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安忍不動謂修戒定法
入不思議境障轉慧開
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
神智洞達辯才樂說法
安忍不動修戒定慧,大家聽起來都很熟悉了,這些法,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就是希望與大家分享,將這些名詞意義要深深印在心版裡。安忍不動,這是我們修行者,也是我們學佛者所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不能缺少。平常的人修行就是需要安忍不動,時時日日,生活中要輕安心,心要安,不要凡事就是患得患失,我們要過一個輕安的生活,沒有粗重的煩惱來壓迫我們的心。世間事,看開就輕安了,輕安自在,這是修行者的目標,也是修行者生活的態度,既是修行,就不會被世間事物,人事有壓迫感,所以我們必定要輕安自在。若要輕安自在,我們就要忍,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自然我們就平安,這就是忍。不與人爭,凡事我們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爭執什麼呢?放寬、放下人我是非的成見,放下了,安忍啊!人與人之間,過去就好了,不放在心中,這也都是叫做平時我們待人接物,在人間處事,就是要在安忍中,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不要受到人間影響來煽動我們的心,無明風不來搖動我們的心念,所以叫做安忍不動,我們要堅定的心。思惟修,在安忍不動中,這都是我們平時要常常記住,這都是我們在生活中不能減少,因為你在人事物中,所以,思惟修、安忍心,這都是要不動搖,才有辦法修戒定法,這戒定法是我們的無漏學,修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這是我們平時要用功的,要守在安忍不動,必定要在我們戒定的心力。所以「入不思議境」,自然就「障轉慧開」,我們煩惱重重,智慧無法開朗出來,所以我們必定要我們的煩惱、障礙一一撥開,自然智慧就開了;煩惱若沒撥開,智慧無法展現出來。所以障轉,我們障礙若轉過去,自然智慧就發現出來。這就是要有前面的安忍、思惟修,定力不動,這樣要平常在日常人群中所修來的法,我們才有辦法入不思議的境界,障礙才會轉。
每天聽經之後,不就是「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業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我們每天都在誦的偈文,這些偈文是隨著螢幕幻燈片這樣過,幻化過去,或者是銘刻在我們心版裡?「願消三障諸煩惱」,要「願消」,當然你就要下功夫,所以這安忍不動修戒定慧,這是必定要下的功夫,要用心,要修持,我們才能真正入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轉動了業障,我們智慧才會開。「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我們若是慧開,自然就徹見事理。人間事與真理,真理無形無體,但是合成起來就是人間事,人間事來困擾我們,我們要如何將人間事透徹瞭解,回歸到真如妙理?這種無形無體,我們與人事物計較什麼呢?看透徹,看開了,回歸於理,沒有形體,這是真理。所以,若能這樣「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自然我們就慧命增長,四無礙辯(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解」)自然就展現,所以「解諸經論」。
自然心智,就是智慧,自然就洞達,智慧就整個打開。神智就是我們的精神、智慧的精髓,那就叫做神智。自然沒什麼東西遮蓋我們,完全開朗了,所以叫做洞達,真正的完全開朗了,就辯才樂說無礙。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說法要如何說?佛法這樣深,或者是簡單無味的東西,要如何變成很活的法,回歸到與科學、天體、人文等等能夠會合起來?這法要如何來說?如何來傳?傳到能讓人人理解,這就要很用心。尤其是「障轉慧開」,人人生來人間,誰沒帶著無明煩惱來呢?誰過去生中沒有造過業而來呢?人人都有。除了佛陀,佛陀累生累世,已經在無量數佛的道場修行,他在無央數劫,在人群中淬煉過,他就是發心立願要來這五濁惡世,五趣雜居,堪忍的世間,要來引導眾生去迷就悟,所以他來開示,期待眾生能悟入,世間唯有釋迦牟尼佛是去除了無明煩惱,抱著傳法的心而來,其餘的人都是懵懂,受業牽引而來。
佛陀他自也說,他雖然成佛了,他也還有餘業未盡,所以他還要在娑婆中。比如說,佛陀身體也會生病,最後也要現病相而入滅等等,尤其是已成佛了,壽命也與一般人一樣,不算長。這就是他的願力,來了,現與世間人都一樣的形相,這就是他所帶來的願,安忍五趣雜居,堪忍的世間,這是他的願力不動,而且現修行的相,修戒定慧法給我們看,就是要這樣走過來的路,引導我們走,還要不斷來為我們說法,牽引我們能入不思議的境界,說法讓我們瞭解,轉業障能夠開智慧。
現在為目犍連授記,目犍連也就是聽法,受記之後,他也要轉障礙開智慧,知道目犍連是佛的弟子中,不可多得的,開始時有舍利弗的智慧,有目犍連的神通,二人在佛陀的身邊,幫助佛廣度眾生,功不可沒。這就是目犍連尊者他來到人間幫助佛陀很多,佛教能一時興盛在人間,舍利弗,目犍連,尤其是目犍連真的是功高。因為佛陀成佛的第二年,二個人就入僧團來了,所以在佛身邊奉事佛,也是佛的侍者。也是佛陀所需要,因要與外面的人布達、說話等等,這二位也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佛陀帶著僧團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期間雖然度了不少了,卻也受了很複雜的外道教徒,起了嫉妒的心,想盡辦法要滅佛,破壞佛法、僧團,這是那個時代,佛世就遇到這樣多坎坷的事。一直到目犍連尊者也已受佛陀授記完了,佛陀也是將要入滅以前,有一次,目犍連他就是在僧團中,受外道教徒最瞋恨、最嫉妒的一個人。所以有一群尼犍子苦行者,這是外道教,尼犍子苦行者,這群人對目犍連實在恨入骨髓,因為有他在,佛法一直都很興盛。大家認為:目犍連若死了,自然就影響釋迦佛很大。所以尼犍子就企圖找殺手,有人用錢聘人,想辦法來殺害目犍連。
所以,在那段時間,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裡,這群殺手都在佛陀的精舍,在佛陀說法的精舍周圍,在那裡埋伏著,就是找機會要殺害目犍連。目犍連都知道,他都運用神通,來去無行蹤,讓這些殺手都沒有機會可下手殺害他。有一次,目犍連他忽然間想到,想到自己過去生中還有未消的業,過去生所做的因緣,惡因惡果還未消除,今生此世應該是最後身,就不要再有來生世,再惹來業力的報應。所以,他那一天就甘願放下了,不運用神通,就這樣很平常地走出佛陀說法的精舍,這群人看到目犍連,就開始跟蹤他,來到一個較荒野的地方,這群人將他圍起來,開始就打他。一群人用下很重的手,刀棍等等。目犍連他有心想消除業,今生此世願意取入滅,所以沒有抵抗,就這樣被打得傷很重。
大家認為他死了,把他拖到草叢裡,人就散開了,目犍連再運用他最後的定力,恢復他的身體,拖著命回到精舍,向佛陀頂禮,向佛陀告別,說:「佛啊,我想要取入滅了。」佛陀就跟他說:「你要取入滅,就先向這些比丘說法,為他們說一場話。」目犍連還是同樣聽佛的教導,向著比丘來說法,講出了他跟隨佛陀的一生中,所得的心得。這樣說完了這一場後,再向佛陀頂禮,就這樣離開出去了。沒多久,走到山下,在那個地方坐下來時,又被外道教徒發現,「目犍連還在!」就這樣將石頭推下去,目犍連就往生了,就入滅了。他是用這樣的形態來轉他的業,是最後身。這個訊息傳出去,阿闍世王非常的震怒,「這種外道教徒這麼狠的心,竟然殺害佛陀僧團這位最好的人,神通第一目犍連。」所以下令抓人,這些人也被處罰了。
比丘大家很不捨,來向佛陀請示,大家不捨,「佛陀啊!目犍連他這次出去,會受到外道的殺害,佛陀難道不知道嗎?」佛陀就說:「這是目犍連的最後身,目犍連的心願,就是餘業未盡,他就是要消除這多生以來的業。」大家就請佛陀說出了目犍連,到底是過去生(是)什麼樣的業。佛陀就說,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位年輕人,他本來很孝順他的父母,父母都是兩眼失明的人,他很孝順這一對盲眼的父母。後來,娶妻之後,他的妻了,對公婆很不滿,且要常常侍候他們,於是她想盡辦法來唆使先生,這位先生受到嬌妻不斷在耳邊說他父母的不是,慢慢對父母起反感,開始起了不孝不順的心。有一天,用車子將他的父母載到最偏僻的山林裡,將父母拖下來,打死父母。這是他過去生中所做過,大不孝、大忤逆的罪業,所以這輩子受這些外道教大家的瞋恨、嫉妒,追殺他。
若是身體被石頭打碎,那就是另外一生,他身為捕魚人。就是因捕魚,所殺的生命無量數,所以他就受這個報,多生的罪業,今生最後身受報。大家聽了之後,瞭解了,因緣業力可怕啊!多生以來,造這麼多的業,哪怕是修行,到最後,過去生很多的業,就是在這一生報盡了,所以全身粉碎,這就是表示多生的業障今生受。我們要常常體會,「四諦」,苦諦要聽入心,「十二因緣」,因果不昧,既然我們現在修行,我們更要遵守戒定慧法,修行的過程,安忍不動,這是我們大家一定要學的。今生不安忍,要待何生呢?你不安忍,再與人造作惡因緣,再造因、造緣,多可怕啊!所以我們必定要安忍不動,必定要修戒定慧法,我們才能看透世間,我們才能障轉慧開。
業障,該來的總是會來,只要我們安忍不動,這樣一項一項業報就消了。我們若每次遇到什麼事情,感恩啊!業障現前,報就消了。所以,又消一個業了,這就是要安忍不動,這樣才不會業力現前,我們又與他互相再複製無明。我們若有修行,自然安忍不動,業報現前,安忍,這樣就過去了,業就消了。這就是我們要修戒定慧。常常說,身上若被荊棘刺到,三根,無意間摸到一根,痛啊!知道了,這裡就是有一根刺,我們才懂得拔掉這根刺,這根刺拔起來就沒了。所以我們應該就都要能知道,這種該有(果報),我們總是要受;戒定慧,我們要修;法,我們要清楚,才能轉業慧開。這樣「徹見事理」,自然我們要如何聽法之後來說法,智慧,我們的精髓,智慧的精髓洞達,自然就辯才樂說。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受持的地方。佛陀的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先佛入滅而去。不只是目犍連,舍利弗也是,目犍連走了之後,入滅之後,舍利弗沒多久也告別佛陀而去,也去取入滅了。這是佛最難堪,這麼大歲數了,身邊的弟子也年邁了,先他而去。所以佛陀入滅時,舍利弗、目犍連已經離開了,這是佛陀已經為目犍連授記。
這段文,「於佛智慧,皆不退轉。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接下來這段文說,「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前面已經說「於佛智慧,皆不退轉」,就是指目犍連,現在為目犍連授記,向目犍連說,未來成佛的國土的莊嚴。尤其是壽命,是多少呢?幾劫的壽命呢?二十四小劫的壽命,這麼長喔!這位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就是目犍連他將來成佛,他的壽命有二十四小劫這麼長。尤其是在那個國土裡,常常為天人演說,因為那個國土沒有四惡道,都是善道,都是富有的人,都是守規矩的人。天道就是富有,人群人人守戒規,就是都是好人的地方,這個國土是這麼單純,而且那裡的人都是愛聽法的人,所以「常為天人,演說佛道」。尤其是「聲聞無量,如恆河沙」,這麼多人願意出家,跟隨佛的身邊,佛陀時時為他們說法,所以「聲聞無量,如恆河沙」。再者,這些人都已經得果的羅漢,都是得「三明六通」,人人都是有大威德。經文裡面這樣說。尤其是「菩薩無數」,不只是菩薩多,發大心、立大願,最難得的,那就是「志固精進」。這就是這尊佛,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這個國土的人群就是他的眷屬,大家都這麼的精進,聽法那麼認真,所以這就是佛他所修行。
所以,「於佛智慧」,這些人、這些菩薩都是聽佛(法)之後,「志固精進」。同樣的,於修學佛的智慧,「皆不退轉」,那些菩薩都是不退轉的菩薩。同樣的,那些菩薩,「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因為那些菩薩在佛──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滅度之後,那些菩薩同樣會傳正法,正法會傳多久呢?四十小劫。這個法運很長啊!釋迦佛的正法何其短啊!是因為眾生的業重,正法就短,眾生業重,所以佛壽也短。這就是五濁惡世,五趣雜居,這個地方,佛壽不長,正法也短,所以未來在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他的國土,都沒有惡道的人,大家都是富有,都是守戒的人,那個地方正法昌盛,聽法的人很多,發心的人很多,所以正法就會很長久,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到像法的時代,雖然正法四十小劫也會過去,法運也會慢慢衰落下去,但是他還有形像,佛法的名稱與一切的景象都還是很好,所以,信佛的人還不少,但是真正身體力行,真修行者慢慢就消退了,這叫做像法。這是前面的文,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那些菩薩「於佛智慧」,還是不退轉,就是這樣住世弘揚佛法,佛滅度之後還是一樣。所以,像法,修行者慢慢衰退了,但是也有四十小劫的時間這麼長。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
經文簡釋: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上首弟子,具威德者。以下半頌,標示所有下根弟子應當總為授記。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意思就是「上首弟子,具威德者」。這就是說這些弟子,「我諸弟子」,現在再回到釋迦牟尼佛他的道場,他的這些弟子「威德具足」。已經大家修行到這些威德具足者,就是上首弟子,就如舍利弗、目犍連、迦旃延、迦葉等等,這些都是上首弟子,已經受記了,算是上根。最上根就是舍利弗,智慧第一,他在〈方便品〉與〈譬喻品〉時,在〈方便品〉完全徹悟了,在〈譬喻品〉完全發大心,佛陀開始為他授記。這是聲聞弟子中第一位授記,是上根器的人。再接下來就是〈信解品〉,〈信解品〉開始那就是四大弟子更有心得了。迦葉、迦旃延、目犍連、須菩提等,他們在〈信解品〉中已經瞭解了,所以他們在〈信解品〉出來表達,他們過去聽法,所用心的只是為自己,一直到舍利弗被授記。
〈譬喻品〉中,不論是火宅或者是三車等等,他們總是體悟到了,所以他們才出來用貧窮子的譬喻,表達自己本來就是富家之子,「原來我的清淨本性向來就是本具,無始以來,我自己的本性是真如本性,與佛同等是清淨佛性,只是一念無明,所以妄動起來,才在五道中這樣輪轉。」「雖然修行,「二十」,那就是表示雖然修行了,還在聲聞、緣覺徘徊,不知道這麼豐富的法,這個智慧,本覺慧海,原來也是在我自己的內心裡。」所以他們用窮子喻這段經文來譬喻。佛陀瞭解這些弟子已經全都體會到了,所以才有接下來再加強,說〈藥草喻品〉,要隨根機來接受,才再用〈授記品〉,向上首弟子,威德已經具足的人授記。但是,下面經文「其數五百」。這「其數五百」,那就是要表示下面還有下根的弟子。上、中根的弟子已經授記了,還有下根的弟子,應當要給他一個總記。既然你願意修行,因為人人本來就有佛性,總有一天絕對會成佛,所以就為五百弟子,通通為他們授記。
經文簡釋:
*「皆當授記」;下根聲聞弟子,已聞法譬二周復見上中根弟子授記。三周說法所度之上中下根聲聞。佛恐下根弟子,於成佛大事自卑根小力微,成佛於己無份,不敢承當,故先標示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咸得成佛」;五百授記,同號普明。
「皆當授記」,這些人也應該為他們授記,因為人人有佛性,人人將來同樣能成佛。這下根聲聞弟子,已經聽到法如二周,復見上中根弟子受記。下根的人在那裡這樣看,所以前面聽過來,已經二周了。二周,就如舍利弗,他是上根的弟子,上根的弟子,就是佛陀開始說法,〈序品〉就能看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在對唱。接下來〈方便品〉,舍利弗聽到佛陀讚歎佛智、佛乘等等,真諦妙理,舍利弗體悟了,請佛陀說法,講更清楚些,三請,佛陀三止,然後才開始說法。這當中,到了〈譬喻品〉,舍利弗得授記了,這就是「一周」,為上根弟子授記,舍利弗是唯一受佛第一個授記的弟子。
接下來的中根,那就是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算是中根。就再這段〈譬喻品〉過後,又〈信解品〉窮子喻、〈藥草喻品〉,等等,才開始大徹大悟,這就是第二周。再接下來,還有三周。所以說,以上二周,這下根的弟子都已經聽到了。佛陀的慈悲,開始就是要再跟大家說,大家不用擔心,安慰大家,「佛恐下根弟子,於成佛大事自卑根小力微」。擔心這些弟子自己會有自卑感,所以佛陀的慈悲,先安撫大家一下,安慰一下,「你們全都能成佛,你們都能受記」。所以,擔心他們看上根的人已經受記,「成佛的事情與我無分」,擔心他們有這樣的念頭,所以就先跟大家說,大家都能得佛授記。所以,未來,大家都能成佛,「於未來世咸得成佛」。「咸得成佛」,就是未來世大家都能成佛,所以大家要用心。
經文:「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經文簡釋: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宿世因緣,即化城品所說,本師過去為十六王子,覆講法華結緣之事。
*「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吾今當說:預許為說。
汝等善聽:誡令攝心。
「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宿世因緣」,就是有這個因緣,未來在這〈化城喻品〉中,開始他就能再一段文,就是要繼續三周(指〈五百弟子受記品〉),未來這段文會再繼續下去。所以,學佛,我們要知道佛陀未來還會為這些弟子,已經成修行了,人人修行,修行,授記的因緣是有深、有淺而已,要看我們的因是怎麼行。「宿世因緣」,該受釋迦佛授記的人,一定有辦法受記。所以說「我及汝等,宿世因緣」,未來也能成佛,要好好聽,「吾今當說,汝等善聽!」大家要好好聽,未來五百弟子也能得到授記,你們安心。先安大家的心,「前面的授記已經完成了,上根、中根弟子的因緣授記,已經一段落了,還沒叫到你們的名字授記的人,大家安心,我會繼續再說,你們安心。」
「汝等善聽」。這就是表示「我稍後會為你們授記,你們心不用慌,要安心坐下來,不要離開,我稍後會為你們授記。」這就是佛陀講經,擔心人沒有耐心,也要安忍。要安忍,大家要安心,要忍耐,才能得到未來授記。所以佛陀的用心,真的是良苦。看,這段文,「我及汝等,宿世因緣」。我與你們都有因緣,先趕快安撫大家一下,你們我等一下會說,你們要好好等著聽,聽將來你們能成佛。所以這就是「預許為說」,預告,向大家預告一下,說我會為你們授記,你們要戒慎,要好好攝心,心不要散了,要好好等到我為你們授記的時刻。所以佛陀的時代,修行,隨佛修行的弟子,習氣應該還很多,佛陀還是要用心來安撫大家。聽到別人受記,又擔心他們的心不安,擔心他們有自卑感,就這樣再安撫他們一下,「不必擔心,我會再為你們授記。」看,佛陀的用心良苦啊!眾生習氣還是有。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