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10/1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10/17晨語簡記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17, 2015 6:31 pm

20151017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能信恆持不懈,先歎其德,後勸親近不違;
恐其得度復又不信,起懈怠,故勸進之意;
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退,當得一實乘法。


       我們前面一直在描述大通智勝佛,他對十六沙彌的見證、讚歎,見證十六沙彌的過去,讚歎十六菩薩沙彌廣度眾生,這麼多。有信,但是也還是有疑惑,這種聽法還有疑,十六沙彌還是一一為他們解惑。有疑惑的眾生,經過十六沙彌這樣一一解釋,將大通智勝佛他所說的大乘法,《法華經》,這麼深奧的道理,一般人聽了,但是不瞭解,還有的人聽進去,又還是有疑惑。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十六沙彌代替大通智勝佛來解釋,所度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就是以沙彌所說的法,深入內心,結了這分很深的緣,隨著十六沙彌生生世世修行的國土而成就。


      所以「能信恆持不懈」。十六沙彌既然過去是這樣,現在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又有這樣的成就。大通智勝佛出定之後,恐怕聽法這些人對沙彌的年齡起疑惑,或者是不相信十六沙彌能說深奧大法,所以在出定之後,就是要讓大家對十六沙彌更信解,不要懈怠。所以就一直讚歎,讚歎十六沙彌在過去無量數佛的佛所,已經是修行、供養,所修的德已經很成熟。就是希望能讓人人知道,雖然他們的年紀輕,但是過去所修行的,是已經無量劫了,不斷薰習。德,其德行也是已經成熟。


       所以,後面就是不斷地勸,勸這些人,聽佛,聞法的人要好好地趕快親近,不要信了又退失道心。所以先讓大家瞭解沙彌的德行,後面再勸解大家要數數親近。昨天聽過,應該還記得。希望大數數親近。數數親近就是累次、累次,很常親近。親近,要相信,不要有所違背,就是要一心相信就對了。這是「恐其得度復又不信」,擔心這些人聽十六沙彌所講的法,大家相信,相信之後,已經得度了,得度了,又懈退,又懈怠退失這念心。我們常常都有這樣,現在的人也是這樣,開始相信時很熱心,很精進,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地信心退失,慢慢地懈怠心起,現在的人,很多都是這樣。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也是擔心,現在相信,很快就退失的道心,所以大通智勝佛也有這樣的擔憂。「恐其得度復又不信」,不信,又起懈怠的心。因為這樣,在大眾中,再勸進,勸大家好好地精進。遇到佛法,何其難得啊!既遇到佛法了,要好好信受入心,要精進,這是大通智勝佛的心意,他的慈悲。好不容易聽到佛法,能夠相信,得度,不要再退失道心了,可惜!


      所以,大通智勝佛的用心。十六沙彌在佛入靜室這段時間,八萬四千劫,他們還是為四眾來講說,大乘法包含三乘。就如釋迦牟尼佛,他在二千多年前,靈鷲山這個道場,已經過去的四十多年隨眾生的根機說法,但是佛陀的本懷,想要跟大家說的話,一直等待到四十二年後,不得不說了,眾生的根機還是有停滯在小乘、中乘。但是佛陀就是希望人人要進步到大乘法。所以,《法華經》的開講,就要包括過去的小乘、中乘,現在在靈鷲山開講,他必定要三乘都包含,希望小乘、中乘人聽到大乘法,能棄小就大,這是佛佛道同。我們的釋迦佛是這樣,過去的大智勝佛也是這樣,所以他說,十六沙彌他們所講說的法,在那個道場之中,「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退」。


      在道場中,三乘,小乘、中乘,發心修大乘的人,都共同在那個地方聽十六沙彌分析大通智勝佛的法,大家信解,同時也受持。若能這樣繼續受持不退,「當得一實乘法」。大家,不論你是小乘、
中乘與大乘,全都能同時能得到一實乘法。這是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沙彌做見證,同時也就是勸誘人人一定要相信。用心良苦啊!佛佛,每一尊佛都是一樣這念心,就是開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同等。但是要能體會瞭解,沒有那麼容易。眾生性、如來性是同等,不只是人類,一切眾生是包含所有的生靈,同樣都有佛性,共同的佛性。


      昨天德懋(常住師父)給我一則很感人的新聞,動物有靈性,證明與人性是一樣。在美國舊金山動物園裡,有一隻猩猩( Koko),已經是四十四歲了。這隻猩猩四十四歲,很聰明,動物園裡的人都會教牠,教牠手語,雖然無法和牠說話,但是教牠也會工作,與人一樣。要讓牠通人的語言,無法發出聲音說話,卻是教牠手語。牠竟然已經學會兩千字的英文單字,而且懂二千個單字,二千個。牠學到「貓咪」,貓咪就是貓,牠學到這裡,牠很高興,牠也用手語表達,表達牠想要收養貓咪,想要收養貓。


       動物園的管理員看到這個手語,牠有這個心願,想要收養貓,就趕快去抱一隻貓給牠,這隻貓是在牠生日那天送牠,牠的生日就是在一九八四年這一年,牠的生日,算起來已經三十多年前。他就抱一隻貓來送牠。牠將這隻貓養得很好,年久月深,真的像母女一樣,如母子一樣。最近,最近又收養兩隻,他為牠們取名,動物園的人為牠們取名,一隻叫做「灰女士」,一隻叫做「黑女士」。一隻比較灰色,一隻完全都純黑色的,所以他們就將牠們取名。現在收養兩隻給牠,很高興,每天很快樂,好像這「毛毛家庭」,牠們身上都有毛,所以動物園的人看牠們這樣一隻猩猩、三隻貓,他們將牠們取名叫做「毛毛家庭」。這個「毛毛家庭」很有魅力,很多人都會來看牠們。這個猩猩有人性,這種愛,也有母愛,動物也具足了這樣的母愛,失去母愛的貓也能得到這樣猩猩,同樣如母親,雖然不同類,卻也是這麼相處得那麼融洽,動物有靈性。


       所以,佛陀這樣跟我們說,說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要相信。既然眾生與佛同等,佛陀告訴我們,過去無量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道場中的十六沙彌,那個道場。大通智勝佛也說十六沙彌未來還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將來也會成佛。時間,雖然所說的過去是那麼長久,未來還是那麼長的時間,將來成佛,我們應該也能相信。看看四十四歲的猩猩,在三十多年前,牠就開始有這分聰明,學會手語,看,將近三十多年來,牠們成就了這樣的一個家庭,動物就是這樣,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牠們的本性不退,同樣的愛無退失,那種和氣,和合的心志,同樣。牠學會人的手語,與人能通,與動物能通。看看,像這樣,我們就要相信,時間,動物就能維持那麼久的時間,這種母愛,一個家庭的溫暖,動物都能認定這個家庭,動物與人的人性都一樣,時間也是那麼長。我們人的時間,與佛所說的時間,其實佛所表示的時間有他的含意在,所以慢慢會解釋時間的觀念。所以,我們首先要先相信,佛經每一段,都有它的真理隱藏在其中。來,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這是要描述十六王子,就是這樣無量數劫,無量億劫前,就是這樣一直在佛的道場修行,供養受持,同時也所修行的每一生世,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都是與菩薩共處在一起,所以「與菩薩俱」,菩薩為眷屬。「從其聞法」,大家都是這樣互相為善知識,這十六沙彌為他們說法的這些人,同樣的,與十六沙彌一樣,也是常常共處一起,常常都是互相修行,互相啟發,互相解疑,這是互為眷屬。所以「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一直過去、未來,同樣的,即使到現在,所說的現在是大通智勝佛時代,那個「現在」猶未盡,「于今不盡」,意思就是說大通智勝佛之後,還是與菩薩俱,生生世世繼續結這分緣。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見證其過去於無量億佛所,長時、無間、無餘、恭敬修,入人群度無量眾。


        現在就是釋迦佛說的了,釋迦佛就說,「諸比丘!」佛面前的弟子比丘,「我今語汝」,我現在跟你們說,「彼佛弟子十六沙彌」,所說的「彼佛」,那就是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道場中的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敘述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那個道場的情形,已經告一段落。現在開始就是釋迦佛向大家說,過去那些沙彌,現在已經都各人在不同的國土,有緣的國土,已經都成佛了。這就是表示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見證,他們的過去,在無量千萬億劫佛的地方,十六沙彌不只是在大通智勝佛時代,大通智勝佛以前的以前,同樣很長久的時間這樣在修行,時間就是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修。


      這麼長久,從大通智勝佛的過去,就是這樣不斷修行,很成熟了,來到大通智勝佛這個道場時,大通智勝佛講法後,入靜室,他們各人能這樣承擔起這個責任,有人有疑惑,他們開始為大家說法。這就是表示從過去一直到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又為他們見證,未來還有很長久的時間,還會繼續修,將來能夠成佛,為他們作證明。可見十六菩薩沙彌,他們在很長的時間,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他們就是這樣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這樣的恭敬修行。在每一個道場,每一生世,都是這樣恭敬供養諸佛,他們用身體力行為供養,恭敬供養。未來他們就入人群中度無量眾生,就是這樣不斷長時地循環。所以這就是釋迦佛要跟大家說,這十六菩薩沙彌就是這樣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修,不斷修行。現在大家都已經成佛了,每一尊佛在不同的地方。


*大通智勝佛,暢談十六菩薩古往因緣。遂即釋成今日諸佛之名號,並度化有緣眾之國土名稱。


       所以,大通智勝佛表達過去,「大通智勝佛,暢談十六菩薩古往因緣」。釋迦佛來說大通智勝佛、十六沙彌那個時代,大通智勝佛讚歎十六沙彌古往的因緣,這是過去的因緣。「遂即釋成今日諸佛之名號,並度化有緣眾之國土名稱」。大通智勝佛除了說過去的因緣,未來這些沙彌將來也能在不同的國土成佛。一直引述到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已經成佛了,各人成佛的名號,並度化有緣眾生的國土名稱。這是在大通智勝佛談古,釋迦牟尼佛引古談今,過去,他們過去過去是這樣,現在這道場上的人,未來他能怎麼成佛,而且各人都有他成佛的名號,各人都有成佛的國土。


一、明成佛:為利益一切群生故,即十六沙彌皆得正覺,現在說法,成為今無量眷屬。二、顯異名:成佛名號,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及有緣處隨所應度:即八方諸佛國土等是。


       所以這也分成了「明成佛」,成佛就是「利益一切群生故」。所以他一定要修行,修行一直到了覺悟,覺悟了,來利益眾生。各人,十六沙彌各個為了要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所以一定要修行,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生生世世供養,用他的行為來供養諸佛,這樣一直以來。這些人就是在大通智勝佛道場上的十六沙彌,已經現在全都得正覺,現在說法,成為現在有無量眷屬。這是表示大通智勝佛要很明白讓大家瞭解,十六沙彌的過去,以及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未來將成佛,這些已經成就有緣的眷屬。佛要成佛,若無緣,與眾生無緣,他無法成佛。記得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二人同時修行的時代,這個故事曾向大家說過。古雷音王佛(一說是「弗沙佛」。)要為他們授記,兩個人都能同時受記,但是總有前後成佛的人。他所選擇的,選擇釋迦菩薩。古雷音王佛就向大家解釋,為什麼會先向釋迦菩薩授記呢?因為釋迦菩薩所度化的眾生因緣成熟了,彌勒菩薩雖然智慧成熟,但是他的眾生緣還未具足。所以我們常常一句話說:「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入人群,造福人群、造福緣,這是很重要。


       所以,釋迦佛一直期待人人接受大乘法,入人群中,在人群中去見苦、磨練,消除自己的無明煩惱,在苦難中去體會苦、集、滅、道的道理,在苦難中發心,發願度眾生。這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所以「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修德立號,立名號,這就是成佛各有名號,隨他所修的德。「釋迦牟尼佛」,解釋的名稱叫做「能仁」,很「能」,「能」就是有辦法,眾生,有法度眾生,無事不能,這就是「能」;「仁」就是仁愛,慈悲。「能」就是智慧,「仁」就是慈悲,所以慈悲智慧具足,叫做「能仁」,也叫做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他修的德,以德來立號,所以「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各個佛都有他各別的名稱,就如我們修行人有名、有號,同樣的,我們在修行,我的名、我的號,都有,大家都一樣。


       所以「及有緣處隨所應度」。這已經隨所應度分成八方。八方,就是東方,東、南、西、北,又有東南方、西北方等等,這就是分成八方。經文後面,八方成佛的名稱會一一表達出來。所以,人人已經都是到有緣處,你有結過緣的地方,「隨所應度」,那些眾生,你應該要去度化。那就去了,在那個地方修行,成佛,度眾生。


經文簡釋:
「諸比丘!我今語汝」;佛語含意深長,示相古今:諸比丘!*「語汝」:王子今皆成佛。


       所以「諸比丘!我今語汝」。「佛語含意深長」,佛所說的法,語中有話,話中有言,言中有理,所以不論是言語,都有很深奧的道在其中。所以「示相古今」,表示過去的過去,無量劫前,同時那個無量劫前的過後,長時間一直到現在。「諸比丘!這樣跟你們說,十六王子今皆成佛」,現在都成佛了。


經文簡釋: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覆述彼十六菩薩沙彌。聞法、持法、傳法、度化眾生慇切。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覆述十六菩薩沙彌那時候,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聽佛說法的情形,聽過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用很長的時間,大通智勝佛說三乘法,隨眾生的根機說小法,談談中乘,將來回歸於大乘。所以十六沙彌用心懇求,「佛啊,希望佛能更詳細解釋大乘法,大家所追求的,是要與佛同等的見解,要求得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見解。」我們大家應該還記得,十六沙彌請轉法輪,是希望求得與佛同等的佛知見。所以他們在那個道場聞法,持法,傳法。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已經做到了。聽法,很用心聽,聽了之後,信受奉行、持法。同時,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他們開始傳法。如這樣度化眾生的心殷切,這是十六沙彌要度化眾生的心很殷切,很用心。


經文簡釋:
「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十六菩薩沙彌,今皆已成就正等正覺。


        所以,因為這樣,一直從大通智勝佛一直到現在,「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六沙彌菩薩已經現在全都成就正等正覺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大家都成就了。所以「於十方國土」,再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經文簡釋:
「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所謂現在者,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言說法者,簡異成佛,未轉法輪。


      這十六沙彌已經各人都在不同的國土,現在在說法了。他們各個,每一個地方,說法的道場,都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就是他們的眷屬。意思就是說,「所謂現在者」,現在就是「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所說的「現在」,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現在,就不是大通智勝佛道場,那時候大通智勝佛說的現在。就如我們現在,我在說的「現在」,就不是釋迦佛那時候說的「現在」。語詞隨著時間表達,同樣是隨著時代,不同的時代,同樣的語詞表達。所以「所謂現在者」,就是「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簡別過去大通智勝佛那時候的「現在」,與未來的「現在」。就是佛陀那時候的「現在」,也是我們現在的「現在」。


       因為我們現在的教主還是釋迦牟尼佛,我們一樣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法教育的眷屬之一,我們人人還是在釋迦牟尼佛的說法,現在這個時代裡。所以,時間,我們不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我們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這種「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這個「現在」。「言說法者,簡異成佛未轉法輪」。說法的人,那就是在十方的國土,也是不同人,各人有各人所說法的地方,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道場。領導那個道場的人,名號不同,領導那個道場的地方,地點不同,所以這都有不同。但是同樣是在傳法、說法。所以「簡異成佛未轉法輪」。在過去那個時候還未轉法輪,但是開始,現在就是開始都是轉法輪,未來也是一樣。


       各個有無量,「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因為在過去、現在、未來,他們都有這樣不斷聞法、持法、傳法,一直到成就,各個在不同的國土這樣不斷度化,不斷度。時間愈久,來聽法的眾生,時間愈久,來結緣的眾生,就愈來愈多了。所以「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已度者,成為菩薩,未得度的,就是成為聲聞。聲聞若能再入菩薩大乘法),那就是已度、已成就。還有很多未度、未成就的,所以這個法要再延續下去。


經文簡釋:
「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


       所以「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有的還沒有完全成就,所以這個道場,每一個人都還有三乘之眾。不是大家全都已經信受奉行大乘一乘法,不是大家都成就了,所以還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學法,真的要很耐心、用心,去信解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形相、事相,我們都要去體會。所以「能信恆持」,應該要好好恆持,不要懈怠,應該要精進,有進無退,要下定決心,用很長久的時間恆持。最近都一直在說「百千萬億無量數劫」,時間很長久,我們應該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應該都要相信。剛剛所引述的,所提出來的這隻猩猩,牠就是有人性。我們要相信佛陀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就能夠相信、能夠見證,何況說時間長久。天文學中,都能同時見證。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法,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
《四教義》卷第七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問曰。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
弗沙佛觀釋迦菩薩自身生弟子熟。彌勒菩薩自熟弟子生。多人難度一人易化。故弗沙佛於寶窟中。放光照釋迦菩薩。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於七日七夜一心觀佛。目不暫眴。但用一偈稱歎云:「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以苦行力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四明六波羅蜜滿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儷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進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註二】〔釋迦牟尼〕(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0/17晨語簡記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18, 2015 7:25 am

20151017薰法香心得
「能信恆持不懈」,修行就得先起信,起信後還要恆持不懈,所謂信解行證,這個解是要不懈無間地將法水點滴入心,再身體力行,於做當中證得真諦理。
過程中,還得「數數親近」。一次次,親近明師信真理,念念正念,在身行中不偏差、不違戒,「恐其得度復又不信」,退失道心,戒之!

我們要深信人人本具佛性,四十四歲猩猩(Koko),可學手語,組成毛毛家庭,我們的大寶,在土耳其地震(一九九九年八月,九二一前)牠能為災民募款,所以,要相信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有這樣心念,就可以是常不輕菩薩,可以慈悲等觀,可以慈眼視眾生。
「與菩薩俱」,真的感恩,雖然每天都在滾滾紅塵中,因為有慈濟這樣清淨的道場,又有菩薩道侶同修同道,更有 上人天天澆灌甘露水滌垢,能充電、再出發。突然想到「自我療傷」,如果能心寬念純,善解包容,同理相待,何來傷?真的有傷,要找法藥,不讓這傷口擴大、潰爛。
上人一直提醒四修: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尊重)修。恆持很重要,萬事萬法無不是法,要很用心去體悟,人事物都在說法,恭敬心即可汲得法益。
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0/17晨語簡記   2015/10/17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19, 2015 4:4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月十七日星期六)

 

昨天我提到大乘起信論,不管那一乘,最終是要走大乘,就是這裡所說的一實乘法。

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退,當得一實乘法。

 

上人教我們要做一個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對照下面這段開示,聞法之後還要持法,才能做好說法與傳法。而說法傳法的目的是要度化眾生。

聞法、持法、傳法、度化眾生慇切。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覆述彼十六菩薩沙彌。聞法、持法、傳法、度化眾生慇切。

 

釋迦菩薩為什麼比彌勒菩薩早成佛?修行時間也早了九劫?第一個答案是釋迦菩薩與眾生的緣比彌勒菩薩早成熟。第二個答案是釋迦菩薩的苦行力。

這兩個答案都是超級重要,要與眾生結好緣,要修苦行(頭陀行),就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早日成佛。

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於七日七夜一心觀佛。目不暫眴。但用一偈稱歎云:「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以苦行力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

 

 

 

能信恆持不懈,先歎其德,後勸親近不違;
恐其得度復又不信,起懈怠,故勸進之意;
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退,當得一實乘法。

       我們前面一直在描述大通智勝佛,他對十六沙彌的見證、讚歎,見證十六沙彌的過去,讚歎十六菩薩沙彌廣度眾生,這麼多。有信,但是也還是有疑惑,這種聽法還有疑,十六沙彌還是一一為他們解惑。有疑惑的眾生,經過十六沙彌這樣一一解釋,將大通智勝佛他所說的大乘法,《法華經》,這麼深奧的道理,一般人聽了,但是不瞭解,還有的人聽進去,又還是有疑惑。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十六沙彌代替大通智勝佛來解釋,所度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就是以沙彌所說的法,深入內心,結了這分很深的緣,隨著十六沙彌生生世世修行的國土而成就。

      所以「能信恆持不懈」。十六沙彌既然過去是這樣,現在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又有這樣的成就。大通智勝佛出定之後,恐怕聽法這些人對沙彌的年齡起疑惑,或者是不相信十六沙彌能說深奧大法,所以在出定之後,就是要讓大家對十六沙彌更信解,不要懈怠。所以就一直讚歎,讚歎十六沙彌在過去無量數佛的佛所,已經是修行、供養,所修的德已經很成熟。就是希望能讓人人知道,雖然他們的年紀輕,但是過去所修行的,是已經無量劫了,不斷薰習。德,其德行也是已經成熟。

       所以,後面就是不斷地勸,勸這些人,聽佛,聞法的人要好好地趕快親近,不要信了又退失道心。所以先讓大家瞭解沙彌的德行,後面再勸解大家要數數親近。昨天聽過,應該還記得。希望大數數親近。數數親近就是累次、累次,很常親近。親近,要相信,不要有所違背,就是要一心相信就對了。這是「恐其得度復又不信」,擔心這些人聽十六沙彌所講的法,大家相信,相信之後,已經得度了,得度了,又懈退,又懈怠退失這念心。我們常常都有這樣,現在的人也是這樣,開始相信時很熱心,很精進,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慢慢地信心退失,慢慢地懈怠心起,現在的人,很多都是這樣。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也是擔心,現在相信,很快就退失的道心,所以大通智勝佛也有這樣的擔憂。「恐其得度復又不信」,不信,又起懈怠的心。因為這樣,在大眾中,再勸進,勸大家好好地精進。遇到佛法,何其難得啊!既遇到佛法了,要好好信受入心,要精進,這是大通智勝佛的心意,他的慈悲。好不容易聽到佛法,能夠相信,得度,不要再退失道心了,可惜!

      所以,大通智勝佛的用心。十六沙彌在佛入靜室這段時間,八萬四千劫,他們還是為四眾來講說,大乘法包含三乘。就如釋迦牟尼佛,他在二千多年前,靈鷲山這個道場,已經過去的四十多年隨眾生的根機說法,但是佛陀的本懷,想要跟大家說的話,一直等待到四十二年後,不得不說了,眾生的根機還是有停滯在小乘、中乘。但是佛陀就是希望人人要進步到大乘法。所以,《法華經》的開講,就要包括過去的小乘、中乘,現在在靈鷲山開講,他必定要三乘都包含,希望小乘、中乘人聽到大乘法,能棄小就大,這是佛佛道同。我們的釋迦佛是這樣,過去的大智勝佛也是這樣,所以他說,十六沙彌他們所講說的法,在那個道場之中,「三乘能信所說,受持不退」。

      在道場中,三乘,小乘、中乘,發心修大乘的人,都共同在那個地方聽十六沙彌分析大通智勝佛的法,大家信解,同時也受持。若能這樣繼續受持不退,「當得一實乘法」。大家,不論你是小乘、 中乘與大乘,全都能同時能得到一實乘法。這是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沙彌做見證,同時也就是勸誘人人一定要相信。用心良苦啊!佛佛,每一尊佛都是一樣這念心,就是開示眾生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同等。但是要能體會瞭解,沒有那麼容易。眾生性、如來性是同等,不只是人類,一切眾生是包含所有的生靈,同樣都有佛性,共同的佛性。

      昨天德懋(常住師父)給我一則很感人的新聞,動物有靈性,證明與人性是一樣。在美國舊金山動物園裡,有一隻猩猩( Koko),已經是四十四歲了。這隻猩猩四十四歲,很聰明,動物園裡的人都會教牠,教牠手語,雖然無法和牠說話,但是教牠也會工作,與人一樣。要讓牠通人的語言,無法發出聲音說話,卻是教牠手語。牠竟然已經學會兩千字的英文單字,而且懂二千個單字,二千個。牠學到「貓咪」,貓咪就是貓,牠學到這裡,牠很高興,牠也用手語表達,表達牠想要收養貓咪,想要收養貓。

       動物園的管理員看到這個手語,牠有這個心願,想要收養貓,就趕快去抱一隻貓給牠,這隻貓是在牠生日那天送牠,牠的生日就是在一九八四年這一年,牠的生日,算起來已經三十多年前。他就抱一隻貓來送牠。牠將這隻貓養得很好,年久月深,真的像母女一樣,如母子一樣。最近,最近又收養兩隻,他為牠們取名,動物園的人為牠們取名,一隻叫做「灰女士」,一隻叫做「黑女士」。一隻比較灰色,一隻完全都純黑色的,所以他們就將牠們取名。現在收養兩隻給牠,很高興,每天很快樂,好像這「毛毛家庭」,牠們身上都有毛,所以動物園的人看牠們這樣一隻猩猩、三隻貓,他們將牠們取名叫做「毛毛家庭」。這個「毛毛家庭」很有魅力,很多人都會來看牠們。這個猩猩有人性,這種愛,也有母愛,動物也具足了這樣的母愛,失去母愛的貓也能得到這樣猩猩,同樣如母親,雖然不同類,卻也是這麼相處得那麼融洽,動物有靈性。

       所以,佛陀這樣跟我們說,說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要相信。既然眾生與佛同等,佛陀告訴我們,過去無量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道場中的十六沙彌,那個道場。大通智勝佛也說十六沙彌未來還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將來也會成佛。時間,雖然所說的過去是那麼長久,未來還是那麼長的時間,將來成佛,我們應該也能相信。看看四十四歲的猩猩,在三十多年前,牠就開始有這分聰明,學會手語,看,將近三十多年來,牠們成就了這樣的一個家庭,動物就是這樣,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牠們的本性不退,同樣的愛無退失,那種和氣,和合的心志,同樣。牠學會人的手語,與人能通,與動物能通。看看,像這樣,我們就要相信,時間,動物就能維持那麼久的時間,這種母愛,一個家庭的溫暖,動物都能認定這個家庭,動物與人的人性都一樣,時間也是那麼長。我們人的時間,與佛所說的時間,其實佛所表示的時間有他的含意在,所以慢慢會解釋時間的觀念。所以,我們首先要先相信,佛經每一段,都有它的真理隱藏在其中。來,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這是要描述十六王子,就是這樣無量數劫,無量億劫前,就是這樣一直在佛的道場修行,供養受持,同時也所修行的每一生世,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都是與菩薩共處在一起,所以「與菩薩俱」,菩薩為眷屬。「從其聞法」,大家都是這樣互相為善知識,這十六沙彌為他們說法的這些人,同樣的,與十六沙彌一樣,也是常常共處一起,常常都是互相修行,互相啟發,互相解疑,這是互為眷屬。所以「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一直過去、未來,同樣的,即使到現在,所說的現在是大通智勝佛時代,那個「現在」猶未盡,「于今不盡」,意思就是說大通智勝佛之後,還是與菩薩俱,生生世世繼續結這分緣。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見證其過去於無量億佛所,長時、無間、無餘、恭敬修,入人群度無量眾。

        現在就是釋迦佛說的了,釋迦佛就說,「諸比丘!」佛面前的弟子比丘,「我今語汝」,我現在跟你們說,「彼佛弟子十六沙彌」,所說的「彼佛」,那就是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道場中的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敘述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那個道場的情形,已經告一段落。現在開始就是釋迦佛向大家說,過去那些沙彌,現在已經都各人在不同的國土,有緣的國土,已經都成佛了。這就是表示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見證,他們的過去,在無量千萬億劫佛的地方,十六沙彌不只是在大通智勝佛時代,大通智勝佛以前的以前,同樣很長久的時間這樣在修行,時間就是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修。

      這麼長久,從大通智勝佛的過去,就是這樣不斷修行,很成熟了,來到大通智勝佛這個道場時,大通智勝佛講法後,入靜室,他們各人能這樣承擔起這個責任,有人有疑惑,他們開始為大家說法。這就是表示從過去一直到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又為他們見證,未來還有很長久的時間,還會繼續修,將來能夠成佛,為他們作證明。可見十六菩薩沙彌,他們在很長的時間,過去、現在,一直到未來,他們就是這樣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這樣的恭敬修行。在每一個道場,每一生世,都是這樣恭敬供養諸佛,他們用身體力行為供養,恭敬供養。未來他們就入人群中度無量眾生,就是這樣不斷長時地循環。所以這就是釋迦佛要跟大家說,這十六菩薩沙彌就是這樣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恭敬修,不斷修行。現在大家都已經成佛了,每一尊佛在不同的地方。

*大通智勝佛,暢談十六菩薩古往因緣。遂即釋成今日諸佛之名號,並度化有緣眾之國土名稱。

       所以,大通智勝佛表達過去,「大通智勝佛,暢談十六菩薩古往因緣」。釋迦佛來說大通智勝佛、十六沙彌那個時代,大通智勝佛讚歎十六沙彌古往的因緣,這是過去的因緣。「遂即釋成今日諸佛之名號,並度化有緣眾之國土名稱」。大通智勝佛除了說過去的因緣,未來這些沙彌將來也能在不同的國土成佛。一直引述到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已經成佛了,各人成佛的名號,並度化有緣眾生的國土名稱。這是在大通智勝佛談古,釋迦牟尼佛引古談今,過去,他們過去過去是這樣,現在這道場上的人,未來他能怎麼成佛,而且各人都有他成佛的名號,各人都有成佛的國土。

一、明成佛:為利益一切群生故,即十六沙彌皆得正覺,現在說法,成為今無量眷屬。

二、顯異名:成佛名號,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及有緣處隨所應度:即八方諸佛國土等是。

       所以這也分成了「明成佛」,成佛就是「利益一切群生故」。所以他一定要修行,修行一直到了覺悟,覺悟了,來利益眾生。各人,十六沙彌各個為了要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所以一定要修行,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生生世世供養,用他的行為來供養諸佛,這樣一直以來。這些人就是在大通智勝佛道場上的十六沙彌,已經現在全都得正覺,現在說法,成為現在有無量眷屬。這是表示大通智勝佛要很明白讓大家瞭解,十六沙彌的過去,以及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未來將成佛,這些已經成就有緣的眷屬。佛要成佛,若無緣,與眾生無緣,他無法成佛。記得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二人同時修行的時代,這個故事曾向大家說過。古雷音王佛(一說是「弗沙佛」。)要為他們授記,兩個人都能同時受記,但是總有前後成佛的人。他所選擇的,選擇釋迦菩薩。古雷音王佛就向大家解釋,為什麼會先向釋迦菩薩授記呢?因為釋迦菩薩所度化的眾生因緣成熟了,彌勒菩薩雖然智慧成熟,但是他的眾生緣還未具足。所以我們常常一句話說:「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入人群,造福人群、造福緣,這是很重要。

       所以,釋迦佛一直期待人人接受大乘法,入人群中,在人群中去見苦、磨練,消除自己的無明煩惱,在苦難中去體會苦、集、滅、道的道理,在苦難中發心,發願度眾生。這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所以「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修德立號,立名號,這就是成佛各有名號,隨他所修的德。「釋迦牟尼佛」,解釋的名稱叫做「能仁」,很「能」,「能」就是有辦法,眾生,有法度眾生,無事不能,這就是「能」;「仁」就是仁愛,慈悲。「能」就是智慧,「仁」就是慈悲,所以慈悲智慧具足,叫做「能仁」,也叫做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他修的德,以德來立號,所以「隨其所修德立佛名號」。各個佛都有他各別的名稱,就如我們修行人有名、有號,同樣的,我們在修行,我的名、我的號,都有,大家都一樣。

       所以「及有緣處隨所應度」。這已經隨所應度分成八方。八方,就是東方,東、南、西、北,又有東南方、西北方等等,這就是分成八方。經文後面,八方成佛的名稱會一一表達出來。所以,人人已經都是到有緣處,你有結過緣的地方,「隨所應度」,那些眾生,你應該要去度化。那就去了,在那個地方修行,成佛,度眾生。


經文簡釋:
「諸比丘!我今語汝」;佛語含意深長,示相古今:諸比丘!

*「語汝」:王子今皆成佛。

       所以「諸比丘!我今語汝」。「佛語含意深長」,佛所說的法,語中有話,話中有言,言中有理,所以不論是言語,都有很深奧的道在其中。所以「示相古今」,表示過去的過去,無量劫前,同時那個無量劫前的過後,長時間一直到現在。「諸比丘!這樣跟你們說,十六王子今皆成佛」,現在都成佛了。

經文簡釋: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覆述彼十六菩薩沙彌。聞法、持法、傳法、度化眾生慇切。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大通智勝佛覆述十六菩薩沙彌那時候,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聽佛說法的情形,聽過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用很長的時間,大通智勝佛說三乘法,隨眾生的根機說小法,談談中乘,將來回歸於大乘。所以十六沙彌用心懇求,「佛啊,希望佛能更詳細解釋大乘法,大家所追求的,是要與佛同等的見解,要求得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見解。」我們大家應該還記得,十六沙彌請轉法輪,是希望求得與佛同等的佛知見。所以他們在那個道場聞法,持法,傳法。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已經做到了。聽法,很用心聽,聽了之後,信受奉行、持法。同時,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他們開始傳法。如這樣度化眾生的心殷切,這是十六沙彌要度化眾生的心很殷切,很用心。

經文簡釋:
「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十六菩薩沙彌,今皆已成就正等正覺。

        所以,因為這樣,一直從大通智勝佛一直到現在,「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六沙彌菩薩已經現在全都成就正等正覺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大家都成就了。所以「於十方國土」,再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

經文簡釋:
「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所謂現在者,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言說法者,簡異成佛,未轉法輪。

      這十六沙彌已經各人都在不同的國土,現在在說法了。他們各個,每一個地方,說法的道場,都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就是他們的眷屬。意思就是說,「所謂現在者」,現在就是「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所說的「現在」,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現在,就不是大通智勝佛道場,那時候大通智勝佛說的現在。就如我們現在,我在說的「現在」,就不是釋迦佛那時候說的「現在」。語詞隨著時間表達,同樣是隨著時代,不同的時代,同樣的語詞表達。所以「所謂現在者」,就是「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簡別過去大通智勝佛那時候的「現在」,與未來的「現在」。就是佛陀那時候的「現在」,也是我們現在的「現在」。

       因為我們現在的教主還是釋迦牟尼佛,我們一樣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法教育的眷屬之一,我們人人還是在釋迦牟尼佛的說法,現在這個時代裡。所以,時間,我們不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我們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這種「簡別異於過去及以未來」,這個「現在」。「言說法者,簡異成佛未轉法輪」。說法的人,那就是在十方的國土,也是不同人,各人有各人所說法的地方,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道場。領導那個道場的人,名號不同,領導那個道場的地方,地點不同,所以這都有不同。但是同樣是在傳法、說法。所以「簡異成佛未轉法輪」。在過去那個時候還未轉法輪,但是開始,現在就是開始都是轉法輪,未來也是一樣。

       各個有無量,「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因為在過去、現在、未來,他們都有這樣不斷聞法、持法、傳法,一直到成就,各個在不同的國土這樣不斷度化,不斷度。時間愈久,來聽法的眾生,時間愈久,來結緣的眾生,就愈來愈多了。所以「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已度者,成為菩薩,未得度的,就是成為聲聞。聲聞若能再入菩薩大乘法),那就是已度、已成就。還有很多未度、未成就的,所以這個法要再延續下去。

經文簡釋:
「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

       所以「各有無量百千萬億三乘之眾為眷屬」。有的還沒有完全成就,所以這個道場,每一個人都還有三乘之眾。不是大家全都已經信受奉行大乘一乘法,不是大家都成就了,所以還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學法,真的要很耐心、用心,去信解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形相、事相,我們都要去體會。所以「能信恆持」,應該要好好恆持,不要懈怠,應該要精進,有進無退,要下定決心,用很長久的時間恆持。最近都一直在說「百千萬億無量數劫」,時間很長久,我們應該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應該都要相信。剛剛所引述的,所提出來的這隻猩猩,牠就是有人性。我們要相信佛陀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就能夠相信、能夠見證,何況說時間長久。天文學中,都能同時見證。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法,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
《四教義》卷第七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問曰。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
弗沙佛觀釋迦菩薩自身生弟子熟。彌勒菩薩自熟弟子生。多人難度一人易化。故弗沙佛於寶窟中。放光照釋迦菩薩。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於七日七夜一心觀佛。目不暫眴。但用一偈稱歎云:「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以苦行力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四明六波羅蜜滿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七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問此相異熟業經於幾時修習圓滿。答多分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九大劫。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其事云何。如契經說: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儷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龕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於行進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註二】〔釋迦牟尼〕(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為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10/1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