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7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譬二乘人初聞大教,
隨即忘失流轉生死,
世尊施權設方便教,
令斷見思惑煩惱障,
暫證偏空以為止息,
然後到於究竟寶所。
也就是要說,我們修行就是這樣,過去生、今生、來生,過去的,是無量數劫以前,我們也曾聽過大乘法,也有發大心,卻容易忘失,今生此世再來人間,已經是過去所聽聞的大法,現在就這樣忘記了,所以現在,今生此世再聞大教,很快又忘記了,因為這樣,生生世世,過去聽法、發心,但是還未完成,又來個下輩子,世代紛擾,很容易被誘惑了,忘失了,今生此世再聽到,還是同樣,法還是很陌生,好像很生疏。過去就是一直聽小法,知道人間苦,一點就通了,知道世間苦難偏多,自己也感受到了,世間真是苦,所以佛陀所說的苦諦道理,一說就能很瞭解。佛陀再分析,集一切種種煩惱,複製無明,所以不斷生死輪迴,這樣大家就怕了,真是苦,苦的道理來自「集」,「集」的源頭就是無明,無明就在起心動念。知道了,現在想要能去除無明,就要自己趕快修行,自己修行,就是不要再與人攀緣,「我要斷絕世緣,不必再與人攀緣,我就不會再有來生世。」這是他們的偏解。
佛陀總是讓他們先瞭解生死輪迴,苦難的道理,先讓他們瞭解,再慢慢誘引他們,帶領他們。所以「世尊施權設方便」,先暫時讓他們瞭解,若能知苦、懂得要脫苦,自然就不會再造作惡業,所以佛陀就這樣,用暫時權教,教育,希望他們能「令斷見思惑煩惱障」,要斷這些見思惑、無明煩惱的障礙,就是要好好練心。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好好地練心,心若是練不好,一點點偏差,「差毫釐,失千里」。佛陀盼望人人好好地趕緊斷除無明,所以漸進、漸進,讓大家能守好自己這念心,不要再去造惡業。這是初機,聲聞、緣覺由佛的聲音入耳根,瞭解於內心,就在這樣的階段,知苦,不敢造惡,這是修行的過程。
漸漸地,「暫證偏空以為止息」。這就如緣覺,修行來到緣覺,他能緣外面的境界,隨順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說無常,分析天地之間,一切都是空法,在《般若經》中能體會一切皆空。所以他來到一切皆空了,所有的形相是無常的、短暫的、幻化的,所以他們知道空的道理,就這樣「以為止息」,以為「我都透徹了,能從『有』看到『沒有』(空)了,這些『有』的東西,分析到底,什麼都沒有了,我已經透徹、瞭解了,我已經滅度了。」就這樣「以為止息」,我就是這樣。但是,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已經到止息,停滯下來的這個境界,所以佛再鼓勵我們,大家若止息下來,休息之後還是要再向前走,因為「寶處在近」。你們若真正要能修行到透徹、瞭解佛的真理,就要到究竟的寶所去,那個究竟寶地才是我們要去的目標,雖然這個過程我們要經過險路,其實,我們是想要到那個永遠永遠都是平安、安穩的地方,我們若能到安穩的地方,不論去與來,都能很自在。而佛陀就如一位導師,這樣在度化我們,這樣在接引我們,用很長的時間。
〈化城喻品〉經文這麼長,從無量塵點劫,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這是佛陀開頭就已經說了。塵沙,國土,國土譬喻都化為塵,這些塵,一塵當作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沙數若再拿來磨為墨,這個墨再拿來點,每一點就又是一個世界,這些世界國土再累積起來,同樣再化為塵沙,塵沙再磨為墨,再點,看點多少國家,一塵為一劫,一劫之內,所積的塵沙數再匯集,再磨。想想看,這樣的時間譬喻。〈化城喻品〉開頭也這樣說,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數不能盡,沒辦法算。這是譬喻我們的生死來回人間,在那個時間裡,十六王子就是在大通智勝佛修行成道之後,回返王宮度眾生時,轉輪聖王協助大通智勝佛的道場,鼓勵國內的人民要信佛,要聽佛法,要學佛理,要身體力行。這當中,人人聽聞佛法,十六王子發心要出家了,轉輪聖王與大臣浩浩蕩蕩這樣送到道場去了,大通智勝佛座下求出家。
出家了,聽法,聽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同樣從小乘而中乘,到了根機成熟,十六沙彌請佛轉法輪,表達他們所要追求的心意:「我們大家想要追求的佛法,是與佛平等的知見,佛的知見到什麼程度,希望我們都能有與佛同樣的知見、覺悟的境界,這是我們要追求的。」這當中,十六沙彌開始請法,也已經影響到所有的梵天王,趕緊從十方;八方、上、下,叫做十方。所有的梵天王都是與宮殿俱、與眷屬俱,一方一方一直來了,他們各有求法的心。梵天王也就是三界的統領者,梵天王在人間時,也是很長時間的修行,修的是上上行,守上上戒,完全清淨,福業具足,所以他們能生在梵天。這我們之前花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在解釋,梵天從十方來,每一方都是那麼誠懇而來。梵天王都集中來了,人間的國王、大臣也都在場,十六沙彌所請求的,因緣成熟了,所以大通智勝佛開口說法,說大乘法,名《法華經》。
說了很長的時間,之後,大通智勝佛入定了,入靜室去了,但是在這麼久的時間聽法,小乘、中乘轉為大乘法時,有的人信解奉行,有的人的心還有疑問。這當中,十六沙彌已經信受奉行,完全瞭解大乘法的道理,但看到還這有麼多人未透徹瞭解,十六沙彌把握機會,趕緊向所有的有緣人,說:「來啊!你們若想要瞭解,喜歡聽我跟你們說的,你們就跟我來。」各個就座位了,隨大家與哪一位有緣,就向這十六沙彌的位置去。所以,各人的有緣眾開始聽每一位沙彌所說的法,有緣的人就這樣開始,生生世世。釋迦佛就是十六沙彌中的最後一位,就是第十六沙彌,也已經成佛了,他成佛的世界就在娑婆世界。這是他的心願,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他發心立願,就是要來度娑婆世界的眾生。就這樣開始,這些眾生生生世世聽佛法,佛滅度,又再來人間,在人間成佛,說法、滅度,佛法留在人間,就這樣不斷傳聞,不斷將法傳下去,這樣來聽,也再來人間,再次將佛法再提升起來。
每一期的佛法都有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現在是在末法這時期;就是很類似佛在世時,說法的修行人,還能看到,但是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再來的修行者,遠離正法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也遠離了像法,時間也不短,現在所遺留下來的,就是經典輾轉論述所留下來。現在就要靠我們自己,真正將所留下來的佛法,應用在世間,佛法不離世間法,要淨化人心,要度眾生,要應現在的時代,現在的時代,大空間,宇宙天空之下,地球,人類生活之中,人與人之間,到底要如何化度呢?就是用佛法來化度,這樣的道理。所以因緣,我們就要自己來聽法,法要聽得很入心。我們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險道,人間是一條很險的道路,娑婆世界,五趣雜居,心念一動,善念起,能夠造福人間、傳承佛法;惡念一起,可怕,造惡多端,亂了家庭倫理,亂了社會國家次序,造成人禍、天災等等,破壞山河大地,人造的禍已經到達了污染天空、污染法界。
其實,佛法現在在人間,也已經受了人間的干擾,所以佛法要能真正安然通達入人心,實在也不容易。那就要靠我們有心的人,一念動,善念,要如何將佛法在人間,正法、正方向,這樣來鼓勵人人身體力行,這才有辦法真正安然究竟到寶所,真正佛法,我們才實實在在入心自在。佛心就是我們人人的心,人人本具佛心,非常清淨的善念,就是我們這樣一念妄動。我們要修行,修行若不究竟修,若沒有很究竟來修,容易忘記。因為千劫、萬劫,無央數劫,塵點劫,無始劫,這樣一直修來,我們萬一有一點點不好的因緣再把我們牽引去了,這樣我們就會將過去所聽聞的忘失了,這樣就又會流轉了。
因為我們修小乘行,獨善其身,其實還沒有個定處,光是說斷煩惱,未來所歸止的地方,那個真真正正生命的安穩樂處是在哪裡?是要再向前走,一定要到佛的境界,你才是真正到達安穩樂處,你才不會再受人間種種煩惱環境把你搖動。所以,就要鍛鍊到與佛同等,佛知佛見,與佛同等的境界,我們才能如如不動,不受濁惡再將我們污染。這要用這麼長的時間,經典是這樣說,我們這樣簡單再複述過來。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
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這就已經是很明顯說了,過去慢慢地引導你們,大家已經瞭解了,五道、三界,我們已經走過五道,瞭解三界。我們的心理形態,五道是在真實人間的那種苦,有物質的苦,有人事的苦,人間種種的苦,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感受,受到人間這麼多苦。除了人間的苦,所造作的又有地獄的苦,地獄的苦,比人間千千萬萬般的苦,還要更苦,這就是地獄。除了地獄,比地獄還輕一點的就是畜生道,畜生道,苦不苦呢?被寵的動物,有聽說一隻貓就能住一間房子,一間一萬元美金的房子,然後裡面安裝冷氣,裡面裝設電燈,就是為了要讓這隻貓住。想想看,一隻貓能這樣享受。但這樣地享受,牠知不知道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貓這樣住,牠到底知不知道?這是動物,也是有這種有福的動物。過去生光是修福,要與人結緣,但是不肯守戒,因造福不守戒,就要墮落畜生道。
還有,雖然能夠來這一人生,能得人身,但是一生下來,一輩子就是這樣受貧窮苦難折磨。還有,那種生下來就已經過著飢餓的生活。看看多少國家,在非洲有多少貧窮苦難、人禍不斷,天災偏多,看看他們,沒水、沒糧食,看到他們全身,頭是這麼大、手腳是這麼細小、肚子又是這麼大。看,還有蒼蠅、蚊子、螞蟻在全身,眼睛也有蒼蠅,連眨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有看到這樣,活生生受到多少小蟲、小動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光是一隻蚊子叮了我們,就很痛苦,光是一隻蒼蠅在那裡飛來飛去,我們就很煩惱。看到非洲苦難人,那真的是如餓鬼、地獄的生活,我們在人間看得到的就如這樣,這種餓鬼、地獄道的生活。畜生道,我們也看得到,有的全身爛,沒有主人要飼養牠,到處流浪的畜生也有,畜生如在地獄的生活,到處都被人討厭,到處都被人喊打。
看,這種險惡的生命,做人是這樣,當畜生是這樣,我們說看不到的地獄,其實不必看到地獄,現在受苦,不堪忍耐,就能說是在地獄了,何況真實地獄?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只是來自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會依止在哪裡呢?我們若是道理透徹,都瞭解了,依止在道理上,就不受外面境界將我們影響。但是,凡夫很難很難,難得心能完全去除煩惱,很難,難得凡事都沒有疑問,很難。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功,不只是獨善其身就好,必定是在人群中多看、多修行,多修福慧,多守戒律,多鍛鍊我們的定心,才能在人群中生智慧。這是佛知佛見,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陀已經看到弟子,二乘弟子,該修的也修了,該瞭解的也瞭解了,只是還要讓他再進步。
所以「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已經該瞭解的都瞭解了,五道、三界道理已經全都瞭解,這樣叫做經過,瞭解過了。是不是會再墮落呢?就要再看後面這段,我們若能到究竟,才是真正來去自如,這才是真正安穩樂處。所以,現在到「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已經是一段很長時間這樣走過,不會說我很累了,累也累過了,恢復體力了。所以,現在開始,導師「即滅化城」,就將化城滅掉,「語眾人言」,跟大家說,「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已經在距離寶處很近的地方。過去這座大城是我所化作,讓大家能稍微停歇一下,你們到這裡已經平安,因緣果報,你們都瞭解了。所說的平安,就是瞭解了這些道理,你們瞭解了。「寶處在近」,真正能去體會,開始能體會,這個階段應該要再精進。所以「寶處在近」,你們應該能知道,什麼叫做無明煩惱,人間等等,你們道理都瞭解,你們能進去了,進入人群中鍛鍊,人群中才是你的寶處,真正是你要歷練的地方。所以過去跟你們說的,生死無明,分段生死或者是變易生死,這些事情,你們都知道了,開始你們要向前走,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向者大城,我所化作」,這樣將你們牽引過來了,那些路就是這樣,是一種過程而已,只是讓你們停一下,跟你們說,到這裡是一段落,讓大家稍微停一下,止息,讓大家喘息一下。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說,
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經文簡釋: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佛陀悲智教之慇切,本懷眾生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顯示佛意。
開始叫我們要去度眾生了,「應去應度」。「諸比丘!」,這段經文是佛陀的悲智,教育的殷切,他這段話,已經告一段落,又再叫比丘。「本懷眾生同成正覺」。佛陀本身成佛之後,就期待眾生跟他一樣,「同成正覺」,盼望眾生人人都與他一樣,佛知、佛見,透徹宇宙萬法真理,這是佛的本懷,希望人人能夠同成正覺。「述說導師引領向菩提道」。佛,他就是導師,就是用導師來譬喻,希望人人與他一樣,帶我們走,跟他一樣能向菩提道,菩提大直道,這是顯示佛的本懷。「如來亦復如是」,經過了長遠的險道,也這樣將大家帶過來了。
經文簡釋: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引導出三界,名小導師;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名大導師。
「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現在為你們大家作大導師。佛陀譬喻大導師,現在就是帶著你們。「為汝等諸人聲聞眾等」,你們這些人,「汝等」就是這些聲聞眾與緣覺等等,引導出三界,慢慢地帶你們,經過了五道,也越過了三界。大家瞭解,三界就是譬喻我們的心靈世界,心的欲念,欲念去除了;心面對色,外面的境界,我們是不是通徹瞭解?不會受外面形形色色的境界影響我們的心,能夠沒有影響,那就是進入了無色界。無色界,雖然瞭解了,一切人間事物都完全透徹,清除了過去的煩惱無明,但是在這無色界,我們還未究竟。所以導師這樣帶我們,要能究竟,鍛鍊我們究竟的地方,就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我們已經超越五道,五險道超越了,就再也不會被人群濁氣誘引,在生死來回中也不必怕了。
生死本來就是自然法則,來去自如,心理也不會受人群把我們誘惑了,已經到這樣的程度。最好的道場是在人群中,這就是我們要去鍛鍊,更上一層樓。所以「更為勉勵,教向成佛之道」,你要成佛就是要這樣經過芸芸眾生,我們去教化他。就如釋迦佛一樣,我們也是眾生,他也是投入在人群中,殷殷善誘教化我們,他不受我們影響,還是一樣為大導師,帶領我們,希望人人跟他一樣。我們也希望人人跟我們一樣,能夠向大菩提道走。
經文簡釋:「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
所以「知諸生死煩惱惡道」。入菩提道之後,我們就能瞭解,如佛一樣,「佛知五道眾生三界生死」。眾生,未來還有很多很多的眾生,未來還很多,不是只有今生此世,今生此世不聞佛法的人也很多,同樣還沉溺在五道四生之中,三界之中,「沉溺見思無明不能自拔」,這樣的還有很多。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又延續到未來。五道眾生三界生死,這樣沉溺,都是因為見思無明來造作,所以一直沉下去,無法自拔。自己造業,自己沉下去了,沒辦法,沒有能力再浮上來。所以「諸煩惱賊,怖畏毒害,種種惡道」。這都是我們的人生,煩惱無明,我們的法都受這些煩惱賊,我們講經開頭就解釋很多,煩惱賊將我們原來本有清的淨本性、具足的智慧,法在我們的內心,但煩惱賊就這樣一直搬出去,銷毀了我們真如本性的功能,讓我們變成了人間輪迴,在三界、五道之中輪迴,這是一個很可怖可畏的地方,這就像是毒,所以五濁也是五毒,這樣來誘引我們,陷阱處處,這種的惡道,種種的惡道。
經文簡釋:「險難長遠」
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曠劫輪迴,故云長遠。
長遠者五百由旬故。
所以「險難長遠」。實在是人生在世間,險難很多很長,過去生生世世走過來的,由不得自己來今生,今生再由不得自己再來生,這樣不斷輪轉,所以「五道險難長途凶險患難」,這實在是很可怕。所以「曠劫輪迴」,沒辦法,無邊際的時間這樣一直輪迴,「故云長遠」,所以這樣叫做長遠,這條險道很長、很遠。「長遠者,五百由旬故」,五百由旬,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那實在是很長久,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在輪轉。
經文簡釋: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眾生,於險難惡道。二種生死,佛悉知之,故云知諸等。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我們已經知道了,眾生於險惡中,現在還是這樣,在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這樣一段一段生死。佛都瞭解,眾生就是這樣,「故云知諸等」,大家要知道,這些事情實在是說不盡、說不完。
經文簡釋: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
「應去應度」。有這麼多眾生,從過去無始以來一直沉溺在這五道、三界中,這麼多,我們現在聽聞佛法、瞭解道理了,煩惱,也應該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去除煩惱,我們也煩惱也應該去除,懂得自己謹慎,以戒來防非止惡。我們有戒,就如要入戰場,要穿盔甲入戰場一樣,自己的身心有保護,有法來保護我們,我們才能入人群中。「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我們要自己滅度,滅除一切煩惱,法要趕緊度入心,所以我們要自己去除無明惡道。「應度過此惡道」,過去的,我們要去除一切無明,我們要預防,不要新的煩惱再來,這叫做滅。所以,度,就是法入心,要再去度人。「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我們能這樣瞭解了,就要當善知識,我們要瞭解法,法瞭解之後,就要趕緊去當別人的善知識,要好好地自度度人。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應去」,應去的意思就是「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你們大家已經停在這裡,不能只是停在這裡,應該要再向前走。「應度」,是未入城的人「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也還這麼多人都不知,沒有聽到法,不知道應該要自度度人,我們還是一樣,要再將我們停止的化城要滅掉,要趕緊再向前走,入人群中度眾生。所以「應去應度」,這就是要讓我們歷練的機會,「應以化城而濟度」,我們要用像這樣的方法去度眾生。真的人生苦難偏多,應該要用心自修,然後度人,我們人人初發那念心,應該要常常保留著,好好地將法入心,好好地去除一切煩惱,自度然後度他,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
【補充資料】《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