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9/05晨語簡記

向下 
4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9/05晨語簡記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6, 2015 12:19 am

20150905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法不離世間,

人事物起無明,

動一念生三細,

尋求出世資糧,

總一切法唯心,

勤修持一切善。



  這是佛法,佛法是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更是沒有離開人、事、物,而在人、事、物中,總是往往起了無明,無明都是在人、事、物中所產生出來,所以我們人人就只是一個心念,我們動一念就生三細。三細,那就是很微細,我們的心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只是我們自己看到外面的境界,看到一切的物,內心起了貪念,聽到外面的聲音不如意,起瞋怒,這種貪、瞋,都是一分無明,叫做癡。癡,就是一念癡念,癡就是懵懂,懵懵懂懂,看事物、聽聲音,起心動念,事理分不清,這叫做癡念。瞋怒的心也是從癡、妄動,起瞋怒。貪,去造作,這也是癡,這癡念一起,貪念行動,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瞋怒的心,表達出很多不該表達的表情與事相,就這樣一直纏綿下去了,這是由於三細,從我們的內心開始,起心動念,是非不分,不清楚,就這樣開始,微細的心念會造作很大遺憾的事情。



  世間新聞每天在看,很多都是一念之間的無明覆蔽了我們的心,就去造作很多。親情,有的父殺子,或者是子殺父母等等,社會這樣的事好像常常都有。或者是愛恨情仇,互相毀滅,或者是同歸於盡。也有的莫名其妙,怨恨一件事,就毀滅很多人的生命財產,或者是……等等,很多都是從動一念心,生了三細的惑業苦,而去造作很多無明,這都是從一念開始,而這一念間就是在人、事、物中生起的無明。佛陀說法無不都是向我們分析,分析人間苦、集的道理,啟動我們能知道要去滅,滅盡苦的源頭,那就要教我們滅的方法,要如何消滅這些貪、瞋、癡、無明的念頭。這是我們應該要學,應該要追求佛法,我們若能瞭解透徹,才有辦法增長慧命。所以「尋求出世資糧」,我們要好好來找,我們的慧命要如何增長,慧命增長了,在我們這一生的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才有辦法好好理出了生命中這條道路應該如何走。



  我們現在,時間是一天一天過去,人生的生命是一天一天減,一輩子的壽命剩多少,我們不知道,因為無常,無法讓我們說我還沒老,就要老了才會死。不是這樣,這無明一生,不斷造作,無常來,不分年齡,這種無常一來,我們的生命就結束了,或者造成了生命中的無常,由不得你自己的無奈,你想要做什麼也沒辦法。這是無常,不是死,便是殘,這是苦一直折磨下去。道理還不清楚,無常就發生了,這在世間也很多。所以我們必定要趕緊將我們的慧命找出來,已經知道了,從佛法中瞭解,生命中,我們有我們的慧命存在,慧命要從法中求來。我們若瞭解法,這叫做慧命,將道理吸收入我們的內心,內心瞭解道理,應該如何走,應該如何做,我們懂道理了,就是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生命減少,時間把握,慧命增長。所以必定要趕快尋求出世資糧,出世的資糧,那就是要找法,道理要聽進去,不只是聽進去,要身體力行做出來。聽進去是用功,做出來是德行,我們要功德並行。



  內心若不修,光是聽,會說,卻是內心還是在無明。事情,我不高興,所以對做事情,我就會鬆散了,或者是發一念很精進的心,外面什麼樣的境界給我,我將這念心退失了。像這樣,生命就是這樣隨著時間,隨著無常隱覆著,生命何時會結束,不知道,就是這樣迷迷茫茫過著這樣懈怠空過的日子,這就是要說法沒有入心。也曾有過精進的時期,但是道心不堅固,法不入心,所以退失道心了,這樣又是再回歸我們的無明,凡夫這樣起起落落,就是因資糧沒有吸收進去,慧命沒有增長,生命不斷減少、流失,這是很可惜。人間,難得遇佛法,我們這段時間不是一直說嗎?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上、下,蒙光,承蒙著這道光,這樣四散八面、上、下照徹,他們乘著這道光,經過了很長很遠的路,這樣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各個都表達出惡道增長了,天人善道減少了。這就是每一段都有這樣的梵天王的表達。



  梵天王他們都很懇切求法,要請佛轉法輪,世間法永遠存在,所以塵點劫無始以前,就是永遠存在,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呢?以人間的事相。大悲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希望佛要轉法輪,表達出人間的事相,那就是我們世間有這麼多懵懵懂懂,法雖然在我們身邊,卻懵懂讓它漏失了。我們昨天不是說嗎?其實,法在我們的前面、在我們的後面,在我們的身邊,忽焉在前,忽焉在後。法,不論是在你的前後,你轉東轉西,轉來轉去,法無不都在我們的身邊。但是,因為我們有這麼多的無明煩惱,而這麼多的無明煩惱就是動一念,這一念心一動,三細,很微細的心態,那就是起心動念起來。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無奈,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無明懵懂呢?為什麼我們自己這麼微細的心態,我們都控制不了呢?我們就不由自己受這三細的念頭,這樣牽引得我們團團轉。其實,道理都在我們的周圍旁邊,我們卻是自我在那裡團團轉。



  到底我們在轉什麼呢?時間是這樣無常地過,苦難的日子是這樣逼迫一直來,人間世事這麼多,我們到底還要沉迷到什麼時候呢?為什麼法已經在我們身邊了,我們還在法中無明瞎轉,無法突破?為什麼人生會這樣呢?尋求出世的資糧明明我們探手就可得,取之不困難,但是我們就這樣讓它流失了。法,聽了,只是拿來做辯論的工具,沒有拿來做我們入心修行的資糧,這實在是很可惜。其實,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法要去哪裡找呢?「總一切法」,佛為我們說法,是要讓我們全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物,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瞭解。世間一切萬法,無不都是佛陀向我們開示的,第一轉法苦,明示集來。林林總總,總一切法就是唯心,動一念心,很多都是在我們這念心,這念心是從所有一切法,是善法?是惡法?你動這念心是善或是惡?我們要明白。



  一切佛法,總一切善的法,也要從一心開始,這念心要堅定,這念心,聽法,對世事要分明,這都叫做善法。若是我們懵懂的心起,很固執,或者是心無定性,起了一念,發心勤精進,道理明白清楚,知道方向,但是定不下那念心,法很快就漏掉了。我們的心不專,意不定,還是固執在我自己的方法,這樣就無法隨人間社會的法去行。最近常常說,質不變,卻是我們要隨世間法,佛法永遠不變,但是要隨著時代,我們要應時代,人心、社會,生活不同,當然佛法也要應時代生活,人心起心動念的習氣,我們要如何能讓它回歸本質。要「總一切法唯心」,要如何調整人心。



  誰能夠去調整人心呢?佛陀說法,也只是一個方法,給我們正確的方法,唯有我們自己能調自己的心,任何人都無法調我們的心。我們只是應用佛陀所說的法,佛能夠開示,悟入是要我們自己。同樣的道理,佛法擺在我們的前後、身邊,卻是我們不懂得要去用這個法,卻是執著我自己。若是這樣,這就是總一切惡法,就是我們的心源,我們的心,這念心一動,很快將道心退失,隨著惡法去行,這樣的執著。佛陀來人間,到底是說什麼法呢?「勸修持一切善」,就是這樣而已,勸我們人人要修一切善,勸我們人人要瞭解自己的心,這是「總一切法唯心,勸修一切善法」,我們才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就是不離開人、事、物,也就是因為人、事、物,才讓我們起很多的無明,動了我們的心,污染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念一起,就生了三細。



  貪、瞋、癡、我慢、懷疑,對佛法不生起信心,對因緣果報觀沒有好好用心,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苦,輪迴六道。法的資糧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好好把握這輩子,時間是不斷地過,唯有我們現在聽法,好好接受佛法。從現在開始接受佛法,不斷增長慧命,道理不斷入心,我們能有這麼好的環境,入人群,好好修攝善法,吸收資糧。蓮花在蓮花池吸收養分,這就是資糧,我們在濁惡的世間,在人群中,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修行道場,應該要用心,吸收資糧,來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就是「總一切法唯心,勸修持一切善」,就是這麼的簡單,這叫做佛法,不離世間法,注意在人間的人、事、物,我們要好好用心注意。所以,我們瞭解〈化城喻品〉,其實體會要更深,道理本來就是在我們的身上,偏偏把它丟得那麼遠,而且,道理原來就在當下,把握當下即是道理,我們卻把它拉長到塵點劫,無數劫、無數劫的無始以前,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梵天王已經來請佛轉法輪了,前面的偈文這樣說,



經文:「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大微妙,道理是很大,涵天蓋地,這麼大的法,包含有宇宙虛空,宇宙,無不都是所涵蓋的道理,最大的道理,最微妙的心法,非常的微妙。心,我們都看不到;道理,也看不到,多麼的微妙!但是無明一造作起來,驚天動地,很多人禍從這樣開始,所以這就是很大,也很微細,這全都叫做法,惡法、善法。梵天王就是要請佛轉法輪,請佛以大微妙音,就是大道理,很微細的道理,很大又是很微細,這麼的深奧。其實是在人間,卻是我們無法體會,那就是很深奧,我們能瞭解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在我們的身邊,在前在後、在左在右,都有,四面八方、上、下,無不都是法,所以我們要用心。



  不過,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很悲哀,所以請佛慈悲,普遍將這大小道理向我們說,出佛的微妙音,道理要從佛口出。雖然是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但是我們不知,就是經過佛的佛口所說出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法,也是從當初佛陀所說法,轉法輪,我們再按照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記載,這樣再不斷重複來講,我們不斷重複吸收這個道理,這都叫做敷演。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就是這樣。所以「無量劫習法」,無量劫,就是不斷將這個法這樣聽,不斷聽,生生世世聽,聽來,生生世世說,說了之後,生生世世傳,就是佛法要這樣傳下去。所以「無量劫習法」,真正的,法要不斷聽、不斷練習。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此釋:大通智勝如來許可受請,轉此廣大微妙法輪非餘眾所能。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由佛受請說法,王子後得覆講,正作結緣。



  我們從開始,不論是十六王子請法,諸天請法,或者是諸天王請法,請佛轉法輪,佛都是默然許之,只是默然,但是後面就又有人來了,一直在等這些天人具足,想要來聽法的人,該來的全都來了,這時候,最後的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從上而下,尸棄大梵也到了,這樣十方梵天王到齊了。尤其是十六王子也已經請佛轉法輪了,已經因緣成熟了,所以大家所請法,就即時佛受天人眾殷勤請轉法輪。這個時候就即時,這就是表示大通智勝如來許可,已經即時開始要三轉十二行法輪了。這就表示大通智勝佛已經許可了,不是默然許之,現在開始,即時就要說。「轉此廣大微妙法輪」,大通智勝佛已經許可,開始要說了。但是這個法,轉這個法輪,「非餘眾所能」,這個法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轉。雖然法,本來普天之下,鋪天蓋地無不都是法,但是沒人有辦法將法轉動,因為這個法要經過覺性慧海,真正完成大覺啟悟的人,大覺者才有辦法來分析鋪天蓋地的大道理,所以「非餘眾所能」。



  「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為什麼佛開始就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佛佛道同,過去的佛是這樣,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也是同樣,說四諦、轉十二行法輪。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開始第一次說法,也是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這是佛佛道同。佛受請,尤其是十六王子聽法之後,開始他們就要聞法者、傳法者,要不斷複講《法華經》。這段經文開始,就要做過去請法因緣這一段的結束,未來再開始的是十六王子請法,將來要聞法、說法、傳法的緣,一段結束,又是一段的開始。



經文簡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茲先假四諦中之苦諦釋之。



  所以「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三轉」,一法必有三轉,每一個法都要反覆、反覆,再反覆,佛經的經文也是,長行文說完,是偈文,偈文之後,再長行文解釋,同樣的道理,講法還是要三轉,較能清楚。這是這樣,你要知道,這是這樣,你要修,這是這樣,所以你應該瞭解,這叫做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我們要知道,我們要修,我們要證。同樣的道理,先用四諦中之苦諦來說,說苦,「如說苦法」,說苦諦,苦的道理,佛陀必先要讓大家知道人間苦,苦有苦的事相,所以大悲梵天王為了我們眾生,道理要如何聽才會瞭解呢?請佛說事相,就是苦的事相。因為這位梵天王就是對人世間的苦,與世間同體大悲,請轉法輪。



*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種種顯苦事相,此名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明知苦之諦理。



  佛陀真正說法就是同體大悲,就是要苦眾生的苦,要讓眾生明白苦的事相,所以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很多苦啊!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其實,這六道之中就有四道是苦,阿修羅也是苦,要多列入阿修羅,他也是苦,他有天福,無天德,所以他也是苦。雖然很富有,能享受物質,不過他的心常常起煩惱,發瞋怒心,這也是苦。



  三途苦是地獄、餓鬼、畜生道,加上阿修羅叫做四道苦。又有八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是八苦。又有一百零八苦,這要說到何時呢?總是苦、苦、苦,無量無數苦,豈止是一百零八苦?不止啊!煩惱,真的是很多的煩惱苦。所以很多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苦相,很多,「以種種顯苦事相」,用種種的苦難,若我們大家好好聽,好好體會,現在人間的事相有多少苦呢?好好去體會,世間多少的苦啊!不論是天災、人禍,家庭、社會,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苦,這就是名叫「示相轉」。示苦相,轉法輪,轉苦諦法輪,這叫做「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這個苦的由來就很多了,這麼多的苦,我們若知道道理是這樣,這個道理是從哪裡來?



*雖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恆通於三界各苦之事相,故須明苦源;因而知苦諦之實不虛,此名勸修轉。次更說苦之實性,若明實性則苦無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實相之性為性。



  雖然說是苦的道理,「非即是苦」,但是理就是通於三界。其實,這些苦若分析到底,一切歸空。人生短暫,問苦,苦何在?到底是如何苦?你的煩惱分析到底,有什麼好煩惱呢?沒有什麼煩惱,人生因緣生、因緣滅,真正的,緣生緣滅,偏偏在這個生滅中總是苦不堪,這就是在三界裡,就有這麼多的生滅法的苦。欲,貪欲苦;色,色的掛礙苦;無色,心靈煩惱苦。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要明白事相,事相的苦很多。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知道苦,苦的源頭,我們瞭解了,因為瞭解,我們知道苦的道理,苦的道理是真實不虛。



  真的,世間的確是苦,真實不虛,這叫做「集」。因為集了種種的苦,我們集來這樣的苦,我們要瞭解,是我們自己去造作,自己去惹來這麼多的苦,造作這麼多的無明,造作那麼多的苦因,所以得來了這麼多的苦果,這都是集種種的因緣。我們既然知道,我們要修,這個苦,我們要修,因為「集」,所以我們要修。苦,苦有苦的實性,更說苦的實性,那就是「明實性即苦無自性」。再向我們較深地說,苦本來就沒有自性,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念無明去造作,我們的一念無明,一念間,這念心沒好好把握,如脫韁之馬,就亂闖,去造作。其實,苦本無自性,不是說你一定要這樣的苦,不是,是我們自己去造,造作很多的苦因,才會受了這麼多的苦報,它本來無自性,真真正正是無明去造作。



  「即以真如法身實」,唯有真如法身是實,其他的都是無明煩惱。我們一直說要修的、要去除的,就是無明,無明煩惱去除了,才能真如實法現前。這些無明都沒有自性的,那是我們的習氣,我們不斷習氣、煩惱覆蓋著。這念心是總一切法,就是因為你的習性,所以我們現在要修,知道這些總一切法。「諸惡莫作」,總一切惡法莫作,我們就不要再去造作;要一切善,「總一切善」我們要修,修一切善,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去除污垢,無自性的苦,能存下來的是我們的真如法身,實性,真如本性是我們的真面目。



*苟證知此,則苦之事相、與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證轉。是謂三轉。若集、若滅、若道,亦復如是。以四諦各有三轉,故名十二行法輪。



*「三轉法輪」

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所以,若能證知此法,則是苦之事相與苦的道理,全都瞭解不可得。這些苦的事相,其實你這樣爭啊爭啊、執啊執啊,爭執之間,到底你得到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得到,只是惹來了很多的無明、煩惱、苦,這樣而已,到底我們要爭什麼呢?苦在哪裡呢?道理我們若透徹了,就沒有什麼好爭執了。所以苦的事相來自我們這念心,這實在是苦追究到底,了不可得,沒有什麼。「此明作證轉」。此是苦,你應該都要瞭解,瞭解證明這些苦都是我們一心造作出來的,我們應該要瞭解,瞭解叫做證。要很透徹瞭解這個苦的源頭,其實是一念心的動作,所以這叫做三轉。清楚了嗎?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總而言之,應知、應斷、應證、應修,我們一定要瞭解。然後我們能證,要知(意指示轉)、要修(意指勸轉)、要證(意指證轉),這就是三轉。





  要修的是「集」、「滅」,才能夠得道。你若瞭解苦,我們已經就是受苦了,瞭解苦是來自「集」,要去除苦,就是要滅,若能滅苦,才是修道。這樣不斷反覆讓我們瞭解,四諦各有三轉,三次的說四諦。瞭解、知道,懂得修,就能證道,自然苦就滅了。所以,三轉四諦法,希望我們人人能夠了解。利根的人一聽,就能夠了解。對中根的人,再轉,再次說給你聽,若是鈍根的人,較鈍根的人,就要三次,再反覆說明,這過去都說過了。同樣的四諦法,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去瞭解,我們是如何的過程、如何的造作,我們招來了多少的煩惱、無明等等,要用什麼方法來滅,滅了之後,我們才能證知,完全瞭解,這要看我們大家是不是有用心在法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人人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9月 06, 2015 3:1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sonwudiator




文章總數 : 1
威望 : 0
注冊日期 : 2015-07-10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5晨語簡記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6, 2015 3:09 pm

20150905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5晨語簡記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8, 2015 6:38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九月五日星期六)

 

慧命增長,功德並行

從佛法中瞭解,生命中,我們有我們的慧命存在,慧命要從法中求來。我們若瞭解法,這叫做慧命,將道理吸收入我們的內心,內心瞭解道理,應該如何走,應該如何做,我們懂道理了,就是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生命減少,時間把握,慧命增長。所以必定要趕快尋求出世資糧,出世的資糧,那就是要找法,道理要聽進去,不只是聽進去,要身體力行做出來。聽進去是用功,做出來是德行,我們要功德並行。

 

法無不都在我們的身邊

其實,法在我們的前面、在我們的後面,在我們的身邊,忽焉在前,忽焉在後。法,不論是在你的前後,你轉東轉西,轉來轉去,法無不都在我們的身邊。

 

誰能夠去調整人心呢?佛陀說法,也只是一個方法,給我們正確的方法,唯有我們自己能調自己的心,任何人都無法調我們的心。

這一天,剛好有位師姊分享與懺悔,希望師父鞭打她,雕刻她。師父不說什麼,只告訴她要選擇善法。因為,師父平時開示也好,當天開示也好,講的如此明白,可惜沒聽進去,沒做出來。

佛法擺在我們的前後、身邊,卻是我們不懂得要去用這個法,卻是執著我自己。若是這樣,這就是總一切惡法,就是我們的心源,我們的心,這念心一動,很快將道心退失,隨著惡法去行,這樣的執著。

 

雖然是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但是我們不知,就是經過佛的佛口所說出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法,也是從當初佛陀所說法,轉法輪,我們再按照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記載,這樣再不斷重複來講,我們不斷重複吸收這個道理,這都叫做敷演

上人慈悲,每一句經文,每一個重要概念,都為我們解釋的清清楚楚。經文中常出現「敷演」,上人特別為我們說清楚。

 

欲,貪欲苦;色,色的掛礙苦;無色,心靈煩惱苦。

上人開示苦,順便教我們三界,簡單好記。

 

三轉十二行法輪

佛學辭典的三轉,上人開示廣義的三轉

「三轉」,一法必有三轉,每一個法都要反覆、反覆,再反覆,佛經的經文也是,長行文說完,是偈文,偈文之後,再長行文解釋,同樣的道理,講法還是要三轉,較能清楚。這是這樣,你要知道,這是這樣,你要修,這是這樣,所以你應該瞭解,這叫做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我們要知道,我們要修,我們要證。

 

「三轉法輪」
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這些基本定義要用心了解,再依照上人的開示修行,做就對了,用心體會,慧命增長。

 

 

 

佛法不離世間,
人事物起無明,
動一念生三細,
尋求出世資糧,
總一切法唯心,
勤修持一切善。

  這是佛法,佛法是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更是沒有離開人、事、物,而在人、事、物中,總是往往起了無明,無明都是在人、事、物中所產生出來,所以我們人人就只是一個心念,我們動一念就生三細。三細,那就是很微細,我們的心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只是我們自己看到外面的境界,看到一切的物,內心起了貪念,聽到外面的聲音不如意,起瞋怒,這種貪、瞋,都是一分無明,叫做癡。癡,就是一念癡念,癡就是懵懂,懵懵懂懂,看事物、聽聲音,起心動念,事理分不清,這叫做癡念。瞋怒的心也是從癡、妄動,起瞋怒。貪,去造作,這也是癡,這癡念一起,貪念行動,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瞋怒的心,表達出很多不該表達的表情與事相,就這樣一直纏綿下去了,這是由於三細,從我們的內心開始,起心動念,是非不分,不清楚,就這樣開始,微細的心念會造作很大遺憾的事情。

  世間新聞每天在看,很多都是一念之間的無明覆蔽了我們的心,就去造作很多。親情,有的父殺子,或者是子殺父母等等,社會這樣的事好像常常都有。或者是愛恨情仇,互相毀滅,或者是同歸於盡。也有的莫名其妙,怨恨一件事,就毀滅很多人的生命財產,或者是……等等,很多都是從動一念心,生了三細的惑業苦,而去造作很多無明,這都是從一念開始,而這一念間就是在人、事、物中生起的無明。佛陀說法無不都是向我們分析,分析人間苦、集的道理,啟動我們能知道要去滅,滅盡苦的源頭,那就要教我們滅的方法,要如何消滅這些貪、瞋、癡、無明的念頭。這是我們應該要學,應該要追求佛法,我們若能瞭解透徹,才有辦法增長慧命。所以「尋求出世資糧」,我們要好好來找,我們的慧命要如何增長,慧命增長了,在我們這一生的生命中,所造作的一切,才有辦法好好理出了生命中這條道路應該如何走。

  我們現在,時間是一天一天過去,人生的生命是一天一天減,一輩子的壽命剩多少,我們不知道,因為無常,無法讓我們說我還沒老,就要老了才會死。不是這樣,這無明一生,不斷造作,無常來,不分年齡,這種無常一來,我們的生命就結束了,或者造成了生命中的無常,由不得你自己的無奈,你想要做什麼也沒辦法。這是無常,不是死,便是殘,這是苦一直折磨下去。道理還不清楚,無常就發生了,這在世間也很多。所以我們必定要趕緊將我們的慧命找出來,已經知道了,從佛法中瞭解,生命中,我們有我們的慧命存在,慧命要從法中求來。我們若瞭解法,這叫做慧命,將道理吸收入我們的內心,內心瞭解道理,應該如何走,應該如何做,我們懂道理了,就是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生命減少,時間把握,慧命增長。所以必定要趕快尋求出世資糧,出世的資糧,那就是要找法,道理要聽進去,不只是聽進去,要身體力行做出來。聽進去是用功,做出來是德行,我們要功德並行。

  內心若不修,光是聽,會說,卻是內心還是在無明。事情,我不高興,所以對做事情,我就會鬆散了,或者是發一念很精進的心,外面什麼樣的境界給我,我將這念心退失了。像這樣,生命就是這樣隨著時間,隨著無常隱覆著,生命何時會結束,不知道,就是這樣迷迷茫茫過著這樣懈怠空過的日子,這就是要說法沒有入心。也曾有過精進的時期,但是道心不堅固,法不入心,所以退失道心了,這樣又是再回歸我們的無明,凡夫這樣起起落落,就是因資糧沒有吸收進去,慧命沒有增長,生命不斷減少、流失,這是很可惜。人間,難得遇佛法,我們這段時間不是一直說嗎?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上、下,蒙光,承蒙著這道光,這樣四散八面、上、下照徹,他們乘著這道光,經過了很長很遠的路,這樣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各個都表達出惡道增長了,天人善道減少了。這就是每一段都有這樣的梵天王的表達。

  梵天王他們都很懇切求法,要請佛轉法輪,世間法永遠存在,所以塵點劫無始以前,就是永遠存在,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呢?以人間的事相。大悲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希望佛要轉法輪,表達出人間的事相,那就是我們世間有這麼多懵懵懂懂,法雖然在我們身邊,卻懵懂讓它漏失了。我們昨天不是說嗎?其實,法在我們的前面、在我們的後面,在我們的身邊,忽焉在前,忽焉在後。法,不論是在你的前後,你轉東轉西,轉來轉去,法無不都在我們的身邊。但是,因為我們有這麼多的無明煩惱,而這麼多的無明煩惱就是動一念,這一念心一動,三細,很微細的心態,那就是起心動念起來。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無奈,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無明懵懂呢?為什麼我們自己這麼微細的心態,我們都控制不了呢?我們就不由自己受這三細的念頭,這樣牽引得我們團團轉。其實,道理都在我們的周圍旁邊,我們卻是自我在那裡團團轉。

  到底我們在轉什麼呢?時間是這樣無常地過,苦難的日子是這樣逼迫一直來,人間世事這麼多,我們到底還要沉迷到什麼時候呢?為什麼法已經在我們身邊了,我們還在法中無明瞎轉,無法突破?為什麼人生會這樣呢?尋求出世的資糧明明我們探手就可得,取之不困難,但是我們就這樣讓它流失了。法,聽了,只是拿來做辯論的工具,沒有拿來做我們入心修行的資糧,這實在是很可惜。其實,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法要去哪裡找呢?總一切法」,佛為我們說法,是要讓我們全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物,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瞭解。世間一切萬法,無不都是佛陀向我們開示的,第一轉法苦,明示集來。林林總總,總一切法就是唯心,動一念心,很多都是在我們這念心,這念心是從所有一切法,是善法?是惡法?你動這念心是善或是惡?我們要明白。

  一切佛法,總一切善的法,也要從一心開始,這念心要堅定,這念心,聽法,對世事要分明,這都叫做善法。若是我們懵懂的心起,很固執,或者是心無定性,起了一念,發心勤精進,道理明白清楚,知道方向,但是定不下那念心,法很快就漏掉了。我們的心不專,意不定,還是固執在我自己的方法,這樣就無法隨人間社會的法去行。最近常常說,質不變,卻是我們要隨世間法,佛法永遠不變,但是要隨著時代,我們要應時代,人心、社會,生活不同,當然佛法也要應時代生活,人心起心動念的習氣,我們要如何能讓它回歸本質。要「總一切法唯心」,要如何調整人心。

  誰能夠去調整人心呢?佛陀說法,也只是一個方法,給我們正確的方法,唯有我們自己能調自己的心,任何人都無法調我們的心。我們只是應用佛陀所說的法,佛能夠開示,悟入是要我們自己。同樣的道理,佛法擺在我們的前後、身邊,卻是我們不懂得要去用這個法,卻是執著我自己若是這樣,這就是總一切惡法,就是我們的心源,我們的心,這念心一動,很快將道心退失,隨著惡法去行,這樣的執著。佛陀來人間,到底是說什麼法呢?「勸修持一切善」,就是這樣而已,勸我們人人要修一切善,勸我們人人要瞭解自己的心,這是「總一切法唯心,勸修一切善法」,我們才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佛法,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就是不離開人、事、物,也就是因為人、事、物,才讓我們起很多的無明,動了我們的心,污染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念一起,就生了三細。

  貪、瞋、癡、我慢、懷疑,對佛法不生起信心,對因緣果報觀沒有好好用心,這就是我們人生的苦,輪迴六道。法的資糧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好好把握這輩子,時間是不斷地過,唯有我們現在聽法,好好接受佛法。從現在開始接受佛法,不斷增長慧命,道理不斷入心,我們能有這麼好的環境,入人群,好好修攝善法,吸收資糧。蓮花在蓮花池吸收養分,這就是資糧,我們在濁惡的世間,在人群中,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修行道場,應該要用心,吸收資糧,來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就是「總一切法唯心,勸修持一切善」,就是這麼的簡單,這叫做佛法,不離世間法,注意在人間的人、事、物,我們要好好用心注意。所以,我們瞭解〈化城喻品〉,其實體會要更深,道理本來就是在我們的身上,偏偏把它丟得那麼遠,而且,道理原來就在當下,把握當下即是道理,我們卻把它拉長到塵點劫,無數劫、無數劫的無始以前,這就是我們凡夫。所以梵天王已經來請佛轉法輪了,前面的偈文這樣說,

經文:「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大微妙,道理是很大,涵天蓋地,這麼大的法,包含有宇宙虛空,宇宙,無不都是所涵蓋的道理,最大的道理,最微妙的心法,非常的微妙。心,我們都看不到;道理,也看不到,多麼的微妙!但是無明一造作起來,驚天動地,很多人禍從這樣開始,所以這就是很大,也很微細,這全都叫做法,惡法、善法。梵天王就是要請佛轉法輪,請佛以大微妙音,就是大道理,很微細的道理,很大又是很微細,這麼的深奧。其實是在人間,卻是我們無法體會,那就是很深奧,我們能瞭解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在我們的身邊,在前在後、在左在右,都有,四面八方、上、下,無不都是法,所以我們要用心。

  不過,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很悲哀,所以請佛慈悲,普遍將這大小道理向我們說,出佛的微妙音,道理要從佛口出。雖然是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但是我們不知,就是經過佛的佛口所說出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法,也是從當初佛陀所說法,轉法輪,我們再按照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記載,這樣再不斷重複來講,我們不斷重複吸收這個道理,這都叫做敷演。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就是這樣。所以「無量劫習法」,無量劫,就是不斷將這個法這樣聽,不斷聽,生生世世聽,聽來,生生世世說,說了之後,生生世世傳,就是佛法要這樣傳下去。所以「無量劫習法」,真正的,法要不斷聽、不斷練習。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此釋:大通智勝如來許可受請,轉此廣大微妙法輪非餘眾所能。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由佛受請說法,王子後得覆講,正作結緣。

  我們從開始,不論是十六王子請法,諸天請法,或者是諸天王請法,請佛轉法輪,佛都是默然許之,只是默然,但是後面就又有人來了,一直在等這些天人具足,想要來聽法的人,該來的全都來了,這時候,最後的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從上而下,尸棄大梵也到了,這樣十方梵天王到齊了。尤其是十六王子也已經請佛轉法輪了,已經因緣成熟了,所以大家所請法,就即時佛受天人眾殷勤請轉法輪。這個時候就即時,這就是表示大通智勝如來許可,已經即時開始要三轉十二行法輪了。這就表示大通智勝佛已經許可了,不是默然許之,現在開始,即時就要說。「轉此廣大微妙法輪」,大通智勝佛已經許可,開始要說了。但是這個法,轉這個法輪,「非餘眾所能」,這個法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轉。雖然法,本來普天之下,鋪天蓋地無不都是法,但是沒人有辦法將法轉動,因為這個法要經過覺性慧海,真正完成大覺啟悟的人,大覺者才有辦法來分析鋪天蓋地的大道理,所以「非餘眾所能」。

  「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為什麼佛開始就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佛佛道同,過去的佛是這樣,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也是同樣,說四諦、轉十二行法輪。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開始第一次說法,也是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這是佛佛道同。佛受請,尤其是十六王子聽法之後,開始他們就要聞法者、傳法者,要不斷複講《法華經》。這段經文開始,就要做過去請法因緣這一段的結束,未來再開始的是十六王子請法,將來要聞法、說法、傳法的緣,一段結束,又是一段的開始。

經文簡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茲先假四諦中之苦諦釋之。


  所以「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三轉」,一法必有三轉,每一個法都要反覆、反覆,再反覆,佛經的經文也是,長行文說完,是偈文,偈文之後,再長行文解釋,同樣的道理,講法還是要三轉,較能清楚。這是這樣,你要知道,這是這樣,你要修,這是這樣,所以你應該瞭解,這叫做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我們要知道,我們要修,我們要證。同樣的道理,先用四諦中之苦諦來說,說苦,「如說苦法」,說苦諦,苦的道理,佛陀必先要讓大家知道人間苦,苦有苦的事相,所以大悲梵天王為了我們眾生,道理要如何聽才會瞭解呢?請佛說事相,就是苦的事相。因為這位梵天王就是對人世間的苦,與世間同體大悲,請轉法輪。

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種種顯苦事相,此名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明知苦之諦理。

  佛陀真正說法就是同體大悲,就是要苦眾生的苦,要讓眾生明白苦的事相,所以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很多苦啊!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其實,這六道之中就有四道是苦,阿修羅也是苦,要多列入阿修羅,他也是苦,他有天福,無天德,所以他也是苦。雖然很富有,能享受物質,不過他的心常常起煩惱,發瞋怒心,這也是苦。

  三途苦是地獄、餓鬼、畜生道,加上阿修羅叫做四道苦。又有八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是八苦。又有一百零八苦,這要說到何時呢?總是苦、苦、苦,無量無數苦,豈止是一百零八苦?不止啊!煩惱,真的是很多的煩惱苦。所以很多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苦相,很多,「以種種顯苦事相」,用種種的苦難,若我們大家好好聽,好好體會,現在人間的事相有多少苦呢?好好去體會,世間多少的苦啊!不論是天災、人禍,家庭、社會,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苦,這就是名叫「示相轉」。示苦相,轉法輪,轉苦諦法輪,這叫做「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這個苦的由來就很多了,這麼多的苦,我們若知道道理是這樣,這個道理是從哪裡來?

雖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恆通於三界各苦之事相,故須明苦源;因而知苦諦之實不虛,此名勸修轉。次更說苦之實性,若明實性則苦無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實相之性為性。

  雖然說是苦的道理,「非即是苦」,但是理就是通於三界。其實,這些苦若分析到底,一切歸空。人生短暫,問苦,苦何在?到底是如何苦?你的煩惱分析到底,有什麼好煩惱呢?沒有什麼煩惱,人生因緣生、因緣滅,真正的,緣生緣滅,偏偏在這個生滅中總是苦不堪,這就是在三界裡,就有這麼多的生滅法的苦。欲,貪欲苦;色,色的掛礙苦;無色,心靈煩惱苦。很多的苦,所以我們要明白事相,事相的苦很多。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知道苦,苦的源頭,我們瞭解了,因為瞭解,我們知道苦的道理,苦的道理是真實不虛。

  真的,世間的確是苦,真實不虛,這叫做「集」。因為集了種種的苦,我們集來這樣的苦,我們要瞭解,是我們自己去造作,自己去惹來這麼多的苦,造作這麼多的無明,造作那麼多的苦因,所以得來了這麼多的苦果,這都是集種種的因緣。我們既然知道,我們要修,這個苦,我們要修,因為「集」,所以我們要修。苦,苦有苦的實性,更說苦的實性,那就是明實性即苦無自性」。再向我們較深地說,苦本來就沒有自性,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念無明去造作,我們的一念無明,一念間,這念心沒好好把握,如脫韁之馬,就亂闖,去造作。其實,苦本無自性,不是說你一定要這樣的苦,不是,是我們自己去造,造作很多的苦因,才會受了這麼多的苦報,它本來無自性,真真正正是無明去造作。

  「即以真如法身實」,唯有真如法身是實,其他的都是無明煩惱。我們一直說要修的、要去除的,就是無明,無明煩惱去除了,才能真如實法現前。這些無明都沒有自性的,那是我們的習氣,我們不斷習氣、煩惱覆蓋著。這念心是總一切法,就是因為你的習性,所以我們現在要修,知道這些總一切法。「諸惡莫作」,總一切惡法莫作,我們就不要再去造作;要一切善,「總一切善」我們要修,修一切善,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去除污垢,無自性的苦,能存下來的是我們的真如法身,實性,真如本性是我們的真面目。

苟證知此,則苦之事相、與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證轉。是謂三轉。若集、若滅、若道,亦復如是。以四諦各有三轉,故名十二行法輪。

*「三轉法輪」
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所以,若能證知此法,則是苦之事相與苦的道理,全都瞭解不可得。這些苦的事相,其實你這樣爭啊爭啊、執啊執啊,爭執之間,到底你得到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得到,只是惹來了很多的無明、煩惱、苦,這樣而已,到底我們要爭什麼呢?苦在哪裡呢?道理我們若透徹了,就沒有什麼好爭執了。所以苦的事相來自我們這念心,這實在是苦追究到底,了不可得,沒有什麼。「此明作證轉」。此是苦,你應該都要瞭解,瞭解證明這些苦都是我們一心造作出來的,我們應該要瞭解,瞭解叫做證。要很透徹瞭解這個苦的源頭,其實是一念心的動作,所以這叫做三轉。清楚了嗎?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總而言之,應知、應斷、應證、應修,我們一定要瞭解。然後我們能證,要知(意指示轉)、要修(意指勸轉)、要證(意指證轉),這就是三轉。


  要修的是「集」、「滅」,才能夠得道。你若瞭解苦,我們已經就是受苦了,瞭解苦是來自「集」,要去除苦,就是要滅,若能滅苦,才是修道。這樣不斷反覆讓我們瞭解,四諦各有三轉,三次的說四諦。瞭解、知道,懂得修,就能證道,自然苦就滅了。所以,三轉四諦法,希望我們人人能夠了解。利根的人一聽,就能夠了解。對中根的人,再轉,再次說給你聽,若是鈍根的人,較鈍根的人,就要三次,再反覆說明,這過去都說過了。同樣的四諦法,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去瞭解,我們是如何的過程、如何的造作,我們招來了多少的煩惱、無明等等,要用什麼方法來滅,滅了之後,我們才能證知,完全瞭解,這要看我們大家是不是有用心在法上,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人人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5晨語簡記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23, 2015 11:22 pm

20150905「晨鐘起•薫法香」聞法體會心得
上人手札
佛法不離世間,
人事物起無明,
動一念生三細,
尋求出世資糧,
總一切法唯心,
勤修持一切善。

 
經文: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經文簡釋:
此釋:大通智勝如來許可受請,轉此廣大微妙法輪非餘眾所能。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由佛受請說法,王子後得覆講,正作結緣。「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茲先假四諦中之苦諦釋之。
*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種種顯苦事相,此名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明知苦之諦理。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茲先假四諦中之苦諦釋之。
*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種種顯苦事相,此名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明知苦之諦理。
*雖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恆通於三界各苦之事相,故須明苦源;因而知苦諦之實不虛,此名勸修轉。次更說苦之實性,若明實性則苦無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實相之性為性。

*苟證知此,則苦之事相、與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證轉。是謂三轉。若集、若滅、若道,亦復如是。以四諦各有三轉,故名十二行法輪。
*「三轉法輪」
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
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

 
上人慈示重點整理
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不離人、事、物。
在人、事、物中,起了無明(癡--懵懵懂懂),看事物、聽聲音,起心動念,事理分不清,一念生三細。貪念行動,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瞋怒的心,表達出很多不該表達的表情與事相,微細的心念會造作很大遺憾的事情。
佛陀說法無不都是向我們分析,分析人間苦、集的道理,啟動我們能知道要去滅,滅盡苦的源頭,那就要教我們滅的方法,要如何消滅這些貪、瞋、癡、無明的念頭。所以「尋求出世資糧」。
無常來,不分年齡,生命就結束,趕緊將我們的慧命找出來,慧命要從法中求來。將道理吸收入內心,內心瞭解道理,應該如何走,應該如何做,我們懂道理了,就是長慧命。
出世的資糧,道理要聽進去,不只是聽進去,要身體力行做出來。聽進去是用功,做出來是德行,我們要功德並行。
發一念很精進的心,外面境界一來,道心不堅固,法不入心,這念心退失了,再回歸我們的無明,凡夫這樣起起落落,就是因資糧沒有吸收進去,慧命沒有增長,生命不斷減少、流失,這是很可惜。
法在我們的前面、後面、身邊,我們卻懵懂讓它漏失了。為什麼法已經在我們身邊了,我們還在法中無明瞎轉,無法突破?
道理本來我們的身上,偏偏把它丟得那麼遠,道理就在當下,把握當下即是道理,卻把它拉長到塵點劫,無數劫、無數劫的無始以前,這就是凡夫。
「總一切法」就是唯心,動一念心動這念心是善或是惡?我們要明白。
總一切善的法,要從一心開始這念心要堅定;這念心,聽法,對世事要分明,這都叫做善法。
懵懂的心起,固執心無定性,法很快就漏掉了。心不專、意不定,固執在我自己的方法,這樣就無法隨法去行。
唯有我們自己能調自己的心,任何人都無法調我們的心。我們只是應用佛陀所說的法,佛能夠開示,悟入是要我們自己。
蓮花池=濁惡的世間=養分、資糧
修行→入人群=道場→吸收資糧→增長智慧→心蓮開
「無量劫習法」,佛陀所說法,轉法輪,不斷重複來講,我們不斷重複吸收道理,這都叫做敷演法要不斷聽、不斷練習。
佛默然許之,在等想要來聽法的人,該來的全都來了,已經因緣成熟了即時佛受天人眾殷勤請轉法輪
「非餘眾所能」,這個法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轉。「所轉法輪為何?即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
「三轉」,每一個法都要反覆、反覆,再反覆,較能清楚。
這是這樣,你要知道,這是這樣,你要修,這是這樣,所以你應該瞭解,這叫做三轉
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五道、四苦、三苦、八苦、一百八苦」
六道之中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道,加上阿修羅叫做四道苦。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世間多少的苦,「示相轉」--示苦相,轉法輪,轉苦諦法輪。

雖然說是苦的道理,「非即是苦」,這些苦若分析到底,一切歸空。人生因緣生、因緣滅,真正的,緣生緣滅,偏偏在這個生滅中總是苦不堪。
在三界裡,就有這麼多的生滅法的苦。欲--貪欲苦;色--色的掛礙苦;無色--心靈煩惱苦。
「集」。是我們自己去造作,自己去惹來這麼多的苦,造作這麼多的無明、苦因,所以得來了這麼多的苦果,這都是集種種的因緣。
我們要修。苦的實性,就是「明實性即苦無自性」。苦本來就沒有自性,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一念無明去造作。
這些無明都沒有自性的,是我們的習氣,我們不斷習氣、煩惱覆蓋著。這念心是總一切法,「諸惡莫作」,總一切惡法莫作,「總一切善」我們要修一切善,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去除污垢,無自性的苦,能存下來的是我們的真如法身,實性,真如本性是我們的真面目。
「三轉法輪」
示轉要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對利根者說使其一聞即悟
勸轉要修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對中根者說使其信受奉行
證轉要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引己為證以明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個人體悟
凡夫反反覆覆,往往「異、滅」,無法恆持不歇;原因在於道心不堅固,而最根本的就是法不入心,才會退道心、懈怠,自己找了很多的藉口。
人人本具自性三寶,但總是不自知,老是往外求、往遠處找。總一切法,源自我們那一念心,佛陀、 上人,一再重覆重覆敷演,一再的示轉;苦逼迫著,招感集來無數煩惱,我們要行菩薩道精進修行,佛佛道同,諸佛一再向我們證明。
示轉之後,又怕我們不了解,再次勸著,應該要如何如何,接著又再打了一針強心劑,告訴大家,我就是知道、證明了。這是多麼的慈悲。
所以我們要攝心,好好守住這念心,世間人事物的考驗,如污泥池,我們要如蓮花,將這污泥轉為養份,是增上緣,是成就慧命的動力,花開見佛而不染著。
個人行入
知道不去行等於不知道,每天檢視著自己的心,總覺得很慚愧,突然感到正如「對不起」掛在口中,依然我行我素一樣,告訴自己,回歸單純的念頭,做就對了!
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5晨語簡記   2015/09/0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29, 2015 10:14 pm

日日聞法,到底真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多少呢?境界一來,自己是否也能自在面對嗎?慧命增長多少呢?自我反省是否有透徹道理?身、心、法融合在一起了嗎?

「出世資糧,要找法」,很感恩,法就在我們身邊。古人說千里尋師,萬理求法,孔子亦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需費很多心力才能得到,甚或求也未必求得到的「法」,我們卻能在今生得聞,問自己前生到底有種下甚麼樣的好因緣,可以悠遊法海,甚麼因緣可以令自己在具足的因緣中體解佛法,時時能有甘露水滋潤自己乾涸的心?想到這裡,內心一直都感恩!

上人說:「聽進去是用功,做出來是德行,我們要功德並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用心聽聞,亦須身體力行,過程中少不了精進,不雜不退,當時時在法中自勉,否則凡心一起煩心跟隨,進進退退,內心善惡拔河,如何能有所得,種子過去生已經種下,接下來就要延續生命力,令根深植;生生世世儲備出世資糧,如此須不斷將法入心來,身體力行,令心清淨得智慧。

法微妙處乃因它無形,但卻可成有物,若發揮或有促生的緣,將可影響甚巨,此緣端見四修否?以四修啟智慧,以六度四無量心運行,則可得無上微妙資糧,願時時自勉~
                                淑雲合十分享
回頂端 向下
 
2015/09/0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