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6/26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6/26晨語簡記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26, 2015 3:44 pm

2015062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上等之機,於方便品中直說法舍利弗得授記;
中等之機,譬喻火宅三車一乘藥草喻平等法;
四大弟子各得授劫國莊嚴記,佛一大事因緣。


文,是簡單念過了.卻也是希望大家回憶過去,從<序品>開始,<序品>的形態,佛陀的發光、入定,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互相對唱,過去日月燈明佛,佛佛都是經過了無數劫修行,這已經先為我們描述了成佛時間,經過多少佛的過程,生生世世都是上求下化,這歷練的時間,希望我們人人還能記得,也能接受,長時間修行的心與志,心志要堅定。<方便品>中,佛陀他過去三乘是對機逗教,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耐心、愛心,運用智慧,投眾生機而說法,所以做三乘的教育,來到「法華」這時刻,佛陀就收攝了過去的三乘法,跟大家說還是一乘,這種一乘法就是歸納於智,這全都是在智海中,人人平等有佛本覺,人人都有。佛的本覺,人人本俱,人人都有具足本覺慧海,無限量數的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智慧是一直解釋一直深,深到歸於虛空法界,無不都是收攝深廣,又深又廣的智慧,收攝在佛的本性。

像這樣,說很多很多的法,適應很多人的根機,將這些人的根機已經向於同一個方向,佛陀收攝過來為一乘。舍利弗體會了、瞭解了,就在<方便品>中,佛陀直接說法,直接說智慧之法,這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又廣,這種的慧海在舍利弗體悟了。<譬喻品>,舍利弗更再表達出對三界火宅,他很透徹了,佛陀就開始向舍利弗授記了。舍利弗是經過了<方便品>的攝受,<譬喻品>中的授記,這就是上等根機,舍利弗得授記,因為舍利弗得授記了,中等的根機如迦葉等,他們四位就在<譬喻品>過後,從<信解品>開始,就完全信解了,信解佛陀過去的用心,反省自己,懺悔過去空過光陰,已經到年老了,現在瞭解本覺慧海就是要從入人群中歷練過來,這道理都很清楚了,所以他們做了貧窮子的譬喻。

佛陀聽了,瞭解了,知道弟子真的體悟了,所以佛陀接下來就用<藥草喻品>,這樣來說諸法是平等的,只是人的根機差別,這四大弟子全都體會法是平等,所以大家體會了,決定了他們的信心,開始佛就以<授記品>,授記四大弟子。四大弟子成佛後,劫,時間之長,壽命之長,國土之莊嚴等等,這是我們過去說過的,大家聽過來的,這是很重要,我們要瞭解,我們道心要更堅定。《法華經》的開頭,就讓我們知道,時間,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我們應該要先清楚。接下來,人人與佛同等,具平等慧性,智慧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本覺慧性,大家要更加珍惜我們自己本具佛性,還要再用心接受法,不只是獨善其身,我們一定還是要再擴大我們的心,發大心、立大願。一直跟大家說,菩薩道的起頭就是要從發弘誓願開始,這個願真的要是種子粒粒入心地裡去,要自己當為心地農夫,好好地自我耕耘心地。還要再真正展開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如幼小的孩子,慢慢開始會學坐、會學爬,就要學走了,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孩子也是要這樣,才能一輩子這樣兩隻腳不知走多少的路。福慧雙修。「兩足尊」,這兩足福要足,慧要足,福就是投入人群,我才能造福;慧,是在人群中才能體會。所以,人人一定開始都要很清楚、瞭解,身體力行這樣一路走過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大事因緣,諸佛也有一大事因緣,人人與佛同等。我們眾生的一大事因緣,都是在懵懂中,一念無明,開始不斷複製,不斷招惹了很多的無明,由不得自己,所以,不斷輪迴六道中,這就是眾生,無明的一大事。佛陀有一大事,佛佛道同,他的一大事是明明覺覺,很清楚,為眾生開示悟入,所以生生世世沒有放棄眾生,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完成他的一大事因緣。人生就是覺與迷,就像我們的一隻手,是手心向上,還是手心向下呢?就如我們的心是一念善,或者是一念惡,都同樣是一念心,所以,我們的心,要趕緊反迷為悟,反惡為善,如反掌一樣,要用手心向上這樣不斷來討,不如手心向下不斷付出,這只是在一念間而已。

*「法說一周」:<方便品>至<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
*「喻說一周」:<譬喻品>火宅三車喻,信解藥草訖<授記品>。
*「因緣一周」:化城品五百弟子授學無學人記品。


所以佛陀的說法,他就有方法,昨天也跟大家,今天大家要再記得,法說一周是<方便品>到<譬喻品>,跨過了<方便品>到<譬喻品>,這當中,舍利弗深深體悟,所以為舍利弗授記,這是在「法說周」裡面。「喻說周」,那就是在<譬喻品>及火宅三車,三界火宅外面布置三車,讓大家趕緊先脫離火宅,之後再<信解品>,經過了四位弟子來表達他們的覺悟,表達他們過去浪費的光陰,這樣長久的時間,四十多年的時間,佛陀所說法,他們竟只守在獨善其身,無法去體會佛心,所以他們懊惱、懺悔,這是在<信解品>。信解之後,所以他們反省,他們懺悔了。佛陀開始又再用<藥草喻品>,還要再堅定大家的心,讓大家更有信心,「過去你浪費光陰不是法有問題,是根機有問題。」所以在<藥草喻品>,隨著大地的草木,大小根機,山河大地的器物,是河來容納水,還是用池的容納水?山河大地各有它的器量,器的量。所以,法是平等,就如雨,密雲彌布,就是開始因緣成熟之時,一下雨,降雨,雨是同樣平等,只要因緣成熟了,佛法就開始在人間,就要看人間的器量,他的根機、他的度量,他能接受多少法。

聰明的人,如果不夠度量,沒有器量,還是同樣,聽是知道了,但是器量不夠,法還是無法受用,這就是<藥草喻品>,要加強大家明白,「要知道,不是法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的心量不夠,只能接受這樣而已。」這是<藥草喻品>的用意。後來授記了,堅定了大家的心,打開了心門,用大根、大智、大量來接受法。這是<藥草喻品>與<授記品>的用意,再接下來,那來就是「宿世因緣周」了,也就是<化城喻品>。因為佛陀為了四位弟子授記之後,就開始再安慰大家,人人有成佛的機會,人人有得授記的機會,在座還有五百位弟子等待將要授記了,這就是在<化城喻品>中的大綱,我們對過去的經文,我們要很清楚,未來的經文,我們要多用心。這五百弟子,大家都很期待,不只是五百弟子期待,法華會上人人都期待。所以<化城喻品>的開頭,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簡釋:
「佛告諸比丘」;此<化城喻品>敘說過去因緣,以領會佛之自身本生事。
*「諸比丘」:即五百羅漢等。
*「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



這經文一開始就是「佛告諸比丘」,因為前面就已經說,諸弟子要好好聽,大家都有成佛的機會,大家要善聽。這是前面的文,前面的<授記品>。所以現在<化城喻品>開頭,經文就這樣說,「佛告諸比丘」。<化城喻品>開始要敘述,敘述過去的因緣,過去釋迦佛他自己本身的因緣。這是在<化城喻品>,佛陀,釋迦牟尼佛,開始他就會說出他的因緣。諸比丘,也能叫做羅漢,有五百人,已經在佛的座下修行,聲聞證四果叫做「羅漢」,光是從佛的聲來聽,這樣叫做「聲聞」,聲聞,法入心了,他得果了,名稱叫做「羅漢」「羅漢的翻譯,華言「無學」,我們《法華經》開頭也有「學」與「無學」,這是學與無學。「學」,就是聲聞,就是倚重佛的聲音說法,他們用耳聞來體會,羅漢已經都是聽法透徹法的內容,所以他們很認真在修行,已經不必聽,他們也有辦法,小乘法,他們都瞭解,要如何修行的方法,他們都清楚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都清楚,叫做「無學」,因為他們已經證果了,也就是說「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他已經對法都很清楚。

經文簡釋:「乃住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歷劫」:經過劫數。世界成壞之期名為劫。


所以對這些比丘,佛陀這樣說,「乃住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就是說佛陀開始敘述了,敘述「乃往過去」,就是過去多久的時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那時間無法計算啊!這是歷劫,經歷過長久長久的時間。這長久的時間,就是很多世界是經歷成、住、壞、空,要經過多次的成、住、壞、空的世界,時間很長,有成、住、壞、空。我們對「劫」,本來就知道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從人壽十歲(百百年增一歲)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到十歲,這樣才是「一小劫」,一增一減,這樣才是一小劫。這世界還在,但是,要再經歷了多少小劫、中劫、大劫,世界成、住、壞、空,這是更長的時間。所以,這種劫很長久,成、住、壞、空過了之後的這個時間。

經文簡釋:
「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大通佛名,未見所出。義約大通者,羅漢神通逆順知八萬劫,橫見三千界。
*三千塵點劫前,出世之如來名大通,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爾時有佛名大通勝智如來」,就是要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那時有一尊佛,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大通」就是佛的名。「未見所出」,到底這佛在多久多久以前,這是很長久。意思就是「大通者,羅漢神通逆順知八萬劫,橫見三千界」,就是說這尊佛在修行之前,在羅漢時修神通行,逆順,就是去來都瞭解,知八萬劫。直與橫,見三千世界。「劫」是長、直的時間,「橫」是三千世界。時間很長,經歷了很開闊,不只長,又是廣。這到底是多深多廣?所以只能說「三千塵點劫」。「三千塵點劫」,「塵」就是很微細。三千大千世界的那些塵沙,將它當做一沙一世界、一沙一劫,若以這樣來譬喻,這樣長久以前的時間,這樣長久劫的時間前出世的如來,名叫做「大通智勝佛」。所以他的過去到底是如何修行來的,無法去瞭解,時間很長久。「此佛在世」,在這尊佛在世,最重要的,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將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這十六王子就承擔起弘法的責任,這十六沙彌,他們就開始各個領著法,到橫的地方,所有的世界去講說,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第十六沙彌成佛為今之釋迦如來。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


這是十六王子成為沙彌,就是出家修行了。這十六王子之中,其中第十六位,這位沙彌成佛了,出家後來用很長久時間,從那時開始,生生世世修行,一直到成佛,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現在的迦釋牟尼佛,就是這麼久以前,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沙彌;第十六王子出家修行,第十六沙彌。所以這第十六沙彌,現在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也就是說,在大通智勝佛那時代,十六位沙彌各人分開去講《法華經》,而在第十六沙彌所講經,那些聽眾就是我們現在,現在,佛陀的時代說現在,我們的時代也還是說現在,「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第十六沙彌結緣」在第十六沙彌在說《法華經》那時候,我們就開始在那裡聽法了。

*於第十六沙彌結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

所以,久不久呢?相信我們那時應該也是在那時聽第十六沙彌在講法,我們那時也是在那裡的結緣眾,否則我們此刻,地球上七十多億人,偏偏就是我們聽得到,否則現在七十億的人口,要聽到《法華經》,還有很多人,在七十億人中,還有很多人無法聽到法(二0一四年全球人口超過七十二億,其中四億八千七百多萬人為佛教徒,調查報告顯示,佛教徒數量呈現停滯,未來將有減少趨勢),若不是過去有結過這樣的緣,我們怎能聽到法呢,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緣,無非就是要我們珍惜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經而入證得果」。這是在<化城喻品>,佛陀再接下去,他就會說:「大家都是在那個時候的結緣眾,所以現在再來聽《法華經》,再更清楚了解,現在會慢慢體會了。」所以在那麼長久時間,是生生世世這樣在聽法,生生世世這樣上求下化,而我們生生世世也是這樣在聽,緣是這樣一直結下來。

所以時間長久,只是我們的根器所接受的法很少。雖然也有聽法,但是<藥草喻品>就這樣跟我們說──根器不同,器量不夠,所以我們聽的法,接受的法很微小。雖然有緣這樣一直接下去,有這個因緣,卻是要真正體悟,能夠心開意解,實在是還很困難。所以我們還在這樣煩惱、五趣雜居之中,就是這樣過。所以我們要惜緣,也不只是惜緣,我們要精進,我們的器量要大,開始要接受佛法入心,待人接物,真正的,肚量要開闊,要承擔責任入人群。

*有佛名大通智勝者,佛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悉知悉見,無不通徹,故曰大通。

所以下面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有佛名大通智勝者」,就是說這尊佛,佛智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意思就是說他的智慧很廣,遍虛空法界,這叫做「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遍虛空法界,「悉知悉見」,所有的法、道理,無不了解,無不通徹,所以名叫做「大通」。

*智勝者,二乘之智,能斷見思,出於三界。至於等覺,尚有一品微細無明。

「智勝者」,就是「二乘之智」,就是「能斷見思」,見思惑都斷除了。「出於三界」,一直一直到等覺。因為見思惑,智能斷除,我們過去也說過,還有無明惑,所以還要修,只是斷除見思惑還不夠,所以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再不斷修行,經歷過了菩薩道,菩薩道在人群中歷練之後,才「至於等覺」,還有「一品微細無明」。那就是在菩薩道,我們雖然已經到達「等覺」,還沒有到達「無上」,這就是還在菩薩的境界。斷見思惑到等覺,還有一點點,極微極微的無明在。唯有要到菩薩過後,超越了菩薩的境地,就到無上智。菩薩的覺悟就是到「等覺」為止,還沒有到「無上」,所以要再超越過菩薩,那就是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故曰智勝。

「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超越了三乘,超越了二乘,超越了菩薩乘,所以稱為「智勝」。這是解釋他的名。所以,除了二乘法超越,還要超越菩薩乘,這樣叫做「智勝」。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如來,如者真如也」。這我們一直都在說,每尊佛十號具足,那就是他的十德具足。乘,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所以名叫做「如來」。我們學佛,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清楚在我們的人生過程,真的是面對著無量無數苦難眾生,我們若沒有經過很多苦難眾生,在人世間,我們哪有辦法覺悟這麼多呢?所以我們若只是獨善其身,守在自己的範圍,我們只是斷無明,無法超越,無法將塵沙惑完全去除。

昨晚,你們有聽到非洲的菩薩在說話嗎?我在聽,我也很認真聽,我很感動啊!但是我看到在場的人沒有這麼多,明明我們精舍裡面有這麼多人,卻是在場能看到、見證,見證在苦難中那種貧中之富的人生,心靈之富的菩薩,他現身在我們的境界,在向我們說話。你們難道沒有看到,看到那個地方,辛巴威,出生在那個境界裡,苦不苦?很苦啊!三四年前那時候,應該是六七年前(朱居士於二00八年返臺),朱居士回來臺灣,開始,他說出了他接觸慈濟的因緣。他曾經在那個地方被人搶過,一次再一次被人搶,所以他認為:就是要回饋給當地。但是,做善事,同樣又被人搶,他覺得:這樣再做好事有用嗎?看大愛台,聽到「做不夠」,所以他發大心,開始在非洲辛巴威那個地方,他就和南非開始聯絡,開始走入慈濟,這個因緣很豐富,是因那個因緣,這樣一路走過來。

在那個地方面對著苦難的孩童,孩子讀書是以天為蓋,以地為載,沒有什麼屋頂,沒有什麼牆壁。他們在上課時,怎麼老師邊說話,孩子就邊一直移動,到底是什麼事?原來他們那裡的石頭很大顆,石頭可以遮蔭,有陰影,石頭大,太陽從那邊出來,石頭能擋住太陽,所以孩子就隨著太陽,閃避著太陽而轉,就是繞在石頭的周圍。原來啊!太陽很大,頭上沒有遮蓋,周圍沒有牆壁。所以因為這樣,這個訊息我們知道了,所以我們趕緊為他們設計,就是簡易教室。我們用七間簡易教室,這樣翻山過海,真的很長的路,經過海運,又在那個地方翻山。因為辛巴威是內陸,所以卡車還要再運載很長的路才能夠到達。我們台灣的菩薩也過去了,有慈誠菩薩,及宗教處的誠浩,他也過去了。

他們去看了,回來,有一段時間,他們也常常跟我們分享,那裡的孩子讀書之認真,他將那個筆記本,他們沒有課本,沒有什麼東西,老師都是先寫在黑板上,綠色的板,他們在那裡用粉筆寫,寫到那塊黑板,小小塊,變成灰色的。而且那塊黑板又沒地方掛,每天早上如果要上課,孩子就要爬很高,將那塊黑板掛得高高的,老師寫好字,掛起來,學生才在那裡抄寫,抄下來當課本、筆記本,字寫得好像印刷的字一樣。誠浩也把人家孩子的一本筆記本帶回來,來作見證。那個地方的環境是這麼差,無法形容,如果沒有將紀錄片再拿出來給大家看,用口頭這樣來解釋,再敘述那時候,他們從辛巴威回來的景象,在錄影中這樣拍攝,如果沒有看到孩子趴在那裡寫字,如果沒有看到那本筆記本拿回來,我們真的不敢相信,這樣的環境,那些孩子有辦法克服這麼惡劣的環境。他們的心,能在那個地方接受到教育。

在那裡的老師,現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現在回到我們精舍,昨天晚上和大家在分享。這種人間的苦相,人間的智慧,能夠克服困境,只要你有心要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有心要學,沒有學不會的功夫。這就是他們的用心。所以我們要知道,學佛真的是要很用心。我們的簡易教室,在那裡搭建的期間,多麼辛苦啊!那裡的男人都不會出力,不想要工作,很少要去做這麼粗重的工作。都是一些媽媽,那時候,我們在影片上看到整個地上都是石頭,那些要搭建起來的地方,地上要平。看到那些媽媽在那裡掘,土地硬邦邦,全是石頭,石頭又不小,就要很多人合力將石頭搬移,這真的是很難得。那些女人,婦女就是萬能,她又要生孩子,還要養孩子,還要做家事,還要養家,還要做粗重的工作。這在我們台灣社會,我們比較看看,你若不見苦,不知福。這七間的簡易教室,在八天的時間將它搭建起來。因為我們台灣也有一群慈誠菩薩去,張世問居士帶領人去。這群菩薩去成就那個地方,八天,七間簡易教室完成。

現在他們還在使用,孩子不必再邊讀書,邊躲太陽,他們不必再躲了,他們已經能這樣,頭上有屋頂,周圍有牆壁。但是這是簡易教室,要如何來為這個國家,再讓它有更健全的學校?這麼多年來,看到他們的精進,看到他們這樣投入在慈濟,這種行菩薩道。我們也看過他們在那個地方(演繹「行願」),鑑真和尚這種東渡的精神,他們去克服。看看那個地方,真的要為他們的教育,「大愛為牆,智慧為樑」,應該慧與愛,應該要趕快給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地方。總而言之,距離很長,我們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所以我們要用心學佛,時間長久,我們才是要好好歷練,不要怕時間長久。三千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過來,釋迦佛都能那麼長久的時間以來,來到二千多年前,我們的佛陀出生在人間。你想,他的時間有多長?所以,這麼長的時間,佛陀做得到,我們應該也要發這樣的願。過去的空間,三千周遍,這麼的開闊,到底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呢?來去度眾生。看,辛巴威,距離這麼長、這麼遠,同樣的,從台灣,我們也能去到那個地方去成就他們,讓那些孩子不必躲太陽,現在我們也做得到。總而言之,近與遠、久與長,只要我們有心,不必去計較時間有多久,只要我們有心,不必擔心路多遠,總是我們下一念心,對的事情,該學的法,我們學就對了。總而言之,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6晨語簡記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6月 26, 2015 3:49 pm

上等之機於方便品中直說法
舍利弗得授記
中等之機譬喻大宅三車一乘
藥草喻平等法
四大弟子各得授劫國莊嚴記
佛一大事因緣

(今天薰法香,上人和大家重溫「法華經」的六品,從「序品」文殊和彌勒對唱關於與日月燈明佛修行的因緣,描述成佛必須經歷久遠過程 ,要人人用心修行,明白佛陀過去是為隨順眾生根機而說法;到「方便品」佛陀說人人本具與佛平等的本覺慧海,要回歸三乘於一乘;在 「譬喻品」以火宅三車為譬喻,更為上根機的舍利弗授記;

「信解品」迦葉、須菩提、迦旃延 、目犍連四大弟子以貧窮子懺悔過去隨佛修行的無知,只會獨善其身 ;「藥草喻品」中,佛陀一彌雲密佈,天降雨露公平滋潤天下萬物, 只是眾生器量有大有小,各有不同攝受。佛陀勉勵弟子發心立願,善種子種於心田要勤耕耘,猶如會爬會坐的孩童開始學習行走,跨步向前福慧兩足,身體力行深刻體會; 佛陀在「授記品」為四大弟子授記 ,幷預告彼等將來成佛壽命多長, 國土如何莊嚴,更安慰在座的其他五百位弟子,將來都有機會授記。 而下來講解的「化城喻品」則以 “清楚過去,用心未來” 為大綱。佛的為一大事因緣,有如反掌,望眾生都反惡為善,反觀眾生的一大事因緣為無明造作,而不斷輪迴受六道之苦難。)

○法說一周:方便品,至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
喻說一周:譬喻品,火宅三車喻信解藥草訖。授記品。
因緣一周:化城品,五百弟子授學無學人記品。
(根機器量的大小令受法不一,就如眾生根器各異,佛才依因緣而授於佛法。)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 佛告諸比丘:
○ 此(法華經之)化城喻品敘說(佛陀) 過去(生的宿世)因緣,以(讓法華會裏的弟子)領會佛(陀)之自身(和)本生事(蹟)。

● 諸比丘:
○ 即五百羅漢等。
○ 阿羅漢:華(文)言(指) “無學”。謂 (指)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 ,故名“ 羅漢”。

●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 歷劫:經過(無量)劫數。世界成( 住)壞(空)之期名為 “劫”。

● 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 “大通” (為)佛名,未(能得)見(其) 所出(處)。義約(大義是說)大通者, (在成為)羅漢(時既以)神通逆順(來去)知八萬劫,橫(直)見三千(世)界 。(表示經歷一段非常長遠的時間修行而成佛。)

○ 三千塵點劫前(非常久遠前)出世之如來,名 “大通”,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跟隨其)出家為沙彌,從( 大通)佛(處聽)聞法華經,佛入定(滅 )後,十六沙彌,各(自)昇(上)法座 ,(到處)為大眾<重>覆講(述)法華經。

○ (當中)第十六沙(位)彌成佛(後), 為(現)今之(的)釋迦如來。而其(聽) 聞第十六(位)沙彌之(所)說法者(, 都和他有緣,得以繼續聽聞法華經) 。

○ 蓋(音)今(逢佛世)之大眾(,過去生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與)第十六(位)沙彌結緣,故<此>在今日(皈投)釋迦如來之(座)下,<聽>聞(釋迦如來說)法華<經>而(悟)入證(道)得果(位)。
(修行,要生生世世聞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同時廣結善緣,只是根器不同,無明煩惱不斷複製,而總是處於五趣雜居,難以精進。)

○ 有佛名 “大通智勝”者,佛(的)智 <慧>橫遍十方(遍一切空間),豎窮 (無窮盡無始終)三際(過去、現在、 未來),悉知悉見(悉數知見),無不通<達透>徹,故<此>曰<說> “大通” 。

○ 智勝者,(聲聞、緣覺)二乘之智< 慧>,能斷見思(無明惑),(雖)出(離 )於(欲、色、無色)三界,至於(要達到正)等覺,尚(還)有細微無明(未除 )。(因此唯有超越菩薩境地,才能得無上智慧。)

○ 唯(有)佛之智<慧>,(才是)究竟覺 <悟明>了,(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清)淨(殆)盡,(分段、變易)二死俱(全)亡,勝彼(聲聞、緣覺、菩薩 )三乘,故<此>曰<說>: “智勝”。

○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 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等)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上人分享昨晚見證辛巴威菩薩之成果,朱金財居士四丶五年前曾致力在非洲當地推廣慈善會務,卻因再三被打搶而心灰意冷,之後透過大愛台,了解自己其實還做得不夠, 於是繼續用心在南非經營慈善及教育志業。清修士誠浩見證當地學子之用功,透過匯報看到學童在曠野求學,為躲避太陽酷曬不斷移位, 借助大石遮蔭,教師的小黑板更變灰板,環境雖極度惡劣克難,卻無損求學決心,更看到學童筆記整齊用心。也在影片下見證,看到為了鋪平土地,動用婦女搬動石塊,當地婦女任勞任怨,令人欽佩。在由張世問居士帶領的慈誠工程隊協助下,十五人合力於八天內援建七間組合教室,讓孩童在以愛為牆,以智慧為樑的環境下求學。)

(只要有心,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即使時間長久也不應擔心,仍需要好好的歷練。釋迦如來也是經過如此長久時間,才出現人間,度化眾生。既然佛陀都能做到,我們也要發這個願,與佛看齊。過去的三千世界是很長遠,用現況來比喻 ,辛巴威雖離台灣很遠,台灣慈濟人一樣可以在當地救度眾生。因此 ,不管近和遠、長或久,只要有心 ,不計較多少,不擔心多遙遠,當下這一念心,對的事、應該學習的 ,去做就對了。)


宿世因緣化城品
了過用心於未來
遠近長久雖難量
勤學精修來堅持
有心莫計多長遠
該學該行做就對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6/6/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6/26晨語簡記   2015/06/2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6月 28, 2015 3:5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我們學佛,要學智慧。一般人可能認為聰明很重要,很不錯。我認為聰明不夠,還要有智慧。特別是對於法,要讓正法入心。

聰明的人,如果不夠度量,沒有器量,還是同樣,聽是知道了,但是器量不夠,法還是無法受用,這就是<藥草喻品>,要加強大家明白,「要知道,不是法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的心量不夠,只能接受這樣而已。」

 

上人開始講化城喻品,一開始對於大通智勝佛做了一個基本名稱的破題分析。

有佛名大通智勝者,佛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悉知悉見,無不通徹,故曰大通。
智勝者,二乘之智,能斷見思,出於三界。至於等覺,尚有一品微細無明。

 

最後,上人提醒我們:

總而言之,近與遠、久與長,只要我們有心,不必去計較時間有多久,只要我們有心,不必擔心路多遠,總是我們下一念心,對的事情,該學的法,我們學就對了。

 

 

 

上等之機,於方便品中直說法舍利弗得授記;
中等之機,譬喻火宅三車一乘藥草喻平等法;
四大弟子各得授劫國莊嚴記,佛一大事因緣。

文,是簡單念過了.卻也是希望大家回憶過去,從<序品>開始,<序品>的形態,佛陀的發光、入定,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互相對唱,過去日月燈明佛,佛佛都是經過了無數劫修行,這已經先為我們描述了成佛時間,經過多少佛的過程,生生世世都是上求下化,這歷練的時間,希望我們人人還能記得,也能接受,長時間修行的心與志,心志要堅定。<方便品>中,佛陀他過去三乘是對機逗教,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耐心、愛心,運用智慧,投眾生機而說法,所以做三乘的教育,來到「法華」這時刻,佛陀就收攝了過去的三乘法,跟大家說還是一乘,這種一乘法就是歸納於智,這全都是在智海中,人人平等有佛本覺,人人都有。佛的本覺,人人本俱,人人都有具足本覺慧海,無限量數的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智慧是一直解釋一直深,深到歸於虛空法界,無不都是收攝深廣,又深又廣的智慧,收攝在佛的本性。

像這樣,說很多很多的法,適應很多人的根機,將這些人的根機已經向於同一個方向,佛陀收攝過來為一乘。舍利弗體會了、瞭解了,就在<方便品>中,佛陀直接說法,直接說智慧之法,這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又廣,這種的慧海在舍利弗體悟了。<譬喻品>,舍利弗更再表達出對三界火宅,他很透徹了,佛陀就開始向舍利弗授記了。舍利弗是經過了<方便品>的攝受,<譬喻品>中的授記,這就是上等根機,舍利弗得授記,因為舍利弗得授記了,中等的根機如迦葉等,他們四位就在<譬喻品>過後,從<信解品>開始,就完全信解了,信解佛陀過去的用心,反省自己,懺悔過去空過光陰,已經到年老了,現在瞭解本覺慧海就是要從入人群中歷練過來,這道理都很清楚了,所以他們做了貧窮子的譬喻。

佛陀聽了,瞭解了,知道弟子真的體悟了,所以佛陀接下來就用<藥草喻品>,這樣來說諸法是平等的,只是人的根機差別,這四大弟子全都體會法是平等,所以大家體會了,決定了他們的信心,開始佛就以<授記品>,授記四大弟子。四大弟子成佛後,劫,時間之長,壽命之長,國土之莊嚴等等,這是我們過去說過的,大家聽過來的,這是很重要,我們要瞭解,我們道心要更堅定。《法華經》的開頭,就讓我們知道,時間,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我們應該要先清楚。接下來,人人與佛同等,具平等慧性,智慧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本覺慧性,大家要更加珍惜我們自己本具佛性,還要再用心接受法,不只是獨善其身,我們一定還是要再擴大我們的心,發大心、立大願。一直跟大家說,菩薩道的起頭就是要從發弘誓願開始,這個願真的要是種子粒粒入心地裡去,要自己當為心地農夫,好好地自我耕耘心地。還要再真正展開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如幼小的孩子,慢慢開始會學坐、會學爬,就要學走了,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孩子也是要這樣,才能一輩子這樣兩隻腳不知走多少的路。福慧雙修。「兩足尊」,這兩足福要足,慧要足,福就是投入人群,我才能造福;慧,是在人群中才能體會。所以,人人一定開始都要很清楚、瞭解,身體力行這樣一路走過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大事因緣,諸佛也有一大事因緣,人人與佛同等。我們眾生的一大事因緣,都是在懵懂中,一念無明,開始不斷複製,不斷招惹了很多的無明,由不得自己,所以,不斷輪迴六道中,這就是眾生,無明的一大事。佛陀有一大事,佛佛道同,他的一大事是明明覺覺,很清楚,為眾生開示悟入,所以生生世世沒有放棄眾生,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去完成他的一大事因緣。人生就是覺與迷,就像我們的一隻手,是手心向上,還是手心向下呢?就如我們的心是一念善,或者是一念惡,都同樣是一念心,所以,我們的心,要趕緊反迷為悟,反惡為善,如反掌一樣,要用手心向上這樣不斷來討,不如手心向下不斷付出,這只是在一念間而已。

*「法說一周」:<方便品><譬喻品>為舍利弗授記。
*「喻說一周」:<譬喻品>火宅三車喻,信解藥草訖<授記品>
*「因緣一周」:化城品五百弟子授學無學人記品。


所以佛陀的說法,他就有方法,昨天也跟大家,今天大家要再記得,法說一周是<方便品><譬喻品>,跨過了<方便品><譬喻品>,這當中,舍利弗深深體悟,所以為舍利弗授記,這是在「法說周」裡面。「喻說周」,那就是在<譬喻品>及火宅三車,三界火宅外面布置三車,讓大家趕緊先脫離火宅,之後再<信解品>,經過了四位弟子來表達他們的覺悟,表達他們過去浪費的光陰,這樣長久的時間,四十多年的時間,佛陀所說法,他們竟只守在獨善其身,無法去體會佛心,所以他們懊惱、懺悔,這是在<信解品>。信解之後,所以他們反省,他們懺悔了。佛陀開始又再用<藥草喻品>,還要再堅定大家的心,讓大家更有信心,「過去你浪費光陰不是法有問題,是根機有問題。」所以在<藥草喻品>,隨著大地的草木,大小根機,山河大地的器物,是河來容納水,還是用池的容納水?山河大地各有它的器量,器的量。所以,法是平等,就如雨,密雲彌布,就是開始因緣成熟之時,一下雨,降雨,雨是同樣平等,只要因緣成熟了,佛法就開始在人間,就要看人間的器量,他的根機、他的度量,他能接受多少法。

聰明的人,如果不夠度量,沒有器量,還是同樣,聽是知道了,但是器量不夠,法還是無法受用,這就是<藥草喻品>,要加強大家明白,「要知道,不是法對你有分別,是你自己的心量不夠,只能接受這樣而已。」這是<藥草喻品>的用意。後來授記了,堅定了大家的心,打開了心門,用大根、大智、大量來接受法。這是<藥草喻品><授記品>的用意,再接下來,那來就是「宿世因緣周」了,也就是<化城喻品>。因為佛陀為了四位弟子授記之後,就開始再安慰大家,人人有成佛的機會,人人有得授記的機會,在座還有五百位弟子等待將要授記了,這就是在<化城喻品>中的大綱,我們對過去的經文,我們要很清楚,未來的經文,我們要多用心。這五百弟子,大家都很期待,不只是五百弟子期待,法華會上人人都期待。所以<化城喻品>的開頭,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簡釋:
「佛告諸比丘」;此<化城喻品>敘說過去因緣,以領會佛之自身本生事。
*「諸比丘」:即五百羅漢等。
*「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



這經文一開始就是「佛告諸比丘」,因為前面就已經說,諸弟子要好好聽,大家都有成佛的機會,大家要善聽。這是前面的文,前面的<授記品>。所以現在<化城喻品>開頭,經文就這樣說,「佛告諸比丘」。<化城喻品>開始要敘述,敘述過去的因緣,過去釋迦佛他自己本身的因緣。這是在<化城喻品>,佛陀,釋迦牟尼佛,開始他就會說出他的因緣。諸比丘,也能叫做羅漢,有五百人,已經在佛的座下修行,聲聞證四果叫做「羅漢」,光是從佛的聲來聽,這樣叫做「聲聞」,聲聞,法入心了,他得果了,名稱叫做「羅漢」「羅漢的翻譯,華言「無學」,我們《法華經》開頭也有「學」與「無學」,這是學與無學。「學」,就是聲聞,就是倚重佛的聲音說法,他們用耳聞來體會,羅漢已經都是聽法透徹法的內容,所以他們很認真在修行,已經不必聽,他們也有辦法,小乘法,他們都瞭解,要如何修行的方法,他們都清楚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都清楚,叫做「無學」,因為他們已經證果了,也就是說「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他已經對法都很清楚。

經文簡釋:「乃住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歷劫」:經過劫數。世界成壞之期名為劫。


所以對這些比丘,佛陀這樣說,「乃住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就是說佛陀開始敘述了,敘述「乃往過去」,就是過去多久的時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那時間無法計算啊!這是歷劫,經歷過長久長久的時間。這長久的時間,就是很多世界是經歷成、住、壞、空,要經過多次的成、住、壞、空的世界,時間很長,有成、住、壞、空。我們對「劫」,本來就知道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從人壽十歲(百百年增一歲)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一百年減一歲)到十歲,這樣才是「一小劫」,一增一減,這樣才是一小劫。這世界還在,但是,要再經歷了多少小劫、中劫、大劫,世界成、住、壞、空,這是更長的時間。所以,這種劫很長久,成、住、壞、空過了之後的這個時間。

經文簡釋:
「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大通佛名,未見所出。義約大通者,羅漢神通逆順知八萬劫,橫見三千界。
*三千塵點劫前,出世之如來名大通,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爾時有佛名大通勝智如來」,就是要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那時有一尊佛,名叫做大通智勝如來。「大通」就是佛的名。「未見所出」,到底這佛在多久多久以前,這是很長久。意思就是「大通者,羅漢神通逆順知八萬劫,橫見三千界」,就是說這尊佛在修行之前,在羅漢時修神通行,逆順,就是去來都瞭解,知八萬劫。直與橫,見三千世界。「劫」是長、直的時間,「橫」是三千世界。時間很長,經歷了很開闊,不只長,又是廣。這到底是多深多廣?所以只能說「三千塵點劫」。「三千塵點劫」,「塵」就是很微細。三千大千世界的那些塵沙,將它當做一沙一世界、一沙一劫,若以這樣來譬喻,這樣長久以前的時間,這樣長久劫的時間前出世的如來,名叫做「大通智勝佛」。所以他的過去到底是如何修行來的,無法去瞭解,時間很長久。「此佛在世」,在這尊佛在世,最重要的,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將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這十六王子就承擔起弘法的責任,這十六沙彌,他們就開始各個領著法,到橫的地方,所有的世界去講說,為大眾覆講《法華經》。

第十六沙彌成佛為今之釋迦如來。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


這是十六王子成為沙彌,就是出家修行了。這十六王子之中,其中第十六位,這位沙彌成佛了,出家後來用很長久時間,從那時開始,生生世世修行,一直到成佛,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現在的迦釋牟尼佛,就是這麼久以前,大通智勝佛的第十六沙彌;第十六王子出家修行,第十六沙彌。所以這第十六沙彌,現在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也就是說,在大通智勝佛那時代,十六位沙彌各人分開去講《法華經》,而在第十六沙彌所講經,那些聽眾就是我們現在,現在,佛陀的時代說現在,我們的時代也還是說現在,「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第十六沙彌結緣」在第十六沙彌在說《法華經》那時候,我們就開始在那裡聽法了。

於第十六沙彌結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

所以,久不久呢?相信我們那時應該也是在那時聽第十六沙彌在講法,我們那時也是在那裡的結緣眾,否則我們此刻,地球上七十多億人,偏偏就是我們聽得到,否則現在七十億的人口,要聽到《法華經》,還有很多人,在七十億人中,還有很多人無法聽到法(二0一四年全球人口超過七十二億,其中四億八千七百多萬人為佛教徒,調查報告顯示,佛教徒數量呈現停滯,未來將有減少趨勢),若不是過去有結過這樣的緣,我們怎能聽到法呢,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緣,無非就是要我們珍惜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經而入證得果」。這是在<化城喻品>,佛陀再接下去,他就會說:「大家都是在那個時候的結緣眾,所以現在再來聽《法華經》,再更清楚了解,現在會慢慢體會了。」所以在那麼長久時間,是生生世世這樣在聽法,生生世世這樣上求下化,而我們生生世世也是這樣在聽,緣是這樣一直結下來。

所以時間長久,只是我們的根器所接受的法很少。雖然也有聽法,但是<藥草喻品>就這樣跟我們說──根器不同,器量不夠,所以我們聽的法,接受的法很微小。雖然有緣這樣一直接下去,有這個因緣,卻是要真正體悟,能夠心開意解,實在是還很困難。所以我們還在這樣煩惱、五趣雜居之中,就是這樣過。所以我們要惜緣,也不只是惜緣,我們要精進,我們的器量要大,開始要接受佛法入心,待人接物,真正的,肚量要開闊,要承擔責任入人群。

有佛名大通智勝者,佛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悉知悉見,無不通徹,故曰大通。

所以下面說,「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有佛名大通智勝者」,就是說這尊佛,佛智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意思就是說他的智慧很廣,遍虛空法界,這叫做「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是遍虛空法界,「悉知悉見」,所有的法、道理,無不了解,無不通徹,所以名叫做「大通」。

智勝者,二乘之智,能斷見思,出於三界。至於等覺,尚有一品微細無明。

「智勝者」,就是「二乘之智」,就是「能斷見思」,見思惑都斷除了。「出於三界」,一直一直到等覺。因為見思惑,智能斷除,我們過去也說過,還有無明惑,所以還要修,只是斷除見思惑還不夠,所以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再不斷修行,經歷過了菩薩道,菩薩道在人群中歷練之後,才「至於等覺」,還有「一品微細無明」。那就是在菩薩道,我們雖然已經到達「等覺」,還沒有到達「無上」,這就是還在菩薩的境界。斷見思惑到等覺,還有一點點,極微極微的無明在。唯有要到菩薩過後,超越了菩薩的境地,就到無上智。菩薩的覺悟就是到「等覺」為止,還沒有到「無上」,所以要再超越過菩薩,那就是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故曰智勝。

「唯佛之智,究竟覺了,三惑淨盡,二死俱亡,勝彼三乘」。超越了三乘,超越了二乘,超越了菩薩乘,所以稱為「智勝」。這是解釋他的名。所以,除了二乘法超越,還要超越菩薩乘,這樣叫做「智勝」。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如來,如者真如也」。這我們一直都在說,每尊佛十號具足,那就是他的十德具足。乘,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所以名叫做「如來」。我們學佛,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清楚在我們的人生過程,真的是面對著無量無數苦難眾生,我們若沒有經過很多苦難眾生,在人世間,我們哪有辦法覺悟這麼多呢?所以我們若只是獨善其身,守在自己的範圍,我們只是斷無明,無法超越,無法將塵沙惑完全去除。

昨晚,你們有聽到非洲的菩薩在說話嗎?我在聽,我也很認真聽,我很感動啊!但是我看到在場的人沒有這麼多,明明我們精舍裡面有這麼多人,卻是在場能看到、見證,見證在苦難中那種貧中之富的人生,心靈之富的菩薩,他現身在我們的境界,在向我們說話。你們難道沒有看到,看到那個地方,辛巴威,出生在那個境界裡,苦不苦?很苦啊!三四年前那時候,應該是六七年前(朱居士於二00八年返臺),朱居士回來臺灣,開始,他說出了他接觸慈濟的因緣。他曾經在那個地方被人搶過,一次再一次被人搶,所以他認為:就是要回饋給當地。但是,做善事,同樣又被人搶,他覺得:這樣再做好事有用嗎?看大愛台,聽到「做不夠」,所以他發大心,開始在非洲辛巴威那個地方,他就和南非開始聯絡,開始走入慈濟,這個因緣很豐富,是因那個因緣,這樣一路走過來。

在那個地方面對著苦難的孩童,孩子讀書是以天為蓋,以地為載,沒有什麼屋頂,沒有什麼牆壁。他們在上課時,怎麼老師邊說話,孩子就邊一直移動,到底是什麼事?原來他們那裡的石頭很大顆,石頭可以遮蔭,有陰影,石頭大,太陽從那邊出來,石頭能擋住太陽,所以孩子就隨著太陽,閃避著太陽而轉,就是繞在石頭的周圍。原來啊!太陽很大,頭上沒有遮蓋,周圍沒有牆壁。所以因為這樣,這個訊息我們知道了,所以我們趕緊為他們設計,就是簡易教室。我們用七間簡易教室,這樣翻山過海,真的很長的路,經過海運,又在那個地方翻山。因為辛巴威是內陸,所以卡車還要再運載很長的路才能夠到達。我們台灣的菩薩也過去了,有慈誠菩薩,及宗教處的誠浩,他也過去了。

他們去看了,回來,有一段時間,他們也常常跟我們分享,那裡的孩子讀書之認真,他將那個筆記本,他們沒有課本,沒有什麼東西,老師都是先寫在黑板上,綠色的板,他們在那裡用粉筆寫,寫到那塊黑板,小小塊,變成灰色的。而且那塊黑板又沒地方掛,每天早上如果要上課,孩子就要爬很高,將那塊黑板掛得高高的,老師寫好字,掛起來,學生才在那裡抄寫,抄下來當課本、筆記本,字寫得好像印刷的字一樣。誠浩也把人家孩子的一本筆記本帶回來,來作見證。那個地方的環境是這麼差,無法形容,如果沒有將紀錄片再拿出來給大家看,用口頭這樣來解釋,再敘述那時候,他們從辛巴威回來的景象,在錄影中這樣拍攝,如果沒有看到孩子趴在那裡寫字,如果沒有看到那本筆記本拿回來,我們真的不敢相信,這樣的環境,那些孩子有辦法克服這麼惡劣的環境。他們的心,能在那個地方接受到教育。

在那裡的老師,現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現在回到我們精舍,昨天晚上和大家在分享。這種人間的苦相,人間的智慧,能夠克服困境,只要你有心要做,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有心要學,沒有學不會的功夫。這就是他們的用心。所以我們要知道,學佛真的是要很用心。我們的簡易教室,在那裡搭建的期間,多麼辛苦啊!那裡的男人都不會出力,不想要工作,很少要去做這麼粗重的工作。都是一些媽媽,那時候,我們在影片上看到整個地上都是石頭,那些要搭建起來的地方,地上要平。看到那些媽媽在那裡掘,土地硬邦邦,全是石頭,石頭又不小,就要很多人合力將石頭搬移,這真的是很難得。那些女人,婦女就是萬能,她又要生孩子,還要養孩子,還要做家事,還要養家,還要做粗重的工作。這在我們台灣社會,我們比較看看,你若不見苦,不知福。這七間的簡易教室,在八天的時間將它搭建起來。因為我們台灣也有一群慈誠菩薩去,張世問居士帶領人去。這群菩薩去成就那個地方,八天,七間簡易教室完成。

現在他們還在使用,孩子不必再邊讀書,邊躲太陽,他們不必再躲了,他們已經能這樣,頭上有屋頂,周圍有牆壁。但是這是簡易教室,要如何來為這個國家,再讓它有更健全的學校?這麼多年來,看到他們的精進,看到他們這樣投入在慈濟,這種行菩薩道。我們也看過他們在那個地方(演繹「行願」),鑑真和尚這種東渡的精神,他們去克服。看看那個地方,真的要為他們的教育,「大愛為牆,智慧為樑」,應該慧與愛,應該要趕快給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地方。總而言之,距離很長,我們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

所以我們要用心學佛,時間長久,我們才是要好好歷練,不要怕時間長久。三千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這樣過來,釋迦佛都能那麼長久的時間以來,來到二千多年前,我們的佛陀出生在人間。你想,他的時間有多長?所以,這麼長的時間,佛陀做得到,我們應該也要發這樣的願。過去的空間,三千周遍,這麼的開闊,到底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呢?來去度眾生。看,辛巴威,距離這麼長、這麼遠,同樣的,從台灣,我們也能去到那個地方去成就他們,讓那些孩子不必躲太陽,現在我們也做得到。總而言之,近與遠、久與長,只要我們有心,不必去計較時間有多久,只要我們有心,不必擔心路多遠,總是我們下一念心,對的事情,該學的法,我們學就對了。總而言之,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6/2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