的優點,這就是「因中別行」。「勤掃佛殿」,他的專長也是,佛陀自己親自領導大家來掃地,迦旃延他過去的因地也是這樣,時時都是建佛塔,奉佛事、建佛塔,也在佛殿、佛塔中,周圍環境這樣掃洗淨處,清淨周圍。「為羅漢時名曰文飾」。「羅漢」就是他現在修行之時,迦旃延是姓,名叫做文飾。因為他的才華、他的口才、他的內心學問等等,學問很豐富,說話優雅,說法就是能說服很多外道教,這就是迦旃延他將來成佛時,名叫做「閻浮那提金光如來」。這就是他修行的過程,「因中別行」,這是他的特質。
所以「因中別行」,這個地方叫做「勝金」,也是「取其破盡妄惑」。表示所有的妄,就是無明、煩惱、惑,都完全去除了。就如金,從山礦中提煉出來,沙堆中提煉出來,金是從很多沙石中淘洗出來的,不斷淬煉成金,所以已經「破盡妄惑,深證法身」。「其猶出礦精金」。所以這已經是出礦,很純煉出來的金,故「光色不變」,這就是淬煉出來的。金乃是眾寶之首,譬喻佛為群聖之尊,所以名叫做「閻浮那提金光如來」。他十德具足,所以有十號。
經文:「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應供」:斷一切惡,應受人天之供養。
*「正遍知」:謂具一切智,破諸無明,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明行足」:明即三善行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
*「善逝」:善:是能;逝:是往,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世間解」: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
*「無上士」: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
*「天人師」: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
*「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於世獨尊。
除了如來,還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尊佛是共同的通號有這十號,這十號具足,才能叫做成佛。「十號」就是他的十德。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大家能清楚,就是乘如來之道,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乘真理而來人間。所以修行是因,從修行的因不斷累積來成果,這個果就是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名叫做「如來」。「如來」就是要經過了無央數劫的鍛鍊過,將來覺悟,叫做「如來」。
「應供」,就是「斷一切惡,應受人天之供養」。斷一切惡,就要修一切善,總持一切善。所以,我們要法在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就是這樣不斷不斷修。無餘,煩惱無餘,完全掃除;善事不漏,樣樣都要做。時間也一點點都不讓它空過,無間斷,還要再長時間,歷劫以來,長時間,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這種恭敬心行菩薩道,這樣經過。所以斷一切惡,行一切善,應受人天之供養,所以「應供」。
「正遍知」,也就是「具一切智,破諸無明,於一切法,無不了知」。大家能清楚了,一切智,宇宙天地間,一切事物無一不明白,無明煩惱,無一不破除,所以才能得「正遍知」,「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就是「明即三善行明也」。「三善」,就是身善、口善、意善。身行善事,口說好話,意起善念,這都是善,三業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善,善修滿足」。
「善逝」,「善」就是能的意思,「逝」就是往,去來都很自在。善從速…「迷鄉往於智地」,從迷的地方到智慧之地。迷鄉是哪裡呢?就是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聖人之地。要從凡夫到聖人之地,必定要去來自在,來去都是為度眾生,為求佛法,去來自在,終至到佛果的程度,這叫做「善逝」,不是帶業來的,是為法來的,來去自如。
「世間解」,就是世間、出世間,因緣果報的法無不了解,這就是「世間解」。「無上士」,就是「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所有的業,生生世世修行,不斷不斷,如在鍛鍊金,一次再一次,不斷鍛鍊。所以已經將這些無明惑業完全斷盡了,都沒有什麼好再斷,已經回歸到真金,沒有雜質,所以說「更無所斷」。已經成金了,沒有雜質了。
「調御丈夫」,那就是調御,「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唯有佛,大智慧者,大慈悲心如慈父,不放棄眾生,眾生的剛強,他就是這樣來調伏,所以使人人能入道修行。「天人師」,就是六趣中,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就是天人的老師。「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就是「天人師」。
「佛」,那就是「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世尊」,就是「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這就是「世尊」,已經成佛了,已具足萬德,所以世間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於世獨尊」。這就是我們要瞭解,「十號」就是佛的「十德」,十德具足圓滿,這樣才真正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要修行的過程,必定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要這樣不斷地鍛鍊,才能從金礦中煉出了沒有雜質的純金出來。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人人都本具,只要我們要有耐心、用心,善思惟修,這樣,我們總有一天也是一樣能成佛,只要我們人人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典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十四》
緣處同前。時給孤獨長者,每於晨朝往逝多林禮世尊足,禮已掃寺內地。後於一時,長者他緣不遑入寺,世尊經行見地不淨,起世俗心作如是念:「如何令彼帝釋天主,從香醉山持篲來至。」諸佛常法起世俗心,乃至蟻子咸知佛意;若起出世心,聲聞獨覺尚不了知,況餘能測。時天帝釋既觀知已,便作是念:「大師何故起世俗心?」乃見世尊躬欲掃除逝多林地。既知佛念,便詣香醉山中,取五百上妙掃篲輕軟如綿,至佛前住。爾時世尊意欲令彼樂福眾生,於勝田中植淨業故,即自執篲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乾連、大迦攝波、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篲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遍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
佛告諸苾芻:「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云何為五?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後時給孤長者來入林中,聞佛世尊及大弟子,躬自執篲遍掃林中,便作是念:「如來大師及諸聖眾,躬自執篲掃逝多林。我等云何敢以足蹈?」時彼長者情懷愧悚立不敢前,佛知故問諸苾芻曰:「立者是誰?」苾芻白言:「大德!彼是給孤長者,聞佛世尊及大弟子各親執篲掃逝多林,情懷愧悚當處而立不敢前行。」佛告長者:「口誦經法當可前行。」由佛世尊敬重法故,諸阿羅漢皆尊敬法。長者即誦伽他行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說妙法,開示勸導讚勵慶喜。是時長者聞法踊躍奉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