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9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一笑而已
不解之眾心存疑惑
我們聽法,到底是上士還是中士,或者是下士呢?聽法,我們到底有入心嗎?有用心嗎?有真的受用嗎?這要看個人的根機。在這地方,根機已經清楚分出來了,我們是有智慧的人呢?或者是平平庸庸,中根機的人,或者是庸庸碌碌下根機的人?我們自己在這地方可分出來。上士,那就是有智慧,利根機的人,他們若是聽法,聽了之後,起歡喜心,拳拳服膺,佛法無上難遭遇,這是瞭解法很珍貴,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微妙法。到底我們過去生是不是有這個緣聽到這個法嗎?即使有緣,我今生能再聽到佛法,從內心起歡喜心,我們要趕緊好好把握著,拳拳服膺,捨不得將這法放棄,法入心,化為己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上士,是上根機有智慧的人,聽法就是勸而行之,很殷勤。
難得遇到的法,我現在遇到了,法,我受用了,法就是我的慧命,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將我所瞭解的法化為了己有,待人接物,應接自如,能感動人、化度人、勸誘人,讓人人能夠接受法,起歡喜心,信受奉行,這就是上上士。若是中根中機的人,這樣叫做中士。中根中機,他聽經聞法,聽的時候歡喜,瞭解了,但是很快就忘記了。或者是聽來好像聽懂了,「我聽懂了」,但又好像聽不懂,聽懂或者是聽不懂,聽得懂的,歡喜聽,但很快就忘記了,這是中根中機的人,法雖然有聽進去,卻不會放在心裡,一半一半,歡喜聽,聽的時候很感動,但是就是不會放在心裡,與日常生活好像沒關係,這就是中根機的人。
若是下士呢?就是根機下劣的人,聞道一笑而已。「這些人只是常常說這樣的話,這些人那麼認真在聽,這與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樣一笑置之。若是下劣,比下劣更加無緣的人,他雖然聽到法,知道人在說話,知道大家聽法,但是對自己來說,一點都沒興趣,不只是沒興趣,內心存著很深的疑惑,這種不解之眾,心存疑惑。他不瞭解,還不肯問,還不肯聽,還不肯去理解,但是心中偏要存一個疑。這樣的人,連下士都不及,何況說中士、上士呢?這種排斥法,不肯聽,不想接受,不想去理解,只是要心存懷疑。若懷疑,就生出了誹謗,這是愚癡啊!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既得人身又得聞佛法,我們到底要用上根機來接受佛法,或者是要用中根器來聽法,或者是像下士,下根機的人,「這些人到底為何一定要聽?為何一定要說?再怎麼說都是這些,這些人再聽還是這樣。」這種下士聞道是一笑置之,就是這樣而已,聞法是一知半解,這種一知半解,還有必要聽嗎,再聽也是這樣,聽一聽就忘了,所以,「好像跟我也沒怎麼樣應用得到。」雖然聽了,但是對自己一點都沒有改變,這就是下根機。
我們學佛要把握人生,失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不聽法,或聽而不受用,或者是不要聽又起懷疑,人生易過,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輩子也是很快過,生、老、病、死,有的人連自然法則都來不及,那就是無常,到底有年齡幾歲呢?有的人,生下來沒幾天的時間,發生無常,逝去了,或者是很多就是年齡不一,但是一場無常來了,連要等到老的機會都沒有。你看,這樣的人生,真的是要如何等呢?人生就是苦短,就是短時間,難得人身,我們要好好把握,道理要多聞,我們若是不肯聽,可能在哪一天無常來了,由不得自己,到底要在哪一道?我們都不知道。是不是再得人身?或者是不由自己,往他道去了?這我們也都不知道。未來變成怎麼樣,都不知道。不如趕緊把握現在,現在能聽,我們就要趕快把握,佛法難遇,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要好好用心。
在很長的經文中,我們若是很用心,全部體會,那就很難得了;無法全部體會,就是有聽,多少聽一些,存一些在心中,就能多少改一些,人生總是有進步。這種有進步的人生,多少改一些,法有入心來,也有一點種子,讓我們來生有因緣能夠再遇佛法,我們若能這樣,也是很好啊!或者是下士,聽法,聽了之後,一笑置之,沒將法全都入心,最起碼也已結了一分的緣。對佛法,不要起惡念。若不解之眾,心存疑惑,這樣就很危險了。雖然知道有佛法,卻是不解,不只不解,還存疑,不只是疑,由疑生惑,由惑起無明,一點點外來的風聲,一人吐虛,他就真真實實將虛無的妄執著起來,這樣就很危險了。不解、不知,心存疑惑,誹謗,這也就是破壞了佛法、破壞真理,這個業就很深了。
佛陀就這樣警愓我們,像這種不解不知、心存疑惑,我們能用小法循循善誘,一下就給他大法,他不只是不接受,要他利益他人,「我自己顧自己,為何我還要兼利他人呢?」心存畏懼。或者是修行的時間要那麼長,一步一步按步來,我不如去找一蹴就可得的方法。」這種不必付出就能得到,這種邪知邪見,若這樣,就是不斷在疑惑中產生,五鈍使、五利使,這種的人都是不能聽法的人。總而言之,人生要聞法,接受法,要能夠身體力行,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已經有這樣的因緣,因緣會遇了,我們要好好把握,聞、思、修,這我們要用心。前面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頌通利。」
我們昨天說過了,聽法,我們要追求至高無上的法。十六王子聽了法,歡喜,想:還有無上正等正覺,還有要與佛同等的知見,所以十六王子懇求,懇求大通智勝佛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就是佛知、佛見,無上正等正覺。開始說了,這些沙彌拳拳服膺,這樣的上上士,拳拳服膺,又受持諷頌通利。聽了之後,就再重新誦佛所說的法,聽進去之後放在心裡,又常常拿出來複誦。這就是讀經不是一次而已,要不斷讀,所以提倡人誦經,誦經就是要你常常不斷自我提醒,這本經說過的,我們要再誦。就像我們早上除了拜《法華經》,要不然就是誦《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經》的開頭,佛還沒說《法華經》之前,就是先講說《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講完了,結束了嗎?還沒,因為《無量義經》內含的道理「甚深甚深,真實甚深」,你們也應該都有讀到。這個「真實甚深」到底在哪裡?就是眉間放光,照萬八千土,入定了。所以《法華經》就是要來解釋「甚深甚深,真實甚深」的道理,那就是在《無量義經》。要大家時時不斷不斷複誦,不只是複誦,還要去體會、了解,了解之後,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就是諷頌通利。不只是誦入內心,在人、事、物應用通暢,利益眾生,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
經文:「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
不只是誦經通利,又是完全整部經,法,完全攬入我們的細胞之中,成長我們的慧命,這叫做「皆悉信受」。「信為道源功德母」,何況受持在日常生活,人、事、物中,無不都是在法之中。我們的對待、應對,無不都是法,這樣的受持諷頌,信受奉行,這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要用上上士的心態來好好把握聞法,法聽了,入我們的心,是滋潤我們的慧命。來,下面再接下來這段經文,除了十六沙彌之外,其中又有聲聞,
經文:「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經文簡釋:
「聲聞眾中,亦有信解」;雖是聲聞,遇說法華,其中亦有生信解者。
這些聲聞眾中,聽了無上甚深微妙法,是佛知、佛見,無上正等正覺。聲聞聽了,一部分的人信解了,十六沙彌完全信受了,聲聞眾中亦有信解,有信,也了解了。聲聞雖然從聲音聽法,也「遇說法華」,也遇到在講《法華經》時,所以其中就是這樣,有信、有解的人。這是難遭遇,這些聲聞修行也能聽到《法華經》。因為印度很大,佛陀的時代,講經的地方在靈鷲山。佛陀走很廣的地方,隨佛出家的人也很多,但是不可能出家眾都跟在身邊,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不一定大家都能到齊在靈鷲山,所以有的人有辦法遇到佛,在佛的身邊,又能聽聞《法華經》,這樣信解,是多麼有福啊!
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也是一樣,用很長很長的時間,同樣普遍去度化眾生,同樣用很長的時間說法,同時能夠因緣成熟,講《法華經》,也就是只在一個道場上。雖然要來聽法,實在要用很長的時間,從開始,我們就聽到、看到這樣的經文,梵天王從十方而來,每一位來了,就是這樣,距離這麼長、這麼遠,要用很虔誠的心才能夠到達,難得、難遇啊!十六沙彌出家來修行,在聲聞眾中,智慧超越,他們所追求的是佛知、佛見,所以請佛大轉大乘法輪,大通智勝佛這個時候才開始講《法華經》。所以說,不是人人都這麼容易有機會聽法,要看因緣。因緣既是難遇,能夠得到佛法,但是要能夠真正拳拳服膺、接受的人,也是不簡單。
所以,除了接受、信解的人,「其餘眾生千萬億種」。還有其餘眾生,就是在平常時,但說十法界的眾生。在這個過程中,但說十法界之眾生,十法界眾生就很多了。十法界,光說是欲界,我們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凡夫世界的眾生有多少種?光說我們看得到的,我們知道的動物,人物、動物,光說動物就有多少?同樣在眾生之中。人類,光說人類,全球,雖然我們知道七十幾億的人口,這七十幾億的人口,真正能聽到佛法的又是多少?聽到佛法,語言不相同,有這樣的佛法聽,要經過翻譯再翻譯。
看看我們在南非,一些菩薩他們的語言,他們也很想要聽法,卻是我說的台語,他們很想要了解,就要透過翻譯,翻成英語。英語,會聽的人也不多,就要再翻譯成祖魯族語,祖魯族也又有好幾種的種族。就如在我們臺灣,不一定人人都聽台語能聽得懂,台灣人,還有客家人,客家人的客語又有好幾種,原住民也是又分成好幾族,是十二大族呢?或者是九大族呢?總是各個族的語言也各不相同。所以光是說人類要聽法,能夠透徹了解,實在是很不容易。
經文簡釋:
「其餘眾生千萬億種」;常途但說十法界之眾生。
*「今經中云」:千萬億種,乃約眾一差別根性,其類不一。
所以「其餘眾生千萬億種」,很多種,光是人類的種類、種族,就已經很多了,何況人物也是動物中的一種生物,其他的眾生的形類更多。所以,平常佛所說的十法界的眾生都包括在內,所以稱為「千萬億種」。所以經中所說的千萬億種,就是「乃約眾一」,眾中的一類,很多種的眾生的一類,就是說人類。很多種眾生的一類,很多眾生的一類,就說人類就好了,但是人類也是差別根性,其類也是不一。就如我們昨天說過了,那位六歲的小女孩說:「我的心很特別,人人的心都是很特別,都是不同。」就是這樣,人人的心都很特別,人人習氣都不相同,所以,雖然是眾中之一,很多眾生類中,光說人類一項,但是,光是人類,種族就有這麼多,人類除了種族多,人人的心又都很特別,都不同,習氣也都不同,所以根性其類不一,人的根機、人的習性都不一樣,所以有千萬億種。
經文簡釋:
「皆生疑惑」;是等初機,根力淺故,聞說深妙,不能解了,所以其疑將非魔說,惱亂我耶,如今靈山退席之類。
這就是其餘眾生,除了聲聞、緣覺在道場中聽法的人,其他的人,千萬億種的眾生皆生疑惑,這些都是生出了疑惑的心。聽不懂,不要聽,聽了之後疑問很多,或者是連聽都不要,這樣生了疑問,這樣的人是這麼多。你們想,我們能在這裡聽法,是多麼珍貴的事情,光是人,就有這麼多種,百千萬億的種類,根機不同,要來接近、聽法的機會也很少。所以,像這樣我們是不是要很珍惜呢?所以,這麼多,多數多數的人都是生起了疑惑。所以「是等初機」。在那裡聽經的人,聲聞,「是等初機,根力淺故」,他的根機,他能信受的力量,理解力實在很淺,所以「聞說深妙,不能解了」。他的信根還很淺,根力還很弱,這種的智力還很弱,若要聽聞甚深的妙法,就不能解了,無法透徹了解。
所以心會起疑,「其疑將非魔說」。經典過去說過了,有的人懷疑,懷疑到底這是不是魔說的呢?會抱著懷疑。在印度的宗教很多,聽到佛法,無法一下子就起信心,他就是「將非魔作佛」,聽到佛講這樣這麼深的法,他也會懷疑。我們在前面〈譬喻品〉中也是這樣,有很多人在起懷疑的心。在這個地方,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裡,同樣也是,有的根機較淺的,開始要講《法華經》,也是很多人懷疑,所以,這到底什麼樣的法是正法,或者是非正法呢?這種懷疑的心,是不是魔說的法來惱亂我們的心?這種懷疑。如今靈山會上,他們就這樣退席了。就如釋迦牟尼佛開始答應要說,就五千人退席了,大家應該還記得。因為他的心有懷疑,所以無法真正信受。
*沙彌信受、即頓悟菩薩,為上根;聲聞信解,即漸悟菩薩,為中根;餘眾須因疑啟悟,為下根。
所以,在那個道場裡,沙彌能夠信受,沙彌的根機已經是上士聞法了,勤而行之,是上根機的人,他們請法,他們信受,諷頌通利,沒有一點點懷疑,他們的信根深、根力強,所以沙彌信受,一聞則頓悟。所以他們了解了,大乘法就是要自利,兼利他人,行菩薩道,他們完全了解,這就是上根,就是上士聽法,所以能殷勤精進。若是中根,就是漸悟菩薩,這就是中根的人。或者是其餘的眾生,就需要因疑啟悟,這就是下根。聽了,一半一半,好像聽懂,又好像聽不懂,但是這就要用心,慢慢來培養他,至少他也有種下了這樣的種子,也有這樣的因。雖然一半信、一半疑,半信半疑,但是,慢慢來,他也有啟悟的時候。
*此諸千萬億種眾生,或居聲聞地,或居辟支地,或處凡夫地,本具善根,但未成熟,故尚須如來喻化也,故曰三根領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如是十六王子。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聲聞中有信不信。
*「下士」:聞道大笑而已,不解之眾而生疑惑。
這就是「諸千萬億種眾生」,這些千萬億種的眾生,「或居聲聞地」。在聲聞聽法,也有半信半疑的人,雖然聽法,隨佛出家,但是他的信根不深,根力不強,所以聽聞佛法就還有疑。與這千萬億種眾生之中,同樣也有聲聞人。或者是辟支佛,辟支佛已經是獨覺了,但是對法還不透徹,還是守在獨善其身,雖然了解佛法微妙,自己歡喜自己的修行,他就不願意兼利他人。他懷疑、擔心,擔心自己是不是會被人影響了,怕自己的力量不夠,怕一失人身,他也很怕。所以「辟支佛地」,已經證辟支佛地了,他們也是遲疑,不敢接受大法。
「或處凡夫地」,何況在凡夫地的人呢?「本具善根」,在凡夫地有善根,但是未成熟,這樣的人,「故尚須如來喻化也」,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言詞來為他們教育。《無量義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深在那裡呢?就是去救濟眾生,這就要用種種的方法來為他譬喻,為什麼你要行菩薩道呢?為什麼你要去利益眾生呢?等等,要用種種因緣果報、事相,這樣來開導。這就是佛要為這麼多種根機不同的人,適應他們的根機,這樣來說法。所以「三根領悟」,讓這三根機的人,這些都是有心修行的人,有心聽法、聞法的人,有上士、有中士、有下士。
上士聞法就是勤而行之,中士聞道,就是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就是一笑置之。就如我們凡夫,雖然有善根,但是對法沒有很認真,像這種,未成熟,本具善根,但是善根還沒有很成熟,像這樣,需要佛陀要再努力,佛要適應三根。這就是我們要多用心,我們到底是要當下士聞道,一笑置之呢?還是努力一點,中士聞道,若存若忘。難道我們只要一知半解就好了嗎?我們要再努力,要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我們要身體力行。這三種根器,我們要好好用心。接下來,經文再說,
經文:「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經文簡釋: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大通佛世,人壽長遠,說少法華滿八千劫,中間未嘗有休息時。
佛講了前面那些經之後,都沒有休息。講經,隨著眾生的根機,這樣不斷、不斷,因為要普被三根,成熟的人已成熟,將要成熟的人,我們要再繼續,未成熟的人,還是要再努力地教化。所以,佛雖然講經,還是「於八千劫,未曾休廢」,很長的時間無休止。大通智勝佛世,就是人壽很長,說少《法華經》,滿八千劫。光是《法華經》,在二萬劫之中,佛說《法華經》,於八千劫。光是說《法華經》,其他不說,光說《法華經》就要八千劫。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是七年,大通智勝佛是八千劫。所以當中,在這八千劫當中,「未嘗有休息」。不只是講經而已,當中還有很多人,不了解的,還是同樣要跟他還是有問必答。就這樣,日常生活隨機逗教,不只是講經時講經,還要適應眾生,人、事、物,隨機教化。
*釋迦佛世,人壽短促,說於妙法,但止八年,修短隨緣,法無異味。
所以,釋迦牟尼佛世,「人壽短促,說於妙法,但止八年」。法華七年,到了他最後入涅槃,要講《涅槃經》,這樣是八年。因為佛是八十歲入滅,四十二年之後才開始講《法華經》,所以說《法華經》雖然是說七年,其實到了涅槃這個時候,他再講說《涅槃經》。要講《涅槃經》,還是又有四諦、十二因緣法,在最後,也是這樣再循環一次。這就是佛在人間,人壽八十歲,八十年,但是說法,其中就有四十九年了。所以「修短隨緣」,修行的時間很短暫,以大通智勝佛來說,比起來實在是很短。隨眾生的因緣來說法,所以「法無異味」。雖然從第一場初轉法輪,到了最後,涅槃前所說的法都是一樣,這是釋迦佛雖然有分三乘法,其實是一味一乘法。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顯說經時節之長,如燈明六十小劫,不起於座。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那就是大通智勝佛,表示經,顯說經的時間很長。釋迦佛的時間很短,但是大通智勝佛的時間很長,就如燈明佛,日月燈明佛,六十小劫,也是同樣說經,一坐下去開始說法,他就要有六十小劫,何況說大通智勝佛是用八千劫。這就是我們要多了解,時間真的很長。到底這樣是不是真實嗎?光是用我們人間所知道的這個壽命,水星,它的一年,公轉周期,一年才是地球的八十八天而已。金星呢?它的公轉,叫做一年是二百二十五天,還不到我們人間的一年。地球呢?公轉一周年是三百六十五天。這是同樣在星球世界,在太陽系裡,我們地球就比金星與水星,它那裡如果有壽命,時間我們比它長了。不過,若是在火星,時間就很長了,約一年十個月又十八天,這就是在火星。
土星呢?就更長了,土星,它的一年,就是我們二十九點四六年,這感覺很長。天王星更長,八十四點零七年,若是在海王星,它的一周轉是我們人間已經約一百六十五年了。它這樣轉一圈,差不多是我們的三世。看,這就是距離、時間不同,所以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在日月燈明佛的時代,他們說的時間,與我們的人間真的有差別。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講的經,佛的智慧就是要告訴我們,虛空宇宙,所有世界的生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生態不同,所以我們應該要對佛生起很恭敬,他的智慧是虛空遍法界,我們想要了解法,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