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4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本覺真如能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名為如來;
乘真如之道而來三界,垂化眾生,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
如來,聽來「如來」離我們很遠、很遠,因為至高無上,如來。我們是凡夫,薄地凡夫,道道地地,我們都承認我們是凡夫。如來,至高無上,我們與如來距離很遠、很長,真的有這麼遠嗎?在我們的本質裡,人人與如來同體,我們與如來,如來在我們的身、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本質裡,但我們就是凡夫,凡夫就是因為很多道理我們無法透徹,道的理離我們很遠,很多的理論都是在口頭上理論。我是這麼說,你們是這麼聽,光是去聽、去說,好像這段經文,還有其他人有這樣的解釋,咬文嚼字,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去找古人怎麼說。是啊,來看高僧大德怎麼說,光是在這文字裡一直去找理,在文與理中,我們是不是在之前,塵點劫以前原來就有的道理,我們到底原來就有的道理是在名相,離我們很遠的道理呢?或者是本質在我們內心,在我們人人原來本具的真如本性?
我們是不是肯承認?承認在塵點以前,大通智勝佛,那個「大通」,在路的這邊到路的那邊,遙遠無際那邊的理,那個時候的「大通」,與我們路的這邊,我們是不是通的過?因為我們若將它當作是在塵點劫以前那尊如來──大通智勝如來,是另外一個,那就離我們很遠了。我們若承認,這大通智勝是理的源頭,道理從古至今都一樣,同一個道理,只是我們不去承認,一直將這理再分歧,不斷地分,從這文字一直去找其他其他的,在文字裡面,一直在那裡轉,我們永遠轉不出來。我們光是一直在那裡咬這些文字,怎麼咬我們都咬不破,所以希望我們大家將法聽入心。本覺真如,人人都有本覺,人人都有真如的本性,本覺、真如本性,我們就是離它遠,是本質遠了呢?還是事木相遠了?本質不遠,事相遠了。我們若能清清楚楚,在這麼長久時間、空間,已經時間、空間的相,事相有變,但是理本來無相,道理本來就無相,永遠都沒改變,所以我們永遠就是真如,我們的本覺、真如是永遠無相、不變。
但是時空有變,時間不斷地流逝,才有塵點劫這名詞·時間、空間就是有變動,所以時間有數字可算,二千五百多年前,近一點的時間就可以算。這能算的時間,就能表達出了一國土,離現在我們所住的名稱、名相,叫做台灣,二千多年前,有這個事,有這樣的人,有這樣的相,所以標在二千五百幾十年,這就是在那個過去,有時間、有相,所以就有距離。我們現在能知道台灣到尼泊爾,過去叫迦毘羅衛國,現在位在尼泊爾境內。慈濟人還在那裡,那個地方能知道從台彎到尼泊爾是三千六百多公里。這樣有個一距離,有一個相,有距離、有事、有相,能夠去測量,有名稱。所以,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出生在那個時代。那位釋迦牟尼佛,當然他的本性、他的本覺真如在塵點劫前與大通智勝佛是一體。
大通智勝佛的「大通」,與我們人人也是一體,因他無法測量他的時間,要測量,「若算師及若算師弟子」,都測不出來他的時間,那就是人人本具,原來就有。這「大通」,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與他同體,其實,我們每一個個人都是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與「大通」合一體,遍虛空法界的道理,源頭就在那裡,只是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不知多久多久以前,我們就是這樣的無明。常常就是這樣說,但是我們是不是承認我們過去無始以來,一念無明造作開始,不知經過了無央數劫,因啊、緣啊,因為因緣果報,在報中又再造因,在因中又再結善惡緣,在善惡緣中.不斷累累結果,這樣從這個果再報,這善惡報,就是這樣不斷循環,不斷給我們累累業果,因核果海,因才一點點而已,結果就是這樣這麼的多,生生累世,累積起來到底多久了?
我們要如何回歸?將這累累的果要如何收回,回歸因核,那個一點點因子,那種子那一點點,我們的本覺真如,要如何回歸回來呢?方法就是「能乘真如之道」,我們要回歸到我們真如本性這個道理,我們要回歸回來。「從因來果」,我們現在,過去我們也是因為一念的種,那一念無明浮現出來,那個種子、那個因,所以累累的果,這時侯,我們已經從果中,這輩子就是我們的果。我們的果中,因為今生此世,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各人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各人的人生過程不同,卻是我們每一個人有這樣的緣,所以結果我們在同一道場修行。有的人已發大心,割捨小愛入大家庭,共同一志,要來擔起如來家業;有人的果已經各人有小家庭,他各人的小家庭,他還能從他的小家庭發大心,先度自己小家庭的人,再投入社會人群,但是共同一志,走慈濟路,就是走在人間路。
「靜思法脈勤行道」,就是要勤,要投入人群。「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要很用心,像我們現在各人不同的因緣,卻是走在相同的道路,我們人人都有同一種的感受,這種助人就是行菩薩道,走在這條菩薩道上,入人群中,不受人群的煩惱無明所影響,進人群去幫助了以後再回來,還是我們自己,只是心理多了一個歡喜自在。幫助那個人脫離了他的困境、苦難,我們的內心就是多一項──我有經歷了做這一件事,是大家合群,合心和群完成的。這就是生命中造這樣的因,這個因藏入在八識田中。在八識,因為他付出,不受人群所污染,不想要追求名利,所以,他既然不想求回報,所以這個種子是清淨,它就回歸到第九識,那就是真如本性,它是清淨無染。這種清淨無染,付出無所求,這個因,清淨的因,這就是我們從佛性很虔誠地付出,都無所求,一無所染著,只是法喜充滿,堅固我們的道心,鋪在這條的人間路,這就是菩薩道。
這就是要「乘」,就如用法,坐這輛車,大白牛車,這樣很豐富的一條道路在走,所以「乘真如之道」。從因,我們用佛心,這就是因,佛心就是真如,我們的本性。從這個因,清淨的本性,不求什麼,只是為眾生有苦難,我們付出,就是這樣付出。「來果」呢?粒粒種子,真如,無所求,這念清淨的本性回歸,這就是果了。這樣,我們一直累積、一直累積,生生世世這樣累積,就成正覺,名為如來。時間不論有多久,與塵點前的大通智勝佛開始,就是在現在,現在就是乘開始的本性而來,現在的開始還有未來很久很長的未來。所以這種無相無體形,清淨無染的本覺真如,就是需要我們這樣「乘」,這樣走過來。所以「乘真如之道而來三界」。
我們沒有要離開三界,因為如來的道,這條路,離開三界,你還有什麼行好修呢?尤其是五趣雜居地,人生最苦難的這個欲界,釋迦牟尼佛所選擇的是在欲界。欲界充滿了人生的欲念,他在欲念跳脫出來,為了要求真理,離皇宮去找道,去找這條道理,然後他就成正覺了,成正覺,所有一切的欲化為「色」,只是有形相而已,他的心已不在這些形相起心動念,再超越了色界成為無色界。他就是用這覺悟的本性,無私、無執著,完全用清淨的心,在人群中來教育眾生,這叫做「乘如來之道而來三界,垂化眾生」。從高而下,只有一目的,要來度眾生,一大事因緣來度眾生,要來向我們開示,道理是這樣,殷殷來為我們教育。生生世世,來來回回,就是同樣本覺真如這樣來修行,現相修行,給大家看,向大家說這樣的道理,對他自己本身還是無染著,這叫做「應身如來」。應身,就是應化,應眾生的根機,應這世間、時代的事相,所以他來人間,再來度化眾生。
佛陀既然這樣教我們,我們也應該依釋迦牟尼佛所教,教育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大通智勝所坐的道場,那道場也是在我們心裡。那個法輪是不是有要轉呢?也是在我們心。所以真如本性,心地風光,可長可短,可聖可凡,可以做聖人,也可以當凡夫,也能說很長,也能說現在,這就是法,很深,也是很現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都看我們如何去運用,我們的體會在哪裡。這不是說我要怎麼去追求才能得到,平時就是了。一理若通,萬理就徹,所以難道要聽這麼多嗎?難道要去學這麼多嗎?其實,要學的都在我們自己,自己的本性之中,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前面的經文,還是梵天王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看到十六王子在道場中,也看到很多天人在那個地方先到了。妙法梵天王帶領大家來請法輪,請佛陀轉法輪。所以前面請法之後,諸梵天王一心同聲,全部聲音來請法,所以「以偈頌曰」。所以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撃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這是前面,這麼多梵天王一心同聲,請佛轉法輪,再次以偈再請,虔誠請佛轉法輪。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經文簡釋:「西南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方位有十,經中但明東方、東南方、南方。
*「六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東北方、下方。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大通智勝佛同樣是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妙法梵天王是從南方來,南方之前有東方、東南方的梵天王,所以現在已經有這樣的天人在道場中。所以,「西南方至下方,亦復如是」。其實東南方,其實西南方也是同樣,梵天宮殿,與前面所說的東、東南方、南,其實南還有西南方、上下,同樣舉南方,我們就知道有西南方的這些梵天王,上下都一樣,這樣蒙光,承蒙著光的照耀,梵宮殿都光耀起來。南方諸梵天王很好奇這個瑞相,所以都向北方這樣找來了。舉一方就已經瞭解,南方,有西南方,上下也都來了。所以六方,還有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又有北方、東北方、下方。除了前面說的三方,又有六方。六方就是還有西南方、西方,還有西北方,還有北方,又有東北方,下方,全部六方,合前面的四方就是十方。
*此六方亦因光驚問,尋光詣佛所,請轉法輪,均各相同。
其實,全都一樣的景象,所以「此六方亦因光驚問」,這六方中,也是一樣,看到這個光大家驚喜,所以會互相互問。過去已經說,找光來到佛所了。「請轉法輪,均各相同」,互相互相彼此問問看,這六方和前面的三方的形態都是一樣,互相互問:「我的宮殿是這樣,你的宮殿……」彼此之間就是看到光,歡喜的形象,那個心態,大家共推問,互相來推尋是相,大家決定就是向同一個方向,東南方就向西北方找,同樣,各個就是從不同方向,向同一個方向找。這就是光,發光地,發光的地方不動,道理永恆不動,塵點劫以前是這樣不動,現在也是這樣不動,真理是永遠不動,就是事相有東西南北方、四維、上下,這叫做十方。這是事相,有方向,真理是不動。
*故云乃至。其諸天王,見光共議,各隨方來,禮佛散華,獻宮勸請,一一皆然。
所以「故云乃至」。前面也說「乃至」。「西南方乃至下方」,就是下方,亦復如是,這段文就是「乃至」。「其諸天王,見光共議」,同樣都是看到這道光,大家互相來議論:到底這道光從哪裡來?「各隨方來」。各個都不同的方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不同的方向,「各隨方來」,來到共同的地方,就是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到佛的道場來,禮佛散花,獻宮殿俱,勸請佛轉法輪,一一都是同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道理,理永遠都是存在、不變,永遠都是一樣,無始無終,這是真理。接下來的經文再說,
經文:「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見奇瑞相,所以心喜。菩薩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眾生,而於自他皆生歡喜踊躍。
前面已經說過了三方,現在就又有上方,前面有東,有東南,有南,現在又有上方,再加上剛才所說還有六方,這樣合起來就是十方完全了。梵天,還是同樣來了,所以歡喜,同樣經過從五百萬億國土,這些梵天王,從上方的梵天,也已經見到光。所以這道光不只是平照,上照、下照,四面八方、上下十方,這個光上下照。這是「見奇瑞相」,連上方也見到奇瑞相,很奇妙,很祥瑞之相,很祥和,這個瑞相。「所以心喜」。上方的梵天王,心也很歡喜。「菩薩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眾生,而於自他皆生歡喜踊躍」。因為瑞光,在上方的梵天看來,心總是很歡喜,這一定是菩薩修行,常行六度行,利益一切眾生,自他都能生起歡喜。這種歡喜踴躍的心,這個瑞相就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們若和好人、有修養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心都是會很歡喜、很自在,覺得是很吉祥的感覺。同樣的道理,這個光,光就是道理,這個光會照耀來,應該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累積,所以有這種的光耀,很歡喜踴躍。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此上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尸棄梵王集議推求。
經文簡釋: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此云大梵天之王,以禪定故化多慾心成智慧火,故曰尸棄。
*「尸棄」:頂髻。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這道光真的是有這樣,這麼柔軟,而且祥和,這種光明,所以大家很歡喜,來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現在這位梵天王的名,叫做「尸棄」,前面南方梵天王叫做「妙法」,現在這尊是叫做尸棄梵天王。此方,在這個地方,過去的梵天王是這樣問,現在這個地方也是這樣,因為光而驚問。尸棄梵天王,「集議推求」,將所有的梵天全都集合起來,來推求這個光是從哪裡來?大家互相來推求。我們大家的宮殿為什麼有這樣的光明?「推尋是光瑞相來處,所以共議此事」。大家好好的來想想看,這個道理,給我們的感覺是這麼歡喜,這麼柔和,好像菩薩齊集,好像大修行者那一分的溫柔光耀。到底這是在哪個地方,什麼樣的人已經成佛了?應該是行菩薩道,久來成佛的這種光明。
我們過去就是說「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這個地方就不是說是大德天生,他就是「是不是菩薩,已經久來行菩薩道之人,已經是成佛了?」這位尸棄大梵他的認為。所以「此云大梵天之王,以禪定故,化多欲心成智慧火」。他就是很有智慧。前面有「大悲」,有「妙法」,現在又有「智慧」,還有最初的東方「救一切」,有這四位梵天王,已經慈悲喜捨,已經在這個地方。「捨」就是智慧,捨棄一切的欲心,捨棄一切的煩惱無明,全都沒了,所以心都是在定中,他也是有在修行,在定中,這位尸棄大梵。所以他將所有的欲完全化掉、捨掉了,所以「化多欲心成智慧火」。智慧,這種光明,火就是光明的意思,所以「故曰尸棄」。尸棄若要翻譯,叫做「頂髻」。
*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從德立名。
*尸棄梵王是色界天主,常為天人說離欲法,亦諸佛出世的請法輪主。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這位梵天王「本修火光定」,他過去在修行,就是修火光入定,他觀想火,觀想光明等等,這樣入定。當然這是他過去的過去生,一直修光明之道,所以,他行上上善,守上上戒,在人間也是行過了這樣的菩薩行。所以他生天,尤其是生在梵天,所以叫做尸棄。「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欲界的惑,他完全破除了,「從德立名」。在三界,欲界,他就是有這樣的修行,修到至高無上的上上善,也持上上戒。我們昨天說過,在人群中都一直付出,十善道很具足,所以生梵天。凡間的欲,他去除了;凡間的無明,也捨掉了。卻是現在還有一點點,同樣是塵沙無明,所以他行過了菩薩道,卻是他還是生在梵天去享天福。這就是尸棄梵王。「色界天主」,就是在色界的天主,有色無欲,享受很多的福,但是心在福中不生欲念,「常為天人說離欲法」,離欲法,所說的就是離欲,要如何離開欲,這個道理他很清楚。
「亦諸佛出世的請法輪主」,他請法輪,他到達了,開始就來請法輪,請佛轉法輪最主要的人。佛陀一直默然,最主要的這位請法輪主,所以「為諸梵眾,而說偈言」。請法輪主要的人已經出來了。現在再下去的經文,請法輪主都出現了,表示十方的梵天都已經集合在這個地方了,到達了,同樣要有禮節,這是再下面的經文。如何來請法。這就是佛在待時機,默然許之。一直到現在,尸棄大梵是色界天主也已經到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法就是如如不動,在人人的清淨本性中,道理是人人都本具,本覺真如,真如本具智慧。大家都應該有,道理,不論多遠,也是在現在。所以現在我們在聽法,也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