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8/27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8/27晨語簡記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27, 2015 6:00 pm

20150827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見人間苦多,說慈悲長情,

大愍念覆護,如來慈普被,

轉法輪度脫,獲永恒輕安。



看了應該瞭解,人間苦難偏多,佛陀大慈憫心,所以來人間,為一大事,就是人間苦難事多,所以慈悲長情,向大家講說覺悟之道,覺有情的道理,這是佛陀慈悲施教。人生世間,豈是一生一世而已嗎?不是,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既然是無間斷,有人是樂,有人是苦,有人是富,有人是貧;富者享受人間樂,貧者受盡世間苦,這到底是什麼因由?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讓人人能夠知道,知道如何致富,如何預防貧困,貧富之間,佛陀用心分析、講說,讓大家能瞭解,生命不是一生一世,是長長久久,這種累生世不斷連連接接,要如何能在這人間有情建立一個永恆不間斷的覺悟有情人,那就是教菩薩法,如何來行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在人間造福,在人間有情群中,讓大家起歡喜心,讓大家得利益,這就是有情者,而且是長情,叫做覺有情,是生生世世,不是短暫。



所以在經典,《寶積經》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那就是佛陀在祇園精舍,一大早天未亮時,大家就開始用功,集會要來聽佛說法。忽然間有一道光從天而降,來到佛前,原來是一位天女,這位天女來到佛前,恭敬禮拜,禮佛、法、僧,就是來禮佛、禮僧,之後她就退坐一邊,佛陀開始說法了。在說法當中,這位天女來佛前,再叩頭,再感恩,「瞭解了,我瞭解我是為什麼能得到天福,是因為佛陀的教法,讓我能生天,現在來聽佛的說法,我忽然頓悟了,天壽再長也有盡期,我願意皈依成為佛的弟子,希望能夠佛在說法時,我都能在身邊聽法。」佛陀就為她說法,真的體會佛理的究竟。大家覺得很奇怪,這位天女為什麼來佛的面前感恩呢?與佛陀所對答的語言,到底是什麼因緣?大家就趕緊問佛,佛陀就這樣說:這要說須達長者,他在之前有一次,他的心起了一個動念,這個動念就是,只要在我家裡面的人,我都希望人人能夠得到善法,人人能夠身體力行做善事。這個念已起,就開始集合他家裡的人、傭人,每天每天他都將從佛那裡所聽的法,再回來向他的家人與所有的傭人都集在一起,向他們講他聽佛所講的法。就是「如是我聞」,佛這樣說的法。須達長者覺得所有的人都很歡喜,人人都願意用小小的錢,願意要布施,不只是長者有辦法布施,也希望能夠讓人人有機會,滴水也能成甕,這樣來布施,供佛僧。但是,這時候,須達長者他就起了一分心念:我的傭人,大家都願意捐一點點的錢,要供佛僧看大家這麼歡喜,供佛僧,不是有錢人才能做,原來即使這麼貧困,用他的身體勞苦所賺的工資,也願意付出一點點這樣來共集,想要布施。這念心覺得:若是這樣,所有的人人,全城的人民應該都有機會供佛。



這念心一起,開始他就規畫,七天後,他要讓全城的人都有機會來布施,隨喜做功德。將這個意思就傳達給國王,國王聽到後也很歡喜,國王說:「你有這分心,願意去呼籲貧困的人,人人願意滴水成河,點滴做布施,很好啊!」所以就擂鼓,通告城中人人,都能在七天後,須達長者要讓大家有供佛僧的機會。大家也是很歡喜。七天後,其中有一位婦女,很貧困,其實她連一點點錢都沒有,不過,她才在沒多久以前,辛辛苦苦累積的一點錢,剛好去買了一塊布,就是披身的布料,是舊的,人家用過的,便宜的布料,心想寒冷的時候能遮蔽身體來取暖。但是,這個錢才剛用出去,買來這塊布料,雖然是舊的,是便宜的布,不過她只有這個東西,讓她感覺到富有的就是這塊布,因為辛苦累積,剛剛把錢用出去,買回來的東西。



她沒錢,但是將這塊布也拿來獻給須達長者。她這樣告訴他:「我就是只有這樣而已,這塊布有用嗎?我想要布施出去。長者,這塊布有沒有用呢?是不是能算是我很虔誠?盡所有的一切,就是只有這個東西,我願意布施。」長者看了歡喜,親手將它收下來。「很不容易啊!這麼貧困,累積這麼久,才能得到少數的錢買了這塊舊布料,但是你也願意付出,我很感動,所以,獻給佛僧,應該也是佛最歡喜的。」他就這樣把它收下來了。不過,他已經知道這位婦女是這麼貧困,他不忍心,所以他就這樣長久的時間布施給她,長久有布可以遮身,有資糧,就是有得吃,有米、有糧食,讓她過一生。這位婦女,本來身體就很虛弱,能這樣,從布施之後,每天很歡喜,就這樣開始,須達長者就派人讓婦女每個月得到布施。過了不久,她就往生了。每天都是很歡喜,須達長者都會傳達佛的善法給她,所以她就發心立願:將來我來生來世,只是一個心願,能夠聽聞佛法。就這樣,因身體虛弱而往生了。往生之後,就是因為她這分淨心造福,清淨福,所以乘這個福,生在天堂,也滿了她的心願,她也從天而降來聽佛說法。



所以,佛陀就為比丘解開這個疑問。比丘眾,大家覺得:怎麼有這樣的天女,忽然間從天而降?佛陀就說出了過去的因緣,應該是十幾年前,那個時候的須達長者,他所付出,要解除人人的貧苦,要能夠讓人人都能聞佛法,能夠解脫苦難,這是須達的心願。這位婦女,她也因為須達長者的這個心願,她也從旁得到這樣的利益。看到這段經文,也是很歡喜。看看我們現在,不論是在什麼樣貧困的國家,慈濟人已經用「竹筒歲月」,同樣的,哪個地方有災難,哪個地方,他們去救濟,同時用「竹筒歲月」的故事去引導人人。我們要布施給他,將道理說給他們聽,知道布施的源頭是來自於五毛錢的故事。所以,很多地方、很多人要來領救濟品時,他們就這樣將銅板,不論是一角、五角、一元,就這樣投竹筒來回饋,這也就是讓他們有造福的機會,點滴回歸。



幾天前,從尼泊爾回來的慈濟人,他們帶著尼泊爾的竹筒,大家捐的錢,就是銅板、硬幣,帶回來了。到底那一個幣值是多少呢?因為尼泊爾文,我們看不懂它一個是多少錢?那些銅板上面的圖案,就是牛在拖車。那個畫面與我們常說的,精舍生活的開頭,向人借牛來犁田,那圖象的畫面幾乎是一樣。要他們拿出來放在外面,讓大家看尼泊爾現在的錢幣,就是牛在犁田的景象。所以,看到這個故事,須達長者聚集貧困的人來布施,與現在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家付出,付出的同時,將慈濟的起頭,五毛錢的故事,說給大家聽,大家也是同樣存銅板。去年,我們的歲末祝福,莫三比克志工拿回來的錢,也是用五毛錢,他們所投進竹筒的錢,都收回來臺灣,五角、五角,總共千多元。我就說:「我們把它買下來,再用福慧紅包,年底做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再包回去,再送回去給莫三比克,做歲末祝福的紅包。」



他們拿回來的錢,再回歸回去給他們,他們也是捐出來,只是精舍將它買下來。與這位須達長者,那位貧困的婦女捐這塊布,卻是須達長者還是再長期去幫助她的糧食,讓她每天不會挨餓,讓她的身體不會受到風寒,與這個故事很類似,與慈濟人在全球布施,在推動竹筒歲月,一模一樣。道理就是這樣,過去佛世的時代是這樣的道理,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在人間幫助,富有的人幫助困難的人,困難的人也能累積,「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每一滴水入大海,都不會乾涸,就是說大家集合起來,可以成就大功德事。所以,這是佛陀的道理,來人間說法。我們現在是鼓勵人人行善事,所以希望人人放長情、擴大愛。所以「說慈悲長情,大愍念覆護,如來慈普被」,這種大慈愍心,就是普遍讓更多人能夠得到利益,就如須達長者,覺得:不是只有我能供僧造福,我的家人、傭人,也能造福。看到家人、傭人點滴造福,那麼歡喜,他就又會想到城市中人人,應該貧困的人也有機會供佛、聽法。就這樣的方法,就一直擴大出去,這是供佛僧得的福。而現在,我們是期待人人發揮愛心,普遍將愛普被給大眾,困難的人就是得到幫助,富有的人所得的是法喜,助人是最快樂、歡喜的事。



所以這就是如來的慈悲,大慈愍心,為天下眾生,保護大家不要造惡,鼓勵人人來行善,這樣生生世世就能夠得福、造福,造福、得福,所以是如來的慈悲普被。又再將法輾轉輾轉,這樣相教,所以叫做轉法輪度脫苦難的眾生,而且,人人能夠將這分長情大愛繼續,生生世世付出,是最快樂、最輕安自在,所以獲永恆輕安。能夠做好事,是一件很歡喜的事情,這是受佛教化。瞭解道理,生生世世,法流傳,人人依教奉行,這樣將法傳下去,這樣來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人間應該長長久久傳法、行道。雖然娑婆世界,人生壽命苦短,我們已經盡人生有意義的事,做就對了,我們就心安。自然法則總是「人人都有一天會離開」,不過,我們每天都是心安理得、輕安自在,就是在付出,行善、付出,每天都是輕安自在。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上方的尸棄大梵所領導,也全都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了,所以經文這樣說,



經文:「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已經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道場,除了諸天,還有龍神八部,還看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會,所以他們從天下降了。



經文:「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天人看到這麼殊勝的道場,他們也起歡喜心,他們也是很虔誠恭敬,這樣禮佛、繞佛百千匝,不斷在散花。所以「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大家所散的花不只是供佛而已,還供菩提樹,所散之花很多、很多,已經從薄薄的地面,累積到花已囤積如山了。天華表示清淨,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這道場的莊嚴,清淨的天華降落地上。「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除了散花供養之後,連他們所帶來的宮殿俱也願意奉上,來供養彼佛。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這是表達至高無上,虔誠的獻供。下面接下來,我們今天這段經文說,



經文:「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經文簡釋:

「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惟願見佛,慈憫念我,知我求法若渴,願祈愍饒益施法。



「而作是言」,奉上這些供物之後,又開始這樣說,「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獻供之後,還是懇求佛能接受他們所獻供的一切,這就是表達虔誠,這個時候,梵天王等等都在佛前,一心同聲,同一念心,很多人同一念心,同一個聲音,請佛來接受供養,同時作偈,以偈文再重誦。所以說「惟見」,「惟願見佛」。這些天人離開了梵天,一路經過千萬億土那麼遠,專程來到佛的道場,就是為了要見佛,知道是佛的一大因緣,要轉大法輪,所以他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唯一的心願就是見佛。



所以「慈愍念我」。我們這樣一心來,就是要見佛,就是一心想要供養,供養的心,就是佛陀應該能夠「知我求法若渴」。就是很渴,就是瞭解我們大家將要求法,我們的奉獻就是表達我們的虔誠。我們現在來到這個地方,就像是很口渴的人,只期待有這口水可喝。所以佛陀應該瞭解我們,知道我們所要求的是法。所以「願祈愍饒益施法利益我等」,願祈求佛陀慈悲憫念,來饒益施法,布施這個法來利益我們大家。每一位都是因為光,追求光的源頭,光就是道理的源頭而來。所以他們的虔誠獻宮殿,只是求佛來接受,希望佛陀布施佛法。



經文簡釋: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我等所獻隨身宮殿,願佛垂慈。懇求納受。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梵天王懇誠大眾以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所以說,「我等所獻隨身宮殿」,我們隨身所帶來的宮殿,全都獻給佛。「願佛垂慈」,就是懇求佛陀能夠納受我們的供養,這是我們的虔誠。所以諸梵天王表達他們的心意,還是「以偈頌曰」,用偈文再次重複,這是梵天王的懇誠,大眾的一心。這麼多人共同一念心,就是虔誠的心,就是要求佛說法的這念心。



經文:「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經文簡釋:「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

*「善哉」:表欣喜得見諸佛如來,救護世間大聖世尊。以下歎佛恩德



所以「善哉見諸佛」,接下來這段經文是偈文,重複的文,「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所以這段經文是表達我們過去所說,讚歎佛陀的威德,現在重複再說。「善哉見諸佛」,「善哉」就是表示很歡喜,歡喜能見到諸佛如來。因為梵天壽命長,佛都是出現人間,人間人壽短暫,所以梵天王已經見過很多佛出現人間。雖然很長久才有一尊佛出現人間,對人間來說,時間過得很久;對天人來說,尤其是梵天(色界四禪十八天通名梵天),色界最頂上的梵天,時日很短。我們時常說的忉利天的一天,我們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所以說來,再上去的天界,不斷不斷高層的天界,愈來他們的時日愈長。所以說,人間過了幾萬年,也是他們天界,尤其是梵天,應該就是很短的時間。所以他們所見到的如來世尊出世,應該也是見過不少。



所以這個地方表示諸佛,見諸佛,不是見一尊佛。過去都說佛難得見,出現人世很難得。但是在這個地方,諸梵天王來到這裡,所表達的是歡喜見諸佛。諸佛就是表示很多諸佛如來,他們所看到的很多。每一尊佛來到人間,就是為了要救護世間,這就是大聖世尊。世間人人所尊重的大聖者,這就是梵天王將要讚歎他們來到人間,看到大通智勝佛坐道場,將要轉法輪的那分歡喜的心。不只是看到大通智勝佛,過去也見過不少佛了。這就是讚歎佛來人間施恩,所以叫做「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就是讚歎佛德。



*善哉:乃自慶幸之辭無邊法門,拯濟有情,故云救世之聖尊。



「乃自慶幸」,也是自己慶幸,自己已經又再次看到佛在人間了。所以「無邊法門」,佛若出世人間,自然就能覺性慧海展現在人間,所說的是無邊無際的法,道道的法門都是能度眾生的方法。要用種種的方法來適應種種眾生的根機,所以叫做「無邊法門」。眾生根機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這叫做法門。這樣來「拯濟有情」,來救度有情。「有情」就是眾生,眾生就是表示不只是人而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教導眾生保護生靈,眾生若瞭解道理,就是不忍殺害眾生。所以,善法,人懂得聽,懂得聽法,就懂得保護一切的生靈。所以人若得救,所有的眾生都能得救。所以拯濟,佛出現人間就是說善法,「拯濟有情」。



就如現在農曆七月,一直在推動正法。在最近,大甲有很多里長來邀請慈濟人,二十幾個里來邀請慈濟人。里長就說:「請慈濟人去我們的里,帶動祈福。」慈濟人很歡喜,任何一位里長邀請,我們就趕緊動員,慈濟人就到任何一個里,就這樣去帶動他們祈福,用很虔誠的心,很清淨祈福。昨天他們回來,我就說:「是不是這樣的祈福,就不必再殺生普度了呢?若能夠這樣,功德無量啊!」這叫做正信,不必燒金紙,不用三牲五醴,在那裡殺生,這種世俗的風氣應該要改革,不要再有用殺生來「普門口」,這實在是很沒意義,只是一種習俗這樣延續下來,這不是佛教,絕對不是佛教。佛教完全都是以表達虔誠的心,用花布置場地,清淨,大家虔誠的心來祈求、祈禱、祝福,這叫做祈福,祈禱、祝福。祈禱天下四大調和平安,平安就是福,這就是要以虔誠的心,不是殺生。所以佛陀來人間說理,說正法,我們能正行、正思惟,能這樣,人瞭解道理了,就懂得愛護生靈。所以人得救,眾生就都得救。因為這樣,叫做「救世之聖尊」。



經文簡釋:

「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能於三界生死獄中,勸勉眾生,令得出離。



「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就是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現在已經集中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是色界初禪天的梵天王都到達了。所以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梵天王還有生死未斷,因為他們還有少分、微分的思惑未斷,道理還沒有了徹,所以天福享盡,天壽已盡,他們要再來六道輪迴。所以他們也是要求法,要來請佛轉法輪。包括在三界,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佛能於三界生死獄中來勸勉,能夠救度眾生。佛陀出現人間,就是勸誡教育。所以勸誡眾生、勉勵眾生戒除惡習,勉勵行善,這就是佛陀在人間所說的法,能夠普及三界,斷生死的方法。不只是行善,還有很多,如何去除煩惱無明,斷惑的道理,這就是要請佛用心。事相分明來轉法輪。這是我們前面一連串說過來,大悲梵天王,請佛將事相在道理中轉,轉法輪。轉法輪,稱名事相,就是用人間事相來說道理,這是過去我們說過,要如何消除三界生死獄,唯有佛陀在人間「勸勉眾生,令得出離」,唯有佛。



*眾生沉於生死,宛轉無出,故喻牢獄。獄中不強無罪之人,三界總是自迷之輩,以勸修善法,教誡止惡行善法二門,令出三界,故云勉出。



所以「眾生沉於生死,宛轉無出」。這樣宛轉無法出離。所以「獄中不強無罪之人」。地獄中,不強無罪之人;地獄絕對無法勉強沒罪的人去地獄,不可能。我們人人若行善,自然地獄再怎麼拉也拉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已經造福在人間,不會墮落地獄,這就是「獄中不強無罪之人」。有罪才會墮地獄,無罪他就不會墮地獄,無罪就必定要好好行善。「三界總是自迷之輩」,在這三界中的人,都是還有煩惱無明惑,尤其是梵天,既然受清淨戒,還有微分的惑未斷,所以說「三界總是自迷之輩」。自己迷,自己還不清楚透徹的道理,所以要「教誡止行」,「教誡止惡行善法二門」。善惡法這二項道理一定要教。



「教」,就是教育,「誡」就是要停止,停止這個惡法。停止惡法就是教於善法,就是教善戒惡的意思,所以叫教誡。惡的要止,善的要行,所以這就是善惡二法的門,善惡二門。這就是佛法,教我們如何正確行善。我們過去有說,上上善、上上戒,這種善,而惡呢?也有上上惡,所以他有上上的苦難。這種你作十惡,最極端的惡,就墮地獄,次等就是墮餓鬼道,再更微弱的惡,那就是畜生道。我們過去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們要如何教善誡惡?我們要止,止惡;教行,行善。這是佛陀人間說法有二門,就是善惡二門。「令出三界」,能夠離開三界,斷生死,這叫做「勉出」,勉勵人人要知道善惡分明。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不知善惡,是非不分,所以常常受惡念一起,無明不斷複製,使得人間的人倫道理就這樣一直喪失。學法,學正法,我們要在正法中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27晨語簡記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8月 28, 2015 10:53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四)

 

上人開示的偈文(手札),看起來都了解,上人也是這樣子開頭。

我則是看到了時間、空間、 人與人之間。

見人間苦多,說慈悲長情。這是人與人之間。

大愍念覆護,如來慈普被。這是空間廣大無比。

轉法輪度脫,獲永恒輕安。這是時間直到永恆。

 

其實這三小段就是教菩薩法,如何來行菩薩法。

上人說:「菩薩法就是在人間造福,在人間有情群中,讓大家起歡喜心,讓大家得利益,這就是有情者,而且是長情,叫做覺有情,是生生世世,不是短暫。」

這簡單說就是「示教利喜」,而且是對廣大的有情眾生,生生世世的轉法輪。

 

上人講了須達長者,他起心動念,希望人人能夠得到善法,人人能夠身體力行做善事。有一位貧女以僅有的布布施,後來得生天上為天人,又發願聽聞佛法的故事。上人說「與這個故事很類似,與慈濟人在全球布施,在推動竹筒歲月,一模一樣。」所以,竹筒歲月很重要,讓貧窮人有機會布施很重要,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不指說法,更要行善、行法,可以現世或來世得其福報。

 

最近,農曆七月吉祥月到了,上人提到台中大甲很多的里長來找慈濟人,「請慈濟人去我們的里,帶動祈福。」慈濟人很歡喜,任何一位里長邀請,我們就趕緊動員,慈濟人就到任何一個里,就這樣去帶動他們祈福,用很虔誠的心,很清淨祈福。

這叫做正信,不必燒金紙,不用三牲五醴,在那裡殺生,這種世俗的風氣應該要改革,不要再有用殺生來「普門口」,這實在是很沒意義,只是一種習俗這樣延續下來,這不是佛教,絕對不是佛教。佛教完全都是以表達虔誠的心,用花布置場地,清淨,大家虔誠的心來祈求、祈禱、祝福,這叫做祈福,祈禱、祝福。祈禱天下四大調和平安,平安就是福,這就是要以虔誠的心,不是殺生。所以佛陀來人間說理,說正法,我們能正行、正思惟,能這樣,人瞭解道理了,就懂得愛護生靈。所以人得救,眾生就都得救。因為這樣,叫做「救世之聖尊」。

近幾年,都已經可以做到不燒金紙,不拜拜。因為心清淨了,因為天天都在拜,天天以虔誠的心禮佛,天天聽聞正法。像今年,沒有特別感受到現在是七月,除了初一十五拜經的時候。自己漸漸清淨了,接下來要多修練度人,使人得清淨的能力。

 

 

見人間苦多,說慈悲長情,
大愍念覆護,如來慈普被,
轉法輪度脫,獲永恒輕安。


看了應該瞭解,人間苦難偏多,佛陀大慈憫心,所以來人間,為一大事,就是人間苦難事多,所以慈悲長情,向大家講說覺悟之道,覺有情的道理,這是佛陀慈悲施教。人生世間,豈是一生一世而已嗎?不是,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既然是無間斷,有人是樂,有人是苦,有人是富,有人是貧;富者享受人間樂,貧者受盡世間苦,這到底是什麼因由?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讓人人能夠知道,知道如何致富,如何預防貧困,貧富之間,佛陀用心分析、講說,讓大家能瞭解,生命不是一生一世,是長長久久,這種累生世不斷連連接接,要如何能在這人間有情建立一個永恆不間斷的覺悟有情人,那就是教菩薩法,如何來行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在人間造福,在人間有情群中,讓大家起歡喜心,讓大家得利益,這就是有情者,而且是長情,叫做覺有情,是生生世世,不是短暫。

所以在經典,《寶積經》裡面有一段這樣的故事,那就是佛陀在祇園精舍,一大早天未亮時,大家就開始用功,集會要來聽佛說法。忽然間有一道光從天而降,來到佛前,原來是一位天女,這位天女來到佛前,恭敬禮拜,禮佛、法、僧,就是來禮佛、禮僧,之後她就退坐一邊,佛陀開始說法了。在說法當中,這位天女來佛前,再叩頭,再感恩,「瞭解了,我瞭解我是為什麼能得到天福,是因為佛陀的教法,讓我能生天,現在來聽佛的說法,我忽然頓悟了,天壽再長也有盡期,我願意皈依成為佛的弟子,希望能夠佛在說法時,我都能在身邊聽法。」佛陀就為她說法,真的體會佛理的究竟。大家覺得很奇怪,這位天女為什麼來佛的面前感恩呢?與佛陀所對答的語言,到底是什麼因緣?大家就趕緊問佛,佛陀就這樣說:這要說須達長者,他在之前有一次,他的心起了一個動念,這個動念就是,只要在我家裡面的人,我都希望人人能夠得到善法,人人能夠身體力行做善事。這個念已起,就開始集合他家裡的人、傭人,每天每天他都將從佛那裡所聽的法,再回來向他的家人與所有的傭人都集在一起,向他們講他聽佛所講的法。就是「如是我聞」,佛這樣說的法。須達長者覺得所有的人都很歡喜,人人都願意用小小的錢,願意要布施,不只是長者有辦法布施,也希望能夠讓人人有機會,滴水也能成甕,這樣來布施,供佛僧。但是,這時候,須達長者他就起了一分心念:我的傭人,大家都願意捐一點點的錢,要供佛僧看大家這麼歡喜,供佛僧,不是有錢人才能做,原來即使這麼貧困,用他的身體勞苦所賺的工資,也願意付出一點點這樣來共集,想要布施。這念心覺得:若是這樣,所有的人人,全城的人民應該都有機會供佛。

這念心一起,開始他就規畫,七天後,他要讓全城的人都有機會來布施,隨喜做功德。將這個意思就傳達給國王,國王聽到後也很歡喜,國王說:「你有這分心,願意去呼籲貧困的人,人人願意滴水成河,點滴做布施,很好啊!」所以就擂鼓,通告城中人人,都能在七天後,須達長者要讓大家有供佛僧的機會。大家也是很歡喜。七天後,其中有一位婦女,很貧困,其實她連一點點錢都沒有,不過,她才在沒多久以前,辛辛苦苦累積的一點錢,剛好去買了一塊布,就是披身的布料,是舊的,人家用過的,便宜的布料,心想寒冷的時候能遮蔽身體來取暖。但是,這個錢才剛用出去,買來這塊布料,雖然是舊的,是便宜的布,不過她只有這個東西,讓她感覺到富有的就是這塊布,因為辛苦累積,剛剛把錢用出去,買回來的東西。

她沒錢,但是將這塊布也拿來獻給須達長者。她這樣告訴他:「我就是只有這樣而已,這塊布有用嗎?我想要布施出去。長者,這塊布有沒有用呢?是不是能算是我很虔誠?盡所有的一切,就是只有這個東西,我願意布施。」長者看了歡喜,親手將它收下來。「很不容易啊!這麼貧困,累積這麼久,才能得到少數的錢買了這塊舊布料,但是你也願意付出,我很感動,所以,獻給佛僧,應該也是佛最歡喜的。」他就這樣把它收下來了。不過,他已經知道這位婦女是這麼貧困,他不忍心,所以他就這樣長久的時間布施給她,長久有布可以遮身,有資糧,就是有得吃,有米、有糧食,讓她過一生。這位婦女,本來身體就很虛弱,能這樣,從布施之後,每天很歡喜,就這樣開始,須達長者就派人讓婦女每個月得到布施。過了不久,她就往生了。每天都是很歡喜,須達長者都會傳達佛的善法給她,所以她就發心立願:將來我來生來世,只是一個心願,能夠聽聞佛法。就這樣,因身體虛弱而往生了。往生之後,就是因為她這分淨心造福,清淨福,所以乘這個福,生在天堂,也滿了她的心願,她也從天而降來聽佛說法。

所以,佛陀就為比丘解開這個疑問。比丘眾,大家覺得:怎麼有這樣的天女,忽然間從天而降?佛陀就說出了過去的因緣,應該是十幾年前,那個時候的須達長者,他所付出,要解除人人的貧苦,要能夠讓人人都能聞佛法,能夠解脫苦難,這是須達的心願。這位婦女,她也因為須達長者的這個心願,她也從旁得到這樣的利益。看到這段經文,也是很歡喜。看看我們現在,不論是在什麼樣貧困的國家,慈濟人已經用「竹筒歲月」,同樣的,哪個地方有災難,哪個地方,他們去救濟,同時用「竹筒歲月」的故事去引導人人。我們要布施給他,將道理說給他們聽,知道布施的源頭是來自於五毛錢的故事。所以,很多地方、很多人要來領救濟品時,他們就這樣將銅板,不論是一角、五角、一元,就這樣投竹筒來回饋,這也就是讓他們有造福的機會,點滴回歸。

幾天前,從尼泊爾回來的慈濟人,他們帶著尼泊爾的竹筒,大家捐的錢,就是銅板、硬幣,帶回來了。到底那一個幣值是多少呢?因為尼泊爾文,我們看不懂它一個是多少錢?那些銅板上面的圖案,就是牛在拖車。那個畫面與我們常說的,精舍生活的開頭,向人借牛來犁田,那圖象的畫面幾乎是一樣。要他們拿出來放在外面,讓大家看尼泊爾現在的錢幣,就是牛在犁田的景象。所以,看到這個故事,須達長者聚集貧困的人來布施,與現在慈濟人在任何一個國家付出,付出的同時,將慈濟的起頭,五毛錢的故事,說給大家聽,大家也是同樣存銅板。去年,我們的歲末祝福,莫三比克志工拿回來的錢,也是用五毛錢,他們所投進竹筒的錢,都收回來臺灣,五角、五角,總共千多元。我就說:「我們把它買下來,再用福慧紅包,年底做歲末祝福的福慧紅包,再包回去,再送回去給莫三比克,做歲末祝福的紅包。」

他們拿回來的錢,再回歸回去給他們,他們也是捐出來,只是精舍將它買下來。與這位須達長者,那位貧困的婦女捐這塊布,卻是須達長者還是再長期去幫助她的糧食,讓她每天不會挨餓,讓她的身體不會受到風寒,與這個故事很類似,與慈濟人在全球布施,在推動竹筒歲月,一模一樣。道理就是這樣,過去佛世的時代是這樣的道理,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在人間幫助,富有的人幫助困難的人,困難的人也能累積,「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每一滴水入大海,都不會乾涸,就是說大家集合起來,可以成就大功德事。所以,這是佛陀的道理,來人間說法。我們現在是鼓勵人人行善事,所以希望人人放長情、擴大愛。所以「說慈悲長情,大愍念覆護,如來慈普被」,這種大慈愍心,就是普遍讓更多人能夠得到利益,就如須達長者,覺得:不是只有我能供僧造福,我的家人、傭人,也能造福。看到家人、傭人點滴造福,那麼歡喜,他就又會想到城市中人人,應該貧困的人也有機會供佛、聽法。就這樣的方法,就一直擴大出去,這是供佛僧得的福。而現在,我們是期待人人發揮愛心,普遍將愛普被給大眾,困難的人就是得到幫助,富有的人所得的是法喜,助人是最快樂、歡喜的事。

所以這就是如來的慈悲,大慈愍心,為天下眾生,保護大家不要造惡,鼓勵人人來行善,這樣生生世世就能夠得福、造福,造福、得福,所以是如來的慈悲普被。又再將法輾轉輾轉,這樣相教,所以叫做轉法輪度脫苦難的眾生,而且,人人能夠將這分長情大愛繼續,生生世世付出,是最快樂、最輕安自在,所以獲永恆輕安。能夠做好事,是一件很歡喜的事情,這是受佛教化。瞭解道理,生生世世,法流傳,人人依教奉行,這樣將法傳下去,這樣來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人間應該長長久久傳法、行道。雖然娑婆世界,人生壽命苦短,我們已經盡人生有意義的事,做就對了,我們就心安。自然法則總是「人人都有一天會離開」,不過,我們每天都是心安理得、輕安自在,就是在付出,行善、付出,每天都是輕安自在。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上方的尸棄大梵所領導,也全都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了,所以經文這樣說,

經文:「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已經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道場,除了諸天,還有龍神八部,還看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會,所以他們從天下降了。

經文:「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天人看到這麼殊勝的道場,他們也起歡喜心,他們也是很虔誠恭敬,這樣禮佛、繞佛百千匝,不斷在散花。所以「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大家所散的花不只是供佛而已,還供菩提樹,所散之花很多、很多,已經從薄薄的地面,累積到花已囤積如山了。天華表示清淨,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這道場的莊嚴,清淨的天華降落地上。「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除了散花供養之後,連他們所帶來的宮殿俱也願意奉上,來供養彼佛。彼佛,就是大通智勝佛。這是表達至高無上,虔誠的獻供。下面接下來,我們今天這段經文說,

經文:「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經文簡釋:
「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惟願見佛,慈憫念我,知我求法若渴,願祈愍饒益施法。

「而作是言」,奉上這些供物之後,又開始這樣說,「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獻供之後,還是懇求佛能接受他們所獻供的一切,這就是表達虔誠,這個時候,梵天王等等都在佛前,一心同聲,同一念心,很多人同一念心,同一個聲音,請佛來接受供養,同時作偈,以偈文再重誦。所以說「惟見」,「惟願見佛」。這些天人離開了梵天,一路經過千萬億土那麼遠,專程來到佛的道場,就是為了要見佛,知道是佛的一大因緣,要轉大法輪,所以他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唯一的心願就是見佛。

所以「慈愍念我」。我們這樣一心來,就是要見佛,就是一心想要供養,供養的心,就是佛陀應該能夠「知我求法若渴」。就是很渴,就是瞭解我們大家將要求法,我們的奉獻就是表達我們的虔誠。我們現在來到這個地方,就像是很口渴的人,只期待有這口水可喝。所以佛陀應該瞭解我們,知道我們所要求的是法。所以「願祈愍饒益施法利益我等」,願祈求佛陀慈悲憫念,來饒益施法,布施這個法來利益我們大家。每一位都是因為光,追求光的源頭,光就是道理的源頭而來。所以他們的虔誠獻宮殿,只是求佛來接受,希望佛陀布施佛法。

經文簡釋: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我等所獻隨身宮殿,願佛垂慈。懇求納受。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梵天王懇誠大眾以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所以說,「我等所獻隨身宮殿」,我們隨身所帶來的宮殿,全都獻給佛。「願佛垂慈」,就是懇求佛陀能夠納受我們的供養,這是我們的虔誠。所以諸梵天王表達他們的心意,還是「以偈頌曰」,用偈文再次重複,這是梵天王的懇誠,大眾的一心。這麼多人共同一念心,就是虔誠的心,就是要求佛說法的這念心。

經文:「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

經文簡釋:「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
「善哉」:表欣喜得見諸佛如來,救護世間大聖世尊。以下歎佛恩德

所以「善哉見諸佛」,接下來這段經文是偈文,重複的文,「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所以這段經文是表達我們過去所說,讚歎佛陀的威德,現在重複再說。「善哉見諸佛」,「善哉」就是表示很歡喜,歡喜能見到諸佛如來。因為梵天壽命長,佛都是出現人間,人間人壽短暫,所以梵天王已經見過很多佛出現人間。雖然很長久才有一尊佛出現人間,對人間來說,時間過得很久;對天人來說,尤其是梵天(色界四禪十八天通名梵天),色界最頂上的梵天,時日很短。我們時常說的忉利天的一天,我們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所以說來,再上去的天界,不斷不斷高層的天界,愈來他們的時日愈長。所以說,人間過了幾萬年,也是他們天界,尤其是梵天,應該就是很短的時間。所以他們所見到的如來世尊出世,應該也是見過不少。

所以這個地方表示諸佛,見諸佛,不是見一尊佛。過去都說佛難得見,出現人世很難得。但是在這個地方,諸梵天王來到這裡,所表達的是歡喜見諸佛。諸佛就是表示很多諸佛如來,他們所看到的很多。每一尊佛來到人間,就是為了要救護世間,這就是大聖世尊。世間人人所尊重的大聖者,這就是梵天王將要讚歎他們來到人間,看到大通智勝佛坐道場,將要轉法輪的那分歡喜的心。不只是看到大通智勝佛,過去也見過不少佛了。這就是讚歎佛來人間施恩,所以叫做「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就是讚歎佛德。

善哉:乃自慶幸之辭無邊法門,拯濟有情,故云救世之聖尊。

「乃自慶幸」,也是自己慶幸,自己已經又再次看到佛在人間了。所以「無邊法門」,佛若出世人間,自然就能覺性慧海展現在人間,所說的是無邊無際的法,道道的法門都是能度眾生的方法。要用種種的方法來適應種種眾生的根機,所以叫做「無邊法門」。眾生根機不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這叫做法門。這樣來「拯濟有情」,來救度有情。「有情」就是眾生,眾生就是表示不只是人而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教導眾生保護生靈,眾生若瞭解道理,就是不忍殺害眾生。所以,善法,人懂得聽,懂得聽法,就懂得保護一切的生靈。所以人若得救,所有的眾生都能得救。所以拯濟,佛出現人間就是說善法,「拯濟有情」。

就如現在農曆七月,一直在推動正法。在最近,大甲有很多里長來邀請慈濟人,二十幾個里來邀請慈濟人。里長就說:「請慈濟人去我們的里,帶動祈福。」慈濟人很歡喜,任何一位里長邀請,我們就趕緊動員,慈濟人就到任何一個里,就這樣去帶動他們祈福,用很虔誠的心,很清淨祈福。昨天他們回來,我就說:「是不是這樣的祈福,就不必再殺生普度了呢?若能夠這樣,功德無量啊!」這叫做正信,不必燒金紙,不用三牲五醴,在那裡殺生,這種世俗的風氣應該要改革,不要再有用殺生來「普門口」,這實在是很沒意義,只是一種習俗這樣延續下來,這不是佛教,絕對不是佛教。佛教完全都是以表達虔誠的心,用花布置場地,清淨,大家虔誠的心來祈求、祈禱、祝福,這叫做祈福,祈禱、祝福。祈禱天下四大調和平安,平安就是福,這就是要以虔誠的心,不是殺生。所以佛陀來人間說理,說正法,我們能正行、正思惟,能這樣,人瞭解道理了,就懂得愛護生靈。所以人得救,眾生就都得救。因為這樣,叫做「救世之聖尊」。

經文簡釋:
「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能於三界生死獄中,勸勉眾生,令得出離。

「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就是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現在已經集中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是色界初禪天的梵天王都到達了。所以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梵天王還有生死未斷,因為他們還有少分、微分的思惑未斷,道理還沒有了徹,所以天福享盡,天壽已盡,他們要再來六道輪迴。所以他們也是要求法,要來請佛轉法輪。包括在三界,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佛能於三界生死獄中來勸勉,能夠救度眾生。佛陀出現人間,就是勸誡教育。所以勸誡眾生、勉勵眾生戒除惡習,勉勵行善,這就是佛陀在人間所說的法,能夠普及三界,斷生死的方法。不只是行善,還有很多,如何去除煩惱無明,斷惑的道理,這就是要請佛用心。事相分明來轉法輪。這是我們前面一連串說過來,大悲梵天王,請佛將事相在道理中轉,轉法輪。轉法輪,稱名事相,就是用人間事相來說道理,這是過去我們說過,要如何消除三界生死獄,唯有佛陀在人間「勸勉眾生,令得出離」,唯有佛。

*眾生沉於生死,宛轉無出,故喻牢獄。獄中不強無罪之人,三界總是自迷之輩,以勸修善法,教誡止惡行善法二門,令出三界,故云勉出。

所以「眾生沉於生死,宛轉無出」。這樣宛轉無法出離。所以「獄中不強無罪之人」。地獄中,不強無罪之人;地獄絕對無法勉強沒罪的人去地獄,不可能。我們人人若行善,自然地獄再怎麼拉也拉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已經造福在人間,不會墮落地獄,這就是「獄中不強無罪之人」。有罪才會墮地獄,無罪他就不會墮地獄,無罪就必定要好好行善。「三界總是自迷之輩」,在這三界中的人,都是還有煩惱無明惑,尤其是梵天,既然受清淨戒,還有微分的惑未斷,所以說「三界總是自迷之輩」。自己迷,自己還不清楚透徹的道理,所以要「教誡止行」,「教誡止惡行善法二門。善惡法這二項道理一定要教

「教」,就是教育,「誡」就是要停止,停止這個惡法。停止惡法就是教於善法,就是教善戒惡的意思,所以叫教誡。惡的要止,善的要行,所以這就是善惡二法的門,善惡二門。這就是佛法,教我們如何正確行善。我們過去有說,上上善、上上戒,這種善,而惡呢?也有上上惡,所以他有上上的苦難。這種你作十惡,最極端的惡,就墮地獄,次等就是墮餓鬼道,再更微弱的惡,那就是畜生道。我們過去已經說過了,所以我們要如何教善誡惡?我們要止,止惡;教行,行善。這是佛陀人間說法有二門,就是善惡二門。「令出三界」,能夠離開三界,斷生死,這叫做「勉出」,勉勵人人要知道善惡分明。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不知善惡,是非不分,所以常常受惡念一起,無明不斷複製,使得人間的人倫道理就這樣一直喪失。學法,學正法,我們要在正法中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8/27晨語簡記   2015/08/2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9, 2015 9:27 am

今天上人所開示,將法與慈濟宗門所行菩薩道契合的精神讓我們明確易懂,佛法深奧否?是甚深!但並不難,若能走入藏經,法寶就在生活中。於佛典中天女在過去生中所行的功德,乃因有須達長者的一念心,起一念願心,可成就一位貧婦得聞佛法而生天,這裡讓我感觸很深,若生活中我們可以以自己的力量鼓勵更多的人行善、親近真理、瞭解道理,所影響的力量是如此大,「隨喜轉教」,當我們起一份因,就可成無可計量的果,所以真不應該輕視自己的力量,今日我們得聞這份道理也應該將法廣傳,傳法更少不了須用心入法。由這故事中更增加自己的信心,不要小看自己的一份力量,深信自己就是哪盞點燈照路的人。

「大通智勝佛未出世時,十方常闇冥,諸天眾減少」,這是因缺法教化,若處於佛世的人或有因緣得聞佛法的人,法可充足,但也需要有心人,如同貧婦能以至誠之心布施,其心清淨雖貧猶富;須達長者三供養具足,不只供佛亦供貧婦,此功德無可限量,就像多少慈濟人走入世間苦難之處,更以身心供養,讓法普及一切眾生。

聞法令人心得解脫自在,雖處苦難處,亦能猶如天堂,此乃身、心、行之所得,如同一盆水若往內推,水是向外噴;若往外推則水是噴向自己。所以心念非常重要,清淨無染付出無求的大慈心,是我們要追求的,否則付出中亦容易在善惡二門游離,不可不慎。

個人的行入
願把握每一當下,用心學習,用心付出,回向自我清淨心。
              淑雲〈慈僎〉虔誠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5/08/2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