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1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19晨語簡記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19, 2015 7:32 pm

2015061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安忍不動心修定正念
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
神智豁達能解諸經論
義法辭樂辯才四無礙


修學,我們要修的行就是安,安住我們這念心。我們要修行,心若不安住,我們要用什麼來修呢?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心,所以我們必定要將我們的心安住,安住在哪裡?忍。世間,堪忍啊!不堪忍耐,就無法在世間。何況說我們修行,修行更需要在這娑婆堪忍的世界,忍中之忍,還要安心。所以要安忍不動,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我們都一樣,心如如不動,不受人我是非擾動了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修行者必定要有的第一個條件,那就是安忍不動心。又是要「修定正念」,我們時時心要定、心要靜,心定就是思惟修,我們要時時不間斷來思惟,世間法、出世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處事方法,我們都要好好思惟修。修行必定要無餘修;無間,無間斷的修;長時,長時間沒有間斷,這樣心面對著人世間一切事物,都要用恭敬心來對人、對事、對物,對任何種種法,我們要好好用尊重心、感恩心來善思惟,好好地、靜靜地,好好思惟,我們才有辦法把握人世間中,不浪費我們修行的心思。所以修定正念,要時時都有正念。

「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時時我們的身心都是進入在這種不思議的境界,世間法,出世間法,待人處事等等,都有那種開闊、靜寂清澄,心靈的境界不受人事物來擾動我們,這就是慧心,這就是我們的心安住在法。我們不知做不做得到?「安忍不動心修定正念,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這麼簡單一句話──心安定下來,自然我們對事、對物,那個心靈境界,思維、看法,絕對與一般不同,我們的心能定住這種靜寂清澄、慧心安法的境界中。所以「神智豁達」,精神、智慧開時時都很開朗、很豁達,這種「三明六通」,「三達明」,我們的心絕對不受什麼樣的無明煩惱來障礙我們,沒有,一切都是通達無礙,心如虛空,虛空,沒有東西能有辦法障礙它。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智慧永遠都是很開闊,回歸於虛空法界,非常豁達、開朗,這樣開闊。

「能解諸經論」,自然我們對世間,哪怕是凡夫心、凡夫相,認為這就是煩惱來了;哪怕是人間無明煩惱齊集,還是同樣真正的豁達,精神理念深入經與法。這就是了,來了,這種無明煩惱網,這樣叫做煩惱。經典所說的,我們要用何種方法解脫,解脫煩惱網,這煩惱既來了,還是一樣身心優遊在法海中,能解。這就是經典所說的,這就叫做無明,在法中所說的,叫做煩惱,眾生就是受了無明煩惱所束縛住,所以在那個地方看人、看事、看物,無不事事都在煩惱網中。我們看得開、解化的開,自然這就如人間的一陣雲化為煙,就是這樣就將它解化過去,不必受到這種無明煩惱覆蔽,在那裡再複製,因為外來煩惱,內心接受,再複製煩惱,這種煩惱無明不斷複製,那就是苦。所以,外面有煩惱,內心要豁達,能將法佛從內心破除外來的煩惱。否則,我們聽經要做什麼呢?聽經就是為了要瞭解外來的無明煩惱相,我們內在要很清楚、很豁達,能夠清淨無染,就像一面鏡子,照了外面的形相,外面的形相如何來?在這面鏡子,只有照到,沒有染到,這面鏡子不受外面的形相染著在這鏡子裡,所以我們內心神智豁達,是因為他對法全都很瞭解了。

「解諸經論」。千經萬論已經入我們心來了,「一理通,萬理徹」,還有什麼煩惱呢?我們自然得四無礙智。四無礙智,我們過去也曾介紹過了,那就是「義無礙」,對諸經論義,我們都通徹了。因為這些法都已經入我們的心了,神智豁達,經義都瞭解了,所以義,經裡的意義,無礙,在我們的心裡無障礙,外面的煩惱自然就不會來染著我們。法,「法無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法,一切法皆空,但是真空還有妙有,這妙有就是我們要安住,慧心安住的法,那就是妙有。還有「詞無礙」,我們不只是瞭解裡頭的經義,經的意義,即使是法,真空妙有這個法,已經入心了,若有人來問,我們有辦法辯詞無礙,能夠將法化成語言,用很多種語言隨機來施法,這就是詞,文詞語言無礙。還要再「樂說無礙」。「這個人來了,他的心打不開,請你跟他說話。」「好啊!好啊!有機會結善緣。」這樣就是「樂說無礙」。多人,很多人,大庭廣眾,我也很歡喜,無畏懼上台就說話。說得讓你心悅誠服,讓你聽得很歡喜,你的內心有所疑惑的,都完全都解開了。對一個人,同樣的,我也是用很豐富的法要給他,對一個人也是這樣說,不是說對一個人就隨隨便便,不是,面對一個人就如面對大眾說話一樣,很謹慎。這就是「樂說」,很歡喜說,說得讓大家都聽得清楚。

若有人要來辯論,剛強的眾生或者是外道等等,要來辯論,我們也要有辯才無礙。因為我們對佛法的道理,義,和其中的法,天地人間,(入)世出世法,我們都已清楚,文詞也很充足了,平時要說我也歡喜,「好啊!論,要辯就來辯。」用至誠的心,誠之情誼,教之殷切,同樣讓他能心服口服,這叫做辯詞無礙、樂說無礙,辯才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辯才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我們常說「四無礙智」是這四項,這必定是要我們好好安心,以安忍不動的心來受持佛陀教法。這安忍,不只在修法中,入人群中,也要用安忍不動的心。苦難眾生,芸芸無涯,很多很多苦難眾生,無邊際,就要有開闊的地方,每個空間都要有菩薩在那裡。苦難的眾生,貧窮苦難,不忍,緣苦眾生,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去付出,這必定要安忍不動的心。

看看辛巴威,昨天我們說的,在南非慈濟人悲智雙運,對孩子的教育這麼重視。現在再說辛巴威,同樣是在非洲,辛巴威在過去幾十年前、百年前,那時它是英國的殖民地,那段時間,辛巴威受英國人的讚歎,因為那地方是非洲的糧倉,食物資糧最豐富的一個國家。因為它土地大,因為它土地肥汰,所以在那地方的糧食很豐富,所以稱為非洲糧倉,倉庫糧食很豐富。但是他們近幾十年來,因為世代遷變,政治混亂,經濟崩盤,經濟已經衰退了,所以不斷不斷變成一個真正貧、弱的國家,人民很苦,苦不堪啊!這時候,已成非洲貧窮國家之一。有一群的慈濟人,從一顆種子開始,現在也帶出了一千多位的志工,分地區,落實社區。看她們非洲婦女,到中年以後就會發福,因為他的食物及生活等等。但是,過去就是認命,就是這樣在過日子,現在佛法已傳到他們的身心,身體啟動起來,發大心,心靈財富開啟了,他們也要去幫助人。

但是慈濟路很艱難走,因為那地方已經是幾十年來都沒有整理的土地,鄉村、偏僻的地方,路崎嶇不平。他們要送物資到鄉下去,路不通,也是有車能走,但是路早已經都受破壞了,高高低低,車子過不了。有一天他們要送物資,因為他們都探勘過了,貧困苦難的人,孤老無依,殘障疾病的人,苦不堪啊!他們看了之後,要去發放,所以要拿著很重的白米、油等等,這種生活物資,車子,前面的路過不了,泥濘不堪,他們就下車,用磚塊、石頭去鋪路。鋪的路不是讓車能過去,是要讓人走過去,因為泥濘不堪,車也過不了,他們的物資就要用人來搬。有的人頂在頭上,有的人用手抱著,這樣爬上爬下,很辛苦。有的人,一不小心,沒走好,滑下去,人跌倒,東西掉下去,跌倒的人笑了,笑得很開心,儘管四肢朝天,卻是自己也很歡喜,笑啊!因大家知道他沒有受傷,就跟著他一起笑。很不好意思,趕緊爬起來,東西撿起來,往頭上一放,手要扶著,再繼續住前走。看到此情形,令人很感動,這麼樂觀,安忍不動的心,絕對不會因路難走,皺眉頭,不會,也不會臉色都是憂愁,沒有,他是開朗地笑,這種神智豁達的人生。

去看腦麻的,就是腦性麻痺的人,他們就去送東西給他,同時和他唱歌等等,和他娛樂。看到老人家,也是這樣恭恭敬敬進入他的家裡,為他整理一下,幫他身體清理好,和他聊天,為他唱歌。像這樣,不只是帶來了物資,帶來了快樂,自己是這樣這麼辛苦,不論是米啊、油啊、毛毯,冬天開始了,所以送毛毯來等等。這都是菩薩的心,他們能這樣安忍不動,那個心真的是修定正念。幫助人,方向不偏差,大家都是這麼願意,這麼歡喜,「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種內心充滿了法,他們就是開朗、願意,就是這麼簡單,這麼開朗、豁達,願意付出,這我們是不是跟得上呢?這是在非洲。他們平時也是很精進,常常在聽法,大太陽下、樹下、石頭下,大家集眾坐著就是互相分享,這種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在那個地方很容易法就入心,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無礙。在這麼簡單的生活,這麼的貧困,佛法在他們心中,打開心門,是無限量的財富,帶給他們的快樂,這種用不完的法喜。這就是我們要修行,修因,要如何才能得果,我們就是專心向前做就對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這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未來目犍連成佛之後,他的國土的名稱就是這樣,喜滿、意樂,劫名叫做「喜滿」,國名叫做「意樂」,那個國土之中,顧名思義,就知道多歡喜啊!就如剛剛說的辛巴威,雖然貧困,但是他們的心境,卻能幫助人,喜滿,很滿足,自己很滿足,意很快樂。我相信,這樣的人間與這樣的國土,應該是差不了多少,只是目犍連尊者將來成佛的國土是「其土平正」,「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而辛巴威是崎嶇不平。這是堪忍的世間,娑婆的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過他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有這群「喜滿、意樂」的菩薩,雖然土地崎嶇,但他們的心地是「其土平正」。在目犍連的國土,是有形、無形都很平正。「玻璃為地」,心都是清淨的。「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寶樹很大,真珠華開散,就如真珠遍散成了花。「周遍清淨」,到處都是清淨,人人看,人人歡喜。經文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經文簡釋:
「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大小二乘聞法之眾。諸無量聲聞菩薩,其數無量。


時間很長。「多諸天、人」。就是同樣的,與迦旃延尊者被授記的國土一樣,「無四惡道」,沒有四惡道,沒有修羅道,沒有地獄道,沒有畜生道,沒有餓鬼道。這都是行惡、無明的眾生,才會在這四惡道中,這個世界是沒有四惡道。娑婆世界,人間就有四惡道。愛吵架,動不動是瞋恚心,愛生氣,這種無明煩惱、瞋恚的人到處都是,才會造成了人禍很多,這就是阿修羅道。又是地獄道,苦不堪的人生很多。畜生道,不懂道理,沒有人倫道德,他就如畜生一樣,何況我們看得到的動物是千千萬萬種,也是同樣在人間看得到。餓鬼道,已經有幾億的人口全都缺食、缺糧、缺水,在很多國家,這種苦難的眾生很多,這是人間看得到飢餓的眾生。

在目犍連尊者將來成佛的這個國土,就沒有這些形相了。那個地方的國土,都是天與人,就是天道與人間,享受快樂的人很多,與善良的人生。很好樂佛法,發菩薩心的人很多,聽法認真,聲聞也很多,「其數無量」,在這個國土裡。「大小二乘聞法之眾」。不論是大乘,就是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是小乘。大小二乘的根機來聽法,數量很多,無量聲聞菩薩,其數真的是無量。

*先明其國淨,皆從正報之所感,次明眷屬,皆是三乘五性之機。

「先明其國淨」。先說這個國家的清淨,那就是「皆從正報之所感」。正報,就是他身體出生,生身的地方,在這個國土,他的身生在這個國土,這個國土,這個世界就是那麼清淨的地方,所以這是正報所感。就是他身體力行在佛法中,入人群中去造大福因,所以現在所感的是大福果。所以這就是正報,是他的身去身體力行,不是只有心想,是身體去做,這種身心都在佛法中,身體力行。再接下來,那就是他的眷屬。眷屬,就是剛剛說過了,沒有四惡道,沒有苦難的人,沒有無明煩惱的眾生,都是好樂佛法,都是認真聽法,聽法之後,發大心的人,這就是他的眷屬,都是「三乘五性之機」。「三乘五性」,前面也說過了,但是希望要讓大家再更清楚,加強我們的記憶。

「三乘」,我們知道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做「三乘」。「五性」呢?

一、定性聲聞,謂惟習聲聞之因,而證聲聞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聲聞。
二、定性緣覺,謂唯習緣覺之因,而證緣覺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緣覺。
三、菩薩性:華言覺有情。謂菩薩悲智雙運,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薩性也。
四、不定性:謂遇緣熏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若近緣覺,若近菩薩,各隨所習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
五、無種性:無善種者。是人撥無因果,不受佛化,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是名無種性。


第一、「定性聲聞」。因為他聽法,就是聽到佛陀所說的四諦法,他認為人生苦,苦不堪,就是因為因緣引來了這樣緣的糾纏,這種牽纏的因緣惹來了人生的苦,所以他要好好修行,不要再攀緣。要如何才能了斷生死?這是修聲聞法,自然他就是證聲聞果。他所聽的法,就是用在自己,如何體會天地宇宙間的道理,要如何斷除生死,這就是他的聲聞果。「更不進求佛道」。聲聞果,既然要斷生死了,就不想要求向佛道走。向佛道走,其中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要入人群,在人群中去撒播愛的種子,所以他們認為這叫做攀緣,他不想要在人群中攀緣,所以不進求佛道,這樣叫做「定性聲聞」。

第二、就是「定性緣覺」。知道人生苦,觀這個因緣,透徹因緣觀,所以他對攀緣也是很怕,斷絕了緣,他就是只專心緣這個境界,無常,去觀無常觀,去了解因緣乃是不淨的煩惱無明。這些道理他了解,所以完全修習的就是緣覺的因,所以他就證緣覺的果,同樣的,不想要再進求佛道了。雖然他透徹了天地道理,卻是不願意入人群,這叫做緣覺,也叫做辟支佛。他覺悟了,但是他不想要入人群,不要行菩薩道,所以獨善其身,這叫做「定性緣覺」。已經定下來,自己自我定下來了。

第三、那就是「菩薩性」,「定性菩薩」。這就是不退轉,因為他已經覺悟了,不只是覺悟自己,他不只是了解人間苦,不只是了解苦的源頭來自因緣所聚集,他全都了解了,所以他修行。不只是自己修行,他還是了解了佛法,所有大小乘法都了解,願意上求下化,入人群中去,發菩薩心,這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願意在有情群中去度化眾生。這叫做「菩薩悲智雙運,廣利眾生,證菩提果」。這也就是定性的菩薩,他已經專心。就如地藏菩薩,「我絕對要將地獄眾生度盡,我才要成菩提,我才要成佛」。同樣的道理。他什麼時候能成佛,他不在意,只有一項,要如何趕緊度化眾生?這就是「定性菩薩」。付出無所求,這都叫做「定性菩薩」。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這就是「定性菩薩」。

第四,「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要修行,但都只是在熏習,遇到什麼樣的緣?我與聲聞有緣,我第一位就遇到聲聞,聲聞這樣說的法,「人間是苦。」「我了解苦,這樣我也應該要修行,我知道苦了,我要好好聽法」。若遇到緣覺時,緣覺就告訴他:「天地間無常,什麼時候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沒有人知道。天地之間,要了解一切物質都是假相會合,一切皆空。」「是這樣啊,有道理,我就要來學緣覺。」若是遇到菩薩,菩薩發心入人群,「這樣很好啊,了不起!我也願意,我也願意入人群。」但是若再遇到聲聞,就跟他說:「你若去攀緣……」緣覺若跟他說:「因緣可怕。」「這樣我就不要還在菩薩道中,我自己來獨善其身。」這叫做「不定性」,有時候發大心,有時候退縮,退下來在聲聞或者是緣覺中,起起落落,這叫做「不定性」。「各隨所習而成其性」。就是不定性的人,修行這樣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這種叫做「不定性」。

第五種就是「無種性」。這就很麻煩了,不定性就傷腦筋了,何況這種「無種性」的人呢?那就是沒有善根,這樣的人,他撥無因果,絕對不接受佛法。不只是不接受佛法,還誹謗等等,這種是自甘墮落生死的人,不求解脫,這樣叫做「無種性」。這種「無種性」的人,我們要自我警惕,我們不要不定性,也不要無種性,很可怕。所以我們自己要定性下來。前面的三種定性,你修聲聞、修緣覺,佛陀還不滿意,佛陀的本懷,希望你能進修到菩薩,行菩薩道,這才是真正向佛的道路走。這是我們要自己自我鞭策,自我勉勵,要有安忍不動的心,才有辦法修定正念,這個定心、正念方向才不會偏差。所以一定要好好安忍不動,修定慧。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佛壽二十四小劫」;前三尊者,壽十二小劫,今二十四,一倍增多。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正像劫數,亦倍於前。
目連因中具大神通,故得果時之壽命及法運,皆較前三人加一倍,以神通能引短為食,以少為多故。


「佛壽二十四小劫」。前面三位尊者,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迦旃延尊者,他們成佛的壽命都是十二小劫,但是現在目犍連尊者,他成佛的壽命是二十四小劫,是等於十二小劫的雙倍。壽命這麼長,不只是壽長,又是「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正法劫數,正法、像法的劫數,都是雙倍於前面三位尊者,可見目犍連尊者,他在因中修行是多麼用心啊!難行能行,他的道心堅固,他難行能行,這是過程。記得舍利弗、目犍連尊者,舍利弗有意要和他玩一個神通的遊戲。看,雖然目犍連來請舍利弗去見佛,他們做了一個神通的遊戲,舍利弗就說:「好,我會馬上去,你先回去見佛,我稍後就去。」但是舍利弗先到了,目犍連尊者先走,卻是舍利弗先到佛的座下了。問佛陀:「為什麼我先走後到呢?」這當中,大家就認為,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連還更好。開始傳出去,大家就批評了:「目犍連的神通遜色了,比舍利弗差。」舍利弗就來向佛陀說:「這樣不公平,是我自己做一個小遊戲,所以目犍連尊者他是讓我,我是現一個遊戲的神通。」

「目犍連尊者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經有遜色了,佛陀應該要給目犍連一個公道。」這是舍利弗向佛陀說,大家應該記得。所以佛陀就向目犍連說:「來,你現一個神通,讓大家了解。」既然是這樣,他就現一個神通,一腳跨在登梵天上,一腳跨在須彌山。這神通,大家看得…,「真的,目犍連神通猶在!」目犍連尊者覺得:誰神通第一,跟我沒關係,我不是為了神通,只是大家這樣的看法。所以,他的心很寬、念很純,對朋友很尊重,對人人不計較,這是目犍連尊者他的心胸大。所以他因中具大神通,「故得果時之壽命及法運皆較前三人加一倍」,這個法運能那麼長,比前面三人更長。「以神通能引短為食」。神通能將很長促短,很短促為長,這就是長短自如。「以少為多」,這都是在神通變化中。

我們學佛不說神通,但是在目犍連的心目中,長與短,對他來說無掛礙;多與少,對他都無損。他就是有這種神通定力,他對什麼事情,心都已經清淨了,所以他有這種不思議,入不思議的境界,慧心安法,他的智慧的心安住於法。「神智豁達能解諸經論」,他也能去弘法、說法。他為了說法,犧牲他自己,也是有這樣的,他的一生最後就是為了弘法,最後的人生。所以,義、法、詞、樂說辯才都無礙,這些目犍連尊者都具足。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19晨語簡記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19, 2015 7:33 pm

安忍不動心修定正念
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
神智豁達能解諸經論
義法辭樂辯才四無礙

(修行,需將一念心安住在堪忍中, 若不,就無法在世間生存。就如現在的娑婆世界,要學習面對任何境界時能安忍且如如不動,那是修行的第一條件。心定,即是思惟修, 需要經過無餘、無間、長時不斷的修持,更要以尊重心和恭敬心面對一切的人事物。心若安定,面對一切事物的境界時,自然有別於一般的不同看法。因此,時時有正念, 心就不易動搖,也不隨境而轉。

讓智慧的心安住於法中,猶如入不思議境界,是修行人希望能做到的 。靜寂清澄境界,精神智慧豁達, 三明六通而不受煩惱所障礙,心若能如虛空法界,即能了解諸經論, 一理通萬理徹,擺脫煩惱網將它化為雲煙。義、法、辭、樂說四辯才無礙,安忍不動心,受法入人群, 因苦難眾生無邊,處處要有菩薩緣苦眾生,發心立願來付出。

昨天分享南非志工如何悲智雙運, 今天則讚嘆辛巴威的慈濟人,由一粒善種子開始,如今本土志工已有上千人,將慈濟宗門落實社區,佛法入心,開啓了心靈財富。曾有非洲糧庫之稱的辛巴威,為英國殖民地,近幾十年來經歷變遷經濟衰退等而越見貧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卻有一群人間菩薩,不惜長途跋涉做訪視和發放,雖行進於泥濘處,頭上頂著或手中抱著物資 ,舉步維艱,途中有人跌個四腳朝天,卻是嘻嘻哈哈的爬起來,繼續前進,邊唱邊行以開朗豁達的心將物資恭敬送到腦麻者手上,還替行動不便老人整理家居,清洗身體 。

菩薩心安忍不動,助人方向也不偏差,更在太陽底下,或樹下石邊打開心門,將心靈的無量財富與眾分享。無論如何修因來果,只要專心向菩薩道前行,做就對。)

●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 ,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 ,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目犍連成佛後的戒名和國土名,分別為:喜滿、意樂。好比娑婆世界裏的辛巴威志工,那樣的法喜充滿 ,意足安樂。只是辛巴威國土凹凸不平,貧瘠窮困,與目犍連的其土平正,玻璃寶樹真珠等差距甚大, 周遍不清淨,見者也不歡喜。)

● 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 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 (目犍連成佛後的意樂國土裏)大小二乘(的)聞法之眾(多,和迦旃延一樣沒有四惡道)。(國土內)諸無量聲聞菩薩,其數無量(多不勝數)。

(反觀娑婆世界裏四惡道遍具,如: 愛冤家、多瞋會、人禍多的阿修羅 ;四不調、災難多、苦難多的地獄道;不明理、亂人倫、傲慢多的畜生道;多飢荒、糧食缺、鬧水荒的餓鬼道。)

○ 先<前說>明其(目犍連成佛的意樂 )國<土清>淨,皆(是)從正報之所感( 召),<其>次(為)眷屬,皆是三乘( 聲聞、緣覺、菩薩,及)五性之( 根) 機。

一、定性聲聞:謂(指)惟(獨)習聲聞之因,而證(得)聲聞之果,更不進求(行成)佛(之)道,是名 “定性聲聞” 。

二、定性緣覺:謂(指)惟(獨)習緣覺之因,而證(得)緣覺之果,更不進求(行成)佛(之)道,是名 “定性緣覺 ”。

三、菩薩性:華(文)言(說):覺有情。謂(指) 菩薩悲智雙運,廣<泛> 利<益>眾生,證(得)菩提果(位), 是名 “菩薩性”也。

四、不定性:謂(指)遇(法)熏習,修行(卻)不定(性),若近聲聞,若近緣覺,若近菩薩,各隨(其)所(修)習而成其(真)性,是名 “不定性”。

五、無種性:無善種者(無善根的人 )。是人撥無(不信)因果,不受度化( 甚至毀謗佛法),甘(願怠)溺生死, 不求解脫,是名 “無種性”。

(上人叮嚀弟子,學佛要常自我警惕 ,不要不定性、無種性。即使在佛的時代,弟子就算是定性聲聞或定性緣覺,佛陀覺得還是不滿意,也不究竟,而要求弟子必須達到菩薩性。)

● 佛壽二十四小劫:
○ 前三尊者(即迦葉、須菩提、迦旃延),(佛)壽十二小劫,(如)今(佛陀授記目犍連的佛壽)二十四(小劫), (比起其他三位尊者長壽)一倍增多 。(可見目犍連修行的信心是如此的堅固)

●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 (目犍連成佛後,住世意樂國土的 )正(法和)像(法的)劫數,亦(是)倍 (增)於前(面三位尊者)。

● 目<犍>連(修行的)因中具大神通 ,故<此>得(到記)果時之壽命及(佛) 法(的)運(行),皆較前三人(迦葉、 須菩提、迦旃延)<增>加一倍,以( 其)神通(變化)能引短為長,以少為多。

(雖和舍利弗玩神通遊戲時因缺乏智慧而敗下陣來,令眾人質疑起其神通能力,目犍連反而心寬念純,對好友尊者,對事不計較。)

(學佛雖不講神通,但在目犍連心中已經是長短自如不礙,多少不拘, 能於入不思議境界時,以智慧心而安住佛法中,以豁達神智來解說經論,甚至為說法而犧牲自己,目犍連具足學佛者所應有的一切,更是修行者學習的榜樣。)


身雖貧瘠心卻富
豁達安忍正念修
不定無種性莫有
菩薩道行人間路
目連神通心念純
尊重恭敬佛壽長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9/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月亮 在 周三 6月 24, 2015 10:15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19晨語簡記   2015/06/19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6月 20, 2015 5:0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十九日星期五)

 

安,安在那?安在忍。做到安忍。

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我們都一樣,心如如不動,不受人我是非擾動了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修行者必定要有的第一個條件,那就是安忍不動心

 

心如果要無罣礙,要心如虛空,要心如虛空,先從豁達開始修。

心如虛空,虛空,沒有東西能有辦法障礙它。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智慧永遠都是很開闊,回歸於虛空法界,非常豁達、開朗,這樣開闊。

 

上人昨天講南非的菩薩,今天講辛巴威的菩薩。

看到此情形,令人很感動,這麼樂觀,安忍不動的心,絕對不會因路難走,皺眉頭,不會,也不會臉色都是憂愁,沒有,他是開朗地笑,這種神智豁達的人生。

 

不過他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有這群「喜滿、意樂」的菩薩,雖然土地崎嶇,但他們的心地是「其土平正」。

這句話給我很大的感動與啟發,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們這群「喜滿、意樂」的菩薩,既然可以做到「喜滿、意樂」,心地也平正,依此推論,他們就可以進入佛國的境界。怪不得上人說,如果是佛陀知道了,也要為他們授記。

 

 

安忍不動心修定正念
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
神智豁達能解諸經論
義法辭樂辯才四無礙

修學,我們要修的行就是安,安住我們這念心。我們要修行,心若不安住,我們要用什麼來修呢?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心,所以我們必定要將我們的心安住,安住在哪裡?忍。世間,堪忍啊!不堪忍耐,就無法在世間。何況說我們修行,修行更需要在這娑婆堪忍的世界,忍中之忍,還要安心所以要安忍不動,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我們都一樣,心如如不動,不受人我是非擾動了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修行者必定要有的第一個條件,那就是安忍不動心。又是要「修定正念」,我們時時心要定、心要靜,心定就是思惟修,我們要時時不間斷來思惟,世間法、出世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處事方法,我們都要好好思惟修。修行必定要無餘修;無間,無間斷的修;長時,長時間沒有間斷,這樣心面對著人世間一切事物,都要用恭敬心來對人、對事、對物,對任何種種法,我們要好好用尊重心、感恩心來善思惟,好好地、靜靜地,好好思惟,我們才有辦法把握人世間中,不浪費我們修行的心思。所以修定正念,要時時都有正念。

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時時我們的身心都是進入在這種不思議的境界,世間法,出世間法,待人處事等等,都有那種開闊、靜寂清澄,心靈的境界不受人事物來擾動我們,這就是慧心,這就是我們的心安住在法。我們不知做不做得到?「安忍不動心修定正念,入不思議境慧心安法」。這麼簡單一句話──心安定下來,自然我們對事、對物,那個心靈境界,思維、看法,絕對與一般不同,我們的心能定住這種靜寂清澄、慧心安法的境界中。所以「神智豁達」,精神、智慧開時時都很開朗、很豁達,這種「三明六通」,「三達明」,我們的心絕對不受什麼樣的無明煩惱來障礙我們,沒有,一切都是通達無礙,心如虛空,虛空,沒有東西能有辦法障礙它。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智慧永遠都是很開闊,回歸於虛空法界,非常豁達、開朗,這樣開闊。

能解諸經論」,自然我們對世間,哪怕是凡夫心、凡夫相,認為這就是煩惱來了;哪怕是人間無明煩惱齊集,還是同樣真正的豁達,精神理念深入經與法。這就是了,來了,這種無明煩惱網,這樣叫做煩惱。經典所說的,我們要用何種方法解脫,解脫煩惱網,這煩惱既來了,還是一樣身心優遊在法海中,能解。這就是經典所說的,這就叫做無明,在法中所說的,叫做煩惱,眾生就是受了無明煩惱所束縛住,所以在那個地方看人、看事、看物,無不事事都在煩惱網中。我們看得開、解化的開,自然這就如人間的一陣雲化為煙,就是這樣就將它解化過去,不必受到這種無明煩惱覆蔽,在那裡再複製,因為外來煩惱,內心接受,再複製煩惱,這種煩惱無明不斷複製,那就是苦。所以,外面有煩惱,內心要豁達,能將法佛從內心破除外來的煩惱。否則,我們聽經要做什麼呢?聽經就是為了要瞭解外來的無明煩惱相,我們內在要很清楚、很豁達,能夠清淨無染,就像一面鏡子,照了外面的形相,外面的形相如何來?在這面鏡子,只有照到,沒有染到,這面鏡子不受外面的形相染著在這鏡子裡,所以我們內心神智豁達,是因為他對法全都很瞭解了。

「解諸經論」。千經萬論已經入我們心來了,「一理通,萬理徹」,還有什麼煩惱呢?我們自然得四無礙智。四無礙智,我們過去也曾介紹過了,那就是「義無礙」,對諸經論義,我們都通徹了。因為這些法都已經入我們的心了,神智豁達,經義都瞭解了,所以義,經裡的意義,無礙,在我們的心裡無障礙,外面的煩惱自然就不會來染著我們。法,「法無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法,一切法皆空,但是真空還有妙有,這妙有就是我們要安住,慧心安住的法,那就是妙有。還有「詞無礙」,我們不只是瞭解裡頭的經義,經的意義,即使是法,真空妙有這個法,已經入心了,若有人來問,我們有辦法辯詞無礙,能夠將法化成語言,用很多種語言隨機來施法,這就是詞,文詞語言無礙。還要再「樂說無礙」。「這個人來了,他的心打不開,請你跟他說話。」「好啊!好啊!有機會結善緣。」這樣就是「樂說無礙」。多人,很多人,大庭廣眾,我也很歡喜,無畏懼上台就說話。說得讓你心悅誠服,讓你聽得很歡喜,你的內心有所疑惑的,都完全都解開了。對一個人,同樣的,我也是用很豐富的法要給他,對一個人也是這樣說,不是說對一個人就隨隨便便,不是,面對一個人就如面對大眾說話一樣,很謹慎。這就是「樂說」,很歡喜說,說得讓大家都聽得清楚。

若有人要來辯論,剛強的眾生或者是外道等等,要來辯論,我們也要有辯才無礙。因為我們對佛法的道理,義,和其中的法,天地人間,(入)世出世法,我們都已清楚,文詞也很充足了,平時要說我也歡喜,「好啊!論,要辯就來辯。」用至誠的心,誠之情誼,教之殷切,同樣讓他能心服口服,這叫做辯詞無礙、樂說無礙,辯才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辯才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我們常說「四無礙智」是這四項,這必定是要我們好好安心,以安忍不動的心來受持佛陀教法。這安忍,不只在修法中,入人群中,也要用安忍不動的心。苦難眾生,芸芸無涯,很多很多苦難眾生,無邊際,就要有開闊的地方,每個空間都要有菩薩在那裡。苦難的眾生,貧窮苦難,不忍,緣苦眾生,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去付出,這必定要安忍不動的心。

看看辛巴威,昨天我們說的,在南非慈濟人悲智雙運,對孩子的教育這麼重視。現在再說辛巴威,同樣是在非洲,辛巴威在過去幾十年前、百年前,那時它是英國的殖民地,那段時間,辛巴威受英國人的讚歎,因為那地方是非洲的糧倉,食物資糧最豐富的一個國家。因為它土地大,因為它土地肥汰,所以在那地方的糧食很豐富,所以稱為非洲糧倉,倉庫糧食很豐富。但是他們近幾十年來,因為世代遷變,政治混亂,經濟崩盤,經濟已經衰退了,所以不斷不斷變成一個真正貧、弱的國家,人民很苦,苦不堪啊!這時候,已成非洲貧窮國家之一。有一群的慈濟人,從一顆種子開始,現在也帶出了一千多位的志工,分地區,落實社區。看她們非洲婦女,到中年以後就會發福,因為他的食物及生活等等。但是,過去就是認命,就是這樣在過日子,現在佛法已傳到他們的身心,身體啟動起來,發大心,心靈財富開啟了,他們也要去幫助人。

但是慈濟路很艱難走,因為那地方已經是幾十年來都沒有整理的土地,鄉村、偏僻的地方,路崎嶇不平。他們要送物資到鄉下去,路不通,也是有車能走,但是路早已經都受破壞了,高高低低,車子過不了。有一天他們要送物資,因為他們都探勘過了,貧困苦難的人,孤老無依,殘障疾病的人,苦不堪啊!他們看了之後,要去發放,所以要拿著很重的白米、油等等,這種生活物資,車子,前面的路過不了,泥濘不堪,他們就下車,用磚塊、石頭去鋪路。鋪的路不是讓車能過去,是要讓人走過去,因為泥濘不堪,車也過不了,他們的物資就要用人來搬。有的人頂在頭上,有的人用手抱著,這樣爬上爬下,很辛苦。有的人,一不小心,沒走好,滑下去,人跌倒,東西掉下去,跌倒的人笑了,笑得很開心,儘管四肢朝天,卻是自己也很歡喜,笑啊!因大家知道他沒有受傷,就跟著他一起笑。很不好意思,趕緊爬起來,東西撿起來,往頭上一放,手要扶著,再繼續住前走。看到此情形,令人很感動,這麼樂觀,安忍不動的心,絕對不會因路難走,皺眉頭,不會,也不會臉色都是憂愁,沒有,他是開朗地笑,這種神智豁達的人生。

去看腦麻的,就是腦性麻痺的人,他們就去送東西給他,同時和他唱歌等等,和他娛樂。看到老人家,也是這樣恭恭敬敬進入他的家裡,為他整理一下,幫他身體清理好,和他聊天,為他唱歌。像這樣,不只是帶來了物資,帶來了快樂,自己是這樣這麼辛苦,不論是米啊、油啊、毛毯,冬天開始了,所以送毛毯來等等。這都是菩薩的心,他們能這樣安忍不動,那個心真的是修定正念。幫助人,方向不偏差,大家都是這麼願意,這麼歡喜,「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種內心充滿了法,他們就是開朗、願意,就是這麼簡單,這麼開朗、豁達,願意付出,這我們是不是跟得上呢?這是在非洲。他們平時也是很精進,常常在聽法,大太陽下、樹下、石頭下,大家集眾坐著就是互相分享,這種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在那個地方很容易法就入心,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無礙。在這麼簡單的生活,這麼的貧困,佛法在他們心中,打開心門,是無限量的財富,帶給他們的快樂,這種用不完的法喜。這就是我們要修行,修因,要如何才能得果,我們就是專心向前做就對了。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這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未來目犍連成佛之後,他的國土的名稱就是這樣,喜滿、意樂,劫名叫做「喜滿」,國名叫做「意樂」,那個國土之中,顧名思義,就知道多歡喜啊!就如剛剛說的辛巴威,雖然貧困,但是他們的心境,卻能幫助人,喜滿,很滿足,自己很滿足,意很快樂。我相信,這樣的人間與這樣的國土,應該是差不了多少,只是目犍連尊者將來成佛的國土是「其土平正」,「其土平正,玻璃為地」,而辛巴威是崎嶇不平。這是堪忍的世間,娑婆的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過他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有這群「喜滿、意樂」的菩薩,雖然土地崎嶇,但他們的心地是「其土平正」。在目犍連的國土,是有形、無形都很平正。「玻璃為地」,心都是清淨的。「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寶樹很大,真珠華開散,就如真珠遍散成了花。「周遍清淨」,到處都是清淨,人人看,人人歡喜。經文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經文簡釋:
「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大小二乘聞法之眾。諸無量聲聞菩薩,其數無量。

時間很長。「多諸天、人」。就是同樣的,與迦旃延尊者被授記的國土一樣,「無四惡道」,沒有四惡道,沒有修羅道,沒有地獄道,沒有畜生道,沒有餓鬼道。這都是行惡、無明的眾生,才會在這四惡道中,這個世界是沒有四惡道。娑婆世界,人間就有四惡道。愛吵架,動不動是瞋恚心,愛生氣,這種無明煩惱、瞋恚的人到處都是,才會造成了人禍很多,這就是阿修羅道。又是地獄道,苦不堪的人生很多。畜生道,不懂道理,沒有人倫道德,他就如畜生一樣,何況我們看得到的動物是千千萬萬種,也是同樣在人間看得到。餓鬼道,已經有幾億的人口全都缺食、缺糧、缺水,在很多國家,這種苦難的眾生很多,這是人間看得到飢餓的眾生。

在目犍連尊者將來成佛的這個國土,就沒有這些形相了。那個地方的國土,都是天與人,就是天道與人間,享受快樂的人很多,與善良的人生。很好樂佛法,發菩薩心的人很多,聽法認真,聲聞也很多,「其數無量」,在這個國土裡。「大小二乘聞法之眾」。不論是大乘,就是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是小乘。大小二乘的根機來聽法,數量很多,無量聲聞菩薩,其數真的是無量。

先明其國淨,皆從正報之所感,次明眷屬,皆是三乘五性之機。

「先明其國淨」。先說這個國家的清淨,那就是「皆從正報之所感」。正報,就是他身體出生,生身的地方,在這個國土,他的身生在這個國土,這個國土,這個世界就是那麼清淨的地方,所以這是正報所感。就是他身體力行在佛法中,入人群中去造大福因,所以現在所感的是大福果。所以這就是正報,是他的身去身體力行,不是只有心想,是身體去做,這種身心都在佛法中,身體力行。再接下來,那就是他的眷屬。眷屬,就是剛剛說過了,沒有四惡道,沒有苦難的人,沒有無明煩惱的眾生,都是好樂佛法,都是認真聽法,聽法之後,發大心的人,這就是他的眷屬,都是「三乘五性之機」。「三乘五性」,前面也說過了,但是希望要讓大家再更清楚,加強我們的記憶。

「三乘」,我們知道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做「三乘」。「五性」呢?

一、定性聲聞,謂惟習聲聞之因,而證聲聞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聲聞。
二、定性緣覺,謂唯習緣覺之因,而證緣覺之果,更不進求佛道,是名定性緣覺。
三、菩薩性:華言覺有情。謂菩薩悲智雙運,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薩性也。
四、不定性:謂遇緣熏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若近緣覺,若近菩薩,各隨所習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
五、無種性:無善種者。是人撥無因果,不受佛化,甘溺生死,不求解脫,是名無種性。

第一、「定性聲聞」。因為他聽法,就是聽到佛陀所說的四諦法,他認為人生苦,苦不堪,就是因為因緣引來了這樣緣的糾纏,這種牽纏的因緣惹來了人生的苦,所以他要好好修行,不要再攀緣。要如何才能了斷生死?這是修聲聞法,自然他就是證聲聞果。他所聽的法,就是用在自己,如何體會天地宇宙間的道理,要如何斷除生死,這就是他的聲聞果。「更不進求佛道」。聲聞果,既然要斷生死了,就不想要求向佛道走。向佛道走,其中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要入人群,在人群中去撒播愛的種子,所以他們認為這叫做攀緣,他不想要在人群中攀緣,所以不進求佛道,這樣叫做「定性聲聞」。

第二、就是「定性緣覺」。知道人生苦,觀這個因緣,透徹因緣觀,所以他對攀緣也是很怕,斷絕了緣,他就是只專心緣這個境界,無常,去觀無常觀,去了解因緣乃是不淨的煩惱無明。這些道理他了解,所以完全修習的就是緣覺的因,所以他就證緣覺的果,同樣的,不想要再進求佛道了。雖然他透徹了天地道理,卻是不願意入人群,這叫做緣覺,也叫做辟支佛。他覺悟了,但是他不想要入人群,不要行菩薩道,所以獨善其身,這叫做「定性緣覺」。已經定下來,自己自我定下來了。

第三、那就是「菩薩性」,「定性菩薩」。這就是不退轉,因為他已經覺悟了,不只是覺悟自己,他不只是了解人間苦,不只是了解苦的源頭來自因緣所聚集,他全都了解了,所以他修行。不只是自己修行,他還是了解了佛法,所有大小乘法都了解,願意上求下化,入人群中去,發菩薩心,這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願意在有情群中去度化眾生。這叫做「菩薩悲智雙運,廣利眾生,證菩提果」。這也就是定性的菩薩,他已經專心。就如地藏菩薩,「我絕對要將地獄眾生度盡,我才要成菩提,我才要成佛」。同樣的道理。他什麼時候能成佛,他不在意,只有一項,要如何趕緊度化眾生?這就是「定性菩薩」。付出無所求,這都叫做「定性菩薩」。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這就是「定性菩薩」。

第四,「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說,要修行,但都只是在熏習,遇到什麼樣的緣?我與聲聞有緣,我第一位就遇到聲聞,聲聞這樣說的法,「人間是苦。」「我了解苦,這樣我也應該要修行,我知道苦了,我要好好聽法」。若遇到緣覺時,緣覺就告訴他:「天地間無常,什麼時候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沒有人知道。天地之間,要了解一切物質都是假相會合,一切皆空。」「是這樣啊,有道理,我就要來學緣覺。」若是遇到菩薩,菩薩發心入人群,「這樣很好啊,了不起!我也願意,我也願意入人群。」但是若再遇到聲聞,就跟他說:「你若去攀緣……」緣覺若跟他說:「因緣可怕。」「這樣我就不要還在菩薩道中,我自己來獨善其身。」這叫做「不定性」,有時候發大心,有時候退縮,退下來在聲聞或者是緣覺中,起起落落,這叫做「不定性」。「各隨所習而成其性」。就是不定性的人,修行這樣起起落落,浮浮沉沉,這種叫做「不定性」。

第五種就是「無種性」。這就很麻煩了,不定性就傷腦筋了,何況這種「無種性」的人呢?那就是沒有善根,這樣的人,他撥無因果,絕對不接受佛法。不只是不接受佛法,還誹謗等等,這種是自甘墮落生死的人,不求解脫,這樣叫做「無種性」。這種「無種性」的人,我們要自我警惕,我們不要不定性,也不要無種性,很可怕。所以我們自己要定性下來。前面的三種定性,你修聲聞、修緣覺,佛陀還不滿意,佛陀的本懷,希望你能進修到菩薩,行菩薩道,這才是真正向佛的道路走。這是我們要自己自我鞭策,自我勉勵,要有安忍不動的心,才有辦法修定正念,這個定心、正念方向才不會偏差。所以一定要好好安忍不動,修定慧。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佛壽二十四小劫」;前三尊者,壽十二小劫,今二十四,一倍增多。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正像劫數,亦倍於前。
目連因中具大神通,故得果時之壽命及法運,皆較前三人加一倍,以神通能引短為食,以少為多故。


「佛壽二十四小劫」。前面三位尊者,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迦旃延尊者,他們成佛的壽命都是十二小劫,但是現在目犍連尊者,他成佛的壽命是二十四小劫,是等於十二小劫的雙倍。壽命這麼長,不只是壽長,又是「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正法劫數,正法、像法的劫數,都是雙倍於前面三位尊者,可見目犍連尊者,他在因中修行是多麼用心啊!難行能行,他的道心堅固,他難行能行,這是過程。記得舍利弗、目犍連尊者,舍利弗有意要和他玩一個神通的遊戲。看,雖然目犍連來請舍利弗去見佛,他們做了一個神通的遊戲,舍利弗就說:「好,我會馬上去,你先回去見佛,我稍後就去。」但是舍利弗先到了,目犍連尊者先走,卻是舍利弗先到佛的座下了。問佛陀:「為什麼我先走後到呢?」這當中,大家就認為,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連還更好。開始傳出去,大家就批評了:「目犍連的神通遜色了,比舍利弗差。」舍利弗就來向佛陀說:「這樣不公平,是我自己做一個小遊戲,所以目犍連尊者他是讓我,我是現一個遊戲的神通。」

「目犍連尊者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經有遜色了,佛陀應該要給目犍連一個公道。」這是舍利弗向佛陀說,大家應該記得。所以佛陀就向目犍連說:「來,你現一個神通,讓大家了解。」既然是這樣,他就現一個神通,一腳跨在登梵天上,一腳跨在須彌山。這神通,大家看得,「真的,目犍連神通猶在!」目犍連尊者覺得:誰神通第一,跟我沒關係,我不是為了神通,只是大家這樣的看法。所以,他的心很寬、念很純,對朋友很尊重,對人人不計較,這是目犍連尊者他的心胸大。所以他因中具大神通,「故得果時之壽命及法運皆較前三人加一倍」,這個法運能那麼長,比前面三人更長。「以神通能引短為食」。神通能將很長促短,很短促為長,這就是長短自如。「以少為多」,這都是在神通變化中。

我們學佛不說神通,但是在目犍連的心目中,長與短,對他來說無掛礙;多與少,對他都無損。他就是有這種神通定力,他對什麼事情,心都已經清淨了,所以他有這種不思議,入不思議的境界,慧心安法,他的智慧的心安住於法。「神智豁達能解諸經論」,他也能去弘法、說法。他為了說法,犧牲他自己,也是有這樣的,他的一生最後就是為了弘法,最後的人生。所以,義、法、詞、樂說辯才都無礙,這些目犍連尊者都具足。所以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6/1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