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身心安隱快樂直向正道
寂靜清澄輕安事理圓融
定慧安住忍土入群無畏
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
心,身與心安穩下來,自然心開意解,就能快樂自在。身心安穩,要如何能安穩呢?要用功,法要時時入心,這不是每天每天都這樣說嗎?法入心,別無他法,唯有你要學法。學法者,法若不在內心,有學跟沒有學還不是一樣嗎?就如杯子裝水,將杯子裡滿滿的水再倒給其他的杯子,這個杯子還是空的,所以,水添在我們的杯子裡,杯子裡的水就要應用,好好潤濕我們很乾燥的身心。法譬如水,法水對自己的身心若沒有滋潤,我們只是聽,就這樣漏過去,虛度時光。時間是這樣過去,法也是這樣聽了就過去,沒有放在我們的內心,既無心,法要如何應用在人群中,行入人群去度眾生呢?這是沒辦法的。所以,我們學佛者,聽法,就要當說法者,說法者就要身體力行,聽法要入我們的心,能讓我們應用,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在人群中。
在人群中,人家接受到我們的法,歡喜啊!而且改除了過去心靈的無明,複製的業,所造作的業,因為有法的人入人群去,去轉他的心境,然後指導他的方向,接受者,心境轉過來,方向也正確了,他歡喜,我們也自在、歡喜。這就是身心安穩快樂,我們的身與心有法,法在我們的心,應用在日常的生活,影響到別人,別人接受法,跟我們一樣,轉變了過去不好的習氣,轉向正確的道路,這就是讓我們的心最快樂,也最安穩,這樣的方向就佷準確,我們就會直向正道。若是自己沒有法入心,我們要如何向正確的方向直走呢?要如何證明我們的方向是對?就是要在人群中先去帶動人,看到接受這個法的人轉變身心方向,大家皆大歡喜,這樣就是正確,我們就安心,就向前前進,這就是直向正道。
所以我們若能心時時都是寂靜清澄,我們的心在人群中就不受影響,雖然是入人群,心不受污染,雖然世間濁氣很重,但是我們的心還是很超然自在,這就是寂靜清澄。這種寂靜清澄的心,就如一面圓鏡一般,不論外面的境界多麼污濁,這面鏡子雖然照到外面污濁的境界,但不影響到這面鏡子,這面鏡子轉向其他的方向,剛剛污濁的東西已經不在鏡內,這面鏡子是緣著其他的境界,其他的境界也沒有污濁到這面鏡子,所以這面鏡子永遠都是清淨無染著。這就如寂靜清澄,一片的虛空,其實它本來是無雲無物,連星、月、日都沒有,這是一個大空間,在宇宙的大空間,即使裡面有太陽、有月球、有星球,星、月是沒辦法點算的,其實它也不是黏在天空裡,是在一個大空間裡。就如我們現在這個空間,它讓我們利用,在這個地方精進,在這裡禮佛、做早課,在這裡聽法,這個大空間,人一時集中過來,早課做完了,經聽完了,各人就照順序出班了,這個大空間就回歸到很開闊的空間,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就是在這樣,這就是大空間。
我們的空間是這樣,大宇宙的空間呢?同樣也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天空是一片清淨無染,說什麼空氣污染,空氣怎麼會污染人呢?是人所造作一切,那個污氣、濁氣來污染了大空間。大空間只是在人世間一個範圍,這污濁就只在這顆地球的周圍,受到空氣污濁,其實超過大氣層,離開大氣層後,還是各有星空的世界。沒人住的地方,當然就是很輕,沒有吸引力,都是很清淨,沒有什麼濁氣,因為沒有生物,這是同樣的道理。人類污濁了我們所住的大空間,其他宇宙虛空法界還是清淨。所以我們的心若沒有受人間濁氣所污染,我們超越五道,超越三界,自然就寂靜清澄,輕安自在。人間世事,我們所看的人、事、物自然都歸納於理,我們也通達道理。人、事、物無不都是人的心理所產生出來,很多的無明煩惱,各有見解,各有思想,所以意見不合,自然所做的事情就有衝突,這就是凡夫世間事。我們若已經道理通達了,凡夫的世間事,我們超越了,自然事理圓融,看得透、瞭解了,沒有在人事物所纏綁。
所以我們會很超然來分析,分析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才對,人事在計較,應該是這樣才有道理,這是歸於理。這就是要我們要好好地法入心,法若入心,在人、事、物中,沒有影響我們的心,卻如一面鏡子看得很清楚,這面鏡子永遠都是輕安自在,事物理永遠都是很圓融,逃不過這面鏡子所分析的色彩、事物,這面鏡子清淨。這面清淨的大圓鏡,「大圓鏡智」就是在我們人人的心,人人心中一面大鏡子,這面大鏡子清淨的智慧,這叫做「大圓鏡智」,自然看人、事、物的道理就很清淨,很清楚。那就是要我們修行要持戒、定、慧,定、慧安住,我們若是有戒,就不會惹來煩惱,全都沒有煩惱,自然我們的心就定下來,定而專心,智慧就不斷產生,慧命成長,這樣自然就安住,安住在忍土。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地,是堪忍的世界,苦啊!但是諸佛菩薩不畏,無畏,他還是入人群,入群而不畏,這是諸佛菩薩來人間。人間有苦難人,人間充滿了人心污濁,所以諸佛菩薩就是要來人間度眾生。
所以「定慧安住忍土」。這是諸佛菩薩的定慧,諸佛菩薩來教我們眾生要得定慧不困難,你要先受法、持戒,法要入心。戒,我們要持守,守好戒律,自然你的心就沒有煩惱來打擾你,自然你的心就定,你就智慧生,輕安住在地球上,住在五趣雜居、堪忍的人群中。這就是菩薩安住,他才能在這個地方度眾生,入人群無畏,不怕。若是小乘的修行者,他就怕了,因為知道這是五趣雜居,五趣就是五道。在五道中,尤其是在人道,人心的濁氣重、煩惱多,複製的業,惡業會很多,就墮落三途。這就是修行者很怕、很畏懼,害怕入人群中,好不容易才將心修得很安定,修得沒有煩惱,修得瞭解道理,但是我畏懼、我怕,我怕入人群去再受污染。所以修行小乘法,他就不敢入人群,雖然他有戒,他有定,他有智慧,卻是不敢安住於忍土,他一直想要如何脫離堪忍的世界,所以他不敢入人群。
佛陀要度的,希望你們已經瞭解道理了,要再進一步,趕緊入群而無所畏,那就是行菩薩道。方法知道,要持戒,瞭解要堅定,如何發揮你的智慧入人群去,這就是佛陀要我們入人群去磨練,才有辦法「曉知世事通達」,才能「自在無礙」。你若沒有入人群去歷練,光是逃避、逃避,逃避人群。有朝一日,什麼樣的境界現前,由不得自己時,這念心就會被它誘惑出去。一念無明動起來,很多污染的緣就再牽引過來,由不得自己啊!佛陀要我們趕緊瞭解道理之後,就要入人群,去好好自我磨練,人群中互相切磋。一群菩薩一起去做好事,雖然在五濁惡世中,眾生受苦難,我們大家共同去,不怕路險要,自然彼此提醒,這群菩薩群儘管是新發意,儘管還在凡夫地,但是菩薩心一發,有這樣同心志願的人,共同向著濁氣很重的人群中,受天災、人禍,苦難人的人群中去付出。
每一次任務完成了,歡喜,輕安自在回來。娑婆世界堪忍的眾生得救了,心地也播上種子了,暫時的苦難解決,心地的種子為他播撒在他的心裡,讓這些已經受過苦難的人,他雖然物資用完了,但是內心這顆種子是永恆的。這就是人間的結緣眾,新發意菩薩要從人間開始這樣入人群中去。這路要怎麼走,都很瞭解了,國際間要訂哪一班飛機、要在哪裡轉機,路線很清楚。到達的目的地,我們要準備什麼東西去適應他們受苦難人所需要的,這是「曉知世事通達」。去尼泊爾,我們也是準備很充足的物資去,也是發心的一群人,不論是醫療系統、慈善系統、教育系統、人文系統,一群一群在那裡幫助、付出,一個一個的心地種子,都為他播撒種子在他們的心裡。等待下一波,要再如何給他們長久、千秋百世的教育來培養人才。這就要用長時間、用很多人,這樣去投入。
土耳其那地方也有這樣的種子,原本就在那個地方,在其它的國家,敘利亞那些難民,九死一生逃難到土耳其,當地的種子已經開始布置了、鋪路了,台灣的菩薩群準備好,所需要的東西充足了,大家的心,方向也瞭解了,地理路線都瞭解了,這樣就去了。到那個地方,土耳其的慈濟人,台灣的慈濟人去為他助緣,合力起來為他們付出,給他們所需要的物資,給孩子有安定的教育,給家庭有安定的生活,他們的內心,種子,又再播下這分善種子在他們的心裡。我們皆大歡喜回來了。這就是我們人間菩薩,儘管我們還是在凡夫地,卻也是走過這樣這樣的路過來。我們「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無不都是要從我們開始,將法接受入心來,讓我們的身心安穩。我們在我們的周圍裡,近的地方,我們一直到人群中歷練自己,然後就開始準備好,國際的菩薩就向國際間苦難人的地方與方向去。
所以,九十幾個國家地區,已有慈濟人走過的足跡,各個國家的地理、方向都不同,但是,菩薩修行的路線,也是菩薩入人群的大空間,我們就是要很瞭解。在這個過程中,「寂靜清澄」,輕安的心,大家都很願意去。就如諸佛菩薩是為了眾生而來人間,五趣雜居地,諸佛菩薩願意來。我們凡夫,新發意菩薩,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是災區,我們也歡喜去、甘願去,這都是靜寂清澄的心。定慧具足,我們定慧安住,我們去來自在,入人群中,道路都很瞭解,所以叫做「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化城喻品〉,這段時間所說的當然是佛的世界,很長久、長久時間之前,現在聽到這個法,就是將它拉近到現在的世界,這個五趣雜居地、堪忍的世界,有這群向著佛法修行的人,雖然還在凡夫地,同樣也願意走入這樣這條路,一站一站超越過去,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前面的經文,
經文:「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於佛陀的時代,修行者走久了也會疲倦,所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修行這樣、這樣、這樣走過來,超越過五險道,還要超越過三界,雖然很累了,但有一座化城可以止息;要停止下來休息的地方,已經沒多遠了,在前面沒多遠。這是導師智慧的帶領,一站一站的鼓勵,「你要再向前走,五道超越了,過去了,那個極險道超越了。」大家的心已經瞭解了,人世間的苦難偏多,大家都知道了。這念心超越,道理瞭解了。佛陀就會再說,三界,起心動念,就是在這心念間,你要再向前走,還要到達證果,已經欲念都掃除,沒有了,思想觀念也已經乾淨了,沒有煩惱,色界也超越了,不會受色將我誘引了。但是無色界呢?還有塵沙煩惱。
佛陀又再說,「還有,路還要再向前走,塵沙煩惱要很用力去清除。要如何清除?你要用水清洗,髒水也能洗滌你內心的粗垢,濁水也能洗掉你粗重的煩惱。」我們很粗、很骯髒的東西,這水很濁,可以洗嗎?可以啊,濁水也能沖掉很粗、髒污的東西。髒水洗一次,再用較清的水再洗一次,清水洗過後,還要用無染,很乾淨、無污染的水再來洗一次,這就是我們在超越三界,我們要一層一層去除污垢。我們要超越三界,雖然眾生濁氣重,我們就是要進去,如用濁水來沖掉如粗重煩惱無明的物質,同樣的道理,一層一層去洗。我們菩薩群互相勉勵,我們的道友、善知識,一直一直凝聚起來,大家來聽法,大家再複習法,讀書會,不斷再將聽過的再複習,記錄下來,再複習。
瞭解了,人間需要我們,我們要如何入人群中去?大家有準備了,入人群,不斷地磨練、不斷地磨練,自我磨練,這樣我們的習氣、煩惱,就慢慢去除。還是法,佛在世有佛可說法,佛滅度後,有法能淨化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聽法,聽了法,懂得再進步,不疲倦;聽到法,我們要心大歡喜。法若有入心,我們應用出來,得到效果,應該要大歡喜。「歎未曾有」。不知道我這樣輕輕地說,這個人就能重重地聽進去,他就改變他的習氣了。歡喜啊!「歎未曾有」,原來這樣的法,我若入人群,就有用。「歎未曾有」,歡喜啊!所以,「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我自己修行,我的煩惱去除,我守戒清淨,我的心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將我影響了,有這個定力。而且,我在人群中也發揮度眾生的力量,眾生的心也轉了,方向也正確了。歡喜,利人利己,度己再度人,「快得安隱」。
我們就是要入人群,所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大家就是這樣,明知人間幻化無常,我們對道理都瞭解,所以今生此世,入人群就如入化城中。世間幻化無常,今天這個時間,已不是昨天早上那個時間了,今天我們的身體新陳代謝,已不是昨天的我了。每天都在行蘊中過。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已經將法慢慢瞭解、入心了,在人群中受影響的心態,慢慢淡掉了,淡定,讓我們的心能慢慢定下來。世俗事若看淡了,自然我們的慧就能慢慢增長起來。人事若看得很重,我們的智慧就是會被它壓住;對人間事要將它淡化,要慢慢將它淡化掉,不要有那麼重的色彩,能淡化掉,自然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一直生出來,所以「快得安隱」。這些人已經入於人群中,這化城是讓你知道,行菩薩道就是這樣,用這樣來行菩薩道。「前入化城」了,「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漸入在這個地方,原來這樣在度人,也是自度度人。其實,這樣夠了嗎?我們是不是很自大,認為我已經是能度人的人了呢?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經文是這樣說,我們就知道,已經發心入人群了,大家已經歡喜了。瞭解了,法已經入心了,也願意入人群去了,這就是法的精髓入心。所以導師已經知道,跟大家說,已經入化城來了,就開始要再跟大家說,這只是停止的地方,大家的疲倦已經恢復了;入人群中開始歡喜,我們這樣付出,很歡喜,原來這並不困難,度人時就是自己很歡喜時。所以大家已經得止息了,導師就開始就滅掉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再向前走,那就是大城,那個地方就是有大家所需要的寶。
過去向你們說的這些法,只是過程,向你們說的法,現在大家已經法入心了,這個化城要將它滅了,沒有了,這個法就過去了。就如《金剛經》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思相同。就如一艘竹筏,借我們坐在這竹筏上,從此岸渡至彼岸。到達彼岸後,我們應該上岸,上了岸,總不會將船背著走,總是要捨掉小竹筏,渡我們過去的,我們要捨掉,我們要再向前走。所以說,「化城」是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過程。
*即滅化城、並說寶處在近喻昔說涅槃是假今說如來滅度是真,此即開權顯實之說。
「即滅化城,並說寶處在近。」就要告訴大家,寶處在近了,要到佛的境界,已沒有多遠了,因為大家發心行菩薩道,前面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說「寶處在近」,「喻昔說涅槃是假」。過去所說的涅槃,滅度了,那不是真的,只是要將你們度化過來,就是借這個法,借力使力,借這種小乘權巧方便,度你們過來,真正要給你們的東西不是這樣而已。所以「今說如來滅度是真」。現在要告訴你們,如來的滅度才是真的,才是真正我們安止的地方,是我們的安止處。過去只是一個化城,讓你知道世間苦,讓你知道要懂得修行,去除煩惱。煩惱去除,再告訴你們要入人群,入人群磨練,你們會起歡喜心,這樣不斷到人間來歷練,之後的過程,心不起動搖,心還是清淨,這種無染濁的心,才是真滅度,這是如來滅度是真。
滅度之後,還是來來回回在人間,來人間是要度眾生,不是業牽引而來,來去自如,應如是法而來人間度眾生,這是如來滅度的真,真正的滅度。「此即開權顯實之說」。已經將權,方便法,去除了,要告訴大家,要成佛才是真正的滅度,是大滅度,他去來無障礙,這才是大滅度。就如有人去過尼泊爾,就說:「師父,若能再讓我去,我真的要再去。」常常有人在問:「什麼時候要再去?我還要再去。」雖然尼泊爾受那麼重的災難,去那個地方真的是很辛苦,不過,發心的菩薩說:「我就是還要去,去度人、去幫助人。」回來了,歡喜。這種去來自在,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經文簡釋: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法華時佛喻大導師,知此小乘眾,既得入於化城止息。
所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這是在「法華」時,佛就譬喻是導師,佛就是導師,「三界導師」。「知此小乘眾,既得入於化城止息」。已經知道這些修小乘法的人,該修的法也都修了,該斷的煩惱也已經斷了,已經這樣在那裡停息著,不過,他們還未究竟斷滅他們的煩惱,因為他們還有畏懼,萬一境界現前,同樣的,小根小智的分段滅度,萬一又再受誘引了。
*既止息復無疲倦者,喻修小乘法除無明,得滅度時至,眾又清淨,而得免難,大機當發。
所以說,「既得止息,復無疲倦」。這些人已經這樣過去了,他們以為這樣已經停下來了,就是到這樣就好。所以佛陀就還要再引導大家,引導這些修小乘法的人,他們已經「修小乘法除無明,
得滅度時至」,應該已是時機成熟時,這些小根機的人來到這裡,應該成熟了,要開始為他們說大法。所以「得滅度時至」,能得大滅度的時候了,就是走入人群,「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種真空妙有,應該大家要瞭解,在空中有妙有,妙有的盡頭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他們知道,「眾又清淨」,這些小乘法者也都清淨了,「而得免難,大機當發」。這些小乘學者心已清淨,再勉勵他,再引導他,大家已經超越過五道、三界,應該是大機當發之時了。
經文簡釋:
「無復疲倦,即滅化城」;無復更有未到,此時疲倦之心,即廢小教,說一佛乘。
引向寶所,即滅化城,廢權。
所以「無復疲倦,即滅化城」。知道就是這樣,大家心都瞭解了,化城,是方便法,能去除了,所以「即滅化城」。「無復更有未到此時疲倦之心」。還沒到這個時候,他還在疲倦時,這大法就還不能對他說,所以,廢小教就要待時機。一直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了,「即廢小教」。將小教,方便法、權法廢除,現在佛就是要「說一佛乘」。唯有到成佛的境界,人人應該要再向前前進,因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說一佛乘,引向寶所」。導師就是這樣,導師就是佛,佛就是導師,佛來引誘我們眾生向大乘成佛的道路走,導師來引導人人到所要追求寶藏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所以「即滅化城,廢權」,將權,方便法廢除。
經文簡釋:「語眾人言:汝等去來!」
告小乘眾言,汝等勿得樂於小法,入於佛道大教去來。
*「去來」:以理而論,眾生來不去,小聖去不來,皆不合佛意,今即去即來。
諸佛菩薩回身三界,利生度眾,莫學下劣住止而獨善。
所以「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就是已經向小乘之人說:「你們大家不要只是在小道法,不要只是在小乘中,要趕緊入佛道,接受大教自然去來。」就是說,「去來:以理而論,眾生來不去」,既然不知如何來的,也不懂得如何回去。「小乘去不來」。修行的人,既然知道世間是苦,道理我懂了,我不要再來人間了,所以小乘是去而不來。所以「皆不合佛意」,這不是佛所要教育的。就是「今即去即來」,佛陀就是要教我們,現在去,要如何再來。就是你既然是凡夫,瞭解道理了,修小乘法,不要怕再入大乘,不要怕。難得入小乘的教法,瞭解小乘的道理,應該要再發大乘心,去來自在,所以這才是真正佛心所要教育的。所以「諸佛菩薩回身三界」。諸佛菩薩就是要再回來這三界五道中度眾生,「利生度眾」,才是真正佛所要教育的。「莫學下劣住止而獨善」,不要學小乘這樣就好,這樣就停下來,不要。
經文簡釋:
*「寶處在近」;五百由旬,今已過半,如來寶所,方且在近,顯實以廢權。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向者中路涅槃大城,我見汝疲方便化作,為汝等故,非是究竟,暫止息耳。
因為「寶處在近」。小乘修行到這裡,其實真正的寶處,就是佛的境界,快要到達了,所以「五百由旬,今已過半」。已經過了,有五道、有三界,都已經過了,過一半以上了。「如來寶所,方且在近」,如來寶所差不多接近了,所以「顯實以廢權」,現在就是要顯實相,以廢除權。所以「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過去的那個大城是我所化的,這是佛陀要告訴大家,只是一條過程的路。「向者中路涅槃大城,我見汝疲」,你已經疲倦了,「方便化作」。看你已經疲倦,所以我「方便化作」,讓你安住,說你得果了,得初果、二果,這樣說。其實,那還不是真是止息的地方,真正永恆的止息,那就是要再究竟,究竟追求止息的地方,現在才是暫時的止息而已。各位,學佛就是這樣,我們應該法要入心,我們要入到安穩快樂,直向正道,這才是我們安穩的地方。菩薩來去自如,不要只是在小乘,這樣來了就不敢去,去了就不敢來,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的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