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
隨眾生根契機施教諦理
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
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
「乘如是法而來」,佛啊,每一尊佛都是一樣,佛佛道同,都是乘著法、真理,來回人間;應真理、法來到人間,目的就是應化人間。應化,就是應身來人間,應這個因緣,與這個世界因緣成熟而應化在人間,目的就是一大事。常常說過了,一大事就是來開示,開啟眾生這念心,將無明心念開化,啟開他無明的心念,教育、化度他,這就是「開」。讓我們瞭解,瞭解苦、集、滅、道,這是為開啟我們的心門,來施種種的法。人間的法不離開要我們瞭解苦,真是苦啊!若得不堪,這就是人生。苦相、苦法。苦相,我們用眼睛看得到,光是說生,生產時家屬緊張,一個媳婦將要生了,一個太太要生了,看她痛苦,擔心、害怕,一直等她的痛苦一陣一陣過後,孩子才開始出世。這是很順利,但是母親也要經過陣陣的痛苦。孩子出世時就哭啊,這是出生時,全身都赤裸裸,碰觸到空氣的剌激,全身透徹骨髓的痛、這種的苦。要生人的人痛,被生的人也痛,這種痛苦啊!
但是眾生就是這樣,容易忘記了,母親生子時是如此痛若,但是凡夫的心欲,男女的欲,就是這樣,一個一個一直生,也一直覺得:好了,不生了。但是,又懷孕了,還是要再生。這到底為什麼呢?不乾淨啊!男女的欲無法斷除,這就是煩惱。所以,就是人應這緣就來生了。人生,苦還是不苦?是啊,明明知道卻斷不了,這就是無明難斷啊!這苦根源頭也是難斷。我們常常說,要清淨在源頭,我們只想說要垃圾清淨在源頭,人人不要製造垃圾,人人節欲,也要人節欲,垃圾才能減量。光是在人人日常生活中,要瞭解這這道理,知道啦,但是,垃圾還是同樣這麼多,這就是表示人還沒節欲。同樣的道理,從生一直到死這當中,生命長短,沒人知道到底我的生命有多長?但是,不知長短生命,卻讓無明不斷複製。這一輩子的過程,家庭的因緣,常常聽到、看到人間的形象,生孩子,不一定這孩子將來是他可依靠的,不一定啊;尤其是現在更加明確,生子無法讓我們依靠,老來孤單,因為孩子長大就要讓他出去了,他們求學的求學,做事業的人去做事業,離鄉背景,都出去了。
看看現在,孤單老人變成社會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孤老無依。有錢、沒有錢都是同樣的生態。老了要怎麼辧呢?送到養老院,或者是在家裡,孤單一人。有錢的人,還能請人來陪伴,沒錢的人,一生折磨,孩子長大了,各人離開了,老來生活孤老無依,貧病交迫,這樣苦或不苦呢?很苦啊!這叫做人生。老來,生理變態,是不是苦呢?老來,人變形了,與年少青春那時絕對不同,少年形相、形貌非常的帥氣也很美麗,但是老來呢,看見我們前期的慈濟月刊封面,月刊拿來,人生是這樣啊,人生臉都皺了,皺了,整個七孔的皮肉都是皺的,看到那雙手,就像乾枯了的柴,蛀掉的木,看到這樣的畫面,這是一個人。這個人,相信他少輕時,容貌擩春,四肢很發達,力量很大,而且動作佷俐落,這是年輕時。才過多久的時間,什麼時候在改變?這身體已經變了,慢慢地,骨頭鬆散了,骨頭移位了,或者是又再….等等,這樣痛啊!為什麼走不直了,走不穩了等等,這就是人生。
一輩子只有一個身體,少年、中年、老年,這身體的變化,都是同樣的無常。最後身體在哪裡呢?化成了白骨、骨灰等等。要不然就是裝在棺材裡,送到墓地裡,挖個洞,掩埋起來。棺材裡,這個人就是浮腫、生蟲、腐爛、乾了,變成一堆骨。這就是叫做人生。從那時很痛苦,生來人間,一直到一個不乾淨的身體變化,一直到死了,往生了,這個身體受多久的不乾淨,萬蟲來嚙這毎身體,多麼不乾淨啊!但是我們都不會這樣想,只是貪著著欲念,這樣不斷延伸,不斷造業,不斷複製煩惱,生生世世迷惑,無明惑念牽扯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惡業,不斷惡因惡緣來牽制、糾纏不清,這叫做凡夫。凡夫迷了道理,複製了無明;諸佛菩薩他就是已經透徹瞭解這些道理了,所以乘著這些道理,「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來到人間就是為了這個使命,要來人間「開、示」眾生,應這個根機、因緣,來到人間開示。
但是,眾生有多少人能接受到佛法呢?要遇到佛法的因緣不簡單啊!因為在人間的壽命不長,短短幾十年,時間很快就過了,而且生來一直隨著因緣無明,生活中起惑造業,不斷就在家業、事業,無明業力纏著我們的時間,過去了,要聽到法、親近法機會很少,因為壽命有限,老、病、死時間很快就來了,所以要聽聞佛法難。而得到佛法之後,是否能有很利的根機,一聞即能悟呢? 佛陀既開示了,我們已經聽法了,法已經得到了,但是,聽來,有入心嗎?入了心,我們真正是不是解悟呢?我們有身體力行嗎?好像「知道了,知道了」,「來,複說一次給我聽。」聽他再複說,和那個「知道」好像還沒有很契合,還有一點距離。那個「知道」,還沒有悟,所以還有距離在。所以,這是諸佛菩薩來應化人間,但是,隨眾生的根要來契眾生機,也要觀機逗教。
過去一直一直說過了,眾生的根機參差不齊,佛陀就要很辛苦,隨機說法,也要花費很多時間,隨著眾生的根,是大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小根呢?這個根到底是大、小根機,佛陀就要應他的根機來說法。是不是能契機嗎?法,能適合這個眾生他的根與機?這個時機對嗎?這個根有辦法接受嗎?這種要隨眾生的根,契眾生的機,因緣成熟了嗎?等待因緣成熟,才能夠施教諦理。這就是我們眾生。佛陀來到人間要度眾生,也要再待時機、應因緣,還要隨眾生的根,才來施教,真的是很辛苦。所以說,眾生真正能得到佛法的真髓,真的也不容易。所以佛陀要用心施教,眾生真的要把握機緣,要能體悟。所以,啟悟,我們的身心要開啟出來,佛陀只能用法讓我們知道,是不是願意發心呢?那就要在個人,每個人開始啟發大心,才能行菩薩道,身體力行。你若不發心,哪有辦法行菩薩道呢?
所以菩薩要從心,我們這念心要自我開啟,接受了佛法,自己不肯發心,哪有辦法邁開步行菩薩道呢?所以我們要,隨聞佛法,我們就要趕緊發大心願,發弘誓願,才能行菩薩道。所以「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我們的心要很平正,看看佛陀在授記,我們看到佛陀在為弟子授記,那依正二報,所依的國土,所到的地方都是國土平正。其實,國土的平正就是我們的心,菩薩心,自己要先鋪平、開正,這是描述我們的心地。「菩薩心地平正」,那就是因為他「力行淨善」。心要先清淨,不要受這個欲影響,無法控制我們的欲心,就是開始隨欲念就動作了,無法控制自己的欲念,就去複製很多的煩惱。而這些很多的煩惱無明,就如瓦礫荊棘一般。這種惹來了很多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至親或者是疏遠的,都是交結來了愛恨情仇。很多的苦都是不平正、很坎坷的人生,惹來很多煩惱。
所以我們既發菩薩心,那就是要力行淨善,要先清淨我們的心地,我們要身體力行於善法。心若沒有先清淨,即使行善,同樣無法斷除煩惱、無明。心要清淨,去行善才不會再惹來了不淨的因緣。所以「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才「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這個「皈」,皈依時,我們都常常說反黑歸白,反轉凡夫心,向著菩薩的方向。所以,菩薩的方向盡頭就是如來的真如,回歸我們入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那就是真理。這是「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其實,佛陀向弟子的授記,道理就是在這裡,「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這兩句我們若透徹清楚了,就是佛陀為他的弟子授記未來所得的淨土,其實就是我們自己人人本性,回歸了本性,真如自性的寶地,這就是都完全很乾淨。
能夠這麼乾淨,那就是要前面的道理瞭解,「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人人不是因為業來,應該就是要乘教法,因為遇無限量諸佛的道場,我們已經經過了,受了佛法,長久的時間,發心立願,乘這個法而來人間,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還是同樣,要隨眾生的根機,苦眾生的苦,在人群中去體會眾生苦,去入苦體會、去感受,這樣瞭解更多的道理來成長慧命。這都是我們要發心立願,要抱持著菩薩的心地這麼的平正,才有辦法入自性寶地來。
經文:「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所以說,佛法其實在我們的心裡,其實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修行的過程,過程圓滿,將來能夠成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就自然十德具足,那就是成為十號。這是前面的文。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經文簡釋:「其土平正,玻璃為地」
菩薩心地,無有不平,故所感土悉皆平正,玻璃為地:體質上寶淨潔。
這段文,將來迦旃延成佛之後,那個國土就是這麼的莊嚴,同樣是玻璃為地,同樣是寶樹莊嚴,黃金為繩,這同樣的。與須菩提、與迦葉的依正報同樣。這就是表示修行的盡頭,心地風光就是這麼乾淨、整齊。「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就是「菩薩心地,無有不平」。菩薩的心地都很平,故「故所感土悉皆平正」。所以,因為行菩薩道要自己的心地要先調整好,要非常平正、乾淨,沒有受污染,這一片心地淨土,才有辦法感得未來這麼清淨的國土。尤其是土地很乾淨,就如琉璃、玻璃一樣,「玻璃為地」。「玻璃」就表示很透徹清淨,大地,心地的體質就是最上寶之淨潔。我們的心要修到這樣的程度,心地的乾淨,乾淨得如玻璃這麼的透徹,體質如琉璃,玻璃就是琉璃,就像玻璃、琉璃的體質一樣,那麼上等的寶。
經文簡釋:「寶樹莊嚴,黃金為繩」
*「寶樹莊嚴」:喻菩提願行。
*「黃金為繩」:示中正堅剛,以為繩墨。
「寶樹莊嚴,黃金為繩」。這就是譬喻「菩提願行」。我們要心地那麼清淨,我們必定要發菩薩心,菩提的心願,我們要身體力行。「黃金為繩」,就是表示「中正堅剛」,意思就是我們的心不偏不倚。空,「真空」;有,是「妙有」,將人間一切體相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就如我們的身體一樣,乘著因緣,與父母所有的因緣,所以來生人間。生下來了,小嬰兒,差不多一個巴掌大,這樣這麼小的孩子,這時候在已經是這樣的大人。孩子的形相今何在呢?年少的形相在哪裡呢?這都是過程的名稱,來人間的過程,它的名稱而已,沒有實相,沒有真實的相。老來,這個形相,不是我們被人生出來那個時候的形相,這個時候不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已經不見了,也是一場空啊!少年青春,壯年有力,這都空了,沒有了,何況其他的東西呢?
如我的面前一支已經乾枯的樹枝,拿到我的面前來擺飾,只是一個裝飾,這個乾枯的樹枝,它原來是一顆種子,發芽、長苗,小樹、大樹、老樹,最後樹枝乾了,變成了一支枯樹的根枝在面前。它的過去,它的現在,過程都不見了,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永久呢?這裡若不用了,就把它拿去放在牆邊,說不定朽爛了,說不定放在灶裡化成灰,不見了。人生世間都是這樣,所以這叫做「空」。但是,我們若都認為空,我們任何事情就將它放空就好了。這個「空」,凡夫的「空」調,「只要我歡喜,沒有什麼不可以,你告訴我未來的報是什麼,我現在歡喜最好。」這種撥無因果,一切皆空,這樣就是很危險。所以,空是真空,是說道理的「空」,這個道理「空」,裡面有一個很奧妙的理,那就是有道理的,道理永遠存在,我們要相信。
這個樹枝,乾樹枝,它有過去它的種子,這支乾樹枝,其實它的過程中,也繁衍不少的種子出去。同樣的,業已經造出去了,雖然現在老了,死了,其實過去他造了不少的業。這就是我們眾生,那個過去造不少的業,就是生生世世這樣一直纏下去的,所以不要執空,這個「空」中就是有它的道理,道理在我們不斷延續的苦,這輩子是空,但是業力帶到來生。同樣的道理,道理就是「有」,那叫做「妙有」。「妙有」就是菩提,菩提覺道,這個菩提覺道要從我們內心要發現出來,我們要發心,要趕緊去修行,真真正正將這個道理體會,在人群中就是有價值的人生,這個人生為人間去做一些對人群有利益,這就是要悟。菩提就是「覺」,「覺」就要從願來契行。我們要發心有願,才能契行,我們才能身體力行。
所以「黃金為繩」,那就是表示我們覺悟,我們的願力出來了,身體力行,我們不偏不倚,瞭解「空」的道理,體會我們要走正確的道路,我們的意志要堅定,我們要如金光一樣,不被傷害,這種堅剛,這就是我們發心的願力。「以為繩墨」,就如墨斗。常常這樣的譬喻,做木工的人,就是木工師傅,不能離開墨斗,就是一條繩子捲著,在墨斗中捆著,將它拉出來時,這條繩線就染了墨,這樣把它一拉、一彈,彈下去,這條線是直的,這個墨痕也是直的。這樣要剖開的材,才能很直,所以叫做「繩墨」。墨繩,做木工的人不能沒有的一條線,這樣才會直。所以「中正堅剛,以為繩墨」。
經文簡釋:「以界道側,妙華覆地」
*「以界道側」:於道之側,界分八正。
*「妙華覆地」:德嚴法體,如華覆地。
「以界道側」。樹木種得很直,所以「於界道側,界分八正」,那就是「八正道」。這條路,它一個界限,就如一條線彈下去,這條路是直的,八條道路就是都很直,那就是「八正道」。從凡夫地通往到佛的境界,過程中那就是菩薩道,那就是要「八正道」。「妙華覆地」,「德嚴法體」。「妙華」就是莊嚴,地面上都鋪著很美、很妙的花,就表示我們修行,種種的德,一切智德都具足了,悲智雙運在「八正道」中,開闊的土地。大地上,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地莊嚴著很多的德,悲智雙運,在人間,智德、悲德來莊嚴法體。佛陀三十二相,有德行,是從內心發出,所以「如華覆地」。所以,有德,他的依正,依正二報,就是他的身體、他所住的地方等等,都是很莊嚴。所以,德嚴法體,智德莊嚴,他的身所住的地方,所依止的環境都是「如華覆地」,就是很莊嚴。
經文簡釋:
「周遍清淨」;遍斷諸惡,遍修淨行,無處不周,故云遍淨。
「周遍清淨」,「遍斷諸惡,遍修淨行,無處不周,故云遍淨」。「周遍」的意思,那就是所有的惡,就是斷一切惡,遍修一切善法,所以惡的、骯髒的,完全煩惱去除了,清淨莊嚴的德已經現前了,這都是「遍修淨行」。我們的心地清淨,我們所行動的都是善法,所以「遍修淨行」。「無處不周」,到處到處,不論是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已經斷了一切惡,我們也修一切善了。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人與人之間,我們都是普遍,「無處不周」,到處,我們的善行都很普遍,所以叫做遍淨。
經文簡釋:
「見者歡喜」;眾生見者,無不歡喜。迦旃延因中以掃地得相貌端正,見者歡喜。
*故得果之依報嚴淨,亦見者歡喜。如是因如是果。
「見者歡喜」。眾生所看的,就是無不歡喜。這是佛的境界,他的十德具足了,所以他一切的德,就是莊嚴他的形體,莊嚴他的心地,莊嚴他的依報等等,所以大家都是很歡喜。「迦旃延因中以掃地得相貌端正,見者歡喜」。這就是表示迦旃延累生世以來,他供養八千億佛,每一尊佛滅後,他為他建塔,他為他掃洗塔廟、掃洗周圍的環境。又有,八千億過後,又有二萬億佛,可見每一尊佛圓寂後的塔廟,他都是去興建,去掃洗淨處,這就是他能得到相貌端正,所以人人看了歡喜。修行就是要這樣不斷一直修,「故得果之依報嚴淨」。所得到佛果時,就是依報,依報就是他的國土很嚴淨,他所生的地方,環境都是這麼莊嚴、這麼乾淨,這「亦見者歡喜」,讓大家看了歡喜。「如是因如是果」。再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經文簡釋:
「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瞋心墮獄,癡心墮畜,貪念墮餓鬼,強勝心墮於修羅。
菩薩因中無此諸過,所以果上無四惡道。
那個國土沒有四惡道。四惡道,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就是四惡道。瞋心,我們若有瞋恨心,要墮地獄;我們若有癡念,有癡心,那就是墮畜生道;我們有很強,愛逞強、逞惡這種的心,那就是墮落修羅道;若是有貪心,就要墮落餓鬼道。這叫做「四惡道」。我們也不要動不動覺得我最強、我最有力,若這樣,就是在修羅道,貪心就會墮落餓鬼道等等,這都是四惡道所引來的苦。「菩薩因中無此諸過」。修行的過程沒有這樣的過失,沒有貪、瞋、癡、慢、疑,沒有這些惡,所以他的因中已經將這些惡的種子都掃除了,這些惡的種子乾乾淨淨,所以沒有此過,沒有這種過失,所以「果上無四惡道」,未來迦旃延成佛的國土沒有這些四惡道。
經文簡釋:
*「多有天、人」;諸天及人,皆是善類。
*「諸聲聞眾、及諸菩薩」;大小二乘聞法之眾。
*此記眷屬純善,諸佛淨土中無惡眾生故。
「多有天、人」,就是都是天與人,天道與人道,沒有四惡道。「諸天及人,皆是善類」,這都是善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又除了天與人之外,很多都是聲聞,都是好樂佛法,愛聽佛法的人,而且發心修行的人,也有很多發大心的人,「大小二乘聞法之眾」,都是愛聽法的人。「此記眷屬純善」,這是佛陀向迦旃延授記,他未來成佛的國土那個地方都是善人,甚至發心出家修行的聲聞與菩薩,這都是他的眷屬,都是很單純,都是很有善念的人。「諸佛淨土中無惡眾生故」,這就是佛的淨土。
經文簡釋:
「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以諸無量聲聞,菩薩而為莊嚴。
*文中先明依報嚴淨,次明眷屬純善,此中無劫國名者,或譯人遺失也。
「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以種種的很多很多的寶物、很多很多的善人、無量無數的聲聞、菩薩,這樣來莊嚴這個國土。不只是那個國土很多寶物,很乾淨,連人也是這樣,都是善人,都是修行的人。「以諸無量聲聞菩薩而為莊嚴」。這是迦旃延他未來成佛的依正二報,都是那麼的乾淨,國土也是充滿了很多的寶物,他的眷屬也都是這麼的善人、菩薩、修行者很多,這就是他的眷屬,他的依正的國土。這「文中先明依報嚴淨」,首先就是明依報,那就是他的國土嚴淨。「次明眷屬純善」,但是這其中,佛為迦旃延所授記的,就是沒說到他未來那個國土與劫的名稱,只是知道那個國土很莊嚴,充滿了寶地,充滿了寶樹,也有寶繩等等,但是沒有說到他的國名,還有,沒有劫名。不過也知道那個劫與像法、正法的時間,都是和須菩提、和迦葉未來成佛都同等,只是國名與劫名沒有出來。
就說應該是翻譯的人漏失了。為什麼在授記迦旃延漏掉了劫名與國名?只有表達出了那個國土嚴淨,又是表示那個國土的人人都很善良,沒有四惡道,只是有天與人道,人人好樂佛法,願修行,發大心、行菩薩道,來成為迦旃延他未來成佛的地方眷屬)。沒有指出了他的國土的名稱,這可能譯經的人漏失了。所以,源頭漏失,後面就欠缺。我們現在就要好好用心,聽法不要漏掉了,所以常常說要修無漏法。你若讓法漏了,就是失去了,要再找回來,就沒有源頭可找了。所以修學佛法也是一樣,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