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7/1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7/17晨語簡記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7月 17, 2015 3:48 pm

201507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以世道大孝報親情
唯資於一世盡天年
以法增慧命報親恩
有益於萬劫離三界

人間親情是一件很奧妙的感情,其實父母、親子這是一種難斷的情,依常理來說,但是在現代的時代,孩子長大就是離鄉背景,故鄉老父老母在故鄉,這個情已經淡薄了,哪怕是父母在身邊,老來時有病了,也無法照顧,送老人院去了,這就是現代的情親。若在古代呢?報父母恩是天經地義,人人應該要遵守孝道。但是在佛法,說孝是要說大孝,什麼是大孝呢?大孝,我們已經透徹道理了,人生就是因緣會合,親子也是有過去的因,會合今生的緣來出生,但是對父母的恩重難報。因為我們來到人生,就是父母的因緣讓我們來到人間,知道父母為子是多麼辛苦,就知道父母生子是用生命,經過了陣陣、陣陣的痛苦,經過了幾個月的懷憂,擔心孩子在肚子裡安全嗎等等。一直到了,十月懷胎,順利生產那個時間,無論是如何順利,也是歷盡了母體的痛,也是歷經了將出生孩子赤祼祼身體的痛,親子之間經過很掙扎,而這樣拼生命生下來。

開始,父母為幼小的孩子就開始想孩子的名字,將來盼望他的人生與他的名一樣。很多父母從孩子還未出生就一直傷腦筋,要取名,總是一個盼望。所以我們不要想說,平常名字,名字就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其實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的名字,父母對我們有何盼望?從小,出生下來,是不是孩子都平安呢?是不是孩子能平平安安、順利長大?長大之後,還是很擔心要如何給他教育,要如何讓他將來在人間能很成功?很多事情,都在父母的心思掛慮。長大學成,事業也成了,現在要回報父母恩,父母的恩情。知道要孝順,儘管怎麼孝順,還是「世道大孝報親情」,只是能在身邊來孝養父母,養父母,父母老了,我們要養父母。孔子說,父母不是這樣餵養他,就樣就叫做孝,你若是不尊敬,這樣難道叫做孝嗎?你養你的孩子也是養,你養一隻狗、一隻貓,養豬、養牛都叫做養。養父母,這樣就叫做孝嗎?不只是讓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這樣就叫做孝,不是。那就是要敬,你若不尊敬,不順從父母,不敬重父母,你只是養父母,這樣與養貓、養狗又有何分別呢?

所以,孔夫子對這個「孝」子,教育他的弟子還是要尊重、要恭敬,尊重、恭敬來供養,不是「養」(讀音為「樣」),是養,供養。我們一般人說供「養」(讀音為「樣」),提供養你,不是,要說恭養,這就是要加上了尊重、恭敬。無論如何尊重恭敬,「唯資於一世盡天年」,就算再怎樣孝順,讓他這輩子很豐富,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住得很好,也給他很尊重的孝順,這只不過是這輩子享盡天年,這就是人間的孝順。現代是否能求得這樣的孝順呢?讓他盡天年,無煩惱、無氣惱,沒有生氣,沒有煩惱,現代人有辦法嗎?時時在父母身邊,這樣來敬重、順孝,做得到嗎?有時父母若說個什麼,「唉呀,你知道什麼。」好像父母什麼都不懂,這就是現代人。「哎呀!你不要管,有得吃、有得住就好了,你別管,你是知道什麼?」言句話常常聽到人這麼說,將父母供養在家裡,但是「色難」啊!父母要看孩子的臉色,要常常給父母好的臉色看,這也很困難。

所以說,孝,問孝,孔夫子回答:「色難!」什麼是孝?很簡單,你要有很好的臉色給父母看,這樣就是孝了。情緒若不好時,父母會擔心,「你是怎麼了?」「你不用管這麼多,我就是很煩惱就對了。」這都是很平常的事,要做到讓父母安心,看到孩子每天都很快樂,很難啊!現代的人很難做到。所以說,「以世道大孝報親恩」,就算你這樣盡心孝順,就是讓父母對到孩子所說的話都安心,看到孩子的臉色都很歡喜,讓他一輩子享盡天年,實在已經是不簡單了。但這,這也不過是一輩子而已,佛教所教的是大孝,不只是一輩子,希望他們能受法,能夠得到法。人生再如何享受,若不懂道理,只是在人間空過,不只是人間空過,還以煩惱養煩惱,複製煩惱,這就算是這輩子讓他享受,不懂道理,空度人生。所以,真正的孝就是讓父母瞭解道理,讓父母有機會為人群造福,瞭解佛法,父母時日雖然日日減去,慧命卻日日增長,這才是真報父母恩,這才是佛法的大孝,這才是真正報親恩。

「有益於萬劫離三界」。讓父母這輩子瞭解佛法,自己佛法自用,讓父母自己瞭解佛法,瞭解吸收於內心,父母能夠身體力行,將佛法用於人間,若能這樣,那就是父母自造福德,自得福緣,有益於萬劫,這樣才能脫離三界,這才是真正透徹的孝。其實,要如何孝呢?總是人生法則,要及時讓父母能夠享受法樂,這是我們修行者應該要有的,讓他能先瞭解佛法,讓佛法是父母生命中一部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若能是日已過,慧命增長,同樣在過日子,一方面是壽命,自然法則會減少,但是佛法入心,用於生活中,利益人群,體會人間的道理,這樣他的慧命增長,這就是修行者要趕緊給父母的,是法,這才是盡孝道。還記得嗎?佛陀,釋迦牟尼佛,他離開王宮那段時間,淨飯王思念孩子,如割心腸,但是悉達多太子是為了完成生命的大利益,利人群,所以他出家修行,很用功,完成了他生命中的大使命。八年後,他回皇宮來了,淨飯王聽到太子要回來了,很歡喜,太子已成佛了,很感動,太子已度了無數眾生,佛法真理落實人間,整個釋迦族全都很歡喜,出城迎接,這日前才剛講過。

看到遠遠而來了,這樣莊嚴威儀的僧團,國王、大臣,所有的眷屬、所有的人民,不由自己就是這樣頂禮下去,佛陀趕緊閃避,不見,等到了淨飯王三禮,三拜之後,釋迦佛才現身來向父王請安。這也符合世間的禮節,雖然完成了出世的大意義,但也是與世俗的孝道合宜。這樣,開始回來到迦毗羅衛國說法,有時在皇宮,有時下鄉村,不論是宮裡的親族、大臣等等,都能聽聞佛法、親近佛陀,連全國的人民都能親近,這就是佛不只是回報親恩,淨飯王也能瞭解佛法的深意義,他的國家人民,也都能瞭解佛法的諦理。這次回國弘法很圓滿。回來之後,也度了釋迦族、度了王族,很多王子隨佛出家,因為淨飯王他要成就佛陀的心願,他下達命令,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就有一位能出家。因為這樣,所以很多王子、大臣的孩子都隨佛出家,透徹道理,追求佛法。就這樣,佛陀很安心,就在全印度恆河兩岸宣道,宣說佛法。

人生的法則過了之後,淨飯王年紀也大了,臨命終時,病苦很痛苦啊!哪怕他是佛的父親,生病了也是病痛很痛苦。他的兄弟、親王,還有大臣等等,日夜都圍繞在身邊,每天都這樣跟他說:「大王、國王,您要放心了,您這輩子很有福,您的兒子成佛了,你的兒子成佛,利益天下人間。您身為國王,您施行正法,您對待人民,愛民如子,您這輩子做了很多好事,造福很多人群,所以您這輩子已經是很有福了,您安心吧!」國王的回答,淨飯王回答說:「是啊!但是我的心還是很掛念想要看的人,是悉達多啊!我的兒子,是世尊。我還想看難陀,我的次子,第二個孩子也出家去了。難陀,我還想看他。我還想看我的孫子羅睺羅,我還更想看的,就是斛飯王的孩子,阿難。阿難他傳佛法,佛法入他的心,就是這樣謹記著,阿難是傳佛法的人。」

「唉!我想要見的人,現在都不在我的身邊。」圍繞在身邊的人就說:「國王,你已經很有福了。佛、難陀、阿難、羅睺羅也都回來看過您了,回來皇宮說法,回來迦毗羅衛國弘法,現在他們弘法在王舍城,離這地方有五十由旬那麼遙遠,怎可能回來看你呢?現在您的病得這麼重,就算他們想要回來,路途還是很遙遠啊!」皇宮這個地方是這樣,但是王舍城的釋迦牟尼佛知道了,已經將阿難、難陀、羅睺羅叫來,一一的跟他們說,「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是我的父親,是阿難的伯父,是羅睺羅的祖父,現在他命在旦夕,他的世壽將結束了,我們大家趧緊趕回去,滿他最後的心願。」是啊!我們要趕緊趧回迦毗羅衛國。運用他們快速的神通,這樣回到迦毗羅衛國。大家看見佛陀回來了,全國的人又歡喜、又悲傷,歡喜的是釋迦佛回來了,還有阿難、難陀、羅睺羅也都回來了,所以大家歡喜;悲傷的就是國王將離開了,所以全國人民是這樣的心情。大臣,親王看見佛陀到了,回來了,向國王說,國王展露出安慰的笑容。

佛陀到了淨飯王的身邊,伸出手來,牽起父王的手說,說:「父王,我悉達多回來了。」「是啊,世尊,您回來了。」佛陀在淨飯王將臨終之前為他說法,淨飯王牽著世尊的手,貼在他的胸前,佛陀也展開他的手掌,撫摸在淨飯王的心上,淨飯王的手貼在佛的手上。這分親情,大家看了都很感動。佛陀的說法句句入心,淨飯王帶著安詳微笑,這樣就辭世了(圓寂為佛教用語,指證悟解脫的佛或阿羅漢的去世,或一般習慣稱出家人的去世)。就這樣開始,羅睺羅與大家哭啊,大家都不捨。但是佛陀就撫慰大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法則。羅睺羅就提出來說:「世尊啊,是不是能允許我來扶棺呢?」難陀也響應:「是啊,是不是能讓我們來扶棺?」阿難也響應了。佛陀就說:「是啊!為了要教育未來眾生的孝道,提倡人人的孝道,我應詃也要來盡最後這分力,來扶棺啊。」這個時候,四大天王也現前了,就向世尊頂禮,向世尊就說:「我們四位也願意來扶棺。」

佛陀就向他們說:「你們是居住在四大部洲,住在須彌山的四方,各稱為天王,你們怎麼願意來扶棺呢?」他們就說:「我們已經是佛的弟子了,佛的父親,就如我們的長輩。佛陀既然看天下眾生都如子,皈依佛陀了,就人人都是佛子,所以生佛之身的父王辭世,天地之間,應該都要來回報他生佛之恩。若沒有淨飯王,怎有世尊的因緣在人間呢?」就這樣,所以有佛陀世尊扶棺的故事,無非就是要教育人間要盡大孝。光是世間的孝還不夠,一定還要再讓父母有機會接觸佛法,佛法入心,要讓他自己去造福人群,結善緣,種善因,得福報,這就是真正的大孝。人間,是不是都能到這樣盡這分孝道呢?這就是世間人人要學的。連孔夫子也這樣說。子夏問孝,問孔夫子怎樣才叫做孝?孔夫子回答一句,二個字──「色難」。大家要能盡孝,你的物資等等會供應給你的父母安享天年,但是你有否做到,給你的父母都是很好的臉色嗎?困難,對不對?這是孔子回答子夏這一句「孝」。所以,這就是世間要盡孝道都不簡單,何況要度父母能夠瞭解法,能夠體會生命的大意義,真的是不簡單。

所以「以法增慧命報親恩,有益於萬劫離三界」。這才是盡大孝啊!這是真正佛出世人間是不容易,要成佛子,孩子能有這樣的成就更是困難啊!所以我們修行要好好修行,希望人人都要有願,將來要成佛,成佛之前要行菩薩道,將你父母留給你的身體,你就是要去利益人群,就是報父母恩。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其實,供養就是要恭敬,不只是將物質擺在面前這樣就對了,不是,還要恭敬,恭敬就要做到「頭面禮足,一心合掌」。要很虔誠,除了禮拜以外,還要很虔誠,這是面對佛。因為父母生的是我們的身體,生我們的身體是要造福或者是要造業,都是在人的身上。但是「佛口所生子」,佛口他說法,用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對佛就是要恭敬、尊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了見佛,要「頭面禮足」,這是行大禮,圍繞,還要很虔誠地合掌,就是集雜念,去除雜念為一心,這是「一心合掌」。這樣來等待佛陀的開示,「瞻仰世尊」,這樣讚歎,就是要等待佛陀的開示。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經文簡釋: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有大威德大覺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威儀威信威厳,具戒無缺曰,大威德化世廣深,曰大德,折伏攝受為眾生,所依止曰世尊。

就知道,是哪一尊佛呢?大通智勝佛。是啊,大通智勝佛已成佛了,成佛的過程的時間是長久啊!現在成佛,他的威儀,大威德,是經歷多久的時間,體會天地宇宙人間的真理,無不都是攝受入佛的覺海中,這種累積多久的時間,所以叫做大威德,很有威儀、威德,稱「大威德世尊」這樣的讚歎。所以「為度眾生故」。佛修行,是為眾生而修行,成佛也是為眾生而成佛,每一尊佛,人間修行,只不過就是要度眾生。所以這種修行的過程,就是要讓我們學,叫做「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就是為了要度眾生而修行。所以「有大威德大覺世尊」,這是已經大徹大悟,世間唯一無二,獨一無二,稱為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為了要度脫眾生,所以這樣長久的時間修行。

修行完成,就是在表態上能看到。修於內心,表達出來的是在形態上,所以有威儀、威信。因為佛的威儀能讓眾生看到,就是生出深信的心,又是有威嚴,「威而不猛」,這就是「溫而厲」,看起來很威嚴,但是不是很兇,就是很溫柔,在溫柔中也是有那一分的威嚴,溫而厲,非常吻合。所以「具戒無缺」,所有的戒,他能修行「三無漏學」,完成「三無漏學」,無漏,都完成了,戒、定、慧都完成了,所以能有這種這麼有威儀的形象,就是要六度萬行,四修,三學都完全無漏,這就能具足威儀,稱「大威德」。所以「化世廣深曰大德」。大威大德,就是大威德。所以能「折伏攝受」,就是讓眾生接受,眾生很剛強,他能折伏眾生,受佛的教育,這是為眾生所依止。因為他的威德,來折伏眾生的諸無明煩惱,能依止佛的教育,成長慧命。

經文簡釋: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長時修,無餘行因,歷久無量億歲,爾乃得成,究竟諦理佛果。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要能夠成就這樣,就要長時修了,很長久,因為無量億歲,塵點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無餘行因」,從開始一直一直善因,就是這樣一直修過來。「歷久無量億歲」,經歷了很長久,是無法去計算的歲月。「爾乃得成究竟諦理佛果」,佛的境界。這是佛陀的用心、耐心,長久修持善因,現在已經佛果完成了。

經文簡釋:
「諸願已具足」;在昔因地,願成佛道,今得正覺,具滿諸願,因行之德,具足即因,行圓滿之意。

「諸願已具足」。「在昔因地」,過去在因地,還未成佛,發心修行,這叫做「因地」。修行的過程很長久,願是成佛,開始發心就是那個願要成佛。很長久的時間,那個願都不退,有進無退,長久的時間。已經「今得正覺」,現在已經得到了。「具滿諸願」,全都具足,滿願了。所以「諸願已具足」。「因行之德」,過程很長久,就是這樣如律如儀,如戒律、如威儀,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一直一直在因行中這樣走過來。是時間長久,無量億劫,因行之德具足了,即是因行圓滿。善因全都具足圓滿了。

經文簡釋:
「善哉吉無上」;讚言善哉,吉祥無上,果滿之德,萬德純淨,故云善哉,見者無不獲益,故云吉無上。

「善哉吉無上」。真的是要讚歎的,已經沒有其他好讚歎,真的是很好,真正吉祥的事情很多。所以叫做「善哉吉無上」。真的是無上尊,這是讚歎,讚歎「善哉,吉祥無上」。佛成佛了,普天吉祥。「果滿之德,萬德純淨」。圓滿,修因證果,果的德就是萬德純,回歸非常純、很淨,很乾淨,故云善哉。這要讚歎佛德,很難讚歎,所以一直是「善哉」,很好。「見者無不獲益」。看到的人,大家都得到利益,光是看到就歡喜,光是看到,煩惱就消了、煩惱就除了,看到佛亂的心就能平靜下來。如這樣,「故云吉無上」。

經文簡釋: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世上甚希有,在菩提樹,金剛座上入金剛喻定,一坐即經,十小劫,佛智是常,不為生滅所壞。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故云金剛喻,故能十劫,堅固不動。其體堅固,其用鋭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金剛喻定。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世尊真的很稀有,世間稀有,這樣一坐就是十小劫,時間很長久,「世上甚希有」。「在菩提樹金剛座上」,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入金剛喻定,一坐即經十小劫」,這樣一坐就十小劫了。這對佛來說,他對一切的道理全都圓滿了,現在這十小劫,對一位即將成佛的人來說,這是平常事。入定思惟,悲智雙運。在這個時候,佛智就是常,「不為生滅所壞」,就不受生滅所壞,所以「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所以叫做「金剛喻」,用金剛來譬喻。「故能十劫堅固不動」,十劫堅固,金剛就是很堅固、很銳利,也是很銳利,所以能斷一切煩惱,而且堅固,就是如在禪定中。這是佛陀他的純淨,已經都沒有煩惱的心,完全很堅固,定力,這樣一坐十小劫。

各位,學佛真的是要用心,只要我們用很純淨的心,時日就是那麼單純地過日。法在心中,在日常生活,還是時時利益人群,這就是報佛、父母恩,因為父母生我們的身體,佛陀用口說法,成長我們的慧命。希望這個慧命,在父母的身上能入心,能瞭解佛法,這就是反度父母,這叫做大孝。父母生我們的身,我們瞭解佛法來度父母,這樣才是真大孝。讓他們成長慧命,這是我們要努力,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一】《論語.為政第二》: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補充資料二】《論語.為政第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7/17晨語簡記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7月 17, 2015 3:51 pm

17/7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以世道大孝報親情
唯資於一世盡天年
以法增慧命報親恩
有益於萬劫離三界

(父母與孩子的情是天經地義,親恩深重,從母親懷胎十月生子開始,歷經種種身體不適,產子過程經歷陣痛,同時也面對風險,可謂與子出生入死。給孩子取名,無非希望他能平安順利的長大。孩子成長,又要為孩子的教育操心,費盡心機,如今世風日下,子女侍奉父母應該知道,並非只是提供足夠的食,住,行,若是給予父母臉色看,其實和養動物沒什麼分別。因此,必須恭敬供養父母。

要報答親恩大孝,應讓父母親了解佛法,自造福德即自得福緣,及時令他們得享法樂。隨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如今卻是:是日已過,慧命增長,尤其是修行者,更應該這麼做,從而讓父母得離三界。

前日上人分享修行人與父母的禮節,以及釋迦牟尼佛與父王淨飯王之間的互動,今日繼續分享佛陀為父王扶棺的故事。

佛陀在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拜見父王後,在宮內和鄉村說法,除了度化父王等王族,更令全國無論是宮內或是宮外的臣民都很法喜。父王淨飯王甚至下指令,若大臣家有二子以上者,可以讓一子隨佛出家,因此度化了很多釋迦族。 佛陀於恆河兩岸宣揚佛法後,回到舍衛國的王舍城繼續修行。

大自然法則無人可避免,淨飯王也年老病重,世壽將盡時向大臣提出想見孩子等人,雖然大臣勸喻, 說已很有福報,但父王還是心系成佛的太子和孫子等。佛陀得知父王心願,和富飯王次子難陀,兒子羅睺羅,堂弟阿難急忙回宮見父王最後一面。國內臣民得知,既喜又悲。

國王喜見佛陀出現,執起佛陀的手置於胸前,佛陀也回握,情景令人動容。佛陀更為父王開示,國王聽後安詳往生,臣民得知國王駕崩,無不悲痛欲絕大哭,佛陀隨即向他們講解生老病死為自然法則, 應該如實接受。

為盡孝道,佛陀過後決定和難陀、羅睺羅、阿難為父王扶棺,連四大天王也不請自來。佛陀問他們為何如此,四大天王回答:我們皆為佛陀弟子,佛陀視眾生為其子,而成就佛身的父王往生,身為弟子的更要來回報成佛之因緣,若是沒有父王,何來佛陀?

佛陀扶棺盡大孝的故事,讓人反省世間行孝的不易,何況要讓父母親接觸佛法,引導他們在人間結善緣得佛果,這才是大孝。孔夫子提及孝道,也回應說:色難。(要做到和顏悅色,難。)即使讓父母享盡天年,有沒有給他們臉色看?人人有成佛的大願,若能以此身奉獻於佛,即是報答了父母恩。)

●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歲,爾乃得威德,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
(大通智勝佛成佛過程久遠,成佛的大威德,仍需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體會天地的道理)
○ 有大威德,(即)大覺(者)世尊,為欲(能)度脫,諸眾生(煩惱無明)故。(而長時間累積修行)

○ (大通智勝佛的)威儀、威信、威嚴,具(足一切) 戒(律)無缺(點),曰 “大威德”;(度)化世(間)廣(行)深(遠),曰 “大(功)德” ;折伏(剛強的眾生,令他們)攝受(於佛的覺海中), 為眾生所依止(於佛的教育而成長慧命),曰 “世尊” 。

●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威德:
○ 長時修,無餘(修)行(的)因,<經>歷久<遠>無量億歲(塵點劫,無法計算的歲月),爾乃得(以)成(就佛境界),(達到)究竟諦理(的)佛果。

● 諸願已具足:
○ 在昔(日)因地,願成佛道,(如)今得(成佛)正道, 具<足圓>滿諸願,因行之(功)德,具足即(為)「因行圓滿」之意(思)。

● 善哉吉無上:
○ 讚(歎)言(說:)善哉,吉祥無上,(修因證果而)果<位圓>滿之<功>德,萬德(回歸於)純淨,
故云: “善哉”(太好了) 。(令)見者無不獲益(良多,煩惱消除,亂心得平靜),故云:“吉無上”。

●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 (大通智勝佛在)世上甚(為)希有,(經歷無始的修行,而)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禪坐入定),(至)入金剛喻定 ,(對一切理皆圓滿,)一坐即經<歷>十小劫(而成佛)。(十小劫悟得)佛智<慧>(,對大通智勝佛來說,)是(平)常(事),(道心堅固,)不為生(住異)滅所<破>壞。

○ 類同金剛(般的)堅固,不為(它)物(所破)壞, 故<此>云(說): “金剛喻”,故能(經歷)十劫,(依然)堅固不動。

○ (金剛)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除)一切煩惱(而如入)之禪定。謂(指)之 “金剛喻定”。

(要以純淨心學佛,將佛放於心中,在日常生活裡時時利益人群。為報答父母成就此身的恩情,將佛法傳授,讓父母都能法入心,體解道理,進而來度化他們,令他們增長慧命,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供衣食行來盡孝
若給臉色如養畜
佛為父王來扶棺
說明孝道應身行
若能讓其得聞法
增長慧命為大孝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7/7/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7/17晨語簡記   2015/07/1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7月 19, 2015 9:2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七月十七日星期五)

 

我們學佛要了解所謂的小愛與大愛,今天上人開示小孝與大孝。也講了佛陀成佛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與父王(淨飯王)互動的情形,及其父王臨終前的互動。非常的真實與人性化。



上人要我們了解:

「光是世間的孝還不夠,一定還要再讓父母有機會接觸佛法,佛法入心,要讓他自己去造福人群,結善緣,種善因,得福報,這就是真正的大孝。人間,是不是都能到這樣盡這分孝道呢?這就是世間人人要學的。連孔夫子也這樣說。子夏問孝,問孔夫子怎樣才叫做孝?孔夫子回答一句,二個字──『色難』。大家要能盡孝,你的物資等等會供應給你的父母安享天年,但是你有否做到,給你的父母都是很好的臉色嗎?困難,對不對?這是孔子回答子夏這一句「孝」。所以,這就是世間要盡孝道都不簡單,何況要度父母能夠瞭解法,能夠體會生命的大意義,真的是不簡單。」

先盡到世俗的孝,還要度父母。(懺悔自己當年有盡孝,色難年輕時做得很不好,稍長就好一點,做的最不好的是度父母,讓他們瞭解法。)

總而言之,「以法增慧命報親恩」才是真正的大孝,而且又有益於出三界,因為一直走在菩提道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7/1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