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大德無上大士契悲智,
菩薩立誓宏願四無量,
顯大慈慧光明異常瑞,
必是世所希有大覺人。
看文,瞭解吧!「大德無上大士」。大德,在我們常常看到人就這樣稱呼:「大德啊!」「大德」,聽起來,好像人人都能當大德,人人都被稱呼「大德」。其實,「大德」,是談何容易啊!我們大家出家時,開始自唸一段經文,「大德,攝受我,我今某某」,記得嗎?「大德」,這就是表示至高無上的德行,那就是要萬行圓滿,也就是無上大士,也就是世尊,就是大覺有情者。大覺有情,那就是累積了一下切萬行,六度萬行圓滿,才能稱為大德。過去的「大德」在用來稱呼,那是很至高無上,而我們現在稱呼就是「某某大德」,好像「大德」得來很簡單。但是,也無所謂,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也常常講,叫久也成真。我們若常叫他「大德無上士」,這樣自己聽,自己就知道,這是我們應該要盡的本分事,本分就是做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大德無上士」要契悲智,心要與佛心相契合,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佛,那就是無上智者,所以,啟慈運智,或者是啟悲運智,這樣叫做「悲智雙運」。就是「大德無上大士」,那就是諸佛菩薩,已經是契悲智,悲智圓滿了。這就是我們要修行,修行的過程,從現在的名稱大德,一直到實質大德,真正我們的真如本性與名稱契合,這就是「大德無上大士」。當然,我們必定要啟悲運智,要悲智雙運,這過程就是要行菩薩道,所以說,菩薩,我們要當菩薩,菩薩要立誓弘願,四無量心,要從四弘誓願開始,這是佛佛道同,諸佛的通願。每一尊佛都要經過了「四弘誓願」,行「四無量心」。「四弘誓願」是向內自修,自己發這樣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度無量眾生,芸芸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要度眾生,所以煩惱就要斷,我們若不斷煩惱,要如何入人群呢?因為眾生的苦不只是物質,貧窮苦難的苦,比物質的苦再苦,那是身心煎熬的苦,煩惱打不開的苦,心有病的苦,很多啊!各形式的苦難很多。人與人之間,這種情仇怨恨不解的苦,造業無量的苦,很多苦。這麼多、這麼多的苦,結合起來一個名稱,叫做無明煩惱苦。眾生煩惱無明很多,所以一定要斷煩惱,斷了煩惱,才能夠接受到佛法入心來。
佛法,雖然是很深,也是要很精進求佛法,求佛法的目標就是一定要到成佛道,這樣才叫學佛者。真正的,學佛就是要成佛,要成佛,必定要用心聽法,法要很透徹瞭解,必定要斷盡一切煩惱。煩惱斷了,入人群中就不受人群的無明煩惱污染。又在人群中應機逗教,隨順眾生的根機所需要,他們的苦難,我們去為他解除,為他「苦既拔矣,復為說法」。這就是學佛者,要成佛的人,他必定要立「四弘誓願」。發菩薩心,目的就是要成佛道,這樣,他必定要先立「四弘誓願」,這要對自己。四弘誓願已立,開始修行就不能缺才「四無量心」,要啟發這念大心,大心已經啟發了,宏願已經立了,當然這「四無量心」要身體力行,這是向外,向外行慈悲喜捨。在人群中,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希望人人能得幸福,人人能得幸福,不為自己求安樂,只要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我們就知道是怎樣的付出,付出無所求,只要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要求什麼樣的安樂。一直一心向菩提道,行在菩提道上,目標就是到佛的境界,這個過程中,四弘誓願、四無量心,是我們內修外行必備的目標,所以無所求的付出。
這樣就馬上修行,不只是慢慢修行,依次修行。時間多久呢?最近在說,都不離這話題,大通智勝佛塵點劫以前,從那地方是法的源頭,開始生生世世就是走在這條菩提道上,內修就是四弘誓願,外行就是慈悲喜捨,時間從塵點劫以來,已經願行合一了,悲智合一了,願與行都全部會合了。所以現「大諸慧光明」。記得大通智勝坐道場,一坐十小劫,諸天來護道場,時間很長久,之後思惟,悲智會合了。顯慈慧光明,慈悲造福人群,這種很亮麗,從內心清淨如琉璃的光透徹了,開始光明現照,這光相從東方開始,就是發射向東方,開始十方全都見到光了,所有的梵宮王覺得:這道光是從哪裡來呢?這道光與平時的光就是那麼的異常,這必定有原因。還記得嗎?前面的經文。這一定有原因,不是大德天生,就是有佛出現世間,這是一個祥兆,就是很祥和的異兆。大家趕緊向著光的源頭找,這就是大智慧、大慈悲,這光明,心地光明發射的光,所以大家找光,「必是世所希有大覺人」所發出的光。是啊!大覺來自大德,大德,無上大士,他是契悲智而來。開始時的發心立願,是把握當下,雖然說塵點劫,對啊,就是在塵點劫以前,那個把握當下,就恆持剎那了。現出來的這念心,那個當下的這念心,塵點劫以來就不遷不變,這念立「四弘誓願」,「四無量心」,把握當下,恆持在剎那中一直到現在,這我們要時時把握。
就如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佛覺悟之後,佛陀的說法,這位婆羅門他慢慢聽,瞭解了,瞭解了,瞭解佛陀所講的法,勝於他修行幾十年的婆羅門法。雖然他是婆羅門教,但是對佛陀非常的敬重。有一天,他來聽法,聽佛說法結束之後,他把握機會,趧緊到佛前來,很虔誠來敬仰、頂禮,向著佛陀說:「請問佛陀,未來再修行的人能夠成佛的有多少?」佛陀就回答他說,「未來能成佛,那是恆河沙數,能成佛的人。」這位婆羅門聽了之後很歡喜,作禮合掌而退,回去了。但是,踏出精舍,回去的路上,這樣想:未來能成佛是恆河沙數,那就是因為聞法、瞭解,能夠這樣一路修行,才能夠成佛。而我現在,過去到底是多久呢?一直到現在才遇到佛,我怎麼不懂得趕緊把握現在,我到底過去流浪多久,沒見到佛。過去到底有多少佛出世了?我也不知道。我應該不曾見過佛。未來呢?有很多佛會出世,我現在若能趕緊來歸投佛法,說不定未來還有很多恆河沙數諸佛能成佛,我現在若不把握機會,未來的恆河沙數諸佛沒我的份。我應該要現在趕緊去求佛,我要出家,今生已值遇佛世,我怎還能放棄呢?
趕緊再回頭,入精舍,向佛陀這樣說:「世尊啊,未來,相信有恆河沙佛,未來會一一成佛。請問過去已經多少佛成佛了呢?」佛陀還是回答:「過去有無量恆河沙諸佛已經出世,過去已成佛。」這位婆羅門要出家的心更加堅定。「過去諸佛出世,無量恆河沙,已經這麼多人成佛了,我竟然都沒遇到,我這輩子既然遇到佛了,我一定不能放過。」他就虔誠合掌向佛說:「佛陀啊!過去有無量恆河沙佛出世,我竟然都沒遇到,未來還有無量恆河沙數諸佛能成佛,我此時若不修行,未來恆河沙數諸佛,我可能也遇不到了。佛啊!我現在年齡這麼大了,一向所修的行是偏差的行,幾十年的修行,我的心還是很懵懂,不知道理,還是一片黑暗,沒看見前面的路,我們不知道未來的路要如何走。我年紀這麼大了,但是,佛,成佛說法以來,我數數聞法…..」
「數數聞法」,就是說,這樣一次再一次來聽法。「每一次聽法,我都是真的好像很有心得,知道未來的路要如何走,可惜我年紀已這麼大了,希望佛陀能收留我,讓我出家,讓我專心聽佛的法,行佛的覺道,希望未來有成佛的機會。」佛陀很高興,「善來比丘啊!」就這樣,僧團就多了一位婆羅門老修行者。他出家之後很精進,時時精勤修習,斷除了很多無明煩惱,一一都斷除了。有一回在比丘群中,佛陀看到這位老婆羅門在比丘群中,道貌,修行的形態,真的看出他修行這分用功、用心,佛陀為他讚歎。很多比丘回過頭來看,果然啊!修行就是這樣的用心。問他說:「老修行者,到底你是修什麼行,怎會如此快速呢?」他一句話,「學佛所行法,發心立願,四無量心、四弘誓願,願我來生來世內修四弘誓願,外形四無量心。這是我聽佛所說法,我內心的心願就是這樣,我每天都把握當下,不間斷,未來的心願,現在的心修行。」大家這樣聽,歡喜了,向佛發心願,大家都願意,希望未來恆河沙數能成佛,其中也有我一個人。這就是佛世的時代有這樣用功的人,真的是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實行四弘誓願,內修四弘誓願,就是一個心願──未來能發揮慈悲喜捨入人群。我們若能這樣,其實這位也是我們的典範。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剛才說過,這種的德,慈慧悲智都契合起來,這念心清淨的光耀,第一道光向東方,就這樣開始十方梵宮殿發光。所有的天人找這個光的源頭,從十方來了。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
經文簡釋: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此釋共詣西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
色界天眾之依正二報,俱各隨身自有,故云: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那時候,五百萬億國土,這個光,橫的照過去就是這麼廣,五百萬億的國土,梵天王的國土都受到這個光廣照,所以梵宮殿都已經受光廣照,這些梵天眾共尋,大家共同集議,大家共同靠過來,這道光是從何來?「共議此事」,記得嗎?昨天說過了。「共議此事」,到底這個光從何來?看,就是西方。所以「向西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這是東方的梵宮殿,向西方求法來了。「色界天眾之依正二報,俱各隨身自有」。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禪天(梵天是色界的初禪天,色界最頂天是色究竟天),壽命長。天人本來就有身光,他壽命又長,享受又大,時日、時光也很長,所以「俱各隨身自有,故云諸梵天王與宮殿俱」。他們與宮殿裡面的東西,人與宮殿都隨身而來了,所有的東西隨著天人到處都可以受他們的天福。所以這就是色界初禪天他們的享受,梵宮殿是隨身而有。「及各以宮殿奉上彼佛」。這是一種形容,一種表達。各宮殿所有的一切,就是表示他們的虔誠,願意身心奉獻,不只是身外的物資,將他的內心也完全奉獻,表示最虔誠的敬意。
經文簡釋:
「各以衣祴盛諸天華」;以衣祴為盛香之器,盛貯天上所有妙華。
所以「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將所有的東西,就如用盛裝的,所有的東西為一致,這叫做以衣裓盛。所有的東西如包袱一樣,一塊包巾,要帶的東西,都可以包在一起就到了。他不用包,他這樣隨身就來了,好像機器轉一下就到達。這是表達天人,他們心一動,向哪個地方去,他們隨心隨身這樣就到了。這是在東方梵天,向著西方這樣來。舉一個地方就能知十方,就是各個都是一樣,「以衣裓為盛香之器」。所有的東西都是香,物資都很莊嚴,都包在裡面,都包含在裡面,將所有的東西,最珍貴都涵蓋在裡面,儲存在裡面。裡面有很多莊嚴的香、花,一切的器物。
經文簡釋:
「共詣西方,推尋是相」;佛光東來,推尋光源諦理,從詣西方法相。
「共詣西方,推尋是相」。隨著這些東西,用最恭敬的物資,這樣隨身而來,向西方,東方向西走,「推尋是相」。「佛光東來,推尋光源諦理,從詣西方法相」。既然佛光到東方來,從東方看過去的光的來源,是一道的真理,真理是發自西方而來,這是表示這個光相。光相就是道理,它是光明。
*見佛處於道場,始知向光莫非是大德天生,是佛出世之光,梵天作念,相議推尋。
「見佛處於道場」,向西推尋,已經看到佛在道場,「始知向光莫非是大德天生」。那時候,光一開始照到梵天時,那時候大家的感覺,是不是大德天生呢?就是有德行的人,修六度萬行的人,具足豐富的德行,生到天上去嗎?他們有作這樣的念,再轉一念,這道光很異常,應該是佛出世之光。開始以為是有大德仙人生天上的光,後來一轉念,隨著這個光找,原來這道光是佛出世間之光。這是「梵天作念」,他們這樣一個心念一轉,這光的來源就是瑞相,瑞兆。這就是大家找光的源頭,大家「相議推尋」。所以已經大家共思惟,互相討論,這個方向向西找就對了,向光明的方向去找。
*見佛請法,與前幽冥眾生,驚怪忽生,猶如雲泥之隔離。
這樣見佛,已經看到佛坐在道場,開始看到佛,大家就起恭敬心來請法。前面我們說過了,「與幽冥眾生,驚怪忽生,猶如雲泥之隔離」。這就是說,看見佛已經坐道場,在那個地方圓滿成佛,這道光不只是向梵天宮照,不只是向東方照,還有東西南北方,上下都有照到這道光。東、西、南、北、西南、東北、東南、西北,這樣就八方,還有上下,十方都乘著這個光。若是向下照,那就是黑暗的地方,幽冥眾生在黑暗的地方,就是見不到道理,看不到光的地方。佛陀成佛了,這道光已經發出去,佛陀的理,真諦道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隔礙。其它的空間,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就是照不到,因為這個空間有隔礙,不是日月有分別,是這個空間有東西障礙,所以遮住太陽,遮住月。但是道理,沒有東西會障礙它,人人可接受,天人可接受,地獄、餓鬼界,若有因緣也能接受。所以這個道理,本來佛陀就是一大事因緣,五道四生,就是為了這些眾生而來,真理就是為眾生而成佛。
所以說「幽冥眾生,驚怪忽生」。覺得很害怕,怎麼忽然間光明起來呢?一光明起來,能看到這麼多人互相相見,於彼此之間,這前面說過了。這光一照下去,有梵天,有幽冥界的眾生,如這樣,「猶如雲泥之隔離」。這種光,兩邊看起來,天人的境界是這麼莊嚴,珠寶,珠光寶氣;若是幽冥的地方一亮起來,原來這麼多都是銅鐵刑罰罪人的東西,而且天人身上的莊嚴,再看地獄中眾生受苦難的形象。我們光在人間看,人間有不同的國土,有的國家很富有,你到處都看到高樓大廈,你到處都看到景觀很美。但是你若去很貧困的國家,人的生活,那種的境界之苦,簡陋破碎。這就是雲泥之隔,「雲」就是表示天,「泥」就是表示地,在泥淖之中。雲,飄啊飄在天上,多自在逍遙啊!泥淖就是泥土,在窪地裡面,是多麼骯髒、污穢,還是沉淪在那個地方。這是形容距離很遠,所以叫做「雲泥之隔」,天地之差別,差很多。
這就是因為佛光所照的地方。佛光所照,那就是道理,到達的地方。若有道理到達,那就是很有希望。就如現在在尼泊爾,我們已經又有一群人,有人醫會,醫生又去了,能和當地醫生會合,要如何帶帶醫生將來要義診,將來要照顧當地人,這些人醫,就是醫生,要如何做聯誼?要如何號召,如何去邀,邀有志一同、有心的好醫生來聯誼,大家共同為貧病苦難人付出。所以現在我們的醫生,有人醫會,高雄的洪醫師(洪宏典)又再次去了,就是與這些醫師來互動。還有教育,朱校長,她們住高雄,兩個姊妹(朱妍綸、朱妍綾)。我覺得這對姊妹特別有緣,同一個胞胎來的,她們是雙胞胎,兩個人長得很像,她們是同一個胞胎出生,出生,一起長大,同樣的,志向一樣,選擇當老師。這兩位老師就加入教聯會,她們都很自愛,很積極,一二十年來,二十多年了,兩姊妹的心很相同,動作同,行動同,兩個都四五十歲了,卻是也沒有一個更胖的,兩個人如果胖就一起胖,瘦,就一起瘦。看到這兩個人,常常我都會問說:「妳是朱校長,還是朱老師?」因為一個當校長,一個是老師。兩姊妹都常常在一起,我若看到她們兩個,我都會先問:「妳是校長,還是老師?」兩個都是一樣,一模一樣,她們的態度、說話聲音都一樣。
這次去尼泊爾,六天前到了,四天前在視訊,我就問她:「妳到底是校長,還是老師?」兩姊妹都去。看,她們現在已經走過好幾個學校,到了每一間學校,他們發揮,這群教聯會老師去發揮要如何邀,召集他們那些老師,如何有志一同來教育孩子。談起來,相談甚歡,一所所學校,他們去看了,有的學校真的是苦不堪。其中有一個學校就是這樣,他們也有收殘疾的學生,生下來就是腦智能低的,或者是腦麻(腦性麻痺)的,他們也有收。年紀小小的孩子照顧小學的學生,同一個空間。本來就已經很簡陋了,又有這次的地震,將他們學校的危樓,好幾間倒塌的也有。他們去了,看到老師在疼惜孩子,校長很感恩,看到慈濟人、老師,其實也是因緣。
本來去那個地方,去第一所時,我們就跟人家說:「我們送來的東西,你的單,收據,單據要給我們。」他說:「你們送什麼東西來?」「我送什麼,什麼來…」「沒有啊,我們都沒有接到。」原來學校的名字,拼音偏差了,所以他們送錯地方。送錯地方怎麼辦?不過這個學校也是很需要。校長也很好。現在送去的地方在哪裡?趕緊再去找。幸好那個地方,我們本來沒有登記在我們的名單中,竟然送錯了,但那間學校更需要。那個地方真的愛心具足,如這種腦麻的,或者是…等等都在這個地方,孩子都在地上,不同年級,同一個空間,但是老師的愛心照顧。他們看到慈濟人,向我們感謝,「感恩,你們送這麼多東西,正好是我們很需要的。」這種因緣不可思議,連這樣送東西,都會送錯了,好在是「送對了」。雖然是送錯了學校,不過這間學校很需要,若不是送錯,我們也不會看到這所學校。所以,這所學校再列入我們要再為他們援建簡易教室,還要為他們加強,那個地方可能援建簡易教室,成為他們能永久使用的教室。
總而言之,因緣不可思議,這種的因緣,是不是把握因緣?前面那位婆羅門,老婆羅門問佛,「未來有多少人能成佛?」「無量恆河沙數。」時間長,修行人若多,成佛的人就多。他這樣出去,去到外面再起一念,「我怎麼忘了問過去成佛的人有多少呢?我現在已經遇到佛,未來的佛有我的份嗎?」趕快再走回去。看,這因緣把握在當下。看,尼泊爾這個因緣,可能他們也是把握當下,我們怎麼將東西這樣送,送錯地方,卻是最需要的地方,真的是因緣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用心,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