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7/1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7/14晨語簡記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7月 14, 2015 5:50 pm

201507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以如如智,契如如境,
以境發智,以智照境,
境智冥合,即是報身,
湛然寂靜,志玄虛漠。


這個境界聽來是多麼清淨無染垢,真的是清淨無染垢,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真如妙智,這是我們人人本具,佛陀是這樣跟我們說,我們必定要這樣相信。「以如如智,契如如境」。這就是說,我們真如妙智本來就是清淨,無明無法覆蓋我們,污染不了我們的真如本性,煩惱也不會染污到真如妙智,真如妙智清淨本性,無明本來就無法將它覆蓋,煩惱本來就無法去污染妙智。這本來妙智清淨,只是所說的煩惱,就是外面的境界紛紛擾擾,我們的真如妙智被遮住了。就如布是蓋在鏡子上,不是混進鏡子裡,鏡子,鏡體清淨,只有你用很多層的布,這樣把它污染了。這如我們凡夫一直都是有很多複雜煩惱,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不覺知。我們若能知道,知道我本具佛性,真如妙智在我的內心就是本來清淨,我們知道,開始我們就懂得提高警覺,時時往內自照,自我觀照,「以如如智」,我們來「契如如境」,回歸我們清淨的境界。

這個如如境,是在外面日常生活中種種的境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心來看外面的境界,我們到底用什麼見解來解外面的人事物?這是看我們是不是有用心?我們若不用心,心就受境轉;而我們若是用心,已經覺悟了,瞭解佛法,外面的人、事、物,我們會用心轉煩惱,就是入我們的真如裡。真如,煩惱一轉成為智,轉迷為智。這幾天不就是這樣說嗎?轉煩惱成菩提,轉迷為覺,這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以境發智」。我們若用心,外面的境界,人、事、物無不是啟發我們智慧的資源。慧命就是要從在人事物中來生長,就如蓮花在污泥,污泥的那些污濁就是蓮花的養分,蓮花因為有污泥,所以它會盛開,開得很漂亮,花開果成。這個時候,你若去看看我們的蓮花池,花開過了,花謝了,花也掉下來了,那個果──蓮蓬,很漂亮。最近他們剪下來,拿進裡面,看,有時候在聽外面的人事物,煩惱怎麼這麼多呢?我就趕快伸手將蓮蓬──蓮花的果拿過來,眼睛看,花開果成啊!這朵蓮花的蓮蓬,就是在污泥中得來的。這是我們現在,你們可以去看看那個蓮花池,雖然我很久沒有走到蓮花池去了,不過他們剪下來的這朵蓮花,這個果,我若是在聽人、事、物,複雜的事情,我就趕快來看看這個果。

對啊!這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啊!這個蓮花的蓬,有蓮子在裡面。常常算算看,到底這個蓮蓬有幾顆蓮子?有時候算十六顆,有時候算是十八顆,有時候超過二十二顆。這個蓮蓬,蓮花的果實有它的大小有分別,較大朵的它的容量大,裡面的蓮子就多,若是較小,它的容量較少,蓮子就會較少。從這個現實的境界,讓我想到很多,原來人生真如與生俱來,就是這麼單純,卻是它就是在污泥中而生長。看看人世間這麼濁氣這麼重,這朵蓮花是不是要很感恩這一池污泥的濁,污濁的污泥才能使蓮花盛開,這污泥也幸好有蓮花來美化,才會有人願意親近到這個蓮池,去蓮池邊欣賞蓮花。不就是這樣嗎?佛出人間,這個人間是堪忍的世間,就是五趣雜居的地方,就是污濁,可是佛陀他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地方,這是心願,來度化眾生。說種種法,將我們的煩惱無明,要為我們轉動,這叫做轉法輪,轉煩惱成菩提,轉迷為覺。我們若能聽法,面對著很複雜的人生,自然我們就時時覺性,我們的警覺性就提高起來,來分析道理,自然防非止惡。我們的「三無漏學」,我們學來的戒、定、慧,具足了很多的法,用種種法去對治種種的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去對治。

我們昨晚應該有聽到我們馬來西亞回來的菩薩,七月三日。四日、五日三天入經藏。要入經藏之前,他們就先讀書會,要讀這部經的意義是什麼,才開始來練歌詞,不只是背這些詞,連韻律也要配合起來,有韻律、歌詞,要開始唱誦。同時,唱誦歌詞,他們連肢體語言,就是手語,與我們的身體動作就要配合。一次一次的彩排訓練,從遍布各地,各人的社區、各人的團隊,他們用心去訓練,然後才來集訓。大家已經讀過書了,也已經背誦了,開始手語練得差不多了,集合起來,那就是要調整人與人,同一個時間、同一念心,萬眾一心。就是從小區域、小區域,大家慢慢調,調到大區域會合時,自然展現出來的,就是同一秒鐘、同一心念。所以常常說「佛心為己心」,而且,佛心,就是要經過一番大覺悟,才有辦法同佛心。這一分大覺悟,要用多長的時間?幾年的時間?應該要說那個種子是來自於五年前臺灣的入經藏、大懺悔,他們開始發心。我跟他們說:「臺灣可以,你們馬來西亞也可以啊!」這麼的莊嚴,讚歎,「你們也同樣做得到,有心、有願,自然就有力。」這種形象已經從七月三日、四日、五日,三天的時間六場,六萬多人次,每一場名副其實,萬眾一心。

這不是這樣就過去了,事後感動的人有多少呢!是真正發露懺悔。在這一場,人人眼睛接觸,耳根所聽的,無不都是歷歷入心,滴滴如水。法譬如水,洗滌了人人的心,滋潤了一片枯萎的大地,這片土地已經得到法雨滋潤了。我們在〈藥草喻品〉不就是一直說嗎?大地需要水,法水就要等待「密雲彌布」,是因緣成熟,要集很多的因緣,密雲就集合,那就表示能下雨之時。雨一下,大地萬物復甦,草木等等,大地受潤,草木繁榮,這也是要用時間、因緣累積。這就如我們人人的心地,我們要養我們的心地,凡夫的心地很乾燥,就是善法的種子落在大地,就如種子在沙漠中,根本無法發芽,這顆種子落沙漠,久而久之,這顆種子也是乾枯了,也無法再有發芽的機會。所以,我們心地要養好,要常常有法水來滋潤,法的種子若落,它才能發芽萌苗,菩提種子,菩提芽,菩提樹,菩提林。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共同來體會。

人人本具佛性,佛性與生俱來,但是我們就是外面的境界,一念無明就是生三細,貪、瞋、癡。貪、瞋、癡,外面的境界為緣長六粗,生長出了六粗相的煩惱。起貪念、瞋念,一瞋,瞋怒的形態就開始出來了;癡迷不悟,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一癡迷下去,人的道理哪有辦法現前呢?執迷不悟啊!貪在名利,地位。有名的時候,不可一世,驕慢的心就出來了。這種貪、瞋、癡、慢、疑,真正的道理就是抱著懷疑的心,對法不會真誠的信仰,這要如何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時時覺悟?沒辦法。因為我們已經癡迷了,真正的道理聽不進,外面的境界不斷誘惑我們,這樣一直把我們誘引出去。想,我們真如,「以如如智」,我們本來真如妙智,本來是清淨,就是外面的境界遮蔽了我們,所以癡迷,就使我們無法啟動覺性,啟動,無心去啟動。

我們若能學佛,信,「信為道源功德母」,要相信佛所說的法。佛陀說,過去塵點劫,無始的無始以前的塵點劫,大通智勝佛時,大家是不是願意相信呢?我是很相信,因為我相信佛陀所說法,我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這樣跟著我們來來回回,長久的時間,塵點劫以來,我們的佛性都是存在,真如本性不減。這在最近都一直在說這件事。所以,我們應該「契如如境」,如如智要契如如境,外面的境界是如何,我們要趕快將覺性提起,防非止惡,「三無漏學」,我們平時所學的戒、定、慧。防非止惡,戒;心要定,不論外面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誘引我們、動搖我們的信心;智慧在這裡來分別是非,這就是契如如境。境界在外面,如,真如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覺悟這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我們要如何與它會合?這就是要時時要自我警覺。所以,「以境發智」。我們也要很感恩,有這個境界當我們慧命的資糧。外面就是這麼多境界,讓我們能體會人間「苦、集」,要「滅」,我們才懂得要修「道」。境,就像他們如何能大懺悔呢?如何這樣上台,真情的流露,過去的錯誤,未來要好好改過,這種懺悔的心。

又像現在尼泊爾,一些年輕人在那個地方,每天他們要負責任,要戰戰兢兢面對那個環境,要如何能達成他們的使命?他們要很謹慎,所以要常常回歸真如本性,那個覺性常常要提起。所以「以境發智」,在那個境界,他們能啟發,看到人間的無常,看到人類的善良,看到人間的苦難等等,要如何將法回歸到如來的出生地?這也就是「以境發智,以智照境」,用智慧在那個境界,明明歷歷,反照回我們的真如本性。鏡子,看外面的境界,照外面的境界,這個鏡子,外面的相一照,境界、形象拿走,鏡子是清淨的,像這樣,「以智照境」。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所以若是在視訊時,他能描述昨天和誰說的話,他的表達。

看到現在,因為台灣有愛投入在那個地方,他們看到台灣現在有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受傷,台灣這麼多人的愛心啟動,大家用虔誠的心在祈禱,在尼泊爾,也啟動了一群年輕人,他們也是用虔誠的心在祈禱,寫著祝福的卡片,就是要寄來台灣,要鼓勵大家。一群修行者在他們的道場裡,開始正式開啟了法會,就是為臺灣來祝福、來祈禱,為這些年輕人。這就是互動,境界互動,鏡與境互相相照。尼泊爾苦相我們照到了,照到那個形象,那個苦相,我們啟發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愛心去到那個地方。台灣八仙樂園的粉塵爆,這麼多的年輕人受重傷。台灣人大家啟動這分愛,在尼泊爾他們也一樣,照到這個境,也啟動了他們那分真如清淨的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境界是離那麼遠,但是,就是這分愛也啟動起來了。

看,「以境發智,以智照境,境智冥合,即是報身」。佛陀來人間,這個環境就是他要來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這就是佛陀的報身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是不是有悟入呢?要悟入,我們就要用種種的法。方便法入人群,讓大家去看,「哎呀,苦啊!我覺悟了,我相信,我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人、事、物,我要分析得很清楚。」這就是佛陀教我們,我們是不是能覺悟,我們是不是能將這個法收入心來?在日常生活中「湛然寂靜,志玄虛漠」。我們很多的煩惱不要污染進我們的心裡,就是非常的清淨,「湛然寂靜」。我們的心,不受環境的污染,不受到它擾動。我們立我們的志,開啟我們的心,心包太虛,法遍虛空法界,我們都能透徹,這叫做「以如如智,契如如境」。我們的智,心智與外面的境界契合起來,不受外面境界來擾動,我們能發揮,從我們內心的智慧去付出。不論是有形、無形,為眾生去付出。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來教育我們的目標。這是要我們時時用心啊!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

「諸子」。那就是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同樣,他也是從王宮出來,發心修行去了。他上面還有父親,國王;下面還有諸子,就是有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兒子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所以有「諸母」。諸母就是表示這位太子他有妻妾,有妻、有妾,所以有這麼多兒子。這麼多兒子,本來王宮的生活很富有,這昨天都說過了。但是,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他又回皇宮來說法。大家聽法之後,啟動了覺性,尤其是十六王子,他們體會到了,人間再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有「壞」,無常,有「成住壞空」。道理清楚了,這有形的器世間不常住,要去追求無為法,不生不滅的真理。所以他們也是捨棄了很多享受的東西,決心要去追隨他們的父親,現在的大通智勝佛。所以他們要去追隨,修行出家。母親不捨,不過也要成全他們。要成全兒子,又會不捨,這是人的常情。人就是這樣,知道這是真理,道理,對的,鼓勵讓兒子去做,但是情難捨,所以就會哭。但是虔誠要送他們到道場。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簡釋:
「其祖轉輪聖王」;大通之父,因孫名祖,轉輪聖王,即是菩薩,修行之位。


不只是母親送孩子,連轉輪聖王,就是祖父,祖父也送孫子到道場。不只是轉輪聖王,還有,那就是連母親與兒子,這樣同時送,送到道場。因為這是真實法,這就是人間的真理,所以連祖父也支持孫子出家。所以這叫做轉輪聖王。「其祖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大通智勝佛的父親。而且因為是他的孫子,才叫做祖父,阿公,祖父,就是阿公。就這樣,「轉輪聖王,即是菩薩修行之位」。轉輪聖王是一位仁王,有仁愛的國王。本來天下若有仁慈的國王,就是用道理,用道、用理來領導他的人民,人民人人都是以道德、道理,家庭倫理這樣很圓滿在生活,這叫做轉輪聖王。就是執政,執掌仁政,用法教化眾生,給他的人民。所以既然兒子成佛了,真理出現在人間,當然他很支持,支持他的孫子也能去修行,去出家。

經文簡釋:
*「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同輔佐者,大臣百官,國中所有人之眾。

*「皆共圍繞,隨至道場」;諸王子祖及所生母,國中大臣人民之眾,皆悉周圍環繞王子隨逐至於大通如來道場之所。


所以孫子要出家,「其祖轉輪聖王」,同樣也送他們,甚至帶著「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除了他的大臣,連他的人民,他都呼籲:「大家要好好接近道場,聽佛說法。」這是國王的聖旨,希望大臣,人民,都能接近道場,人人都能來聽法。這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那就是菩薩心,這就是轉輪聖王。「同輔佐者」,就是「大臣百官」,在輔佐國王推動仁政在民間,有這麼多人在輔佐國王,將人生的道理推動到人民的生活中,這叫做大臣。「國中所有人之眾」,很多很多老百姓全都「皆共圍繞隨至道場」。「諸王子祖」,王子與祖父全部,「及所生母」,與生十六王子的這些母親。「國中大臣,人民之眾」,很多很多人,「皆悉周圍環繞王子」。大家都是很歡喜,將要送王子出去這個過程,大家都來祝福。想,出家是多麼殊勝的事情啊!一個國家,十六位王子要出家,阿公就是這麼歡喜,大臣與人民全都圍繞著王子,這個陣容是這麼的盛況,這樣開始,隊伍很盛況這樣往前走。

這就是大家都要去大通智勝如來的道場,這樣浩浩蕩蕩,歡送著王子,這實在是很歡喜。看到這樣隨喜的功德,王子要出家,大家這麼隨喜,這也是功德啊!莊嚴那時候要出家的形象。實在是釋迦牟尼佛要出家,是要偷跑出去的,他半夜越過了王城去出家,怎麼差這麼多?不過,這是要表示要修行的人,真正要突破重重的難關。為什麼大通智勝佛,他成佛,可見他的父親是轉輪聖王,他的父親歡喜讓他的兒子出家去修行,修行已經是覺悟了,轉輪聖王當然歡喜,歡喜助道場。所以說來,大通智勝佛要修行,是受他的父王所祝福出去的,這是表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開頭在說,〈化城喻品〉開頭就說,大通智勝佛的過去生無法說。但是大通智勝佛的這輩子,那就是這樣這麼順利,本來就是具有這個法。雖然坐道場十小劫,這就是表示佛法遍虛空法界,很廣、很大,而且法的精微細小,同時也要說,就是「契悲運智」。

人人要成佛,不能缺少發這一悲心,同體大悲,與天下眾生合為一體,為眾生,這種回向眾生的心態。久久的修行,累積知見、覺知,這就是表示我們未來要修行的人要很清楚,源頭是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如大通智勝佛,我們現在要修行,要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就是願意在娑婆世界,他的願力就是為天下眾生。時間長久,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上求下化,這就是無始真如本性。後來我們要回歸如來本性,因為如何叫做回歸?我們已經離開我們的本宅,富有的家庭,曾到外面流浪,成為過貧窮子,現在要再回歸,就要一段路程。五十、二十,五十這樣經過。這就是我們要知道,佛法的道理是這樣,用譬喻讓我們瞭解,無始以來有真如本性,長時間在這五濁惡世,滾滾紅塵,迷失了我們的方向。

經文簡釋:
「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其祖轉輪聖王,十六子諸母眷屬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眾皆欲親近於佛。
*祖王隨至者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大臣子民亦至者,上行而下效。


所以這麼多人大家都來送,送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轉輪聖王、十六王子諸母與人民大臣全都來,目的就是要來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其祖轉輪聖王,十六子諸母眷屬皆共圍繞至道場」。這段文就是這樣。「大眾皆欲親近於佛」。「祖」,祖父阿公,就是「王隨至者」,這樣一起來,就是「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這個道理。原來轉輪聖王,他就是已經是發菩薩心的人,但是真正的道理,這個覺性,人為何生老病死?這種覺性如何來、如何去,還不知道。所以說雖然有道,卻是還無法透徹。父親無法透徹,但是兒子已經透徹了;父親無法覺悟,卻是兒子有覺有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回納在一念心智。所以,這已經是「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大臣人民亦至者」,就是表示「上行而下效」。上面的人這樣做,我下面的人就這樣跟、這樣走。轉輪聖王帶動,人民大家就跟隨。所以說,國家人民要如何生活,就要看帶領的人如何帶。總而言之,我們「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我們的內心真如與外面的境界,如一面鏡來照,不要被外面的境界污染擾動我們的心,這是最重要。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7/14晨語簡記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7月 14, 2015 5:52 pm

以如如智,契如如境
以境發智,以智照境
境智冥合,即是報身
湛然寂靜,志玄虛漠

(相信佛陀所說:人人本具清淨無染真如本性的妙智。它本來就清淨如鏡子,只是受無明煩惱外境所紛擾 ,像被層層的布遮蓋著,如凡夫心被重重煩惱包圍那樣。了解這道理 ,就要時時提高警覺,自我觀照, 以如如的智慧,來契合如如的外境 ,用心和見解來看待人事物的外境 ,若不用心,自然會心隨境轉,用心則能轉迷為智、為覺。

以外境來啟發智慧,以智慧來觀照外境。就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污泥為蓮花提供養分,蓮花開花結果,從池中取下蓮蓬,數一數蓮子 ,大小多少不一,有的十六、十八 、甚至二十二顆。

上人每次聽到外頭的紛擾,都會以數蓮蓬來從現實境界裡做出聯想。 真如本性本來就單純如蓮,只是因從污濁的污泥裡生長而沾染到濁氣 ,蓮花應該感恩能在污泥裡盛開, 污泥也幸好因為蓮花而得以美化, 吸引人們來觀賞,就如佛陀在五濁惡世裡出現那樣。若能如此想像世間為五趣雜居處,即能轉迷為覺, 轉煩惱為菩提,提起覺性而以種種法來對治。八萬四千的煩惱,自然有八萬四千種法。

馬來西亞入經藏菩薩昨天來精舍分享,經過讀書會、背誦偈文歌詞和旋律、練習手語、肢體演練、各社區自行排練、到大組彩排演繹,同一秒同一念心,經過大懺悔大覺悟成就了莊嚴的法會。水懺因緣從五年前開始,如今在馬來西亞順利完成,上人讚嘆志工們有心有願就有力,自七月三日至七月五日,三天六場,每場平均一萬人,名符其實萬眾一心。之後還感動很多人發露懺悔,六根所觸,歷歷在心,人人心中如受法雨所潤,像「藥草喻品 」密雲彌佈因緣成熟,大地受潤, 草木皆發芽成長茂密菩提林,共同體會人人本具佛性。只是眾生一念無明生三細(貪瞋癡),眾生痴迷不悟,為求名利不顧一切,執迷不悟 ,難以啓發智慧。

真如妙智本清淨,奈何外境來遮蔽 ,難以啟動覺性。上人相信佛陀所說,過去無始塵點劫以來,要長時間以如如智慧,契合如如境界,以三無漏學用心發露。

見世間無常苦難多,尼泊爾強震及台灣八仙粉塵爆,啟發人人的良善真如,以境發智,以智照境,在尼國救援的志工,透過訊息傳送尼國災民以祝福卡鼓勵,甚至該國修行者在當地舉辦祈福法會,來為受粉塵爆受傷者獻上祝福而,啓動了大愛的力量。境智冥合,即是報身, 以方便法分析人事物,令眾生悟入 ,體會湛然清淨寂靜,只要開啓心志,即能心包太虛,心不受境界所紛擾,更能發心為眾生付出,這也是佛陀來人間教育人們的目標。)

●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除了諸位母親護送外,王子們的祖父-轉輪聖王,也帶領一百個高官大臣,及國家裏所有的百千萬億人民,大家一起圍繞護送王子們, 到佛成道的菩提道場去,全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 其祖轉輪聖王:
○ 大通<智勝佛>之父<親>,因(為) 孫(子而)名(為)祖(父),(是一位)轉輪聖王,即是菩薩,(得)修行之(果 )位(者)。
(轉輪聖王為仁慈之王,以道德倫理來治國,以佛法來教化人民,知道孫子要出家,非常的支持,而加入護送王子的行列中。)

● 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 :
○ 同(時)輔佐(國王朝政)者,(即)大臣百官,(以及)國(家)中所有人之眾 (人民,都一起來護送)。

● 皆共圍繞,隨至道場:
○ 諸王子(的)祖<父以>及所生(養他們的)母<親>,國<家>中(的)大臣人民,皆(都)悉<數>(在四)周圍,環繞(著十六位)王子,(盛況空前,浩浩蕩蕩的)隨(大隊)逐(漸)至,於(到) 大通<智勝>如來(的道場)。

(由此可見,大通智勝佛的修行是得到父王-轉輪聖王的支持與祝福, 歡喜來護持。反而悉達多太子則是夜裡偷偷越牆出宮,境遇完全不同 ,這表示釋迦的修行需突破重重難關。

雖然大通智勝佛順利出家,卻要經過十小劫長時間的思惟坐道場,反而釋迦佛只需二十一日。雖有分別 ,但法界仍然是遍佈虛空,同樣是帶著同體大悲的心,和眾生一體的心願,都經過久遠修行才得覺知。

未來修行者要了解,真如的源頭在無始無始以來的大通智勝佛時代就有。而現在的修行者,就要知道釋迦佛的願力,就是生生世世上求下化。無始的真如本性要回歸於自心 ,因為真如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 需要一段路程才能回歸,就像「信解品」的貧窮子,經歷二十,甚至五十年流離浪蕩,一直在五濁惡世裡迷惘那樣。)

● 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 大通智勝如來其祖(為)轉輪聖王 ,十六<王>子(的)諸(位)母<親>, (還有)眷屬(等)皆共圍繞,<跟>隨( 直)至道場,(除了護送王子外,)大眾皆欲(都想要),親近於<大通智勝 >佛。

○ 祖(父)王(是發菩薩心者,尾)隨( 而)至者,(算是)有道之人,(但是) 父(王還沒真正的覺悟,因此)不得 (悟道,反)而(是他的兒)子(即是大通智勝佛)得(以悟道),(至於)大臣人民亦(一樣跟隨而)至者,(看到)上 (面的人有所)行<動>而下(面的人也跟著)<仿>效。(表示人民跟隨著國家領導人的帶動而生活。)

(修行,要從日常生活裡的外境和內心作相對照,而不受外境所擾動。 即是:以如如智,契如如境,以境發智,以智照境。)


如如智慧契如境
境啟發智智照境
真如清淨如明鏡
無明覆蓋清淨鏡
修行為得心清淨
尋得真如歸自性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4/7/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7/14晨語簡記   2015/07/14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7月 15, 2015 11:25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七月十四日星期二)

 

今天的偈文圍繞如如二字,如如是佛家語,但意思如何?不知道。我自己先猜是真如的意思,只對了一半。如如可以解釋成真如,那就用真如就好了。

也想到如果第一個如是形容詞(像),第二個如是名詞(真如)。後來,查詢電子辭典,發現不是這樣簡單,正確的答案如下。

 

如如

如如者,不變不異,真如之理也。謂由前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如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如如智

謂真如妙智,本來清淨,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如如境

謂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虛空,不遷不變,無滅無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上人將「如如」講的很簡單明瞭,也舉例說明,我們要多用心理解,如法修行。

在開示「以境發智」時特別有感,不論是最近或是從前,還有未來,都會遇到。

「看看人世間這麼濁氣這麼重,這朵蓮花是不是要很感恩這一池污泥的濁,污濁的污泥才能使蓮花盛開,這污泥也幸好有蓮花來美化,才會有人願意親近到這個蓮池,去蓮池邊欣賞蓮花。」

這一段開示,除了很應機之外,其實也解釋了妙法蓮華經為什麼要用蓮華作為經名。

 

 

 

以如如智,契如如境,
以境發智,以智照境,
境智冥合,即是報身,
湛然寂靜,志玄虛漠。


這個境界聽來是多麼清淨無染垢,真的是清淨無染垢,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真如妙智,這是我們人人本具,佛陀是這樣跟我們說,我們必定要這樣相信。「以如如智,契如如境」。這就是說,我們真如妙智本來就是清淨,無明無法覆蓋我們,污染不了我們的真如本性,煩惱也不會染污到真如妙智,真如妙智清淨本性,無明本來就無法將它覆蓋,煩惱本來就無法去污染妙智。這本來妙智清淨,只是所說的煩惱,就是外面的境界紛紛擾擾,我們的真如妙智被遮住了。就如布是蓋在鏡子上,不是混進鏡子裡,鏡子,鏡體清淨,只有你用很多層的布,這樣把它污染了。這如我們凡夫一直都是有很多複雜煩惱,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不覺知。我們若能知道,知道我本具佛性,真如妙智在我的內心就是本來清淨,我們知道,開始我們就懂得提高警覺,時時往內自照,自我觀照,「以如如智」,我們來「契如如境」,回歸我們清淨的境界。

這個如如境,是在外面日常生活中種種的境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心來看外面的境界,我們到底用什麼見解來解外面的人事物?這是看我們是不是有用心?我們若不用心,心就受境轉;而我們若是用心,已經覺悟了,瞭解佛法,外面的人、事、物,我們會用心轉煩惱,就是入我們的真如裡。真如,煩惱一轉成為智,轉迷為智。這幾天不就是這樣說嗎?轉煩惱成菩提,轉迷為覺,這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以境發智」。我們若用心,外面的境界,人、事、物無不是啟發我們智慧的資源。慧命就是要從在人事物中來生長,就如蓮花在污泥,污泥的那些污濁就是蓮花的養分,蓮花因為有污泥,所以它會盛開,開得很漂亮,花開果成。這個時候,你若去看看我們的蓮花池,花開過了,花謝了,花也掉下來了,那個果──蓮蓬,很漂亮。最近他們剪下來,拿進裡面,看,有時候在聽外面的人事物,煩惱怎麼這麼多呢?我就趕快伸手將蓮蓬──蓮花的果拿過來,眼睛看,花開果成啊!這朵蓮花的蓮蓬,就是在污泥中得來的。這是我們現在,你們可以去看看那個蓮花池,雖然我很久沒有走到蓮花池去了,不過他們剪下來的這朵蓮花,這個果,我若是在聽人、事、物,複雜的事情,我就趕快來看看這個果。

對啊!這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啊!這個蓮花的蓬,有蓮子在裡面。常常算算看,到底這個蓮蓬有幾顆蓮子?有時候算十六顆,有時候算是十八顆,有時候超過二十二顆。這個蓮蓬,蓮花的果實有它的大小有分別,較大朵的它的容量大,裡面的蓮子就多,若是較小,它的容量較少,蓮子就會較少。從這個現實的境界,讓我想到很多,原來人生真如與生俱來,就是這麼單純,卻是它就是在污泥中而生長。看看人世間這麼濁氣這麼重,這朵蓮花是不是要很感恩這一池污泥的濁,污濁的污泥才能使蓮花盛開,這污泥也幸好有蓮花來美化,才會有人願意親近到這個蓮池,去蓮池邊欣賞蓮花。不就是這樣嗎?佛出人間,這個人間是堪忍的世間,就是五趣雜居的地方,就是污濁,可是佛陀他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地方,這是心願,來度化眾生。說種種法,將我們的煩惱無明,要為我們轉動,這叫做轉法輪,轉煩惱成菩提,轉迷為覺。我們若能聽法,面對著很複雜的人生,自然我們就時時覺性,我們的警覺性就提高起來,來分析道理,自然防非止惡。我們的「三無漏學」,我們學來的戒、定、慧,具足了很多的法,用種種法去對治種種的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去對治。

我們昨晚應該有聽到我們馬來西亞回來的菩薩,七月三日。四日、五日三天入經藏。要入經藏之前,他們就先讀書會,要讀這部經的意義是什麼,才開始來練歌詞,不只是背這些詞,連韻律也要配合起來,有韻律、歌詞,要開始唱誦。同時,唱誦歌詞,他們連肢體語言,就是手語,與我們的身體動作就要配合。一次一次的彩排訓練,從遍布各地,各人的社區、各人的團隊,他們用心去訓練,然後才來集訓。大家已經讀過書了,也已經背誦了,開始手語練得差不多了,集合起來,那就是要調整人與人,同一個時間、同一念心,萬眾一心。就是從小區域、小區域,大家慢慢調,調到大區域會合時,自然展現出來的,就是同一秒鐘、同一心念。所以常常說「佛心為己心」,而且,佛心,就是要經過一番大覺悟,才有辦法同佛心。這一分大覺悟,要用多長的時間?幾年的時間?應該要說那個種子是來自於五年前臺灣的入經藏、大懺悔,他們開始發心。我跟他們說:「臺灣可以,你們馬來西亞也可以啊!」這麼的莊嚴,讚歎,「你們也同樣做得到,有心、有願,自然就有力。」這種形象已經從七月三日、四日、五日,三天的時間六場,六萬多人次,每一場名副其實,萬眾一心。

這不是這樣就過去了,事後感動的人有多少呢!是真正發露懺悔。在這一場,人人眼睛接觸,耳根所聽的,無不都是歷歷入心,滴滴如水。法譬如水,洗滌了人人的心,滋潤了一片枯萎的大地,這片土地已經得到法雨滋潤了。我們在〈藥草喻品〉不就是一直說嗎?大地需要水,法水就要等待「密雲彌布」,是因緣成熟,要集很多的因緣,密雲就集合,那就表示能下雨之時。雨一下,大地萬物復甦,草木等等,大地受潤,草木繁榮,這也是要用時間、因緣累積。這就如我們人人的心地,我們要養我們的心地,凡夫的心地很乾燥,就是善法的種子落在大地,就如種子在沙漠中,根本無法發芽,這顆種子落沙漠,久而久之,這顆種子也是乾枯了,也無法再有發芽的機會。所以,我們心地要養好,要常常有法水來滋潤,法的種子若落,它才能發芽萌苗,菩提種子,菩提芽,菩提樹,菩提林。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共同來體會。

人人本具佛性,佛性與生俱來,但是我們就是外面的境界,一念無明就是生三細,貪、瞋、癡。貪、瞋、癡,外面的境界為緣長六粗,生長出了六粗相的煩惱。起貪念、瞋念,一瞋,瞋怒的形態就開始出來了;癡迷不悟,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一癡迷下去,人的道理哪有辦法現前呢?執迷不悟啊!貪在名利,地位。有名的時候,不可一世,驕慢的心就出來了。這種貪、瞋、癡、慢、疑,真正的道理就是抱著懷疑的心,對法不會真誠的信仰,這要如何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時時覺悟?沒辦法。因為我們已經癡迷了,真正的道理聽不進,外面的境界不斷誘惑我們,這樣一直把我們誘引出去。想,我們真如,「以如如智」,我們本來真如妙智,本來是清淨,就是外面的境界遮蔽了我們,所以癡迷,就使我們無法啟動覺性,啟動,無心去啟動。

我們若能學佛,信,「信為道源功德母」,要相信佛所說的法。佛陀說,過去塵點劫,無始的無始以前的塵點劫,大通智勝佛時,大家是不是願意相信呢?我是很相信,因為我相信佛陀所說法,我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這樣跟著我們來來回回,長久的時間,塵點劫以來,我們的佛性都是存在,真如本性不減。這在最近都一直在說這件事。所以,我們應該「契如如境」,如如智要契如如境,外面的境界是如何,我們要趕快將覺性提起,防非止惡,「三無漏學」,我們平時所學的戒、定、慧。防非止惡,戒;心要定,不論外面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誘引我們、動搖我們的信心;智慧在這裡來分別是非,這就是契如如境。境界在外面,如,真如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覺悟這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我們要如何與它會合?這就是要時時要自我警覺。所以,「以境發智」。我們也要很感恩,有這個境界當我們慧命的資糧。外面就是這麼多境界,讓我們能體會人間「苦、集」,要「滅」,我們才懂得要修「道」。境,就像他們如何能大懺悔呢?如何這樣上台,真情的流露,過去的錯誤,未來要好好改過,這種懺悔的心。

又像現在尼泊爾,一些年輕人在那個地方,每天他們要負責任,要戰戰兢兢面對那個環境,要如何能達成他們的使命?他們要很謹慎,所以要常常回歸真如本性,那個覺性常常要提起。所以「以境發智」,在那個境界,他們能啟發,看到人間的無常,看到人類的善良,看到人間的苦難等等,要如何將法回歸到如來的出生地?這也就是「以境發智,以智照境」,用智慧在那個境界,明明歷歷,反照回我們的真如本性。鏡子,看外面的境界,照外面的境界,這個鏡子,外面的相一照,境界、形象拿走,鏡子是清淨的,像這樣,「以智照境」。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很清楚,所以若是在視訊時,他能描述昨天和誰說的話,他的表達。

看到現在,因為台灣有愛投入在那個地方,他們看到台灣現在有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看到那麼多年輕人受傷,台灣這麼多人的愛心啟動,大家用虔誠的心在祈禱,在尼泊爾,也啟動了一群年輕人,他們也是用虔誠的心在祈禱,寫著祝福的卡片,就是要寄來台灣,要鼓勵大家。一群修行者在他們的道場裡,開始正式開啟了法會,就是為臺灣來祝福、來祈禱,為這些年輕人。這就是互動,境界互動,鏡與境互相相照。尼泊爾苦相我們照到了,照到那個形象,那個苦相,我們啟發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愛心去到那個地方。台灣八仙樂園的粉塵爆,這麼多的年輕人受重傷。台灣人大家啟動這分愛,在尼泊爾他們也一樣,照到這個境,也啟動了他們那分真如清淨的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境界是離那麼遠,但是,就是這分愛也啟動起來了。

看,「以境發智,以智照境,境智冥合,即是報身」。佛陀來人間,這個環境就是他要來一大事因緣開示眾生,這就是佛陀的報身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是不是有悟入呢?要悟入,我們就要用種種的法。方便法入人群,讓大家去看,「哎呀,苦啊!我覺悟了,我相信,我應該要時時提高警覺,人、事、物,我要分析得很清楚。」這就是佛陀教我們,我們是不是能覺悟,我們是不是能將這個法收入心來?在日常生活中「湛然寂靜,志玄虛漠」。我們很多的煩惱不要污染進我們的心裡,就是非常的清淨,「湛然寂靜」。我們的心,不受環境的污染,不受到它擾動。我們立我們的志,開啟我們的心,心包太虛,法遍虛空法界,我們都能透徹,這叫做「以如如智,契如如境」。我們的智,心智與外面的境界契合起來,不受外面境界來擾動,我們能發揮,從我們內心的智慧去付出。不論是有形、無形,為眾生去付出。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來教育我們的目標。這是要我們時時用心啊!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

「諸子」。那就是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同樣,他也是從王宮出來,發心修行去了。他上面還有父親,國王;下面還有諸子,就是有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兒子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所以有「諸母」。諸母就是表示這位太子他有妻妾,有妻、有妾,所以有這麼多兒子。這麼多兒子,本來王宮的生活很富有,這昨天都說過了。但是,大通智勝佛成佛之後,他又回皇宮來說法。大家聽法之後,啟動了覺性,尤其是十六王子,他們體會到了,人間再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有「壞」,無常,有「成住壞空」。道理清楚了,這有形的器世間不常住,要去追求無為法,不生不滅的真理。所以他們也是捨棄了很多享受的東西,決心要去追隨他們的父親,現在的大通智勝佛。所以他們要去追隨,修行出家。母親不捨,不過也要成全他們。要成全兒子,又會不捨,這是人的常情。人就是這樣,知道這是真理,道理,對的,鼓勵讓兒子去做,但是情難捨,所以就會哭。但是虔誠要送他們到道場。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簡釋:
「其祖轉輪聖王」;大通之父,因孫名祖,轉輪聖王,即是菩薩,修行之位。


不只是母親送孩子,連轉輪聖王,就是祖父,祖父也送孫子到道場。不只是轉輪聖王,還有,那就是連母親與兒子,這樣同時送,送到道場。因為這是真實法,這就是人間的真理,所以連祖父也支持孫子出家。所以這叫做轉輪聖王。「其祖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大通智勝佛的父親。而且因為是他的孫子,才叫做祖父,阿公,祖父,就是阿公。就這樣,「轉輪聖王,即是菩薩修行之位」。轉輪聖王是一位仁王,有仁愛的國王。本來天下若有仁慈的國王,就是用道理,用道、用理來領導他的人民,人民人人都是以道德、道理,家庭倫理這樣很圓滿在生活,這叫做轉輪聖王。就是執政,執掌仁政,用法教化眾生,給他的人民。所以既然兒子成佛了,真理出現在人間,當然他很支持,支持他的孫子也能去修行,去出家。

經文簡釋:
*「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同輔佐者,大臣百官,國中所有人之眾。

*「皆共圍繞,隨至道場」;諸王子祖及所生母,國中大臣人民之眾,皆悉周圍環繞王子隨逐至於大通如來道場之所。


所以孫子要出家,「其祖轉輪聖王」,同樣也送他們,甚至帶著「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除了他的大臣,連他的人民,他都呼籲:「大家要好好接近道場,聽佛說法。」這是國王的聖旨,希望大臣,人民,都能接近道場,人人都能來聽法。這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那就是菩薩心,這就是轉輪聖王。「同輔佐者」,就是「大臣百官」,在輔佐國王推動仁政在民間,有這麼多人在輔佐國王,將人生的道理推動到人民的生活中,這叫做大臣。「國中所有人之眾」,很多很多老百姓全都「皆共圍繞隨至道場」。「諸王子祖」,王子與祖父全部,「及所生母」,與生十六王子的這些母親。「國中大臣,人民之眾」,很多很多人,「皆悉周圍環繞王子」。大家都是很歡喜,將要送王子出去這個過程,大家都來祝福。想,出家是多麼殊勝的事情啊!一個國家,十六位王子要出家,阿公就是這麼歡喜,大臣與人民全都圍繞著王子,這個陣容是這麼的盛況,這樣開始,隊伍很盛況這樣往前走。

這就是大家都要去大通智勝如來的道場,這樣浩浩蕩蕩,歡送著王子,這實在是很歡喜。看到這樣隨喜的功德,王子要出家,大家這麼隨喜,這也是功德啊!莊嚴那時候要出家的形象。實在是釋迦牟尼佛要出家,是要偷跑出去的,他半夜越過了王城去出家,怎麼差這麼多?不過,這是要表示要修行的人,真正要突破重重的難關。為什麼大通智勝佛,他成佛,可見他的父親是轉輪聖王,他的父親歡喜讓他的兒子出家去修行,修行已經是覺悟了,轉輪聖王當然歡喜,歡喜助道場。所以說來,大通智勝佛要修行,是受他的父王所祝福出去的,這是表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開頭在說,〈化城喻品〉開頭就說,大通智勝佛的過去生無法說。但是大通智勝佛的這輩子,那就是這樣這麼順利,本來就是具有這個法。雖然坐道場十小劫,這就是表示佛法遍虛空法界,很廣、很大,而且法的精微細小,同時也要說,就是「契悲運智」。

人人要成佛,不能缺少發這一悲心,同體大悲,與天下眾生合為一體,為眾生,這種回向眾生的心態。久久的修行,累積知見、覺知,這就是表示我們未來要修行的人要很清楚,源頭是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如大通智勝佛,我們現在要修行,要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就是願意在娑婆世界,他的願力就是為天下眾生。時間長久,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上求下化,這就是無始真如本性。後來我們要回歸如來本性,因為如何叫做回歸?我們已經離開我們的本宅,富有的家庭,曾到外面流浪,成為過貧窮子,現在要再回歸,就要一段路程。五十、二十,五十這樣經過。這就是我們要知道,佛法的道理是這樣,用譬喻讓我們瞭解,無始以來有真如本性,長時間在這五濁惡世,滾滾紅塵,迷失了我們的方向。

經文簡釋:
「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其祖轉輪聖王,十六子諸母眷屬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眾皆欲親近於佛。
*祖王隨至者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大臣子民亦至者,上行而下效。


所以這麼多人大家都來送,送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轉輪聖王、十六王子諸母與人民大臣全都來,目的就是要來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其祖轉輪聖王,十六子諸母眷屬皆共圍繞至道場」。這段文就是這樣。「大眾皆欲親近於佛」。「祖」,祖父阿公,就是「王隨至者」,這樣一起來,就是「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這個道理。原來轉輪聖王,他就是已經是發菩薩心的人,但是真正的道理,這個覺性,人為何生老病死?這種覺性如何來、如何去,還不知道。所以說雖然有道,卻是還無法透徹。父親無法透徹,但是兒子已經透徹了;父親無法覺悟,卻是兒子有覺有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回納在一念心智。所以,這已經是「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得」。「大臣人民亦至者」,就是表示「上行而下效」。上面的人這樣做,我下面的人就這樣跟、這樣走。轉輪聖王帶動,人民大家就跟隨。所以說,國家人民要如何生活,就要看帶領的人如何帶。總而言之,我們「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我們的內心真如與外面的境界,如一面鏡來照,不要被外面的境界污染擾動我們的心,這是最重要。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7/1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