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思惟修離妄念謂之定
淨三業離果犯得戒法
破惑證真得大智慧法
正習俱斷得解脫身法
就是要我們好好顧好這念心,思惟修,大家知道了,就是心要專、要定,方向要正確,好好思惟,若能這樣,才會離妄念,這就是定心。要不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我是非、人事物,每天都是困擾著我們的心,生活中的人事物,應該要有思惟修,好好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是修行團體,我們要顧好自己心的修行,不是看別人缺點去批評。若看到別人的缺點,自己要趕快反觀自我,檢點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並感恩啊!感恩團體中有人現這樣的相,讓我警惕自己,時時檢點自己,所以我們對人要用感恩心。不是批評別人,不是自己認為自己很圓滿,應該要常常檢點自己有沒有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思惟修。要不然我們一直都只看別人的錯誤,或者是讓我們看了不歡喜,在這樣的人群中起妄念,不可,我們要顧好我們自己。我們要離妄念,那就要思惟修了。
思惟修完全是為自己,常常警惕自己,我們的心要定、心要靜,不要因人亂了心,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地(顧好)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這念心。我們若能這樣,自然「淨三業離過犯」。什麼是三業呢?那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體、行為,我們要如規如律,要常常如規如律,我們的規律、我們的規矩、我們的威儀、我們的舉止動作,這都是在我們的身上,所以,身的三業要作為人的典範。所以,威儀規律,守好規矩,我們的舉止動作,我們都要很小心。自己有顧好我們的威儀嗎?開口動舌,我們說話有偏差嗎?有錯誤嗎?等等,這也要好好用心。最重要就是這念心,起心動念不受到外面境界誘引出貪、瞋、癡,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思惟修,要控制我們的三業。我們的三業要清淨,三業清淨,就是要靠我們思惟修。思惟修才能淨三業,這樣就能離過犯了。
我們的錯誤、過失、犯錯,都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中犯。這三業若清淨了,說話沒有錯誤,行動不偏差,心念不妄想,全都是正向,若是這樣,我們哪會有過失呢?我們怎麼會犯錯呢?就沒有了。所以這樣我們就能「得戒法」。日常生活中如規律,守戒法,做人的規矩我們沒有脫軌,所以我們能「得戒法」。「破惑證真得大智慧法」。智慧是我們人人所要追求的。有智慧,我們在佛法中能聽法,我們能法入心,能悟道,人生的方向才不會偏差,所以我們必定要求得智慧。若要求得智慧,就要破惑,要破除偏差妄念,那就是惑。「惑」,就是很多無明煩惱,這叫做「惑」。對世間道理完全不清楚,不只是不清楚,所造作的行為都是偏差過犯,這都是因為無明惑染污我們的心,我們才會犯過錯,才會複製很多煩惱。
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聽法了解,時時警惕自己,心專、思惟修,我們要離妄念,我們已經知道三業要清淨,所以我們的煩惱、惑不斷去除。去除無明煩惱惑污垢,自然心地清淨,自然證真。那些無明煩惱都掃除了,我們清淨的真如本性現前。就如在尼泊爾,看到那時地震之後,很多媒體,很多救援的人這樣投入進去,每一種形態,現在人人隨身都有手機,拍出了一段很震撼人心的影片。說是影片,就是那個災區真實,手機拍下來,剪接出來,展現出來,大家看得到。那就是房屋都倒塌了,大家一直在救,撥開了很多瓦礫、磚塊、石頭等等,一個家庭就是一直在找妻子、小孩,在哪裡呢?「我的房子在這裡!」在這個地方,撥開土石,一直撥開,在找,已經整個都夷平了。現在的科學就是能做生命的偵測,所以知道這個範圍有生命,在那個地方一直鑽探。
果然有生命!已經都埋得密密的了,知道有生命,大家都不放棄,挖出了一個洞,開始聽到孩子的聲音,就這樣,朝那個地方一直挖、一直挖,都不放棄。一直挖到看到孩子的手,又再趕快挖,撥開,再撥開,愈來愈小心,怕傷到這個孩子,應該是很久的時間。慢慢地,看到孩子的頭了,大家更歡呼起來,開始再慢慢地挖,都不敢用機器,這樣用手一直撥、一直撥,終於,頭、肩膀也已經出來了,慢慢胸部也出來,再一直撥開、撥開、撥開。跟著那個影像,(緊張)的在呼吸,看,終於這個孩子被抱上來,孩子才幾個月的嬰兒,長得胖胖的,這個孩子,人邊挖,整隻手都是沙土,也是一直在揉眼睛,但都沒有哭,還是很安靜,只是那雙沾染沙土的手一直在揉眼睛。我看起來,時間過了很久,大家一直撥開周圍的東西,終於孩子抱上來了,毫髮無傷,真的像是從地湧出的一位小菩薩,好可愛啊!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呢?我看到他們的手機這個影像,就跟他們說:「這要留下來喔!這是一個歷史奇蹟的鏡頭。」
想到那個孩子,就想到我們人人,我們的心到底多少的垢穢,埋著我們的真如本性,說不定我們的心地是累次的災難,累次的磚塊,這些污穢,磚塊、瓦礫都埋覆在我們的內心。我們還要像救那個孩子這樣,好好用心撥開、撥開、撥開污穢,我們的真如本性如那位赤子,能這樣安然毫髮無傷,能這樣湧現出來?破惑證真,只要我們心地久埋著的真如,我們用功,慢慢地撥開、撥開、撥開,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它就顯現出來。這種「破惑證真得大智」,智慧悲心這個法,慈悲智慧這個法,它就顯現了。人人本具善念,這個善念就是天真的本性,本來就是無染的智慧,本來就有這麼清淨無染的大愛,這真的是我們人人本具。但是你要將惑破除了,才有辦法證真。
「正習俱斷」。「正習俱斷」,就是我們不懂時、不會時,我們樣樣都要學。就如我們若不識字,老師就教我們從發音開始。古人用八音(臺語八音),「軍、滾、棍、骨」這種八音(此為八音呼法之一),來教我們這個字要如何發音,發出來的音會正確。現在就用ㄅ、ㄆ、ㄇ來拼音。現在又很流行,用羅馬拼音。這就是因我們要學字,就要有這些方法,老師來教我們。我們若是看到新的,我們不懂的,老師沒有教過,我們就要去找字典,來拼音。「這個字我懂了,這些字我都懂了,不只是識字,還識字的道理,這樣我就不用再學這個字,再拼音,就不必了,反正這些我都懂了。」所以「正習俱斷」。《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如借一艘船,小的竹筏,我們以竹筏來譬喻法,從這邊要渡到那邊去,我到彼岸了,我要上岸,這個法,這個竹筏,就要捨去。我們上岸了,不必背著竹筏走路。我們從這邊渡到那邊,用這個竹筏,之後這個筏就要捨去。這就如法,我們學此法,讓我們了解道理,這個法我們已經學到了,道理我們懂了,這個法就是叫做理,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金剛經》經文的道理。
同樣的,我們學的法,學過之後,將這個聲音聽入心來,就是法在我們的心,不是聲音在我們的心,我們是借聲音了解法,所以法入我們的心,之後要身體力行這個道理,我們要走在這條路上。所以說,法是聽來的,了解的道理。所以叫做正習,學習的過程,我們不去執著,就如走路,「前腳走,後腳放」,這樣我們才會步步前進走是同樣的。所以我們學佛,「一理通,萬理徹」,一句話能解釋成很多的道理,所以不要只是停滯在一句話上,一句話,你若不去走,永遠都在原地踏步。就如我的師父給我六個字,兩句話,我就這樣一直到現在。這兩句話,「為佛教,為眾生」。「為佛教」,現在還沒做完;「為眾生」,苦難眾生偏多,有在做嗎?有啊,就是不斷不斷這樣向前走。過去的已在後面,已經過去了,但是現在還是要向前走,所以這叫做「正習俱斷」。
道理雖然是一句、兩句,我們就應用在無量數天地之間。要聞一知千萬,通達道理,所以「正習俱斷」,不必執著,不過要認真。「得解脫法身」,我們要得到「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就是「五分法身」,要好好用心練習。力量就是要從一心,離開妄念得戒定慧,我們才有辦法淨三業,才有辦法去除一切無明惑念,才能得到真如本性的法身,這個過程,我們必定不要掛礙,執著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好的,壞的,都一直放在心裡,這也就是無明。每天要清除掉我們的無明習氣,這才是修行的目標。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這與前面迦葉尊者與須菩提他們的境界一樣。目犍連要成佛的過程,就是要這樣,用很多很多的寶物來供養,佛在世或者是佛滅度後,過程都要有這樣的供養,都是七寶,很多的寶物,表達最虔誠的供養。接下來再說,
經文:「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過去是要供養八千億佛,這是迦旃延將來成佛,他的過程,應該要先經過用種種供具,要供養八千億諸佛,恭敬尊重。若是諸佛滅後,要再建塔造廟,這都是我們前天說過。那個塔廟要很高、很大,千由旬,覺得很大,這是一種形容詞。一由旬是四十里,千由旬,那不就很大了。不過,大陸很多山,佛窟,敦煌,或者是阿富汗,在釋迦佛像法的時期,真的雕刻很多大佛,都是整座山上,範圍很長、很大,應該就如這樣,廣又高,高千由旬。整座山,從山下到山上都雕刻寺塔、塔寺,都有雕刻下來,以及佛身也都有雕刻。佛所說的故事,經變圖,將佛所說的經典變成圖,整座山都是。這就是佛在世時,用身體力行來供養。佛滅度之後,在像法時期就是用這麼多寺與塔來供養很長的時間。
「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為了表示尊重,用種種七寶合成來蓋。就如阿育王時代,建塔,就建得很高,傳聞中,塔上就如一個缽,塔尖如一個缽,這個缽是金缽,在塔尖上覆蓋著,這樣他們叫做金塔,這座塔是用金造成的。其實是在最頂端用一個金缽將它覆蓋著,這樣就說是用金銀寶物來建造而成的。所以「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用很多花香,塔廟蓋成了,就常常用很多花、香、香花,或是香柴等等,這樣來供養,來布置、來供養。所以「塗香、末香、燒香、繒蓋」,這都是布置的東西,「幢旛」等等,布置得讓這個環境很莊嚴,又是很乾淨。「以用供養」這都是人虔誠的心,在這個範圍裡,這樣不斷盡心力的供養。
「過是已後」。過了之後,就是說,佛,每一尊佛過後,還要再「供養二百萬億諸佛」。過去的供養八千諸佛過後,每一尊佛都要重複這樣的供養,到最後還有二百萬億佛,這些諸佛還是同樣,用這樣的方式來供養。可見有多少,這麼多,過去的八千諸佛,後面的供養二百萬億佛,可見時間是很長,要做的事情實在很多,要很長久的心來恭敬尊重。這種「六度四修」,一直向大家強調,「六度」,就是每一尊佛時,他所接受的教育,除了淨化自己,然後就是要度化他人,這是每一尊佛,佛佛道同。所以同樣要入人群,度眾生,要一直持著「四修法」,讓我們的心不間斷,自然就沒有起心動念,永遠都是思惟修。在人群中絕對沒有妄念產生,一心定向,這就是思惟修,離妄念。這種定,向每一尊來人間的佛,他要虔誠供養。這種一方面虔誠淨化自己,一方面還要再度化他人,要用這樣的行,敬與行來供養。經過八千諸佛,後面還有二百萬億諸佛,都是要用同樣的方式來供養。所以這念心要很定,淨了我們的三業,無過犯、沒有過錯,才不會差毫釐,失千里,就是要一心,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
經文簡釋:
*「眾華、瓔珞」;以眾寶華及寶瓔珞。種種諸寶華裝飾供養。瓔珞:編玉而懸於身者。
所以「眾華、瓔珞」,就是用種種寶華及瓔珞,都是寶。不論是在陸地或者是在海底的寶物,全部這「種種諸寶華裝飾供養」,都是這樣供養。瓔珞,編玉來做吊飾。不論是在地上、平地的,或者是懸掛身的等等,都是寶物。「塗香、末香、燒香」,都是清淨的意思。這都是要讓我們的環境,一進來就覺得怎麼這麼香。用香,擦過地上,用末香,這樣燃燒,就會有煙。所以我們常常說燃香、燃香柴,這都是末香、燒香。這是虔誠的代表。
經文簡釋:「塗香、末香、燒香」
「塗香」:是淨義,於身心虔敬以供養佛。塗香能淨垢穢消除熱惱。
「末香」:細末香。
「燒香」:供物之一,則是表誠意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塗香」就是很清淨的意思,讓人覺得這個環境除了乾淨以外,氣氛很香,感覺身心虔敬供佛,這是代表用很清淨的心、虔誠的心來供養佛,這是心的代表。「塗香」,能淨垢穢,沒有髒污,就是清淨。我們要將垢穢去除,「塗香」才能顯出它的香味。若沒有清淨這個環境,讓它有骯髒、臭的東西在,就算是香的東西放在那裡,也沒有用。所以要先清除過去的污垢,不論是骯髒的東西、污臭後的東西,都要去清除,才能顯出了塗香。在地上、周圍,都很香。這就是表示「淨垢穢,消除熱惱」,讓我們的心,如芬多精,覺得很舒服。「末香」,就是細末的香。「燒香」,燒香,那就是「供物之一」,我們在供養的其中之一。古人都說燃香,現在人也燃香,只是要增加虔誠的氣氛,「則是表誠意所修的功德」,就是「周遍於一切處」。所以,這香若是點燃,它的香味就會廣些,這就是表示我們的虔誠。
經文簡釋:「繒蓋、幢旛以用供養」:
繒帛為蓋,及以幢幡。繒蓋:以絹布所作之大蓋。以用供養: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
「繒蓋、幢旛」,這是布類。用最高貴的絲、紗,絲或者是紗,這樣編織起來的布料,這叫做「繒蓋、幢旛」。能遮日,能隨風飄搖,增加環境之美。應該就是古人愛熱鬧,幡蓋,風一吹,這樣飄搖,增加道場的氣氛。現在很多古廟中都有這樣的幢幡,幡蓋。幡蓋能遮日。幢幡,表示一種氣氛,用這樣來供養。這就是我們要如何表達一個很好的環境,用這樣來供養。「以用供養」,「於佛生前及以滅後,所修供養」。用這麼多種方法來供養,表達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我也虔誠捨,捨出化為供養,這樣的意思。
經文簡釋: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生前滅後,所修供事亦如八千,等無有異。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生前佛在世是這樣,滅後也是這樣,目犍連對諸佛所修供事,與過去供養八千諸佛的供養是一樣的,供養二百萬億佛,也是一樣,與過去的八千諸佛也是同樣這樣的表達,恭敬供養。再接下來的這段文,再說「當得成佛」。
經文:「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經文簡釋:「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
*「多摩羅跋」:此云性無垢賢。栴檀香:淨除垢,喻神通智慧,功德妙香,充滿法界,能薰眾生善根故以為名。因中神通第一,記果將來成佛時:號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此云性無垢香。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通不捨因而成緣,諸聖成佛別號,皆果不達因。
經過這樣前面八千諸佛,供養過了,之後的二百萬億佛,同樣繼續這樣虔誠的供養,過後「當得成佛」,就是要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這樣才當來還是能成佛,應當是確定目犍連將來一定成佛,但是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向諸佛恭敬供養。心很堅定,一點點都沒有過錯,這樣虔誠的心。這是未來目犍連尊者他將來成佛的號,他的佛號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這就是未來他的佛號。「多摩羅跋」,「此云性無垢賢」。「性無垢賢」,這就是他的名,未來佛號叫做「性無垢賢」。他的身心都清淨,受因記果。因為他修行的過程,就是無垢,心很清淨。「栴檀香」,那就是淨除垢穢的意思。「多摩羅跋」就是無垢穢。「栴檀香」,那就是淨除垢穢,就是心完全都清淨了。栴檀,也能香,就是去除垢穢,增加香味。「譬喻神通智慧」,因為他的修行過程就是神通。目犍連是佛的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他不只是「神通第一」,也是充分的智慧。他和舍利弗,兩個人是好朋友。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其實舍利弗除了「智慧第一」,他也是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除了「神通第一」,其實他也具足了智慧。
所以,修行的因是這樣,他這輩子都在佛的身邊,從佛成佛第二年來皈依佛,入僧團中,四十多年如一日,都是隨在佛的身邊,他是常隨眾。所以,很多事情他學、他聽,而且他要做。佛陀想要做的,目犍連也不斷的做很多,如弘法,尤其到法華會,佛陀授記之後,他弘法利生,他很把握時間。所以有一段時間在弘法過程中,他就是受外道教用大石頭,從山上將大石頭推下去,為了弘法殉教往生,這是目犍連尊者,是佛授記後的事情。所以,目犍連尊者一生在佛的身邊,總是奉侍佛陀,非常虔誠地供養。行的供養,就是在晚年還是認真的,趕緊入人群中,要去度化眾生,弘揚佛法,這是目犍連的過程。所以佛陀那時候為他授記,在法華會中為他授記。所以他是神通智慧具足,功德已經德香,功德累積香氣,大家都認識、都知道他。目犍連,所以「功德妙香」,德行四散,人人都有所聞,充滿法界。
這就是未來這尊佛,因為目犍連所修的因,所累積的功德,未來成佛就是「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這就是未來目犍連成佛的佛號。這就是我們要修的因。「因中神通第一」。因為他所修的因,因中是神通第一,「記果將來成佛時,號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就是「性無垢香」,已經是清淨的心性顯露出來。清淨無垢穢。「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這個德,德香,在現在佛的時代,他已經是修這樣的行,經過八千諸佛,又二百萬億佛,再不斷累積累積,一直到彼,就是最後身,成佛那時候。「通不捨因而成緣」,這就是得果不離因,因不斷這樣累積。「不捨因而成緣」。因緣,因緣果報,就是這樣修,就這樣累積這麼多的緣,累積來「諸聖成佛別號」。每一尊佛都一樣,各人有各人所修不同的因,所以各人所成佛的果就不同。所以,因緣果報,「皆果不違因」。果就不離開這個因。
經文簡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故,名為如來。
*「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
*「正遍知」: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明行足」: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
*「善逝」:善是能逝去往來,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世間解」: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
*「無上士」:謂業惑淨盡,尊稱高潔之士。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
*「天人師」:六趣中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
*「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又於世獨尊。
所以他成佛了,就是這樣的名稱。也是十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他未來所成佛的,上面我們也一直解釋過了,「如來」,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名為如來」。「應供」,是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正遍知」,就是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明行足」,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就是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所以才會稱為「明行足」。
還有「善逝」,就是善就是能,能來去自如。凡夫是被業牽來的,我們的修行是發大心、立大願,去來自如,為一大事。我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再入人群,無數生世,無數生、無數世,我們要不斷來往,我們都能善逝,來去自如,「善於迷鄉往於智地」。每次都是這樣修,每次都是這樣結緣。我們清淨我們的心,也淨化別人的心,成就人與我,人我的好因緣,在人群中得來眾生所成就的智慧。「世間解」,就是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無上世」,就是業惑淨盡,更無所斷,尊稱高貴之士,這叫做「無上士」。「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一切,就是所有四生六道的眾生。佛陀都有智慧,有辦法調伏,譬如馴獸師一樣,什麼樣猛烈的惡獸,他都能夠調伏,稱為「調御丈夫」。
「天人師」,六趣,就是六趣中,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無不是以佛為師。因為他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德,這個德,能為六趣的眾生,所為典範,也可以為引導的導師。「佛」,就是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所以叫做佛。「世尊」,是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又稱「於世獨尊」。世間唯有世尊以外,還有誰能比佛的智慧更高呢?所以是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我們要好好用心,才有辦法思惟修,斷妄念。定,一直到「五分法身」現前,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方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