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2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20晨語簡記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6月 20, 2015 5:55 pm

2015062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若能住戒定慧布施,
生於歡喜安忍菩提,
修心無間恆持不退,
終得蒙佛授因記果


我們瞭解了,修行,轉小為大,從小乘法,聲聞,佛陀的聲音從耳根入,瞭解人間苦難多,更體會因緣果報,知道人與人之間這種因緣牽纏,互相繫縛,所以,道理瞭解了,就是畏懼生死,害怕再來人間,害怕,害怕因緣交纏不休。他們把握住難聞佛法、難遇佛世,現在已經得到佛世人間,也能親聞佛法,道理體會、入心、瞭解,所以他們專心,今生修行,今生了斷,不希望再來生交結因緣。所以,聲聞就是停滯在這樣,定性聲聞,他們就是固定了,他們就是到此生,就不要再有來生世。所以,佛陀在晚年,已經年紀大了,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為大家引路,只是入門而已,就是知道人生苦,「四諦」、「十二因緣」,他們都瞭解了,這等於是接引他們入門,還無法瞭解門內有多少的寶,也還沒辦法讓大家體會門內原來寶藏是這麼多,只是引他們入門。所以佛陀覺得要趕快讓大家真正瞭解,人人不只是入富家門,還要讓大家知道,這富家之中的寶藏,都是人人體會、瞭解多少,他們所擁有的法寶就有多少,瞭解多少,他們就能得到多少。希望他們將這些法入心,變成了是入門中,大宅的主人。

這就是佛陀用心開示,眾生要悟入,要能覺悟,能夠入心於法,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只是知道法,才只是入門而已,他們還未探討到這個法的法髓,還未體會到。佛陀希望我們入佛門,要體解大道,之後要發無上心,這我們皈依時,不就是這樣嗎?「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每天在三皈依,應該都很瞭解。我們「皈依佛」,若沒有「體解大道」,到底皈依佛要做什麼?,; 所以一定要體解大道,光是體解大道夠嗎?還不夠!還要發無上心。佛陀現在就是希望人人發無上心,體解大道,還要再發無上心,這樣才是真正得這個法,「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我們皈依法之後,我們還要再深入經藏,我們若能深入經藏,自然回歸本覺,智慧大海,無不都是心與虛空法界會合而成,所以我們必定要深入經藏。發無上心,才能打開心門,以遼闊的心去體會佛的道理,自然開啟了智慧,就如海之開闊。我們知道的法這麼多,要用什麼去入人群,去度眾生?法,無不都是自度度人的工具,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我們要划這艘船,駕駛這艘船,這艘船只有一個人駕駛到彼岸,是不是要多載一些人,尤其是大船載大量的人到彼岸去。這要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那艘船就有多大,那艘船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就能度多少人同時與我們到彼岸去。

這就是佛陀到了晚年時,他的的盼望,希望人人要從入佛門開始,瞭解苦、集、滅、道。同時更要體會人生,待人處事要謹慎,否則因緣交結,就是不斷纏綿下去。所以他說「十二因緣法」,無不都從一念心開始,這經過大家都知道了,從無明,一念無明妄動,就起於行動,也就是識、名色、六入,就這樣一路緣下去。十二因緣,讓我們能警愓,瞭解苦,知道因緣的源頭,我們要謹慎,所以要住戒,我們要守戒。「若能住戒」,既然四諦法都知道了,也遇到佛法了,我們也發大心了,我們要入人群,更需要住戒。守戒,心才會定。學佛,我們心要專、心要定,思惟要很清楚,思惟修就是定,有定心,就自然不受周圍環境來影響,動了我們的心。心起了煩惱,困擾了我們的心志,這就很可惜了。所以,我們既然知「四諦法」,解「十二因緣」,接下來就要謹慎守戒法,才能定我們的心,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智慧一開,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都明白,全都明白了,自然就願意付出,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自然願意為群眾,人群中去付出、布施。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布施,有錢的人奉獻化的財物,沒錢的人,他也能用大力量去付出,去幫助人,也是用心,有智慧的人,布施他的智慧。這樣有這分愛的力量會合起來,這全都稱為布施。布施是一件佷單純,盡心力,用至誠,無所求付出,這就是人人做得到。就如昨天之前,一星期的時間,從十四國家地區,慈濟人開始陸續回來,我們中部的菩薩,慈濟人負責這一回,就來接待他們,不論是生活組、香積、寮房等等,課程也都由他們來包辦,來當主人,接待十四個國家回來的人。當然還有很多位從南北部來的智慧園丁,來教導他們如何播種,這就是愛的力量,智慧的布施。有的人是用力,他們專心來這個地方付出,前後七天的時間。十四個國家地區慈濟人在這裡,四五天了,大家心開意解。昨天在精舍、前天在精舍,來瞭解,尋根,精舍的生活是如何生活?他們更加瞭解了。昨天聽到他們的分享,看到貧窮的國家、富有的國家慈濟人共聚一堂。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困,但是來到這裡,大寔都平等。生活,平等的生活;進出,平等的進出,而且在這地方所受的法,全都一樣。

聽他分享過去的人生,富有的人也有過懵懂的無明,貧困的人也是一樣,有過一次人生的顛倒無明,暴燥的習氣,犯錯誤的行為,全都有,人性原來就是這樣的平等,不論他生在哪個國家,是富有或是貧窮,人性就是這樣。懵懂的人生、無明的過程,遇到了佛法,他完全改變過來,共同一心,來這裡學做菩薩,來這裡學,學要如何當菩薩。同時,昨天在這裡,在精舍也受證,這是因非洲(的新慈委),這五個人本來年初就要回來授證,因為西非伊波拉疫情發生,所以我們不希望非洲有人回來,這是擔心進出國門有困擾,所以他們也不敢回來,就利用這回回來受證,從我的手中為他們授證,這在非洲是最貧困的國家,但是昨天在授證,穿著那件旗袍,黑人,非洲人,與慈濟人都平等,一樣穿上那件旗袍,梳「慈濟頭」,他們說去讓人梳這慈濟頭,因為他們的頭髮很硬,一次梳好,三個月都不用打散,就是這樣三個月都不用再洗。這就是她們要來之前梳好的頭,到昨天都還很整齊。問他們:「這能維持多久?」她們說:「三個月。」這就是她們有她們的特質。

男眾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也是一樣,雖然皮膚是紫黑色的,但也真的與慈濟人都平等。老闆原諒他的過去,雖然他偷他的東西,雖然做了很多犯法的事,老闆是吳東寶居士,因為他是慈濟人,他知道,他的司機為他開車,經常加二十公升的油,就向他報四十公升的錢,他都知道,錢照常給他,他都瞭解,這叫做偷油。「當老闆的,我是慈濟人,我應該要想辦法,找機會來感化他,來度他。」這樣用幾年的時間,處處原諒,這些錯誤,偷他東西等等,他都知道,慢慢這的,這些都有記錄。有一次,他就叫他來說:「我待你好不好?」「很感恩。」「我做的事,你覺得如何?」「很感恩,你是老闆,你就是來幫助我們的。」「我們對你好嗎?」「很感恩!你對我就如親兄弟一樣。」「是啊!我對你這樣好,你可知道,你所做的事,有哪裡哪裡不對?你知道做了多少不對的事呢?」自己低下頭來,想一想,「我有做很多很多錯事。」自己說出來,老闆就說:「你做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每一回都原諒你,我只對你有一項要求,你要改你的習氣,你要改給我看,你要做去和我一樣要做的事。這段時間,你若做得到….」,「我做得到,原來老闆都知道我做的錯誤,我自己很坦誠,我承認,我懺悔,我會改。」

就這樣,這幾年來是真實改了,開始讓他見習,開始讓他培訓,與老闆同進同出。做很多的慈濟事,要如何去教養一些小的孩子,要如何與學校互動,要如何….等等,教育工作好在有這位司機,現在變成他最得意的助手,也就是他身邊成就好事的菩薩。這已經是幾年了,昨天受證了,昨天也自己懺悔他的過去。這就是人性,雖然也曾經有過,但是改變過來了,就成菩薩了。所以說,若能「住戒、定、慧布施」,同樣的,人生的本性也能付出,他也是住於布施,住在戒,住在定,住在慧,住在布施,這就是回歸真如本性。當然還有其他很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全都站在我們的面前,相信這些菩薩應該還在我們這裡,這種智慧度眾生都是菩薩,在人群中,不受人群的習氣來啟動我們的瞋怒心。這就如吳居士一樣,他雇請的司機是這樣這樣,但是他一回一回原諒他,用德來感化他,用智慧來度他,所以悲智雙運。所以說,我們學做菩薩,哪有困難?就是這麼簡單,在人群中這樣度眾生。相信昨天看到他的司機受證,相信他也很歡喜,所以「生於歡喜」,這就是「安忍菩提」。經過了這段時間這樣長,他還是安心使用這司機,明知道他偷油,明知他犯錯,他還是這樣安心讓他在身邊。「安忍菩提」,這就是覺有情。

這種要度眾生,如何生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對人性的相信很不簡單。所以「修心無間恆持不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二年、二三年的事情,所以修行、修心,要修於無間、長時,無餘、尊重,這樣恆持不退。這有困難嗎?也是不困難,人還在我們這裡,還有機會請他分享。「終得蒙佛授記」。這就如目犍連,知道目犍連與佛是累生累世,長時間,生生世世這樣在修行,相信我們現在在座人人,同樣也是在法華會上來的,佛陀也是這樣說,法華會上,人人都有受記的機會,只要我們有這樣,來修行,從初聞法開始,一直長時恆持不退,總有一天,同樣也能蒙佛授記。不過,現在我們看到<授記品>,目犍連尊者「終得蒙佛授因記果」,這是<授記品>,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還有目犍,已經前後授因記果了。這就是證明我們從初發心開始,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修行走過來,總有一天也能得蒙佛授因記果,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這個數字,我們已經都很清楚了,目犍連尊者所得的壽命,正法、像法倍於前面。加倍於前面的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迦旃延被授記,他們全都一樣是十二小劫的壽命,二十小劫的正法、像法,但是目犍連尊者是加倍,四十小劫;就是二十四小劫的壽命,四十小劫的正法、像法,這都是加倍。可見目犍連尊者在佛的身邊修行所表現的,雖然他神通廣大,但是他心寬念純,他的心很清淨,心寬念純,這種修行的方式,他安住在忍辱中,他這種忍辱,安忍在菩提裡,他不論是戒、定、慧、布施等等都做到了,最特色的,他就是安忍菩提,心寬念純。

你說舍利弗過去生還有瞋恨心的記錄,還有很強、很硬的習氣。在佛的僧團中,他對待羅睺羅嚴格的教育,佛陀只是輕輕說一句:「孩子還小,教育不要那麼急。」只是這樣說而已,他就開始如要絕食一樣。面對著佛陀的教育,就只是說:「羅睺羅還小,他營養也要關心。」這樣,舍利弗就覺得:「佛陀這樣說,是不是我都只顧自己吃得很飽,沒有顧好羅睺羅的營養呢?」就這樣,就一段時間,脾氣很硬。所以,舍利弗雖是智慧第一,還是有這樣的習氣。目犍連尊者雖然是神通第一,雖然他與舍利弗是好朋友,但是他事事包容,事事寬心,所以他得果記能加倍於別人,這就是修養。若在佛的弟子中看來,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點,但是目犍連看來都沒什麼缺點,所以他是佛弟子中,佛陀很讚歎的一位弟子。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文中先供八千佛,滅後起塔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亦復起塔供養。

所以這段文就是說,先供養八千佛,這是表示目犍連他將來修行的過程,他能見八千佛。這八千佛滅後,就是建塔供養,為了要延續佛教能夠長久在人間,所以就建塔來供養,有塔、有寺廟、有僧眾,這樣佛法才能一直延承下去,不只是建塔寺、建廟,還要親身供養,出錢、出力這樣供養。還記得嗎?祇園精舍,給孤獨這長者。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精舍是給孤獨長者所蓋的,卻是給孤獨長者每天都來清掃園區,這叫做供養。不只是蓋精舍,他還來精舍灑掃庭除,來打掃(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幾天前說過的這故事。他人沒來,有要緊的事較晚來,但是佛陀出來外面走,看到地上樹葉這麼多,有些髒,佛陀起一個心念,要去拿掃把來掃地。可見當時的僧團,依賴信徒來掃地也是有。佛陀他就用身教,「大家都不知要來掃地,來,我來掃」,大家看到佛陀拿起掃把,僧團大家趕緊拿起掃把來掃。等到給孤獨長者到了,聽到這是佛陀與僧團僧眾一起打掃的,這塊土地,給孤獨長者不敢走過來。所以,佛陀遠遠看到了,問:「後面是什麼人站在哪裡?」大為回頭看,給孤獨長者來了,不敢進來。佛陀請他進來。這又有一段因緣說法,大家應該還記得。

總而言之,僧團中,佛陀開始在授記,就是說,除了供佛以外,建塔造寺,還要身體力行去打掃。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關渡園區,那塊土地是二位善女人用二十幾億買下來,之後在那個地方才有了一個道場,很多人、很多人來聽法。她們是委員,與大家平等,同樣要輪組,輪到她們打掃,她們兩位就站在廁所外面,人若進去再出來,兩人就趕快進去裡面清一清、掃一掃,她們在那裡負責清掃廁所。因為人很多,有一次我這樣走過去,說:「這個地方好像有一些味道。」從這樣開始,她們都在那裡負責打掃廁所。她們兩個人付出,捐出的,加起來二十幾億,將那片土地買起來,付出無所求,且與大家平等。過去不曾說過,這句話我開始說出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誰啊!」在這之前,我都沒有布達,也沒有宣布說這片土地是什麼人買的。

這就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要讓她歷練,先修無我相,付出,要讓她無所求,與人人平等。好幾年後,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某某人捐的。這就是供養這片土地,她還是為這片土地來維持,人很多的時候,要讓它很乾淨。與這樣的意思相同。所以,建塔供養,是造廟供養,也是道場付出的供養。這種供養,有利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身體力行的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目犍連從開始供養八千佛,過後建塔,後面還要供養二百萬億佛。不只是二百位佛,是二百萬億佛。也不只是二百萬佛,是二百萬億佛這麼多,時間還要多長啊,所以「亦復起塔供養」,這就是修行的過程。你供養,不論你供養多少,你要「三輪體空」,付出不計量,付出無所求,你還要身體力行去做供養。這就是修行,所以表示供養是這麼不簡單,要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頌」:既宣說於上,更以偈重頌,既聞復聞,未聞得聞。


所以「爾時,世尊重宣此義」。這就是「重頌」,宣說過去的長行文,更用偈文重誦,就是「既聞復聞」,你既然聽過了,要再加強你的記憶,要再重新再聽。聽經,本來就是要重重複複,要記得住,才有辦法做得出來。所以「既聞復聞,未聞得聞」,既然聽了,你就要再重複聽;還沒聽到的,有機會可以再聽到,這就是說偈的重點。

經文簡釋: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因中神通第一,得果時號多摩羅跋栴壇香,此云性無垢香。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通不捨因而成緣,諸聖成佛別號,皆果不違因。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因中因為神通第一,不只是神通第一,又是有開闊的心,心寬念純,有這麼開闊的心,所以得果,他那時候他的佛號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這是未來目犍連成佛的名號。翻譯的意思就是「性無垢香」。表示他的因,一路修行過來,心一點都沒有染著習氣,沒有不良的習氣,所以他沒有染著,所以無垢。這個無垢,乾淨,乾淨得會發出香的味道,香味。所以,「以香不離此而至彼」。不離現在,「此」就是現在,釋迦佛那個時候,目犍連的性情就是這樣,心寬念純,心地無垢,沒有不良的習氣,一直至彼,一直到未來,經過八千佛,經過二百萬億佛,一直到成佛。這種習氣,這種香,清淨無染的性情,從此生一直到未來成佛那時候。

「通不捨因而成緣」。這種無染著習氣的緣,這種的因,就這樣一直到未來,不斷所結的善緣都是一樣,用這種無染著、清淨的心入人群,時間還要再經過那麼久,這樣不斷成就好因緣,清淨無染著的因緣。「諸聖成佛別號」。每一尊佛成佛之後的號,這就是他修因過程,所得來的果,就是「果不違因」,這個果不違背那個因。你是怎麼修的,你用什麼樣的性來面對生生世世修行的方法,結果是什麼?所以,結果不違背他修行因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好好守好我們這念心,安忍在菩提的這念心。

經文簡釋:
「捨是身已」;適佛教化,於最後身,捨今靈山羅漢後身。


所以「捨是身已」,捨這個身之後。就是「適佛教化」,遇到佛來教化,這麼多這麼多的佛這樣來教化,「於最後身」,就如現在的靈鷲山,「捨今靈山羅漢後身」。就是佛世時,佛陀在講《法華經》,這叫做靈山會。這是他過去無量生劫以來,現在此生羅漢,就是出家修行的最後這個身體,一直到未來。這就是目犍連所修行。接下來還有一段文這樣說,「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目犍連未來所得見的八千佛,又再後面的二百萬億佛,「諸佛世尊」。

經文簡釋: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為求成佛無上道故。以事供養,以心恭敬。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過程於諸佛世尊,就是不斷這樣供養恭敬,「於諸佛所」,都是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意思是先供養八千佛之後,再供養二百萬億佛。「為佛道故,供養恭敬」,那種求佛道的心,無上道,那種要求的佛法,不是這樣普通的,他發大心、立大願,發菩薩心,行菩提道,這樣入人群,一個目的,就是求成佛無上道。這就是他修行的目標。

他一心一志,「以事供養」,他的目標是成佛,所以他專心,「以事供養」,就是願意發心,用他的身體力行,身心恭敬供養,這就是他修行的過程。「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在所有過去的八千佛,還有之後的二百萬億佛,無不都是每一尊佛滅度後,都為他們建塔造廟,而且就是不斷親身供養。這樣一尊佛間隔一尊佛,知道要多久的時間嗎?佛法要這樣一直傳下去的年代是很長,一尊佛,還要再隔很久的時間,那個時間是無央數劫,才又有一尊佛出世。一尊佛與一尊佛之間,時間這麼長,就是要靠「像法」來造像、建寺,供養僧團。僧團要不斷傳法下去,這就是要不斷地供養,不斷地造塔寺,培養僧團,這樣佛法才有辦法延承下去。

經文簡釋: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修於諸佛所起之行。


所以說「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不只是能布施而已,還要親身出家,專心修行,奉事供養佛。身在僧團中的清淨梵行,這就是修行的過程。目犍連尊者他就是這樣的修行方法,我們大家應該也要用心來嶚解佛法的過程,其實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接下來就是「六度行」。「六度行」還要永遠在安忍菩提道中,這還是要長時間的修,能這樣,總有一天,我們也有成佛,得佛授記的時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大智度論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

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
羅睺羅說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當知!」
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咒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

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0晨語簡記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6月 20, 2015 5:56 pm

若能住戒定慧布施
生於歡喜安忍菩提
修心無間恆持不退
終得蒙佛授因記果

(因體會人與人之間被因緣所牽扯, 畏懼於交纒不休,以聞佛聲入耳而修行的聲聞弟子,雖時值佛世,得聞法入心幷得解道理,卻選擇獨善其身。為能讓佛法延續,佛陀於晚年引導弟子述說四諦法入門, 弟子也僅僅是入門,雖得以在門內看見原本就屬於他們的珍寶,卻不曉得如何去取。

佛陀希望弟子應該悟入,回歸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 ,好比進入佛門, 體解大道理後,就應該發無上心 。 否則,幹嘛要皈依?三皈依裡唯願人人都信受奉持開闊心門,更要深入經藏,以得本覺如大海般寬廣的智慧,知佛理入人群中度眾,以佛法的船來作為自度度人從此岸至彼岸的工具,心多大,船就有多大。 明白世間和出世間法後, 即發心立願,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人群付 ,以愛的力量做種種布施,單純的盡心力無求而付出。

來自十四國志工,近日回台灣參與五天的四合一幹部研習營課程,由中區慈濟志工全程接待,課程中人人心開意解,無論貧富生活作息皆平等,當中富有者分享過去懵懂無明的人生,因為參與慈濟而得見人性平等。

會中特別安排五位原定年頭回台, 結果因伊波拉病毒而延期至今的非洲黑菩薩受證,女生們梳個頭髻可以維持三個月而不會變形,著起旗袍或大衣也人人平等。其中一位黑菩薩為志工吳居士的司機,受證時分享,懺悔犯下偷報油資等過錯, 老闆悲心勸導令他改過,伴隨參與慈濟活動,最終成為得力助手,接受見習培訓至受證。上人讚歎吳居士是安忍菩提,修心無間,恆持不退,無間無餘長時修持。 願人人如法華會上的菩薩恆持不退,將來或如授記品迦葉、須菩提、迦旃延、 目犍連那樣,蒙佛授因記果。)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已。
○ 文中(說目犍連須)先(恭敬)供(養) 八千佛,(於佛)滅(度)後(更)起塔(造廟來)供養。(之)後復(再需恭敬)供 (養)二百萬億佛, 亦(在佛滅度後) 復(再)起塔(造廟來)供養。

(上人重述於上週四 “11/6” 薰法香分享給孤獨長者雖是園主,依然天天為衹園精舍打掃讓僧團聽法的故事。再延伸至慈濟關渡園區由二位善女人合力捐出二十多億地段來建造,卻還是排班承擔生活組清洗廁所的事務,如此謙卑維持道場潔淨而以利敬來供養,付出無求且長時修,好比授記後的目犍連。)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佛陀再)重(新諷)頌,既(是在)宣說於上(面的長行文後),更(再)以偈(文來)重(新諷)頌,既(令已經聽) 聞(者能重)復(聽)聞,(而還)未(聽) 聞(者)得(以聽)聞。

●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
○ (目犍連修行的)因中(為)神通第一 ,得(佛授記佛)果時(名)號 “多摩羅跋栴檀香”。此<處>云<說> (,其佛)性無垢<穢> (反而清淨幷發出) 香(氣)。

○ 以(此)香(氣)不離此(現在)而至彼( 未來),通(徹)不捨(的)因而成緣,( 奉事)諸聖(賢而)成佛(的)別號, 皆( 為其得佛)果不違(背其修)因(,才得以成佛)。

● 捨是身已:
○ 適(奉佛世而得)佛(陀所)教化,( 幷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恭敬供養, 而)於最後身,捨(棄)今(在)靈山(法會的)羅漢(最)後身。

● 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
○ (目犍連歷經無量劫數奉持佛法, 以)為求成佛(的) 無上(正等正覺之) 道故。以事供養,以心恭敬。

●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 修(習)於諸佛所(發)起之(清淨)行 。

(透過佛陀為目犍連授記所述,了解成佛的過程需經歷長久時間不斷的修持,不只了解四聖諦、十二因緣 、六度法,還要發心立願,身體力行,讓心永遠歡喜安忍於菩提道中 ,恆持無間的修行,未來終究能得到佛所授記)


住戒定慧行布施
安忍菩提生歡喜
無間修心恆不退
終得佛授因記果

雖知下屬犯諸錯
依然安忍來勸喻
如今痛改前非因
更成宗門好助手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0/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0晨語簡記   2015/06/20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6月 22, 2015 11:30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二十日星期六)(閱讀版)

 

上人的偈文題到修行從戒定慧開始,一直到蒙佛授因記果,細觀就是六度為中心思想,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要起歡喜心,要安住忍在菩提道中。參考下面的結語。上人一講再講就是要我們記得,雖然一講再講,但例子是最新的,非洲的菩薩,值得我們學習。

 

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接下來就是「六度行」。「六度行」還要永遠在安忍菩提道中,這還是要長時間的修,能這樣,總有一天,我們也有成佛,得佛授記的時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我們知道的法這麼多,要用什麼去入人群,去度眾生?法,無不都是自度度人的工具,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我們要划這艘船,駕駛這艘船,這艘船只有一個人駕駛到彼岸,是不是要多載一些人,尤其是大船載大量的人到彼岸去。這要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那艘船就有多大,那艘船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就能度多少人同時與我們到彼岸去。」

在六度中,做一個菩薩就是要自度度人,要度多少人,就看自己的發願。讀到這一段,我想到上人的願這麼大,慈濟世界這麼大,而自己的世界這麼小,所以要發大心,立大願,讓自己的船大一點。或是多跑幾趟,多度一些人。

 

「我們既然知「四諦法」,解「十二因緣」,接下來就要謹慎守戒法,才能定我們的心,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智慧一開,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都明白,全都明白了,自然就願意付出,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自然願意為群眾,人群中去付出、布施。」

這一段在講「住戒」的重要,很多人都忽略了,所以走了很多冤枉路(彎路),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要提醒他,這也是功德一件。

 

 

 

若能住戒定慧布施,
生於歡喜安忍菩提,
修心無間恆持不退,
終得蒙佛授因記果

我們瞭解了,修行,轉小為大,從小乘法,聲聞,佛陀的聲音從耳根入,瞭解人間苦難多,更體會因緣果報,知道人與人之間這種因緣牽纏,互相繫縛,所以,道理瞭解了,就是畏懼生死,害怕再來人間,害怕,害怕因緣交纏不休。他們把握住難聞佛法、難遇佛世,現在已經得到佛世人間,也能親聞佛法,道理體會、入心、瞭解,所以他們專心,今生修行,今生了斷,不希望再來生交結因緣。所以,聲聞就是停滯在這樣,定性聲聞,他們就是固定了,他們就是到此生,就不要再有來生世。所以,佛陀在晚年,已經年紀大了,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為大家引路,只是入門而已,就是知道人生苦,「四諦」、「十二因緣」,他們都瞭解了,這等於是接引他們入門,還無法瞭解門內有多少的寶,也還沒辦法讓大家體會門內原來寶藏是這麼多,只是引他們入門。所以佛陀覺得要趕快讓大家真正瞭解,人人不只是入富家門,還要讓大家知道,這富家之中的寶藏,都是人人體會、瞭解多少,他們所擁有的法寶就有多少,瞭解多少,他們就能得到多少。希望他們將這些法入心,變成了是入門中,大宅的主人。

這就是佛陀用心開示,眾生要悟入,要能覺悟,能夠入心於法,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只是知道法,才只是入門而已,他們還未探討到這個法的法髓,還未體會到。佛陀希望我們入佛門,要體解大道,之後要發無上心,這我們皈依時,不就是這樣嗎?「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每天在三皈依,應該都很瞭解。我們「皈依佛」,若沒有「體解大道」,到底皈依佛要做什麼?,; 所以一定要體解大道,光是體解大道夠嗎?還不夠!還要發無上心。佛陀現在就是希望人人發無上心,體解大道,還要再發無上心,這樣才是真正得這個法,「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我們皈依法之後,我們還要再深入經藏,我們若能深入經藏,自然回歸本覺,智慧大海,無不都是心與虛空法界會合而成,所以我們必定要深入經藏。發無上心,才能打開心門,以遼闊的心去體會佛的道理,自然開啟了智慧,就如海之開闊。我們知道的法這麼多,要用什麼去入人群,去度眾生?法,無不都是自度度人的工具,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我們要划這艘船,駕駛這艘船,這艘船只有一個人駕駛到彼岸,是不是要多載一些人,尤其是大船載大量的人到彼岸去。這要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那艘船就有多大,那艘船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就能度多少人同時與我們到彼岸去。

這就是佛陀到了晚年時,他的的盼望,希望人人要從入佛門開始,瞭解苦、集、滅、道。同時更要體會人生,待人處事要謹慎,否則因緣交結,就是不斷纏綿下去。所以他說「十二因緣法」,無不都從一念心開始,這經過大家都知道了,從無明,一念無明妄動,就起於行動,也就是識、名色、六入,就這樣一路緣下去。十二因緣,讓我們能警愓,瞭解苦,知道因緣的源頭,我們要謹慎,所以要住戒,我們要守戒。「若能住戒」,既然四諦法都知道了,也遇到佛法了,我們也發大心了,我們要入人群,更需要住戒。守戒,心才會定。學佛,我們心要專、心要定,思惟要很清楚,思惟修就是定,有定心,就自然不受周圍環境來影響,動了我們的心。心起了煩惱,困擾了我們的心志,這就很可惜了。所以,我們既然知「四諦法」,解「十二因緣」,接下來就要謹慎守戒法,才能定我們的心,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智慧一開,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都明白,全都明白了,自然就願意付出,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自然願意為群眾,人群中去付出、布施。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布施,有錢的人奉獻化的財物,沒錢的人,他也能用大力量去付出,去幫助人,也是用心,有智慧的人,布施他的智慧。這樣有這分愛的力量會合起來,這全都稱為布施。布施是一件佷單純,盡心力,用至誠,無所求付出,這就是人人做得到。就如昨天之前,一星期的時間,從十四國家地區,慈濟人開始陸續回來,我們中部的菩薩,慈濟人負責這一回,就來接待他們,不論是生活組、香積、寮房等等,課程也都由他們來包辦,來當主人,接待十四個國家回來的人。當然還有很多位從南北部來的智慧園丁,來教導他們如何播種,這就是愛的力量,智慧的布施。有的人是用力,他們專心來這個地方付出,前後七天的時間。十四個國家地區慈濟人在這裡,四五天了,大家心開意解。昨天在精舍、前天在精舍,來瞭解,尋根,精舍的生活是如何生活?他們更加瞭解了。昨天聽到他們的分享,看到貧窮的國家、富有的國家慈濟人共聚一堂。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困,但是來到這裡,大家都平等。生活,平等的生活;進出,平等的進出,而且在這地方所受的法,全都一樣。

聽他分享過去的人生,富有的人也有過懵懂的無明,貧困的人也是一樣,有過一次人生的顛倒無明,暴燥的習氣,犯錯誤的行為,全都有,人性原來就是這樣的平等,不論他生在哪個國家,是富有或是貧窮,人性就是這樣。懵懂的人生、無明的過程,遇到了佛法,他完全改變過來,共同一心,來這裡學做菩薩,來這裡學,學要如何當菩薩。同時,昨天在這裡,在精舍也受證,這是因非洲(的新慈委),這五個人本來年初就要回來授證,因為西非伊波拉疫情發生,所以我們不希望非洲有人回來,這是擔心進出國門有困擾,所以他們也不敢回來,就利用這回回來受證,從我的手中為他們授證,這在非洲是最貧困的國家,但是昨天在授證,穿著那件旗袍,黑人,非洲人,與慈濟人都平等,一樣穿上那件旗袍,梳「慈濟頭」,他們說去讓人梳這慈濟頭,因為他們的頭髮很硬,一次梳好,三個月都不用打散,就是這樣三個月都不用再洗。這就是她們要來之前梳好的頭,到昨天都還很整齊。問他們:「這能維持多久?」她們說:「三個月。」這就是她們有她們的特質。

男眾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也是一樣,雖然皮膚是紫黑色的,但也真的與慈濟人都平等。老闆原諒他的過去,雖然他偷他的東西,雖然做了很多犯法的事,老闆是吳東寶居士,因為他是慈濟人,他知道,他的司機為他開車,經常加二十公升的油,就向他報四十公升的錢,他都知道,錢照常給他,他都瞭解,這叫做偷油。「當老闆的,我是慈濟人,我應該要想辦法,找機會來感化他,來度他。」這樣用幾年的時間,處處原諒,這些錯誤,偷他東西等等,他都知道,慢慢這的,這些都有記錄。有一次,他就叫他來說:「我待你好不好?」「很感恩。」「我做的事,你覺得如何?」「很感恩,你是老闆,你就是來幫助我們的。」「我們對你好嗎?」「很感恩!你對我就如親兄弟一樣。」「是啊!我對你這樣好,你可知道,你所做的事,有哪裡哪裡不對?你知道做了多少不對的事呢?」自己低下頭來,想一想,「我有做很多很多錯事。」自己說出來,老闆就說:「你做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每一回都原諒你,我只對你有一項要求,你要改你的習氣,你要改給我看,你要做去和我一樣要做的事。這段時間,你若做得到….」,「我做得到,原來老闆都知道我做的錯誤,我自己很坦誠,我承認,我懺悔,我會改。」

就這樣,這幾年來是真實改了,開始讓他見習,開始讓他培訓,與老闆同進同出。做很多的慈濟事,要如何去教養一些小的孩子,要如何與學校互動,要如何….等等,教育工作好在有這位司機,現在變成他最得意的助手,也就是他身邊成就好事的菩薩。這已經是幾年了,昨天受證了,昨天也自己懺悔他的過去。這就是人性,雖然也曾經有過,但是改變過來了,就成菩薩了。所以說,若能「住戒、定、慧布施」,同樣的,人生的本性也能付出,他也是住於布施,住在戒,住在定,住在慧,住在布施,這就是回歸真如本性。當然還有其他很感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全都站在我們的面前,相信這些菩薩應該還在我們這裡,這種智慧度眾生都是菩薩,在人群中,不受人群的習氣來啟動我們的瞋怒心。這就如吳居士一樣,他雇請的司機是這樣這樣,但是他一回一回原諒他,用德來感化他,用智慧來度他,所以悲智雙運。所以說,我們學做菩薩,哪有困難?就是這麼簡單,在人群中這樣度眾生。相信昨天看到他的司機受證,相信他也很歡喜,所以「生於歡喜」,這就是「安忍菩提」。經過了這段時間這樣長,他還是安心使用這司機,明知道他偷油,明知他犯錯,他還是這樣安心讓他在身邊。「安忍菩提」,這就是覺有情。

這種要度眾生,如何生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對人性的相信很不簡單。所以「修心無間恆持不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二年、二三年的事情,所以修行、修心,要修於無間、長時,無餘、尊重,這樣恆持不退。這有困難嗎?也是不困難,人還在我們這裡,還有機會請他分享。「終得蒙佛授記」。這就如目犍連,知道目犍連與佛是累生累世,長時間,生生世世這樣在修行,相信我們現在在座人人,同樣也是在法華會上來的,佛陀也是這樣說,法華會上,人人都有受記的機會,只要我們有這樣,來修行,從初聞法開始,一直長時恆持不退,總有一天,同樣也能蒙佛授記。不過,現在我們看到<授記品>,目犍連尊者「終得蒙佛授因記果」,這是<授記品>,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還有目犍連,已經前後授因記果了。這就是證明我們從初發心開始,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修行走過來,總有一天也能得蒙佛授因記果,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這個數字,我們已經都很清楚了,目犍連尊者所得的壽命,正法、像法倍於前面。加倍於前面的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迦旃延被授記,他們全都一樣是十二小劫的壽命,二十小劫的正法、像法,但是目犍連尊者是加倍,四十小劫;就是二十四小劫的壽命,四十小劫的正法、像法,這都是加倍。可見目犍連尊者在佛的身邊修行所表現的,雖然他神通廣大,但是他心寬念純,他的心很清淨,心寬念純,這種修行的方式,他安住在忍辱中,他這種忍辱,安忍在菩提裡,他不論是戒、定、慧、布施等等都做到了,最特色的,他就是安忍菩提,心寬念純。

你說舍利弗過去生還有瞋恨心的記錄,還有很強、很硬的習氣。在佛的僧團中,他對待羅睺羅嚴格的教育,佛陀只是輕輕說一句:「孩子還小,教育不要那麼急。」只是這樣說而已,他就開始如要絕食一樣。面對著佛陀的教育,就只是說:「羅睺羅還小,他營養也要關心。」這樣,舍利弗就覺得:「佛陀這樣說,是不是我都只顧自己吃得很飽,沒有顧好羅睺羅的營養呢?」就這樣,就一段時間,脾氣很硬。所以,舍利弗雖是智慧第一,還是有這樣的習氣。目犍連尊者雖然是神通第一,雖然他與舍利弗是好朋友,但是他事事包容,事事寬心,所以他得果記能加倍於別人,這就是修養。若在佛的弟子中看來,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色,每個人都有他的缺點,但是目犍連看來都沒什麼缺點,所以他是佛弟子中,佛陀很讚歎的一位弟子。下面這段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文中先供八千佛,滅後起塔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亦復起塔供養。
所以這段文就是說,先供養八千佛,這是表示目犍連他將來修行的過程,他能見八千佛。這八千佛滅後,就是建塔供養,為了要延續佛教能夠長久在人間,所以就建塔來供養,有塔、有寺廟、有僧眾,這樣佛法才能一直延承下去,不只是建塔寺、建廟,還要親身供養,出錢、出力這樣供養。還記得嗎?祇園精舍,給孤獨這長者。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精舍是給孤獨長者所蓋的,卻是給孤獨長者每天都來清掃園區,這叫做供養。不只是蓋精舍,他還來精舍灑掃庭除,來打掃(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幾天前說過的這故事。他人沒來,有要緊的事較晚來,但是佛陀出來外面走,看到地上樹葉這麼多,有些髒,佛陀起一個心念,要去拿掃把來掃地。可見當時的僧團,依賴信徒來掃地也是有。佛陀他就用身教,「大家都不知要來掃地,來,我來掃」,大家看到佛陀拿起掃把,僧團大家趕緊拿起掃把來掃。等到給孤獨長者到了,聽到這是佛陀與僧團僧眾一起打掃的,這塊土地,給孤獨長者不敢走過來。所以,佛陀遠遠看到了,問:「後面是什麼人站在哪裡?」大為回頭看,給孤獨長者來了,不敢進來。佛陀請他進來。這又有一段因緣說法,大家應該還記得。

總而言之,僧團中,佛陀開始在授記,就是說,除了供佛以外,建塔造寺,還要身體力行去打掃。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關渡園區,那塊土地是二位善女人用二十幾億買下來,之後在那個地方才有了一個道場,很多人、很多人來聽法。她們是委員,與大家平等,同樣要輪組,輪到她們打掃,她們兩位就站在廁所外面,人若進去再出來,兩人就趕快進去裡面清一清、掃一掃,她們在那裡負責清掃廁所。因為人很多,有一次我這樣走過去,說:「這個地方好像有一些味道。」從這樣開始,她們都在那裡負責打掃廁所。她們兩個人付出,捐出的,加起來二十幾億,將那片土地買起來,付出無所求,且與大家平等。過去不曾說過,這句話我開始說出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是誰啊!」在這之前,我都沒有布達,也沒有宣布說這片土地是什麼人買的。

這就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要讓她歷練,先修無我相,付出,要讓她無所求,與人人平等。好幾年後,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某某人捐的。這就是供養這片土地,她還是為這片土地來維持,人很多的時候,要讓它很乾淨。與這樣的意思相同。所以,建塔供養,是造廟供養,也是道場付出的供養。這種供養,有利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身體力行的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目犍連從開始供養八千佛,過後建塔,後面還要供養二百萬億佛。不只是二百位佛,是二百萬億佛。也不只是二百萬佛,是二百萬億佛這麼多,時間還要多長啊,所以「亦復起塔供養」,這就是修行的過程。你供養,不論你供養多少,你要「三輪體空」,付出不計量,付出無所求,你還要身體力行去做供養。這就是修行,所以表示供養是這麼不簡單,要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重頌」:既宣說於上,更以偈重頌,既聞復聞,未聞得聞。

所以「爾時,世尊重宣此義」。這就是「重頌」,宣說過去的長行文,更用偈文重誦,就是「既聞復聞」,你既然聽過了,要再加強你的記憶,要再重新再聽。聽經,本來就是要重重複複,要記得住,才有辦法做得出來。所以「既聞復聞,未聞得聞」,既然聽了,你就要再重複聽;還沒聽到的,有機會可以再聽到,這就是說偈的重點。

經文簡釋: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因中神通第一,得果時號多摩羅跋栴壇香,此云性無垢香。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通不捨因而成緣,諸聖成佛別號,皆果不違因。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因中因為神通第一,不只是神通第一,又是有開闊的心,心寬念純,有這麼開闊的心,所以得果,他那時候他的佛號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這是未來目犍連成佛的名號。翻譯的意思就是「性無垢香」。表示他的因,一路修行過來,心一點都沒有染著習氣,沒有不良的習氣,所以他沒有染著,所以無垢。這個無垢,乾淨,乾淨得會發出香的味道,香味。所以,「以香不離此而至彼」。不離現在,「此」就是現在,釋迦佛那個時候,目犍連的性情就是這樣,心寬念純,心地無垢,沒有不良的習氣,一直至彼,一直到未來,經過八千佛,經過二百萬億佛,一直到成佛。這種習氣,這種香,清淨無染的性情,從此生一直到未來成佛那時候。

「通不捨因而成緣」。這種無染著習氣的緣,這種的因,就這樣一直到未來,不斷所結的善緣都是一樣,用這種無染著、清淨的心入人群,時間還要再經過那麼久,這樣不斷成就好因緣,清淨無染著的因緣。「諸聖成佛別號」。每一尊佛成佛之後的號,這就是他修因過程,所得來的果,就是「果不違因」,這個果不違背那個因。你是怎麼修的,你用什麼樣的性來面對生生世世修行的方法,結果是什麼?所以,結果不違背他修行因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好好守好我們這念心,安忍在菩提的這念心。

經文簡釋:
「捨是身已」;適佛教化,於最後身,捨今靈山羅漢後身。

所以「捨是身已」,捨這個身之後。就是「適佛教化」,遇到佛來教化,這麼多這麼多的佛這樣來教化,「於最後身」,就如現在的靈鷲山,「捨今靈山羅漢後身」。就是佛世時,佛陀在講《法華經》,這叫做靈山會。這是他過去無量生劫以來,現在此生羅漢,就是出家修行的最後這個身體,一直到未來。這就是目犍連所修行。接下來還有一段文這樣說,「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目犍連未來所得見的八千佛,又再後面的二百萬億佛,「諸佛世尊」。

經文簡釋: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為求成佛無上道故。以事供養,以心恭敬。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過程於諸佛世尊,就是不斷這樣供養恭敬,「於諸佛所」,都是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意思是先供養八千佛之後,再供養二百萬億佛。「為佛道故,供養恭敬」,那種求佛道的心,無上道,那種要求的佛法,不是這樣普通的,他發大心、立大願,發菩薩心,行菩提道,這樣入人群,一個目的,就是求成佛無上道。這就是他修行的目標。

他一心一志,「以事供養」,他的目標是成佛,所以他專心,「以事供養」,就是願意發心,用他的身體力行,身心恭敬供養,這就是他修行的過程。「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在所有過去的八千佛,還有之後的二百萬億佛,無不都是每一尊佛滅度後,都為他們建塔造廟,而且就是不斷親身供養。這樣一尊佛間隔一尊佛,知道要多久的時間嗎?佛法要這樣一直傳下去的年代是很長,一尊佛,還要再隔很久的時間,那個時間是無央數劫,才又有一尊佛出世。一尊佛與一尊佛之間,時間這麼長,就是要靠「像法」來造像、建寺,供養僧團。僧團要不斷傳法下去,這就是要不斷地供養,不斷地造塔寺,培養僧團,這樣佛法才有辦法延承下去。

經文簡釋: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修於諸佛所起之行。

所以說「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不只是能布施而已,還要親身出家,專心修行,奉事供養佛。身在僧團中的清淨梵行,這就是修行的過程。目犍連尊者他就是這樣的修行方法,我們大家應該也要用心來嶚解佛法的過程,其實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麼長久的時間,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接下來就是「六度行」。「六度行」還要永遠在安忍菩提道中,這還是要長時間的修,能這樣,總有一天,我們也有成佛,得佛授記的時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大智度論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

時佛從禪起經行,羅睺羅從佛經行,佛問羅睺羅「何以羸瘦?」
羅睺羅說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當知!」
佛問羅睺羅:「是眾中誰為上座?」羅睺羅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爾時,舍利弗轉聞是語,即時吐食,自作誓言:「從今日不復受人請。」是時,波斯匿王、長者須達多等,來詣舍利弗所,語舍利弗:「佛不以無事而受人請;大德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白衣云何當得大信清淨?」舍利弗言:「我大師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今不得受人請。」於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請,舍利弗復不受請,我等云何心得大信?願佛敕舍利弗還受人請!」佛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佛爾時,引本生因緣:「昔有一國王為毒蛇所囓,王時欲死,呼諸良醫令治蛇毒。時諸醫言:『還令蛇嗽,毒氣乃盡。』是時諸醫各設咒術,所囓王蛇即來王所。

諸醫積薪燃火,敕蛇還嗽汝毒,若不爾者,當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還嗽?此事劇死!』思惟心定,即時入火。爾時,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堅,不可動也。」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6/2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