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2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21晨語簡記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6月 21, 2015 9:19 pm

2015062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正行精進障道業現
惟當自勉戒慎名利
安然不動復須堪忍
知重佛法習眾德本


要用心啊!「正行精進障道業現」,又是怎麼樣?為佛法,很精進,也是正行,也是正精進,看一個人修行修得很好,言語行動,人群中,待人接物寬心、正念,但偏偏時時看到很多業力現前。有人就這樣說:「某某人有修行,怎麼會遇到處處刁難?」「某某人做得不錯,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在佛教中,常常都會聽到這樣說,好像有修行的人就是會得到完全平安的保障。其實,正信佛法,我們瞭解因緣果報觀,佛陀他所說的教法,有九部法,有十二分教,裡面就有因緣果報。佛陀自己也常常說過,他的過去生中所造作,一念偏差,無意間的錯誤,這樣的因緣牽引,未消業。如在佛教中的《水懺》,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但是到了應世,就是十世之後在人間,有一次,懿宗皇帝的尊重、敬愛,他只是一念心,歡喜心起,高傲,驕傲,驕傲的心一生,要就座時,腳稍微碰一下而已,就瘀青、瘀血了,且開始腫了、爛了,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

只要他有了這樣的因、緣、冤交結著,儘管你十世都很用功,這個業消得了嗎?消不了,那就只能說這十世修行,知道不對的事情不能做,守戒、淨行,守戒就沒有再增業,淨行,心不受污染。十世,認真用功,對佛法,入八識田中,造福人群,所以這十世中結了很多好緣,十世以後能來生人間,早早就發心修行。修行,也是守規戒。只是在有一次,在叢林中碰到迦諾迦尊者,同樣「無餘修」,哪怕是遇到這位病僧,他還是同樣用愛,還是這樣照顧他,照顧他,照顧人,皆用愛付出,一直到這位病僧恢復身體健康,這個好緣就是在那一分「無餘修」。既然要修行了,只要遇到有人需要我,我不讓他漏掉,儘管這位病僧身體很臭,病很重,沒人照顧,我願意,我付出。照顧到讓他身體健康,將要離開時,迦諾迦尊者就說:「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你來找我,我在某某地方。」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路還是參訪修學,一路還是一直與人結好緣,所以他的名聲開始透徹,很多人知道有這位修行者,喜歡幫助人,這位修行者他能開解人心中的疑惑,這位修行者到寺院、道場,就能將他修的法與僧眾來分享。慢慢地,他的學問、他的說法,這個名氣就愈來愈大了。

到了京城,有大臣向懿宗皇帝推介,「既然國王,皇上,您這麼好樂佛法,那就是要親受有德高僧來為您解說佛法,這樣才能正信、正知,以正知、正信來施教國家人民,如此國家人民的思想觀念才能正確。」懿宗皇帝聽了,「是啊!我正需要有人來為我講說正法。」所以趕緊找,就禮聘悟達國師,那時候他是叫做知玄,將這位知玄比丘請入皇宮,與懿宗皇帝對談。懿宗皇帝覺得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國寶,所以就將他供養在皇宮裡,以「師禮」禮為國師。懿宗為了尊敬他的老師,才會賜檀香座,就是用檀香去雕刻一張椅子,很精緻的椅子,請知玄比丘上座;皇帝當時已經冊封他叫做「悟達」,請國師上座。國師只是看到這張椅子,忽然間,驕傲的心起,不知不覺,「我身為國王之師,我能受國王這樣的禮待,天下之間,唯有我能坐上這張椅子。」這驕傲心一起,得意忘形,轉個身要靠近這張椅子,腳這樣碰撞一下,這樣就已經業門開了。

就這樣,這隻腳怎麼醫都不會好,除了腫,破皮,爛了,形成一個人面瘡。一國之師(患惡疾),皇帝告示全國,要如何召名醫來治療。所有的名醫看到這樣的情形,拱手而退,這是沒辦法治療的。但是,人面瘡愈來愈嚴重,會臭,雖然身為國師,皇帝這麼看重,但是身體一(撞破)皮,同樣的,業障現前,身不清淨,從只是一個爛掉的傷口,變成一個人面瘡,好像有眼睛、有鼻、有口,這樣爛,這樣臭。自己一直想:到底我要怎樣才能求得名醫來治療?已經求遍天下名醫,沒辦法。於是他自己很懺悔,到底是什麼業來障礙我今生此世修行,讓我這麼痛苦?到底我還有什麼業未消、未了?這當中,忽然間內心浮起了迦諾迦尊者將要離開那時候的形態,那個聲音就像在耳邊,歷歷景象入心來。

他決定向懿宗皇帝請假,到四川九隴山雙松樹樹下,在那個地方為標誌,他一定要找到這個地方,因他的貴人在那裡。就這樣,懿宗皇帝派人陪伴國師。受盡了很多的風霜才到達。果然,在雙松樹下,遠遠看到一位修行者,走近看,親切誠意地迎接。就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不必擔心,等待明天天亮,我自然就會叫沙彌陪你到山下治療。」就這樣,隔天在山下的泉水邊,說出了這樣的故事──袁盎斬晁錯,這個故事;是在他將要彎下腰,將水取來洗腳;這地方自然湧出泉水,泉水從上面流下來,而成下面這池清水,就這樣將泉水捧上來,要洗這隻腳。但是就在那時候,一個聲音出來了。忽然間,他的心好像回歸到十世以前,那時候袁盎斬晁錯,那景象浮現出來。像是經過了一場夢,越過十世的景象,歷歷都是這樣朦朧如夢中,這樣浮現出來。

等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都清楚了,袁盎斬晁錯之後,袁盎就離開了官場,到深山修行,戒律森嚴,就這樣開始,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出家,都要修行,不要染著世俗的名利,專心一意在佛法中。願意在人群中去付出,去救人,將心投入佛法,去體解大道,願意生生世世發無上心,發大心,立大願。期待心與法,生生世世不離開法,但願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又發願將來能投入人群,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他捨棄了官場,入深山修行,時時皈依,時時所發的願。皈依在佛、法、僧,但願「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但願入佛法海中,能夠得法海,智慧如海,得法,智慧如海。但願生生世世出家修行,守持戒律,入人群中度眾生。這就是他的心願。所以十世應他的心願,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修行,都是入人群中去,就是專心修學佛法,這就是悟達國師。

雖然他入深山修行,但是晁錯的冤魂,因這個業力,一直都想要報,不過他守戒律森嚴,業門關得很緊,所以,晁錯找不到業門可入,十世都是一樣,一直沒機會報,一直到十世以後,知玄一路修行,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戒律還是保持得很好,在人群中,四修不斷,同樣的,他的福很大,他的戒很密,所以還是一樣沒機會可入。直到這一世,知玄比丘,得到皇帝寵愛,封為悟達國師,這個時候,他生出傲慢心。「身為天下一國之主的老師,又對我這麼好,這麼有價值的椅子,表達皇帝對我的敬愛。」就這樣,驕傲心一起,業障的門就開了,所以「障道業現」。這個障礙他的修道就是驕傲的心,業就現前了。幸好有迦諾迦尊者(生病),在他無餘修的過程中,他不間斷地修行,一點點都不漏失造福,他照顧人,所以這樣他得救了。我們要很瞭解因緣果報,絕對很嚴密,沒有讓我們疏漏掉的。哪怕是修行,有的是段段報,一段一段來報,餘報未完,還是同樣要報盡,這就是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

所以「惟當自勉戒慎名利」。我們要好好自己自我勉勵,要提高警覺。修行,點點滴滴都是我們自己的。你的業,自己過去
做過的業,現在我們同樣要接受果報。現在要很謹慎,時時與人結好緣,培養我們的習氣不要有這分驕傲,貪、瞋、癡、慢,慢就是與驕,驕與慢是一體兩面,同樣就是一個驕。驕,那就是我慢心起,雖然名稱不同,是同樣的意思。這種心態,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時時要「安然不動,復須堪忍」。我們萬一過去生中或者是有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在人群中,有什麼讓我們不如意,有什麼來欺壓我們,造我們的謠等等,或者是有意嫉妒,我們就要用很寬大的心,要安忍不動,安然,我們要很安然,要「復須堪忍」,很開闊的心。一切的煩惱如一陣無明風,一吹就過去了,不需要將這種無明放在心裡,時時要培養對人的尊重,工作倫理、對人的尊重不能缺少。「四修」之中,讓你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後面就叮嚀我們「尊重修」。所以,〈授記品〉無不都是叮嚀我們修行的過程,這個「因」很重要,但是未來,我們這個「尊重」,要奉事供養,這就是尊重,「尊
重修」。我們要懂得尊重人,倫理的過程,一定要尊重。

所以要「知重佛法」,要瞭解,要尊重佛法。佛的教法,我們要常常重重地放在心裡,輕輕地說,我們要重重地收進來,要很重視,要尊重。所以「知重佛法」。「習眾德本」,我們要不斷練習德,我們要修德。在人群中的一切,我們看清楚,要如何去造福人群,要如何退讓,面對眾生的剛強。要如何在人群中學出道理,道理如何來尊重,表達在我們的身與心,法入心,但是我們要表達在行動,這叫做德本。我們待人接物一定要有倫理,工作也要有倫理,現在的社會就是要這樣。人群中的組織,同樣都有工作,要如何負責任,要如何有尊重,這就是在工作倫理中,這也是德本。不要以為我入佛堂來,拜佛這個時候叫做修行;聽法,這樣叫做修行。其實,禮佛,是身為弟佛子一定要表達的禮敬,任何一個宗教都有祈禱,都有禮拜,任何一個宗教都是這樣。即使是我,每天早上,你們在外面禮佛,我也在佛堂禮拜,我也不敢懈怠。早課,是我們的本分事,修行者、佛教徒的本分事,怎麼能聽到外面的經聲、鐘聲、鼓聲、誦經聲,這麼有道氣,我們在裡面到底是在做什麼呢?自己是不是很驕慢、很貢高呢?這樣人家會瞧不起,這是無德。無德,人家瞧不起,所以我們必定要按照規律,如律如規。「習眾德本」,我們要很尊重佛法,我們要好好練習我們的德本。對佛法不懂得起尊重,對人會懂得尊重嗎?

所以說,不論你多麼的能幹,也是同樣要有這分真正放下身段,確實用恭敬心,在四修中,要恭敬。所以在〈授記品〉,佛陀一再一再叮嚀,長久的時間,不論是過去所授記的舍利弗、迦葉、須菩提、迦旃延,每一位要成佛的過程,都是要奉事諸佛。要經過這麼多、這麼多佛,佛佛都要奉事尊重,佛陀滅度之後,還要供養。在這種無佛在世,同樣也要如佛在一樣,這樣的供養。這就是在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要不然,因緣果報很可怕,我們一定要重視。所以,授因記果,一直要跟大家說因緣。授因記果,與我們修行的恭敬、尊重,這都不能離開,這是在授記的意義中,重在這個地方,這是重點。授因記果,就是要我們人人記住因緣果報,我們要很重視。過程中的尊重,我們絕對不能輕忽。所以說,六度四修,我們必定要遵守,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聞思修,這都是必修的行,這在授記中,一一都很強調。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目犍連將來能成佛,但是他「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他為了要修佛法,「為佛道故」,為了要修佛法,為了要延承
佛的法脈,所以要供養尊重,要以身作則供養尊重。「於諸佛所」,在每一尊佛的道場裡,佛在世時要奉事恭敬,在這個地方還要修梵行,自己要很清淨來修,身體力行。要為佛服務,奉事就是服務,服務佛陀,然後還要再修梵行,身心要很清淨。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經文簡釋:「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劫波」:長時間。
*歷年滋久,崇奉受持佛之正法。


這就是供養的過程。供養這麼多佛,還要修梵行,在每一尊佛的修行中,還要長時間,長時間奉持佛法。要多長的時間呢?在供養諸佛,自己要身心清淨,這樣用長時間來修持佛法,這要多長呢?「劫」,都是說「劫」。尤其是目犍連,他的時間八千加上二百萬億諸佛,這麼長的時間,都是以「劫」來計算。「劫」就是劫波,「劫波」就是長時間。「歷年滋久」,用人間的年計算,很長、很久,用這麼長久時間,到底是多久?過去就曾經解釋過,從人壽十歲開始,到人壽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多一歲,這樣一直增,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再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歷年滋久」,意思就是說難算,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很難算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來崇奉,就是敬重,很尊重佛法。要這麼長的時間,長時間,這樣不間斷來「崇奉受持佛之正法」。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心要永遠永遠,歷盡一切劫數,都是不變的心。

經文簡釋: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上明佛前,今明佛後。以七珍寶建舍利塔。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這麼多佛,八千佛之後,同樣要建塔造廟。無佛的時代,用像法,形相,有出家的人,有寺就有出家人,所以以出家人代代相傳,將佛陀的教法這樣一直傳下去。有人在寺院裡修行,就是表示佛法還在,哪怕正法、像法,之後就是末法了,末法,就是世間又開始動亂了,慢慢就是佛法滅了,才又重新開始。像這樣,一劫一劫,一直累積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不過目犍連成佛的時間很長。所以,這是「上明佛前,今明佛後」。奉事供養諸佛,就是佛在之時;「諸佛滅後,起七寶塔」,就是佛滅度之後,還是同樣與佛在世沒差別。佛滅度之後,雖然佛不在,無法親身奉事佛,但是還是同樣很恭敬,用七珍寶,就是珊瑚、琥珀、珍珠、瑪瑙等等,這都叫做寶物,用這些寶石、寶物來建塔,來供養舍利。

經文簡釋:
「長表金剎」;表明剎竿,欲令迷者知所歸趣,以金為剎,莊嚴堂舍。


「長表金剎」。塔要蓋得很高,「剎」就是寺院、有修行人的地方,寺院或者是塔廟。塔,有佛的舍利在;寺、精舍,就是有修行者在,所以這叫做「剎」。「長表金剎」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尼泊爾,尼泊爾它的古蹟有這樣很高的塔,很長的標竿,就是表示德,佛德很高。那天那位查德里先生來的時候,也是用電腦顯示出他們原來在尼泊爾的古蹟,其中有一支剎竿非常的白,很高的標竿,上面有一個圓形的東西,這就是竿。就是表示在這個土堆,他們有很多古蹟的東西倒了,都是很高的東西,裡面都是這樣疊起來、疊起來,疊到在最高處,就是安奉舍利。在最高處,就是一個缽,那個缽是金,最高處的地方。所以太陽若一照,金光閃閃,這也是叫做「金剎」。就是說那個地方有佛的舍利,塔的最頂端有佛的舍利。上面又一支長長的東西往上,表達最高處,所以這叫做「剎竿」。

或者不論寺院有多高,它的前面還是有一支比寺院更高,這叫做「剎竿」,意思就是顯德的意思。這就是有佛法,最高點。所以「欲令迷者知所歸趣」,就是很高的地方就如一個標誌,佛法是眾生所皈依處,是道理所會合的地方,也就是引導迷航的人。就如燈塔在大海中,船將要靠岸,有一座燈塔指引。同樣的意思,所以「長表金剎」,就是很長,那個地方的最高處,指引迷津。若是對佛教來說,就如佛法、佛的舍利,或者是法的精英、精神在那裡,這叫做「剎竿」,能夠指引迷途所歸趣的地方。「以金為剎,莊嚴堂舍」。金,就如一個缽一樣,有金,陽光一照,它就發光發亮。

*此云長表金剎者,謂塔上覆缽柱,為塔之表,以金為之,其塔高千由旬,則表之長可知。

「此云長表金剎者」,就是表示「塔上覆缽柱」,缽柱,要頂住這個缽,要有一根柱子,這樣長長直直地上去。這就是剛剛所說的「金剎」。這是要讓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有寺院,有修行者在這裡,佛法就是在這裡。修行者在什麼地方,佛法就在那個地方。「塔上覆缽柱,為塔之表」,就是表示佛的舍利在這個地方。「以金為之,其塔高千由旬」,表示很高的意思。「則表於長可知」,知道,讓我們知道很長、很高。我們的寺院要讓它最高處,還是同樣,最高,不論你寺院有多高,都有一個最高的標誌在。

*塔之別名,又以金所造之剎竿,即塔上之九輪。剎者,即佛剎,梵剎等是也。然西國之風,於高處立竿,其頭置佛骨,故指竿或塔名曰剎,今謂之金剎。

「塔之別名,又以金所造之剎竿」,就是這支柱子很高,「即塔上之九輪」,那個地方有法輪,就如法輪一樣,在那個地方。「剎者,即佛剎」,這就是表示有佛法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就是梵剎,就是清淨的地方。在西國之風,西國之風,就是從中國以西向來看,那就是古印度,佛來自古印度,過去的迦毘羅衛國,還是在古印度的領土中,整個古印度,所以統稱是佛的國家。那是過去,現在當然,尼泊爾,就是迦毘羅衛國,它獨立了。過去印度是在中國的西邊,所以叫做「西國之風」,就是說在印度那個地方,它的風俗,「於高處立竿,其頭置佛骨,故指竿或塔,名曰剎」。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都倒了。那都是這樣整堆土,裡面不是空的,就是這樣整個堆起來,堆得很高,上面才一個尖尖的東西,那個造型,放著舍利,這也是稱為「剎」。所以,印度那個地方是不是還有舍利在那
裡?不知道。不過,二千多年來,那個地方,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就是很多世界的佛教徒都要去朝聖的地方,他們的建築物都是用這樣來表達佛在印度、尼泊爾。所以他們有很多的建築物都是這樣,整堆,再讓它尖起來,這也是叫做「塔」,這也就是叫做「金剎」。這是印度的建築,要表示對佛尊敬的風俗、建築。

經文簡釋:
「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若香若華,伎藝音樂,舍利寶塔,像設廟宇。


所以「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這就是凡是有這樣的建築,那就是人人要去做供養,在那個地方伎樂。所以印度、尼泊爾,他們人人都很愛唱歌,人人都像在誦經歌一般,聲音都很好,而且印度的舞姿,他們的姿態與敦煌的,我們看敦煌的舞姿,雖然我們無法到那裡,卻是從畫冊中,我們都能看出敦煌的舞姿。就是用這樣的伎樂,印度古代就是用這樣的伎樂,用伎樂來獻歌供養,也是在那裡舞出肢體的供養。這就是過去,佛不在了,但是還是用這樣種種,表達出他們的尊重,所以「若香若華」,香,就是表示最虔誠的供物,最美的東西,我們最喜歡的,拿去供佛。伎藝,就是舞姿、音樂等等,在舍利塔,舍利寶塔,在那裡獻舞姿、伎藝、音樂,在那裡表示供養。供養的方式很多種,佛在世時,用恭敬心來供養;佛滅度後,就是用物質來表達。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出佛德有多高,表達出人在那個地方,是一種神聖的地方,在那裡要如何獻出他的伎藝來供養?這就是印度它的風俗。

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過去的時間是這樣,但是我們現在,現代的時間,佛法應該聽入我們的心,我們要真正用心來精進,雖然人類道德一直愈來愈來衰退了,道心一直減弱了,這是現代,所以災難不斷不斷發生,這叫做末法。末法就是道理一直在人心消退,叫做末法。道理在人心消退,人無法無天,沒有尊重道理,行為就驕傲起來,這是現代人所以愈來愈猖盛。佛法要留著,唯有從我們的心虔誠來接受法,從我們的身虔敬對法。佛不在了,我們是修行的道場,要如法如規矩,表達那種恭敬、禮拜,任何宗教都不離開恭敬、禮拜,來表達出折我慢幢。當我們我慢時,就要知道,於人群中,要與人共同同時來禮拜,這是很重要。因緣果報,我們要很重視,要重視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行六度,但是也不要忘了四修法,我們都要重視。時間是這樣分秒過去,五濁惡世如波浪、海嘯一樣,一波一波,我們要提高警覺,要戒慎虔誠,自己要自勉勵。「惟當自勉」,自己要自勉勵,要戒慎,不要受名利昏了我們的頭,忘了禮節、規矩,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1晨語簡記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6月 22, 2015 10:11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星期日)

 

授因記果,與我們修行的恭敬、尊重,這都不能離開,這是在授記的意義中,重在這個地方,這是重點。

上人講授因記果講很多遍,今天我才聽出來,為什麼要那麼久,那麼恭敬。原來,這要才能100%清淨無暇穢的複製佛的精神。大部份人都知道要複雜東西不難,但要100%完全複製是極其困難的,唯有透過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恭敬修,才能做到。

 

上人以悟達國師人面瘡的故事,開示「正行精進障道業現」,因為因緣果報,因為餘報未盡。

 

佛不在了,我們是修行的道場,要如法如規矩,表達那種恭敬、禮拜,任何宗教都不離開恭敬、禮拜,來表達出折我慢幢。

貪瞋癡慢疑,要一點點的消除,直到完全沒有。上人提醒我們以恭敬心,對人對事的恭敬來「折我慢幢」。在人群中才能與人結好緣,化解一些怨氣。

 

正行精進障道業現
惟當自勉戒慎名利
安然不動復須堪忍
知重佛法習眾德本

要用心啊!「正行精進障道業現」,又是怎麼樣?為佛法,很精進,也是正行,也是正精進,看一個人修行修得很好,言語行動,人群中,待人接物寬心、正念,但偏偏時時看到很多業力現前。有人就這樣說:「某某人有修行,怎麼會遇到處處刁難?」「某某人做得不錯,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在佛教中,常常都會聽到這樣說,好像有修行的人就是會得到完全平安的保障。其實,正信佛法,我們瞭解因緣果報觀,佛陀他所說的教法,有九部法,有十二分教,裡面就有因緣果報。佛陀自己也常常說過,他的過去生中所造作,一念偏差,無意間的錯誤,這樣的因緣牽引,未消業。如在佛教中的《水懺》,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但是到了應世,就是十世之後在人間,有一次,懿宗皇帝的尊重、敬愛,他只是一念心,歡喜心起,高傲,驕傲,驕傲的心一生,要就座時,腳稍微碰一下而已,就瘀青、瘀血了,且開始腫了、爛了,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

只要他有了這樣的因、緣、冤交結著,儘管你十世都很用功,這個業消得了嗎?消不了,那就只能說這十世修行,知道不對的事情不能做,守戒、淨行,守戒就沒有再增業,淨行,心不受污染。十世,認真用功,對佛法,入八識田中,造福人群,所以這十世中結了很多好緣,十世以後能來生人間,早早就發心修行。修行,也是守規戒。只是在有一次,在叢林中碰到迦諾迦尊者,同樣「無餘修」,哪怕是遇到這位病僧,他還是同樣用愛,還是這樣照顧他,照顧他,照顧人,皆用愛付出,一直到這位病僧恢復身體健康,這個好緣就是在那一分「無餘修」。既然要修行了,只要遇到有人需要我,我不讓他漏掉,儘管這位病僧身體很臭,病很重,沒人照顧,我願意,我付出。照顧到讓他身體健康,將要離開時,迦諾迦尊者就說:「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你來找我,我在某某地方。」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路還是參訪修學,一路還是一直與人結好緣,所以他的名聲開始透徹,很多人知道有這位修行者,喜歡幫助人,這位修行者他能開解人心中的疑惑,這位修行者到寺院、道場,就能將他修的法與僧眾來分享。慢慢地,他的學問、他的說法,這個名氣就愈來愈大了。

到了京城,有大臣向懿宗皇帝推介,「既然國王,皇上,您這麼好樂佛法,那就是要親受有德高僧來為您解說佛法,這樣才能正信、正知,以正知、正信來施教國家人民,如此國家人民的思想觀念才能正確。」懿宗皇帝聽了,「是啊!我正需要有人來為我講說正法。」所以趕緊找,就禮聘悟達國師,那時候他是叫做知玄,將這位知玄比丘請入皇宮,與懿宗皇帝對談。懿宗皇帝覺得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國寶,所以就將他供養在皇宮裡,以「師禮」禮為國師。懿宗為了尊敬他的老師,才會賜檀香座,就是用檀香去雕刻一張椅子,很精緻的椅子,請知玄比丘上座;皇帝當時已經冊封他叫做「悟達」,請國師上座。國師只是看到這張椅子,忽然間,驕傲的心起,不知不覺,「我身為國王之師,我能受國王這樣的禮待,天下之間,唯有我能坐上這張椅子。」這驕傲心一起,得意忘形,轉個身要靠近這張椅子,腳這樣碰撞一下,這樣就已經業門開了。

就這樣,這隻腳怎麼醫都不會好,除了腫,破皮,爛了,形成一個人面瘡。一國之師(患惡疾),皇帝告示全國,要如何召名醫來治療。所有的名醫看到這樣的情形,拱手而退,這是沒辦法治療的。但是,人面瘡愈來愈嚴重,會臭,雖然身為國師,皇帝這麼看重,但是身體一(撞破)皮,同樣的,業障現前,身不清淨,從只是一個爛掉的傷口,變成一個人面瘡,好像有眼睛、有鼻、有口,這樣爛,這樣臭。自己一直想:到底我要怎樣才能求得名醫來治療?已經求遍天下名醫,沒辦法。於是他自己很懺悔,到底是什麼業來障礙我今生此世修行,讓我這麼痛苦?到底我還有什麼業未消、未了?這當中,忽然間內心浮起了迦諾迦尊者將要離開那時候的形態,那個聲音就像在耳邊,歷歷景象入心來。

他決定向懿宗皇帝請假,到四川九隴山雙松樹樹下,在那個地方為標誌,他一定要找到這個地方,因他的貴人在那裡。就這樣,懿宗皇帝派人陪伴國師。受盡了很多的風霜才到達。果然,在雙松樹下,遠遠看到一位修行者,走近看,親切誠意地迎接。就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不必擔心,等待明天天亮,我自然就會叫沙彌陪你到山下治療。」就這樣,隔天在山下的泉水邊,說出了這樣的故事──袁盎斬晁錯,這個故事;是在他將要彎下腰,將水取來洗腳;這地方自然湧出泉水,泉水從上面流下來,而成下面這池清水,就這樣將泉水捧上來,要洗這隻腳。但是就在那時候,一個聲音出來了。忽然間,他的心好像回歸到十世以前,那時候袁盎斬晁錯,那景象浮現出來。像是經過了一場夢,越過十世的景象,歷歷都是這樣朦朧如夢中,這樣浮現出來。

等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都清楚了,袁盎斬晁錯之後,袁盎就離開了官場,到深山修行,戒律森嚴,就這樣開始,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出家,都要修行,不要染著世俗的名利,專心一意在佛法中。願意在人群中去付出,去救人,將心投入佛法,去體解大道,願意生生世世發無上心,發大心,立大願。期待心與法,生生世世不離開法,但願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又發願將來能投入人群,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他捨棄了官場,入深山修行,時時皈依,時時所發的願。皈依在佛、法、僧,但願「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但願入佛法海中,能夠得法海,智慧如海,得法,智慧如海。但願生生世世出家修行,守持戒律,入人群中度眾生。這就是他的心願。所以十世應他的心願,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修行,都是入人群中去,就是專心修學佛法,這就是悟達國師。

雖然他入深山修行,但是晁錯的冤魂,因這個業力,一直都想要報,不過他守戒律森嚴,業門關得很緊,所以,晁錯找不到業門可入,十世都是一樣,一直沒機會報,一直到十世以後,知玄一路修行,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戒律還是保持得很好,在人群中,四修不斷,同樣的,他的福很大,他的戒很密,所以還是一樣沒機會可入。直到這一世,知玄比丘,得到皇帝寵愛,封為悟達國師,這個時候,他生出傲慢心。「身為天下一國之主的老師,又對我這麼好,這麼有價值的椅子,表達皇帝對我的敬愛。」就這樣,驕傲心一起,業障的門就開了,所以「障道業現」。這個障礙他的修道就是驕傲的心,業就現前了。幸好有迦諾迦尊者(生病),在他無餘修的過程中,他不間斷地修行,一點點都不漏失造福,他照顧人,所以這樣他得救了。我們要很瞭解因緣果報,絕對很嚴密,沒有讓我們疏漏掉的。哪怕是修行,有的是段段報,一段一段來報,餘報未完,還是同樣要報盡,這就是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

所以「惟當自勉戒慎名利」。我們要好好自己自我勉勵,要提高警覺。修行,點點滴滴都是我們自己的。你的業,自己過去做過的業,現在我們同樣要接受果報。現在要很謹慎,時時與人結好緣,培養我們的習氣不要有這分驕傲,貪、瞋、癡、慢,慢就是與驕,驕與慢是一體兩面,同樣就是一個驕。驕,那就是我慢心起,雖然名稱不同,是同樣的意思。這種心態,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時時要「安然不動,復須堪忍」。我們萬一過去生中或者是有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在人群中,有什麼讓我們不如意,有什麼來欺壓我們,造我們的謠等等,或者是有意嫉妒,我們就要用很寬大的心,要安忍不動,安然,我們要很安然,要「復須堪忍」,很開闊的心。一切的煩惱如一陣無明風,一吹就過去了,不需要將這種無明放在心裡,時時要培養對人的尊重,工作倫理、對人的尊重不能缺少。「四修」之中,讓你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後面就叮嚀我們「尊重修」。所以,〈授記品〉無不都是叮嚀我們修行的過程,這個「因」很重要,但是未來,我們這個「尊重」,要奉事供養,這就是尊重,「尊重修」。我們要懂得尊重人,倫理的過程,一定要尊重。

所以要「知重佛法」,要瞭解,要尊重佛法。佛的教法,我們要常常重重地放在心裡,輕輕地說,我們要重重地收進來,要很重視,要尊重。所以「知重佛法」。「習眾德本」,我們要不斷練習德,我們要修德。在人群中的一切,我們看清楚,要如何去造福人群,要如何退讓,面對眾生的剛強。要如何在人群中學出道理,道理如何來尊重,表達在我們的身與心,法入心,但是我們要表達在行動,這叫做德本。我們待人接物一定要有倫理,工作也要有倫理,現在的社會就是要這樣。人群中的組織,同樣都有工作,要如何負責任,要如何有尊重,這就是在工作倫理中,這也是德本。不要以為我入佛堂來,拜佛這個時候叫做修行;聽法,這樣叫做修行。其實,禮佛,是身為弟佛子一定要表達的禮敬,任何一個宗教都有祈禱,都有禮拜,任何一個宗教都是這樣。即使是我,每天早上,你們在外面禮佛,我也在佛堂禮拜,我也不敢懈怠。早課,是我們的本分事,修行者、佛教徒的本分事,怎麼能聽到外面的經聲、鐘聲、鼓聲、誦經聲,這麼有道氣,我們在裡面到底是在做什麼呢?自己是不是很驕慢、很貢高呢?這樣人家會瞧不起,這是無德。無德,人家瞧不起,所以我們必定要按照規律,如律如規。「習眾德本」,我們要很尊重佛法,我們要好好練習我們的德本。對佛法不懂得起尊重,對人會懂得尊重嗎?

所以說,不論你多麼的能幹,也是同樣要有這分真正放下身段,確實用恭敬心,在四修中,要恭敬。所以在〈授記品〉,佛陀一再一再叮嚀,長久的時間,不論是過去所授記的舍利弗、迦葉、須菩提、迦旃延,每一位要成佛的過程,都是要奉事諸佛。要經過這麼多、這麼多佛,佛佛都要奉事尊重,佛陀滅度之後,還要供養。在這種無佛在世,同樣也要如佛在一樣,這樣的供養。這就是在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要不然,因緣果報很可怕,我們一定要重視。所以,授因記果,一直要跟大家說因緣。授因記果,與我們修行的恭敬、尊重,這都不能離開,這是在授記的意義中,重在這個地方,這是重點。授因記果,就是要我們人人記住因緣果報,我們要很重視。過程中的尊重,我們絕對不能輕忽。所以說,六度四修,我們必定要遵守,以及戒、定、慧「三無漏學」,聞思修,這都是必修的行,這在授記中,一一都很強調。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目犍連將來能成佛,但是他「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他為了要修佛法,「為佛道故」,為了要修佛法,為了要延承佛的法脈,所以要供養尊重,要以身作則供養尊重。「於諸佛所」,在每一尊佛的道場裡,佛在世時要奉事恭敬,在這個地方還要修梵行,自己要很清淨來修,身體力行。要為佛服務,奉事就是服務,服務佛陀,然後還要再修梵行,身心要很清淨。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經文簡釋:「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劫波」:長時間。
*歷年滋久,崇奉受持佛之正法。


這就是供養的過程。供養這麼多佛,還要修梵行,在每一尊佛的修行中,還要長時間,長時間奉持佛法。要多長的時間呢?在供養諸佛,自己要身心清淨,這樣用長時間來修持佛法,這要多長呢?「劫」,都是說「劫」。尤其是目犍連,他的時間八千加上二百萬億諸佛,這麼長的時間,都是以「劫」來計算。「劫」就是劫波,「劫波」就是長時間。「歷年滋久」,用人間的年計算,很長、很久,用這麼長久時間,到底是多久?過去就曾經解釋過,從人壽十歲開始,到人壽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多一歲,這樣一直增,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再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歷年滋久」,意思就是說難算,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很難算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來崇奉,就是敬重,很尊重佛法。要這麼長的時間,長時間,這樣不間斷來「崇奉受持佛之正法」。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心要永遠永遠,歷盡一切劫數,都是不變的心。

經文簡釋: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上明佛前,今明佛後。以七珍寶建舍利塔。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這麼多佛,八千佛之後,同樣要建塔造廟。無佛的時代,用像法,形相,有出家的人,有寺就有出家人,所以以出家人代代相傳,將佛陀的教法這樣一直傳下去。有人在寺院裡修行,就是表示佛法還在,哪怕正法、像法,之後就是末法了,末法,就是世間又開始動亂了,慢慢就是佛法滅了,才又重新開始。像這樣,一劫一劫,一直累積時間,所以這個時間,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不過目犍連成佛的時間很長。所以,這是「上明佛前,今明佛後」。奉事供養諸佛,就是佛在之時;「諸佛滅後,起七寶塔」,就是佛滅度之後,還是同樣與佛在世沒差別。佛滅度之後,雖然佛不在,無法親身奉事佛,但是還是同樣很恭敬,用七珍寶,就是珊瑚、琥珀、珍珠、瑪瑙等等,這都叫做寶物,用這些寶石、寶物來建塔,來供養舍利。

經文簡釋:
「長表金剎」;表明剎竿,欲令迷者知所歸趣,以金為剎,莊嚴堂舍。

「長表金剎」。塔要蓋得很高,「剎」就是寺院、有修行人的地方,寺院或者是塔廟。塔,有佛的舍利在;寺、精舍,就是有修行者在,所以這叫做「剎」。「長表金剎」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尼泊爾,尼泊爾它的古蹟有這樣很高的塔,很長的標竿,就是表示德,佛德很高。那天那位查德里先生來的時候,也是用電腦顯示出他們原來在尼泊爾的古蹟,其中有一支剎竿非常的白,很高的標竿,上面有一個圓形的東西,這就是竿。就是表示在這個土堆,他們有很多古蹟的東西倒了,都是很高的東西,裡面都是這樣疊起來、疊起來,疊到在最高處,就是安奉舍利。在最高處,就是一個缽,那個缽是金,最高處的地方。所以太陽若一照,金光閃閃,這也是叫做「金剎」。就是說那個地方有佛的舍利,塔的最頂端有佛的舍利。上面又一支長長的東西往上,表達最高處,所以這叫做「剎竿」。

或者不論寺院有多高,它的前面還是有一支比寺院更高,這叫做「剎竿」,意思就是顯德的意思。這就是有佛法,最高點。所以「欲令迷者知所歸趣」,就是很高的地方就如一個標誌,佛法是眾生所皈依處,是道理所會合的地方,也就是引導迷航的人。就如燈塔在大海中,船將要靠岸,有一座燈塔指引。同樣的意思,所以「長表金剎」,就是很長,那個地方的最高處,指引迷津。若是對佛教來說,就如佛法、佛的舍利,或者是法的精英、精神在那裡,這叫做「剎竿」,能夠指引迷途所歸趣的地方。「以金為剎,莊嚴堂舍」。金,就如一個缽一樣,有金,陽光一照,它就發光發亮。

*此云長表金剎者,謂塔上覆缽柱,為塔之表,以金為之,其塔高千由旬,則表之長可知。

「此云長表金剎者」,就是表示「塔上覆缽柱」,缽柱,要頂住這個缽,要有一根柱子,這樣長長直直地上去。這就是剛剛所說的「金剎」。這是要讓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有寺院,有修行者在這裡,佛法就是在這裡。修行者在什麼地方,佛法就在那個地方。「塔上覆缽柱,為塔之表」,就是表示佛的舍利在這個地方。「以金為之,其塔高千由旬」,表示很高的意思。「則表於長可知」,知道,讓我們知道很長、很高。我們的寺院要讓它最高處,還是同樣,最高,不論你寺院有多高,都有一個最高的標誌在。

塔之別名,又以金所造之剎竿,即塔上之九輪。剎者,即佛剎,梵剎等是也。然西國之風,於高處立竿,其頭置佛骨,故指竿或塔名曰剎,今謂之金剎。

「塔之別名,又以金所造之剎竿」,就是這支柱子很高,「即塔上之九輪」,那個地方有法輪,就如法輪一樣,在那個地方。「剎者,即佛剎」,這就是表示有佛法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就是梵剎,就是清淨的地方。在西國之風,西國之風,就是從中國以西向來看,那就是古印度,佛來自古印度,過去的迦毘羅衛國,還是在古印度的領土中,整個古印度,所以統稱是佛的國家。那是過去,現在當然,尼泊爾,就是迦毘羅衛國,它獨立了。過去印度是在中國的西邊,所以叫做「西國之風」,就是說在印度那個地方,它的風俗,「於高處立竿,其頭置佛骨,故指竿或塔,名曰剎」。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都倒了。那都是這樣整堆土,裡面不是空的,就是這樣整個堆起來,堆得很高,上面才一個尖尖的東西,那個造型,放著舍利,這也是稱為「剎」。所以,印度那個地方是不是還有舍利在那
裡?不知道。不過,二千多年來,那個地方,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就是很多世界的佛教徒都要去朝聖的地方,他們的建築物都是用這樣來表達佛在印度、尼泊爾。所以他們有很多的建築物都是這樣,整堆,再讓它尖起來,這也是叫做「塔」,這也就是叫做「金剎」。這是印度的建築,要表示對佛尊敬的風俗、建築。

經文簡釋:
「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若香若華,伎藝音樂,舍利寶塔,像設廟宇。

所以「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這就是凡是有這樣的建築,那就是人人要去做供養,在那個地方伎樂。所以印度、尼泊爾,他們人人都很愛唱歌,人人都像在誦經歌一般,聲音都很好,而且印度的舞姿,他們的姿態與敦煌的,我們看敦煌的舞姿,雖然我們無法到那裡,卻是從畫冊中,我們都能看出敦煌的舞姿。就是用這樣的伎樂,印度古代就是用這樣的伎樂,用伎樂來獻歌供養,也是在那裡舞出肢體的供養。這就是過去,佛不在了,但是還是用這樣種種,表達出他們的尊重,所以「若香若華」,香,就是表示最虔誠的供物,最美的東西,我們最喜歡的,拿去供佛。伎藝,就是舞姿、音樂等等,在舍利塔,舍利寶塔,在那裡獻舞姿、伎藝、音樂,在那裡表示供養。供養的方式很多種,佛在世時,用恭敬心來供養;佛滅度後,就是用物質來表達。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出佛德有多高,表達出人在那個地方,是一種神聖的地方,在那裡要如何獻出他的伎藝來供養?這就是印度它的風俗。

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過去的時間是這樣,但是我們現在,現代的時間,佛法應該聽入我們的心,我們要真正用心來精進,雖然人類道德一直愈來愈來衰退了,道心一直減弱了,這是現代,所以災難不斷不斷發生,這叫做末法。末法就是道理一直在人心消退,叫做末法。道理在人心消退,人無法無天,沒有尊重道理,行為就驕傲起來,這是現代人所以愈來愈猖盛。佛法要留著,唯有從我們的心虔誠來接受法,從我們的身虔敬對法。佛不在了,我們是修行的道場,要如法如規矩,表達那種恭敬、禮拜,任何宗教都不離開恭敬、禮拜,來表達出折我慢幢。當我們我慢時,就要知道,於人群中,要與人共同同時來禮拜,這是很重要。因緣果報,我們要很重視,要重視因緣果報。所以我們行六度,但是也不要忘了四修法,我們都要重視。時間是這樣分秒過去,五濁惡世如波浪、海嘯一樣,一波一波,我們要提高警覺,要戒慎虔誠,自己要自勉勵。「惟當自勉」,自己要自勉勵,要戒慎,不要受名利昏了我們的頭,忘了禮節、規矩,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1晨語簡記   2015/06/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6月 23, 2015 6:58 pm

正行精進,障道業現
惟當自勉,戒慎名利
安然不動,復須堪忍
知重佛法,習眾德本

(正信佛法的人,必須明白因緣果報 ,佛經裏時常敘述,若有一念偏差 ,必得受到果報,就如三昧水懺裏的悟達國師受皇帝賜以檀香座,結果一念傲慢心起,膝碰座椅,即生人面瘡,痛徹入骨,無法治癒,最後得知是十世因果來追隨,憶及年輕為知玄和尚時,曾用心照顧全身臭爛的病僧迦諾伽尊者,而決定向尊者求救之。

這之前,知玄和尚因德行高深,得到唐朝懿宗皇帝的尊崇,受封為悟達國師,賜以檀香座,國師升堂講經時,因一念驕慢心生起,升座撞及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又髒又臭有眉有眼,有口有齒,像人一樣開口啖食,令國師痛苦萬分, 皇帝雖召來各地名醫,但都束手無策。國師記起當年在京都與病僧臨別話語,於是到西蜀九隴山尋找迦諾伽尊者。

尊者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池畔。國師剛欲以水洗膝,人面瘡忽然開口 ,告知袁盎殺晁錯的故事,袁盎就是現在的悟達國師,而晁錯是人面瘡。當年袁盎於東市腰斬晁錯。晁錯為報深仇大恨,想尋機報復,國師卻十世為僧,認真修行,嚴持戒律,業門緊密而無法得逞報復。如今因檀香座而生驕慢心,令晁錯有機可乘。更承蒙迦諾迦尊者慈悲, 調解彼此仇怨而得解脫。

修行需經點滴修為的累積,自我警惕切莫生嬌慢心,凡事須堪忍安然不動,更要戒慎於名利,即使受人妒忌,只要問心無愧,令無明風速過,處處對人尊重聞法禮敬禮拜, 好比各宗教皆須祈禱那樣,人人需要謹慎自心,聞鐘鼓聲即是警醒用功,若只會禮佛誦經,卻無恭敬心而反生傲慢,則不會受到敬重,也被瞧不起。知道並尊重佛法,師父輕聲開示,弟子重重的聽入心中, 學習如何造福人群,懂得退讓,尊重,將法入心表達在行動當中,以佛德為根本。)

● 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 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 劫波:長時間歷年滋久(久遠得很難計算),崇(敬)奉(事)受持佛之正法(的心依然不變)。

●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
○ (以)上(說)明佛(在世)前,今(現在說)明佛(滅度)後。(用恭敬心,)以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珍寶建(造)舍利塔。

● 長表金剎:
○ 表明剎竿,欲令迷(途)者知所歸趣, 以(黃)金為剎,莊嚴堂舍。
(上人分享日前尼泊爾的查德先生來精舍,透過電腦展示尼泊爾強震搗毀的古蹟土堆,當中有一根高竿以頂端放有金罐,據說內含佛舍利, 日光照耀下呈金色。)

○ 此<處>云<說>長表金剎者,謂 (指)塔上覆(蓋一個)缽柱,為塔之表(徵),以(黃)金為(打造)之,其塔高(至)千由旬,則表<示>之長可(想而)知。

○ (剎,為)塔之別名,又以(黃)金所 (打)造之剎竿,即塔上之九(個法)輪 。剎者,即(指)佛剎,梵剎等是也 。

○ 然(而這是)西國(以中國為準,其西邊國家即指印度/尼泊爾)之風(俗) ,於高處立(標)竿,其頭<頂>置<放 >佛骨(舍利),故(此)指竿或塔名曰 “剎”,今(日)謂(指)之 “金剎”。

● 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
○ 若(以種種的)香若(以種種的)華( 花),(還有歌)伎(演)藝音樂(來供養 ),(建造)舍利寶塔,(佛)像(法身)設 (在)廟宇(裏,敬佛如佛在)。

(學佛要用心,聞法要精進,雖然人間道德衰退,道心減弱,處於末法時期,無法無天無道德,如今身處在慈濟的修行道場,與任何宗教那樣,離不開恭敬禮拜,戒慎反省, 就要精進不驕慢,並且重視因緣果報,勤行六度四修,提高警覺,要自勉自勵,不要被名利而沖昏頭,忘了自己的本性。)


正信佛法明因果
深思慎行加恭敬
末法時期當自省
戒慎精進不驕慢
莫被名利沖昏頭
道德淪亡喪自心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1/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 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5/06/2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