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2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八解脫亦稱八背捨,
此淨潔五欲,捨染著心,
持八背捨,修繫念思惟,
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煩惱;
背捨無明,證羅漢果,轉名八解脫。
我們一段時間一直在說四諦、十二因緣,我們更要瞭解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生,就一直十二因緣緣到老死憂悲苦惱,不斷這樣輪迴,不斷這樣無明,也是不斷這樣憂悲苦惱。生、老、病、死,人間就是這樣過一生,過無量無數劫,這無量成劫以來就是這樣不斷輪轉。苦還是不苦呢?真是苦不堪。因為無始以來,生命就是這樣不斷在這個生死中輪轉。佛陀智慧透徹瞭解,要來向我們說,如何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從由不得自己隨業牽引,一直到如何能再還滅回來,一切由我自己來主宰。主宰,就是由我自己來,不是由不得自己隨著業力轉。由我自己來,就如菩薩來人間,是為了要救度眾生,是他的覺性不忍眾生苦,他來的目的就是救度眾生。
你要救度眾生,必定要回歸自我的覺性,我們若是還有無明,永遠都無法回歸自己清淨的覺性。所以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就是教育我們要如何回歸,要如何解脫,由不得自己的這個無明,需要解脫十二因緣,這叫做「還滅門」,再反回來。過去是由無明這樣牽引我們,現在我們要把它滅除,滅除這個緣,無明緣行。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就是在無明中,緣著這個無明在行動,所以因無明來行動,所造作的,十有八九都是錯誤,我們的觀念、思惟,多數都是錯誤,這就是我們的人生,「無明」這樣緣「行」,我們一切行為的錯誤。要如何才能還滅回去?從憂悲苦惱向上再滅,滅除「有」,「有」要滅,因為有「愛」,就是「愛」,而「愛」就是因為感受來的,這樣再往上一一滅除,一直滅到「無明」,源頭,我們也把它滅除了,滅除無明,才有辦法回歸我們清淨本性,這個時候才叫做解脫。
「八解脫亦稱八背捨」。八背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隨著這五欲,根、塵,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根向外面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等等,我們的起意,這就是有染,就是被染著了,這是欲界的眾生。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一切都是有染著的,現在就是要去體會,要如何滅除這種有染著的觸。根塵所接觸,從接觸的感受,乘著染著的愛,去造作種種「有」的業力,這樣我們來生、死,這就是有染著,由不得自己。我們瞭解了,修行不要受這些事物所染著,修行很簡單,生活,生活也很簡單,佛世時三衣一缽,足夠了,這樣就能度過一生,這輩子好好修行,這輩子不受身外物將我們污染,這已經是在修行。所以我們瞭解三界,欲界,我們去除這些種種的欲,去除了色界、無色界,將欲愛已經看淡了,所以這叫做「淨潔五欲」,這五欲都淨化了,這稍後會再詳細解釋。
「捨染著心,持八背捨」。我們要捨除這個染著。人人無明一生出來,貪、瞋、癡、驕慢、懷疑,這就是我們人間由不得自己的習氣,現在全都要一一將它捨去,捨去了人間一切習氣的染著,我們要用心來持八背捨。八背捨,就是已經將這些世俗習氣一一都將它去除了,背了它,向背。就如常常說「皈」,佛教的皈依,那就是反黑歸白。凡夫所向的是欲,我們現在已經瞭解了,凡夫的貪、瞋、癡,一切的欲念,生起了貪、瞋、癡、驕慢、懷疑等等的習氣,我們現在將它反過來,這叫做背捨。將這種煩惱、無明違背過去,不要再隨著煩惱、無明,追著它走,我們背過來、反背過來,不要再隨順煩惱、無明去,我們棄捨,我們反過來就是光明、清淨、潔白這條道路。這就是要持,捨去染著的心,持八背捨,那叫做「八解脫」。
我們要修,好好地修持,我們要「繫念思惟」,對的事情,我們要堅持,過去的錯誤、習氣,我們要棄捨,我們要時時「發無漏智」,我們若能這樣,這種無漏智慧就產生出來了。常常說,減少一分無明,就多一分智慧。我們的慧命要無漏,所修的法,收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因為念念不忘所聽進來的法,這叫做「修繫念思惟」。我們要常常繫念,常常思惟,法不離心,才不會常常在五欲中起貪心,起瞋恚心,起癡念,起驕慢、懷疑的心,這些我們都要一一背捨,好好繫念,才有辦法發無漏智慧;要發心修習無漏智慧,我們才能斷三界。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說三界,我們應該還記得。所以,「斷三界見思惑煩惱」。我們在三界,最嚴重的是欲界,若到色界,這個欲已經減輕了,但是還有思想中的愛,只是在思想中。到了無色界,他完全就是在少分的煩惱還未去除。就如梵天王(居色界初禪天),他們已經修上上善、持上上戒,已經欲與欲的思想都去除了,不過還有少分還不清楚透徹瞭解的道理,但是所有的煩惱,他們都去除了,因為他們修的已經是上上善與上上戒。前一段時間也一直跟大家說,應該大家還記得。所以,「斷三界見思惑煩惱」。
「背捨無明,證羅漢果」。這是聲聞、緣覺一定要修的過程,也就是修行者必定要修這些法,我們若不修這些法,十二因緣不斷延續下去,永遠我們都是由不得自己受業牽引,這樣生死難了,永遠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必定要從解脫的法門要好好用心。所以「背捨無明,證羅漢果」。八解脫也就是八背捨,我們去除這些無明煩惱,所以名叫做解脫,叫做八解脫。修行也就是這樣。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叫做劫波比丘,有一天來問佛陀,說問說:「佛一直希望眾生的心要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呢?」這是這位劫波比丘來問佛,佛陀既然要修行者的心得善解脫,到底要怎麼樣才會得到善解脫呢?這樣來問佛。佛陀很歡喜,劫波有將法收入心,不很清楚,懂得問,這就是表示法有在心中,不清楚才懂得問。所以佛陀很歡喜,就說:「很好,懂得這樣問,我趕緊跟你說。」
「劫波,你應該要好好反觀自照,不斷思惟,好好去看,看我們自己的心,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六根,對著外面的形形色色,一切的事物,你好好用心觀察,甚至還要觀察在過去,或者是過去,或者是未來,或者是現在,或者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身體。我們內從思想一直到我們的身體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內臟的一切,從外面的形形色色,過去、未來、現在,我們好好來觀察,一直觀察到我們自己的內心、內身,身心,我們好好觀察。或者是很微細的東西,好好地想,是好的,是壞的,是粗的,是細的等等,你要好好觀察,好好想。
你若能好好去想,還能瞭解體會,之後就會發現到,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受、想、行、識,從內外的事物觀察,一直觀察到我們的內心懂得觀身不淨。在日常互相接觸的,還是回歸到能夠體會到無常。在這個無常觀去瞭解識,我們的意識。在無常中,從內外一切觀察,很細、很粗,很美、很醜等等這些東西,心一直緣過來,我們就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很多的無常,我們的心也無常,這樣不斷緣著外境,內外境界。粗的、細的、美的、醜的等等,這一切不就是無常嗎?回歸在意識中,色、愛等等,受、想、行、識都去體會。這若能體會這些事情,這樣就是叫做『心善解脫』。」
瞭解嗎?佛陀一連串跟他說這麼多,我們日常生活,從外面的境界一直思惟觀想,一直到我們自己的身心境界等等,一直到意識,一直到接觸到受與愛等等,這些事情若都瞭解,一切都是無常,這樣收攝下來,所造作你若能透徹瞭解,這叫做「心善解脫」。諸位,我們是不是心善解脫了呢?八解脫只有八項,我們瞭解了嗎?外面的五欲,那些染著,我們去除了沒?三界,見思惑,我們到底清楚了沒?只是這麼簡單,我們清楚嗎?佛陀向劫波所說的,世間形形色色,一直到我們自己的身心,這都是一樣,無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在緣這些境界。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若能瞭解,我們才有辦法還滅,滅這個緣,從無明一直緣下來到老病死憂悲苦惱,再由不得自己帶業再來。像這樣,一連串,要如何再回歸還滅回去,滅盡一切這些無明煩惱,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思惟。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很多人。「以不受一切法故」,已經背捨,背捨了那些無明,有染著的欲。「漏諸漏心」,已經解脫了,那些漏、煩惱無明,都得到解脫,所以「皆得深妙禪定」。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應該是在這八背捨中,我們也讀到這段經文,我們對八背捨會更清楚。接下來經文就說
經文:「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
經文簡釋:「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三明與六通」:阿羅漢所具之德。
*「八解脫」:棄捨三界染法繋縛。
*「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八解脫就是八背捨,再接下來說,「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三明六通就是阿羅漢所具之德。因為他們已經修,修起了過去一切,這三明六通。三明六通還記得嗎?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大家應該都記得。過去,我們都一直說過,也解釋過了,「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是他人一切未來世事,這叫做「天眼明」。我們已經很清楚了,佛法聽這麼久了,應該瞭解了,瞭解自己或是他人未來的事情。因為我們知道過去是什麼業,我們來到今生此世應該清楚,不必埋怨,過去就是造這樣的業,結這樣的緣,所以帶來今生此世,是好命、是歹命,人生是過得快樂自在,或者過得一輩子受苦煩惱不斷,這都是過去生所造作的因緣。我們知道過去是這樣,所以我們今生不必埋怨。我們這輩子能再遇到佛,佛法能入我們的心,我們瞭解了,所有過去的業,我們應該要斷、要盡。
「願消三障諸煩惱」,過去所造作今生的障礙,我們要好好用心,欠債還債,人家障礙我們,我們就要用什麼樣修行的風度來回報他呢?有人對我們怎樣,我們豈能再驕傲嗎?有佛法在身邊,我們豈能再懷疑嗎?我們明明知道貪瞋癡不可有,我們的貢高驕傲的心,豈能再存著嗎?因為人家對我們不滿,就是我們太貢高、太驕傲,我們自己要好好放下身段,如何與人結好緣。貪、瞋、癡常常說,故已經知道,但貢高驕傲,我們常常在不知覺中。有時候對人說話就是不客氣,惡言惡語,修行不就是要軟言善語嗎?但這一項我們常常沒有注意到,所以態度或者是語言就常常得罪人,這樣再重新結不好緣,都在不知覺中。我們的心眼不明白,就是還有無明存在。天眼就是心眼,我們自己的心眼、觀念還對自己不清楚,對別人也不清楚,別人有習氣,我們也同樣有習氣。別人能夠沒有修行,我們不能沒有修行。所以我們要知己知彼,知彼要知己,因為我們是修行者,所以我們要自己要明白。
我們也要明白他人,別人的習氣是這樣,我們要修行,是不是想要如何先改變自己的習氣,才有辦法改變他人?所以這就是明白未來世事,這輩子你怎麼和他結不好緣,來生就是這樣。所以要修行,修行要「漏盡明」。漏盡,那就是我們要好好修行,希望我們能接近菩薩,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才能接近回歸如來的本性,斷除一切的煩惱,這樣才能真正走在覺道上,斷盡一切煩惱,就是要接近,接近菩薩,接近佛所教法,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斷除,這個漏盡明。一切漏盡,這就是我們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這樣才能到阿羅漢。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就是叫做三達。六通三達,這是佛陀他的境界,若是阿羅漢就是到明白,但是還未通達,到佛的境界,那就是通達。前面我們也已經詳細解釋過了,這些法這段時間有解釋。
*「六通」:三乘聖者所得之神通。
*天眼通:明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明神足通。
六通呢?那就是三乘聖者所得的神通,就是天眼通,也就是天眼明,還有天耳通。現在要天耳通很容易,看,靠科技就有辦法從這個地方傳到西部,傳到全球,只要他同步將視訊的密碼打開,自然他就聽到,沒有秒差,現在這個時刻,不論臺灣,不論大陸,不論在美國,或者是……,反正全球,只要將密碼打開,聲音就聽到了。所以天眼通。佛陀的時代,他就已經體會到這種人間三理四相,物理、生理、心理,一切都透徹瞭解。從這些物理形態如何會合,如何將它分開,分開一切皆空,會合一切皆有,這是佛陀的覺,他的覺悟宇宙之間。
他心通,就要到佛的境界了,要不然就是要修行,修到真正的智慧,你在想什麼我瞭解,但是我們現在凡夫就無法瞭解。不過現在的醫療也可以,有一種催眠術,讓你睡著,讓你自己說出了你內心在想什麼,這現在的科技慢慢接近了。所以宿命通也是宿命明,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瞭解。神足通,神足通,現在到底是你來,還是我去呢?有一段時間,每天都和尼泊爾視訊連線,他們回來,我去,這是靠現在的科技,能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這不就是神足通嗎?千萬里之遙,來去瞬間就到達,這就是佛陀的覺性通達。漏盡通也叫做漏盡明,這都叫做六通,三明六通。
*「八解脫」:亦名背捨。
捨此淨潔五欲著心,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
「八解脫」,剛剛大概說過了,也叫做八背捨,捨「此淨潔五欲著心」。我們凡夫還有污染的五欲,占為己有,但是我們現在都要將它捨去,不只是沒有這種欲念占有心,連思想中,我們也沒有想要,我們的思想,連這個東西都沒有起愛的心,感受取著。你若是感受起了愛,自然就會去取,就有了。這個有感受就有愛,就會去取,就會有,這樣不斷不斷造作。所以連這種觸、受、愛、取、有,這樣的觀念都沒有了,叫做「淨潔五欲著心」。五欲不著於心,完全捨,捨這些淨潔五欲著心,那就是色界。雖然有這些物質形式,但是連這些心都不執著了,都沒了,全部棄捨。所以已經「發無漏智慧」,我們的心,我們的無漏智慧,已經開始成長起來,自然就能「斷三界見、思惑」,都完全盡了。見思惑盡叫做無漏,無漏的智慧,有了無漏的智慧,自然就能斷除三界的見思惑,完全盡,自然就證阿羅漢果,聲聞、緣覺的果位。這已經背捨之後我們得到解脫。
*淨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麤弊五欲,名為不淨;若色界、無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淨潔五欲。
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再次清楚來解釋「淨潔五欲」,意思就是說,若欲界的色、聲、香、味、觸,這是麤弊的五欲,這很粗,一說就知道,你貪色,看到東西就想取,聞到味道就起口欲、想吃,這都是很粗的東西。這種欲界凡夫,這個欲麤弊。我們在〈信解品〉,長者著了麤弊垢膩之衣,引導孩子要好好取著財寶。
那就是因為他將珍珠瓔珞寶貝先捨棄,著起污垢的衣服,去接近他的孩子。那就是在佛的境界,他這樣再來人間,與人間同樣的生活。人間同樣有五欲,貧窮子就是貪著在五欲中,父親就是要再去找孩子回來,就是要與孩子走同樣的路,才能找到孩子回來。同樣的道理,所以五欲,色、聲、香、味、觸,這都是麤弊的五欲。所以「名為不淨」,在人間這些五欲就是不淨。
若是色界、無色界的色、聲、香、味、觸是潔淨的五欲。因為就是這些東西他們不需要了,欲念,男女之間的欲通通都不需要了,所以這叫做潔淨。但是修行,連潔淨的五欲都背捨,都不要了,連這個思想也沒了,所以這叫做淨潔,捨淨潔五欲著的心,都捨去。「無漏智慧」,那就是「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二乘聲聞、緣覺,就是他有這個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因為有這些智慧,所以他斷除見思惑,沒有漏掉智慧,自然這個就不會漏。漏,這個漏就是一切煩惱。沒有一切煩惱,自然就不會落入生死中。不漏落煩惱,就是沒有無明讓我們墮落生死中,沒有為了無明將我們拉到生死中。所以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大家很清楚了。
經文簡釋: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其數量之多,喻千萬億恆沙數之多,聞法之眾。
「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意思就是說,說法從第一次轉法輪,就已經有千萬億人來了,何況無數,一二三四表示是無數次,從初次轉法輪開始,就一直無數次不斷說法。所以「其數量之多,譬喻萬億恆河沙數之多」,這是聞法的人。聽法的人愈來愈多,說法,無數次的說法,能聽到法的人愈來愈多,所以叫做二三四次,表示很多開始不斷一直說法,聽法的人就「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就是無數,很多的眾生。
*初說四諦十二緣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得道,說是法時,聞法得悟者轉多於前。
「初說四諦、十二緣法時」,就已經有「六百萬億那由他得道,說是法時」,聞法得悟者愈來愈多,從第一次開始說法,就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何況無數次不斷不斷說,就如我們開始講《法華經》,「如是我聞」那一天開始,一直到現在,天天,每天這樣說,每天說每天聽,每天就是愈來愈增加同樣的意思,所以聽法的人就愈來愈多。學佛說法,就是從佛陀開始。佛陀的說法,就是從過去無量劫以前,多久呢?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到底又是多久?塵點劫。塵點劫,這個塵、點,塵就是恆河沙。恆河沙,在印度,因為佛生在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印度,古印度的恆河,現在還在的恆河,恆河橫貫北印度,恆河的沙是很細。
過去在四五十年前,煮雲法師,老法師去過印度,在印度,他就將恆河沙,去到了印度,當然他會去走恆河沙,走恆河沙,他就收恆河沙帶回來,他要來花蓮精舍時,就用小小的罐子裝了一罐的恆河沙來。就跟我說:「我去過印度佛的出生地,我走過了恆河,我在那裡帶一些沙回來,也送你這罐沙。」拿到那罐沙,心就想:這罐沙這麼小罐,我若要來一一地算,哪有辦法?根本沒辦法,那個沙是那麼細,要如何算起呢?光是手指這樣沾起來,貼在沙上,沾在手指的這些沙我都沒辦法算,我要如何算那罐小瓶子裡面的沙呢?
但是佛陀的譬喻是塵沙劫。佛經中都是用塵沙劫,一塵一沙一劫,就是一塵,就是小小這樣很細的灰塵,與沙土,塵比沙還細叫做塵。塵,就像我們的椅子桌子幾天沒擦,你用手摸一下,桌子出現一痕,手就沾了灰塵,那叫做塵。沙比塵粗一點。所以這要用塵沙來譬喻數字,實在是沒辦法。才會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這是佛陀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從無數劫、塵沙劫前,大通智勝佛性人人本具,人人與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通我們現在的凡夫,凡夫心通大通智勝佛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麼多的法,到底我們要從何學起呢?就像八解脫,八解脫我們若透徹瞭解,八背捨完全背除,去除,若這樣我們就「還滅門」,就能回歸到佛清淨的本性。我們若好好用心,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沒什麼困難,只要我們時時好好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