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2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22晨語簡記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6月 22, 2015 5:28 pm

2015062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
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
百千億劫宏誓廣度眾生
得佛授因記果將來成佛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很清楚,也很明顯,但是要到圓滿,圓滿那就要經過長久時間,這念心一定要堅定,堅定在六度四修,三無漏學,我們都要完全圓滿。自利比較簡單,修行,既發心修行,我們就是守好我們自己的本份,持戒清淨,不犯錯,這比較簡單,而要利他,那就比較困難了。利他,除了我們自己本身要修持得好,還要入人群中。人群中各人的習氣都不同,各人都有不同的煩惱、無明,見解紛歧。十個人有十種煩惱,十個人有百百種的見解,我們要去適應他的見解,要能在他的煩惱無明中,我們不受他影響到,這很不簡單,不只是不受影響,還要度化、降服他,所以要能圓滿,那就是如佛,佛德,十號具足。佛德十號之中,有一號叫做「調御丈夫」。眾生的意思,就是除了人以外,所有的生物,無法計算幾萬萬種的生物,每一種的生物都有牠不同的性,牠的習性不同,所以我們要如何調伏所有眾生的習性?光說蛇這一類,蛇的習性就不同,有的蛇毒性很強,有的蛇很溫馴無毒,光說這一類的生物,就有很不同的習性,性不同。

  光是說蛇毒,就有不同的毒,所以若被蛇咬了,醫生都會問:「是被什麼蛇咬到的?」所以若是被蛇咬,要趕快認清楚那條蛇,牠身上的花紋是哪一種,是與龜殼花一樣呢?還是與雨傘節一樣?總是要知道哪種毒,才能知道用何藥來解毒。光是這一類,蛇類這種生物,牠的毒性都不同。眾生這麼多種類,牠的煩惱、無明,就如眾生的習氣與牠體內的毒性一樣,要如何去調伏?獅類、虎類很猛,虎、狼、獅、豹,這全都是看見人就要攻擊,這些動物體力又都很強,調卸師(馴獸師)有辦法能一一將牠們調伏,這就是如佛德的圓滿,就是利他的成就。佛德要能到達圓滿,一定要有能降服一切眾生。自利,將我們自己修好,自己與眾生之間,看見眾生的習氣不好,我們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要從眾生的錯誤、不好的習氣,感恩啊!警惕自己,這才是美德,這也才是自利。我們還沒有辦法利他,我們要自己自我警惕,讓我們能戒、定、慧再堅固一些。

  這讓我們自覺,讓我們修戒,看別人的錯誤,我們要趕緊反省自己,我們有沒有這樣?是,我也是這樣,我就要趕緊懺悔。這就是用感恩心去看對方,他是用逆增上緣來對待我們,我們也要感恩,這是反向的教育,反方向的教育,他是逆增上緣,就是反方向的教育,我們要感恩他。看見別人態度不好,就如一面鏡子,我們看到鏡中那個人,那個人的態度是這樣,我討厭,而我自己照我自己,我的態度是不是也這樣?也同樣會讓人討厭。感恩啊!我們面對著的就如一個逆向的鏡中人,我們要趕緊正向來看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與那個逆向的鏡中人一樣?若有,我們要趕緊回向正面來看自己;看別人的態度不好,我們要趕緊表達好的態度來對人。

  這我們都要用感恩心,這才是真正自利,才能真正去除我們的煩惱、無明,這樣對自己的人格,也才叫做圓滿。我們對自己的人格圓滿了,自然與人結好緣,在人群中,自然讓人看了信任,讓人聽了歡喜,能夠接受我們,親近我們,我們就教育他,這樣才有辦法利他。所以「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我們要成佛的過程中,必定要行菩薩道,所以「發無上菩提心」,還要「累世安住」,要很長久。我們發了菩提心,聽法,我們覺,覺悟了,我們發心,佛陀的開示,我們一定要覺悟。我們過去的迷途,有一個指導道路的人,「你要去哪裡去?怎會走來這裡來?」「我就是要去哪裡。」「你錯了,不是從這裡,你應該要從那裡。」我們沒有問,人家自己來指導我們。

  佛陀是無問自說,是不請之師,他來到人間,就是為一大事要來開示,我們向來都一直走錯的路,在窮子喻「信解品」中不就是這樣嗎?二十餘年或是五十餘年。這五十餘年就是表示,我們都一直錯誤在五道之中,我們雖然已開始接觸佛法了,但還是在二乘之中,所以在窮子喻「信解品」是二十或五十餘年。「二十」就是表示還在二乘之中。佛陀說法,雖然我們聽到了,聽到了佛法,卻只是知道在「苦集滅道」,瞭解「十二因緣法」,一直停留在這裡,緣覺與聲聞只想要自利,但是沒進步,要進步到哪裡呢?六度,六度才是佛陀他要說法的目的,來為我們開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人人都是迷在五道四生中,需要人人來接觸佛法,瞭解自己要如何修五戒、修十善。

  做人.在人間不離開五戒,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則。我們若想要享受,想要得福,你就要行十善,這就是人天道。一般社會人群應該都要多接受佛法,沒想要修行,也要多瞭解五戒十善。發心做人要守人倫道德,這叫做五戒,還要發心,不忍眾生有苦難,所以行十善。雖然行十善,卻缺少了那分了脫生死的心,所以他會不斷在三界六道之中,這就是人天道,天福享盡也還要再來人間,在人間,無明一起,再造出其他違背人間規律,這樣就是三細,三細就是貪瞋癡,這三細的煩惱,很微細的煩惱,在內心又再啟動起來,就開始行為了,就去造作,這樣就要再墮落。除了做人以外,因為人類才會有互相製造煩惱的機會,所以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去了。

  因為人間是五趣雜居地,很複雜,你沒聽到佛法,不懂得守五戒,還是一樣迷茫,在迷茫的道路上走。佛陀來人間,就是要為我們開示,我們是否有悟入?既是悟入,我們就要發菩提心。走在這條覺道,大覺道,要累世安住,累世就是無始劫,累生累世不斷累積,都是在菩薩道中,菩提道上走,來來回回。我們的覺悟、我們的覺性,我們不想要又在人間造作複製煩惱,我們明明覺道向前走,累世安住菩提道上,所以才叫做「百千億劫弘誓願」。我們現在<授記品>,每一位能夠得佛授記,佛陀都這樣對他們,未來能成佛,但是你還要再經過奉覲,供養奉侍,還要再多少的佛啊!三百萬億佛,或者是八千諸佛,或者是二百萬億佛,還要這麼久啊!百千劫,百千億劫,這樣長久的時間,還是要在弘誓願中,我們要發心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的習氣是無量無數,無明、煩惱,多少無明、煩惱,我們就要有多少方法去降服、去度他,這就是我們要累積功夫。百千億劫,就是要這樣長久的時間,修行就是要時時,無間、長時、無餘、尊重修,這四修法要與六度行並行,所以我們才能常常累世安住,我們才能世世在宏誓願度眾生,與眾生廣結善緣,我們才有辦法廣度眾生,這就是我們要努力,要學。

      「得佛授因記果」。最近一直說授因,很強調我們的因。我們在人的心目中是種下什麼因呢?我們若在他的心目中種了惡因,來生來世,你和他的緣就牽纏了,來生世由不得你自己,你的眷屬,一個小家庭的眷屬,就沒完沒了,何況芸芸眾生。所以這個因,我們要很小心。我們要很長久,我們對人,要常常警惕:我不要在他的心目中種一顆惡因,惡緣、惡種,我絕對不要在人的心目中,撒下這種惡因、結惡緣的果報,我不要再這樣了,我要常常警惕。自利,從他的態度,感恩啊,你又警惕我,我在你的身上學到我的柔和善順,我在你的習氣裡,我警惕了我,自己有這個習氣,這麼不好的習氣對人,哪怕你是無心的犯錯,卻是別人有心放在心裡。

      有聽到這樣,某某人對什麼人有成見,就這樣開始,他對這個人,常常放在心上。不只是對一個人,這個人,他就將他概括成整個,大家都不好。但是偏偏他對他,有成見這個人,不知道他對他有成見,還會關心:某某人不錯,怎麼會這樣沉下去了?為什麼現在是這樣?你們也要關心他一下。自己卻不知道別人是因為我們,起因,他的心就是將這個因擴大了,所以他的心念轉變,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說來,我們常常都在別人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雖然無心,但是我們在人家的心目中,也是種了一顆種子在那裡。所以我們自己若知道,可能「解鈴還需繫鈴人」,說不定這個人自己去度他,去將他沉下去的心拉上來,說不定這樣比較有效果。複雜的眾生啊!卻是在這種大道場裡,我每天都很感恩,我每天都在看眾生相,很感恩,我們要時時感恩。

       這就是種子,種子授因,我們這個因,我們自己的心要如何來自利?永遠在我們的心中,都不要還有帶著少分的煩惱。我們既要斷分段生死,我們也要斷變易生死。變易,就是觀念、思想,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在人家的身上起心動念,這叫做變易。起初我對你不錯,怎麼忽然間變這樣呢?我就將他排斥了,這就是都在我們的成見裡。我們既要修行,要自利,他怎麼會這樣變呢?要趕緊警惕自己,我有沒有變?這就是自利,在別人的身上,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如何去利他?就要看我們自己。所以這就是因,佛陀要看我們如何來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道。

      我們從發菩提心開始,累世是不是安住?這唯有佛陀能了解。與我們自覺的覺性,其實佛沒有離我們多遠,我們自己的自覺覺性,我們是不是累世都安住呢?有沒有這麼長久的時間都不變易?若是沒有變易,就是堅定道心,在這麼長久的時間,發心要度眾生,所以「佛授因記果」。到最後,我們若能再遇到佛出現在人間,那就是最後身了,佛陀就為我們授因記果,我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是目犍連已經開始得佛陀為他授記了。這是學佛要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於無量劫」。這就是要授記。目犍連尊者已經在無量劫,將能成佛,但是還要在無量劫,很長久的時間,「奉持佛法」,他對諸佛的教法,過去已經是這樣,未來還是一樣,將諸佛法都一直守持,沒有減少。所以一直到「諸佛滅後」,我們奉事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到諸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這幾天以來都一直說。「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佛若滅後,同樣敬佛如佛在,要如何從佛陀的生活中,一切的形相,不只是佛身的形像,是一切法將它表相出來。法是無形無體相,但是為了要將法傳下去,他就要建塔、造廟,要有人修行。寺院有修行者,佛法才有傳承。所以這樣就需要建塔造廟,還要在寺廟周圍要很恭敬尊重,清淨寺廟,塔寺,這樣來莊嚴。接下來,

經文:「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經文簡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圓教一實法,何言漸漸,此應是始終如一,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

*其實理可頓悟,但於事須漸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

         很長久的時間了,過去迦旃延、須菩提、迦葉、舍利弗,他們都是佛壽十二小劫,目犍連卻是二十四小劫,時間很長久,住世。「漸漸具足」,經文裡面說,供養很多佛之後,佛滅度,每一生世,他還是做傳法的人。所以他建塔,他造廟,他供養僧團,他莊嚴寺院,全都很莊嚴,這樣「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漸漸具足」,佛陀說法,時時是圓融一實乘的教法,為何會這樣漸漸?其實,這應該就是要告訴我們,漸漸的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始終如一。從我們第一念開始,我們接受了佛法,我們發心開始,我們就要有這分不退的心。我們常常一句話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若能抱持著初發心那一念,這就是開始。

       第一次聽法,第一次發心,我們要用「聽法歡喜發心」這個心念,是長時間,我們都要發無上心,發「菩提累世安住」這念心,所以叫做「漸漸具足」。從第一念開始,這樣長久長久以來不斷受持,這個因,長久的心,永遠都安住,累生累世,百千億劫,累生世不斷不斷發宏誓願,這樣始終。意思就是經過百千億劫,都是同樣的心,這樣叫做「漸漸具足」。因為我們累世,生生世世,來生都有第一念接觸到佛法時,我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發心修行時。所以說,要始終如一,不論你多久的時間,總是從開始第一生世。就像佛陀最初發心,他就說他的賢愚因緣經,他的因緣,最初第一念的發心,是從地獄中發心。在地獄中受苦時,看到火車,燒紅的車,燒紅的繩索背在身上拖這輛車,那時候的苦。看到別人的苦,自己的苦,所以不忍別人苦。看到別人已經死去活來,他發一念心,說:「他所出的力,由我一個人來拖。」這樣發這念心,獄卒一怒之間,鐵鎚打死這位地獄中發心的人。這樣他消了地獄的業,地獄中發心也能消業。獄卒一怒之下打死了,他就轉生天與人之間。

      開始發心,從地獄中開始,生生世世始終如一,這樣也是要經過無量數劫,因緣成熟。因為他要發願在這種堪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在五趣雜居,人間裡,我們的世界來度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願,就是第一念開始,一直到成佛。所以叫做「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生生世世都是在行菩薩道。其實,理,道理就是可頓悟,很快我們就能覺悟了,要覺悟道理很容易,但是我們要修行的過程,就是在人群中「於事須漸修」。我們在眾生的緣還未修好,我們要在眾生的心目中去布善種子,去度眾生。眾生很多的習氣,我們要如何轉他的習氣為正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去撒種子,撒善的種子?這種的菩提種,我們為了要度眾生,在眾生的心地去耕耘,撒善種子,與眾生結好緣,在人群中學更多,成長我們的慧命。

      所以說來,我們了解道理,但是我們能經得起磨練嗎?無法經得起磨練,你頓悟道理也沒有用。你頓悟了道理,必定要再經過了事,在人群中,我們待人做事,如何做、如何修?所以就要累生世,所以「於事漸修」,累生累世這樣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一直修,一直到了我們真正最後身。我們若能遇到佛,將佛的聲音入心來,體會因緣果報,再進修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樣,佛陀的教育,我們的最後身,佛陀的教育,自然就為我們授因記果。我們過去就是這樣,瞭解佛法,這樣一直修過來,在人事上、因緣上,慢慢我們都成熟了。這個因也成熟,緣也成熟了,確定你將來能定性。你已經定下你的性了,所以未來你能見多少佛,在無量佛的道場中修行,再歷練,到了你因圓果滿,所以叫做授因記果。道理要了解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完成我們修養的使命,是要在人間慢慢修過來。所以「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這樣才能叫做具足。

經文簡釋: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六塵之境,轉變自在,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佛壽住世時長達二十四劫。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所以成佛之後,他的依報,那就是「意樂國」。他的國名叫做「意樂」,在這個所依報的地方,而得作佛。「六塵之境,轉變自在」。因為目犍連他已經得到神通了,所以運用他的神通,是什麼神通呢?說實在的,就是六塵之境。六塵之境,是我們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他已經通達了,這個六塵境都是虛幻無常,所以不論是人、事、物,他都已經通達了,這樣轉變自在。所以,知道這些六塵境都是虛幻變化,要和人計較什麼呢?在事上,自然會心寬念純,這種六塵境沒有影響到他的道心,所以輕安自在。不論六塵境如何變化,卻是他還是輕安自在。他過去所修的行是這樣,所以「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因為他有如意通,所以將來的依正二報就是在「於意樂國」,就是意樂國,這樣作佛。

       這就是他過去修的因,長久的時間,六根對六塵,他都是這麼的輕安自在,所以心都不受六塵境所污染,這就是他修的因。「其佛壽命二十四小劫」。那就是這尊佛,目犍連成佛之後,壽命就有二十四小劫。長啊,很長,比迦旃延還長一倍的壽命。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

經文簡釋: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為天人說佛之大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比丘數多。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羅漢所證,有如是等大威德力。

      也就是說,常常都於意樂國中,在意樂國那個地方,常常都是在說法。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一樣,很多很多,都是很願意聽法的人為天人說法,為人間、天人這樣在說法,說十善五戒,為聲聞說「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像這樣的人很多,所以「聲聞無量,如恆河沙」。出家,這是表示出家的人很多,不只是天人,不只是人間的人很多,都是信仰佛法,出家的人更多,如恆河沙一樣。可見那個國家將來修行的人是這麼多。人人都能得「三明六通,有大威德」。那裡的聲聞乘,羅漢所證的果,已經到「三明六通」。「三明」大家都知道,每一尊佛在授記,都有「三明六通」。「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大家應該記得,過去一直說過了。「六通」呢?「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叫做「六通」。大家應該都要記住。所以都是羅漢所證的果。就是說,那些聲聞已經都到了這樣的程度,每一位比丘、聲聞,都是有大威德,這就是他未來所得的依正報。

經文簡釋: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眾多,志願堅固,道業精勤。

       不只是聲聞的修行者,以音聲聽法,還有菩薩,「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很多,發大心,修小乘行的人有恆河沙數,其實,發大心的菩薩也是無數,無法去計數,這些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的人,他的志很堅定、很堅固,所以道業很殷勤。這是修行,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就是道心堅固,他們人人都是向著菩提道上走,去圓滿自己,去成就他人,自我兼利,都住在菩提道上,而且是累生世,心都很堅固,志堅固,又是很精進。這要經歷過無央數劫,宏誓願,要不斷不斷要去度眾生。像這樣的菩薩,志願堅固,道業精勤的很多。

      所以,學佛,我們要時時連連接接,每一念心,我們要放在菩提道上。時間是這樣每天分秒一直消逝過去,生命的時間也是同樣,不斷減少了,我們到底有多久的時間,可以重新再來?我們真正的重新再來,那就是生命的盡頭。我們若到生命的盡頭,重新再來那一刻,是業將我們牽走了,或者是我們發心立願,這樣再重新的人生開始,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發菩提心。「漸次修行」。我們這輩子之前,已經經過幾年的修行?我們生命的盡頭,要再來的人生,要再漸次修行的那個初念,我們有辦法從現在帶去嗎?假如我們現在無法到我們生命的盡頭,帶著那一念,開始的那一念,這樣我們就是叫做受業牽引去了。這個念,就是剛才說的,我們在人的心中有播下惡緣嗎?你不好的種子,壞的緣,你若是撒了很多,那個緣就把你牽去了。因為你捨此投彼,你的眷屬已經在那裡等你了,惡緣在那個地方等待你,這個緣就把你牽去了。

       而我們現在趕緊能及時,將我們初發心的這一念,趕緊好好來培養。雖然我們應著那個緣去了,卻是我們這粒種子,未來再產生的緣,也是能幫助我們。即使是逆向的緣,也叫做「增上緣」,因為我們有一個正緣,善的增上緣。我們善的增上緣,比逆的增上緣還強,因為我們現在將我們的心念,已經將這個善的種子已經很有累積了。過去造的那股緣將我們牽去,但是我們現在修的緣,這個善緣、善因,我們能變成來生來世的助緣,善知識的,善的增上緣,這也是很重要。所以說,雖然常常說來不及,其實只要我們有心,趕緊將善緣累積,我們生命的盡頭還是有善緣可來幫助,這要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2晨語簡記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6月 23, 2015 3:0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星期一)

 

今天的偈是從成就菩薩到授記成佛的過程,當然是很重要,光是看到聽到就很歡喜。

成就菩薩,要自利利他一直到圓滿,就是我們常說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這需要你發無上菩提心,加上累世安住。

為什麼要長時修,就是要修到不受污染、不受影響。

「這就是他過去修的因,長久的時間,六根對六塵,他都是這麼的輕安自在,所以心都不受六塵境所污染,這就是他修的因。」

然後,因為你有發宏誓願,就繼續廣度眾生,百千億劫,一直一直做下去。

有一劫,機緣成熟了,你要遇到佛,佛就為你授記成佛。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
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
百千億劫宏誓廣度眾生
得佛授因記果將來成佛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很清楚,也很明顯,但是要到圓滿,圓滿那就要經過長久時間,這念心一定要堅定,堅定在六度四修,三無漏學,我們都要完全圓滿。自利比較簡單,修行,既發心修行,我們就是守好我們自己的本份,持戒清淨,不犯錯,這比較簡單,而要利他,那就比較困難了。利他,除了我們自己本身要修持得好,還要入人群中。人群中各人的習氣都不同,各人都有不同的煩惱、無明,見解紛歧。十個人有十種煩惱,十個人有百百種的見解,我們要去適應他的見解,要能在他的煩惱無明中,我們不受他影響到,這很不簡單,不只是不受影響,還要度化、降服他,所以要能圓滿,那就是如佛,佛德,十號具足。佛德十號之中,有一號叫做「調御丈夫」。眾生的意思,就是除了人以外,所有的生物,無法計算幾萬萬種的生物,每一種的生物都有牠不同的性,牠的習性不同,所以我們要如何調伏所有眾生的習性?光說蛇這一類,蛇的習性就不同,有的蛇毒性很強,有的蛇很溫馴無毒,光說這一類的生物,就有很不同的習性,性不同。

  光是說蛇毒,就有不同的毒,所以若被蛇咬了,醫生都會問:「是被什麼蛇咬到的?」所以若是被蛇咬,要趕快認清楚那條蛇,牠身上的花紋是哪一種,是與龜殼花一樣呢?還是與雨傘節一樣?總是要知道哪種毒,才能知道用何藥來解毒。光是這一類,蛇類這種生物,牠的毒性都不同。眾生這麼多種類,牠的煩惱、無明,就如眾生的習氣與牠體內的毒性一樣,要如何去調伏?獅類、虎類很猛,虎、狼、獅、豹,這全都是看見人就要攻擊,這些動物體力又都很強,調卸師(馴獸師)有辦法能一一將牠們調伏,這就是如佛德的圓滿,就是利他的成就。佛德要能到達圓滿,一定要有能降服一切眾生。自利,將我們自己修好,自己與眾生之間,看見眾生的習氣不好,我們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要從眾生的錯誤、不好的習氣,感恩啊!警惕自己,這才是美德,這也才是自利。我們還沒有辦法利他,我們要自己自我警惕,讓我們能戒、定、慧再堅固一些。

  這讓我們自覺,讓我們修戒,看別人的錯誤,我們要趕緊反省自己,我們有沒有這樣?是,我也是這樣,我就要趕緊懺悔。這就是用感恩心去看對方,他是用逆增上緣來對待我們,我們也要感恩,這是反向的教育,反方向的教育,他是逆增上緣,就是反方向的教育,我們要感恩他。看見別人態度不好,就如一面鏡子,我們看到鏡中那個人,那個人的態度是這樣,我討厭,而我自己照我自己,我的態度是不是也這樣?也同樣會讓人討厭。感恩啊!我們面對著的就如一個逆向的鏡中人,我們要趕緊正向來看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與那個逆向的鏡中人一樣?若有,我們要趕緊回向正面來看自己;看別人的態度不好,我們要趕緊表達好的態度來對人。

  這我們都要用感恩心,這才是真正自利,才能真正去除我們的煩惱、無明,這樣對自己的人格,也才叫做圓滿。我們對自己的人格圓滿了,自然與人結好緣,在人群中,自然讓人看了信任,讓人聽了歡喜,能夠接受我們,親近我們,我們就教育他,這樣才有辦法利他。所以「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我們要成佛的過程中,必定要行菩薩道,所以「發無上菩提心」,還要「累世安住」,要很長久。我們發了菩提心,聽法,我們覺,覺悟了,我們發心,佛陀的開示,我們一定要覺悟。我們過去的迷途,有一個指導道路的人,「你要去哪裡去?怎會走來這裡來?」「我就是要去哪裡。」「你錯了,不是從這裡,你應該要從那裡。」我們沒有問,人家自己來指導我們。

  佛陀是無問自說,是不請之師,他來到人間,就是為一大事要來開示,我們向來都一直走錯的路,在窮子喻「信解品」中不就是這樣嗎?二十餘年或是五十餘年。這五十餘年就是表示,我們都一直錯誤在五道之中,我們雖然已開始接觸佛法了,但還是在二乘之中,所以在窮子喻「信解品」是二十或五十餘年。「二十」就是表示還在二乘之中。佛陀說法,雖然我們聽到了,聽到了佛法,卻只是知道在「苦集滅道」,瞭解「十二因緣法」,一直停留在這裡,緣覺與聲聞只想要自利,但是沒進步,要進步到哪裡呢?六度,六度才是佛陀他要說法的目的,來為我們開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只是人人都是迷在五道四生中,需要人人來接觸佛法,瞭解自己要如何修五戒、修十善。

  做人.在人間不離開五戒,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則。我們若想要享受,想要得福,你就要行十善,這就是人天道。一般社會人群應該都要多接受佛法,沒想要修行,也要多瞭解五戒十善。發心做人要守人倫道德,這叫做五戒,還要發心,不忍眾生有苦難,所以行十善。雖然行十善,卻缺少了那分了脫生死的心,所以他會不斷在三界六道之中,這就是人天道,天福享盡也還要再來人間,在人間,無明一起,再造出其他違背人間規律,這樣就是三細,三細就是貪瞋癡,這三細的煩惱,很微細的煩惱,在內心又再啟動起來,就開始行為了,就去造作,這樣就要再墮落。除了做人以外,因為人類才會有互相製造煩惱的機會,所以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去了。

  因為人間是五趣雜居地,很複雜,你沒聽到佛法,不懂得守五戒,還是一樣迷茫,在迷茫的道路上走。佛陀來人間,就是要為我們開示,我們是否有悟入?既是悟入,我們就要發菩提心。走在這條覺道,大覺道,要累世安住,累世就是無始劫,累生累世不斷累積,都是在菩薩道中,菩提道上走,來來回回。我們的覺悟、我們的覺性,我們不想要又在人間造作複製煩惱,我們明明覺道向前走,累世安住菩提道上,所以才叫做「百千億劫弘誓願」。我們現在<授記品>,每一位能夠得佛授記,佛陀都這樣對他們,未來能成佛,但是你還要再經過奉覲,供養奉侍,還要再多少的佛啊!三百萬億佛,或者是八千諸佛,或者是二百萬億佛,還要這麼久啊!百千劫,百千億劫,這樣長久的時間,還是要在弘誓願中,我們要發心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的習氣是無量無數,無明、煩惱,多少無明、煩惱,我們就要有多少方法去降服、去度他,這就是我們要累積功夫。百千億劫,就是要這樣長久的時間,修行就是要時時,無間、長時、無餘、尊重修,這四修法要與六度行並行,所以我們才能常常累世安住,我們才能世世在宏誓願度眾生,與眾生廣結善緣,我們才有辦法廣度眾生,這就是我們要努力,要學

     
「得佛授因記果」。最近一直說授因,很強調我們的因。我們在人的心目中是種下什麼因呢?我們若在他的心目中種了惡因,來生來世,你和他的緣就牽纏了,來生世由不得你自己,你的眷屬,一個小家庭的眷屬,就沒完沒了,何況芸芸眾生。所以這個因,我們要很小心。我們要很長久,我們對人,要常常警惕:我不要在他的心目中種一顆惡因,惡緣、惡種,我絕對不要在人的心目中,撒下這種惡因、結惡緣的果報,我不要再這樣了,我要常常警惕。自利,從他的態度,感恩啊,你又警惕我,我在你的身上學到我的柔和善順,我在你的習氣裡,我警惕了我,自己有這個習氣,這麼不好的習氣對人,哪怕你是無心的犯錯,卻是別人有心放在心裡。

     
有聽到這樣,某某人對什麼人有成見,就這樣開始,他對這個人,常常放在心上。不只是對一個人,這個人,他就將他概括成整個,大家都不好。但是偏偏他對他,有成見這個人,不知道他對他有成見,還會關心:某某人不錯,怎麼會這樣沉下去了?為什麼現在是這樣?你們也要關心他一下。自己卻不知道別人是因為我們,起因,他的心就是將這個因擴大了,所以他的心念轉變,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說來,我們常常都在別人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雖然無心,但是我們在人家的心目中,也是種了一顆種子在那裡。所以我們自己若知道,可能「解鈴還需繫鈴人」,說不定這個人自己去度他,去將他沉下去的心拉上來,說不定這樣比較有效果。複雜的眾生啊!卻是在這種大道場裡,我每天都很感恩,我每天都在看眾生相,很感恩,我們要時時感恩。

       
這就是種子,種子授因,我們這個因,我們自己的心要如何來自利?永遠在我們的心中,都不要還有帶著少分的煩惱。我們既要斷分段生死,我們也要斷變易生死。變易,就是觀念、思想,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在人家的身上起心動念,這叫做變易。起初我對你不錯,怎麼忽然間變這樣呢?我就將他排斥了,這就是都在我們的成見裡。我們既要修行,要自利,他怎麼會這樣變呢?要趕緊警惕自己,我有沒有變?這就是自利,在別人的身上,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如何去利他?就要看我們自己。所以這就是因,佛陀要看我們如何來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道。

     
我們從發菩提心開始,累世是不是安住?這唯有佛陀能了解。與我們自覺的覺性,其實佛沒有離我們多遠,我們自己的自覺覺性,我們是不是累世都安住呢?有沒有這麼長久的時間都不變易?若是沒有變易,就是堅定道心,在這麼長久的時間,發心要度眾生,所以「佛授因記果」。到最後,我們若能再遇到佛出現在人間,那就是最後身了,佛陀就為我們授因記果,我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是目犍連已經開始得佛陀為他授記了。這是學佛要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於無量劫」。這就是要授記。目犍連尊者已經在無量劫,將能成佛,但是還要在無量劫,很長久的時間,「奉持佛法」,他對諸佛的教法,過去已經是這樣,未來還是一樣,將諸佛法都一直守持,沒有減少。所以一直到「諸佛滅後」,我們奉事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到諸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這幾天以來都一直說。「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佛若滅後,同樣敬佛如佛在,要如何從佛陀的生活中,一切的形相,不只是佛身的形像,是一切法將它表相出來。法是無形無體相,但是為了要將法傳下去,他就要建塔、造廟,要有人修行。寺院有修行者,佛法才有傳承。所以這樣就需要建塔造廟,還要在寺廟周圍要很恭敬尊重,清淨寺廟,塔寺,這樣來莊嚴。接下來,

經文:「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經文簡釋: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圓教一實法,何言漸漸,此應是始終如一,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

*其實理可頓悟,但於事須漸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


         
很長久的時間了,過去迦旃延、須菩提、迦葉、舍利弗,他們都是佛壽十二小劫,目犍連卻是二十四小劫,時間很長久,住世。「漸漸具足」,經文裡面說,供養很多佛之後,佛滅度,每一生世,他還是做傳法的人。所以他建塔,他造廟,他供養僧團,他莊嚴寺院,全都很莊嚴,這樣「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漸漸具足」,佛陀說法,時時是圓融一實乘的教法,為何會這樣漸漸?其實,這應該就是要告訴我們,漸漸的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始終如一。從我們第一念開始,我們接受了佛法,我們發心開始,我們就要有這分不退的心。我們常常一句話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若能抱持著初發心那一念,這就是開始。

       
第一次聽法,第一次發心,我們要用「聽法歡喜發心」這個心念,是長時間,我們都要發無上心,發「菩提累世安住」這念心,所以叫做「漸漸具足」。從第一念開始,這樣長久長久以來不斷受持,這個因,長久的心,永遠都安住,累生累世,百千億劫,累生世不斷不斷發宏誓願,這樣始終。意思就是經過百千億劫,都是同樣的心,這樣叫做「漸漸具足」。因為我們累世,生生世世,來生都有第一念接觸到佛法時,我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發心修行時。所以說,要始終如一,不論你多久的時間,總是從開始第一生世。就像佛陀最初發心,他就說他的賢愚因緣經,他的因緣,最初第一念的發心,是從地獄中發心。在地獄中受苦時,看到火車,燒紅的車,燒紅的繩索背在身上拖這輛車,那時候的苦。看到別人的苦,自己的苦,所以不忍別人苦。看到別人已經死去活來,他發一念心,說:「他所出的力,由我一個人來拖。」這樣發這念心,獄卒一怒之間,鐵鎚打死這位地獄中發心的人。這樣他消了地獄的業,地獄中發心也能消業。獄卒一怒之下打死了,他就轉生天與人之間。

     
開始發心,從地獄中開始,生生世世始終如一,這樣也是要經過無量數劫,因緣成熟。因為他要發願在這種堪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在五趣雜居,人間裡,我們的世界來度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願,就是第一念開始,一直到成佛。所以叫做「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生生世世都是在行菩薩道。其實,理,道理就是可頓悟,很快我們就能覺悟了,要覺悟道理很容易,但是我們要修行的過程,就是在人群中「於事須漸修」。我們在眾生的緣還未修好,我們要在眾生的心目中去布善種子,去度眾生。眾生很多的習氣,我們要如何轉他的習氣為正念?在他們的心目中去撒種子,撒善的種子?這種的菩提種,我們為了要度眾生,在眾生的心地去耕耘,撒善種子,與眾生結好緣,在人群中學更多,成長我們的慧命。

     
所以說來,我們了解道理,但是我們能經得起磨練嗎?無法經得起磨練,你頓悟道理也沒有用。你頓悟了道理,必定要再經過了事,在人群中,我們待人做事,如何做、如何修?所以就要累生世,所以「於事漸修」,累生累世這樣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一直修,一直到了我們真正最後身。我們若能遇到佛,將佛的聲音入心來,體會因緣果報,再進修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樣,佛陀的教育,我們的最後身,佛陀的教育,自然就為我們授因記果。我們過去就是這樣,瞭解佛法,這樣一直修過來,在人事上、因緣上,慢慢我們都成熟了。這個因也成熟,緣也成熟了,確定你將來能定性。你已經定下你的性了,所以未來你能見多少佛,在無量佛的道場中修行,再歷練,到了你因圓果滿,所以叫做授因記果。道理要了解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完成我們修養的使命,是要在人間慢慢修過來。所以「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這樣才能叫做具足。

經文簡釋: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六塵之境,轉變自在,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佛壽住世時長達二十四劫。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所以成佛之後,他的依報,那就是「意樂國」。他的國名叫做「意樂」,在這個所依報的地方,而得作佛。「六塵之境,轉變自在」。因為目犍連他已經得到神通了,所以運用他的神通,是什麼神通呢?說實在的,就是六塵之境。六塵之境,是我們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他已經通達了,這個六塵境都是虛幻無常,所以不論是人、事、物,他都已經通達了,這樣轉變自在。所以,知道這些六塵境都是虛幻變化,要和人計較什麼呢?在事上,自然會心寬念純,這種六塵境沒有影響到他的道心,所以輕安自在。不論六塵境如何變化,卻是他還是輕安自在。他過去所修的行是這樣,所以「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因為他有如意通,所以將來的依正二報就是在「於意樂國」,就是意樂國,這樣作佛。

       
這就是他過去修的因,長久的時間,六根對六塵,他都是這麼的輕安自在,所以心都不受六塵境所污染,這就是他修的因。「其佛壽命二十四小劫」。那就是這尊佛,目犍連成佛之後,壽命就有二十四小劫。長啊,很長,比迦旃延還長一倍的壽命。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

經文簡釋: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為天人說佛之大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比丘數多。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羅漢所證,有如是等大威德力。


     
也就是說,常常都於意樂國中,在意樂國那個地方,常常都是在說法。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一樣,很多很多,都是很願意聽法的人為天人說法,為人間、天人這樣在說法,說十善五戒,為聲聞說「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像這樣的人很多,所以「聲聞無量,如恆河沙」。出家,這是表示出家的人很多,不只是天人,不只是人間的人很多,都是信仰佛法,出家的人更多,如恆河沙一樣。可見那個國家將來修行的人是這麼多。人人都能得「三明六通,有大威德」。那裡的聲聞乘,羅漢所證的果,已經到「三明六通」。「三明」大家都知道,每一尊佛在授記,都有「三明六通」。「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大家應該記得,過去一直說過了。「六通」呢?「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叫做「六通」。大家應該都要記住。所以都是羅漢所證的果。就是說,那些聲聞已經都到了這樣的程度,每一位比丘、聲聞,都是有大威德,這就是他未來所得的依正報。

經文簡釋: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眾多,志願堅固,道業精勤。

       
不只是聲聞的修行者,以音聲聽法,還有菩薩,「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很多,發大心,修小乘行的人有恆河沙數,其實,發大心的菩薩也是無數,無法去計數,這些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的人,他的志很堅定、很堅固,所以道業很殷勤。這是修行,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就是道心堅固,他們人人都是向著菩提道上走,去圓滿自己,去成就他人,自我兼利,都住在菩提道上,而且是累生世,心都很堅固,志堅固,又是很精進。這要經歷過無央數劫,宏誓願,要不斷不斷要去度眾生。像這樣的菩薩,志願堅固,道業精勤的很多。

     
所以,學佛,我們要時時連連接接,每一念心,我們要放在菩提道上。時間是這樣每天分秒一直消逝過去,生命的時間也是同樣,不斷減少了,我們到底有多久的時間,可以重新再來?我們真正的重新再來,那就是生命的盡頭。我們若到生命的盡頭,重新再來那一刻,是業將我們牽走了,或者是我們發心立願,這樣再重新的人生開始,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發菩提心。「漸次修行」。我們這輩子之前,已經經過幾年的修行?我們生命的盡頭,要再來的人生,要再漸次修行的那個初念,我們有辦法從現在帶去嗎?假如我們現在無法到我們生命的盡頭,帶著那一念,開始的那一念,這樣我們就是叫做受業牽引去了。這個念,就是剛才說的,我們在人的心中有播下惡緣嗎?你不好的種子,壞的緣,你若是撒了很多,那個緣就把你牽去了。因為你捨此投彼,你的眷屬已經在那裡等你了,惡緣在那個地方等待你,這個緣就把你牽去了。

       
而我們現在趕緊能及時,將我們初發心的這一念,趕緊好好來培養。雖然我們應著那個緣去了,卻是我們這粒種子,未來再產生的緣,也是能幫助我們。即使是逆向的緣,也叫做「增上緣」,因為我們有一個正緣,善的增上緣。我們善的增上緣,比逆的增上緣還強,因為我們現在將我們的心念,已經將這個善的種子已經很有累積了。過去造的那股緣將我們牽去,但是我們現在修的緣,這個善緣、善因,我們能變成來生來世的助緣,善知識的,善的增上緣,這也是很重要。所以說,雖然常常說來不及,其實只要我們有心,趕緊將善緣累積,我們生命的盡頭還是有善緣可來幫助,這要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2晨語簡記   2015/06/2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6月 23, 2015 6:56 pm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
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
百千億劫弘誓,廣度眾生
得佛授因記果,將來成佛

(修行要得圓滿,須經長久時間,念心更要堅固於六度四修三無漏,自利很簡單,守本分、清淨不犯錯, 利他則太難。入人群不受他人習氣影響,還要以種種方法來度化或降伏,談何容易。具足萬德的佛,十號/德當中包括 "調御丈夫",不只是人,還包括眾生,要完全調伏, 很不簡單。就說蛇,種類繁多,分有毒無毒,毒性也分輕重,還有獅 、狐、虎、豹,也是需要馴獸師來調伏。

在尚未利他之前,見眾生相時應有自覺,見惡相則逆向教育,遇到逆增上緣,先反觀自照,以正向思惟調整,才能得以自利,成就自我圓滿的人格,進而發恆久菩提心。

法華經譬喻品的窮子喻,說貧窮子經歷二十餘年或五十餘年的顛沛流離,表示弟子分別在二乘和五道中迷途,縱然在修人天福報,卻又複製種種煩惱而落入輪迴。佛教開示要弟子守五戒修十善,再發無上菩提心,經累世安住於菩薩行,經歷百千億劫不斷於四修法、六度行, 世世弘誓大願廣度眾生,終將得佛授因記果而成佛。

小家庭糾結已沒完沒了,何況社會/如來大家庭? 因此待人處世應該謹慎,別在他人心中撒下惡種子,雖或無心但對方卻有意,所以解鈴人還須繫鈴人,變易生死為思想和觀念的變易,發心後要自覺覺性安住並堅定道心。)

(昨日經文說到:目犍連如今已得佛授記,並)於無量劫(的長時間),奉 <事護>持佛法。(即使在)諸佛滅< 度>後,(還是建)起七寶塔,(以)長( 竿)表(徵)金(佛)剎,(更以)華香伎樂 ,而以(作為)供養,諸佛塔廟。
(目犍連敬佛如佛在,為能傳揚佛法 ,而將一切法表相,並起塔造廟, 同時照顧周圍的清潔,令道場莊嚴 。)

●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
○ (目犍連)圓(融)教一實法,何言漸漸,此<處>應<該>是(表示)始終如一,(而)漸漸具足(了)圓滿菩薩道已 。

○ 其<真>實<諦>理可(得)頓悟,但( 由)於(奉)事須漸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才)得(以)具足。

●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 (目犍連以其神通,令)六(根緣於六)塵之境,轉變(輕安) 自在,由( 於過去不斷的修,而有) 如意通(, 將來所得佛果)之所(應)化(示)現, 故名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 (目犍連成佛後。佛號為多摩羅提栴檀如來,其)佛壽住世時(,比起迦業、須菩提,和迦旃延的佛壽住世的十二劫多一倍,)長達二十四劫 。

●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
○ (成佛後的目犍連,一樣在意樂國土裏,不斷)為天人說佛之大道。

● 聲聞無量,如恒河沙:
○ (意樂國土裏不只聲聞眾無量數如恆河邊的沙,連出家的)比丘數(量也非常)多。

●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 (聲聞)羅漢(所修的因,都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而)所證( 得),有如是等(的)大威德力。

●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 (不只是聲聞,連傳揚佛法的)菩薩(也是)眾多,(人人的)志願(和道心)堅固,道業(的修習也是)精<進殷>勤。

(學佛,每一念心都要在菩提道上, 雖然時間分秒流逝,生命不斷退減 ,到底能有多少時間能重新再來? 再來的那刻,是帶業牽引? 還是繼續發心立願?? 此刻把握機會造增上緣和累積善緣,即使遇到逆增上緣 ,要以感恩心對待,未來的助緣很重要。雖一直和大家說來不及,只要有心累積善緣,即使來到生命的盡頭,也會有善緣相助。)


六度四修三無漏
念心堅固菩提行
不知來世業善隨
把握此生造善緣
逆增上緣當警惕
莫隨境轉落惡趣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2/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 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5/06/2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