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9/07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9/07晨語簡記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07, 2015 5:42 pm

20150907薰法香如是我聞思(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無明惑業遍計常
諸法蘊行無常住
凡夫執著四顛倒
計斷因緣無果報

瞭解,在這個字面上一接觸就感覺深,是啊!攸關我們的生死,當然是很深。人生如何來、如何去,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上,日常生活沒什麼,卻是生死事大,我們要用心體會。過去、現在、未來,無不都是因為無明、惑造業,在無明、惑中的造業,就是我們的觀念、思想,也就是一起念頭就是這樣遍計,普遍計較。為什麼計較呢?因為有了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永遠、常,是我永遠的,這種「遍計常」。其實,人生無常,我們卻為了以為永遠永遠都是常,不知無常,所以會常常都這樣計較,所以惹來了很多無明、惑業。這就是「諸法蘊行無常」,我們不知道,諸法蘊行其實是無常。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都在無常中,時間分秒不知覺,時間無常住,昨天、今天的時間……,昨天已經過了,今天的時間也無常住,秒秒分分過去。不只是時間,看,現在天還未亮,在我們不知覺中,天也會亮起來,這是地球運行,公轉、自轉,不斷在運轉,我們也不知,這是非常微細的行動,我們常常說過。
大乾坤是這樣,日月運行,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新陳代謝,從小時候,年幼一直到年輕,一直到中年、老年,身體隨著時間不斷新陳代謝這樣過去,就已是壯年、老年了,我們自己也是不知覺,這叫做「諸法蘊行無常住」。一切都集蘊在一起,不斷這樣微細的無常、不住,一直過去,所以「蘊行無常住」,我們自己都不覺知。「凡夫執著四顛倒」。我們是凡夫,所以常常都這樣執著著,我們「常」,無常計常;「我」,無我計我;「樂」,不樂計樂。這「常樂我淨」,不淨計淨,我們一直都是這樣顛倒。身體,光是說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要「觀身不淨」,在四念處中,身體是不乾淨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起落,「觀心無常」。我們「觀法無我」,法也是無我。所以不淨的身體、無常的心,隨著日常生活在計著一切,這就是在顛倒中。
所以我們一直計斷因緣,有了這樣的計著、計常,或者是住在顛倒中,因為這樣,我們對因緣撥無因果,不怕因果、不知因果,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舉步動足,所造作的一切,無不都是因緣果報這樣在輪轉。其實,一切實在無常,不可去計著,我們若是計著,永遠永遠都是迷。所以用心,這是常常在說的法,大家要用心去體會,「無明惑業遍計常」,普遍。其實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裡呢?不過,我們是到處遊蕩的心,我的心到哪個地方?忽焉在遠方,忽焉在近處,心力就是這樣普遍,這樣在遍計,去計較很多很多不需要的計較,我們偏偏去計較,因為不知道無常的道理,不知道我們人人生活在這種顛倒妄想中。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顛倒,我們卻還不瞭解因緣果報,惹來了很多生死煩惱,要多用心體會。前面的經文,
經文:「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這段經文是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向佛請求轉法輪,因為唯有大覺者才能很透徹法,諸法實相,請佛來轉法輪,唯有佛、大覺者,才有辦法徹底了悟,為我們分析人生的道理。所以,大通智勝佛看因緣具足了,「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這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這我們昨天都解釋過了。現在再接下來經文,
經文:「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經文簡釋: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此彰所轉之境中,十二因緣法,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此法亦名十二緣法。
就是「及廣說十二因緣法」。除了四諦十二行法輪,因為他三轉四諦,所以叫做三轉十二行法輪。再接下來就是「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樣十二因緣的循環,我們要知道,所以要去瞭解十二因緣法。我們要強調這十二因緣法,每個人的生死沒有離開這十二因緣。那就是「能發生者為因」。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發生,開始發生,那個初發生必有因,助這個因來發生就是緣,我們起一念心,就因為六根緣六塵境,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眼根為因,外面的境界為緣,這就是「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我們的眼睛若不去看,外面的境界就沒有那個緣引入我們的識來,所以這就是因緣會合。這個識去遍計,前面說的「遍計」,普遍去緣,識去分別。所以,法就是十二因緣法。詳細要解釋十二因緣法,要用心聽了。
經文簡釋:
「無明緣行」;無明即迷於真實義之理、及異熟果之事。迷故起種種妄動,故曰無明緣行。
第一就是「無明緣行」。無明,就是我們的心,凡夫迷著,迷於真實的道理,都迷了,真實的理,我們迷失了,也去取著異熟果。異熟果,就是日常生活中在善惡行為,過去生、今生、來生,我們今生所受的果是過去生的善惡,引來了我們的依正二報。我現在有這樣的緣,與大家結這麼多好緣,大家看起來這是果,其實是緣在過去生。過去生有這樣的緣,所以這一生中起一念心。這念心一起,出家去了,那個起初的那念心,幾十年的時間,結果與大家招來了這麼多的緣,這若沒有過去生那些緣,怎麼會來到今生這樣的果呢?但是,我這輩子有苦、有樂,也遇到很多的障礙,受到很多煩惱的過程,也常常想:這是過去生的業緣。這就有善惡不同,善歸善的因,惡歸惡的緣,所以因緣果報在我這輩子裡。我們人人都一樣,不是只有我而已。這叫做異熟果報,過去各不同的善惡因緣,成熟了,在這輩子的果現前。
我們這輩子,自己也要知道,到底我了做多少惡?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有過錯嗎?或者是我有累積多少是對的、有利益人間多少的善嗎?這是今生的因與緣,還沒有成熟,要等到來生來世,今生所造作的,還沒有完全的成熟,這個成熟的因,就是來世的果,到了我們這輩子告一段落,才是真正完全,那就是帶到來世。所以說「異熟果」,過去所造作善惡業,現在成熟在我們這輩子的果;這輩子善惡,就是帶到來生成熟的果。那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在生死因緣中,我們所造作的,無不都是事相。所以因為我們都迷了,「迷故起種種妄動」。我們就是自己不知道因、緣、果、報,所以隨著因緣果報,一直就迷在其中,這樣地種種妄動,我們這輩子是不是這樣迷,這樣懵懵懂懂,起了懵,是非分不清楚,這樣的動作業力呢?所以叫做無明。無明,因不知道,我們就是造作,那就由不得自己牽帶來生。常常說,由不得自己,我們今生所造作的業,來生到底要去哪裡呢?我們就不知道了,就要看我們今生此世所造作,這是由不得自己,這叫做凡夫。
經文簡釋:
「行緣識」;妄動薰習為業,種至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即引生後世異熟識,故曰行緣識。
因為「無明緣行」,再「行緣識」,就是這樣牽引妄動來熏習,這就是業。過去生到現在,我們的妄動熏習我們的業。過去既無明了,「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常常都在說,就是這樣在無明中。行,過去的行動,我們現在的行為,過去的行動所作為的,既然在今生,我們今生還是同樣,還是在妄動,過去習氣的熏習,帶到今生,所以,「妄動熏習」。常常跟大家說,沒有什麼行好修,是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氣要斷,斷煩惱,就要斷習氣。所以,因為「妄動熏習為業種」,我們的習氣來造了種種的業種,一直到了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我這輩子已經結束了,不得不捨棄我今生的身體。剛剛說的,我們所造作的,還沒有成熟,要到我們這輩子結束,這個時候才叫做成熟。不過,這個業已經成了,今生的緣也盡了,已成熟、業緣盡,這輩子結束了,所以業識既捨,今生結束了,即引生後世異熟果。剛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輩子捨掉,異熟果是善是惡呢?這輩子已經結束,就是帶到來生了。「引生後世異熟識」,就帶去來世了。「故曰行緣識」。行就緣識,由不得自己就投胎去了,由不得自己。
經文簡釋:
「識緣名色」;報識既起,攬色為身,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故曰識緣名色。
而「識緣名色」。依報到底在哪裡?常常跟大家說,與哪一對父母結緣,那一對父母交合時,我們就已經定了與那一對父母的緣成熟了。所以十月懷胎已經完成,我們就要捨此投彼。人生無常,就是這樣。「報識既起」,依報的識已經成熟了,既然就開始了,所以「攬色為身」。色在懷孕時就慢慢形成,我們的六根不斷不斷就是已經形成,「色」就是還沒完全成為人體之前。你若是看婦產科,看看:到底我的身體怎麼了,婦產科檢查說:「你有了!」「有了」那時候不是六根完成,只是一團才開始像泡,精血混合時,如燙傷起泡一樣,那個泡裡面慢慢就混濁了。如人一樣,慢慢就有肉,慢慢形成六根。所以,還未生出六根(此處泛指五官四肢),所以叫做「色」,有那個東西在母親的子宮裡面,這叫做「色」,慢慢才成為身。看他的頭,有看到一個頭形了,有看到手的形,有看到腳的形,慢慢這個「色」完成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等五官,以及我們的手腳,全部六根完成,這樣叫做「身」,身體開始就「有」了。
「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有了身,就有了,真的是有色、受、想、行、識。十月懷胎已經完成,我們就要出生。經過這樣成熟,出生時,我們的身體接觸到世間的大空氣,那時候赤裸裸的身體,離開了母胎,接觸到空氣,痛徹心髓,那時候,這大空氣刺激我們全身的痛,叫醒我們的心髓,全身都完全赤裸裸的痛,所以哭了。有哪個孩子生下來不哭呢?所以,感受,那就是接觸到外面境界的那個感受,一來到世間就是痛,就哭了,就是痛。所以我們人間常常說「痛苦」,那就是一接觸到人間,就是痛,就是苦,這種感受。
慢慢長大了,開始生下來就會知道餓,「哭餓、哭餓」,因為肚子餓,就會哭,有哭就有得吃。「孩子怎麼哭得這樣?」知道「肚子餓了。」就會感覺我是肚子餓,這叫做「想」。小小年紀開始,奶接觸到他的嘴,他就會吸吮,這是「受、想」,慢慢地「行」,微細的「行」。這種肚子餓,他就會哭。慢慢長大,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怎麼長大呢?微細的行蘊。因為時間無常,一直過了,新陳代謝,身體的也這樣一直成熟,所以,身和心隨著時間增長,這是「行」。我們在不知覺中,小時候是如何長大的?我們的觀念思想如何成熟?就是在不知覺中,在行蘊之中。所以,「行」就是緣識,我們的六根塵,五根緣外面的五塵,色塵,就是收納在識。我們有感官的神經,感官神經,去瞭解一切,收納在我們的識。我們的感官神經去瞭解一切,這樣叫做五蘊──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也叫做五陰。所以,這都是色、受、想、行、識會納到識來,所造作的一切,就歸納到第八識,善惡異熟,善惡歸納在識。所以叫做「識緣名色」。
*「名」:即指受、想、行、識之四陰也。
因為「識」去投胎的過程,我們的一輩子就這樣要開始。從「名」,就是「指受、想、行、識之四陰」這樣,外面的名稱,及我們懷胎開始的那個肉團(形容受胎初期胎兒未成形時)開始,這都稱為「名」。有了,有身孕。我們的眼、耳、鼻、舌,到外面所聽到的,有聲音,這都叫做「名」。聲音,我們看不到,外面的境界,我們的感受,無不都是在造作一切,都歸納於識所緣。
經文簡釋:
「名色緣六入」;由有五陰,故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故曰名色緣六入。
所以,「名色」,有了名、有了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就緣「六入」。在肉團那時候,就開始慢慢形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成,這叫做「六入」。我們就是要這樣不斷一直緣下去,因為有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完成,六根完成,我們才能緣外面的境界,這樣叫做「六入」。眼睛吸收到外面的色塵,耳朵聽到外面的聲塵,鼻子聞到外面的香塵等等。去分別「這個這麼臭,我很討厭」,那就是意識去分別。「這很漂亮,我喜歡」,也是意識去分別。所以說,「六塵境界」,都是因為「名色」所緣來,讓我們的六根塵完成。所以叫做「六入」。會收納外面的境界,這叫做「六入」,全將外面的境界收納進來。
經文簡釋:
「六入緣觸」;根、塵和合為觸,故曰六入緣觸。
收納外面的境界,「六入」就緣「觸」。「觸」,那就是「根塵和合」就是「觸」。眼根緣外面的色塵,我們的身所感觸到的是硬的、是軟的,碰到身體會痛的是硬的,軟的,坐久了會痠,這很軟。總而言之,我們的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陡的地方要爬,低的地方要下,這都是身體所接觸到的等等。我們的根,身根,身體的根,與外面的塵境所接觸到的,這就是「六入緣觸」。外面所有的境界,一切一切就是因為感觸。很舒服,或者是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六根具全所去感受的,這叫做感觸。
經文簡釋:
「觸緣受」;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遂起苦受、樂受、捨受三者之差別,故曰觸緣受。
下面就是「觸緣受」。受,就「是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就是我們不歡喜的境界,就是違背我們的境界,逆境叫做違境,就是逆,逆我們的心意,我們不喜愛的境界。或者是順境,順意的境界,這樣不違順與違,無逆無順,這樣這個境界各有不同。是順境或者是不順境呢?逆境就起苦受。我不喜愛,但是,偏偏非接受不可,這就是「苦」。或者是很多人間我們看得到的苦難,不論是天災造成的、人禍造成的,或者是我們受的報,由不得自己的人間苦,這都是隨著苦報,違背我們想要的境界,都叫做苦,苦受。順的,叫做「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平平的,這叫做不順不逆,就是這樣平平的。我們的人生,不離開這三受。不順不逆叫做「捨受」,就是平平的,我也不覺得很快樂,我也不覺得很歡喜,就是平平的,這叫做「捨受」。就是苦受、樂受、捨受這三受的差別,叫做觸緣受,我們的感受不離開這三種。
經文簡釋:
「受緣愛」;以有受故,內身外境起於貪戀,故曰受緣愛。
「受緣愛」,因為有感受,那就是「內身外境起於貪戀」。有了感受,就會「這是我愛的。」所以我就要不斷求、求、求,不斷貪戀。求不到的,戀著在那個地方,就叫做貪戀,「故曰受緣愛」。因為我愛,因為愛就起貪,有貪就起戀著,這種戀戀不捨,就又造了多少的苦?人間就是這樣在戀著,貪愛戀著。
經文簡釋:
「愛緣取」;愛則執著,起我、我所,故曰愛緣取。
所以,這個愛,是我們的苦根。所以,「愛緣取」,因為受,感受到,就戀著於愛,愛,就貪,貪就想要取了。所以,世間很多爭取,小的是各人的爭取,大的是引起社會取不得的亂象。我為了要貪,我為了要取,所以,我要爭,爭取。這樣,所以社會就會亂,家庭亂、社會亂、國家亂。這種因貪愛而取著,造成了人間的苦。取得到的就快樂,取不到是苦。所以「愛則執著」,就是很執著,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取,我就是要愛。所以,「起我、我所」,這是我的,所以我都想要取得。這種「我」最大,從家庭、社會,一直到國家,都有各個不同貪愛取著,引起動亂。多少人禍不就是這樣引起的嗎?所以,因為取,為了貪取,這種鬥爭就生起。
經文簡釋:
「取緣有」;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故曰取緣有。
所以因為這樣,為「取緣有」,就開始有了。有什麼呢?「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做很多貪取爭鬥的結果,不是勝,便是敗。這種後面的成熟,就是因為這種爭取所得來的後果,這就是「業因既熟」。結果是什麼呢?人禍啊!天下災難偏多,這就是我們眾生共業所取得的現在的業因。各人的業因就是我們造作的異熟果,善惡的果若成熟,我們就受到「後有」。現在造作,後生受。所以,「取緣有」,因為你要取,所以你就會去造作一些很多的無明,是善,是惡的業,造了很多。若是善的,就得福報;惡的,就得惡報,這是必然的道理。
經文簡釋:
「有緣生」;後有之依報,厥惟身相,故曰有緣生。
所以,「有緣生」。「後有」,這種已經,業已經造成了,「後有之依報」,就是這樣,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這個身相,有了這個身相,我們造作一切,又再牽引來生的依報。我們是什麼樣的身相呢?我們就不知道了。是會在三惡道呢,或者是在畜生道?在地獄受苦,或者是在畜生中,或者是在人間的苦難等等,都由不得自已。這個身體是過去生善惡業報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所造作的,未來我們到底是什麼身形,四生五道,我們到底要往哪裡去呢?我們不知道,就是已經造作,已經有了,有了業,所以帶業來生。所以,「有緣生」,是帶業來生。
經文簡釋: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有生則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業帶來了生,我們「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我們年輕時在哪裡呢?我現在自己要找少年,也不可得,沒有了,已經過去了,這種少壯就是假相。青春少年是假的,若是真實有,是常,我應該永遠就是那麼年輕。就是無常,已經新陳代謝,不得不老。所以,這個假相,老。老,也能常住在老嗎?也不是。老,後面的結束,也不知將來。將來當然若還是人身,又是開始接觸到世間,同樣受大空氣,刺痛了全身,痛苦而來。這就是生老病死的循環,一切都是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未來就是老,少年的未來就是衰老,就是這樣就老了。「有生則有滅」,有生就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那就是死了,這是人生自然法則,很自然的事情。
*有生則有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故有憂悲苦惱: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有生就有苦。有生來到人間,痛苦就來了。痛苦,接下來還有「壞苦」,世間一切萬物,「生、住、異、滅」,有壞,「成、住、壞、空」,有壞。所以,有變易、有壞,這叫做「壞苦」。「行苦」,行就是無常,有這樣的變易,壞,就是因為有行蘊,有行,無常的行蘊。不知不覺,就這樣的過去,這樣的現在不住,還是有未來。所以,「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後面逼著前面的過去,這樣念念不斷,秒秒都是前念,後念推著前念過去,同樣的道理。所以憂悲苦惱故,「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很多,都是這「十二因緣法」所累積起來的,希望我們真正在這輩子的時間,要知道異熟果報。我們到底造什麼因、緣,所得到的就是什麼果報,這是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未到,不是因果不報。所以,這就要看,我們的因緣若成熟,這輩子結束,緣生來世。這種四生五道不斷地循環,就是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
用心在當下,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就是要大家把心顧好,不要偏差。我們行善,對準方向,不要偏差了,一點點的偏差,無明就帶動我們一錯百錯,這樣就沒完沒了,這種「十二因緣」是不斷緣下去。所以,不要有執著,貪戀這世間的一切形色相。我們平時要好好的去除一切起心動念,及這種取著的心態。修行者必定要透徹瞭解這法的起源,這樣我們才能有斷生死的機會。這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7晨語簡記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09, 2015 11:21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九月七日星期一)

 

天天薰法香,天天薰習,法會入心,上人一遍一遍的講,用心就會聽懂。今天對於「行蘊」、「顛倒妄想」、「十二因緣法」、「三苦」,總算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無限感恩。

 

行蘊

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都在無常中,時間分秒不知覺,時間無常住,昨天、今天的時間……,昨天已經過了,今天的時間也無常住,秒秒分分過去。不只是時間,看,現在天還未亮,在我們不知覺中,天也會亮起來,這是地球運行,公轉、自轉,不斷在運轉,我們也不知,這是非常微細的行動,我們常常說過。

 

顛倒妄想

不過,我們是到處遊蕩的心,我的心到哪個地方?忽焉在遠方,忽焉在近處,心力就是這樣普遍,這樣在遍計,去計較很多很多不需要的計較,我們偏偏去計較,因為不知道無常的道理,不知道我們人人生活在這種顛倒妄想中。

 

詳細要解釋十二因緣法,要用心聽了。


無明緣行

無明即迷於真實義之理、及異熟果之事。迷故起種種妄動,故曰無明緣行。

行緣識

妄動薰習為業,種至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即引生後世異熟識,故曰行緣識。

識緣名色

報識既起,攬色為身,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故曰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由有五陰,故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故曰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根、塵和合為觸,故曰六入緣觸。

觸緣受

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遂起苦受、樂受、捨受三者之差別,故曰觸緣受。

受緣愛

以有受故,內身外境起於貪戀,故曰受緣愛。

愛緣取

愛則執著,起我、我所,故曰愛緣取。

取緣有

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故曰取緣有。

有緣生

後有之依報,厥惟身相,故曰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有生則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有生就有苦。有生來到人間,痛苦就來了。痛苦,接下來還有「壞苦」,世間一切萬物,「生、住、異、滅」,有壞,「成、住、壞、空」,有壞。所以,有變易、有壞,這叫做「壞苦」。「行苦」,行就是無常,有這樣的變易,壞,就是因為有行蘊,有行,無常的行蘊。

上人之前已開示過三苦,一直沒有能夠精準區分壞苦與行苦,今天已經能夠區分。因為自然法則,自己壞掉的是壞苦。因為無常突然發生、或是自己的造作行動造成的是行苦。本來就存在的苦是苦苦。

 

用心在當下,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就是要大家把心顧好,不要偏差。我們行善,對準方向,不要偏差了,一點點的偏差,無明就帶動我們一錯百錯,這樣就沒完沒了,這種「十二因緣」是不斷緣下去。所以,不要有執著,貪戀這世間的一切形色相。我們平時要好好的去除一切起心動念,及這種取著的心態。修行者必定要透徹瞭解這法的起源,這樣我們才能有斷生死的機會。

上人開示一直強調要對準方向,如果沒有對準,有偏差,就是無明,就會落入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的循環,就不能了脫生死。

 

 

 

無明惑業遍計常
諸法蘊行無常住
凡夫執著四顛倒
計斷因緣無果報

瞭解,在這個字面上一接觸就感覺深,是啊!攸關我們的生死,當然是很深。人生如何來、如何去,在日常生活中,感覺上,日常生活沒什麼,卻是生死事大,我們要用心體會。過去、現在、未來,無不都是因為無明、惑造業,在無明、惑中的造業,就是我們的觀念、思想,也就是一起念頭就是這樣遍計,普遍計較。為什麼計較呢?因為有了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永遠、常,是我永遠的,這種「遍計常」。其實,人生無常,我們卻為了以為永遠永遠都是常,不知無常,所以會常常都這樣計較,所以惹來了很多無明、惑業。這就是「諸法蘊行無常」,我們不知道,諸法蘊行其實是無常。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都在無常中,時間分秒不知覺,時間無常住,昨天、今天的時間……,昨天已經過了,今天的時間也無常住,秒秒分分過去。不只是時間,看,現在天還未亮,在我們不知覺中,天也會亮起來,這是地球運行,公轉、自轉,不斷在運轉,我們也不知,這是非常微細的行動,我們常常說過。
大乾坤是這樣,日月運行,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新陳代謝,從小時候,年幼一直到年輕,一直到中年、老年,身體隨著時間不斷新陳代謝這樣過去,就已是壯年、老年了,我們自己也是不知覺,這叫做「諸法蘊行無常住」。一切都集蘊在一起,不斷這樣微細的無常、不住,一直過去,所以「蘊行無常住」,我們自己都不覺知。凡夫執著四顛倒」。我們是凡夫,所以常常都這樣執著著,我們「常」,無常計常;「我」,無我計我;「樂」,不樂計樂。這「常樂我淨」,不淨計淨,我們一直都是這樣顛倒。身體,光是說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要「觀身不淨」,在四念處中,身體是不乾淨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起落,「觀心無常」。我們「觀法無我」,法也是無我。所以不淨的身體、無常的心,隨著日常生活在計著一切,這就是在顛倒中。
所以我們一直計斷因緣,有了這樣的計著、計常,或者是住在顛倒中,因為這樣,我們對因緣撥無因果,不怕因果、不知因果,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舉步動足,所造作的一切,無不都是因緣果報這樣在輪轉。其實,一切實在無常,不可去計著,我們若是計著,永遠永遠都是迷。所以用心,這是常常在說的法,大家要用心去體會,「無明惑業遍計常」,普遍。其實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裡呢?不過,我們是到處遊蕩的心,我的心到哪個地方?忽焉在遠方,忽焉在近處,心力就是這樣普遍,這樣在遍計,去計較很多很多不需要的計較,我們偏偏去計較,因為不知道無常的道理,不知道我們人人生活在這種顛倒妄想中。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顛倒,我們卻還不瞭解因緣果報,惹來了很多生死煩惱,要多用心體會。前面的經文,



經文:「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這段經文是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向佛請求轉法輪,因為唯有大覺者才能很透徹法,諸法實相,請佛來轉法輪,唯有佛、大覺者,才有辦法徹底了悟,為我們分析人生的道理。所以,大通智勝佛看因緣具足了,「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這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這我們昨天都解釋過了。現在再接下來經文,



經文:「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經文簡釋: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此彰所轉之境中,十二因緣法,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此法亦名十二緣法。



就是「及廣說十二因緣法」。除了四諦十二行法輪,因為他三轉四諦,所以叫做三轉十二行法輪。再接下來就是「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樣十二因緣的循環,我們要知道,所以要去瞭解十二因緣法。我們要強調這十二因緣法,每個人的生死沒有離開這十二因緣。那就是「能發生者為因」。日常生活中,什麼事情發生,開始發生,那個初發生必有因,助這個因來發生就是緣,我們起一念心,就因為六根緣六塵境,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眼根為因,外面的境界為緣,這就是「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我們的眼睛若不去看,外面的境界就沒有那個緣引入我們的識來,所以這就是因緣會合。這個識去遍計,前面說的「遍計」,普遍去緣,識去分別。所以,法就是十二因緣法。詳細要解釋十二因緣法,要用心聽了。



經文簡釋:
「無明緣行」;無明即迷於真實義之理、及異熟果之事。迷故起種種妄動,故曰無明緣行。



第一就是「無明緣行」。無明,就是我們的心,凡夫迷著,迷於真實的道理,都迷了,真實的理,我們迷失了,也去取著異熟果。異熟果,就是日常生活中在善惡行為,過去生、今生、來生,我們今生所受的果是過去生的善惡,引來了我們的依正二報。我現在有這樣的緣,與大家結這麼多好緣,大家看起來這是果,其實是緣在過去生。過去生有這樣的緣,所以這一生中起一念心。這念心一起,出家去了,那個起初的那念心,幾十年的時間,結果與大家招來了這麼多的緣,這若沒有過去生那些緣,怎麼會來到今生這樣的果呢?但是,我這輩子有苦、有樂,也遇到很多的障礙,受到很多煩惱的過程,也常常想:這是過去生的業緣。這就有善惡不同,善歸善的因,惡歸惡的緣,所以因緣果報在我這輩子裡。我們人人都一樣,不是只有我而已。這叫做異熟果報,過去各不同的善惡因緣,成熟了,在這輩子的果現前。
我們這輩子,自己也要知道,到底我了做多少惡?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有過錯嗎?或者是我有累積多少是對的、有利益人間多少的善嗎?這是今生的因與緣,還沒有成熟,要等到來生來世,今生所造作的,還沒有完全的成熟,這個成熟的因,就是來世的果,到了我們這輩子告一段落,才是真正完全,那就是帶到來世。所以說「異熟果」,過去所造作善惡業,現在成熟在我們這輩子的果;這輩子善惡,就是帶到來生成熟的果。那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在生死因緣中,我們所造作的,無不都是事相。所以因為我們都迷了,「迷故起種種妄動」。我們就是自己不知道因、緣、果、報,所以隨著因緣果報,一直就迷在其中,這樣地種種妄動,我們這輩子是不是這樣迷,這樣懵懵懂懂,起了懵,是非分不清楚,這樣的動作業力呢?所以叫做無明。無明,因不知道,我們就是造作,那就由不得自己牽帶來生。常常說,由不得自己,我們今生所造作的業,來生到底要去哪裡呢?我們就不知道了,就要看我們今生此世所造作,這是由不得自己,這叫做凡夫。



經文簡釋:
「行緣識」;妄動薰習為業,種至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即引生後世異熟識,故曰行緣識。



因為「無明緣行」,再「行緣識」,就是這樣牽引妄動來熏習,這就是業。過去生到現在,我們的妄動熏習我們的業。過去既無明了,「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常常都在說,就是這樣在無明中。行,過去的行動,我們現在的行為,過去的行動所作為的,既然在今生,我們今生還是同樣,還是在妄動,過去習氣的熏習,帶到今生,所以,妄動熏習」。常常跟大家說,沒有什麼行好修,是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氣要斷,斷煩惱,就要斷習氣。所以,因為「妄動熏習為業種」,我們的習氣來造了種種的業種,一直到了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我這輩子已經結束了,不得不捨棄我今生的身體。剛剛說的,我們所造作的,還沒有成熟,要到我們這輩子結束,這個時候才叫做成熟。不過,這個業已經成了,今生的緣也盡了,已成熟、業緣盡,這輩子結束了,所以業識既捨,今生結束了,即引生後世異熟果。剛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輩子捨掉,異熟果是善是惡呢?這輩子已經結束,就是帶到來生了。「引生後世異熟識」,就帶去來世了。「故曰行緣識」。行就緣識,由不得自己就投胎去了,由不得自己。



經文簡釋:
「識緣名色」;報識既起,攬色為身,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故曰識緣名色。



而「識緣名色」。依報到底在哪裡?常常跟大家說,與哪一對父母結緣,那一對父母交合時,我們就已經定了與那一對父母的緣成熟了。所以十月懷胎已經完成,我們就要捨此投彼。人生無常,就是這樣。「報識既起」,依報的識已經成熟了,既然就開始了,所以「攬色為身」。色在懷孕時就慢慢形成,我們的六根不斷不斷就是已經形成,「色」就是還沒完全成為人體之前。你若是看婦產科,看看:到底我的身體怎麼了,婦產科檢查說:「你有了!」「有了」那時候不是六根完成,只是一團才開始像泡,精血混合時,如燙傷起泡一樣,那個泡裡面慢慢就混濁了。如人一樣,慢慢就有肉,慢慢形成六根。所以,還未生出六根(此處泛指五官四肢),所以叫做「色」,有那個東西在母親的子宮裡面,這叫做「色」,慢慢才成為身。看他的頭,有看到一個頭形了,有看到手的形,有看到腳的形,慢慢這個「色」完成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等五官,以及我們的手腳,全部六根完成,這樣叫做「身」,身體開始就「有」了。
「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有了身,就有了,真的是有色、受、想、行、識。十月懷胎已經完成,我們就要出生。經過這樣成熟,出生時,我們的身體接觸到世間的大空氣,那時候赤裸裸的身體,離開了母胎,接觸到空氣,痛徹心髓,那時候,這大空氣刺激我們全身的痛,叫醒我們的心髓,全身都完全赤裸裸的痛,所以哭了。有哪個孩子生下來不哭呢?所以,感受,那就是接觸到外面境界的那個感受,一來到世間就是痛,就哭了,就是痛。所以我們人間常常說「痛苦」,那就是一接觸到人間,就是痛,就是苦,這種感受。
慢慢長大了,開始生下來就會知道餓,「哭餓、哭餓」,因為肚子餓,就會哭,有哭就有得吃。「孩子怎麼哭得這樣?」知道「肚子餓了。」就會感覺我是肚子餓,這叫做「想」。小小年紀開始,奶接觸到他的嘴,他就會吸吮,這是「受、想」,慢慢地「行」,微細的「行」。這種肚子餓,他就會哭。慢慢長大,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怎麼長大呢?微細的行蘊。因為時間無常,一直過了,新陳代謝,身體的也這樣一直成熟,所以,身和心隨著時間增長,這是「行」。我們在不知覺中,小時候是如何長大的?我們的觀念思想如何成熟?就是在不知覺中,在行蘊之中。所以,「行」就是緣識,我們的六根塵,五根緣外面的五塵,色塵,就是收納在識。我們有感官的神經,感官神經,去瞭解一切,收納在我們的識。我們的感官神經去瞭解一切,這樣叫做五蘊──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也叫做五陰。所以,這都是色、受、想、行、識會納到識來,所造作的一切,就歸納到第八識,善惡異熟,善惡歸納在識。所以叫做「識緣名色」。



「名」:即指受、想、行、識之四陰也。



因為「識」去投胎的過程,我們的一輩子就這樣要開始。從「名」,就是「指受、想、行、識之四陰」這樣,外面的名稱,及我們懷胎開始的那個肉團(形容受胎初期胎兒未成形時)開始,這都稱為「名」。有了,有身孕。我們的眼、耳、鼻、舌,到外面所聽到的,有聲音,這都叫做「名」。聲音,我們看不到,外面的境界,我們的感受,無不都是在造作一切,都歸納於識所緣。



經文簡釋:
「名色緣六入」;由有五陰,故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故曰名色緣六入。



所以,「名色」,有了名、有了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就緣「六入」。在肉團那時候,就開始慢慢形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成,這叫做「六入」。我們就是要這樣不斷一直緣下去,因為有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完成,六根完成,我們才能緣外面的境界,這樣叫做「六入」。眼睛吸收到外面的色塵,耳朵聽到外面的聲塵,鼻子聞到外面的香塵等等。去分別「這個這麼臭,我很討厭」,那就是意識去分別。「這很漂亮,我喜歡」,也是意識去分別。所以說,「六塵境界」,都是因為「名色」所緣來,讓我們的六根塵完成。所以叫做「六入」。會收納外面的境界,這叫做「六入」,全將外面的境界收納進來。



經文簡釋:
「六入緣觸」;根、塵和合為觸,故曰六入緣觸。



收納外面的境界,「六入」就緣「觸」。「觸」,那就是「根塵和合」就是「觸」。眼根緣外面的色塵,我們的身所感觸到的是硬的、是軟的,碰到身體會痛的是硬的,軟的,坐久了會痠,這很軟。總而言之,我們的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陡的地方要爬,低的地方要下,這都是身體所接觸到的等等。我們的根,身根,身體的根,與外面的塵境所接觸到的,這就是「六入緣觸」。外面所有的境界,一切一切就是因為感觸。很舒服,或者是不舒服,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六根具全所去感受的,這叫做感觸。



經文簡釋:
「觸緣受」;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遂起苦受、樂受、

捨受三者之差別,故曰觸緣受。



下面就是「觸緣受」。受,就「是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就是我們不歡喜的境界,就是違背我們的境界,逆境叫做違境,就是逆,逆我們的心意,我們不喜愛的境界。或者是順境,順意的境界,這樣不違順與違,無逆無順,這樣這個境界各有不同。是順境或者是不順境呢?逆境就起苦受。我不喜愛,但是,偏偏非接受不可,這就是「苦」。或者是很多人間我們看得到的苦難,不論是天災造成的、人禍造成的,或者是我們受的報,由不得自己的人間苦,這都是隨著苦報,違背我們想要的境界,都叫做苦,苦受。順的,叫做「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平平的,這叫做不順不逆,就是這樣平平的。我們的人生,不離開這三受。不順不逆叫做「捨受」,就是平平的,我也不覺得很快樂,我也不覺得很歡喜,就是平平的,這叫做「捨受」。就是苦受、樂受、捨受這三受的差別,叫做觸緣受,我們的感受不離開這三種。



經文簡釋:
「受緣愛」;以有受故,內身外境起於貪戀,故曰受緣愛。



「受緣愛」,因為有感受,那就是「內身外境起於貪戀」。有了感受,就會「這是我愛的。」所以我就要不斷求、求、求,不斷貪戀。求不到的,戀著在那個地方,就叫做貪戀,「故曰受緣愛」。因為我愛,因為愛就起貪,有貪就起戀著,這種戀戀不捨,就又造了多少的苦?人間就是這樣在戀著,貪愛戀著。



經文簡釋:
「愛緣取」;愛則執著,起我、我所,故曰愛緣取。



所以,這個愛,是我們的苦根。所以,「愛緣取」,因為受,感受到,就戀著於愛,愛,就貪,貪就想要取了。所以,世間很多爭取,小的是各人的爭取,大的是引起社會取不得的亂象。我為了要貪,我為了要取,所以,我要爭,爭取。這樣,所以社會就會亂,家庭亂、社會亂、國家亂。這種因貪愛而取著,造成了人間的苦。取得到的就快樂,取不到是苦。所以「愛則執著」,就是很執著,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取,我就是要愛。所以,「起我、我所」,這是我的,所以我都想要取得。這種「我」最大,從家庭、社會,一直到國家,都有各個不同貪愛取著,引起動亂。多少人禍不就是這樣引起的嗎?所以,因為取,為了貪取,這種鬥爭就生起。



經文簡釋:
「取緣有」;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故曰取緣有。



所以因為這樣,為「取緣有」,就開始有了。有什麼呢?「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做很多貪取爭鬥的結果,不是勝,便是敗。這種後面的成熟,就是因為這種爭取所得來的後果,這就是「業因既熟」。結果是什麼呢?人禍啊!天下災難偏多,這就是我們眾生共業所取得的現在的業因。各人的業因就是我們造作的異熟果,善惡的果若成熟,我們就受到「後有」。現在造作,後生受。所以,「取緣有」,因為你要取,所以你就會去造作一些很多的無明,是善,是惡的業,造了很多。若是善的,就得福報;惡的,就得惡報,這是必然的道理。



經文簡釋:
「有緣生」;後有之依報,厥惟身相,故曰有緣生。



所以,「有緣生」。「後有」,這種已經,業已經造成了,「後有之依報」,就是這樣,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這個身相,有了這個身相,我們造作一切,又再牽引來生的依報。我們是什麼樣的身相呢?我們就不知道了。是會在三惡道呢,或者是在畜生道?在地獄受苦,或者是在畜生中,或者是在人間的苦難等等,都由不得自已。這個身體是過去生善惡業報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所造作的,未來我們到底是什麼身形,四生五道,我們到底要往哪裡去呢?我們不知道,就是已經造作,已經有了,有了業,所以帶業來生。所以,「有緣生」,是帶業來生。



經文簡釋: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有生則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業帶來了生,我們「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我們年輕時在哪裡呢?我現在自己要找少年,也不可得,沒有了,已經過去了,這種少壯就是假相。青春少年是假的,若是真實有,是常,我應該永遠就是那麼年輕。就是無常,已經新陳代謝,不得不老。所以,這個假相,老。老,也能常住在老嗎?也不是。老,後面的結束,也不知將來。將來當然若還是人身,又是開始接觸到世間,同樣受大空氣,刺痛了全身,痛苦而來。這就是生老病死的循環,一切都是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未來就是老,少年的未來就是衰老,就是這樣就老了。「有生則有滅」,有生就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那就是死了,這是人生自然法則,很自然的事情。



有生則有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故有憂悲苦惱: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有生就有苦。有生來到人間,痛苦就來了。痛苦,接下來還有「壞苦」,世間一切萬物,「生、住、異、滅」,有壞,「成、住、壞、空」,有壞。所以,有變易、有壞,這叫做「壞苦」。「行苦」,行就是無常,有這樣的變易,壞,就是因為有行蘊,有行,無常的行蘊。不知不覺,就這樣的過去,這樣的現在不住,還是有未來。所以,「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後面逼著前面的過去,這樣念念不斷,秒秒都是前念,後念推著前念過去,同樣的道理。所以憂悲苦惱故,「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很多,都是這「十二因緣法」所累積起來的,希望我們真正在這輩子的時間,要知道異熟果報。我們到底造什麼因、緣,所得到的就是什麼果報,這是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未到,不是因果不報。所以,這就要看,我們的因緣若成熟,這輩子結束,緣生來世。這種四生五道不斷地循環,就是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
用心在當下,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就是要大家把心顧好,不要偏差。我們行善,對準方向,不要偏差了,一點點的偏差,無明就帶動我們一錯百錯,這樣就沒完沒了,這種「十二因緣」是不斷緣下去。所以,不要有執著,貪戀這世間的一切形色相。我們平時要好好的去除一切起心動念,及這種取著的心態。修行者必定要透徹瞭解這法的起源,這樣我們才能有斷生死的機會。這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9/07晨語簡記   2015/09/07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29, 2015 10:08 pm

與上人的緣是過去生所結,感恩過去生有智慧找對的方向,所以才能延續如此殊勝果報-與上人結師徒之緣
人生何來?十二因緣述之,過去生我們不知道,但今生可尋其跡,常以感恩心自思量,何因何緣有此福報,此生貴人湧現,上人提攜慧命,眾善人聚會一處,當思得來不易,更應了知十二因緣,用心在每一個念頭,今生的努力令種子更加堅固,下多少功夫得多少果實,一切所付出皆自我回向。有此好的因緣亦應把握圓滿生命良能。

十二因緣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因緣相牽引,若好的種子已經種下,今生應努力使種子再生出健康無量的果實。

近日上了幾堂課程,對於所上的課程都會有所期許,期望能令聽的人有所獲益,若有機會與人結緣,感恩眾因緣成就,感恩組內人的包容,讓我有更多時間做準備,所以一直也以回饋的心,希望能盡己之力讓法親家人有所助益,非我是能說法之人,而是感恩上人成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無量藏經豐富,所以隨手可得皆是說法、傳法的利器。

上人說:「無所行可修,乃修習氣」,習氣乃累生世所薰習而來,異熟果成,苦,所影響乃是生生世世的障礙,所以今生應用心努力,讓菩提種子能深根,心無顛倒意無邪思,生生世世追隨聖者芳蹤,行菩薩真實道。
                淑雲虔誠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5/09/0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