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周四 6月 25, 2015 6:54 pm

2015062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前五人得佛授記會中有下根聲聞,

以佛果非己智分故不發大心入群,

是謂彼等上座承擔大法宜得授記。



  我們大家看這段文,應該回顧過去,我們<授記品>,一直再往前推,總共有五位得佛陀為他們授記了。這五個人,舍利弗是第一位,接下來是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這樣前後有五個人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授記的國土之莊嚴,在那個國土莊嚴,佛壽很長,正法、像法很昌盛。那個國土的人心就是這麼單純,而且是有智慧,又是更難得的,人人就是奉持佛法、好樂佛法、接受佛教等等,這是他們成佛之後的依報、正報。我們大家如果能再回顧過去這六品,裡面所包含的前後次序,從佛陀在<方便品>中,就開始開權顯實的道理,開始敘述出來了。舍利弗是上根機,所以一聞就體會佛陀心意,知道四十多年間,佛所說的,無非就是投眾生根機,內涵的真實法,佛陀還沒有開始說。佛陀不斷讚歎,讚嘆佛智,讚歎真實法,歸究未來就是成佛,成佛的過程中就是發大心、立大願。舍利弗從<方便品>開始體悟,到<譬喻品>完全透徹了,與佛陀互動對機,佛陀就為舍利弗授記。這是第一位上根的人,佛陀為他授記了。



  接下來,在<譬喻品>,「三車火宅」這個譬喻,其餘的四位他們看到舍利弗領解了,尤其是火宅三車,讓他們深深體悟了,所以他們也已經開始,願意發大心、立大願,要棄小從大,所以他們表達出「貧窮子」,譬喻自己就像是貧窮子。所以他們開始體會,表達出來了。佛陀瞭解了,這四位弟子心意已經開解了,這四位弟子也已經發大心了,這就是菩提種子已經萌出芽來,也及時要為他們授記。但是,<譬喻品>、<信解品>之後,佛陀開始就是講<藥草喻品>,又再讓大家加強信心,讓大家瞭解法是平等的,一雨所潤,看,大地眾生的根機,隨大小來接受。這就是看我們人人的根機,加強了我們要發大心,我們不是這樣,還是這麼幼小的,小根機的人,我們不是那麼幼小無力,我們人人都有無限量的力量,讓大家能瞭解。



  所以,<藥草喻品>是要加強人人的心志。知道法是平等的。密雲,天上的雲一集過來,我們就知道氣候就是要下雨了,大地一切的物體都需要雨水來滋潤,就是看我們這大地上面的器物是什麼,植物是什麼,所以隨著它的根機,量的多少,自我接受。說法在佛,受法在弟子,佛陀是平等說法,接受佛法的人,隨自己的根機,自己大小接受,先讓大家很瞭解,才開始授記,為這四位來授記。我們<授記品>已經結束了,但是要結束之前,佛陀還為下根機的人,佛陀的慈悲,憐憫眾生,所以擔心下根機的人「以佛果非己智分,故不發大心入群」,最擔心的就是這些人,這是下根機。這麼多人在會上,四個人前後授記,佛陀擔心這些人,還沒有得到佛授記得人,擔心他們就這樣生出自卑感,以為說佛果與我自己的智慧無法接受,「非己智分」,以我自己智慧,可能我無法接受佛果,所以這與我無份,授記跟我無緣,我永遠永遠都是無法成佛,這種自卑感,佛陀憐憫、擔心他們生出自卑感。所以怕他們永遠不發大心、不願意入人群,這是佛陀所擔心。



  所以在前文,佛陀說,「其數五百,皆當授記」,將來也能成佛,大家再好好用心聽,大家要善聽。這是我們昨天<授記品>要結束時,佛陀的悲心叮嚀、告誡大家,在座的聲聞弟子,各個有授記的天分,每個人都能接受授記,因為人人具佛性。所以「是謂彼等上座,承擔大法宜得授記」。這些小根機的人,自己覺得:能得佛授記,得佛果的人不是我,我沒辦法,因為我還沒有這天分,真正能得授記,「彼等」,就是前面五個人,這些都是佛陀座下的首座弟子,他們人人才是上座,他們人人才是應該承擔大法,所以他們要承擔大法,他們應該得授記,這是下根機的人的想法。所以佛陀擔心,擔心這些人就這樣一直沈下去。佛陀在前面就開始說,會中五百弟子皆得授記,汝等,還是同樣要用心善聽,這是前面經文,在<授記品>的後面。



*佛授上中根記,又顧憐小根自卑─是以於五百弟子特為標明應當授記,即為起下文三周說法之緣由。



  「佛授上中根記,又顧憐小根自卑」。這樣大家該瞭解了,佛陀向上根,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從<方便品>到<譬喻品>,<方便品>中知道佛陀要開三顯一,開方便門,過去是方便門,就是為了要顯示一實乘法。這一實乘法,佛陀在<方便品>不斷不斷讚歎,讚歎諸佛智慧,這是真實法,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通收在佛、在人人本覺慧海中。這是舍利弗體會了。在<譬喻品>中得受佛記,這是法,已從法中體會,以譬喻來顯示真理。所以,舍利弗是上根基的人,佛陀就為他授記。再接下來,還有<信解品>,還有<藥草喻品>,後來才是<授記品>。所以,迦葉和須菩提等,他們是中根器,就是在舍利弗的後面,信根慢慢開啟了。也就是因為舍利弗被佛授記,信心大增,整個信心都增長起來了,啟發了他們發大心,體會佛的教法,法的真理,所以他們能通達瞭解,以窮子譬喻表達自己的心意。這就是中根得佛陀授記。



  所以,上、中根已經授記了,之後又顧憐,再顧及這些下根機,還沒很瞭解的人,他顧及這些人。所以佛陀是人間大慈悲父,他瞭解這些小根機他們的自卑心。所以「於五百弟子特為標明應當授記」。前面的經文結束之前,就說還有五百弟子能可以授記,大家要好好聽,所以表明應當授記。「即為起下文」。下面我們要再接下去說的下文,就是表達出三周說法之因緣。上面已經二周說法了,再接下來就是三周說法,待會兒的文會解釋,這就是三周說法,一一讓我們瞭解,除了我們對《法華經》會更瞭解些,因為《法華經》是在佛教中成佛知道,我們必定要很瞭解,除了《法華經》,裡面還有<法華經玄義>。古德,從前的大德法師,這些祖師,大家專心研究《法華經》,其中有《法華文句》,《法華經句解》,還有《法華玄義》,這都是在解釋《法華》經裡的意義,其中我們取用《法華玄義》中的一段文,來說三周。這很重要,



*「法華經玄義」:法華三周等,謂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悟有前後,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義。



  就是說,「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大家的根機有利、有鈍,這我們過去都解釋過了,有的人利根,一聞即解,就如舍利弗,比較鈍就是中下根,中根機還要再經過<譬喻品>,除了<方便品>還要再經過<譬喻品>,再看前面的舍利弗他得佛授記,這樣才開始啟動這分信心,自己也有成佛的將來,所以這就是比較鈍的,「悟有前後」,要體會佛的道理,要覺悟、瞭解有前、有後。舍利弗領先,後面跟上來的還有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都跟上來了,他們前後已經體悟到佛在法華會上所開權顯實的道理,所以已經有這三周的不同。前面為利根、為中根,這就已經是二周說法,下面還有下根的眾生,所以還有第三周。「周者,周足之意」,就是說要到他們能圓滿具足,佛陀的慈悲,法,要讓他們很清楚瞭解,不厭其煩,一次再一次。就像初覺悟時,初轉法輪,光是為五位比丘,「苦、集、滅、道」,也是同樣,還是三轉,三轉法輪。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的心。



一、法說周者,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即方便品中所談一乘真實是也。



  三周,第一、就是「法說周」。法,從真實法,開三顯一,這法要顯露出來,「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就是跟他們說,<方便品>就說了,過去都是方便法,你們要知道,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根機的高低設教。前面是開三乘方便的法門,其實這三乘就是一乘法,將它三乘歸一,這是為上根人所說。舍利弗,他就是會中上根機的人,他瞭解「開三乘之權」的道理,為什麼佛陀要開三乘的方便法呢?原來就是眾生根機不同,而這根機就是來自於我們人人煩惱厚與薄,習性各不相同,所以佛陀就應眾生的根機、習性去投其所好,願意接受,所以他就要開三乘之權。舍利弗體會到了。「顯一乘之實」,開始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不厭其煩,希望人人從方便道找回來我們真實、真如的道理。所以「顯一乘之實」。歸元無二路,唯有行菩薩道,發大心,行菩薩道,要入人群,要好好去歷練出來。所以「開三乘之權」,就是說三乘法這方便,原因是這樣,無非就是要顯出了人人具有真如本性,要大家要去體會人人可成佛的道理。所以「顯一乘之實」,就是<方便品>中所談一乘真實的道理。在<方便品>就是一直說諸佛的真實相,真實的智慧,就是不斷從<方便品>中這樣宣說,舍利弗體會到了,大家再回顧那時候,<方便品>那段時候也講了很久,大家要用心。



二、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

初許三車,是施權;後等賜大車,是顯實。即譬喻品中所談是也。



  第二、就是「譬喻周」,那就是以譬喻開始。「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這就是在<方便品>能體悟到的人不多,佛陀憐憫這些中根機的人,所以他接下來用<譬喻品>,火宅喻,這間大宅中已經一切都舊了,裡面也已慢慢火燒起來了,孩子無知懵懂,在裡面還在貪著遊戲。譬喻我們這三界,三界之中,這些眾生還是無明,還是不斷在造業,還不斷貪著利,貪著很多,貪、瞋、癡等等,造成了驕慢、懷疑,所以對佛法不願意去接受,對真理不願意接近,這就是大地眾生這種癡迷。佛陀如三界的導師,就像這間大間房子的長者,看到裡面的孩子,房子已經毀壞了,尤其是火在每一角落,火種已經慢慢點燃了,孩子還在裡面,危險啊!一直呼喚:「趕緊出來啊!」卻是孩子玩到忘記了,也沒有聽到,聽到了也不願意接受,所以還在裡面。長者不得不運用他的智慧,外面設三台車,呼喚出來。「來啊!來啊!,你們想玩的東西,外面有更多。看,外面這裡有三輛,三種車,適應你們所需要的,趕快出來。」這些孩子看到外面這三輛車,很好奇,爭先恐後趕緊出來了。



  這段文,大家記憶應該還很深。去年我出門行腳的時候,到每一個靜思堂,或者是慈濟大家共修的地方,都有看到大白牛車放在門口。可見人人對<譬喻品>的接受度很高,體會到了。所以中根人很多,體會到「譬喻三界如火宅」。以我們現在五濁惡世,天下災難偏多,來印證「三界如火宅」,我們應該覺醒的時候了,大家開始要接受。所以「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不覺悟的人,就是還不瞭解的人,他接下來就在外面設三車。比較明顯,應大家的需求,用<譬喻品>來顯示方便法,這樣讓人更加瞭解。



  開始時,長者是說「外面有三台車,隨便你們選」,孩子出來之後,「初許三車」,起初排三輪車在那裡,讓他們挑選,這就是施權。「後等賜大車」,後來大家出來了,安全了,長者開始現出大車,大白牛車,這隻牛的健壯,很健康、很強壯,這輛車裝飾的這麼莊嚴。來,打開裡面,哇!這樣豐富的寶物,應有盡有。讓大家看,「來,你們挑選這輛車,我不如給你們大台車,人人有份。」不是羊拖的車、不是鹿拖的車,是這輛大白牛車,裡面應有盡有的寶物。大家看了歡喜,就願意選擇大白牛車了。所以,「後等賜大車,後顯實」,這就是佛的心意。就像大長者,要給孩子的東西是應有盡有,全都給他們。佛陀的智慧,虛空法界,天地之間,所有萬物的真諦道理,佛陀所覺悟的,無不都是希望眾生人人與佛同等的體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所以於<譬喻品>中,所談的就是開權顯實的大道理。



  第三周就是我們後面要說的。前面大家已經瞭解了,因為<方便品>、<譬喻品>,見佛為舍利弗授記了,瞭解之後,已經透徹了,佛陀就開始為他要授記,授記之前,顯示了諸法平等,不光只是要給這五個人授記,要看大家本事,大家有辦法領受嗎?這就是要看大家。就如我們現在在尼泊爾,看,過去都還是在我們精舍一群的清修士,年輕人,在這裡每天聽法,到底苦在哪裡?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菩薩?苦難的眾生需要什麼呢?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多苦難?因為尼泊爾是佛陀故鄉,佛陀的故鄉,佛陀二千多年前所說的「苦、集、滅、道」,道理在尼泊爾漸漸衰退了,「苦」、「集」在尼泊爾不斷發生,所以一切的無常,地震的前面一秒鐘、一念間都還不知覺,突然間,天搖地動、石破天驚,瞬間多少人的生命,忽然間,高樓大廈,大小間房屋瞬間粉碎,多少的生命埋在瓦礫堆中,一秒鐘前歡笑喜樂,一秒鐘後,瞬間遍地哀嚎,這都是發生在瞬間的事。



  離我們這麼遠,我們就要趕快,訊息來得很快,瞭解了,新聞傳出來,馬上準備。第二天準備,第三天到達,一直到現在,昨天已足兩個月了,這兩個月在那裡見聞、感受,用盡心思帶動他們,離開那惶恐的心,要如何將他們帶出來,到安穩的心地,這難道不就像三界火宅,不就是外面設的三輛車,將他們叫出危險的火宅,而且排著的東西,你們所需要東西來領取。就如昨天,又做一次大發放,我們已經看到真正很富有的人生,已經啟動了富有人生,這樣發心出來。尼泊爾首富,第三富實業家,他們都出來了,開始投入了,投入昨天的大發放,全家人,三代人,都在志工群中,菩薩群中,同樣送物資給人,彎腰鞠躬,向大家祝福。這就是心地,心地富中之富。過去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時,他們貴族與賤族階級是這樣分的很清楚,是賤族走過的路,他們就不走,賤族摸過東西,他們就不碰。現在他們的觀念,四姓階級還分的很清楚,這就是心靈的三界,三界,無明的煩煩,這種種姓的分離,種姓的分別。



  現在我們有一群人在哪裡作大導師,在那個地方用佛法,用在身心。心具足了佛陀教法在內心,身體力行,將佛陀的教法再帶回尼泊爾,佛陀的故鄉,要去滅他們的苦,生活中發生的苦難,心靈中那分貧富差別,富者獨尊,這心態也將它打開了,教富濟貧。我們開頭,慈濟的法門不也是這樣嗎?教富濟貧,現在我們多管齊下,濟貧教富,藉著這些苦難人教育富有的人。我們幫助最需要的人,再牽動起他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能救人。所以,竹筒歲月在那裡展開了,雖然貧困的人,雖然受災難,苦難的人,他們也一樣,拿起他們的銅板,手心向下這樣捐,不論是一角、五角,是永遠不乾枯的一滴水。一角、五角,他們還是在當地變現,去做很多救人的事,將當地人捐的錢,在那地方,帳目清楚記下來,將這些錢在那裡採購,買東西,能再救人,讓大家的心沒有自卑感,「我也能救人。我接受這麼多物資的幫助,我也有一分錢在這裡救人。」眾生皆平等啊!



三、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說宿世。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談是。



  這是過去的法,喻二周已經過去了,再接下來就是要三周,那就是將來<化城喻品>,這就是要說<宿世因緣周>。未來的<化城喻品>那就是裡面的內容。「宿世因緣周者」,是佛為下根人所要說的法,這就是在<化城喻品>。大家不要以為:現在再後面那些經文,都是下根人聽的。你們要用心啊!下根人,佛陀要為下根人說法,是要用盡心思,是至高無上的法,才有辦法讓下根人才能覺悟。要說給聰明人聽的話,不困難,要說給愚癡的人聽到懂,才是真學問。所以,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喻二周中,不能瞭解的人,遂說宿世。這些下根人在「法說周」,他無法瞭解,「譬喻周」,他也無法覺悟,這些人,他要為他們講宿世因緣法。



  所以「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談是」。過去大通智勝佛那時候開始所播下的種,說不定你和我,我們大家都與佛同時,在大通智勝佛時接受教育,那個時候,大通智勝佛已經為我們播種了,能成佛的種,這一乘之種,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人人本具覺性真如,人人本具,已經播種在那裡。「令其得悟」。我們過去都有在那個地方,要不然我們現在不會同時坐在這裡,這就是知道因緣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我們的根機有比較鈍,所以從過去一直到現在,到底我們覺悟了多少。



*正宗分為顯一乘之境,有三周說法:

其中─法說利上根,喻說化中根,今為利下根,乃說因是為第三周說法,因說利下根之緣起。

此為第三周因說利下根,共分四節,其第一節為佛正喻化,釋之者即此化城喻品。



  所以,在正宗分,就是為顯一乘之境,正宗,所以有三周說法,讓我們更了解有三周說法。其中,法說是利上根之人。法說,就是完全用真理說給大家聽,但是大家不理解,就要開三乘法。所以,真真正正的真理,是上根人有辦法體會,譬喻說是化中根人;教化中根之人。所以今為利下根,乃說因緣。這差不多就是三周說法的大綱,過去再讓大家回顧一下,未來的大綱就是第三周說法,就是「因說利下根的緣起」。下根,雖然下根,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才能瞭解佛陀為什麼為這些頑固的眾生,再次開法門,要如何引他們進來,能夠體會、接受授記,這五百人是「第三周因說利下根,共分四節」。「其第一節為佛正喻化,釋之者即此<化城喻品>」,這是第一節。所以這經文所敘說,真的我們要用心聽,不是這樣簡單地聽了就過去。



*「本品經文述」:說宿因,令念退大就小退失大乘,墮於二乘。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羅門退大乘以至今日。再則顯今果,令知捨權趨實。



  現在這品的經文就是說宿世因緣,令念退大就小,這樣的人,他退失大乘,就是已經又回歸小乘。那就是因為剛剛所說過的,佛已經為他們授記,這五個人是佛的上座弟子,他們就要承擔,所以佛為他們授記。佛智果位,我沒有份,就這樣,他就容易這樣退失,墮落於二乘。就如舍利弗,他遇乞眼(婆羅門)。你們記得嗎?舍利弗的這段故事,大家回想一下。他要發大心,願意一切都布施,身外的財產都布施出去了,他又發一念心:如果有人要我身上的東西,我願意布施。天人來考驗他,有考過嗎?沒考過。因為右眼拿下來了,他(乞眼婆羅門)說:「不對,我需要的是左眼。」「早說嘛!沒關係,右眼既然給你了,左眼也給你。」但是,他用聽的,用耳朵聽,聽到對方說:「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腥臭?」兩隻眼睛挖出來要給人,還被人嫌腥臭。就這樣開始,他再也不想要發大心了,不想要在菩薩道中,所以他退墮,退下來,就回到二乘。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還在聲聞中,這就是退大就小,這樣退失了大乘。像這樣的人,本來有利根,卻是因為環境,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使他退心,這種因緣,這是一種譬喻。



*<化城喻品>之前,雖先已敘述宿昔因緣以利下根,而佛之正意,則尤在對治阿修羅等。



  總而言之,<化城喻品>之前,我們所說過、所敘述過的,我們要好好用心。未來因緣所要利益下根,我們更需要知道是佛陀的正意,就是這些剛強難調伏,愚昧的眾生,這是佛陀所要對治的對象。所以說來,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周五 6月 26, 2015 3:48 pm

前五人得佛授記會中有下根聲聞
以佛果非己智分故不發大心入群
是謂彼等上座承擔大法宜得授記

(授記品已經講解完畢,回顧之前所說的,已經有五位弟子得佛陀授記 ,依次序為舍利弗、迦葉、須菩提 、迦旃延、目犍連。譬喻品火宅三車及信解品貧窮子比喻中,諸弟子已漸發心,已萌善根,再於藥草喻品的密雲彌布,一雨所潤,隨根機和份量而長成,直至紛紛得佛授因記果。

佛說法授記後,擔心下根機弟子自認智慧無法達到得果位的標準,而不再發大心,入人群行菩薩道,以為授記無望而道心沈入谷底,故此佛陀再勉勵其他未得授記的弟子, 人人皆得以承擔大法,一樣適宜授記。)

○ 佛<陀>授(因)上中下根<機者>(的 )記(果),又(因)顧<慮>憐<憫>小根 <機者>自卑,是以於(法華會上其他的)五百弟子特(地)為(他們)標明應當授記,即為(生)起(以)下文(做)三周說法之緣由 。

○ 法華經之玄義:“法華三周” 者, 謂(指)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的) 根<機>有利(和)鈍,(即使)悟<道> (也)有(分)前後,故<此>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完備,充)足之(涵)義 。
(無論上、中、下根機者,皆能明了佛法且圓滿悟道,如佛陀成道後, 最初在鹿野苑向五比丘說四聖諦法 ,也是需要經過三轉法輪,最終五人全都明白苦集滅道的真理。)

一、法說周者,佛<陀>為上根<機> 之人(如舍利弗),作三乘(法回歸為) 一乘(法的解)說;開(啟)三乘之權< 巧方便>,顯(現)一乘之<真>實<大法>,即方便品中所談(及的)一乘真實(大法)是也。
(令上根機者自方便道中,回歸一乘真實,皈投無二們,唯有菩薩道, 從而找回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陀>為中根<機>之人(如迦葉、須菩提、 迦旃延、目犍連),於上(根機的)法說周中(,還是)不(得證)悟者,更作(出)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都回歸至)一車(大白牛車的)說(法) 。
(佛陀以長者自居,為因執著貪瞋癡,造業而生驕慢猜疑者,開示以火宅為比喻,無明眾生如宅內嬉戲的孩子,為讓孩子出離三界火宅, 而在屋外設下三車,以做誘引。)

○ (最)初(向火宅裡的玩樂的孩子)許 (諾在屋外設下)三車(羊車、鹿車、 大白牛車),(實則)是施(於)權(巧方便法);後(為出離火宅的彼)等賜( 於)大(白牛)車,(實則)是顯(現一乘真)實(大法),即(曾在)『譬喻品』 中所談(及)是也。
(大白牛車為佛的心意,願眾生能具備與佛同等的智慧,透徹天地萬物之理,更顯諸法平等,如平日勤於薰習佛法的年輕清修士,被分派到尼泊爾見證感受災難之苦。前一秒喜樂,後一秒哀嚎的瞬間驟變。天搖地動,石破天驚的大地震昨天進入第二個月,清修士和志工帶動災民,漸漸離苦到安穩樂處。同時進行大規模發放,更帶動當地首富家族,三代同堂參與,鞠躬彎腰獻物資,打破種族分衼。慈濟人作大導師,滅苦破執,不只教富濟貧,也同時濟貧教富,啓動竹筒歲月,無論貧富都有機會行善佈施,更報告所得善款去處,讓人人感受平等共濟,消除低下階級的自卑心理。)

三、宿世因緣周,宿世因緣周者, 佛<陀>為下根<幾>之人,於上法 (說)、譬(喻)二周之中,(仍然)不能 <理>解<明>了(者),遂(隨即)說宿世(因緣)。

○ (弟子們)曾於 “大通智勝佛”* (的) 時(期),(共)同(撒)下一乘(大法)之種<子>,令其得<到開>悟,即(是下來)化城喻品中所(將要)談(及的) 是也。
(好比現在薰法香,說不定是過去生中我們也曾一起撒下學佛的善種, 才得以今世一齊聽佛聞法。上人叮嚀弟子,別以為接下來說的宿世因緣,是對下根機者宣說,就可以隨便聽聽,其實,要度化下根機者需要用更多心思和方法,因為上根機者一點就通,中根機者用比喻來教化,下根機者如頑固的眾生,要費盡力氣去引入法門,因此弟子更要用心體會佛陀如何用心良苦。)
*大通智勝佛:過去劫數曾演說法華經的佛名。

○ 正宗分為顯(現)一乘(真實大法)之境(界),(共)有三周說法:其中-法說利(益)上根<機>,<譬>喻說(來)< 度>化中根<機>,<如>今為利<益> 下根<機>,乃說<宿世>因緣。是為第三周說法,(以宿世)因(緣)說(以) 利(益)下根<機>之緣起。

○ 此(這個)第三周(的宿世)因(緣)說( 以)利(益)下根<機>(者),共分四節 ,其(中)第一節為佛正<比>喻化< 城>,此(為)化城喻品。

○ 本品(即:化城喻品)經文(論)述: 說宿<世>因<緣>,令(心)念 “退大就小” (而)退失大乘,(並)墮於(聲聞、緣覺)二乘。

○ 如(原本甘願捨棄一切的)舍利弗遇(到天人的考驗,化身討)乞眼(睛的)婆羅門(,熱心的舍利弗立刻挖出左眼給對方,可是對方說要右眼 ,最後雙眼都送上,結果遭對方回說 “太腥” 而氣煞,從此即)退(轉)大乘(心)以至今日(即使跟隨佛陀身邊 ,聽法四十九年,依舊處在獨善其身的聲聞小乘)。(佛陀為過去退大就小的大根器者)再(次說法)則(讓利根機)顯(露而)今(世得以授因記)果 ,令(舍利弗)知(了而)捨<棄>權<巧方便>趨<向一乘真>實。

○ (佛陀在進入宣說)化城喻(品)之前 ,雖(率)先已(經)敘述宿昔(世)因緣以利(益)下根<機>,而佛陀之<真> 正<原>意,則尤<其>在對治(剛強難調伏的)阿羅漢等。


一周說法利上根
二周譬喻中根悟
三周宿緣益下根
授記品完入化城
下根說法莫輕視
度頑固眾費心力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5/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Empty周五 6月 26, 2015 5:0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四)

 

法華經,佛陀要正直捨方便,要講真實法,最重要的就是這些跟他很久的弟子,大阿羅漢(聲聞),佛陀的目標就是讓這些聲聞人轉小為大,行菩薩道。

 

現在遇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這些聲聞弟子根器不同,所以該如何處理。於是有了法華三周。

 

「法華經玄義」:法華三周等,謂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悟有前後,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義。

 

一、法說周者,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即方便品中所談一乘真實是也。

 

二、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

 

三、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說宿世。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談是。

 

最後,我們常聽,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有一些脾氣不好的,固執的,如何對治,所以說。<化城喻品>之前,雖先已敘述宿昔因緣以利下根,而佛之正意,則尤在對治阿修羅等。

 

 

前五人得佛授記會中有下根聲聞,
以佛果非己智分故不發大心入群,
是謂彼等上座承擔大法宜得授記。

  我們大家看這段文,應該回顧過去,我們<授記品>,一直再往前推,總共有五位得佛陀為他們授記了。這五個人,舍利弗是第一位,接下來是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這樣前後有五個人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授記的國土之莊嚴,在那個國土莊嚴,佛壽很長,正法、像法很昌盛。那個國土的人心就是這麼單純,而且是有智慧,又是更難得的,人人就是奉持佛法、好樂佛法、接受佛教等等,這是他們成佛之後的依報、正報。我們大家如果能再回顧過去這六品,裡面所包含的前後次序,從佛陀在<方便品>,就開始開權顯實的道理,開始敘述出來了。舍利弗是上根機,所以一聞就體會佛陀心意,知道四十多年間,佛所說的,無非就是投眾生根機,內涵的真實法,佛陀還沒有開始說。佛陀不斷讚歎,讚嘆佛智,讚歎真實法,歸究未來就是成佛,成佛的過程中就是發大心、立大願。舍利弗從<方便品>開始體悟,到<譬喻品>完全透徹了,與佛陀互動對機,佛陀就為舍利弗授記。這是第一位上根的人,佛陀為他授記了。

  接下來,<譬喻品>,「三車火宅」這個譬喻,其餘的四位他們看到舍利弗領解了,尤其是火宅三車,讓他們深深體悟了,所以他們也已經開始,願意發大心、立大願,要棄小從大,所以他們表達出「貧窮子」,譬喻自己就像是貧窮子。所以他們開始體會,表達出來了。佛陀瞭解了,這四位弟子心意已經開解了,這四位弟子也已經發大心了,這就是菩提種子已經萌出芽來,也及時要為他們授記。但是,<譬喻品><信解品>之後,佛陀開始就是講<藥草喻品>又再讓大家加強信心,讓大家瞭解法是平等的,一雨所潤,看,大地眾生的根機,隨大小來接受。這就是看我們人人的根機,加強了我們要發大心,我們不是這樣,還是這麼幼小的,小根機的人,我們不是那麼幼小無力,我們人人都有無限量的力量,讓大家能瞭解。

  所以,<藥草喻品>是要加強人人的心志。知道法是平等的。密雲,天上的雲一集過來,我們就知道氣候就是要下雨了,大地一切的物體都需要雨水來滋潤,就是看我們這大地上面的器物是什麼,植物是什麼,所以隨著它的根機,量的多少,自我接受。說法在佛,受法在弟子,佛陀是平等說法,接受佛法的人,隨自己的根機,自己大小接受,先讓大家很瞭解,才開始授記,為這四位來授記。我們<授記品>已經結束了,但是要結束之前,佛陀還為下根機的人,佛陀的慈悲,憐憫眾生,所以擔心下根機的人「以佛果非己智分,故不發大心入群」,最擔心的就是這些人,這是下根機。這麼多人在會上,四個人前後授記,佛陀擔心這些人,還沒有得到佛授記得人,擔心他們就這樣生出自卑感,以為說佛果與我自己的智慧無法接受,「非己智分」,以我自己智慧,可能我無法接受佛果,所以這與我無份,授記跟我無緣,我永遠永遠都是無法成佛,這種自卑感,佛陀憐憫、擔心他們生出自卑感。所以怕他們永遠不發大心、不願意入人群,這是佛陀所擔心。

  所以在前文,佛陀說,「其數五百,皆當授記」,將來也能成佛,大家再好好用心聽,大家要善聽。這是我們昨天<授記品>要結束時,佛陀的悲心叮嚀、告誡大家,在座的聲聞弟子,各個有授記的天分,每個人都能接受授記,因為人人具佛性。所以「是謂彼等上座,承擔大法宜得授記」。這些小根機的人,自己覺得:能得佛授記,得佛果的人不是我,我沒辦法,因為我還沒有這天分,真正能得授記,「彼等」,就是前面五個人,這些都是佛陀座下的首座弟子,他們人人才是上座,他們人人才是應該承擔大法,所以他們要承擔大法,他們應該得授記,這是下根機的人的想法。所以佛陀擔心,擔心這些人就這樣一直沈下去。佛陀在前面就開始說,會中五百弟子皆得授記,汝等,還是同樣要用心善聽,這是前面經文,在<授記品>的後面。

*佛授上中根記,又顧憐小根自卑是以於五百弟子特為標明應當授記,即為起下文三周說法之緣由。

  「佛授上中根記,又顧憐小根自卑」。這樣大家該瞭解了,佛陀向上根,就是舍利弗,舍利弗從<方便品><譬喻品><方便品>中知道佛陀要開三顯一,開方便門,過去是方便門,就是為了要顯示一實乘法。這一實乘法,佛陀在<方便品>不斷不斷讚歎,讚歎諸佛智慧,這是真實法,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通收在佛、在人人本覺慧海中。這是舍利弗體會了。在<譬喻品>中得受佛記,這是法,已從法中體會,以譬喻來顯示真理。所以,舍利弗是上根基的人,佛陀就為他授記。再接下來,還有<信解品>,還有<藥草喻品>,後來才是<授記品>。所以,迦葉和須菩提等,他們是中根器,就是在舍利弗的後面,信根慢慢開啟了。也就是因為舍利弗被佛授記,信心大增,整個信心都增長起來了,啟發了他們發大心,體會佛的教法,法的真理,所以他們能通達瞭解,以窮子譬喻表達自己的心意。這就是中根得佛陀授記。

  所以,上、中根已經授記了,之後又顧憐,再顧及這些下根機,還沒很瞭解的人,他顧及這些人。所以佛陀是人間大慈悲父,他瞭解這些小根機他們的自卑心。所以「於五百弟子特為標明應當授記」。前面的經文結束之前,就說還有五百弟子能可以授記,大家要好好聽,所以表明應當授記。「即為起下文」。下面我們要再接下去說的下文,就是表達出三周說法之因緣。上面已經二周說法了,再接下來就是三周說法,待會兒的文會解釋,這就是三周說法,一一讓我們瞭解,除了我們對《法華經》會更瞭解些,因為《法華經》是在佛教中成佛知道,我們必定要很瞭解,除了《法華經》,裡面還有<法華經玄義>。古德,從前的大德法師,這些祖師,大家專心研究《法華經》,其中有《法華文句》,《法華經句解》,還有《法華玄義》,這都是在解釋《法華》經裡的意義,其中我們取用《法華玄義》中的一段文,來說三周。這很重要,

「法華經玄義」:法華三周等,謂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悟有前後,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義。

  就是說,「佛說法華經,因聲聞之人根有利鈍」,大家的根機有利、有鈍,這我們過去都解釋過了,有的人利根,一聞即解,就如舍利弗,比較鈍就是中下根,中根機還要再經過<譬喻品>,除了<方便品>還要再經過<譬喻品>,再看前面的舍利弗他得佛授記,這樣才開始啟動這分信心,自己也有成佛的將來,所以這就是比較鈍的,「悟有前後」,要體會佛的道理,要覺悟、瞭解有前、有後。舍利弗領先,後面跟上來的還有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他們都跟上來了,他們前後已經體悟到佛在法華會上所開權顯實的道理,所以已經有這三周的不同。前面為利根、為中根,這就已經是二周說法,下面還有下根的眾生,所以還有第三周。「周者,周足之意」,就是說要到他們能圓滿具足,佛陀的慈悲,法,要讓他們很清楚瞭解,不厭其煩,一次再一次。就像初覺悟時,初轉法輪,光是為五位比丘,「苦、集、滅、道」,也是同樣,還是三轉,三轉法輪。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的心。

一、法說周者,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即方便品中所談一乘真實是也。

  三周,第一、就是「法說周」。法,從真實法,開三顯一,這法要顯露出來,「佛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說」。就是跟他們說,<方便品>就說了,過去都是方便法,你們要知道,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根機的高低設教。前面是開三乘方便的法門,其實這三乘就是一乘法,將它三乘歸一,這是為上根人所說。舍利弗,他就是會中上根機的人,他瞭解「開三乘之權」的道理,為什麼佛陀要開三乘的方便法呢?原來就是眾生根機不同,而這根機就是來自於我們人人煩惱厚與薄,習性各不相同,所以佛陀就應眾生的根機、習性去投其所好,願意接受,所以他就要開三乘之權。舍利弗體會到了。「顯一乘之實」,開始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不厭其煩,希望人人從方便道找回來我們真實、真如的道理。所以「顯一乘之實」。歸元無二路,唯有行菩薩道,發大心,行菩薩道,要入人群,要好好去歷練出來。所以「開三乘之權」,就是說三乘法這方便,原因是這樣,無非就是要顯出了人人具有真如本性,要大家要去體會人人可成佛的道理。所以「顯一乘之實」,就是<方便品>中所談一乘真實的道理。在<方便品>就是一直說諸佛的真實相,真實的智慧,就是不斷從<方便品>中這樣宣說,舍利弗體會到了,大家再回顧那時候,<方便品>那段時候也講了很久,大家要用心。

二、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

初許三車,是施權;後等賜大車,是顯實。即譬喻品中所談是也。

  第二、就是「譬喻周」,那就是以譬喻開始。「譬喻周者,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更作三車一車說」。這就是在<方便品>能體悟到的人不多,佛陀憐憫這些中根機的人,所以他接下來用<譬喻品>,火宅喻,這間大宅中已經一切都舊了,裡面也已慢慢火燒起來了,孩子無知懵懂,在裡面還在貪著遊戲。譬喻我們這三界,三界之中,這些眾生還是無明,還是不斷在造業,還不斷貪著利,貪著很多,貪、瞋、癡等等,造成了驕慢、懷疑,所以對佛法不願意去接受,對真理不願意接近,這就是大地眾生這種癡迷。佛陀如三界的導師,就像這間大間房子的長者,看到裡面的孩子,房子已經毀壞了,尤其是火在每一角落,火種已經慢慢點燃了,孩子還在裡面,危險啊!一直呼喚:「趕緊出來啊!」卻是孩子玩到忘記了,也沒有聽到,聽到了也不願意接受,所以還在裡面。長者不得不運用他的智慧,外面設三台車,呼喚出來。「來啊!來啊!,你們想玩的東西,外面有更多。看,外面這裡有三輛,三種車,適應你們所需要的,趕快出來。」這些孩子看到外面這三輛車,很好奇,爭先恐後趕緊出來了。

  這段文,大家記憶應該還很深。去年我出門行腳的時候,到每一個靜思堂,或者是慈濟大家共修的地方,都有看到大白牛車放在門口。可見人人對<譬喻品>的接受度很高,體會到了。所以中根人很多,體會到「譬喻三界如火宅」。以我們現在五濁惡世,天下災難偏多,來印證「三界如火宅」,我們應該覺醒的時候了,大家開始要接受。所以「佛為中根之人,於上法說周中不悟」,不覺悟的人,就是還不瞭解的人,他接下來就在外面設三車。比較明顯,應大家的需求,用<譬喻品>來顯示方便法,這樣讓人更加瞭解。

  開始時,長者是說「外面有三台車,隨便你們選」,孩子出來之後,「初許三車」,起初排三輪車在那裡,讓他們挑選,這就是施權。「後等賜大車」,後來大家出來了,安全了,長者開始現出大車,大白牛車,這隻牛的健壯,很健康、很強壯,這輛車裝飾的這麼莊嚴。來,打開裡面,哇!這樣豐富的寶物,應有盡有。讓大家看,「來,你們挑選這輛車,我不如給你們大台車,人人有份。」不是羊拖的車、不是鹿拖的車,是這輛大白牛車,裡面應有盡有的寶物。大家看了歡喜,就願意選擇大白牛車了。所以,「後等賜大車,後顯實」,這就是佛的心意。就像大長者,要給孩子的東西是應有盡有,全都給他們。佛陀的智慧,虛空法界,天地之間,所有萬物的真諦道理,佛陀所覺悟的,無不都是希望眾生人人與佛同等的體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所以於<譬喻品>中,所談的就是開權顯實的大道理。

  第三周就是我們後面要說的。前面大家已經瞭解了,因為<方便品><譬喻品>,見佛為舍利弗授記了,瞭解之後,已經透徹了,佛陀就開始為他要授記,授記之前,顯示了諸法平等,不光只是要給這五個人授記,要看大家本事,大家有辦法領受嗎?這就是要看大家。就如我們現在在尼泊爾,看,過去都還是在我們精舍一群的清修士,年輕人,在這裡每天聽法,到底苦在哪裡?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菩薩?苦難的眾生需要什麼呢?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多苦難?因為尼泊爾是佛陀故鄉,佛陀的故鄉,佛陀二千多年前所說的「苦、集、滅、道」,道理在尼泊爾漸漸衰退了,「苦」、「集」在尼泊爾不斷發生,所以一切的無常,地震的前面一秒鐘、一念間都還不知覺,突然間,天搖地動、石破天驚,瞬間多少人的生命,忽然間,高樓大廈,大小間房屋瞬間粉碎,多少的生命埋在瓦礫堆中,一秒鐘前歡笑喜樂,一秒鐘後,瞬間遍地哀嚎,這都是發生在瞬間的事。

  離我們這麼遠,我們就要趕快,訊息來得很快,瞭解了,新聞傳出來,馬上準備。第二天準備,第三天到達,一直到現在,昨天已足兩個月了,這兩個月在那裡見聞、感受,用盡心思帶動他們,離開那惶恐的心,要如何將他們帶出來,到安穩的心地,這難道不就像三界火宅,不就是外面設的三輛車,將他們叫出危險的火宅,而且排著的東西,你們所需要東西來領取。就如昨天,又做一次大發放,我們已經看到真正很富有的人生,已經啟動了富有人生,這樣發心出來。尼泊爾首富,第三富實業家,他們都出來了,開始投入了,投入昨天的大發放,全家人,三代人,都在志工群中,菩薩群中,同樣送物資給人,彎腰鞠躬,向大家祝福。這就是心地,心地富中之富。過去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時,他們貴族與賤族階級是這樣分的很清楚,是賤族走過的路,他們就不走,賤族摸過東西,他們就不碰。現在他們的觀念,四姓階級還分的很清楚,這就是心靈的三界,三界,無明的煩煩,這種種姓的分離,種姓的分別。

  現在我們有一群人在哪裡作大導師,在那個地方用佛法,用在身心。心具足了佛陀教法在內心,身體力行,將佛陀的教法再帶回尼泊爾,佛陀的故鄉,要去滅他們的苦,生活中發生的苦難,心靈中那分貧富差別,富者獨尊,這心態也將它打開了,教富濟貧。我們開頭,慈濟的法門不也是這樣嗎?教富濟貧,現在我們多管齊下,濟貧教富,藉著這些苦難人教育富有的人。我們幫助最需要的人,再牽動起他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能救人。所以,竹筒歲月在那裡展開了,雖然貧困的人,雖然受災難,苦難的人,他們也一樣,拿起他們的銅板,手心向下這樣捐,不論是一角、五角,是永遠不乾枯的一滴水。一角、五角,他們還是在當地變現,去做很多救人的事,將當地人捐的錢,在那地方,帳目清楚記下來,將這些錢在那裡採購,買東西,能再救人,讓大家的心沒有自卑感,「我也能救人。我接受這麼多物資的幫助,我也有一分錢在這裡救人。」眾生皆平等啊!

三、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說宿世。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談是。

  這是過去的法,喻二周已經過去了,再接下來就是要三周,那就是將來<化城喻品>,這就是要說<宿世因緣周>。未來的<化城喻品>那就是裡面的內容。「宿世因緣周者」,是佛為下根人所要說的法,這就是在<化城喻品>。大家不要以為:現在再後面那些經文,都是下根人聽的。你們要用心啊!下根人,佛陀要為下根人說法,是要用盡心思,是至高無上的法,才有辦法讓下根人才能覺悟。要說給聰明人聽的話,不困難,要說給愚癡的人聽到懂,才是真學問。所以,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譬喻二周中,不能瞭解的人,遂說宿世。這些下根人在「法說周」,他無法瞭解,「譬喻周」,他也無法覺悟,這些人,他要為他們講宿世因緣法。

  所以「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談是」。過去大通智勝佛那時候開始所播下的種,說不定你和我,我們大家都與佛同時,在大通智勝佛時接受教育,那個時候,大通智勝佛已經為我們播種了,能成佛的種,這一乘之種,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人人本具覺性真如,人人本具,已經播種在那裡。「令其得悟」。我們過去都有在那個地方,要不然我們現在不會同時坐在這裡,這就是知道因緣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我們的根機有比較鈍,所以從過去一直到現在,到底我們覺悟了多少。

*正宗分為顯一乘之境,有三周說法:
其中法說利上根,喻說化中根,今為利下根,乃說因是為第三周說法,因說利下根之緣起。
此為第三周因說利下根,共分四節,其第一節為佛正喻化,釋之者即此化城喻品。


  所以,在正宗分,就是為顯一乘之境,正宗,所以有三周說法,讓我們更了解有三周說法。其中,法說是利上根之人。法說,就是完全用真理說給大家聽,但是大家不理解,就要開三乘法。所以,真真正正的真理,是上根人有辦法體會,譬喻說是化中根人;教化中根之人。所以今為利下根,乃說因緣。這差不多就是三周說法的大綱,過去再讓大家回顧一下,未來的大綱就是第三周說法,就是「因說利下根的緣起」。下根,雖然下根,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才能瞭解佛陀為什麼為這些頑固的眾生,再次開法門,要如何引他們進來,能夠體會、接受授記,這五百人是「第三周因說利下根,共分四節」。「其第一節為佛正喻化,釋之者即此<化城喻品>」,這是第一節。所以這經文所敘說,真的我們要用心聽,不是這樣簡單地聽了就過去。

*「本品經文述」:說宿因,令念退大就小退失大乘,墮於二乘。如舍利弗遇乞眼婆羅門退大乘以至今日。再則顯今果,令知捨權趨實。

  現在這品的經文就是說宿世因緣,令念退大就小,這樣的人,他退失大乘,就是已經又回歸小乘。那就是因為剛剛所說過的,佛已經為他們授記,這五個人是佛的上座弟子,他們就要承擔,所以佛為他們授記。佛智果位,我沒有份,就這樣,他就容易這樣退失,墮落於二乘。就如舍利弗,他遇乞眼(婆羅門)。你們記得嗎?舍利弗的這段故事,大家回想一下。他要發大心,願意一切都布施,身外的財產都布施出去了,他又發一念心:如果有人要我身上的東西,我願意布施。天人來考驗他,有考過嗎?沒考過。因為右眼拿下來了,他(乞眼婆羅門)說:「不對,我需要的是左眼。」「早說嘛!沒關係,右眼既然給你了,左眼也給你。」但是,他用聽的,用耳朵聽,聽到對方說:「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腥臭?」兩隻眼睛挖出來要給人,還被人嫌腥臭。就這樣開始,他再也不想要發大心了,不想要在菩薩道中,所以他退墮,退下來,就回到二乘。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還在聲聞中,這就是退大就小,這樣退失了大乘。像這樣的人,本來有利根,卻是因為環境,遇到什麼樣的逆境,使他退心,這種因緣,這是一種譬喻。

<化城喻品>之前,雖先已敘述宿昔因緣以利下根,而佛之正意,則尤在對治阿修羅等。

  總而言之,<化城喻品>之前,我們所說過、所敘述過的,我們要好好用心。未來因緣所要利益下根,我們更需要知道是佛陀的正意,就是這些剛強難調伏,愚昧的眾生,這是佛陀所要對治的對象。所以說來,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6/25晨語簡記(化城喻品第七開始)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