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10/23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10/23晨語簡記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24, 2015 11:42 am

2015102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雖播種大因緣,

根淺難解佛慧,

以今幸聞大法,

必有宿因遺緣,

豈非是智勝時,

菩薩所結緣眾。

 

布善種子,雖然佛用心,希望能夠人人都能得大法,所以佛希望能播下大因緣,種下大種子。佛就如一位園丁,希望能夠種大樹,不是種小草,所播的種子都是大因、大緣、大樹、大根、大器,期待能夠大地播大種子。可惜眾生根機淺鈍,所以難解佛的心意,對佛陀的智慧總是這樣難解難入。佛陀的用心,卻是眾生無法很深地去體會,所以,從無始劫以來,那麼長久的時間,生生累世,一生一生一直累積,佛沒有捨棄,從塵點劫以前,所結的緣,累生世都希望能這樣數數成就,一個一個趕緊成就起來。所以,累世結來的緣,時間長,緣也累積得很多,雖然有緣,卻是根機淺。

很幸運,我們能時時生生世世都與佛同世,這一點我們很幸運。雖然無法很深入體解佛那一念覺悟的境界,但我們還有這樣生生世世與菩薩俱,就是與佛同世。佛修行的過程,都是發菩薩心,入人群中,我們就是在人群中的凡夫之一,每一個人。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這樣聽法,生生世世,雖然我們有信,有解,卻是很難體解。體解就是很貼心,能夠瞭解佛的心意,能夠瞭解佛所體悟宇宙萬法的道理,還是我們還無法很貼切與佛的見解相同,只可惜就是這樣。不過我們有幸,有幸能值遇人間菩薩,生生世世入人群,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必有宿因遺緣」。在生生世世,從無量劫前,結緣之後,一直一直生生世世累積過來,所以這就是今生的現在,必定以過去的宿因,過去無量劫,這樣生生世世留著因啊、緣啊,這樣累積過來。有緣,只是還未很貼切,所以,我們還沒有成就。我們要相信。

這不就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我們就是那群心有疑惑,而十六王子之一,現在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我們已經接受到他向我們教育的這分緣,結緣眾,一直到現在,所以菩薩所結緣眾,就是這樣一直結緣過來。其實,結緣過來的時間是這麼長,生生世世,同世修行的時間也是很多。就像釋迦牟尼佛有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其實這個首偈不是在釋迦佛被生下來,這樣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無如佛。」不是。這是在過去、過去生中,釋迦牟尼佛他這樣說,他說,在娑婆世界無量劫以前,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叫做弗沙佛。這位弗沙佛,他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他的道場裡有很多聲聞、緣覺,同樣也有菩薩,那時候在教育,心裡一直想:未來應該也有要趕緊成就,覺悟成佛的人,來傳法接受。所以他就這樣看,到底這麼多人當中,是怎麼樣的人,哪一位能有這大根機來接受?

觀察、觀察,沒辦法很圓滿具足即時受記的人,沒有。但是,其中有兩位,一位是釋迦菩薩,一位彌勒菩薩,他們各有優點、各有缺點。但是看來,這位釋迦菩薩雖然修行很殷勤,但是定力、慧,還沒有很成熟,定與慧還沒很圓滿,不過他與大眾結緣很成熟,他的心心念念就是大眾,眾生,眾生的苦。所以他每天都去看人間苦難,有貧困的,想盡辦法去幫助,有病痛,他就去山上採藥,通達藥的道理,他能採藥,適應人的病症去治療。都是用他的身軀,身體力行,眾生怎麼需要,他就怎麼付出。那種人人對釋迦菩薩那一分感恩、那一分尊重,已經很成熟了。這樣觀察起來,弗沙佛想:要如何讓這位釋迦菩薩能趕緊成就慧、定?定與慧若沒成就,光是這樣守戒、布施,這樣還不夠,只有上上善與上上戒還不夠,還是要有上上的定、慧。所以他就很用心想,要如何來成就他。有一天,知道釋迦菩薩在雪山採藥時,這位弗沙佛就在雪山一個洞窟裡靜坐。在那裡靜坐時,身上發出光芒,這個光芒照耀整個雪山,釋迦菩薩在那裡採藥,怎麼忽然間會有這麼亮的光芒,那分氣氛讓人感覺到是未曾有的光,既非日月之光,也非燈所照亮的光,總是這道光讓人的心的感覺,在溫暖中,那種心的安定。

他就趕緊找這道光的來源,到底是從哪裡發出來呢?他開始一直找。在洞窟這個地方發現到這麼莊嚴的佛在洞內,在那地方發光,這尊佛真的是天上、天下所未曾有,他很想要親近這尊佛。就在那裡用很虔誠的心,用腳,一隻腳踏在地上,雙手合掌,兩隻腳,一隻舉高起來,一隻踏在土地上,雙手合掌,在那個地方讚歎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首偈,我們現在常常在誦,「天上天下無如佛」,確實,這首偈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就是這樣七夜七日,一隻腳獨立,雙手合掌,這樣七夜七日,光是這首偈,不斷反反覆覆,不斷稱讚這尊佛。這七天當中,心完全合一下來,定、慧就是在這個時候成就。因為七天七夜,七日七夜的時間,他的心無動念,沒有其他的雜念,沒有絲毫的動搖,所以,七夜七日,只是一首偈,完成了他的定與慧。原來的慈悲,那一分布施的愛心,與眾生已經結了很多的好緣,雖然用七夜七日,其實這分定慧在剎那間這樣完成了。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說出了這段因緣,他只是為了這一首〈讚佛偈〉,這樣七夜七日完成了定與慧,他就是這樣一直累積這念心,他尊敬世間一切諸佛,尊敬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他體會了十方世界,唯有大徹大悟才有辦法脫離了生死,才有辦法來人間度盡一切眾生。世間很多的煩惱、無明,唯有佛法能夠去除眾生的無明,唯有真理才能去除眾生的惑。(去除)無明、惑念,應該唯有道理。所以他除了繼續為人群付出,還要拯救眾生,這念心就是永遠不變,但是,定、慧從這樣開始完成。他生生世世要再續緣,繼續這些已經與他結了緣的人,都能見佛、聞法,起歡喜心,能真心投入佛法中,體會佛法的殊勝,瞭解人間的疾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所講的,講他過去生中,累生累世,這樣不斷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必定要不斷求佛法。所以上求下化,這就是成就自己能成佛。

希望我們人人也能瞭解這個意義,要成就自己,要自利兼利他,要行在菩薩道中,入人群去,更能瞭解人間疾苦,才能完成這麼殊勝的因緣。要完成眾人的因緣比較困難,完成自己的因緣比較簡單。瞭解佛法,但是眾生若不度,人間還是苦難偏多,所以佛陀希望人人真的要自己完成戒、定、慧,同時還是要再入人群去體會,人群中,人人彼此成就。這就是佛陀要救世,要救世,光是成就一個,不夠,必定要一生無量。其實無量的法,總是從一個道理產生,人人能夠體會這個道理,是要從一個人開始,將法散播給人人,人人能體會這個道理,再繼續淨化人心,去除煩惱,這個世間才有辦法得救,這才叫做「救世」。不是救人而已,要從世間長久的時間,開闊的空間,包含在人間,要救人間,必定要把握時間,在這大空間裡,所有人與人之間都能接觸真理,能得到佛法。所以說,不斷要播種,不斷要播種在人間,不斷要用大因緣培養大根、大機,能深,根要深,才有辦法體解大道。

要體解大道,就是要發無上心,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才真正能深入經藏,道理才能透徹瞭解。透徹瞭解道理,那就是智慧如海了。有這麼多的智慧,才能適應眾生的根機,度眾生,那就一切無礙了。這就是連貫的道理,這是佛陀來述說,跟大家說過去修行就是這樣過來的。說他的因緣,讓大家瞭解這個道理,這是釋迦佛在人間這樣時時說法,無不都是事相譬喻,來讓我們知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首偈的來源,應該就是在弗沙佛的時代,釋迦菩薩所修行最有心得的。所以我們要好好聽聞佛法,要聽大法,要修大行。這都是我們宿世有因緣,與釋迦佛有因緣,接受釋迦佛法來度。釋迦佛那就是在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樣發大心,請轉法輪,這樣我們才有因緣受十六沙彌的教法,一直這樣過來的。我們要很瞭解,要清楚。前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我聞法」,有這麼多,六百萬億恆河沙數的眾生,從這樣一直來,生生世世這樣來聽法,就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人人都能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在那時候,雖然十六沙彌講大法,大家聽了之後,這當中也有人就是這樣再「退大向小」,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生生世世,浮浮沉沉,十六沙彌從那個時代,一直生生世世在度我們,所以到現在釋迦佛成佛時,道場裡還有人還停滯在聲聞當中,還未發大心。發大心的菩薩都是一樣,發大心,生生世世在結眾生緣。但是還有人還是守在獨善其身,不願意去利益他人,這就是聲聞,還是守住在那裡。釋迦佛這樣說,「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也是常常這樣教化,累生累世,長時間就是這樣教化,接受的人開始就度眾生,發大心,一聞法,他們就能立大心、行大願,在度眾生。若還是守住自己,現在同樣還是在聲聞中。

 

經文:「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所以「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這些人就是這樣,漸漸才再重新聽法,重新慢慢入佛的道理,這是怎樣呢?「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真真正正要體會到佛的智慧,實在是我們凡夫與佛的智慧還差很多。儘管發菩薩心,瞭解了、開始啟動度化眾生,還是心,定、慧還未很安定下來,還是一樣,行菩薩道有時候又是退大向小,這就是凡夫的定慧還沒有很堅定。儘管發大心,但是定慧還沒成熟。對佛法瞭解,生生世世就只是要守在獨善其身而已,那分發大心,入人群的願,還沒有發起,所以眾生還是停滯在這樣的程度,儘管佛還是常說大法,希望人人能得無上正等覺。還是眾生芸芸,無法全部的優點集合起來,還是優點、缺點都有。佛再說這段經文,

 

經文:「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經文簡釋: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爾時大通,十六菩薩沙彌所化度恆河沙等眾生。

 

那時候,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道場,那些無量恆河沙數的眾生,那些人就是現在你們大家,諸比丘,已經在我的道場聽法的人。甚至「及我滅度後」,釋迦牟尼佛說,現在能接受我的法的人,是過去的結緣眾,不只是現在,還有在我滅度後,還有未來世中的聲聞弟子也是一樣,是過去十六王子時代的結緣眾。這些結緣眾,在過去、現在、未來,生生世世,還是需要在釋迦牟佛的佛法中修行,這就是佛陀向我們這樣說,「爾時大通,十六菩薩沙彌所化度恆河沙等眾生」。我們愈來應該要愈堅定相信,我們與佛所結緣的時間實在是很長久。

釋迦牟尼佛,十六沙彌的時候,一直一直到現在,都沒離開我們,也沒有棄捨我們,還是生生世世,他的應化身、他的法身,他的法,還是不斷讓生生世世的眾生還是在他的佛法中。我們應該要很相信。聽到法,尤其是聽到大法,起歡喜心,一心向前前進。如我們現在,雖然將佛的大法拿來現在講,現代的時代,有的人聽得很歡喜,慢慢、慢慢這部經很長,所以很少人要講這部經,很長,要聽這本經,聽這部經從頭一直到結束,實在也很困難。起歡喜心,聽久了,開始的時候覺得:很歡喜,我絕對做得到,行大乘法,菩薩道,做得到。但是愈來就會懈怠了,退大向小,跟這一樣,大家若都是從開頭就這麼的熱誠,沒有停歇,我想,這樣的人不很多,但是,起起浮浮的人也不少。因為這樣,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

「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佛陀慇切付囑,靈山會上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正法、像法、末法時。

 

所以說,「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這個法,現在大家現場聽,還未啟發大心;啟發大心之後,開始進行菩薩道,也是還很長久的時間。何況未來在法中,這樣聽、這樣接受、這樣發心,但是還是這樣停滯,或者是從大再向小,這一定就是這樣不斷地循環。所以成佛的人,體解佛道的人就很少了。真正能與佛同等的見解,佛慧難解,佛知、佛見,更難得體會,這就是我們沒有耐性。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代,他能七夜七日心不動搖,身心不動,只是守一首偈,這樣七夜七日身心不動搖,我們有辦法嗎?難啊!所以說,要體解佛道難,要與佛知見同等也是難。難,不是做不到,是我們的心不堅定。所以,佛陀儘管殷切這樣不斷叮嚀、不斷交代,在靈山會上的比丘,對諸比丘這樣不斷叮嚀,不斷付囑。

未來,未來的弟子,就是信佛的弟子,這就是在佛滅度之後,信佛法的弟子,所要經過的,要經過正法。佛住世時與佛滅度後,這個正法住世。一直到正法慢慢地過去,就是像法的時代,只是留著形象,佛法,實行佛法的人慢慢減少了。或者是一直進入末法時了,五濁惡世。時間都很長,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佛陀滅度之後,已經二千多年,所以我們現在是末法的時代。所以說,佛滅度後,正法、像法,一直到末法時,這些眾生都能說在大通智勝佛,與釋迦佛所結緣的眾生。過去一直到現在、未來,還是要再不斷延續度化下去,這是佛陀準備要入滅的時間,所以有付囑、有交代,跟大家這樣說:「現在我再滅度後,這個法要再傳承下去,時間要經過,不論是正法、像法、末法,未來世中還是有聲聞弟子。」同樣修行,但是獨善其身,發大心入人群的人愈來愈少,這就是佛陀很擔心。

 

經文簡釋:

「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至未來長遠世中,如是等人聲聞弟子,皆昔所化度未了者。

 

「至於未來長遠世中,如是等人,聲聞弟子皆昔所化度未了者」。就是過去過去塵點劫前,所一直化度來的,這樣生生世世一直教化,所結緣的眾生,這就是說我釋迦牟尼佛,這是釋迦佛說的,昔日所化度的眾生,過去所化度的眾生,到底所化度的眾生是誰?是現在,現在「汝等比丘與未來聲聞弟子」都是在那時候所結緣的眾生,現在道場上修行的人,與未來發心修行的人,這都是過去生有緣眾。

*此諸眾生,於夙世中固已熟聞大乘之法,特或因怯弱之故,今已退轉而墮於聲聞;或本為菩薩, 「此諸眾生,於夙世中固已熟聞大乘之法,特或因怯弱之故」。果然大家都聽法聽很多,所聽的也是大乘法,但是有持因,有持這個法,有持這個因,但是怯弱之故,畏、怕,怕我如果入人群中會再受污染。好不容易我已經去除無明煩惱了,我已經對世間一切的欲念都沒了,我如果入人群,是不是這種無明欲念會再生?對自己很沒有信心。所以「怯弱之故」,自己擔心,自己怕,怕投入人群會被人影響,自己不敢有承擔,以為自己的力量很微小。都說:「我沒有這分力量,我無法負擔這個責任。」和這樣一樣。人人都有潛能,誰沒有力量呢?人人都有力量,只是我們的習氣,只是我們向來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很弱,所以要承擔大任就比較沒興趣、不願意。

所以「今已退轉而墮於聲聞」。聽大法的人怯弱,自己的心沒信心,所以退轉,這樣墮於聲聞。本來要求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就是這樣感覺困難重重,就這樣慢慢又是再退回聲聞,還是聽法就好了,能夠盡量瞭解法,這樣我能去除無明,這樣就好。這就是我們過去雖然聽大法,現在又退失道心。或者是本為菩薩,從開始發大心,一直行菩薩道,生生世世一直與天下眾生、苦難者,去付出,拔除苦難,這就是菩薩。

 

*今為應化示現而隱於聲聞,以共住於我諸聲聞地弟子之中。然我仍以大乘常時教化,使終由漸以入於佛道。

菩薩在人間,人間不離開菩薩,所以菩薩人間,所以「今為應化示現」。所以佛他不斷度眾生,「今」就是佛的時代,他與這個世間有緣,現相成道,下兜率,降皇宮,身為悉達多太子,看人間不平等的社會人群,發起了這念心,就是表示修行要辭親割愛,割小愛為天下眾生去求法,去瞭解天下道理,要如何來度化眾生教育,脫離這種人間困難的景象。所以他「現應化示現而隱於聲聞」。如聲聞一樣,到處去求法,到處體會,這就是釋迦佛他這樣現這個相,要成佛也要經過很多的苦難,很多的磨練,這樣才能成佛。成佛之後,再與大家共住,就是在人間說法,和這些弟子共住。所以「以共住於我諸聲聞地弟子之中」。同樣,和這些弟子出家修行的生活形態都一樣,所以「住聲聞地弟子之中」。佛若這樣走,和弟子也一樣,這樣的生活。「然我仍以大乘常時教化,使終由漸以入於佛道,我在弟子中,同樣也是這樣用大乘法來教化,希望人人能漸漸進入大法,在佛道中。

 

*蓋眾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

「蓋眾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這就是眾生很廣,眾生很廣,如來的法很高,所以,佛法這麼高、這麼深,佛的智慧,真正是我們一般人難以信解,一般的人要信解佛的智慧真的是很難。眾生又是那麼廣,眾生廣大無邊,芸芸眾生,佛法是至高無上,佛的智慧我們真的是難信難解。經文已經好幾次提起難信難解,這就是佛法很深奧,我們要瞭解,實在是很不容易,必定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來薰習。我們如果沒有很長久的時間來薰習,無法體會。所以這樣才有辦法體會夙世的因緣,我們過去生是如何結緣,如何發心,如何立願,如何在行菩薩道。我們一路要向大道走,才不會再停下來,或者是退大向小,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很長久的時間好好來薰習,這樣才能得宿我們過去初發心的因,才不會又糊塗了。

 

*如來於法華會以前,說般若等經,即是方便密化大乘之意。

「如來於法華會以前,說般若等經」。《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佛陀只是適應我們的根機,這樣無非是漸漸,一直希望人人漸漸接近、漸漸進步向前走。《阿含經》小教,適應大家的根機。《方等經》,就是開始要啟發人人有佛性。《般若經》就是要向大家說人生一切,一切虛幻,如露亦如電,不要執著。但是,到《法華經》來,就是回歸於妙,在一切空,空中妙有,成佛的智慧來完成。成佛的智慧就是妙有,我們要求得佛知佛見,就是那個妙有,那個智慧能遍虛空法界,無事不知,無法不解,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我們要用心一念布善種子,我們的根不要淺,一定要深入。所以「天上天下無如佛」,應該我們要知道,如佛的智慧,不是做不到。難解,不是永遠都不得解,一定能夠解,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摘錄《大智度論‧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

……前略……

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讚佛?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後略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0/23晨語簡記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24, 2015 5:2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這就是佛陀要救世,要救世,光是成就一個,不夠,必定要一生無量。其實無量的法,總是從一個道理產生,人人能夠體會這個道理,是要從一個人開始,將法散播給人人,人人能體會這個道理,再繼續淨化人心,去除煩惱,這個世間才有辦法得救,這才叫做「救世」。

要救世,就要是要從一個人開始,將法散播給人人,人人能體會這個道理,再繼續淨化人心,去除煩惱,這個世間才有辦法得救,這才叫做「救世」上人將救世講得如此清楚,其實,每一部經都有流通分,若用心思考,就知道佛陀本懷,唯有佛法流通於世間,才能就世。佛法如何流通於世間,就要靠佛子,也就是我們,將佛法入心,傳下去,繼續淨化人心。

 

所以說,不斷要播種,不斷要播種在人間,不斷要用大因緣培養大根、大機,能深,根要深,才有辦法體解大道。

要體解大道,就是要發無上心,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才真正能深入經藏,道理才能透徹瞭解。透徹瞭解道理,那就是智慧如海了。有這麼多的智慧,才能適應眾生的根機,度眾生,那就一切無礙了。

這一段開示,三人是搭配三皈依講的: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心中有三皈依非常重要。

 

 

 

雖播種大因緣,

根淺難解佛慧,

以今幸聞大法,

必有宿因遺緣,

豈非是智勝時,

菩薩所結緣眾。

 

布善種子,雖然佛用心,希望能夠人人都能得大法,所以佛希望能播下大因緣,種下大種子。佛就如一位園丁,希望能夠種大樹,不是種小草,所播的種子都是大因、大緣、大樹、大根、大器,期待能夠大地播大種子。可惜眾生根機淺鈍,所以難解佛的心意,對佛陀的智慧總是這樣難解難入。佛陀的用心,卻是眾生無法很深地去體會,所以,從無始劫以來,那麼長久的時間,生生累世,一生一生一直累積,佛沒有捨棄,從塵點劫以前,所結的緣,累生世都希望能這樣數數成就,一個一個趕緊成就起來。所以,累世結來的緣,時間長,緣也累積得很多,雖然有緣,卻是根機淺。

很幸運,我們能時時生生世世都與佛同世,這一點我們很幸運。雖然無法很深入體解佛那一念覺悟的境界,但我們還有這樣生生世世與菩薩俱,就是與佛同世。佛修行的過程,都是發菩薩心,入人群中,我們就是在人群中的凡夫之一,每一個人。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這樣聽法,生生世世,雖然我們有信,有解,卻是很難體解。體解就是很貼心,能夠瞭解佛的心意,能夠瞭解佛所體悟宇宙萬法的道理,還是我們還無法很貼切與佛的見解相同,只可惜就是這樣。不過我們有幸,有幸能值遇人間菩薩,生生世世入人群,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必有宿因遺緣」。在生生世世,從無量劫前,結緣之後,一直一直生生世世累積過來,所以這就是今生的現在,必定以過去的宿因,過去無量劫,這樣生生世世留著因啊、緣啊,這樣累積過來。有緣,只是還未很貼切,所以,我們還沒有成就。我們要相信。

這不就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我們就是那群心有疑惑,而十六王子之一,現在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我們已經接受到他向我們教育的這分緣,結緣眾,一直到現在,所以菩薩所結緣眾,就是這樣一直結緣過來。其實,結緣過來的時間是這麼長,生生世世,同世修行的時間也是很多。就像釋迦牟尼佛有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其實這個首偈不是在釋迦佛被生下來,這樣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無如佛。」不是。這是在過去、過去生中,釋迦牟尼佛他這樣說,他說,在娑婆世界無量劫以前,娑婆世界有一尊佛,叫做弗沙佛。這位弗沙佛,他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他的道場裡有很多聲聞、緣覺,同樣也有菩薩,那時候在教育,心裡一直想:未來應該也有要趕緊成就,覺悟成佛的人,來傳法接受。所以他就這樣看,到底這麼多人當中,是怎麼樣的人,哪一位能有這大根機來接受?

觀察、觀察,沒辦法很圓滿具足即時受記的人,沒有。但是,其中有兩位,一位是釋迦菩薩,一位彌勒菩薩,他們各有優點、各有缺點。但是看來,這位釋迦菩薩雖然修行很殷勤,但是定力、慧,還沒有很成熟,定與慧還沒很圓滿,不過他與大眾結緣很成熟,他的心心念念就是大眾,眾生,眾生的苦。所以他每天都去看人間苦難,有貧困的,想盡辦法去幫助,有病痛,他就去山上採藥,通達藥的道理,他能採藥,適應人的病症去治療。都是用他的身軀,身體力行,眾生怎麼需要,他就怎麼付出。那種人人對釋迦菩薩那一分感恩、那一分尊重,已經很成熟了。這樣觀察起來,弗沙佛想:要如何讓這位釋迦菩薩能趕緊成就慧、定?定與慧若沒成就,光是這樣守戒、布施,這樣還不夠,只有上上善與上上戒還不夠,還是要有上上的定、慧。所以他就很用心想,要如何來成就他。有一天,知道釋迦菩薩在雪山採藥時,這位弗沙佛就在雪山一個洞窟裡靜坐。在那裡靜坐時,身上發出光芒,這個光芒照耀整個雪山,釋迦菩薩在那裡採藥,怎麼忽然間會有這麼亮的光芒,那分氣氛讓人感覺到是未曾有的光,既非日月之光,也非燈所照亮的光,總是這道光讓人的心的感覺,在溫暖中,那種心的安定。

他就趕緊找這道光的來源,到底是從哪裡發出來呢?他開始一直找。在洞窟這個地方發現到這麼莊嚴的佛在洞內,在那地方發光,這尊佛真的是天上、天下所未曾有,他很想要親近這尊佛。就在那裡用很虔誠的心,用腳,一隻腳踏在地上,雙手合掌,兩隻腳,一隻舉高起來,一隻踏在土地上,雙手合掌,在那個地方讚歎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首偈,我們現在常常在誦,「天上天下無如佛」,確實,這首偈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就是這樣七夜七日,一隻腳獨立,雙手合掌,這樣七夜七日,光是這首偈,不斷反反覆覆,不斷稱讚這尊佛。這七天當中,心完全合一下來,定、慧就是在這個時候成就。因為七天七夜,七日七夜的時間,他的心無動念,沒有其他的雜念,沒有絲毫的動搖,所以,七夜七日,只是一首偈,完成了他的定與慧。原來的慈悲,那一分布施的愛心,與眾生已經結了很多的好緣,雖然用七夜七日,其實這分定慧在剎那間這樣完成了。

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說出了這段因緣,他只是為了這一首〈讚佛偈〉,這樣七夜七日完成了定與慧,他就是這樣一直累積這念心,他尊敬世間一切諸佛,尊敬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他體會了十方世界,唯有大徹大悟才有辦法脫離了生死,才有辦法來人間度盡一切眾生。世間很多的煩惱、無明,唯有佛法能夠去除眾生的無明,唯有真理才能去除眾生的惑。(去除)無明、惑念,應該唯有道理。所以他除了繼續為人群付出,還要拯救眾生,這念心就是永遠不變,但是,定、慧從這樣開始完成。他生生世世要再續緣,繼續這些已經與他結了緣的人,都能見佛、聞法,起歡喜心,能真心投入佛法中,體會佛法的殊勝,瞭解人間的疾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所講的,講他過去生中,累生累世,這樣不斷利益眾生,為了利益眾生、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必定要不斷求佛法。所以上求下化,這就是成就自己能成佛。

希望我們人人也能瞭解這個意義,要成就自己,要自利兼利他,要行在菩薩道中,入人群去,更能瞭解人間疾苦,才能完成這麼殊勝的因緣。要完成眾人的因緣比較困難,完成自己的因緣比較簡單。瞭解佛法,但是眾生若不度,人間還是苦難偏多,所以佛陀希望人人真的要自己完成戒、定、慧,同時還是要再入人群去體會,人群中,人人彼此成就。這就是佛陀要救世,要救世,光是成就一個,不夠,必定要一生無量。其實無量的法,總是從一個道理產生,人人能夠體會這個道理,是要從一個人開始,將法散播給人人,人人能體會這個道理,再繼續淨化人心,去除煩惱,這個世間才有辦法得救,這才叫做「救世」。不是救人而已,要從世間長久的時間,開闊的空間,包含在人間,要救人間,必定要把握時間,在這大空間裡,所有人與人之間都能接觸真理,能得到佛法。所以說,不斷要播種,不斷要播種在人間,不斷要用大因緣培養大根、大機,能深,根要深,才有辦法體解大道。

要體解大道,就是要發無上心,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才真正能深入經藏,道理才能透徹瞭解。透徹瞭解道理,那就是智慧如海了。有這麼多的智慧,才能適應眾生的根機,度眾生,那就一切無礙了。這就是連貫的道理,這是佛陀來述說,跟大家說過去修行就是這樣過來的。說他的因緣,讓大家瞭解這個道理,這是釋迦佛在人間這樣時時說法,無不都是事相譬喻,來讓我們知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首偈的來源,應該就是在弗沙佛的時代,釋迦菩薩所修行最有心得的。所以我們要好好聽聞佛法,要聽大法,要修大行。這都是我們宿世有因緣,與釋迦佛有因緣,接受釋迦佛法來度。釋迦佛那就是在塵點劫以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樣發大心,請轉法輪,這樣我們才有因緣受十六沙彌的教法,一直這樣過來的。我們要很瞭解,要清楚。前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我聞法」,有這麼多,六百萬億恆河沙數的眾生,從這樣一直來,生生世世這樣來聽法,就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人人都能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在那時候,雖然十六沙彌講大法,大家聽了之後,這當中也有人就是這樣再「退大向小」,我們昨天說過了。所以,生生世世,浮浮沉沉,十六沙彌從那個時代,一直生生世世在度我們,所以到現在釋迦佛成佛時,道場裡還有人還停滯在聲聞當中,還未發大心。發大心的菩薩都是一樣,發大心,生生世世在結眾生緣。但是還有人還是守在獨善其身,不願意去利益他人,這就是聲聞,還是守住在那裡。釋迦佛這樣說,「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也是常常這樣教化,累生累世,長時間就是這樣教化,接受的人開始就度眾生,發大心,一聞法,他們就能立大心、行大願,在度眾生。若還是守住自己,現在同樣還是在聲聞中。

 

經文:「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所以「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這些人就是這樣,漸漸才再重新聽法,重新慢慢入佛的道理,這是怎樣呢?「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真真正正要體會到佛的智慧,實在是我們凡夫與佛的智慧還差很多。儘管發菩薩心,瞭解了、開始啟動度化眾生,還是心,定、慧還未很安定下來,還是一樣,行菩薩道有時候又是退大向小,這就是凡夫的定慧還沒有很堅定。儘管發大心,但是定慧還沒成熟。對佛法瞭解,生生世世就只是要守在獨善其身而已,那分發大心,入人群的願,還沒有發起,所以眾生還是停滯在這樣的程度,儘管佛還是常說大法,希望人人能得無上正等覺。還是眾生芸芸,無法全部的優點集合起來,還是優點、缺點都有。佛再說這段經文,

 

經文:「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經文簡釋: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爾時大通,十六菩薩沙彌所化度恆河沙等眾生。

 

那時候,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道場,那些無量恆河沙數的眾生,那些人就是現在你們大家,諸比丘,已經在我的道場聽法的人。甚至「及我滅度後」,釋迦牟尼佛說,現在能接受我的法的人,是過去的結緣眾,不只是現在,還有在我滅度後,還有未來世中的聲聞弟子也是一樣,是過去十六王子時代的結緣眾。這些結緣眾,在過去、現在、未來,生生世世,還是需要在釋迦牟佛的佛法中修行,這就是佛陀向我們這樣說,「爾時大通,十六菩薩沙彌所化度恆河沙等眾生」。我們愈來應該要愈堅定相信,我們與佛所結緣的時間實在是很長久。

釋迦牟尼佛,十六沙彌的時候,一直一直到現在,都沒離開我們,也沒有棄捨我們,還是生生世世,他的應化身、他的法身,他的法,還是不斷讓生生世世的眾生還是在他的佛法中。我們應該要很相信。聽到法,尤其是聽到大法,起歡喜心,一心向前前進。如我們現在,雖然將佛的大法拿來現在講,現代的時代,有的人聽得很歡喜,慢慢、慢慢這部經很長,所以很少人要講這部經,很長,要聽這本經,聽這部經從頭一直到結束,實在也很困難。起歡喜心,聽久了,開始的時候覺得:很歡喜,我絕對做得到,行大乘法,菩薩道,做得到。但是愈來就會懈怠了,退大向小,跟這一樣,大家若都是從開頭就這麼的熱誠,沒有停歇,我想,這樣的人不很多,但是,起起浮浮的人也不少。因為這樣,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

「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佛陀慇切付囑,靈山會上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正法、像法、末法時。

 

所以說,「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這個法,現在大家現場聽,還未啟發大心;啟發大心之後,開始進行菩薩道,也是還很長久的時間。何況未來在法中,這樣聽、這樣接受、這樣發心,但是還是這樣停滯,或者是從大再向小,這一定就是這樣不斷地循環。所以成佛的人,體解佛道的人就很少了。真正能與佛同等的見解,佛慧難解,佛知、佛見,更難得體會,這就是我們沒有耐性。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代,他能七夜七日心不動搖,身心不動,只是守一首偈,這樣七夜七日身心不動搖,我們有辦法嗎?難啊!所以說,要體解佛道難,要與佛知見同等也是難。難,不是做不到,是我們的心不堅定。所以,佛陀儘管殷切這樣不斷叮嚀、不斷交代,在靈山會上的比丘,對諸比丘這樣不斷叮嚀,不斷付囑。

未來,未來的弟子,就是信佛的弟子,這就是在佛滅度之後,信佛法的弟子,所要經過的,要經過正法。佛住世時與佛滅度後,這個正法住世。一直到正法慢慢地過去,就是像法的時代,只是留著形象,佛法,實行佛法的人慢慢減少了。或者是一直進入末法時了,五濁惡世。時間都很長,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佛陀滅度之後,已經二千多年,所以我們現在是末法的時代。所以說,佛滅度後,正法、像法,一直到末法時,這些眾生都能說在大通智勝佛,與釋迦佛所結緣的眾生。過去一直到現在、未來,還是要再不斷延續度化下去,這是佛陀準備要入滅的時間,所以有付囑、有交代,跟大家這樣說:「現在我再滅度後,這個法要再傳承下去,時間要經過,不論是正法、像法、末法,未來世中還是有聲聞弟子。」同樣修行,但是獨善其身,發大心入人群的人愈來愈少,這就是佛陀很擔心。

 

經文簡釋:

「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至未來長遠世中,如是等人聲聞弟子,皆昔所化度未了者。

 

「至於未來長遠世中,如是等人,聲聞弟子皆昔所化度未了者」。就是過去過去塵點劫前,所一直化度來的,這樣生生世世一直教化,所結緣的眾生,這就是說我釋迦牟尼佛,這是釋迦佛說的,昔日所化度的眾生,過去所化度的眾生,到底所化度的眾生是誰?是現在,現在「汝等比丘與未來聲聞弟子」都是在那時候所結緣的眾生,現在道場上修行的人,與未來發心修行的人,這都是過去生有緣眾。

*此諸眾生,於夙世中固已熟聞大乘之法,特或因怯弱之故,今已退轉而墮於聲聞;或本為菩薩, 「此諸眾生,於夙世中固已熟聞大乘之法,特或因怯弱之故」。果然大家都聽法聽很多,所聽的也是大乘法,但是有持因,有持這個法,有持這個因,但是怯弱之故,畏、怕,怕我如果入人群中會再受污染。好不容易我已經去除無明煩惱了,我已經對世間一切的欲念都沒了,我如果入人群,是不是這種無明欲念會再生?對自己很沒有信心。所以「怯弱之故」,自己擔心,自己怕,怕投入人群會被人影響,自己不敢有承擔,以為自己的力量很微小。都說:「我沒有這分力量,我無法負擔這個責任。」和這樣一樣。人人都有潛能,誰沒有力量呢?人人都有力量,只是我們的習氣,只是我們向來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很弱,所以要承擔大任就比較沒興趣、不願意。

所以「今已退轉而墮於聲聞」。聽大法的人怯弱,自己的心沒信心,所以退轉,這樣墮於聲聞。本來要求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就是這樣感覺困難重重,就這樣慢慢又是再退回聲聞,還是聽法就好了,能夠盡量瞭解法,這樣我能去除無明,這樣就好。這就是我們過去雖然聽大法,現在又退失道心。或者是本為菩薩,從開始發大心,一直行菩薩道,生生世世一直與天下眾生、苦難者,去付出,拔除苦難,這就是菩薩。

 

*今為應化示現而隱於聲聞,以共住於我諸聲聞地弟子之中。然我仍以大乘常時教化,使終由漸以入於佛道。

菩薩在人間,人間不離開菩薩,所以菩薩人間,所以「今為應化示現」。所以佛他不斷度眾生,「今」就是佛的時代,他與這個世間有緣,現相成道,下兜率,降皇宮,身為悉達多太子,看人間不平等的社會人群,發起了這念心,就是表示修行要辭親割愛,割小愛為天下眾生去求法,去瞭解天下道理,要如何來度化眾生教育,脫離這種人間困難的景象。所以他「現應化示現而隱於聲聞」。如聲聞一樣,到處去求法,到處體會,這就是釋迦佛他這樣現這個相,要成佛也要經過很多的苦難,很多的磨練,這樣才能成佛。成佛之後,再與大家共住,就是在人間說法,和這些弟子共住。所以「以共住於我諸聲聞地弟子之中」。同樣,和這些弟子出家修行的生活形態都一樣,所以「住聲聞地弟子之中」。佛若這樣走,和弟子也一樣,這樣的生活。「然我仍以大乘常時教化,使終由漸以入於佛道,我在弟子中,同樣也是這樣用大乘法來教化,希望人人能漸漸進入大法,在佛道中。

 

*蓋眾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

「蓋眾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這就是眾生很廣,眾生很廣,如來的法很高,所以,佛法這麼高、這麼深,佛的智慧,真正是我們一般人難以信解,一般的人要信解佛的智慧真的是很難。眾生又是那麼廣,眾生廣大無邊,芸芸眾生,佛法是至高無上,佛的智慧我們真的是難信難解。經文已經好幾次提起難信難解,這就是佛法很深奧,我們要瞭解,實在是很不容易,必定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來薰習。我們如果沒有很長久的時間來薰習,無法體會。所以這樣才有辦法體會夙世的因緣,我們過去生是如何結緣,如何發心,如何立願,如何在行菩薩道。我們一路要向大道走,才不會再停下來,或者是退大向小,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很長久的時間好好來薰習,這樣才能得宿我們過去初發心的因,才不會又糊塗了。

 

*如來於法華會以前,說般若等經,即是方便密化大乘之意。

「如來於法華會以前,說般若等經」。《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佛陀只是適應我們的根機,這樣無非是漸漸,一直希望人人漸漸接近、漸漸進步向前走。《阿含經》小教,適應大家的根機。《方等經》,就是開始要啟發人人有佛性。《般若經》就是要向大家說人生一切,一切虛幻,如露亦如電,不要執著。但是,到《法華經》來,就是回歸於妙,在一切空,空中妙有,成佛的智慧來完成。成佛的智慧就是妙有,我們要求得佛知佛見,就是那個妙有,那個智慧能遍虛空法界,無事不知,無法不解,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我們要用心一念布善種子,我們的根不要淺,一定要深入。所以「天上天下無如佛」,應該我們要知道,如佛的智慧,不是做不到。難解,不是永遠都不得解,一定能夠解,只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註一】摘錄《大智度論‧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

……前略……

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若釋迦牟尼菩薩聰明多識,能作種種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讚佛?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貴其心思,不貴多言。若更以餘偈讚佛,心或散亂,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後略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0/23晨語簡記   2015/10/23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28, 2015 6:56 am

2015/10/23薰法香心得
佛陀說法,所播的種子都是大因、大緣。我們在大通智勝佛時,就跟釋迦牟尼佛結緣,時間長,緣也累積得很多, 上人說「雖然有緣,卻是根機淺」。「我們很幸運,能時時、生生世世都與佛同世,一直得以聽聞到佛法。」真的要很感恩。
雖然生生世世都在聽法,「我們有信,有解,卻是很難體解。」「人人真的要自己完成戒、定、慧,同時還是要再入人群去體會,人群中,人人彼此成就。這就是佛陀要救世,要救世,光是成就一個,不夠,必定要一生無量。」這讓我回想到在馬來西亞時,大家一起「生命之河」這個遊戲,現場有位師兄體悟到,「救人後,才能自救。」這如果沒有親身體驗,是無法理解的,所以真的要入人群,不要怯弱、畏懼、害怕,害怕什麼?害怕好不容易無明煩惱去除了,入人群中會再受污染。

其實,唯有入群才有種種境界現前,一一考驗著,是否靜定,是否智慧具足,是否輕易就起瞋心動雜念,感恩 上人的慈悲,「人人都有潛能,誰沒有力量呢?人人都有力量,只是我們的習氣,只是我們向來就是對自己的信心很弱。」相信自己有潛能,只是習氣未除, 上人曾說過「修行,沒有什麼好修,就是要將習氣修好。」
早上發願,晚上懺悔,就是「習氣」未除,又……,凡夫啊凡夫!
感恩 上人的鼓勵「蓋眾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我們如果沒有很長久的時間來薰習,無法體會。」唯有長時間不停歇,不斷往內心檢視,期盼一點一點、漸漸能愈來愈清淨。
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2015/10/2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