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9/01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9/01晨語簡記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1, 2015 2:33 pm

2015090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
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能瞭解嗎?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彼此真誠,真誠的心要發自最誠懇這念意,誠意、真誠,這是同一類的話,是從至誠至真的心意,這就是我們修行方向的道路。誠意,待人接物,不論是對人、對事,無不都是在一個「誠」字,這個「誠」,真誠的意念,時時在心,那就是「人心親民」。人與人之間,心要常常很乾淨、很快樂;就像一個東西,我們要常常洗得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環境周圍,要常常打掃得整整齊齊,沒有囤積垃圾,沒有骯髒的東西,沒有污染的水囤積著。這樣就像我們人,心中沒有煩惱,常常將我們的心洗得乾乾淨淨,用這樣的誠意,這念誠意來對待人,就是很乾淨,很乾淨的心。每天每天我們都要清除好我們的心,我們對人,也要如很誠意在對待人般,一片乾淨,沒有污染到雜念,沒有不軌的心念,我們對人就是這麼坦誠,如清新一片完全與人來交往,對人的親切。
 
  在大學之道,親民,與新與親,這個字,新就是清新,親就是與人親近。人與人之間清新,就如一片誠意,無污染,沒有抱著不軌的心,我們就是心寬念純,待人接物用一片誠意來親近人,人與人就要這樣互相親近,這種「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的社會若能這樣,人與人就是這樣互相親近,互相啟發我們的心,沒有污穢、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日日新,茍日新」,常常自我內心潔身,不要有污的、骯髒的,這些無明煩惱又囤積在心裡,這也是我們所修行的,每天我們的內心要日日新。我們對人,人人親,這就是入人群,結好緣,這我們若做得到,這個人的修行,應該就是很不錯的修行者。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其實,我們人的生命、天地萬物都不能缺水,與我們人一樣,人不能沒有善念。人家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善念與生俱來,人人本具清淨本性,都是善念,這是一片清淨誠意的善念,這種善念人人本具。就如水在我們的地球,它所以有這麼多生物、人類,有這麼多的物資供應給人類生活,就是因為地球大地含藏著很充足的水分。水在地,就如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固有明德」,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人人要學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與我們學佛法一樣。佛法,無始塵點劫以前,覺性本具,我們人人本來都有,就如孔夫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者,覺也。這個學與覺,有時候我們在寫字時,要寫「學」,不由自己寫成「覺」了。學者,覺也。所以,孔子就要我們好好地學。學,這條路就是要讓我們能瞭解,瞭解我們人人本具明德。第一個「明」,就是動詞,明,就是要瞭解、要知道,知道人人本具明德,人人本有,就如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明德」就是我們的佛性。就如我們的善念、本性,人人本具,如在大地,大地原來就有水分在。
 
  這幾天在看我們大愛臺在報導辛巴威。辛巴威本來也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在近代史中,有這樣的人禍,所以辛巴威就在不斷禍端中,演變成現在貧困的國家。禍端就是來自於人不和,來自於心不在軌道上,所以互相製造了人禍相爭,落得現在的辛巴威有很多貧困的人,不只貧困,治安問題等等。不過真正看到的辛巴威人,人人都很單純,也很認真,大家更知道要讀書,即使貧困的人也很重視讓孩子讀書,但是貧困,已經貧得連孩子讀書的場所都沒有了。我們都有看到他們以天地為學堂,席地而坐,頭上沒有屋頂,周圍沒有牆壁,就是這麼的簡單,在沙礫很多的土地上,大小石頭都有,就是這樣就坐下來了。頭上可能過去也有帳棚,但是舊了、破了,隨著風飄搖,破掉的帳棚就是一塊一塊破布,風在吹,這樣的破布,就這樣吹動著。
 
  老師就是在這樣的帳棚之下,一塊綠色的黑板變成了灰白的黑板。每次上課,孩子就這樣爬,爬在椅子上、樓梯上去掛那塊黑板,掛在邊角的地方。老師寫好的課文,掛在高高的地方,孩子只有白紙的簿子,用短短的鉛筆來寫。孩子很認真,將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一個一個寫下來,自己抄課本。這樣的課本(筆記本),寫下來的字真的都很漂亮。因為孩子有心,他們知道,若是不讀書,肯定就是一輩子當文盲,如此傳下去代代都是文盲,代代都是貧困。他們現在所要打拚的,就是父母給孩子讀書,明白學問,懂得讀書的好處,才能創造時代,青年來創造時代。
 
  除了教育很欠缺,物資供應欠缺以外,生活很缺乏的就是水。他們一年到頭,到了夏天擔心的就是蚊蟲,就是瘟疫,就是沒有清淨的水,所以朱居士每次回來都說:「就是缺水,要有乾淨的水。」水要從哪裡來呢?地下有沒有水呢?有啊,有水,不過要鑿井,所鑿的井,要用人力去挖,若不夠深,淺井的水就易受到污染,因為他們的衛生環境不好,廁所沒有好的污水處理設備,所以到處隨地方便,大地骯髒,所以表面的水都受污染。想要有乾淨的水,必定要深水井,深水井就要用機器來鑿。所以告訴他:「去雇人來鑿井。」現在開始已經鑿二十幾口的井了,看他們鑿井,有水來了,有水來了,大家展開了笑容。現在的水,從深井提上來的水,與他們過去去水窪裡淺淺的水,全是蚊蟲那樣的水,拿來與這個清水來比,我們安心多了。深井水還要再繼續開鑿,目前還是用半人工、半機器鑿,這樣鑿起來很費時、費力。我們在台灣還是一直在替他們研究,要如何能機器化,又能很環保,不必用石油、不必用……,如何讓他們較輕鬆,能夠鑿深井水。
 
  我們現在一直還在研究中,也在想:看到清水,到底乾淨嗎?有感染嗎?現在首先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淨水器。就是說,水雖然清了,我們再給他們一個過濾器,能得到沒病菌的水,清清的水,就能安心飲用的水。所以在臺灣,現在為非洲國家,尤其在辛巴威,我們開始開發,研究、開發出將井水過濾成安全的水。沒有水的地方,我們要如何讓他們能從地底下取出乾淨的水。這兩項因為水的問題,還在進行中,在臺灣開始一直在研究。其實說研究,也已好多年了,淨水設備要如何輕便、很理想,發送到非洲普遍的國家都能用到,要運送方便、使用方便,要讓他們有水源,又是安全的水,這我們也是很用心,為這些沒有水、貧窮苦難的國家,去保護他們的人民,讓地球上人人都能平安。
 
  這是水,每個國家都有水,水在大地,就如我們人一樣,水就如人的本性。水,山上很高,很高也是一樣,山上有水脈,看看,幾公尺高的山上,山林裡就有大樹在那個地方,大樹能自然地的長這麼大,就因為它有土地、有水分,所以,大樹很高大。過去一段時間,梨山開發種水蜜桃,高山的地方種很多青菜,這都是有水。但是,人類破壞了高山,將樹砍下來賣,高山的大地變成了菜園,所以,高山的大地被破壞了。可見我們也知道高山上同樣有水,所以,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就如我們人類,人人本具佛性,如水在地,也像我們人人固有明德,明德就是佛性。釋迦牟尼佛這樣說,孔夫子也是這樣說,雖然釋迦佛說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孔子說明明德,只要我們清楚我們人人本具明德,這就像我們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道理是一樣。只要我們的善念,真誠的心、善的念存在我們的心,待人接物,聽法,瞭解道理,按照道理走,自然我們就能回歸到如來清淨的本性,自然回歸明白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所以,我們要「美意誠摯處事」,對人,我們要用很好的意。「美意」就是很好、很善的念,很好的心意來對人,不要有一點點惡意、惡念,我們應該要培養對人要有真誠善念、美意,很美的這念心,很誠懇來對人。「處事」,做事就是這樣用很好的心,守我們的本分,盡我們的使命。人生,你到底執行的是什麼事情呢?為人群付出,盡人事,該做的事,我們要用很誠懇的美意,誠懇的心來處事,這就是「人圓格物」,做人的人格,就完成了。是一位科學家,你用心去了解科學,有傷害人的事情要預防,不要去發展,這是有良知的科學家。有的人發現到,這個東西若發展起來,對人類是一種危機。老實說,我們現在人人在用的東西,都是去破壞大地,才能完成的物質。我們人若是對這物質好好利用,用疼惜的心,用感恩的心,製造業者適可而止,就是不要再這樣一直推銷下去。
 
  人的心理,若能時時保持好我們固有的道德,愛惜物資,這樣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好的,我們來利用,疼惜物資,就不要一直汰舊換新。現在就是因為人心太過於浪費,光是一直追求,追求,不知修德,只是想要求。雖然有這麼多人為了工業、事業去發展,但是發展出來、發明出來的東西,其實本來是一番的美意,變成了過度,就破壞了生態。現在的生態都被破壞了,溫室效應,到現在已經連蚊蟲都讓人感到惶惶不安,登革熱,現在不就是這樣嗎?從南部一直傳到北部,醫界大家也很擔心。一些孩子要開學讀書了,很多學校的家長就很擔心,學校到底有打掃乾淨嗎?雜草、垃圾清理好了沒?現在大家都為了孩子要讀書的環境而擔心。這就是氣候已經變到,讓大家生活惶惶不安。所以我們做事情,適可而止。怎麼樣做?就是中道。一直發明、一直研究,無止境,無盡期的不斷開發,供應給人類不斷地浪費,這就是破壞地球。這種「美意」就變成自利,創業太過認真了。所以,大企業家很多,卻是貧窮病苦、罕見病例等等,一直一直發現,這都是不平衡。我們若能「美意誠摯」來做事情,自然供應給人生方便,但是就是要守規、守本。
 
  「格物」。壞的事情將它革除,存著好念,壞念革除。就如已經是不好的東西,煩惱無明要完全清除掉,垃圾不要再囤積,髒水不要再囤積,要完全清除。這與「格物」的意思一樣。人的心要好好固守好我們這念清淨,真誠的心,善念的心,美德的意。人人若有這樣,自然我們的人格就圓了,圓了,做事情,待人接物,全都很圓滿。東西,真正的,該疼惜的,我們要很疼惜。能用的,我們就要用到它真正不能用為止,這樣才能夠減少垃圾,才能夠讓大地清淨,才能夠真正節省資源,這都是孔子、釋迦佛,他們一番美意的教育。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其實,人到底在爭取什麼呢?瞭解道理之後,法的源頭、真理,其實要告訴我們的是覺性,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覺性,覺性就是遍虛空法界的真理,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所以用心在法,用心在道,我們自然明明德,透徹真如。這樣的道理瞭解了,還有什麼不懂的呢?所以我們要多去用心。就如前面的經文,
 
經文:「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議則。」
 
  就說我們就是要聽法,聽法,我們自然道理都清楚了、都瞭解。所以,前面的偈文就說「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議則」。應該大家眼睛很清明,看得很清楚,我們真正要去瞭解道理;道理,我們若失了,行為方向就偏差;行為方向偏差,我們的人格損失,我們的行為、形象,就完全失去做人的人格。智慧偏差,所造作的,那就錯了,一念差,念念錯,行為所造作的都是業。造惡業,自然道德一失,善道就一直減少,人就一直煩惱重重。哪怕是賺很多錢,也一樣患得患失,且還要再發展更多的事業,這哪有快樂呢?所以,我們看,真正為人群付出,雖然貧窮,人家也是做得很歡喜、快樂。依照人間的道理走,人生,足夠生活就好了,能夠為人付出,固守好地球,人類之間,大家和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下面的偈文再這樣說,
 
經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經文簡釋: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之所化導,常常墮落惡道之中。
 
  我們為什麼不從佛聞法呢?前面的偈文,說「不從佛聞法」。因為我們不好好地來聽佛法,就是「不蒙佛所化」。佛法,你不懂,不聽法,就不懂法,自然就是「不蒙佛所化」。這樣就會「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的教化引導,若這樣,我們就會常常墮落惡道,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在人間,最好還是要聽法、瞭解道理,按照這個軌道來實行,這樣比較有保障。
 
*住於無明邪見法,不識聖人善儀則,不蒙諸佛法教化,所以生死往返,常墮惡道。
 
  所以「住於無明邪見法」。因為我們不懂道理,所以會常常在無明中,常行的是不善事。前面的偈文這樣說,「常行不善事」。不善的事,就是來自於無明邪見,所以不懂聖人的規則。自然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聽法,沒有受佛的教法,所以往往都是在無明煩惱中造作業力,這樣就是往返在生死中,這樣叫做「常墮惡道」,來來去去都是在三惡道或者是五道四生,就是這樣來來回回,生死不斷。
 
經文簡釋: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慧眼照見諦理,作世間人天眼目,經久遠劫時乃出現。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悟是慧眼,佛陀所看的人、事、物,與我們所看不同。因為佛陀已經覺悟,他的覺性是遍空法界,天底下,哪件事情不知道呢?所以,佛的眼光,就是「佛慧眼照見諦理」。所看的事物,佛陀一眼透見就是道理。我們看的是事、是物,佛所看的是理,事就是理,物的理,所以他很清楚。所以,很多很多事物,我們不清楚。佛陀「作世間人眼目」,他替我們看,這個東西的道理是這樣這樣,仔細地為我們分析。在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這樣的不愉快?那就是因為因緣果報的道理存在。人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就是富貴,智慧聰明,事事都是這麼如意?有的人生下來為什麼身心不健全,為什麼貧窮困苦,事事都不如意?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他的緣會那麼不好?這也是再告訴我們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道理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這就是為人間做眼目。
 
  我們看不懂的,有佛法,我們若能好好深入,自然就能瞭解,道理有聽了、有研究了,我們就樣樣能通達。所以,佛要出現人間很不容易,「經久遠劫時乃出現」。真正要能得佛在人間,不容易。佛既然出現人間說法,是很寶貴的事情。法留在人間,就是要讓我們不斷不斷這樣傳法下去,人人能夠依教奉行,人人都是就軌道。誠意,善心,這樣在這個軌道上走,自然他就不會去墮惡道,每天都能知足心常樂,善解、包容,人與人之間互相疼惜,這才是真正人間善道。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到達時,同樣是誠意供養,同樣是禮拜,同樣是請佛轉法輪。
 
經文簡釋: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眾生心迷塵厚,所以佛出於世間。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因為這段偈文是梵天王,尸棄大梵率領大眾來請佛轉法輪,說的偈文。所以,也是虔誠懇求佛「哀愍諸眾生」。不只是為自己求,也為天下眾生求。求佛能夠「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因為這麼久以來,慢慢的,人心脫軌了,無明煩惱製造了很多的濁氣。請佛陀覺者來哀愍,憫念人世間長時以來,這個大空間,就是全世間,已經慢慢地濁氣很重,已經是昏暗了。我們常常看新聞報導有「塵霾」,「塵霾」就是灰塵,能飛得很遠,因為大地乾化了,沙土從沙漠一直飛啊飛,我們臺灣雖離那麼遠,離蒙古大沙漠那地方很遠,但不只在北京,天天抬頭所看到的,看不見藍天,多數都是一片灰灰茫茫的,這不是雲,是塵,灰塵,所以這是濁。也是因現在的工廠很多、污染多,所以,濁重。其實,有形的濁,是來自人心的濁,所以,「濁重昏暗」。有形的,也看到天空昏暗了,何況說我們的人心也是這樣一片昏暗,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警惕。
 
  「眾生心迷塵厚」。人的心迷,無明一層一層蓋,就如塵沙這樣一層一層,我們都沒有去清理,所以塵土很厚。把一面鏡子放著,幾天後,你都沒有去擦,鏡面就看不清了,完全都是塵沙,塵土。我們的心也一樣,我們若沒有時時用功去擦心的明鏡,自然它就是一直積著塵。所以,我們眾生的心迷,已經是塵厚了,塵已經很厚了。「所以佛出於世間」。因為這樣,佛出現在人間。
 
經文簡釋:「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正覺」:超出一切三乘六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因為佛出現人間,長久以來,佛陀已經出現人間,要好好哀愍這些眾生長時間不斷累積無明煩惱,讓世間的濁,世間的濁氣已經開始了。可見在塵沙劫以前,梵天王向大通智勝佛說這些話,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提一個很長久以前,我們人生本具的佛性,就是長久以來一直迷失了。這是一種很超越的譬喻,要讓我們了解。其實說起來,這種濁,濁,就是在現在的五濁惡世。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未來世是五濁惡世,不就是我們現在呢,五濁惡世完全已經浮現了。所以,天人一直在代替未來的眾生請法,希望覺性要趕緊浮現出來。覺,就是真理,真理要趕緊浮現出來,才有辦法超出這種苦難的地方,才能去除濁氣重重,三途苦難。大家看到佛出現世間就歡喜,這是很期待的,長久的時間這樣濁氣重重,佛出現人間是大家歡喜,能夠聽法。
 
  佛能夠轉法輪,有法輪開始轉,就如清水能洗滌這些濁氣。所以說正覺已經超出,已經成正覺,在濁氣中已經超出成正覺,就是超出一切三乘六道。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叫做三乘。佛已經是超越三乘,達至高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已經超出三乘,更超出六道了。所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這是梵天王表達他們的心態。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法,法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有「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待人接物,就是要用很清新的心情來對待,這也就是我們學佛,日常生活中不能離開。因為我們的善念如水,就如水在大地一樣,我們只要好好明明德,心裡清淨的泉水也能湧現出來。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1晨語簡記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02, 2015 1:4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九月一日星期二)

 

今天上人開示的偈文重點崁在頭尾,文字優美,更重要的意義深遠,給我們警醒。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
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重點有真誠、善念、美意、法源,上人配合儒家的親民、明德、格物及佛家的遍空來說,給我們很大的啟發與警醒。我挑選美意與法源來寫心得。

 

「美意」就是很好、很善的念,很好的心意來對人,不要有一點點惡意、惡念,我們應該要培養對人要有真誠善念、美意,很美的這念心,很誠懇來對人。

 

這就是氣候已經變到,讓大家生活惶惶不安。所以我們做事情,適可而止。怎麼樣做?就是中道。一直發明、一直研究,無止境,無盡期的不斷開發,供應給人類不斷地浪費,這就是破壞地球。這種「美意」就變成自利,創業太過認真了。所以,大企業家很多,卻是貧窮病苦、罕見病例等等,一直一直發現,這都是不平衡。我們若能「美意誠摯」來做事情,自然供應給人生方便,但是就是要守規、守本。

美意不能過當,不能變成自利(利己、利企業),如此就不利社會、不利人類、不利地球。

 

其實,人到底在爭取什麼呢?瞭解道理之後,法的源頭、真理,其實要告訴我們的是覺性,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覺性,覺性就是遍虛空法界的真理,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所以用心在法,用心在道,我們自然明明德,透徹真如。

上人講到這裡,很少人能理解,我們自己要先理解,有能力、有機緣再去度更多人。

 

我們看,真正為人群付出,雖然貧窮,人家也是做得很歡喜、快樂。依照人間的道理走,人生,足夠生活就好了,能夠為人付出,固守好地球,人類之間,大家和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
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能瞭解嗎?人與人之間一定要彼此真誠,真誠的心要發自最誠懇這念意,誠意、真誠,這是同一類的話,是從至誠至真的心意,這就是我們修行方向的道路。誠意,待人接物,不論是對人、對事,無不都是在一個「誠」字,這個「誠」,真誠的意念,時時在心,那就是「人心親民」。人與人之間,心要常常很乾淨、很快樂;就像一個東西,我們要常常洗得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環境周圍,要常常打掃得整整齊齊,沒有囤積垃圾,沒有骯髒的東西,沒有污染的水囤積著。這樣就像我們人,心中沒有煩惱,常常將我們的心洗得乾乾淨淨,用這樣的誠意,這念誠意來對待人,就是很乾淨,很乾淨的心。每天每天我們都要清除好我們的心,我們對人,也要如很誠意在對待人般,一片乾淨,沒有污染到雜念,沒有不軌的心念,我們對人就是這麼坦誠,如清新一片完全與人來交往,對人的親切。
 
  在大學之道,親民,與新與親,這個字,新就是清新,親就是與人親近。人與人之間清新,就如一片誠意,無污染,沒有抱著不軌的心,我們就是心寬念純,待人接物用一片誠意來親近人,人與人就要這樣互相親近,這種「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的社會若能這樣,人與人就是這樣互相親近,互相啟發我們的心,沒有污穢、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日日新,茍日新」,常常自我內心潔身,不要有污的、骯髒的,這些無明煩惱又囤積在心裡,這也是我們所修行的,每天我們的內心要日日新。我們對人,人人親,這就是入人群,結好緣,這我們若做得到,這個人的修行,應該就是很不錯的修行者。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其實,我們人的生命、天地萬物都不能缺水,與我們人一樣,人不能沒有善念。人家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善念與生俱來,人人本具清淨本性,都是善念,這是一片清淨誠意的善念,這種善念人人本具。就如水在我們的地球,它所以有這麼多生物、人類,有這麼多的物資供應給人類生活,就是因為地球大地含藏著很充足的水分。水在地,就如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固有明德」,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人人要學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與我們學佛法一樣。佛法,無始塵點劫以前,覺性本具,我們人人本來都有,就如孔夫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者,覺也。這個學與覺,有時候我們在寫字時,要寫「學」,不由自己寫成「覺」了。學者,覺也。所以,孔子就要我們好好地學。學,這條路就是要讓我們能瞭解,瞭解我們人人本具明德。第一個「明」,就是動詞,明,就是要瞭解、要知道,知道人人本具明德,人人本有,就如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明德」就是我們的佛性。就如我們的善念、本性,人人本具,如在大地,大地原來就有水分在。
 
  這幾天在看我們大愛臺在報導辛巴威。辛巴威本來也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在近代史中,有這樣的人禍,所以辛巴威就在不斷禍端中,演變成現在貧困的國家。禍端就是來自於人不和,來自於心不在軌道上,所以互相製造了人禍相爭,落得現在的辛巴威有很多貧困的人,不只貧困,治安問題等等。不過真正看到的辛巴威人,人人都很單純,也很認真,大家更知道要讀書,即使貧困的人也很重視讓孩子讀書,但是貧困,已經貧得連孩子讀書的場所都沒有了。我們都有看到他們以天地為學堂,席地而坐,頭上沒有屋頂,周圍沒有牆壁,就是這麼的簡單,在沙礫很多的土地上,大小石頭都有,就是這樣就坐下來了。頭上可能過去也有帳棚,但是舊了、破了,隨著風飄搖,破掉的帳棚就是一塊一塊破布,風在吹,這樣的破布,就這樣吹動著。
 
  老師就是在這樣的帳棚之下,一塊綠色的黑板變成了灰白的黑板。每次上課,孩子就這樣爬,爬在椅子上、樓梯上去掛那塊黑板,掛在邊角的地方。老師寫好的課文,掛在高高的地方,孩子只有白紙的簿子,用短短的鉛筆來寫。孩子很認真,將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一個一個寫下來,自己抄課本。這樣的課本(筆記本),寫下來的字真的都很漂亮。因為孩子有心,他們知道,若是不讀書,肯定就是一輩子當文盲,如此傳下去代代都是文盲,代代都是貧困。他們現在所要打拚的,就是父母給孩子讀書,明白學問,懂得讀書的好處,才能創造時代,青年來創造時代。
 
  除了教育很欠缺,物資供應欠缺以外,生活很缺乏的就是水。他們一年到頭,到了夏天擔心的就是蚊蟲,就是瘟疫,就是沒有清淨的水,所以朱居士每次回來都說:「就是缺水,要有乾淨的水。」水要從哪裡來呢?地下有沒有水呢?有啊,有水,不過要鑿井,所鑿的井,要用人力去挖,若不夠深,淺井的水就易受到污染,因為他們的衛生環境不好,廁所沒有好的污水處理設備,所以到處隨地方便,大地骯髒,所以表面的水都受污染。想要有乾淨的水,必定要深水井,深水井就要用機器來鑿。所以告訴他:「去雇人來鑿井。」現在開始已經鑿二十幾口的井了,看他們鑿井,有水來了,有水來了,大家展開了笑容。現在的水,從深井提上來的水,與他們過去去水窪裡淺淺的水,全是蚊蟲那樣的水,拿來與這個清水來比,我們安心多了。深井水還要再繼續開鑿,目前還是用半人工、半機器鑿,這樣鑿起來很費時、費力。我們在台灣還是一直在替他們研究,要如何能機器化,又能很環保,不必用石油、不必用……,如何讓他們較輕鬆,能夠鑿深井水。
 
  我們現在一直還在研究中,也在想:看到清水,到底乾淨嗎?有感染嗎?現在首先就是要給他們一個淨水器。就是說,水雖然清了,我們再給他們一個過濾器,能得到沒病菌的水,清清的水,就能安心飲用的水。所以在臺灣,現在為非洲國家,尤其在辛巴威,我們開始開發,研究、開發出將井水過濾成安全的水。沒有水的地方,我們要如何讓他們能從地底下取出乾淨的水。這兩項因為水的問題,還在進行中,在臺灣開始一直在研究。其實說研究,也已好多年了,淨水設備要如何輕便、很理想,發送到非洲普遍的國家都能用到,要運送方便、使用方便,要讓他們有水源,又是安全的水,這我們也是很用心,為這些沒有水、貧窮苦難的國家,去保護他們的人民,讓地球上人人都能平安。
 
  這是水,每個國家都有水,水在大地,就如我們人一樣,水就如人的本性。水,山上很高,很高也是一樣,山上有水脈,看看,幾公尺高的山上,山林裡就有大樹在那個地方,大樹能自然地的長這麼大,就因為它有土地、有水分,所以,大樹很高大。過去一段時間,梨山開發種水蜜桃,高山的地方種很多青菜,這都是有水。但是,人類破壞了高山,將樹砍下來賣,高山的大地變成了菜園,所以,高山的大地被破壞了。可見我們也知道高山上同樣有水,所以,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就如我們人類,人人本具佛性,如水在地,也像我們人人固有明德,明德就是佛性。釋迦牟尼佛這樣說,孔夫子也是這樣說,雖然釋迦佛說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孔子說明明德,只要我們清楚我們人人本具明德,這就像我們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道理是一樣。只要我們的善念,真誠的心、善的念存在我們的心,待人接物,聽法,瞭解道理,按照道理走,自然我們就能回歸到如來清淨的本性,自然回歸明白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所以,我們要「美意誠摯處事」,對人,我們要用很好的意。「美意」就是很好、很善的念,很好的心意來對人,不要有一點點惡意、惡念,我們應該要培養對人要有真誠善念、美意,很美的這念心,很誠懇來對人。「處事」,做事就是這樣用很好的心,守我們的本分,盡我們的使命。人生,你到底執行的是什麼事情呢?為人群付出,盡人事,該做的事,我們要用很誠懇的美意,誠懇的心來處事,這就是「人圓格物」,做人的人格,就完成了。是一位科學家,你用心去了解科學,有傷害人的事情要預防,不要去發展,這是有良知的科學家。有的人發現到,這個東西若發展起來,對人類是一種危機。老實說,我們現在人人在用的東西,都是去破壞大地,才能完成的物質。我們人若是對這物質好好利用,用疼惜的心,用感恩的心,製造業者適可而止,就是不要再這樣一直推銷下去。
 
  人的心理,若能時時保持好我們固有的道德,愛惜物資,這樣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好的,我們來利用,疼惜物資,就不要一直汰舊換新。現在就是因為人心太過於浪費,光是一直追求,追求,不知修德,只是想要求。雖然有這麼多人為了工業、事業去發展,但是發展出來、發明出來的東西,其實本來是一番的美意,變成了過度,就破壞了生態。現在的生態都被破壞了,溫室效應,到現在已經連蚊蟲都讓人感到惶惶不安,登革熱,現在不就是這樣嗎?從南部一直傳到北部,醫界大家也很擔心。一些孩子要開學讀書了,很多學校的家長就很擔心,學校到底有打掃乾淨嗎?雜草、垃圾清理好了沒?現在大家都為了孩子要讀書的環境而擔心。這就是氣候已經變到,讓大家生活惶惶不安。所以我們做事情,適可而止。怎麼樣做?就是中道。一直發明、一直研究,無止境,無盡期的不斷開發,供應給人類不斷地浪費,這就是破壞地球。這種「美意」就變成自利,創業太過認真了。所以,大企業家很多,卻是貧窮病苦、罕見病例等等,一直一直發現,這都是不平衡。我們若能「美意誠摯」來做事情,自然供應給人生方便,但是就是要守規、守本。
 
  「格物」。壞的事情將它革除,存著好念,壞念革除。就如已經是不好的東西,煩惱無明要完全清除掉,垃圾不要再囤積,髒水不要再囤積,要完全清除。這與「格物」的意思一樣。人的心要好好固守好我們這念清淨,真誠的心,善念的心,美德的意。人人若有這樣,自然我們的人格就圓了,圓了,做事情,待人接物,全都很圓滿。東西,真正的,該疼惜的,我們要很疼惜。能用的,我們就要用到它真正不能用為止,這樣才能夠減少垃圾,才能夠讓大地清淨,才能夠真正節省資源,這都是孔子、釋迦佛,他們一番美意的教育。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其實,人到底在爭取什麼呢?瞭解道理之後,法的源頭、真理,其實要告訴我們的是覺性,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覺性,覺性就是遍虛空法界的真理,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所以用心在法,用心在道,我們自然明明德,透徹真如。這樣的道理瞭解了,還有什麼不懂的呢?所以我們要多去用心。就如前面的經文,
 
經文:「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
 
  就說我們就是要聽法,聽法,我們自然道理都清楚了、都瞭解。所以,前面的偈文就說「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儀則」。應該大家眼睛很清明,看得很清楚,我們真正要去瞭解道理;道理,我們若失了,行為方向就偏差;行為方向偏差,我們的人格損失,我們的行為、形象,就完全失去做人的人格。智慧偏差,所造作的,那就錯了,一念差,念念錯,行為所造作的都是業。造惡業,自然道德一失,善道就一直減少,人就一直煩惱重重。哪怕是賺很多錢,也一樣患得患失,且還要再發展更多的事業,這哪有快樂呢?所以,我們看,真正為人群付出,雖然貧窮,人家也是做得很歡喜、快樂。依照人間的道理走,人生,足夠生活就好了,能夠為人付出,固守好地球,人類之間,大家和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下面的偈文再這樣說,
 
經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經文簡釋: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之所化導,常常墮落惡道之中。
 
  我們為什麼不從佛聞法呢?前面的偈文,說「不從佛聞法」。因為我們不好好地來聽佛法,就是「不蒙佛所化」。佛法,你不懂,不聽法,就不懂法,自然就是「不蒙佛所化」。這樣就會「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的教化引導,若這樣,我們就會常常墮落惡道,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在人間,最好還是要聽法、瞭解道理,按照這個軌道來實行,這樣比較有保障。
 
住於無明邪見法,不識聖人善儀則,不蒙諸佛法教化,所以生死往返,常墮惡道。
 
  所以「住於無明邪見法」。因為我們不懂道理,所以會常常在無明中,常行的是不善事。前面的偈文這樣說,「常行不善事」。不善的事,就是來自於無明邪見,所以不懂聖人的規則。自然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聽法,沒有受佛的教法,所以往往都是在無明煩惱中造作業力,這樣就是往返在生死中,這樣叫做「常墮惡道」,來來去去都是在三惡道或者是五道四生,就是這樣來來回回,生死不斷。
 
經文簡釋: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慧眼照見諦理,作世間人天眼目,經久遠劫時乃出現。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悟是慧眼,佛陀所看的人、事、物,與我們所看不同。因為佛陀已經覺悟,他的覺性是遍空法界,天底下,哪件事情不知道呢?所以,佛的眼光,就是「佛慧眼照見諦理」。所看的事物,佛陀一眼透見就是道理。我們看的是事、是物,佛所看的是理,事就是理,物的理,所以他很清楚。所以,很多很多事物,我們不清楚。佛陀「作世間人眼目」,他替我們看,這個東西的道理是這樣這樣,仔細地為我們分析。在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有這樣的不愉快?那就是因為因緣果報的道理存在。人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就是富貴,智慧聰明,事事都是這麼如意?有的人生下來為什麼身心不健全,為什麼貧窮困苦,事事都不如意?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他的緣會那麼不好?這也是再告訴我們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道理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這就是為人間做眼目。
 
  我們看不懂的,有佛法,我們若能好好深入,自然就能瞭解,道理有聽了、有研究了,我們就樣樣能通達。所以,佛要出現人間很不容易,「經久遠劫時乃出現」。真正要能得佛在人間,不容易。佛既然出現人間說法,是很寶貴的事情。法留在人間,就是要讓我們不斷不斷這樣傳法下去,人人能夠依教奉行,人人都是就軌道。誠意,善心,這樣在這個軌道上走,自然他就不會去墮惡道,每天都能知足心常樂,善解、包容,人與人之間互相疼惜,這才是真正人間善道。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到達時,同樣是誠意供養,同樣是禮拜,同樣是請佛轉法輪。
 
經文簡釋: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眾生心迷塵厚,所以佛出於世間。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因為這段偈文是梵天王,尸棄大梵率領大眾來請佛轉法輪,說的偈文。所以,也是虔誠懇求佛「哀愍諸眾生」。不只是為自己求,也為天下眾生求。求佛能夠「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因為這麼久以來,慢慢的,人心脫軌了,無明煩惱製造了很多的濁氣。請佛陀覺者來哀愍,憫念人世間長時以來,這個大空間,就是全世間,已經慢慢地濁氣很重,已經是昏暗了。我們常常看新聞報導有「塵霾」,「塵霾」就是灰塵,能飛得很遠,因為大地乾化了,沙土從沙漠一直飛啊飛,我們臺灣雖離那麼遠,離蒙古大沙漠那地方很遠,但不只在北京,天天抬頭所看到的,看不見藍天,多數都是一片灰灰茫茫的,這不是雲,是塵,灰塵,所以這是濁。也是因現在的工廠很多、污染多,所以,濁重。其實,有形的濁,是來自人心的濁,所以,「濁重昏暗」。有形的,也看到天空昏暗了,何況說我們的人心也是這樣一片昏暗,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警惕。
 
  「眾生心迷塵厚」。人的心迷,無明一層一層蓋,就如塵沙這樣一層一層,我們都沒有去清理,所以塵土很厚。把一面鏡子放著,幾天後,你都沒有去擦,鏡面就看不清了,完全都是塵沙,塵土。我們的心也一樣,我們若沒有時時用功去擦心的明鏡,自然它就是一直積著塵。所以,我們眾生的心迷,已經是塵厚了,塵已經很厚了。「所以佛出於世間」。因為這樣,佛出現在人間。
 
經文簡釋:「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正覺」:超出一切三乘六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因為佛出現人間,長久以來,佛陀已經出現人間,要好好哀愍這些眾生長時間不斷累積無明煩惱,讓世間的濁,世間的濁氣已經開始了。可見在塵沙劫以前,梵天王向大通智勝佛說這些話,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提一個很長久以前,我們人生本具的佛性,就是長久以來一直迷失了。這是一種很超越的譬喻,要讓我們了解。其實說起來,這種濁,濁,就是在現在的五濁惡世。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未來世是五濁惡世,不就是我們現在呢,五濁惡世完全已經浮現了。所以,天人一直在代替未來的眾生請法,希望覺性要趕緊浮現出來。覺,就是真理,真理要趕緊浮現出來,才有辦法超出這種苦難的地方,才能去除濁氣重重,三途苦難。大家看到佛出現世間就歡喜,這是很期待的,長久的時間這樣濁氣重重,佛出現人間是大家歡喜,能夠聽法。
 
  佛能夠轉法輪,有法輪開始轉,就如清水能洗滌這些濁氣。所以說正覺已經超出,已經成正覺,在濁氣中已經超出成正覺,就是超出一切三乘六道。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叫做三乘。佛已經是超越三乘,達至高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覺,已經超出三乘,更超出六道了。所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這是梵天王表達他們的心態。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法,法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有「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待人接物,就是要用很清新的心情來對待,這也就是我們學佛,日常生活中不能離開。因為我們的善念如水,就如水在大地一樣,我們只要好好明明德,心裡清淨的泉水也能湧現出來。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1晨語簡記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9月 03, 2015 12:08 am

20150901「晨鐘起•薫法香」聞法體會心得
上人慈示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
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
 

經文: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議則。」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經文簡釋:
「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不蒙如來之所化導,常常墮落惡道之中。
*住於無明邪見法,不識聖人善儀則,不蒙諸佛法教化,所以生死往返,常墮惡道。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慧眼照見諦理,作世間人天眼目,經久遠劫時乃出現。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眾生心迷塵厚,所以佛出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正覺」:超出一切三乘六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等甚是欣喜慶賀。

上人慈示重點
「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修行方向的道路,真誠的心,誠懇的意,清新誠意無污染,沒有不軌的心,心寬念純,待人接物互相親近。
「日日新,茍日新」,常常自我內心潔身,不要有污的、骯髒的,無明煩惱囤積在心裡,這也是我們所修行的,內心要日日新。
「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善念;水在地,就如人人都有一個「固有明德」--人人本具佛性。
我們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要我們真誠的心、善的念存在我們的心,待人接物,聽法,瞭解道理,按照道理走,自然我們就能回歸到如來清淨的本性。
「美意誠摯處事」
「美意」--很好、很善的念,很好的心意來對人。「處事」--做事就是用很好的心,守本分,盡使命。這就是「人圓格物」,做人的人格,就完成了。
人的心理,若能時時保持好我們固有的道德,愛惜、疼惜物資,不要一直汰舊換新。現在人心過於浪費,光是一直追求,不知修德。本來是一番的美意,變成了過度,就破壞了生態。所以我們做事情,適可而止。就是中道。能「美意誠摯」來做事情,自然供應給人生方便,但是就是要守規、守本。
「格物」。存著好念,壞念革除。就如煩惱無明要完全清除掉,人心要好好固守好這念清淨,真誠的心,善念的心,美德的意。若這樣,人格就圓了,做事情,待人接物,全都很圓滿。
「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法的源頭、真理,是我們要回歸我們的覺性,覺性就是遍虛空法界的真理,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
前面的偈文就說「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不識善議則」。
我們真正要去瞭解道理;道理若失→行為方向偏差→人格損失→行為、形象失去做人的人格。
智慧偏差,一念差,念念錯,行為所造作的都是業。造惡業,自然道德一失,善道就一直減少,人就一直煩惱重重。
「不從佛聞法」→「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住於無明邪見法」,常常在無明中,常行的是不善事。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佛覺悟是慧眼,因為佛陀已經覺悟,他的覺性是遍空法界,所以佛的眼光,就是「佛慧眼照見諦理」。我們看的是事、是物,佛所看的是理,事就是理,物的理,所以他很清楚。
「作世間人眼目」,他替我們看,仔細地為我們分析。告訴我們因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道理仔細地為我們分析,這就是為人間做眼目。
佛要出現人間很不容易,「經久遠劫時乃出現」。法留在人間,就是要讓我們不斷不斷這樣傳法,人人能夠依教奉行,人人都是就軌道。誠意,善心,這樣在這個軌道上走,自然他就不會去墮惡道,每天都能知足心常樂,善解、包容,人與人之間互相疼惜,這才是真正人間善道。
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誠意供養,禮拜,請佛轉法輪。虔誠懇求佛「哀愍諸眾生」,不只是為自己求,也為天下眾生求。求佛能夠「為愍念長時空間濁重昏暗」。其實,有形的濁,是來自人心的濁,所以,「濁重昏暗」,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警惕。
釋迦牟尼佛是提一個很長久以前,我們人生本具的佛性,長久以來一直迷失了。釋迦牟尼佛說未來世是五濁惡世,不就是我們現在,五濁惡世完全已經浮現了。所以,天人一直在代替未來的眾生請法,希望覺性、真理要趕緊浮現出來。才有辦法超出這種苦難的地方,才能去除濁氣重重,三途苦難。
佛能夠轉法輪,有法輪開始轉,就如清水能洗滌這些濁氣。在濁氣中已經超出成正覺,就是超出一切三乘六道,達至高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法,法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有「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我們待人接物,就是要用很清新的心情來對待,這也就是我們學佛,日常生活中不能離開。因為我們的善念如水,就如水在大地一樣,我們只要好好明明德,心裡清淨的泉水也能湧現出來。這都是我們要學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個人體悟
「真」誠,「善」念,「美」意,真誠的心意,清淨無染的善念,發散出正向的美意,自然能親切待人,人人也願意親近;而這些法源諦理,都是本具固有,但我們往往輕忽了、覆藏了,正如生命不能缺少水,而我們不知珍惜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了解,這本具覺性遍虛空,必定要回歸、浮現。
佛陀開示佛知佛見,也分析、預告著現在正處五濁惡世,佛陀轉大法輪,讓我們現在有法可聞,真的要用心精進,「微渧先墮」,也要掘井,讓心中清泉湧出,自覺、覺他,接引更多菩薩同行真實道。
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1晨語簡記   2015/09/0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09, 2015 6:46 am

上人今天舉了辛巴威的例子,一個缺水的國家,又沒有好的設備可供鑿地下水,以簡單的打鑿,無法取得深處水,所以被汙染機會就多,無法得到乾淨的水源,細菌易滲入水裡。其實人的心的也一樣,若是法沒有深入心,一樣很容易受外在環境汙染我們的心,即便有聞法未能銘刻於心版,心還是會浮浮沉沉,法無法深入心,湧泉難出,無法自度,更何況以法度人。

常說最好的風水就是將環境打掃,外在的環境整齊乾淨是反射我們內心是否清淨,每天清洗自心如同環境須每天打掃一樣,打掃須有工具,所以要心清淨須有法當工具.
記得秋良師兄在電視上說:「一日需三醒(省)」早上聽上人提醒,白天保持頭腦清醒,晚上反省。
學習記在腦海,時時運用,我想就可無漏,善用方法,只要能成就我們的慧命都可以努力去實踐,去學習應用。

上人說:「我們的善念如水,就如水在大地一樣,我們只要好好明明德,心裡清淨的泉水也能湧現出來」。

心要清淨,泉水要用心開鑿,若不努力湧泉難出,看到有濕土,才知水脈將近,我們也已經走入法華,已近水脈,但還須努力不斷四修六度,湧泉的甘美自然現前,化城喻品內含無量佛陀智慧,要能有所體會,須入心,與大家共勉~
                                          淑雲虔誠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5/09/0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