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眾生最初蒙佛之善巧,播佛道之種,中間相值,以圓機之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眾生最初蒙佛之善巧」。我們就知道,我們已經在最初最初,多久以前呢?不知道,我們就已經蒙佛之善巧。佛的智慧善巧方便,在我們的心地,已經為我們播下了佛道之種,中間就是相值,中間我們互相輾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法必定要彼此互相輾轉來播教,這就是佛法,我們應該要用很用心。「以圓機之異方便助顯」。圓機,就是很圓融的根機,就是上等的根機,他體會佛法,再將佛法入心,再將佛法向外傳播,這叫做「圓機」。受教,自用,才能再教人。修行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麼多天以來,不就是這樣一直強調,用長久時間來接受教育,用長久的時間,法在人群中,人群互相來淬鍊,鍊出了我們對佛法,這個法是從我們的心出。雖然是佛來播種,卻是我們的心地,我們這顆種子已經伸根了,已經果樹成長了。纍纍的果樹年年成熟,這個果是纍纍不斷在收穫,不斷在輾轉,這就是我們佛法,應該開始是從佛陀覺悟的智慧,來為我們啟開我們的心志,讓我們瞭解,我們的心能瞭解,苦啊!人生,人生真是苦。人生苦,來自於人與人之間互相無明複製,愛恨情仇的交結。所以不斷一連串,時間無法去說之久,也無法說多久的時間,那就造作了無法形容數目的業力,時間越長,造業的量就越多。
相反的,若是開始接受到教育,我們就堅定我們的信心,開始造善因善因、結善果。這善因入心來,生生世世,長久、無央數劫,累生世都是上求下化,從佛聽聞佛法,佛法入心,發心立願,就開始將這法播送到每一人的心;不只是法播送出去,還身體力行來帶動,這樣不斷地傳教,不斷的帶動,這樣叫做「中間相值」。「中間」我接到之後,我開始在我們內心成長了,也結果實,「一生無量,無量一生」,互相相度,互相啟發,一直到因緣成熟,機圓了,果熟了,這叫做圓機,這根機圓滿。就如佛陀四十多年的說法,這期間這麼長久,但是隨佛修行的人,久久都守在獨善其身,儘管佛陀說大乘法,從《方等經》就開始說了,打開人人的心門,要發大心,要度眾生。但是修行者以為佛陀是向我所說的,是在家居士他們要向社會付出,而我們就是叢林的修行者,我們就不與世俗攀緣。隨佛修行,就聽佛說法,斷我們的煩惱,了斷我們自己的生死。這是隨佛身邊這些弟子的心意。
所以四十多年了,儘管佛陀從「方等」、「般若」,就已經慢慢進入了大乘法,卻是叢林修行者,隨佛修行的僧團,還是停滯。要如何將心清淨呢?是啊!修行一定要清淨我們的內心,去除煩惱,這是必然,也是當然。要回歸我們清淨如來的本性,煩惱不去除,要如何能回歸清淨如來的本性呢?所以必定要修行,辭親割愛,專心入道場來修行,這是成佛必然之道。不過,就是要將心修清淨之後,再也不受外面濁氣污染我們,也就是要歷練到這樣的程度,再入人群中去,這樣就能圓融,這個機就是最圓機。圓融,根機成熟,內在很成熟了,投入人群去說法,不論在人群中有多少的陷阱,有多少的誘惑,都不會動搖修行者的心。
法入心了,滾滾紅塵只是一股歷練菩薩的洪爐而已,在裡面歷練的東西拿出來,再搥打,將這些骯髒的東西、雜質的東西,搥打掉、歷練掉,一次再一次。在人群中成就菩薩道,菩薩道成,就是我們菩提道向前進步,生生世世,歷經長久時間,歷經了無量世、無量劫,人群中所歷練過來,生生世世向前進步在菩薩道中,這樣就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說,「以圓機之異」。各人不同的根機,所接受到的法是共同一方向。看看佛陀已經為五位弟子授記了,舍利弗,他在<方便品>、<譬喻品>已經完全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舍利弗本來就是智慧第一,加強了他的信心,體解大道,開始發無上心,所以他智慧開了,如大海,他能發心入群去領眾,去度眾生,一切無礙。這就是舍利弗,佛陀為他授記,是第一人。
但是,其他的弟子還無法透徹瞭解,只是看到舍利弗得佛授記,內心起了震撼,很震動,「原來我們這樣修行,有一天我們同樣也能成佛。既然舍利弗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所以,這是在<譬喻品>,他們佷深的體會,舍利弗得佛授記,觸動了他們的心,所以<信解品>來表達他們所體悟的。他們的根機,雖然是同時四個人來佛前所表達貧窮子的譬喻,但是他們各人的根機又不同,所以,須菩提得佛授記,須菩提有須菩提修行的方方式,「解空第一」,迦葉尊者有迦葉尊者他修行不同的方法,迦旃延、目犍連,他們各有他們根機。所以說來,這果,雖然因圓機熟了,因緣已經是圓滿,但是他們的根機,各有他們不同的方式。所以,佛陀用方便法引導,他們也是從方便中接受,所以這些人已經受記了。佛陀為他們授記之後又再說:「在會中,我諸弟子也是同樣能得授記,大家要再好好用心仔細來聽,未來還有這麼多人全都能得授記。」接下來,延續下來<授記品>,後面這樣說。
其實,<授記品>的前面,〈藥草喻品〉已經為我們說清楚了,法是一相一味,只要因緣會合,密雲彌布,那就是下雨之時。這密雲彌布就是說時機成熟。我們要下雨前,天上的雲會聚合過來,天上的雲聚合過來才會下雨。不會說天空無一片無雲,它會下雨,不會。要下雨也要有水分、蒸氣很充足,結聚成雲在空中,氣壓造成,因緣都成就了,它就開始下雨。同樣的道理,雨降下來是一相一味,同樣就是淡水,同樣的,不論你是冰雹,還是霜雪,從空中下來,同樣融了就成水了。法,在不同環境中,應世間根機各不相同,如水是一相一味,供應人間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東西,都需要水分,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以「方便助顯」。因緣機熟,卻各有不相同的因緣,這個各不相同的因緣,它的成就就是「方便助顯」。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樣也能得佛授記,這樣的修行方式也能得佛授記,不論你在人群中,貧富貴賤各不相同,都能得佛授記。只要我們心的方向往善去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最開頭的起點。
這樣慢慢去除煩惱,將我們的習氣,不好的習氣去除,就是自然的本性,我們真如本性提升上來就是清淨光明的本性,不論我們過去是怎樣的習性,我們清淨光明的本性,都是很圓融。這叫做真理,這叫做法。所以「方便助顯」,用各人不同的方式,在人間來幫助度眾生。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緣,迦葉他有迦葉度眾生的因緣,目犍連有目犍連度化的因緣,佛陀與阿難也有不同度眾生的緣。雖然佛陀是這樣的教法,各人有各人入人群中,累生世所累積來的因緣。所以方便助顯第一義。第一義,是「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滅度,就是我們修行能回歸真如本性,我們靜寂清澄。希望我們人人在這芸芸眾生中,滾滾紅塵,這種污濁的氣氛中,我們的心還是保持著很清淨堅定,這種的真如本性,這都叫第一義。道理是這樣,絕對不受到外面紛紛擾擾的事情發生來影響我們的道心,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的本性。
我們既然發現了法,發現了真理,是不是外面稍微一點點的謠言、無明妄動,這樣就影響了修行的道心嗎?佛陀在世時,因為佛陀的僧團有影響到當時很多的教派,很多的教派因為佛法出現人間,因為僧團度化眾生,影響到他們的教團信仰,大家很怕,所以想盡辦法要破壞佛陀的僧團。所以,常常在僧團的周圍就有埋伏著陷阱、危機,向佛僧團造謠。這是常常說過的故事,在那時的社會,何況說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在這種五濁惡世時,眾生見解濁氣很重。說能很順利修行中,這樣很簡單,法播種在人的心裡,來播種子,沒那這麼簡單啊!人生總是內心有這種災難,現在人人心中都有災難,就是無明,無明讓我們內心狂風、無明黑風,一直翻攪在我們的內心裡,讓我們煩惱很重。這種煩惱無明,使得我們真的是心惶惶不安,這是現在的社會。
所以,我們修行者應該要堅持這念第一義,如來的第一義,這種「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就是我們的心要保持著這麼的清淨,消滅掉一切煩惱,能度越,從無明的此岸度越過到聖人的境域。凡夫的這邊,此岸;聖人的那邊,彼岸,當中就是一條煩惱河,這條煩惱河能否衝越得過?這就要看我們修行。慈航,我們的心中這艘船,有辦法度過到彼岸嗎?法如筏者,佛法、道理就如要渡過那條河的竹筏,我們這艘竹筏有辦法經得起波浪,安全到彼岸嗎?那就要看這位掌舵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最好能駕駛這艘船渡過的人。佛陀他是用大船來普渡,而我們至少也要用小船自度,度過了凡夫這種心靈境界到彼岸,好好安心來歷練,我們要如何度眾生的方法。
所以佛陀晚年為這些弟子授記,其實那時候的舍利弗、目犍連、迦葉、迦旃延、須菩提,他們年紀都大了,這麼大歲數來受記,那就是記在未來成佛了。他們已經將竹筏靠到聖人的彼岸了,開始能放心,他們的內心無明煩惱已經棄捨,現在開始要歷練的,就是要如何當菩薩,就是要入人群,這是很重要。所以佛陀開始說〈化城喻品〉,從無始無始以前大通智勝佛開始介紹,無盡頭的時間之前,就有這尊佛出現過。這幾天也跟大家說過了,要表示我們眾生都有大通智勝佛的心靈,我們心靈的源頭,就是無始劫以前。來看,上面的經文,
經文:「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那就是大通智勝佛在那麼長久以前,無法算數,三千大千世界塵點劫,那個時間就是無法計算,那尊佛名稱叫做大通智勝佛。那個地方,他教化的地方,「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很長遠啊!「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這都是我們昨天說過了。「好城」,很好的城,其實是表示我們人人的心宅,我們的心源,我們的內心所具有,所居住的真如本性,在這個城宅裡。昨天已有大概說過、描述。現在再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千國土為一佛化度眾生之境。
此中意含釋成:
甚大久遠:以大千世界地上各種物體,盡磨為墨,則墨之數點劫無量故。
又不隨各地下點,乃過千國土才下一點;而其墨點滴小如微塵;展轉經千國復下一點。
直到盡地上各種物體充當為墨,其國土之數無量無邊。
這也是又要告訴我們時間很長很長,就像這麼多的地方,這千國土。千國土就是一尊佛所化、所度眾生的境界,就是這尊佛,大通智勝佛,他所要度化的眾生是無處不在,這是「一佛化度眾生之境」。這其中意含,就是要解釋「甚大久遠」。這個國土他的時間很長很久,這麼的開闊的國土,千國土,這麼開闊,一尊佛所化度的境界。「以大千世界地上各種物體」,都「盡磨為墨」。這些都當作是墨,這些東西,大千國土,這麼多國土的東西,都把它當作是墨,我們寫字的墨,瞭解嗎?這就要經過磨。就是這樣,全部的這些東西譬喻為墨。這些東西全都當作墨來磨,磨成了墨水,我們要寫字的墨水。就是這樣,這些東西都成為墨水之後,這個數量無法計算。
這個墨拿來,就是要點,一點一點,每一點當作是一劫,一段時間。一劫就是那麼長,將墨水拿來點「一點」,這樣就是一劫,將它當作是劫。可見那個數的「點劫」,用這麼多的墨來點,有多少呢?所有千國土的東西都當作墨來磨,磨了之後去點啊點,點點都是一個時間,長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想想看,多少點?無法算計那個點,無法計量的時間。再者,這個千國土不是每個國土去點一點,是「不隨各地下點,乃過千國土才下一點」。這麼多的墨水,他在遠遠的地方點一點,經過千國土再點一點,你想,那些墨水能點多廣、多大的地呢?
這樣「而其墨點滴」,很小,不是大大一點,經過了千國土才點一點,這個點都是一小滴而已,小滴的一點,「小如微塵」,點得很微小,就如毫芒雕刻的字。點毫芒的點,點得如微塵那麼小,這樣輾轉去點。「經千國土復下一點」。這樣小小滴點一下,經過千國土再點一下,就是這樣。一直到了「盡地上各種物體都充當為墨」。全都當作是墨,這樣再經過其國土,這樣的數量,你們想。這樣的譬喻,到底你們聽懂嗎?不知道聽懂了嗎?我都譬喻得無法譬喻了,何況你們聽的人,是不是有辦法計算?這樣這麼微細,這麼量大的墨水,經過千國土,小小點地滴,滴一點,這樣一直點、一直滴,過千國土,你們想,這些東西都是墨水。
經文簡釋: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設為譬喻,故云:假使:如人磨地以為墨水。地種盡磨為墨,顯成墨量之多。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這些國土,這些千國土,將這些東西再磨成墨,這是「設有」,這就是譬喻,假使有人所點下去那個國土,千國土的東西都再將它磨成墨,這樣的譬喻,就是「假使,如人磨地以為墨水」。「地種盡磨為墨」,土地上所有的,不論是樹木、花草等等,山河大地都磨過。這樣,你們想,到底量有多大?真的,這個表現,就是「顯成墨量之多」,墨量實在很多。「地種盡磨為墨」,就是表示墨量很多。
經文簡釋:
「過於東方千國土」;從東方過去,千佛化境,即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國土。
*經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過於東方千國土」。從東方,那就是說這樣都磨為墨,再經過從東方的千國土,就是「從東方過去,千佛化境」,還有很多佛的境界。那就是「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一千個三千世界,就是千個三千。那就是一個世界,就是一小世界,一千個世界叫做一小千世界,再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大千世界」,這樣三個千合起來,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像這樣,千個再加倍的小千,再加倍數的中千,大千世界,實在是很多。剛剛說過了,小千、中千、大千,這叫做三千。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叫做大千世界。像這樣,點滴輾轉。
經文簡釋:
「乃下一點,大如微塵」;經過如許多國,乃下一點,如微塵大。過千國土始下一點,顯用墨之少。
這「乃下一點,大如微塵」,這樣輾轉,都將它下一滴微塵的小墨,再放下,再點一滴,「經過如許多國,乃下一點」,經過這麼廣的地方再下一點微塵墨,可見這個墨是省著用。地是很大,這樣一點一滴,這麼廣,都經過墨點過。這些墨點過的再磨成墨水,「過千國土始下一點」,這樣就是顯示出「用墨之少」。
經文簡釋:
*「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大如微塵之墨,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如是展轉盡地種墨」;如是次第過一千國,又過千國,點盡一化三千世界所磨墨水。
墨多點少地廣,展轉直至於墨盡,顯示所經國土之多。
「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經過了千國土,又再下一點,再滴一點。「大如微塵之墨,如是展轉盡地種墨」,盡這個地種的墨。「如是展轉,盡地種墨」。已經「如是次第過一千國」。就如這樣,次第,前後次序,經過了一千個國土,又過一千個國土,這樣點盡了一切,「化三千世界所磨墨水。光是這樣一直點,點過的都再當作墨,再點…這些土地都磨成墨,墨水再來點,這樣點盡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國土,所以說「墨多點少地廣」。總而言之,墨很多,因為將所有所有的土地種物都磨成墨,這個墨再經過千國土這樣點一點,這樣一直點下去,你們想,到底點的國土多大、多廣啊?墨是很多,卻是點的是很微細,很小。可見土地點過了多大多廣。所以像這樣「展轉直於墨盡,顯示所經國土之多」。這就是表示他的國土,大通智勝佛的國土,實在是很大。因為他的國土就是叫做「好城」,很好的城。因為佛,這尊大通智勝佛就是遍虛空法界,這也就是要說盡了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
昨天不是跟大家說嗎?我們若是在這樣的範圍,我們的眼識,眼睛就是這麼一點點而已,視神經也是一點點而已,卻是這視神經,這麼微細、微妙的視神經,藉著我們的眼根緣境發揮了眼識。看,在這樣的範圍,如在你們的面向,看的是這片牆、一個人(上人),從我的範圍看,透過裡面講堂,又看透過了中庭,又透過了我們的「小靜思」,就能看到這樣的境界。假使我再走到外面,我的眼睛所看到的,又開(闊)了,開(闊到)了精舍所有的境界,都收納在我的視神經,在我的眼根,入到我的眼識、我的心裡。我的心要起歡喜心呢?還是起什麼樣的心?在我心裡的相,那個外面境界的相,就是已經印入在我的心上。我若再上樓去看,(遠眺)透視啊!超越了精舍周圍的境界,能看到海那裡去了,一望無際,天空連接海面。
這就是很奧妙的,那個一點一滴,很微細,那個墨點。我們經歷了很長久的時間,我們也經歷了很開闊的空間,我們無量劫以來到底經過了多少的國土?是娑婆世界呢?或者是西方極樂世界呢?或者是經過了……,無量無數。我們經歷過成、住、壞、空,多久的世界?所以,大通智勝佛就是理的源頭,道理的源頭,真如的源頭,眾生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的源頭。我們若用這樣來解釋,這段經文就不矛盾了,我們若只是執著在這經文的文字,會覺得怎麼可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面上的東西,都把它磨成墨,這磨成墨之後去點,又是經過千國土再去點一滴滴,點過的這些千國土的東西再拿來磨成墨,再同樣這樣點,這到底是在說什麼?其實是這麼的簡單,我們若是能瞭解它,這就是道理的源頭、真如的源頭、真諦的源頭,真諦、道理無體相,是真空,但是真空中有微妙的道理,是無形無相,也是人人本具。各位,你們若是讀《法華經》時,若讀到這個地方,可能大家光是反反覆覆讀這些經文,是什麼意思呢?你們若能通達,現在這樣跟你們說,瞭解了,誦起這段經文,就應該會更清楚了。所以法要入心,入心的法,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