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8/02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8/02晨語簡記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2, 2015 2:52 pm

20150802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供佛亦供覺樹乃佛之所依,
敬樹如敬其人如不忍伐意,
樹十由旬其華巨大如車輪,
其相云何爾巨當知不思議。


好像比較深,甚深、甚深啊!這是完全代表我們要恭敬。我們前面的文,大通智勝佛,他一坐十小劫,成佛了,諸天護法歡喜供養,一直到佛說法,長久的時間,又再度眾生,十六王子出家,聞法歡喜,再向大通智勝佛,請他說法,十六王子向大通智勝佛請法,能說真實法。知道十六王子的根機與一般人不同;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說法,過了四十二年,所說的法,聲聞、緣覺,一直到一般大眾,所瞭解的就是「苦、集、滅、道」法,緣覺能知道的就是人間無常,四季輪轉,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等等,對這些法能瞭解。雖然菩薩能體會佛意,要投入人群中,不過還沒很確切的瞭解,所以佛陀無奈,就要這樣觀機逗教。一直到四十二年後,過了之後,佛陀從時間來推測,與世間的因緣也差不多了,所以不得不開始講說《法華經》,那就是一乘實法要讓聲聞、緣覺,及要讓大家體會,修行的目標,要好好找回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所具有,人人可成佛。

只是方法,大家要打開心門,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有獨善其身,不是只有瞭解道理,必定要在人群中去歷練,去真正體會瞭解。真正要讓人人成就人人體會佛性,要去開導人人知道生命是平等,這是佛陀他到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說,讚歎一乘實法。在《無量義經》裡,佛陀開始讚歎菩薩法,甚至講出了菩薩與人間種種,教育菩薩如何入人群,甚至要當不請之師,甚至要讓人人知道,雖然還是凡夫,但是你聽法瞭解,也能入人群中去說法。就如大船師,自己身體雖然也有病,他還是同樣能利用這艘船去度眾生。這在《無量義經》裡,大家一直一直在誦《無量義經》,我們就能瞭解,菩薩入人群,那就是知道的事情、道理,就要趕緊入人群中去付出,不顧自己,就是要為度眾生。

大通智勝佛,他成佛之後開始說法,一段時間,十六王子發心出家,聽法入心,了解,知道這些法其中還有含著很寶貴的一實相法。十六王子他們懂得自動請佛轉法輪,而舍利弗他就要一直到《無量義經》聽完了,佛陀開始放光,經過了文殊、彌勒菩薩對唱、讚歎,提起了過去日月燈明佛種種的故事,過去二萬佛這樣的過程。大家聽了之後還不清楚,佛陀出定,還要再不斷提起了佛的智慧,那種境界等等,才開始舍利弗終於了解了,原來佛陀的境界是這樣,人人可及,只是人人不清楚,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所以,舍利弗開始代替大家請佛說真實法。佛陀三止,因為舍利弗三請,佛陀到了第三次才開始正式捨方便,開顯一乘道,那就是開講《法華經》。這是娑婆世界的佛面對著這樣的眾生,所以在《法華經》後面就說,眾生難調難伏,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很頑固,很難以化度。這就是能代表娑婆世界眾生,真的是頑冥難度。

在大通智勝佛是這麼簡單,他所說的法,人民很快接受,而且十六王子他們很快就瞭解,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在那個時刻,天人梵宮殿全都開始感受到了,大通智勝佛將要說大法了,所以這第一道光向東照,十方都遍照了,不只是橫的,開闊,五百萬億諸梵宮殿,還有直的,上到下,上至有頂,下也普照到幽冥黑暗的地方,也忽然間亮起來了。這就是要表示,真理即將開始,不論是梵天,就是有頂天(有頂天又稱「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禪天;梵天是色界初禪天),或者是幽冥界的眾生,道理平等;不論是天人或者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也全都一樣,都能共同瞭解法,人人本具有這樣的法存在。這是一個表達,佛陀的教法原來是這麼平等,慈悲等觀,到達悲智雙運。我們人人若能慈悲、智慧會合起來,道理就能很清楚,很普遍。佛法也是這樣,要能成佛,雖然道理都瞭解了,不過,到了最後,還是要悲智會合,這樣就是大圓鏡智完成。同樣的道理,但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就是那麼容易,那麼容易,其實是因我們人人的本性本來就這麼簡單,但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何會這麼困難呢?那就是不斷無明覆蓋,才會這麼剛強難調伏,道理這麼的難會。人心就是難以與理相會,道理一直再怎麼說,「知道了、知道了」,卻是未透徹瞭解,不願意用心接受這個法,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

所以說「供佛亦供覺樹」,意思就是說,佛成佛了,諸天人民、天龍八部,前面的文就說全部出現,因為佛開始要講大法,所以全都來了。不只是供佛,又供養菩提樹,大家應該記得。為什麼呢?菩提樹乃佛之所依。佛要成佛,他一定要捨棄家庭,以天地為家,天地之間,佛還未成佛之前也是人,即使成佛之後也還是人,同樣的,他要找一個遮風避日的地方,有蔭能遮日,所以菩提樹就是很茂盛,菩提樹四季常青,就是一年到頭沒有落葉時,所以他在這菩提樹,就是他所依止的地方。菩提樹是佛陀最安穩的坐處,所以叫做「佛之所依」,他若坐在這棵菩提樹下,菩提樹很茂盛能遮日,若是稍稍下雨,也像一把雨傘一樣,能遮雨,遮日遮雨,在那個地方也能避風,這就是佛所依止,能安心在那地方坐著,安然不動。所以佛陀所依止,在這個地方成佛了。過去大通智勝佛也是,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是,所以供佛,同時也供養菩提樹。

「敬樹如敬其人」。佛在這裡坐過了,在這個地方覺悟了,在這個地方成佛了,佛最後入滅也是在娑羅雙樹下,也是在覺樹下入滅,所以「敬樹如敬其人」。所以敬這棵樹,就如敬佛在世一樣,佛在這裡成佛,佛在這裡說法,佛也在樹下入滅,所以要有這樣恭敬這棵樹。所以「如不忍伐意」,就是我們人人要有一種珍重樹,不忍去砍樹,我們的心意,我們要疼惜樹。其實,樹在地球上很重要,樹能保護地球,是地球的生命。要知道,地球若有樹,就是表示有水,有山、有樹,自然有水,因為樹,每一棵大樹,若是下雨,樹能藏雨水,它會將雨水吸收在樹裡,不論是大樹、小樹。樹吸收的水量,大約一棵樹能吸收三四噸的水,再更大的,四五噸的水。想想看,一棵樹能吸收這麼多水分,能容納這麼多水分,再多的雨水下來,都能在樹裡先保存著,慢慢地,雨若停止,才慢慢地釋放,從樹葉而樹枝,而一直到樹根,而一直到大地。水能循環回收,大地的水就能夠保障大地。

眾生的生命也需要水,我們最近也是很擔心沒水,水若缺乏,我們的生活,惡性循環就很大了,現在世界人人最擔心的,就是會缺水。看看大樹,它能保護大地,這也就是含著樹供應給人人很多清新的空氣,樹能吸收水分,慢慢釋放保護大地,水分再循環,再回歸大地。我們人就是要有不忍心去砍伐大地樹木這念心,所以敬樹如敬如來,如敬其人,就是敬樹如敬人一樣。你砍伐樹,等於就是傷殺生命,大地、地球的生命被砍伐一樣,所以樹我們要很寶惜。「樹十由旬」,高十由旬,這是一種形容,樹從地面一直到高的地方,每一棵樹都是很高大,很高的樹。「巨大如車輪」,花開起來也很大,這是在大通智勝佛的世界,樣樣都大,樣樣都是寶,樹的異常,花與我們大地不同。我們的蓮花池,以前有一位人士送給我兩顆種子,那是蓮花種子,後來在我們後面蓮花池有種,那個蓮花葉有這麼大,現在已經沒看到了。他說一個孩子放在葉子上,那片葉子有辦法乘載一個孩子,這樣的蓮花,在我們世間就有,這兩顆蓮花的種子。

記得那時候是故宮博物館館長,他來過我們花蓮,就送我這兩顆種子,真的就去種,看到有那麼大,但是,是不是真的能把一個孩子放在上面,浮在水面上呢?當然,只是這樣看,我們的蓮花池也不是正式的蓮花池,不過有看到葉子很大,與一般的蓮葉不同,它開出來是平的,這是在娑婆世界有的,但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世界,樹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十由旬,想想看,有多高啊!它開的花就如車輪那麼大,「其相云何爾巨」,這個相為何那麼大?樹也大,花也大,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不可思議啊!因為我們凡夫對這簡單的道理,就是無法體會得到。就如我們在地球上,美國太空總署在二00九年的三月,發射一個望遠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他們要去尋找,要去找找看有沒有第二顆地球?終於在今年,幾天前發表出來了,找到了,第二顆,與地球幾乎一樣。

二00九年發射出去的望遠鏡,到二0一五年的七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太空梭望遠鏡,已經地面上接到訊息了,在這天宣布,距離地球一千四百光年那麼遠的距離,發現到一顆與地球是幾乎一樣,但比地球大很多,但是它繞著太陽,與地球也差不多,地球公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它一年是三百八十五天,這與地球很像。好像發現到,它有海,也有山,但是太空梭望遠鏡無法到達,只能遠遠、遠遠地照到,無法到達,距離實在是還很遠,很遠的距離。這個距離,只能發現到它有火山、有海洋、有陽光,它的光比地球的光還亮,但是,是不是有人能用的水?那個地方是不是有生物?他們還不知道,因為這個望遠鏡到目前無法到達,只能遠遠看得到,但是到不了,因為它距離地球是一千四百光年。光年是很長的距離,一光年,若是以這樣一直跑,那個距離差不多是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一光年。你們想想,一千四百多光年,聽他們報告的文獻說:「若是搭飛機,至少要十五億年才會到。」想想看,距離那麼遠,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有這顆「類地球」,不過,這顆「類地球」,與地球很像,有生物嗎?不知道,但是它就是老,比地球老多了,這是現在的科學發現,比地球還要老十五億年,是時間的年,不是距離的光年。就是老多了就對了。

總而言之,這就是我們人間,現在這顆小小的地球,我們現在的人,樹一直砍、垃圾一直倒,再有三顆地球,以現在的人類在製造垃圾,現在這時候的空間,看起來再一顆地球、兩顆地球,還是不夠用。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懵懵懂懂,還不斷在破壞,還不斷在浪費、消費,資源一直消磨,這就是我們要及時警惕。所以說,樹與整個大地,整個空氣的循環、水分的循環,與地、水、火、風很密切,所以特別與大家分享,我們要用供養佛的心來供養樹,以重視佛來人間的難得,我們來看待每一棵樹的樹命也是難得。你砍一棵樹,幾秒鐘,電鋸一鋸就倒了,但若要種一棵樹到那麼高大,想想,要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但是我們人都不懂得珍惜。所以,希望大家瞭解真理、道理,就是這樣去瞭解,這樣去推尋,去找出道理,就是要這樣去找。所以前面的(經)文就說,

經文:「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我們昨天說過了,十六王子與諸梵天王全都到了,十六王子本來就是在那裡請法,諸梵天王、天龍八部都到了,所以在那個地方很恭敬禮佛,圍繞散花,場面之莊嚴,真的是很莊嚴的場合。下面再接下來經文這樣說,

經文:「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經文簡釋: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峰,華積如山,言其多也。


大家都來獻花供養,這供養的菩提樹是這麼高,花也是這麼大,這樣一直從天降落,全部的諸梵宮殿的天人也隨身到了,全都用身心物質來供佛,這是表達誠意。「其所散華,如須彌山」,意思就是說,「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峰,華積如山」。這是很高的山,樹多、花多,花落積如山,就是這樣。所以像須彌山,是山高,山有樹,樹有花,花落下來,你這樣看過去,就像花囤積如須彌山,這是最高的妙高峰,就是須彌山最高的地方,花這樣散去,從天降的花就是這樣鋪滿在山峰裡。

*「散華如須彌山有三意」:
一、天華散於佛的上空,結成華蓋,高大如須彌山矗立空。
二、散華在地上,積厚之高大如須彌山,取其形似,非實如之。
三、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此乃不思議事,彼此不礙。


所以「散華如須彌山」,有這樣的三種意思;
第一就是說,「天華散於佛的上空,結成華蓋」,花散在佛上,花自然在那裡停著,結成如蓋,就是像一把雨傘一樣,這樣停留在佛的頭上。「高大如須彌山矗立空」,重重疊疊,這樣在空中裡。

第二、「散華在地上」,積成了很厚、很高,如須彌山。這全都是譬喻,譬喻花積得很高,「取其形似」,好像,「非實如之」,不是實的,這是一種形容詞。

第三,就是「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當然,菩提樹再怎麼高,花是從天散開,所以超過了菩提樹之高,所以「此乃不思議事」,這表很不可思議,菩提樹就已經很高了,還有比菩提樹更高。這是諸天所散的花,這樣來遮蓋在佛的頭上,遮蓋在菩提樹上,鋪滿了大地,很厚的花,表示那個道場之莊嚴。

經文簡釋: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并以天華供養佛的菩提樹,其樹高十由旬。

*供佛亦供樹者,樹乃佛之所依止住座處,靜思惟修法處,故敬其樹,實敬其人。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那就是散花供養佛與樹,那棵樹高十由旬,這剛剛已經說過了。「供佛亦供樹者」,就是樹乃是「佛所依止住座處」,佛所依止,住在這個地方,他在這裡修行,在這裡靜思,在這裡覺悟,在這裡說法,這就是佛所依止,靜思惟修的地方,人人都是這樣在供養樹。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還在拜樹神,在印度也很多,臺灣也有,若大一點的樹,就說「拜樹公」,就在那棵大樹下造一個小小的土地公廟在那裡,這樣他們說是拜樹神,這就表示一分的恭敬。其實,菩提樹就是覺樹,是佛當初在那個地方所修行,在那個地方依止所坐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環境周圍是他所思惟修,受法,瞭解了,瞭解天地萬物道理,去靜思惟修的地方。所以因為這樣,成佛,也因為這樣,大家恭敬,敬樹如敬人,敬佛在,如佛在,就像佛還在那裡一樣,這樣的恭敬。

經文簡釋: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各以所乘天宮殿,敬恭奉上大通智勝佛。


所以「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天人他們都是這樣隨心所欲,隨他們的心,想要去哪裡,我就將什麼帶到哪裡去;我想做什麼,就什麼東西現前。這就是天人的福。所以來到佛前,「各以所乘天宮殿」,還是一樣,要來供養。有很多人都說:「我都願意供養。」甚至也有人說:「我錢賺得很多,這不是為我自己賺錢,我就是為了……」等等。其實也不是為誰賺錢,錢賺得再多,到底有什麼用呢?這樣算是供養嗎?供養,要供養什麼呢?佛陀,即使是這些天人,有多少呢?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宮殿,天人都來,這些宮殿也全都來,要拿到哪裡去呢?這些若都要供佛,你想,佛要怎麼收呢?這都是一種描述、譬喻,就是盡形壽的恭敬、尊重。盡形壽,將我的生命、將我的一切,我都願意付出,這種盡形壽的譬喻,所以才叫做連所乘的宮殿來了也都要供佛,供大通智勝佛,這就是一種譬喻。

希望我們人人能聽經就要瞭解經文裡面的意思,要不然,有很多,所說的,很多我們看不到。我們在說天龍八部,到底有沒有呢?看是看不到,有沒有呢?不論有沒有,總是我們要相信「舉頭三寸有神祇」。一直常常說,昨天也說,就如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一位父親半夜帶他的孩子,說:「走,走,爸爸帶你去一個地方,你要幫忙。」孩子就跟著父親走,走到別人的菜園裡,跟孩子說:「你看,前後有沒有人?」孩子就幫忙看,說:「沒有,沒有人。」「沒有人,來,你看哪一顆瓠瓜比較大,我們來摘瓠瓜。」孩子就說:「爸爸,這個瓠瓜棚不是我們的。」他說:「沒關係,現在都沒有人看到,所以我們可以摘。」孩子就說:「爸爸,有啊!我有看到,您也有看到,還有月亮也看到,星星也看到。爸爸,怎麼會沒人看到呢?」

爸爸聽了,趕緊雙手放開,「哎呀!我的孩子提醒我,原來不是沒人看到,應該是我的良心要看到。這是做壞事,小小一點點,一顆瓠瓜在這個瓠瓜棚裡,雖然晚上,人家都沒看到,孩子看到,天看到,月看到,星看到,其實我自己的良心也看到了。不應該做這種不該做的事,來教壞我的孩子。」這就是良知發現了。我們若能人人若良知時時發現,時時用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心來看一切,這道理,理就是無體相,不會說,一定要你都看到,你才願意相信。科學家發現到的,在一千四百光年,距離那麼遠,另外一個太陽系的一顆星球,與我們的地球一模一樣,那個地方,是不是我們這顆地球若沒辦法容納時,我們去那顆「類地球」,那顆「類地球」是不是適應我們人住的地方嗎?因為現在這個望遠鏡,它能在很遠去拍它,但是要抵達,很遠、很長,這麼遠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我們哪有辦法看得到呢?沒辦法,這個距離這麼遠,我們若要去,搭飛機要十五億年,你想,這時間這麼長久,這顆類地球是科學家證明發現存在,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去不到。

所以說來,有很多,我們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在天體中它還是有,因為我們地球也是浮在空中,去月球來看地球,印象很深,也是要抬頭看地球。我們在這裡看月亮,是抬頭看上空,太空人到了月球,遠遠看到的那顆就是地球,同樣的,與月一樣也有光。不可思,不可議啊!原來我們也是在虛空界的一顆星球中,只是我們人類這種無明覆蓋,我們的無明把我們覆蓋了,所以我們有很多想不通、看不到,讓我們不斷被煩惱蓋覆了,很多道理,我們無法瞭解。所以我們學佛,最最重要,是要去推究道理,但是,是不是推究到底,你才要相信呢?我們現在應該要相信,佛陀教我們要走入人群中去,真正將這個道理及時與大家分享,將惡轉為善,將煩惱成菩提。現在人人做好了,現在人人勤儉,絕對對地球有幫助,對我們的社會絕對有幫助。既然有幫助,我們就要相信,要相信,做就對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所以請大家時時要用心,時時都要信受奉行。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02晨語簡記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2, 2015 3:18 pm

2/8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供佛亦供覺樹乃佛之所依
敬樹如敬其人如不忍伐意
樹十由旬其華巨大如車輪
其相云何爾巨當知不思議

(上述詞句甚深,卻完全表達出供養的原義大通智勝佛一坐道場即十小劫,成佛放光,諸梵天王眾歡喜供養,大根器的十六王子出家也聞法歡喜,自動請大通智勝佛說法轉法輪。

反觀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二年,所說的法只有聲聞 ,緣覺及一般大眾所了解。如聲聞知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緣覺明白人間無常,四季輪轉,生命來自十二因緣;菩薩雖體會佛意入人群,卻沒深切了解。只好無奈的觀機逗教,最後知道世壽將盡,而以一乘實法--法華經勉勵眾生入人群,成為不請之師來度眾生,自度度他。

佛陀宣說「無量義經」後入定,舍利弗代替眾人三請佛陀繼續開示,佛陀卻三次止住,直至五千弟子離席 ,佛陀才開示剛強眾生難調伏。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與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的分別。

真諦道理人本具,慈悲清淨本性人亦有,而娑婆世界眾生之所以難度 ,都因為心被無明覆蓋,難以與理相會,不願意用心來接受佛法。

菩提樹,乃是佛最的安穩處,因為佛捨棄家庭以天地為家,菩提樹四季常青,枝葉茂密,正好能擋風遮雨,無論是大通智勝佛,或是釋迦牟尼佛,都於菩提樹下覺悟,也於雙樹林下入滅。所以我們要珍重和疼惜樹,不隨意將之砍伐。

大地有樹,就表示有水,亦有生命跡象,樹能保護大地,供應新鮮空氣。敬樹如敬人,伐木如殺戮,樹木能吸收水分幷做適當釋放,同時做循環回收。大通智勝佛時代的樹 ,大如十由旬,花也大如車輪,真是不可思議,凡夫也難體會。上人仍記得過去故宮館長曾贈二粒 "大王蓮" 種子,其蓮花葉又大又直, 可容納一名孩童。

2009年3月美國發射探測儀望遠鏡 ,終於今年7月23日,探測到 1400 光年距離,即9兆4千600億公里外有一顆類似地球的古老星球,約為地球1.6倍大, 有火山和海,繞恆星一圈約385日,若乘飛機需時15 億年,可是望遠鏡距離太遠,無法再進一步試探。

回看我們居住的小小地球,若人類不珍惜地球資源,不斷破壞,砍伐樹木製造垃圾,再多的地球都不夠。為此人人要有不隨意砍伐樹木的心念,一棵大樹需經過常時間來生長,人類只需數秒就輕易將一棵生長幾十年,甚至千年的樹砍伐, 實在不懂得珍惜,望人人能了解道理幷推尋其義。

●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幷以供養 ,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

●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
○ 梵語:須彌盧,此(處)云(說)妙高峰,華(花堆)積如山,言(說)其多也 (的意思)。

○ 散華(花如)須彌山有三(種含)意:
一、天華(花)散<落>於佛的上空, (堆)結成華(花) 蓋(傘),高大如須彌山(那樣)矗立(於)空(中)。
二、散華(花)在地上,積厚之高大如須彌山,取其形<容>以,非實( 際的譬)如之。
三、散華(花)超過菩提樹之高(度), 此(景)乃不(可)思議(之)事,彼此不 (相)礙。

● 幷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 ,高十由旬:
○ 幷以天華(花)供養佛的菩提樹, 其樹高十由旬(按一由旬四十公里計算,共四百公里。除了樹高大外, 所開的花也巨大如車輪,這是描述大通智勝佛的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很大,並且樣樣都是寶物)。

○ 供<養>佛亦(如)供<養>樹者,樹乃(是)佛之所依<靠>止<息>住座(之 )處,(也是佛)靜思惟修(習佛)法(, 說法之)處,故<此尊>敬其樹(菩提樹),實<則>(是)<尊>敬其人。
(現在也有人拜樹神,即在大樹下設一個土地公的牌位來供奉,以示尊敬樹給眾生遮蔭納涼。)

●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
○ (梵天王眾)各(自隨心所欲,)以所乘(的)天宮殿,敬恭奉上(於)大通智勝佛。
(這裡描述盡行壽的比喻供養,因為若是五百萬億諸天全部到來供佛, 佛也無法全數接納。)

(上人希望弟子聽經,能了解經內的意思,因為所說的很多是我們看不到的,比如昨天說過「天龍八部」, 雖然看不到,就不代表沒有。就如昨天說「舉頭三寸有神祇」…一位父親半夜帶著兒子到別人的菜園偷葫瓜,以為天黑沒人看見,兒子表示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看,為父者良心發現,才醒覺不該做壞事幷教壞孩子。

若人人能以良知和成就心態看待一切,了解道理無體相,並非只要看得到的才相信,就如科學家如今發現140多光年遠的另一個與地球相似的星球,可是我們卻看不到,摸不到,更別奢望萬一地球容納不了人類,人們可以搬過去了。

所以若是我們不珍惜在虛空中的地球,再多地球都不夠用。抬頭仰望空中月,就如太空人從月球看地球 ,一樣都浮於虛空之中,如此不可思議。)

(人心因無明覆蓋,才有很多想不通 、看不到的道理。學佛,最重要是推究其道理,但更要走入人群,及時分享,讓眾生轉惡為善,轉煩惱為菩提,若人人都懂理,並且信受奉行,人間就會平安。)


大通時代修行易
弟子自請佛說法
娑婆世界眾剛強
縱說大法仍難解
敬師如敬菩提樹
皆因是佛依止處
勸君切莫亂砍伐
自造惡緣四不調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8/15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02晨語簡記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2, 2015 4:23 pm

20150802「晨鐘起•薫法香」聞法體會心得

上人慈示
供佛亦供覺樹乃佛之所依,
敬樹如敬其人如不忍伐意,
樹十由旬其華巨大如車輪,
其相云何爾巨當知不思議。

上人慈示重點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說法,要讓大家體會,修行的目標,要好好找回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所具有,人人可成佛。
方法,大家要打開心門,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有獨善其身,不是只有瞭解道理,必定要在人群中去歷練,去真正體會瞭解。真正要讓人人成就、人人體會佛性,要去開導人人知道生命是平等…。
大家一直一直在誦《無量義經》,我們就能瞭解,菩薩入人群,那就是知道的事情、道理,就要趕緊入人群中去付出,不顧自己,就是要為度眾生。
佛陀的教法原來是這麼平等,慈悲等觀,到達悲智雙運。我們人人若能慈悲、智慧會合起來,道理就能很清楚,很普遍,大圓鏡智完成。
大通智勝佛將要說大法了,所以這第一道光向東照,十方都遍照了,不只是橫的,開闊,五百萬億諸梵宮殿,還有直的,上到下,上至有頂,下也普照到幽冥黑暗的地方,也忽然間亮起來了。
但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何會這麼困難呢?那就是不斷無明覆蓋,才會這麼剛強難調伏,道理這麼的難會。人心就是難以與理相會,道理一直再怎麼說,「知道了、知道了」,卻是未透徹瞭解,不願意用心接受這個法,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
「供佛亦供覺樹」,「敬樹如敬其人」。
敬這棵樹,就如敬佛在世一樣,佛在這裡成佛,佛在這裡說法,佛也在樹下入滅,所以要有這樣恭敬這棵樹。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這都是一種描述、譬喻,就是盡形壽的恭敬、尊重。
用身心物質來供佛,這是表達誠意。在那個地方,環境周圍是他所思惟修,受法,瞭解了,瞭解天地萬物道理,去靜思惟修的地方。
能聽經就要瞭解經文裡面的意思…,
父親半夜帶他的孩子摘瓠瓜的故事:我的孩子提醒我,原來不是沒人看到,應該是我的良心要看到。
人人若良知時時發現,時時用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心來看一切,這道理,理就是無體相,不會說,一定要你都看到,你才願意相信。

個人的體悟
修行的目標很明確,將我們的真如本性找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一直都在那裡,只是我們自己不清楚,或者是自己不自覺地拿一塊黑布蓋住了,所以看不見,感覺不到。
累生累世的因緣,得遇明師、聽聞佛法,學習慈悲等觀、悲智雙運,以慈悲心入人群付出,以智慧度自度度眾生,歷經塵點劫,一直一直到佛光將心光照亮,心光與佛光相契,大圓鏡智成。
但處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為未能透徹瞭解這一乘實道,不願意用心去信受奉行,所以一再輪迴六道,剛強難調伏、頑冥難度。
佛在哪裡?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在哪裡?大通智勝佛哪裡?正如克卜勒452b類地球,我們看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那摘瓠瓜的父親,遇到善知識—他的孩子,讓他明白,不是沒人看到,是良心看到。
同理,佛、菩薩在哪裡?在虛空法界,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生活周遭中;當如是想,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萬事萬物都在無聲說法,所以法界眾生都是善知識。

個人行入
在生活、行住坐卧中,靜思惟修,體會無體相的真諦理,以真誠恭敬之心禮敬萬事萬物、有情眾生,自然能找回真如本性、清淨心。
唯有時時檢視初發心,時時提起大願心,不斷不斷自省、自照靜思惟,起心動念是否偏差、舉手投足是否如法?一次一次再修正、再調整;生生世世緊隨 上人。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02晨語簡記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4, 2015 3:3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八月二日星期日)

 

今日心得(偈)

恭敬恭敬要恭敬,戒慎戒慎當戒慎。

眾生眾生復眾生,惡業惡緣快覺醒。

正信大法要入心,及時分享惡轉善。

斷除煩惱去無明,大圓鏡智照人群。

 

 

 

供佛亦供覺樹乃佛之所依,
敬樹如敬其人如不忍伐意,
樹十由旬其華巨大如車輪,
其相云何爾巨當知不思議。


好像比較深,甚深、甚深啊!這是完全代表我們要恭敬。我們前面的文,大通智勝佛,他一坐十小劫,成佛了,諸天護法歡喜供養,一直到佛說法,長久的時間,又再度眾生,十六王子出家,聞法歡喜,再向大通智勝佛,請他說法,十六王子向大通智勝佛請法,能說真實法。知道十六王子的根機與一般人不同;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說法,過了四十二年,所說的法,聲聞、緣覺,一直到一般大眾,所瞭解的就是「苦、集、滅、道」法,緣覺能知道的就是人間無常,四季輪轉,生命來自「十二因緣」等等,對這些法能瞭解。雖然菩薩能體會佛意,要投入人群中,不過還沒很確切的瞭解,所以佛陀無奈,就要這樣觀機逗教。一直到四十二年後,過了之後,佛陀從時間來推測,與世間的因緣也差不多了,所以不得不開始講說《法華經》,那就是一乘實法要讓聲聞、緣覺,及要讓大家體會,修行的目標,要好好找回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所具有,人人可成佛。

只是方法,大家要打開心門,發大心、立大願,不是只有獨善其身,不是只有瞭解道理,必定要在人群中去歷練,去真正體會瞭解。真正要讓人人成就人人體會佛性,要去開導人人知道生命是平等,這是佛陀他到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說,讚歎一乘實法。在《無量義經》裡,佛陀開始讚歎菩薩法,甚至講出了菩薩與人間種種,教育菩薩如何入人群,甚至要當不請之師,甚至要讓人人知道,雖然還是凡夫,但是你聽法瞭解,也能入人群中去說法。就如大船師,自己身體雖然也有病,他還是同樣能利用這艘船去度眾生。這在《無量義經》裡,大家一直一直在誦《無量義經》,我們就能瞭解,菩薩入人群,那就是知道的事情、道理,就要趕緊入人群中去付出,不顧自己,就是要為度眾生。

大通智勝佛,他成佛之後開始說法,一段時間,十六王子發心出家,聽法入心,了解,知道這些法其中還有含著很寶貴的一實相法。十六王子他們懂得自動請佛轉法輪,而舍利弗他就要一直到《無量義經》聽完了,佛陀開始放光,經過了文殊、彌勒菩薩對唱、讚歎,提起了過去日月燈明佛種種的故事,過去二萬佛這樣的過程。大家聽了之後還不清楚,佛陀出定,還要再不斷提起了佛的智慧,那種境界等等,才開始舍利弗終於了解了,原來佛陀的境界是這樣,人人可及,只是人人不清楚,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所以,舍利弗開始代替大家請佛說真實法。佛陀三止,因為舍利弗三請,佛陀到了第三次才開始正式捨方便,開顯一乘道,那就是開講《法華經》。這是娑婆世界的佛面對著這樣的眾生,所以在《法華經》後面就說,眾生難調難伏,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很頑固,很難以化度。這就是能代表娑婆世界眾生,真的是頑冥難度。

在大通智勝佛是這麼簡單,他所說的法,人民很快接受,而且十六王子他們很快就瞭解,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在那個時刻,天人梵宮殿全都開始感受到了,大通智勝佛將要說大法了,所以這第一道光向東照,十方都遍照了,不只是橫的,開闊,五百萬億諸梵宮殿,還有直的,上到下,上至有頂,下也普照到幽冥黑暗的地方,也忽然間亮起來了。這就是要表示,真理即將開始,不論是梵天,就是有頂天(有頂天又稱「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禪天;梵天是色界初禪天),或者是幽冥界的眾生,道理平等;不論是天人或者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也全都一樣,都能共同瞭解法,人人本具有這樣的法存在。這是一個表達,佛陀的教法原來是這麼平等,慈悲等觀,到達悲智雙運。我們人人若能慈悲、智慧會合起來,道理就能很清楚,很普遍。佛法也是這樣,要能成佛,雖然道理都瞭解了,不過,到了最後,還是要悲智會合,這樣就是大圓鏡智完成。同樣的道理,但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就是那麼容易,那麼容易,其實是因我們人人的本性本來就這麼簡單,但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何會這麼困難呢?那就是不斷無明覆蓋,才會這麼剛強難調伏,道理這麼的難會。人心就是難以與理相會,道理一直再怎麼說,「知道了、知道了」,卻是未透徹瞭解,不願意用心接受這個法,只是差別在這裡而已。

所以說「供佛亦供覺樹」,意思就是說,佛成佛了,諸天人民、天龍八部,前面的文就說全部出現,因為佛開始要講大法,所以全都來了。不只是供佛,又供養菩提樹,大家應該記得。為什麼呢?菩提樹乃佛之所依。佛要成佛,他一定要捨棄家庭,以天地為家,天地之間,佛還未成佛之前也是人,即使成佛之後也還是人,同樣的,他要找一個遮風避日的地方,有蔭能遮日,所以菩提樹就是很茂盛,菩提樹四季常青,就是一年到頭沒有落葉時,所以他在這菩提樹,就是他所依止的地方。菩提樹是佛陀最安穩的坐處,所以叫做「佛之所依」,他若坐在這棵菩提樹下,菩提樹很茂盛能遮日,若是稍稍下雨,也像一把雨傘一樣,能遮雨,遮日遮雨,在那個地方也能避風,這就是佛所依止,能安心在那地方坐著,安然不動。所以佛陀所依止,在這個地方成佛了。過去大通智勝佛也是,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是,所以供佛,同時也供養菩提樹。

敬樹如敬其人」。佛在這裡坐過了,在這個地方覺悟了,在這個地方成佛了,佛最後入滅也是在娑羅雙樹下,也是在覺樹下入滅,所以「敬樹如敬其人」。所以敬這棵樹,就如敬佛在世一樣,佛在這裡成佛,佛在這裡說法,佛也在樹下入滅,所以要有這樣恭敬這棵樹。所以「如不忍伐意」,就是我們人人要有一種珍重樹,不忍去砍樹,我們的心意,我們要疼惜樹。其實,樹在地球上很重要,樹能保護地球,是地球的生命。要知道,地球若有樹,就是表示有水,有山、有樹,自然有水,因為樹,每一棵大樹,若是下雨,樹能藏雨水,它會將雨水吸收在樹裡,不論是大樹、小樹。樹吸收的水量,大約一棵樹能吸收三四噸的水,再更大的,四五噸的水。想想看,一棵樹能吸收這麼多水分,能容納這麼多水分,再多的雨水下來,都能在樹裡先保存著,慢慢地,雨若停止,才慢慢地釋放,從樹葉而樹枝,而一直到樹根,而一直到大地。水能循環回收,大地的水就能夠保障大地。

眾生的生命也需要水,我們最近也是很擔心沒水,水若缺乏,我們的生活,惡性循環就很大了,現在世界人人最擔心的,就是會缺水。看看大樹,它能保護大地,這也就是含著樹供應給人人很多清新的空氣,樹能吸收水分,慢慢釋放保護大地,水分再循環,再回歸大地。我們人就是要有不忍心去砍伐大地樹木這念心,所以敬樹如敬如來,如敬其人,就是敬樹如敬人一樣。你砍伐樹,等於就是傷殺生命,大地、地球的生命被砍伐一樣,所以樹我們要很寶惜。「樹十由旬」,高十由旬,這是一種形容,樹從地面一直到高的地方,每一棵樹都是很高大,很高的樹。「巨大如車輪」,花開起來也很大,這是在大通智勝佛的世界,樣樣都大,樣樣都是寶,樹的異常,花與我們大地不同。我們的蓮花池,以前有一位人士送給我兩顆種子,那是蓮花種子,後來在我們後面蓮花池有種,那個蓮花葉有這麼大,現在已經沒看到了。他說一個孩子放在葉子上,那片葉子有辦法乘載一個孩子,這樣的蓮花,在我們世間就有,這兩顆蓮花的種子。

記得那時候是故宮博物館館長,他來過我們花蓮,就送我這兩顆種子,真的就去種,看到有那麼大,但是,是不是真的能把一個孩子放在上面,浮在水面上呢?當然,只是這樣看,我們的蓮花池也不是正式的蓮花池,不過有看到葉子很大,與一般的蓮葉不同,它開出來是平的,這是在娑婆世界有的,但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世界,樹十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十由旬,想想看,有多高啊!它開的花就如車輪那麼大,「其相云何爾巨」,這個相為何那麼大?樹也大,花也大,這就是要告訴我們:不可思議啊!因為我們凡夫對這簡單的道理,就是無法體會得到。就如我們在地球上,美國太空總署在二00九年的三月,發射一個望遠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他們要去尋找,要去找找看有沒有第二顆地球?終於在今年,幾天前發表出來了,找到了,第二顆,與地球幾乎一樣。

二00九年發射出去的望遠鏡,到二0一五年的七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太空梭望遠鏡,已經地面上接到訊息了,在這天宣布,距離地球一千四百光年那麼遠的距離,發現到一顆與地球是幾乎一樣,但比地球大很多,但是它繞著太陽,與地球也差不多,地球公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它一年是三百八十五天,這與地球很像。好像發現到,它有海,也有山,但是太空梭望遠鏡無法到達,只能遠遠、遠遠地照到,無法到達,距離實在是還很遠,很遠的距離。這個距離,只能發現到它有火山、有海洋、有陽光,它的光比地球的光還亮,但是,是不是有人能用的水?那個地方是不是有生物?他們還不知道,因為這個望遠鏡到目前無法到達,只能遠遠看得到,但是到不了,因為它距離地球是一千四百光年。光年是很長的距離,一光年,若是以這樣一直跑,那個距離差不多是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一光年。你們想想,一千四百多光年,聽他們報告的文獻說:「若是搭飛機,至少要十五億年才會到。」想想看,距離那麼遠,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有這顆「類地球」,不過,這顆「類地球」,與地球很像,有生物嗎?不知道,但是它就是老,比地球老多了,這是現在的科學發現,比地球還要老十五億年,是時間的年,不是距離的光年。就是老多了就對了。

總而言之,這就是我們人間,現在這顆小小的地球,我們現在的人,樹一直砍、垃圾一直倒,再有三顆地球,以現在的人類在製造垃圾,現在這時候的空間,看起來再一顆地球、兩顆地球,還是不夠用。但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懵懵懂懂,還不斷在破壞,還不斷在浪費、消費,資源一直消磨,這就是我們要及時警惕。所以說,樹與整個大地,整個空氣的循環、水分的循環,與地、水、火、風很密切,所以特別與大家分享,我們要用供養佛的心來供養樹,以重視佛來人間的難得,我們來看待每一棵樹的樹命也是難得。你砍一棵樹,幾秒鐘,電鋸一鋸就倒了,但若要種一棵樹到那麼高大,想想,要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但是我們人都不懂得珍惜。所以,希望大家瞭解真理、道理,就是這樣去瞭解,這樣去推尋,去找出道理,就是要這樣去找。所以前面的(經)文就說,

經文:「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我們昨天說過了,十六王子與諸梵天王全都到了,十六王子本來就是在那裡請法,諸梵天王、天龍八部都到了,所以在那個地方很恭敬禮佛,圍繞散花,場面之莊嚴,真的是很莊嚴的場合。下面再接下來經文這樣說,

經文:「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經文簡釋:
「其所散華,如須彌山」;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峰,華積如山,言其多也。


大家都來獻花供養,這供養的菩提樹是這麼高,花也是這麼大,這樣一直從天降落,全部的諸梵宮殿的天人也隨身到了,全都用身心物質來供佛,這是表達誠意。「其所散華,如須彌山」,意思就是說,「梵語須彌盧,此云妙高峰,華積如山」。這是很高的山,樹多、花多,花落積如山,就是這樣。所以像須彌山,是山高,山有樹,樹有花,花落下來,你這樣看過去,就像花囤積如須彌山,這是最高的妙高峰,就是須彌山最高的地方,花這樣散去,從天降的花就是這樣鋪滿在山峰裡。

*「散華如須彌山有三意」:
一、天華散於佛的上空,結成華蓋,高大如須彌山矗立空。
二、散華在地上,積厚之高大如須彌山,取其形似,非實如之。
三、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此乃不思議事,彼此不礙。


所以「散華如須彌山」,有這樣的三種意思;
第一就是說,「天華散於佛的上空,結成華蓋」,花散在佛上,花自然在那裡停著,結成如蓋,就是像一把雨傘一樣,這樣停留在佛的頭上。「高大如須彌山矗立空」,重重疊疊,這樣在空中裡。

第二、「散華在地上」,積成了很厚、很高,如須彌山。這全都是譬喻,譬喻花積得很高,「取其形似」,好像,「非實如之」,不是實的,這是一種形容詞。

第三,就是「散華超過菩提樹之高」,當然,菩提樹再怎麼高,花是從天散開,所以超過了菩提樹之高,所以「此乃不思議事」,這表很不可思議,菩提樹就已經很高了,還有比菩提樹更高。這是諸天所散的花,這樣來遮蓋在佛的頭上,遮蓋在菩提樹上,鋪滿了大地,很厚的花,表示那個道場之莊嚴。

經文簡釋: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并以天華供養佛的菩提樹,其樹高十由旬。

*供佛亦供樹者,樹乃佛之所依止住座處,靜思惟修法處,故敬其樹,實敬其人。


「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那就是散花供養佛與樹,那棵樹高十由旬,這剛剛已經說過了。「供佛亦供樹者」,就是樹乃是「佛所依止住座處」,佛所依止,住在這個地方,他在這裡修行,在這裡靜思,在這裡覺悟,在這裡說法,這就是佛所依止,靜思惟修的地方,人人都是這樣在供養樹。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還在拜樹神,在印度也很多,臺灣也有,若大一點的樹,就說「拜樹公」,就在那棵大樹下造一個小小的土地公廟在那裡,這樣他們說是拜樹神,這就表示一分的恭敬。其實,菩提樹就是覺樹,是佛當初在那個地方所修行,在那個地方依止所坐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環境周圍是他所思惟修,受法,瞭解了,瞭解天地萬物道理,去靜思惟修的地方。所以因為這樣,成佛,也因為這樣,大家恭敬,敬樹如敬人,敬佛在,如佛在,就像佛還在那裡一樣,這樣的恭敬。

經文簡釋: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各以所乘天宮殿,敬恭奉上大通智勝佛。


所以「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天人他們都是這樣隨心所欲,隨他們的心,想要去哪裡,我就將什麼帶到哪裡去;我想做什麼,就什麼東西現前。這就是天人的福。所以來到佛前,「各以所乘天宮殿」,還是一樣,要來供養。有很多人都說:「我都願意供養。」甚至也有人說:「我錢賺得很多,這不是為我自己賺錢,我就是為了……」等等。其實也不是為誰賺錢,錢賺得再多,到底有什麼用呢?這樣算是供養嗎?供養,要供養什麼呢?佛陀,即使是這些天人,有多少呢?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宮殿,天人都來,這些宮殿也全都來,要拿到哪裡去呢?這些若都要供佛,你想,佛要怎麼收呢?這都是一種描述、譬喻,就是盡形壽的恭敬、尊重。盡形壽,將我的生命、將我的一切,我都願意付出,這種盡形壽的譬喻,所以才叫做連所乘的宮殿來了也都要供佛,供大通智勝佛,這就是一種譬喻。

希望我們人人能聽經就要瞭解經文裡面的意思,要不然,有很多,所說的,很多我們看不到。我們在說天龍八部,到底有沒有呢?看是看不到,有沒有呢?不論有沒有,總是我們要相信「舉頭三寸有神祇」。一直常常說,昨天也說,就如很簡單的一個例子,一位父親半夜帶他的孩子,說:「走,走,爸爸帶你去一個地方,你要幫忙。」孩子就跟著父親走,走到別人的菜園裡,跟孩子說:「你看,前後有沒有人?」孩子就幫忙看,說:「沒有,沒有人。」「沒有人,來,你看哪一顆瓠瓜比較大,我們來摘瓠瓜。」孩子就說:「爸爸,這個瓠瓜棚不是我們的。」他說:「沒關係,現在都沒有人看到,所以我們可以摘。」孩子就說:「爸爸,有啊!我有看到,您也有看到,還有月亮也看到,星星也看到。爸爸,怎麼會沒人看到呢?」

爸爸聽了,趕緊雙手放開,「哎呀!我的孩子提醒我,原來不是沒人看到,應該是我的良心要看到。這是做壞事,小小一點點,一顆瓠瓜在這個瓠瓜棚裡,雖然晚上,人家都沒看到,孩子看到,天看到,月看到,星看到,其實我自己的良心也看到了。不應該做這種不該做的事,來教壞我的孩子。」這就是良知發現了。我們若能人人若良知時時發現,時時用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心來看一切,這道理,理就是無體相,不會說,一定要你都看到,你才願意相信。科學家發現到的,在一千四百光年,距離那麼遠,另外一個太陽系的一顆星球,與我們的地球一模一樣,那個地方,是不是我們這顆地球若沒辦法容納時,我們去那顆「類地球」,那顆「類地球」是不是適應我們人住的地方嗎?因為現在這個望遠鏡,它能在很遠去拍它,但是要抵達,很遠、很長,這麼遠的距離、這麼長的距離,我們哪有辦法看得到呢?沒辦法,這個距離這麼遠,我們若要去,搭飛機要十五億年,你想,這時間這麼長久,這顆類地球是科學家證明發現存在,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去不到。

所以說來,有很多,我們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在天體中它還是有,因為我們地球也是浮在空中,去月球來看地球,印象很深,也是要抬頭看地球。我們在這裡看月亮,是抬頭看上空,太空人到了月球,遠遠看到的那顆就是地球,同樣的,與月一樣也有光。不可思,不可議啊!原來我們也是在虛空界的一顆星球中,只是我們人類這種無明覆蓋,我們的無明把我們覆蓋了,所以我們有很多想不通、看不到,讓我們不斷被煩惱蓋覆了,很多道理,我們無法瞭解。所以我們學佛,最最重要,是要去推究道理,但是,是不是推究到底,你才要相信呢?我們現在應該要相信,佛陀教我們要走入人群中去,真正將這個道理及時與大家分享,將惡轉為善,將煩惱成菩提。現在人人做好了,現在人人勤儉,絕對對地球有幫助,對我們的社會絕對有幫助。既然有幫助,我們就要相信,要相信,做就對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所以請大家時時要用心,時時都要信受奉行。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02晨語簡記   2015/08/0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9, 2015 9:39 pm

個人的領悟
上人說: 學佛,最最重要,是要去推究道理。

常常覺得佛法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讓我們透徹道理,有一位師兄說道:鄭捷若以凡夫眼識而說他是需被判死刑,但若以人人皆有真如本性來說,他是有佛性的。如同提婆達多罪惡深重謗法謗僧,出佛身血等等重罪,若以一般而言是十惡不赦之人,但他卻於法華會中亦受佛所授記,未來他也能成佛,佛陀也曾訴說著提婆達多與自己過去生的因緣,在在告訴我們一切無不在宿世因與今生緣而成果報。

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就如坐飛機在上空一樣可以如同平面走路,但其實是在半空中;我們地球也在大宇宙中的一顆星球,虛空中的地球依著軌道而運行,原來我們也像天人一樣懸於虛空,感覺非常神奇!

小時候長輩常會說,不要做不對的事喔!因為「舉頭三寸有神祇」,會受懲罰。我也一直相信著,雖然看不到,但「信」讓我們可以警惕自己祂是存在的。
法華經剛在看的時候,很多不懂, 了解自己過去是多麼膚淺的想法在看這部經典,經過上人開示慢慢的有所理解,也發現到佛法非一般的見解可以透徹,因為自己根機不夠,經由上人開示,原來法華經裡內含無量寶藏,只待自己用心往內取。

對的事,做就對了!真理無形無體,看不到,但存在的價值是因為我們有遵循與力行,猶如天龍八部雖看不到但相信有祂們、相信有神祇,生活中就可以讓我們起戒慎的心不犯過,虔誠面對則可以日日平安吉祥。

個人的行入
上人說: 學佛,最最重要,是要去推究道理,是不是推究到底,你才要相信呢?
「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才能走入真空妙法中,我願不斷精進學習!
               淑雲虔誠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5/08/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