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11/07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11/07晨語簡記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7, 2015 8:08 pm

20151107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譬二乘人初聞大教,
隨即忘失流轉生死,
世尊施權設方便教,
令斷見思惑煩惱障,
暫證偏空以為止息,
然後到於究竟寶所。


也就是要說,我們修行就是這樣,過去生、今生、來生,過去的,是無量數劫以前,我們也曾聽過大乘法,也有發大心,卻容易忘失,今生此世再來人間,已經是過去所聽聞的大法,現在就這樣忘記了,所以現在,今生此世再聞大教,很快又忘記了,因為這樣,生生世世,過去聽法、發心,但是還未完成,又來個下輩子,世代紛擾,很容易被誘惑了,忘失了,今生此世再聽到,還是同樣,法還是很陌生,好像很生疏。過去就是一直聽小法,知道人間苦,一點就通了,知道世間苦難偏多,自己也感受到了,世間真是苦,所以佛陀所說的苦諦道理,一說就能很瞭解。佛陀再分析,集一切種種煩惱,複製無明,所以不斷生死輪迴,這樣大家就怕了,真是苦,苦的道理來自「集」,「集」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在起心動念。知道了,現在想要能去除無明,就要自己趕快修行,自己修行,就是不要再與人攀緣,「我要斷絕世緣,不必再與人攀緣,我就不會再有來生世。」這是他們的偏解。


  佛陀總是讓他們先瞭解生死輪迴,苦難的道理,先讓他們瞭解,再慢慢誘引他們,帶領他們。所以「世尊施權設方便」,先暫時讓他們瞭解,若能知苦、懂得要脫苦,自然就不會再造作惡業,所以佛陀就這樣,用暫時權教,教育,希望他們能「令斷見思惑煩惱障」,要斷這些見思惑、無明煩惱的障礙,就是要好好練心。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好好地練心,心若是練不好,一點點偏差,「差毫釐,失千里」。佛陀盼望人人好好地趕緊斷除無明,所以漸進、漸進,讓大家能守好自己這念心,不要再去造惡業。這是初機,聲聞、緣覺由佛的聲音入耳根,瞭解於內心,就在這樣的階段,知苦,不敢造惡,這是修行的過程。


  漸漸地,「暫證偏空以為止息」。這就如緣覺,修行來到緣覺,他能緣外面的境界,隨順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說無常,分析天地之間,一切都是空法,在《般若經》中能體會一切皆空。所以他來到一切皆空了,所有的形相是無常的、短暫的、幻化的,所以他們知道空的道理,就這樣「以為止息」,以為「我都透徹了,能從『有』看到『沒有』(空)了,這些『有』的東西,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了,我已經透徹、瞭解了,我已經滅度了。」就這樣「以為止息」,我就是這樣。但是,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已經到止息,停滯下來的這個境界,所以佛再鼓勵我們,大家若止息下來,休息之後還是要再向前走,因為「寶處在近」。你們若真正要能修行到透徹、瞭解佛的真理,就要到究竟的寶所去,那個究竟寶地才是我們要去的目標,雖然這個過程我們要經過險路,其實,我們是想要到那個永遠永遠都是平安、安穩的地方,我們若能到安穩的地方,不論去與來,都能很自在。而佛陀就如一位導師,這樣在度化我們,這樣在接引我們,用很長的時間。


  〈化城喻品〉經文這麼長,從無量塵點劫,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是佛陀開頭就已經說了。塵沙,國土,國土譬喻都化為塵,這些塵,一塵當作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沙數若再拿來磨為墨,這個墨再拿來點,每一點就又是一個世界,這些世界國土再累積起來,同樣再化為塵沙,塵沙再磨為墨,再點,看點多少國家,一塵為一劫,一劫之內,所積的塵沙數再匯集,再磨。想想看,這樣的時間譬喻。〈化城喻品〉開頭也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沒辦法算。這是譬喻我們的生死來回人間,在那個時間裡,十六王子就是在大通智勝佛修行成道之後,回返王宮度眾生時,轉輪聖王協助大通智勝佛的道場,鼓勵國內的人民要信佛,要聽佛法,要學佛理,要身體力行。這當中,人人聽聞佛法,十六王子發心要出家了,轉輪聖王與大臣浩浩蕩蕩這樣送到道場去了,大通智勝佛座下求出家。


  出家了,聽法,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同樣從小乘而中乘,到了根機成熟,十六沙彌請佛轉法輪,表達他們所要追求的心意:「我們大家想要追求的佛法,是與佛平等的知見,佛的知見到什麼程度,希望我們都能有與佛同樣的知見、覺悟的境界,這是我們要追求的。」這當中,十六沙彌開始請法,也已經影響到所有的梵天王,趕緊從十方;八方、上、下,叫做十方。所有的梵天王都是與宮殿俱、與眷屬俱,一方一方一直來了,他們各有求法的心。梵天王也就是三界的統領者,梵天王在人間時,也是很長時間的修行,修的是上上行,守上上戒,完全清淨,福業具足,所以他們能生在梵天。這我們之前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在解釋,梵天從十方來,每一方都是那麼誠懇而來。梵天王都集中來了,人間的國王、大臣也都在場,十六沙彌所請求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大通智勝佛開口說法,說大乘法,名《法華經》。


  說了很長的時間,之後,大通智勝佛入定了,入靜室去了,但是在這麼久的時間聽法,小乘、中乘轉為大乘法時,有的人信解奉行,有的人的心還有疑問。這當中,十六沙彌已經信受奉行,完全瞭解大乘法的道理,但看到還這有麼多人未透徹瞭解,十六沙彌把握機會,趕緊向所有的有緣人,說:「來啊!你們若想要瞭解,喜歡聽我跟你們說的,你們就跟我來。」各個就座位了,隨大家與哪一位有緣,就向這十六沙彌的位置去。所以,各人的有緣眾開始聽每一位沙彌所說的法,有緣的人就這樣開始,生生世世。釋迦佛就是十六沙彌中的最後一位,就是第十六沙彌,也已經成佛了,他成佛的世界就在娑婆世界。這是他的心願,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他發心立願,就是要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就這樣開始,這些眾生生生世世聽佛法,佛滅度,又再來人間,在人間成佛,說法、滅度,佛法留在人間,就這樣不斷傳聞,不斷將法傳下去,這樣來聽,也再來人間,再次將佛法再提升起來。


  每一期的佛法都有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現在是在末法這時期;就是很類似佛在世時,說法的修行人,還能看到,但是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再來的修行者,遠離正法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也遠離了像法,時間也不短,現在所遺留下來的,就是經典輾轉論述所留下來。現在就要靠我們自己,真正將所留下來的佛法,應用在世間,佛法不離世間法,要淨化人心,要度眾生,要應現在的時代,現在的時代,大空間,宇宙天空之下,地球,人類生活之中,人與人之間,到底要如何化度呢?就是用佛法來化度,這樣的道理。所以因緣,我們就要自己來聽法,法要聽得很入心。我們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險道,人間是一條很險的道路,娑婆世界,五趣雜居,心念一動,善念起,能夠造福人間、傳承佛法;惡念一起,可怕,造惡多端,亂了家庭倫理,亂了社會國家次序,造成人禍、天災等等,破壞山河大地,人造的禍已經到達了污染天空、污染法界。


  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了人間的干擾,所以佛法要能真正安然通達入人心,實在也不容易。那就要靠我們有心的人,一念動,善念,要如何將佛法在人間,正法、正方向,這樣來鼓勵人人身體力行,這才有辦法真正安然究竟到寶所,真正佛法,我們才實實在在入心自在。佛心就是我們人人的心,人人本具佛心,非常清淨的善念,就是我們這樣一念妄動。我們要修行,修行若不究竟修,若沒有很究竟來修,容易忘記。因為千劫、萬劫,無央數劫,塵點劫,無始劫,這樣一直修來,我們萬一有一點點不好的因緣再把我們牽引去了,這樣我們就會將過去所聽聞的忘失了,這樣就又會流轉了。


  因為我們修小乘行,獨善其身,其實還沒有個定處,光是說斷煩惱,未來所歸止的地方,那個真真正正生命的安穩樂處是在哪裡?是要再向前走,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你才是真正到達安穩樂處,你才不會再受人間種種煩惱環境把你搖動。所以,就要鍛鍊到與佛同等,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境界,我們才能如如不動,不受濁惡再將我們污染。這要用這麼長的時間,經典是這樣說,我們這樣簡單再複述過來。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這就已經是很明顯說了,過去慢慢地引導你們,大家已經瞭解了,五道、三界,我們已經走過五道,瞭解三界。我們的心理形態,五道是在真實人間的那種苦,有物質的苦,有人事的苦,人間種種的苦,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感受,受到人間這麼多苦。除了人間的苦,所造作的又有地獄的苦,地獄的苦,比人間千千萬萬般的苦,還要更苦,這就是地獄。除了地獄,比地獄還輕一點的就是畜生道,畜生道,苦不苦呢?被寵的動物,有聽說一隻貓就能住一間房子,一間一萬元美金的房子,然後裡面安裝冷氣,裡面裝設電燈,就是為了要讓這隻貓住。想想看,一隻貓能這樣享受。但這樣地享受,牠知不知道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貓這樣住,牠到底知不知道?這是動物,也是有這種有福的動物。過去生光是修福,要與人結緣,但是不肯守戒,因造福不守戒,就要墮落畜生道。


  還有,雖然能夠來這一人生,能得人身,但是一生下來,一輩子就是這樣受貧窮苦難折磨。還有,那種生下來就已經過著飢餓的生活。看看多少國家,在非洲有多少貧窮苦難、人禍不斷,天災偏多,看看他們,沒水、沒糧食,看到他們全身,頭是這麼大、手腳是這麼細小、肚子又是這麼大。看,還有蒼蠅、蚊子、螞蟻在全身,眼睛也有蒼蠅,連眨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有看到這樣,活生生受到多少小蟲、小動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光是一隻蚊子叮了我們,就很痛苦,光是一隻蒼蠅在那裡飛來飛去,我們就很煩惱。看到非洲苦難人,那真的是如餓鬼、地獄的生活,我們在人間看得到的就如這樣,這種餓鬼、地獄道的生活。畜生道,我們也看得到,有的全身爛,沒有主人要飼養牠,到處流浪的畜生也有,畜生如在地獄的生活,到處都被人討厭,到處都被人喊打。


  看,這種險惡的生命,做人是這樣,當畜生是這樣,我們說看不到的地獄,其實不必看到地獄,現在受苦,不堪忍耐,就能說是在地獄了,何況真實地獄?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只是來自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會依止在哪裡呢?我們若是道理透徹,都瞭解了,依止在道理上,就不受外面境界將我們影響。但是,凡夫很難很難,難得心能完全去除煩惱,很難,難得凡事都沒有疑問,很難。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功,不只是獨善其身就好,必定是在人群中多看、多修行,多修福慧,多守戒律,多鍛鍊我們的定心,才能在人群中生智慧。這是佛知佛見,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陀已經看到弟子,二乘弟子,該修的也修了,該瞭解的也瞭解了,只是還要讓他再進步。


  所以「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已經該瞭解的都瞭解了,五道、三界道理已經全都瞭解,這樣叫做經過,瞭解過了。是不是會再墮落呢?就要再看後面這段,我們若能到究竟,才是真正來去自如,這才是真正安穩樂處。所以,現在到「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已經是一段很長時間這樣走過,不會說我很累了,累也累過了,恢復體力了。所以,現在開始,導師「即滅化城」,就將化城滅掉,「語眾人言」,跟大家說,「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已經在距離寶處很近的地方。過去這座大城是我所化作,讓大家能稍微停歇一下,你們到這裡已經平安,因緣果報,你們都瞭解了。所說的平安,就是瞭解了這些道理,你們瞭解了。「寶處在近」,真正能去體會,開始能體會,這個階段應該要再精進。所以「寶處在近」,你們應該能知道,什麼叫做無明煩惱,人間等等,你們道理都瞭解,你們能進去了,進入人群中鍛鍊,人群中才是你的寶處,真正是你要歷練的地方。所以過去跟你們說的,生死無明,分段生死或者是變易生死,這些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開始你們要向前走,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向者大城,我所化作」,這樣將你們牽引過來了,那些路就是這樣,是一種過程而已,只是讓你們停一下,跟你們說,到這裡是一段落,讓大家稍微停一下,止息,讓大家喘息一下。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經文簡釋: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佛陀悲智教之慇切,本懷眾生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顯示佛意。


  開始叫我們要去度眾生了,「應去應度」。「諸比丘!」,這段經文是佛陀的悲智,教育的殷切,他這段話,已經告一段落,又再叫比丘。「本懷眾生同成正覺」。佛陀本身成佛之後,就期待眾生跟他一樣,「同成正覺」,盼望眾生人人都與他一樣,佛知、佛見,透徹宇宙萬法真理,這是佛的本懷,希望人人能夠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佛,他就是導師,就是用導師來譬喻,希望人人與他一樣,帶我們走,跟他一樣能向菩提道,菩提大直道,這是顯示佛的本懷。「如來亦復如是」,經過了長遠的險道,也這樣將大家帶過來了。


經文簡釋: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引導出三界,名小導師;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名大導師。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現在為你們大家作大導師。佛陀譬喻大導師,現在就是帶著你們。「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你們這些人,「汝等」就是這些聲聞眾與緣覺等等,引導出三界,慢慢地帶你們,經過了五道,也越過了三界。大家瞭解,三界就是譬喻我們的心靈世界,心的欲念,欲念去除了;心面對色,外面的境界,我們是不是通徹瞭解?不會受外面形形色色的境界影響我們的心,能夠沒有影響,那就是進入了無色界。無色界,雖然瞭解了,一切人間事物都完全透徹,清除了過去的煩惱無明,但是在這無色界,我們還未究竟。所以導師這樣帶我們,要能究竟,鍛鍊我們究竟的地方,就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我們已經超越五道,五險道超越了,就再也不會被人群濁氣誘引,在生死來回中也不必怕了。


  生死本來就是自然法則,來去自如,心理也不會受人群把我們誘惑了,已經到這樣的程度。最好的道場是在人群中,這就是我們要去鍛鍊,更上一層樓。所以「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你要成佛就是要這樣經過芸芸眾生,我們去教化他。就如釋迦佛一樣,我們也是眾生,他也是投入在人群中,殷殷善誘教化我們,他不受我們影響,還是一樣為大導師,帶領我們,希望人人跟他一樣。我們也希望人人跟我們一樣,能夠向大菩提道走。


經文簡釋:「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


  所以「知諸生死煩惱惡道」。入菩提道之後,我們就能瞭解,如佛一樣,「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眾生,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眾生,未來還很多,不是只有今生此世,今生此世不聞佛法的人也很多,同樣還沉溺在五道四生之中,三界之中,「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這樣的還有很多。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又延續到未來。五道眾生三界生死,這樣沉溺,都是因為見思無明來造作,所以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自己造業,自己沉下去了,沒辦法,沒有能力再浮上來。所以「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這都是我們的人生,煩惱無明,我們的法都受這些煩惱賊,我們講經開頭就解釋很多,煩惱賊將我們原來本有清的淨本性、具足的智慧,法在我們的內心,但煩惱賊就這樣一直搬出去,銷毀了我們真如本性的功能,讓我們變成了人間輪迴,在三界、五道之中輪迴,這是一個很可怖可畏的地方,這就像是毒,所以五濁也是五毒,這樣來誘引我們,陷阱處處,這種的惡道,種種的惡道。


經文簡釋:「險難長遠」
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曠劫輪迴,故云長遠。
長遠者五百由旬故。


  所以「險難長遠」。實在是人生在世間,險難很多很長,過去生生世世走過來的,由不得自己來今生,今生再由不得自己再來生,這樣不斷輪轉,所以「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這實在是很可怕。所以「曠劫輪迴」,沒辦法,無邊際的時間這樣一直輪迴,「故云長遠」,所以這樣叫做長遠,這條險道很長、很遠。「長遠者,五百由旬故」,五百由旬,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那實在是很長久,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輪轉。


經文簡釋: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眾生,於險難惡道。二種生死,佛悉知之,故云知諸等。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我們已經知道了,眾生於險惡中,現在還是這樣,在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這樣一段一段生死。佛都瞭解,眾生就是這樣,「故云知諸等」,大家要知道,這些事情實在是說不盡、說不完。


經文簡釋: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


  「應去應度」。有這麼多眾生,從過去無始以來一直沉溺在這五道、三界中,這麼多,我們現在聽聞佛法、瞭解道理了,煩惱,也應該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去除煩惱,我們也煩惱也應該去除,懂得自己謹慎,以戒來防非止惡。我們有戒,就如要入戰場,要穿盔甲入戰場一樣,自己的身心有保護,有法來保護我們,我們才能入人群中。「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我們要自己滅度,滅除一切煩惱,法要趕緊度入心,所以我們要自己去除無明惡道。「應度過此惡道」,過去的,我們要去除一切無明,我們要預防,不要新的煩惱再來,這叫做滅。所以,度,就是法入心,要再去度人。「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我們能這樣瞭解了,就要當善知識,我們要瞭解法,法瞭解之後,就要趕緊去當別人的善知識,要好好地自度度人。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應去」,應去的意思就是「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你們大家已經停在這裡,不能只是停在這裡,應該要再向前走。「應度」,是未入城的人「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也還這麼多人都不知,沒有聽到法,不知道應該要自度度人,我們還是一樣,要再將我們停止的化城要滅掉,要趕緊再向前走,入人群中度眾生。所以「應去應度」,這就是要讓我們歷練的機會,「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要用像這樣的方法去度眾生。真的人生苦難偏多,應該要用心自修,然後度人,我們人人初發那念心,應該要常常保留著,好好地將法入心,好好地去除一切煩惱,自度然後度他,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補充資料】《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1/07晨語簡記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7, 2015 9:2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一月五日星期四)

什麼是化城,為什麼要有化城?
譬喻啊,重要啊!
讀起來於我心有戚戚焉。

什麼叫做化城?「本無忽有謂之化」,本來沒有,忽然間有了,這就是化。「防非禦敵名為城」,古時的城蓋得很高,就是為了防止敵人,所以他就將城蓋得高,這是表示安全。

如人欲至寶所,而於中途退還;有聰慧大導師,權化作城止息,令其得至寶所。

這些人需要有人教育,我們自己,修行者,要在這當中歷練,我去除無明了,我有受到煩惱無明再搖動我的心嗎?還是要在人群中歷練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




本無忽有謂化,防非禦敵名城;
有滅度法防止見思,禦生死敵;
如人欲至寶所,而於中途退還;
有聰慧大導師,權化作城止息,
令其得至寶所。

我們要用心啊!化城已經近了,什麼叫做化城?「本無忽有謂之化」,本來沒有,忽然間有了,這就是化。「防非禦敵名為城」,古時的城蓋得很高,就是為了防止敵人,所以他就將城蓋得高,這是表示安全。如我們修行,有滅度法,就能夠防止。「戒」是防非止惡,我們能常常守住我們的戒律,就是不對的事情不會入心來,若是起心動念,有一分惡念生,我們能馬上趕緊停止下來,不對,不要做,防非止惡。「滅度」,我們都知道,滅除一切煩惱,法度入心來,將法度入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時時法在心中,行在法中,自然就時時提高警覺。就如一座城,城能禦敵,敵人來時,城門關起來,不讓敵人進來。我們的修行也是這樣,要好好守好自己的戒律,不要讓外面的壞念頭入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有滅度法,自然能防非止惡。

 就如人要能防止見思惑,凡夫人人都有見思惑,我們的見解,見濁、煩惱濁,見解很複雜,煩惱,在思考中不斷不斷煩惱復生,不斷地煩惱,心靜不下來,無明、煩惱、惑念都不斷產生。我們若有滅度法,防非止惡,自然見解、思惟,或者是塵沙惑,很多很多的無明煩惱,自然就能止住,停止下來,不會再來侵犯我們。就如關起了城門,我們就能將見思惑的煩惱阻擋在外,不要侵入我們的心來。因為我們的人生已經知道了,生死輪迴,苦啊!由不得自己,來生死去,到底生從何來?我們來生又是要往哪裡去呢?一點都沒有警覺,不知道生死來去的道理,這都是我們平時緣在外面的境界,就只是為了無明、煩惱、欲念,不斷在追逐這些無明、煩惱、欲念,懵懵懂懂,如何來去,如何生死,一直都是由不得自己隨業來,又再帶業去,我們光是在六道四生這樣來來回回。

 我們要好好修行,本來我們就是這樣知道佛法,所以我們修行。但是,修行光是為自己嗎?光是為自己,獨善其身,只是聲聞,依靠聲音聽來,知道了,但是有改嗎?「我瞭解。」瞭解之後有銘刻在心嗎?日常生活,法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嗎?「忘記了。」就是這樣,每天在聽法,每天在生活中,法並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所聽的法,與我們一點都沒發生關係,行為造作還是在我們凡夫的見解、思惟中,為所欲為,法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佛陀當初就是這樣,循循善誘,應眾生的根機設教,從聲聞,讓他一直進到緣覺、獨覺這樣的境界來,佛陀所盼望的,人人不是獨善其身,是要兼利他人。法,教我們滅除了一切煩惱,接受佛法入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將我們的法再度於他人,發大心,生大滅度想,不是自度,還要度他人。煩惱去除了,自度,還要度他人。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開示眾生的目標,希望眾生能悟入,能覺悟、瞭解,法入我們的心來,在生活中,入人群中度眾生。

 所以「有滅度法防止見思禦生死敵」,能如一座城,能夠禦生死敵。這生死、無明讓我們在懵懵懂懂中來來去去,先給我們一個戒定慧,讓我們瞭解如何防止見思惑,這就如一座城一樣,城門關起來,不要再和外面攀緣了,不要讓外面的生死敵入我們的心,讓我們懵懵懂懂,不知生何來、去何處。我們應該要先靜心修行,瞭解道理,生命的價值觀,應該要如何做。人是這樣,同樣的,有生命的都同樣有佛性。在紐西蘭有這樣的一段新聞。警察在執行緝拿販毒的人或者是吸毒的人,警察在執行緝捕任務,因有人販毒,警察開始在執行任務,在圍捕歹徒那時候。犯案的人在那裡,看到警察出來抓人,其中有一位將槍瞄準警察,警察身邊的一隻狗,看到歹徒槍舉起來,已經瞄準警察,這隻狗很敏捷,將牠的身體趕緊擋在警察前面。歹徒那支槍的子彈射出去時,這隻狗正好將他擋住了。狗犧牲了,警察得救了。後來歹徒被抓了,後來警察為這隻狗很隆重地辦了一個喪禮,義犬,警察狗的儀式,很隆重。表達對這隻狗起了非常敬重之心。

 看,畜生道也有佛性啊!佛陀不就是這樣說嗎?「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最近一直說很多在畜生道,牠的靈性不比人差,有救人的心,且盡忠職守,還有救人的義行等。沙烏地阿拉伯也有一隻狗,牠在垃圾堆找食物的時候,發現到一個孩子,剛生出來的小嬰兒,連臍帶都還連住。這隻狗趕緊將這個嬰兒輕輕地這樣咬著,到有人住的地方,在人家的門口,將孩子輕輕放下來,在人家的門口前吠,希望能叫人開門來救這個孩子。但是,後面有一位騎腳踏車的人,看到這隻狗咬著一個東西,來到門口一直吠,發現到這隻狗咬來的是一個孩子,還連著臍帶,拖在地上,趕緊拍照起來,並將這個孩子抱到醫院,醫院緊急搶救這個孩子。大家對這隻狗能懂得救嬰兒,想,這是多麼有靈性啊!狗都知道生出來的嬰兒被遺棄了,有時候,人還是不如動物。母親為什麼心這麼狠呢?是偷生孩子嗎?再怎麼樣還是十月懷胎,同樣是一條生命,為什麼將他遺棄呢?人性不如動物性,也很多。

 所以,無明造作,發生了煩惱,結果,沒有責任,這樣把他丟掉。你看,狗,這動物的靈性,救了這個孩子,「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人類為什麼會販毒?人類為什麼會偷生孩子?販毒是錯,所以警察才要抓他;偷生孩子也不對,是貪色,她就這樣把他丟掉了。這都是我們人的見思惑,見解、思想、煩惱、無明,一切的錯誤,所以犯錯、犯規、犯戒,這都是人類不該為而為之。動物的靈性,還是發揮牠這分與佛同等的慈悲愛心,義犬守護主人;這隻狗本來的靈性有愛,牠救這個孩子。看,狗也有見思,見,善見,思,善思惟。雖然眾生都還有煩惱迷惑,但是他們能發揮本性,對外面的境界能起善念的思惟,及時做好事。這是對的事情,令人讚歎。

 所以就如我們人,「如人欲至寶所,而於中途退還」,我們想要修行,但是我們無法一心向前。有的人想修行,是因生死可怕,所以我好好地修我自己,無明、惑,只是我自己能瞭解,瞭解之後,我守好自己,盼望能心無雜念。但他還是有掛礙,掛礙「我若是入人群攀緣,會再受眾生污染,所以我要到這裡就好,我這樣修」。修行修一半,就不想要再精進了。佛陀如一位聰慧的大導師,眾生都不知生死道的可畏,佛陀講「四諦」、「十二因緣」法,仔細地教導眾生,眾生瞭解了生死因緣總是由無明而來,所以要滅除無明。因為生死可畏,所以不希望再與人群攀緣下去了,所以這樣就好了。卻是佛不忍心,前面的經文,我們看過了,也聽過了,佛慈憫,慈悲、憫念,發揮他的智慧,就譬喻「有聰慧大導師」。就跟大家說:「不要停下來,你們看,前面不遠處有一座能讓我們停歇的地方。」

 所以這是大導師「權化作城止息」,看到大家已經疲憊了,這位大導師帶路帶到這裡,大家不要再向前走,他就這樣方便權化,跟大家說:「你看,不多遠的地方,已經有一個能停歇的地方了,一個城池在那裡,我們趕快再走,到了那裡就可以停息下來。」所以「權化作城止息」,要讓大家再提起精神來,再向前走。「令其得至寶所」。到那個地方停下來之後,想清楚,城的那一邊就是寶藏的地方。這就是導師的聰明智慧,佛陀的智慧已經是遍虛空法界,瞭解眾生的心志,眾生的心還是很小的心,眾生的志願還是只為自己了脫生死。佛陀不捨,芸芸眾生需要度化,何況大家煩惱無明已經去除了,應該要再歷練,入人群中見、思。看,看看人群的生死苦難,看看人群受很多果報,受苦難。

 這些人需要有人教育,我們自己,修行者,要在這當中歷練,我去除無明了,我有受到煩惱無明再搖動我的心嗎?還是要在人群中歷練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常常聽到慈濟人說:「我在這個團體中已經改觀了,過去的生活錯誤,現在在人群中互相勉勵,所做的事情都是很歡喜,付出無所求,心生歡喜,這就是要入人群去。」所以,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前面這座城,我們若到了,在那個地方可以停歇下來,那時候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再開始「隨意所作」,是要停在這個城或者是再往前走?「若入是城,快得安隱」,進入那個地方,你就能很安穩了。「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若覺得體力已經恢復了,再往前去就有珍寶,我們所要的、我們的目標,那個寶藏處就很快就能到達了,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現在再來看下面這段文。

經文:「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經文簡釋:
「是時疲極之眾」;是時小根機,修獨善執持小乘者,於大乘法疲極之眾。

 是時,疲極的人已經覺得:我很累了。這些人是小根機的人,他們已經過了五惡道,五險道,這就是五道,五道四生。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瞭解、接受、知道了,已經度過險道了,還要越三界。要越三界,這當中覺得很累。欲界、色界走過了,無色界,還有一點點的塵沙惑,但是很怕,擔心攀緣入群去,只想要守住自己,所以到這個地方有停止的想法。這是小根機的人,「修獨善執持小乘者」。他就是受導師將他引導來到這個地方,他向導師說:「我們已經很累了,我們很想到這裡停止,我們很想要再退還。」導師的智慧,他就是要趕緊再用心神,用智慧,運用智慧來度化他們。所以這些小乘人,「於大乘法疲極之眾」,他們就是不願意向前走,這些就是疲極的人,覺得很累了。這些人光是獨善其身,在大乘法就生了不願意向前,不願意積極,不願意入人群的心,就是很消極,只顧自己就好。這些人現在已經看到,看到城很近了,自然就很高興。本來很累,聽到導師說:「城在很近處了,你看!」無中生有,化一座城在那裡。

經文簡釋:
「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所聞法稱心,故大歡喜;嗟歎快意,昔所未有。

 他們看到了,歡喜,「歎未曾有」,因為再走不遠就能到達那座城了,所以「歎未曾有」,很高興,那麼遠的路都走過來了,再不遠就有一座城在那裡,所以很高興。「所聞法稱心」,所聽到這個法,再沒有多遠而已,所以稱心,很高興,「我同意,我願意去」,「故大歡喜」。「嗟歎快意,昔所未有」。在這當中,心很讚歎,這座城,看起來是很好的城,很莊嚴的地方,我們很快樂,我們很歡喜,我們很願意向前走,這種歡喜,「昔所未有」。

 其實,佛陀度眾生也很辛苦,〈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我們都聽過了,可見這個過程是這麼長、這麼辛苦,眾生也很辛苦。現在聽到佛說我們也可以成佛,成佛就是已經修行到這個地方,寶處在近了,就如貧窮子也已經入室內了,也已經知道,知道裡面這些寶藏,是長者所有,而長者所有的一切,也是我所有的,所以很歡喜。這裡也是同樣。過去修行很辛苦,現在瞭解了,瞭解寶處在近,我們要取的寶物已經離我們不遠了,所以「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過去走過來這麼長遠的路,五道、三界,我們都這樣走過來了,道理都清楚了。這時候佛陀也開始慢慢證明,舍利弗都能受記成佛了,何況我們大家呢?所以大家也應該很歡喜,「免斯惡道,快得安隱」。若能覺悟,就不必再受這種無明牽引著我們,由不得自己,生死由不得自己。所以現在能瞭解,再來人間入人群,這是大慈悲心,入人群中度眾生。

 就如監獄裡面,有心的人能進入監獄去教導監獄中的受刑者,他們定期進去,教導之後再自由出來,自由進出在監獄的地方。他們是去度化他們的講師,來來回回,可以在監獄裡度化。監獄裡面的那些人都是做錯了事,如販毒的人,警察就要去圍剿他,若再犯法,打死了警察,想,再犯法,這若是進入監獄裡,就是重刑,刑就很重了。但是,要去感化他們的人,能夠定時進去,多久的時間我就要出來,這種一堂課講完了,我就離開監獄。同樣的道理,所以「來去安隱」。儘管到監獄,是我們自願去的,要去度他們;度完了,講完了,一堂課講完,我們就能再出來,這是自由進出,不是犯罪進去的,所以「快得安隱」。常常聽到慈濟人進監獄去教化他們,出來了,見苦知福,自我警惕,犯罪、犯案,在裡面的辛苦,所以自己要防非止惡,教人,也是同樣在教導自己,讓自己更加能夠知道守戒的重要,不要犯人間的錯誤。這就是菩薩,佛陀要我們行菩薩道,來去自如,從聲聞、緣覺變成菩薩。聲聞、緣覺,煩惱除盡了,現在入人群能夠去來自如。

經文簡釋:「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
喻已出三界獄,已免分段生死。今者免得三界惡道,快得涅槃安隱之處。

 所以說,「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若能夠這樣向前走,我願意,我願意行菩薩道,入人群,安穩自在。所以譬喻「已出三界獄,已免分段生死」。現在已經煩惱去除了,「分段生死」不是隨業來,不是業將我牽引來的,是我自己來來回回。「今者免得三界惡道」。不會又在這個欲,欲界、色界,萬一再不小心就會再墮落。所以在無色界中,也要將究竟的塵沙全都掃除。所以,「今者免得三界惡道」,就是超越了三界,那就是要再往前走,「快得涅槃安隱之處」,就是到涅槃,涅槃就是滅度。滅度,這幾天一直跟大家說,滅盡一切煩惱,自度,我們還要能有餘再度人,這是大涅槃、大滅度。不是只有小涅槃,只有小滅度,只是為自己獨善其身,不是這樣而已。

經文簡釋:「於是眾人前入化城」
從聞思修起修,入於權示,涅槃之城。
人以聞思修之三慧,倍策精進,出生一切善根者,是為菩薩之善友。

 所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開始大家就「好啊!向前走。」,大家就這樣向前走,是從聞思修,「從聞思修起修,入於權示,涅槃之城」。雖然是權化,是一座化城,總是再讓我們啟動向前走。所以「人以聞思修之三慧」,我們從聞思的煩惱無明,轉回聞思修,修三慧,修戒定慧,我們要好好修。「倍策精進」,讓我們更精進向前走。「出生一切善根者」,在這個地方培養善根,入人群中不斷結善緣,不斷造福德。這就是要入人群去,去那裡守戒,但是入人群還能造福。戒、定,我們的心很堅定了,在人群中不會受到污染,這是心堅定了。在人群中造福,智慧,秉慈導悲,我們慈能將悲心啟發起來,慈是從慧,造福人群,悲是拔苦眾生。所以我們能聞思修,聽法之後,要好好思考,不只是獨善其身,要兼利他人。只要將自己守好,戒定慧守好,自然在人群中加倍地精進,在這個地方能培養出很多一切的善根。所以「是為菩薩之善友」。行菩薩道,人人都做菩薩。

經文簡釋:「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心下自生已得度想,謂出三界到於涅槃。心下自生安隱之想,謂已出離險難惡道。

 「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在這當中,我們開始懂得要度眾生,不只是度自己,我們還要度眾生。只要我們的煩惱去除,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煩惱去除,我們入人群中,不受人群的影響,我們能夠度人。所以「生已度想」,我們自己法入心來,我們也是能再度人。所以「生安穩想」,在人群中也能很安穩,不必怕,不必怕我們會再受污染。「心下自生已得度想」。自己的心,小乘人以為「我已得度了」,以為是這樣而已,以為我們已經出三界到涅槃的地方。過去就是這樣自以為是,我們過去在小乘自以為是。所以「謂出三界到於涅槃」,以為我們已經出三界,已經到涅槃了,心,自己自以為,「已生安隱之想」。也是自以為「已出離險難惡道」。自己就一直覺得:我修到這裡,我已經過關了。但是佛陀還是告訴我們:「還沒有,這只不過是你自利,自獨善而已,還要在人群中去歷練、付出。」所以才又化一座城,勉勵大家再向前走。

*前入化城,喻仍在信心位上,尚未入初住,然便生已度安隱等想,則已滯著於所得之境。

 所以「前入化城,喻仍在信心位上」,讓大家到信心──菩薩的「十信」,給你們很堅定的信心,向前走,菩薩道的初地就是要再進一步,在信心位上,要入菩薩的信心地,「尚未入初住」。只是這樣,還未到「住」。信,我們已經有信心了,這個化城是幻化的,是我們的過程,就是走入菩薩道就是我們的過程,修行的過程。要能夠到達佛的境界,必定要經過信心位,要堅定信心。過去一直說信心深,要很深固,要很深、要很堅固,這樣就開始要入初住,菩薩十住的初住。還有「然便生已度安隱等想」。這樣,在化城之中,大家都很歡喜,以為這樣已經是安穩了,到這個城來,安穩了,「則已滯著於所得之境」。還是還未真真正正在大法中接受,因為佛他對這些聲聞、緣覺,已經發心修行四十多年了,只是停滯在這個地方,佛陀也已經有年齡了,所以在這當中要講大法了,開始這些人已經停在化城中,就是走到半路,以為這樣夠了,這樣就能夠停下來了。

 我們昨天說過,其實這些人還是沒有目標,只是知道不要再來生死,生死輪迴苦不堪。這個路這麼的長,儘管瞭解五道生死輪迴可怕,四生,到底會在哪一道呢?更可畏、可怕的四生五道。這樣瞭解之後,要如何斷除呢?用功。佛陀就告訴他:「你認真用功,你證到初地了,你證三地、四地了,你已經脫離了三界。」但是,脫離了三界,要去哪裡呢?還有一點點的迷惑,還未究竟,塵沙惑還存在,還未究竟。佛陀就會再用一個方法,現在已經在這個地方停歇了,知道無明煩惱是一切生死苦的源頭,大家都相信嗎?信心堅定嗎?瞭解嗎?住在這個地方有安住下來嗎?有啊,安住下來了。好,前面還有,真正的寶處在近了。

 就如貧窮子在外面,給他一個穩定的生活,吃得飽、有得住,這樣夠嗎?不夠。所以父親就要慢慢地用方法再引他進來,「你能進來裡面清掃。」進到裡面,富麗堂皇,裡面有這麼多好的裝飾,很歡喜,有這樣的想法:「這若是我所有的,不是很好嗎?我若能擁有這些東西……」。父親就知道兒子開始(立)志,開始立他的志願了,懂得知道要如何再努力精進,要擁有一切的這個心。所以就開始再帶他,帶到存有寶藏的庫藏裡面,一項一項寶物點給他聽,示寶物給他看,這些東西很好。開始,這位父親就告訴他:「你和我的兒子一樣,你就是我的兒子,我就是你的父親。」父子相會,所以,最後召集親族,大家來,向大家宣布,「大家要知道,這個就是我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離散已經多年了,「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在五道中,他這樣輪轉,我們眾生就是這樣。現在父子相見了,我的一切就是他的所有,這就是在〈信解品〉中。同樣的道理,我們這樣修行,一路一直走過來,很辛苦。但是,我們已經透徹瞭解,生死無明煩惱,我們要如何能好好去除不與人結惡怨,結惡成仇,我們要如何利益人群,轉惡為善,要如何在人群中歷練出我們的心志堅定,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這條路還很長,所以這就是在化城之中,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心理要準備。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在法,本來你就是看不到,法是無體無形,是一切合成才有法,所以,人、事、物無不都是法,所以我們看人、做事情,成就一切,都是在我們的一念心。所以,我們修行學法還是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1/07晨語簡記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1月 08, 2015 2:4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星期六)

 

聽到上人說「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了人間的干擾,所以佛法要能真正安然通達入人心,實在也不容易。」有很深的感慨,還好,上人有教我們該如何做,如何修行。下面第二段提到:「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你才是真正到達安穩樂處,你才不會再受人間種種煩惱環境把你搖動。」,這句話也是很有力量。我在持經的時候,深刻感受到這是佛陀的本懷。

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了人間的干擾,所以佛法要能真正安然通達入人心,實在也不容易。那就要靠我們有心的人,一念動,善念,要如何將佛法在人間,正法、正方向,這樣來鼓勵人人身體力行,這才有辦法真正安然究竟到寶所,真正佛法,我們才實實在在入心自在。佛心就是我們人人的心,人人本具佛心,非常清淨的善念,就是我們這樣一念妄動。我們要修行,修行若不究竟修,若沒有很究竟來修,容易忘記。

 

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你才是真正到達安穩樂處,你才不會再受人間種種煩惱環境把你搖動。所以,就要鍛鍊到與佛同等,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境界,我們才能如如不動,不受濁惡再將我們污染。

 

上人最近舉了很多動物有菩薩性、有佛性的例子。今天講一隻有福的貓。我立刻想到佛典中,兩個兄弟修行的故事,「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所以,一定要福慧雙修。

這是動物,也是有這種有福的動物。過去生光是修福,要與人結緣,但是不肯守戒,因造福不守戒,就要墮落畜生道。

 

但是,凡夫很難很難,難得心能完全去除煩惱,很難,難得凡事都沒有疑問,很難。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功,不只是獨善其身就好,必定是在人群中多看、多修行,多修福慧,多守戒律,多鍛鍊我們的定心,才能在人群中生智慧。這是佛知佛見,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這是必然的道理。

 

上人開示到應去應度,強調了好幾次,人間菩提也有,當記之勉之。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譬二乘人初聞大教,
隨即忘失流轉生死,
世尊施權設方便教,
令斷見思惑煩惱障,
暫證偏空以為止息,
然後到於究竟寶所。

也就是要說,我們修行就是這樣,過去生、今生、來生,過去的,是無量數劫以前,我們也曾聽過大乘法,也有發大心,卻容易忘失,今生此世再來人間,已經是過去所聽聞的大法,現在就這樣忘記了,所以現在,今生此世再聞大教,很快又忘記了,因為這樣,生生世世,過去聽法、發心,但是還未完成,又來個下輩子,世代紛擾,很容易被誘惑了,忘失了,今生此世再聽到,還是同樣,法還是很陌生,好像很生疏。過去就是一直聽小法,知道人間苦,一點就通了,知道世間苦難偏多,自己也感受到了,世間真是苦,所以佛陀所說的苦諦道理,一說就能很瞭解。佛陀再分析,集一切種種煩惱,複製無明,所以不斷生死輪迴,這樣大家就怕了,真是苦,苦的道理來自「集」,「集」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在起心動念。知道了,現在想要能去除無明,就要自己趕快修行,自己修行,就是不要再與人攀緣,「我要斷絕世緣,不必再與人攀緣,我就不會再有來生世。」這是他們的偏解。

  佛陀總是讓他們先瞭解生死輪迴,苦難的道理,先讓他們瞭解,再慢慢誘引他們,帶領他們。所以「世尊施權設方便」,先暫時讓他們瞭解,若能知苦、懂得要脫苦,自然就不會再造作惡業,所以佛陀就這樣,用暫時權教,教育,希望他們能「令斷見思惑煩惱障」,要斷這些見思惑、無明煩惱的障礙,就是要好好練心。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好好地練心,心若是練不好,一點點偏差,「差毫釐,失千里」。佛陀盼望人人好好地趕緊斷除無明,所以漸進、漸進,讓大家能守好自己這念心,不要再去造惡業。這是初機,聲聞、緣覺由佛的聲音入耳根,瞭解於內心,就在這樣的階段,知苦,不敢造惡,這是修行的過程。

  漸漸地,「暫證偏空以為止息」。這就如緣覺,修行來到緣覺,他能緣外面的境界,隨順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說無常,分析天地之間,一切都是空法,在《般若經》中能體會一切皆空。所以他來到一切皆空了,所有的形相是無常的、短暫的、幻化的,所以他們知道空的道理,就這樣「以為止息」,以為「我都透徹了,能從『有』看到『沒有』(空)了,這些『有』的東西,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了,我已經透徹、瞭解了,我已經滅度了。」就這樣「以為止息」,我就是這樣。但是,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已經到止息,停滯下來的這個境界,所以佛再鼓勵我們,大家若止息下來,休息之後還是要再向前走,因為「寶處在近」。你們若真正要能修行到透徹、瞭解佛的真理,就要到究竟的寶所去,那個究竟寶地才是我們要去的目標,雖然這個過程我們要經過險路,其實,我們是想要到那個永遠永遠都是平安、安穩的地方,我們若能到安穩的地方,不論去與來,都能很自在。而佛陀就如一位導師,這樣在度化我們,這樣在接引我們,用很長的時間。

  〈化城喻品〉經文這麼長,從無量塵點劫,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是佛陀開頭就已經說了。塵沙,國土,國土譬喻都化為塵,這些塵,一塵當作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沙數若再拿來磨為墨,這個墨再拿來點,每一點就又是一個世界,這些世界國土再累積起來,同樣再化為塵沙,塵沙再磨為墨,再點,看點多少國家,一塵為一劫,一劫之內,所積的塵沙數再匯集,再磨。想想看,這樣的時間譬喻。〈化城喻品〉開頭也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沒辦法算。這是譬喻我們的生死來回人間,在那個時間裡,十六王子就是在大通智勝佛修行成道之後,回返王宮度眾生時,轉輪聖王協助大通智勝佛的道場,鼓勵國內的人民要信佛,要聽佛法,要學佛理,要身體力行。這當中,人人聽聞佛法,十六王子發心要出家了,轉輪聖王與大臣浩浩蕩蕩這樣送到道場去了,大通智勝佛座下求出家。

  出家了,聽法,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同樣從小乘而中乘,到了根機成熟,十六沙彌請佛轉法輪,表達他們所要追求的心意:「我們大家想要追求的佛法,是與佛平等的知見,佛的知見到什麼程度,希望我們都能有與佛同樣的知見、覺悟的境界,這是我們要追求的。」這當中,十六沙彌開始請法,也已經影響到所有的梵天王,趕緊從十方;八方、上、下,叫做十方。所有的梵天王都是與宮殿俱、與眷屬俱,一方一方一直來了,他們各有求法的心。梵天王也就是三界的統領者,梵天王在人間時,也是很長時間的修行,修的是上上行,守上上戒,完全清淨,福業具足,所以他們能生在梵天。這我們之前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在解釋,梵天從十方來,每一方都是那麼誠懇而來。梵天王都集中來了,人間的國王、大臣也都在場,十六沙彌所請求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大通智勝佛開口說法,說大乘法,名《法華經》。

  說了很長的時間,之後,大通智勝佛入定了,入靜室去了,但是在這麼久的時間聽法,小乘、中乘轉為大乘法時,有的人信解奉行,有的人的心還有疑問。這當中,十六沙彌已經信受奉行,完全瞭解大乘法的道理,但看到還這有麼多人未透徹瞭解,十六沙彌把握機會,趕緊向所有的有緣人,說:「來啊!你們若想要瞭解,喜歡聽我跟你們說的,你們就跟我來。」各個就座位了,隨大家與哪一位有緣,就向這十六沙彌的位置去。所以,各人的有緣眾開始聽每一位沙彌所說的法,有緣的人就這樣開始,生生世世。釋迦佛就是十六沙彌中的最後一位,就是第十六沙彌,也已經成佛了,他成佛的世界就在娑婆世界。這是他的心願,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他發心立願,就是要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就這樣開始,這些眾生生生世世聽佛法,佛滅度,又再來人間,在人間成佛,說法、滅度,佛法留在人間,就這樣不斷傳聞,不斷將法傳下去,這樣來聽,也再來人間,再次將佛法再提升起來。

  每一期的佛法都有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現在是在末法這時期;就是很類似佛在世時,說法的修行人,還能看到,但是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再來的修行者,遠離正法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也遠離了像法,時間也不短,現在所遺留下來的,就是經典輾轉論述所留下來。現在就要靠我們自己,真正將所留下來的佛法,應用在世間,佛法不離世間法,要淨化人心,要度眾生,要應現在的時代,現在的時代,大空間,宇宙天空之下,地球,人類生活之中,人與人之間,到底要如何化度呢?就是用佛法來化度,這樣的道理。所以因緣,我們就要自己來聽法,法要聽得很入心。我們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險道,人間是一條很險的道路,娑婆世界,五趣雜居,心念一動,善念起,能夠造福人間、傳承佛法;惡念一起,可怕,造惡多端,亂了家庭倫理,亂了社會國家次序,造成人禍、天災等等,破壞山河大地,人造的禍已經到達了污染天空、污染法界。

  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了人間的干擾,所以佛法要能真正安然通達入人心,實在也不容易。那就要靠我們有心的人,一念動,善念,要如何將佛法在人間,正法、正方向,這樣來鼓勵人人身體力行,這才有辦法真正安然究竟到寶所,真正佛法,我們才實實在在入心自在。佛心就是我們人人的心,人人本具佛心,非常清淨的善念,就是我們這樣一念妄動。我們要修行,修行若不究竟修,若沒有很究竟來修,容易忘記。因為千劫、萬劫,無央數劫,塵點劫,無始劫,這樣一直修來,我們萬一有一點點不好的因緣再把我們牽引去了,這樣我們就會將過去所聽聞的忘失了,這樣就又會流轉了。

  因為我們修小乘行,獨善其身,其實還沒有個定處,光是說斷煩惱,未來所歸止的地方,那個真真正正生命的安穩樂處是在哪裡?是要再向前走,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你才是真正到達安穩樂處,你才不會再受人間種種煩惱環境把你搖動。所以,就要鍛鍊到與佛同等,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境界,我們才能如如不動,不受濁惡再將我們污染。這要用這麼長的時間,經典是這樣說,我們這樣簡單再複述過來。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這就已經是很明顯說了,過去慢慢地引導你們,大家已經瞭解了,五道、三界,我們已經走過五道,瞭解三界。我們的心理形態,五道是在真實人間的那種苦,有物質的苦,有人事的苦,人間種種的苦,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感受,受到人間這麼多苦。除了人間的苦,所造作的又有地獄的苦,地獄的苦,比人間千千萬萬般的苦,還要更苦,這就是地獄。除了地獄,比地獄還輕一點的就是畜生道,畜生道,苦不苦呢?被寵的動物,有聽說一隻貓就能住一間房子,一間一萬元美金的房子,然後裡面安裝冷氣,裡面裝設電燈,就是為了要讓這隻貓住。想想看,一隻貓能這樣享受。但這樣地享受,牠知不知道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貓這樣住,牠到底知不知道?這是動物,也是有這種有福的動物。過去生光是修福,要與人結緣,但是不肯守戒,因造福不守戒,就要墮落畜生道。

  還有,雖然能夠來這一人生,能得人身,但是一生下來,一輩子就是這樣受貧窮苦難折磨。還有,那種生下來就已經過著飢餓的生活。看看多少國家,在非洲有多少貧窮苦難、人禍不斷,天災偏多,看看他們,沒水、沒糧食,看到他們全身,頭是這麼大、手腳是這麼細小、肚子又是這麼大。看,還有蒼蠅、蚊子、螞蟻在全身,眼睛也有蒼蠅,連眨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有看到這樣,活生生受到多少小蟲、小動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光是一隻蚊子叮了我們,就很痛苦,光是一隻蒼蠅在那裡飛來飛去,我們就很煩惱。看到非洲苦難人,那真的是如餓鬼、地獄的生活,我們在人間看得到的就如這樣,這種餓鬼、地獄道的生活。畜生道,我們也看得到,有的全身爛,沒有主人要飼養牠,到處流浪的畜生也有,畜生如在地獄的生活,到處都被人討厭,到處都被人喊打。

  看,這種險惡的生命,做人是這樣,當畜生是這樣,我們說看不到的地獄,其實不必看到地獄,現在受苦,不堪忍耐,就能說是在地獄了,何況真實地獄?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只是來自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會依止在哪裡呢?我們若是道理透徹,都瞭解了,依止在道理上,就不受外面境界將我們影響。但是,凡夫很難很難,難得心能完全去除煩惱,很難,難得凡事都沒有疑問,很難。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功,不只是獨善其身就好,必定是在人群中多看、多修行,多修福慧,多守戒律,多鍛鍊我們的定心,才能在人群中生智慧。這是佛知佛見,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陀已經看到弟子,二乘弟子,該修的也修了,該瞭解的也瞭解了,只是還要讓他再進步。

  所以「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已經該瞭解的都瞭解了,五道、三界道理已經全都瞭解,這樣叫做經過,瞭解過了。是不是會再墮落呢?就要再看後面這段,我們若能到究竟,才是真正來去自如,這才是真正安穩樂處。所以,現在到「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已經是一段很長時間這樣走過,不會說我很累了,累也累過了,恢復體力了。所以,現在開始,導師「即滅化城」,就將化城滅掉,「語眾人言」,跟大家說,「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已經在距離寶處很近的地方。過去這座大城是我所化作,讓大家能稍微停歇一下,你們到這裡已經平安,因緣果報,你們都瞭解了。所說的平安,就是瞭解了這些道理,你們瞭解了。「寶處在近」,真正能去體會,開始能體會,這個階段應該要再精進。所以「寶處在近」,你們應該能知道,什麼叫做無明煩惱,人間等等,你們道理都瞭解,你們能進去了,進入人群中鍛鍊,人群中才是你的寶處,真正是你要歷練的地方。所以過去跟你們說的,生死無明,分段生死或者是變易生死,這些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開始你們要向前走,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向者大城,我所化作」,這樣將你們牽引過來了,那些路就是這樣,是一種過程而已,只是讓你們停一下,跟你們說,到這裡是一段落,讓大家稍微停一下,止息,讓大家喘息一下。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經文簡釋: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佛陀悲智教之慇切,本懷眾生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顯示佛意

  開始叫我們要去度眾生了,「應去應度」。「諸比丘!」,這段經文是佛陀的悲智,教育的殷切,他這段話,已經告一段落,又再叫比丘。「本懷眾生同成正覺」。佛陀本身成佛之後,就期待眾生跟他一樣,「同成正覺」,盼望眾生人人都與他一樣,佛知、佛見,透徹宇宙萬法真理,這是佛的本懷,希望人人能夠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佛,他就是導師,就是用導師來譬喻,希望人人與他一樣,帶我們走,跟他一樣能向菩提道,菩提大直道,這是顯示佛的本懷。「如來亦復如是」,經過了長遠的險道,也這樣將大家帶過來了。

經文簡釋: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引導出三界,名小導師;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名大導師。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現在為你們大家作大導師。佛陀譬喻大導師,現在就是帶著你們。「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你們這些人,「汝等」就是這些聲聞眾與緣覺等等,引導出三界,慢慢地帶你們,經過了五道,也越過了三界。大家瞭解,三界就是譬喻我們的心靈世界,心的欲念,欲念去除了;心面對色,外面的境界,我們是不是通徹瞭解?不會受外面形形色色的境界影響我們的心,能夠沒有影響,那就是進入了無色界。無色界,雖然瞭解了,一切人間事物都完全透徹,清除了過去的煩惱無明,但是在這無色界,我們還未究竟。所以導師這樣帶我們,要能究竟,鍛鍊我們究竟的地方,就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我們已經超越五道,五險道超越了,就再也不會被人群濁氣誘引,在生死來回中也不必怕了。

  生死本來就是自然法則,來去自如,心理也不會受人群把我們誘惑了,已經到這樣的程度。最好的道場是在人群中,這就是我們要去鍛鍊,更上一層樓。所以「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你要成佛就是要這樣經過芸芸眾生,我們去教化他。就如釋迦佛一樣,我們也是眾生,他也是投入在人群中,殷殷善誘教化我們,他不受我們影響,還是一樣為大導師,帶領我們,希望人人跟他一樣。我們也希望人人跟我們一樣,能夠向大菩提道走。

經文簡釋:「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

  所以「知諸生死煩惱惡道」。入菩提道之後,我們就能瞭解,如佛一樣,「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眾生,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眾生,未來還很多,不是只有今生此世,今生此世不聞佛法的人也很多,同樣還沉溺在五道四生之中,三界之中,「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這樣的還有很多。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又延續到未來。五道眾生三界生死,這樣沉溺,都是因為見思無明來造作,所以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自己造業,自己沉下去了,沒辦法,沒有能力再浮上來。所以「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這都是我們的人生,煩惱無明,我們的法都受這些煩惱賊,我們講經開頭就解釋很多,煩惱賊將我們原來本有清的淨本性、具足的智慧,法在我們的內心,但煩惱賊就這樣一直搬出去,銷毀了我們真如本性的功能,讓我們變成了人間輪迴,在三界、五道之中輪迴,這是一個很可怖可畏的地方,這就像是毒,所以五濁也是五毒,這樣來誘引我們,陷阱處處,這種的惡道,種種的惡道。

經文簡釋:「險難長遠」
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曠劫輪迴,故云長遠。
長遠者五百由旬故。

  所以「險難長遠」。實在是人生在世間,險難很多很長,過去生生世世走過來的,由不得自己來今生,今生再由不得自己再來生,這樣不斷輪轉,所以「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這實在是很可怕。所以「曠劫輪迴」,沒辦法,無邊際的時間這樣一直輪迴,「故云長遠」,所以這樣叫做長遠,這條險道很長、很遠。「長遠者,五百由旬故」,五百由旬,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那實在是很長久,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輪轉

經文簡釋: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眾生,於險難惡道。二種生死,佛悉知之,故云知諸等。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我們已經知道了,眾生於險惡中,現在還是這樣,在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這樣一段一段生死。佛都瞭解,眾生就是這樣,「故云知諸等」,大家要知道,這些事情實在是說不盡、說不完。

經文簡釋: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

  「應去應度」。有這麼多眾生,從過去無始以來一直沉溺在這五道、三界中,這麼多,我們現在聽聞佛法、瞭解道理了,煩惱,也應該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去除煩惱,我們也煩惱也應該去除,懂得自己謹慎,以戒來防非止惡。我們有戒,就如要入戰場,要穿盔甲入戰場一樣,自己的身心有保護,有法來保護我們,我們才能入人群中「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我們要自己滅度,滅除一切煩惱,法要趕緊度入心,所以我們要自己去除無明惡道。「應度過此惡道」,過去的,我們要去除一切無明,我們要預防,不要新的煩惱再來,這叫做滅。所以,度,就是法入心,要再去度人。「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我們能這樣瞭解了,就要當善知識,我們要瞭解法,法瞭解之後,就要趕緊去當別人的善知識,要好好地自度度人。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應去」,應去的意思就是「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你們大家已經停在這裡,不能只是停在這裡,應該要再向前走。「應度」,是未入城的人「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也還這麼多人都不知,沒有聽到法,不知道應該要自度度人,我們還是一樣,要再將我們停止的化城要滅掉,要趕緊再向前走,入人群中度眾生。所以「應去應度」,這就是要讓我們歷練的機會,「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要用像這樣的方法去度眾生。真的人生苦難偏多,應該要用心自修,然後度人,我們人人初發那念心,應該要常常保留著,好好地將法入心,好好地去除一切煩惱,自度然後度他,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補充資料】《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1/07晨語簡記   2015/11/07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2月 07, 2015 12:10 pm

個人的領悟
佛陀為什麼要設化城?因為眾生習氣深重,「化」是未達真實,非究竟,但並非虛妄,是為了達實境所經之路。
佛法入心確實不容易,往往逆境一來求不得,就陷入隨波逐流無法自拔,相信自己及所有法親家人都是過去生法華會上所結的法親緣,但因累劫所染習氣有異,根機亦有所差別。所以須不斷發願心,自我須先有法度,才有辦法影響他人,說法無法可說,說法者乃以身形說法最具影響力,欲接引未度者入化城,須能修好自己的行儀,無私心才能以心交心,引人入寶所。

個人的行入
最近與團隊負責舞台區的設計,從規劃,設計,練習,組合,定位,漸漸的到最後呈現,一切都須步步用心,不僅須與時間賽跑,更考驗著應變的智慧,一次次的到達規劃的階段就如化城一樣,很開心但並非最終點,企劃團隊不斷給予入經藏人員鼓勵、安撫,到最後所有人沒有埋怨,只有感恩,呈現給上人的供養是大家一起合和互協的心,法喜的心,運用團隊的智慧,尊重每一個人。演繹是一時的,可以留給新委新慈誠們的內心卻是以後他們待人處事依循的方向與準則,這不就是在轉法輪嗎?法的應用是無所不在,無形無相,但在事相運用上是看得見,感覺得到。我很感恩,因為有薰法香讓自己在待人處事上多了智慧,雖然看到有些人在訓練過程中仍有習氣,但我堅信,唯有包容和愛才能改變,不要只看目標追求十全十美,但要相信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助緣就有多大。
上人期待弟子的供養,是法供養,以和供養,弟子將謹記於心
                 淑雲合十分享
回頂端 向下
 
2015/11/0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