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來時路第49集_1991華東水患 心起點20151205
(主持人賴睿伶)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大家好,我是賴睿伶,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
今日主題:大陸賑災(六)建房
禮記大學篇裡面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當身無立足之地的時候,其他的都只是奢望。1991年大陸華東水患,全中國受災的人數,高達二億多人,慈濟基金會只能選擇重災區,來進行賑濟,在安徽省全椒縣的,4個鄉 14個村 945個家庭,在戰晴天、趕雨天之後,六十天內從一無所有的災民,成為擁有安身立命的家,這樣的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呢?
(旁白)
(背景畫面:1992.6安徽全椒,9945戶民房交屋。)
潘家,1992年住進慈濟援建的家,半年後雙胞胎出世,夫妻倆看見慈濟人探訪,歡喜的抱著孩子跟大家見面。
(背景畫面:住戶潘家。)
這一個,這一個老大,媽媽現在還在坐月子,二十幾天而已,來。
(旁白)
這是1991年華東水患,慈濟在安徽全椒,趕晴天、戰雨天,奇蹟似的在六十天完成的,945戶民居之一。
(背景畫面:2006年,安徽全椒,重訪潘家。)
2006年重遊舊地,長大後的兩兄弟,和經濟改善的潘氏夫妻,看著過去的災難,和初獲房舍時的影片,難掩激動。
住戶潘太太:去年結婚,高興啊,以一種感恩的心,不是他們,我們沒
有房子住。
(旁白)
(背景畫面:1991.6安徽全椒。
1991.10.15安徽,首度賑災發放。
1992.6安徽,敬老院落成。)
1991年華東水患,中國18個省,自治區受災,慈濟基金會首度進入大陸,賑災發放,援建民居,學校和敬老院,在安徽、江蘇、河南擇定了,3107戶無力重建家園的災民,為他們興建,足以安居三十年的家,並且安排志工輪流監工,這樣的規劃和安排,有著什麼樣的心思呢?
主持人賴睿伶:首先我們邀請到,第一次大陸賑災,在安徽全椒援建民居時,第一批的監工人員,陳金海師兄(陳金海法號惟承,委員編號1736,11988年加入慈濟,現任合心關懷),他來和我們分享,如何要在六十天,完成945戶的民居建設,讓我們歡迎金海師兄。
陳金海師兄:主持人好,全球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賴睿伶:師兄,提到這一次的民居援建,歷經艱辛,不過這一張照片很有意義,因為拍攝的時間,就是在1991年,您是在畫面的右邊這一位。
陳金海師兄:右邊那一位。
主持人賴睿伶:好年輕。
陳金海師兄:那時候38歲。
主持人賴睿伶:38歲,(對。)那旁邊都是我們,一起監工的夥伴,(對。)幫我們介紹一下。
(背景畫面:1991.10安徽。)
陳金海師兄:好,那我們從那個,最左邊那個是吳庚申師兄,那中間比較高的是蔣科尼師兄,那再來是陳瑞昌師兄,我們四個人是一個團隊。
主持人賴睿伶:那師兄,我很好奇,你是一個人去的嗎,這麼會有這麼好的因緣呢?
(背景畫面:1991.11.13安徽全椒。)
陳金海師兄:對,那時候真的非常感恩,因為,記得二十多年前,男眾也比較少,那我就是說我也與有同感說,他們那邊很快,要趕快建屋,然後我本身是做建築行業,那副總在詢問說,有人願意去那邊幫忙嗎?我第一個舉手說,好,我願意去,給我這個機會,那我就隻身,那買了機票,我就隻身從,在中正機場再轉飛機到香港。
主持人賴睿伶:那時候沒有直飛。
(背景畫面:1991年南京機場。)
陳金海師兄:它沒有直飛,那到香港的時候,再轉飛機到南京機場,那我們的印象中,南京機場應該是很大,一出機場的時候才看,真的是非常的迷你型的,機場的接待室這樣。
主持人賴睿伶:那到了機場那怎麼辦呢?
陳金海師兄:我以為應該是到陌生的地方,應該都安排好,人家要來接我。
主持人賴睿伶:對呀。
陳金海師兄:我是很自然就走出去,可是都沒有人來跟我打招呼,沒有人來找我,那我那時候心裡會有點納悶說,是否人家不認識我?我就想說,我有帶了一本慈濟月刊,我是否能夠把這個月刊,放在我的胸前,在每一個接機一批一批的,讓給他們看,我是這樣,真的是這樣,讓給他們看,我去講說,我是慈濟,我是輕輕的,我是慈濟。
主持人賴睿伶:要讓接機的人來認出你。
(背景畫面:南京飯店現址。)
陳金海師兄:對,因為他們,我以為他們不瞭解我,好在,我要出國的時候,副總有給我一張名片,他說:你晚上住的地方是,南京狀元樓的飯店,那真的就我到狀元樓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我們的臺商,就是我們師姊的先生,他在那邊做生意,在大門口在等我。
主持人賴睿伶:所以在這裡呢,先暫時棲身一晚之後,隔天就要前往安徽了,(對。)來看這一張照片,跟剛才那麼氣闊的門面,又不一樣了喔,對,好簡單,這是在安徽的哪兒呢?
(背景畫面:1991.10.27安徽全椒。)
陳金海師兄:這個是在那邊,因為我們在,它有一個臺胞的接待所,他們因為我們那時候人不多,他們給我一個,一層的辦公的空間,其實你說一層,你看,後面那個房間,還有我們那個床都是在後面。
主持人賴睿伶:睡覺就在這裡?
(背景畫面:1991.12安徽全椒招待所。)
陳金海師兄:睡覺就在後面,你知道不知道,因為他們那邊的天氣,也是滿冷的,那個草席一翻開來底下是稻草。
主持人賴睿伶:所以這個床墊也是簡單克難型。
陳金海師兄:可是在我們來講是滿溫暖,因為我們小時候,也是從這樣睡過來的。
主持人賴睿伶:那這樣子感覺工作的地方有了,住的地方,其實在一起的,(對。)那吃要怎麼辦?
陳金海師兄:說到吃就很可愛了,因為他們把我們臺灣來的是,當成是,因為我們去要援助他們,他們真的很尊重我們,又很客氣,也不敢問我們,他們都把他們最好的,好像什麼,他們的菜啊,要煮給我們吃。我舉個例,我們第一天去,他們就煮了三盤菜,那你知道我們都不曉得,我們都把它吃光光,怎麼第二天變成四盤,我們四個人說,要把它吃光光,第三天變五盤。
主持人賴睿伶:越來越多。
生活勤互動 開啟溝通門
陳金海師兄:我們說,奇怪呀,後來我們想說這個是不是,他們有一些不瞭解或者,我們後來跟他們的大廚,我們都講師傅說,師傅,你來了,因為我們是臺灣,我們就宗教,我們佛教,我們基金會我們都是講惜福啊,所以我們東西不能浪費,所以把你吃完不是不夠,是否我們可以簡單一點點這樣,後來他才瞭解,三盤就夠了,一個湯就夠了。
主持人賴睿伶:其實我們在外賑災,或者是援建也好,都是希望一切簡單,(對。)而且會幫人家設想,聽說你們還有一個,特別幫人設想就是,早餐自理。
陳金海師兄:對,他們因為,早餐他們要很早,我們都要出工地就比較早,那我就出去說,我們自己去買豆漿,你看我那時候好可愛喔,我那時候還帶著這個,你看,這個是,外匯券。
主持人賴睿伶:這是什麼?
(背景畫面:安徽全椒。)
陳金海師兄:這個是外匯券一分錢,這個是五十元,那個燒餅油條一個才一毛錢,豆漿一大碗的話才兩毛錢而已,那我們那時候都很講,你看,還有一分,還有一角的啊,(對。)所以我們就是體驗一下,我們是想說他們到底,他們這個鄉下是怎麼在生活,那感覺其實我們那邊就,跟他們融入就好像一家人一樣。
主持人賴睿伶:其實當然啦,融為一家人,還是要把工作做好,(對。)所以這個監工,聽起來是很嚴肅的工作。
(背景畫面:1991.10.25安徽全椒監工。)
陳金海師兄:其實我們說監工,你知道我們副總他們都把工程,安排得非常好,那蔣師兄他行政也做得好。
監工真意
(一)感恩齊心興建
那我們真正,你看我們那個監工,第一、就是代表我們 上人,一方面去感恩他們,這一些工人那麼,冬天那麼冷,大家一起努力。
監工真意
(二)安全第一
再來就是代表我們 上人,去給他們祝福,就是說,第一方面,因為施工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再來就是說你們在工作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那再來就代表我們整個,慈濟基金會,給他的一些鼓勵跟一些祝福。
監工真意
(三)自住心建屋
(背景畫面:視察工地。)
再最重要的就是說,請他們在這樣在做的時候,希望他把這個房子建造,你自己要使用那一種心情,所以我們去就是說,用鼓勵跟祝福的,沒有說一種說好像,我們是高高在上那一種心態。
(旁白)
(背景畫面:1991.10.14安徽全椒援建民居動土。)
在地方政府協助水、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下,此次援建的民房,尚須通過三項選址條件,第一是地勢高,不易淹水,二是房舍離耕作農地,應以步行可至之處,三、新社區附近需有學校,以便孩子就讀。
在位址確定後,安徽全椒的新屋立刻開工,因為秋日將近,冬天就要來臨了。
主持人賴睿伶:師兄,終於開始動工了,我們看到這張照片隊伍浩蕩長,這個,這是什麼樣的情形?
(背景畫面:1991.10.28安徽全椒,全縣民齊動員。)
陳金海師兄:那時候因為你知道14個村落,20個,幾個工程隊一直在動工,你看,整條馬路,就好像整個鄉鎮都活絡起來,你看,一車一車的那個建材是連接,沒
有看到那個盡頭,非常非常的感動。
主持人賴睿伶:是不是有一些農民也來投入?
陳金海師兄:對呀,因為那時候他們剛好淹水,那也沒有辦法,農作物也沒有辦法收成,他們就利用這個時間,我們給他有一些工作的機會,你看他整個,有的是農拖,那個拖車它是載農運的。
主持人賴睿伶:農作的。
陳金海師兄:都一直一直出來做,那給他們有一些工作,有一些收入,就好像我們現在以工代賑一樣。
主持人賴睿伶:所以對於這些農民來說,他們自己受災了,可以他們這時候可以來蓋,(對。)而且是蓋自己的房子。
陳金海師兄:對呀,那時候你看,假如有看到他的那個臉孔,就是充滿了那種希望,充滿了那種期待,你就發自內心真的非常法喜。
(背景畫面:1991.11.6安徽全椒,工地的感謝碑。)
主持人賴睿伶:你提到了那一份法喜,我發現有一個地方,來看這一張照片,好特別喔,這個牌子它就寫著,衷心感謝同胞援助,努力奮鬥重建家園。
陳金海師兄:那個,他們這邊的一些災民,你不要看他們是做農的,他們的文筆非常好,因為安徽就是,非常有人文的地方,他們的書法寫得非常好,不只是寫這樣的感恩我們,還寫了很多他們親筆函,寫給感恩 上人,寫給我們慈濟的師兄師姊,他們寫得非常感動非常感動,真的讓人發自,就是那種不知道怎麼講,就是好像這樣一家人那種感受。
主持人賴睿伶:所以這個牌子,就立在我們的工地裡面。
(背景畫面:1991.10.24樓板施工。)
陳金海師兄:對呀,你看它,不只是這一個,每個工地他們都有這種感謝的,我們短短六十天,要蓋了好幾千戶的房子,不簡單,你看他們那時候在蓋的時候,他們是每個地方在蓋,他們有時候,我們晚上,因為工地回來,還看到那個燈怎麼還亮,原來他們在裡面,假如能夠施工,他們在粉刷,你就看到,因為有時候不只是這樣,有時候還會下雨,所以有時候他們是真的,趕晴天、戰雨天,這樣是24小時這樣在趕工的。
主持人賴睿伶:提到了雖然要趕工,但是 上人有說要給鄉親的,是要可以傳家的房子,所以品質很重要,我們看到他們這施工的過程,師兄,你就在現場,你的觀察,他們的施工有什麼特色嗎?
(背景畫面:1991.10.24樓板施工。
樓板組合。)
陳金海師兄:你看他們那個是,你看那個樓板,他們是中空的樓板,因為中空的樓板,它在一個模子在,再生產又快,那個又滿堅固的,所以他們有的在砌磚,有的在鋪板,有的就在砌磚,所以他們整個工程是一貫作業,這樣在做起來,雖然看起來是滿傳統的,鋪起來的話,它的是平板,為什麼,因為他們冬天有時候會很冷,中空可能也比較有一些溫暖,這樣不會那麼冷,冷冰冰的地板。
主持人賴睿伶:我聽說我們在建房的時候,鄉親都很關心,建好一層樓就會有人來看。
陳金海師兄:那時候你假如有看到,他們蓋一層樓,他們整個鄉村就來看,都好像用期待又滿懷的喜悅,就好像我的房子在那邊,快要完成了,就好像孩子要生出來那種感覺,你看了真的非常感動。
(背景畫面:14村落,22建築隊。)
主持人賴睿伶:不過畢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來看下一張圖就是壓力了,這一張圖片,其實就是在我們的工作室,(對。)然後寫的很清楚,有晴陰雨,好了,這是要瞭解天候狀況,對,然後每一個每一個地方的,工程進度,不過我很好奇,我們明明是14個村落,為什麼要變成22個團隊來做。
鼓勵 為善競合 齊心 興建家園
陳金海師兄:那我們副總他們非常,建築非常有經驗,他說:這個因為第一要趕工,第二就是要品質,那第三也要鼓勵他們,我們希望,因為有的村落它戶數比較大,有的村落可能給兩個工程隊,一方面是,那我們副總去,他一方面都,他是用鼓勵的,你看看,這個甲,第一個工程隊做得最棒啊,品質最好啊,那個工程隊,怎麼做,他這一種用激勵用鼓勵,讓他們為善,哪個品質他不會直接說,你這個。
主持人賴睿伶:哪裡不好。
陳金海師兄:苛責他,不會,他就把最好的拿給他們看,大家因為這個,感覺說,為善要競爭,所以他們其實在工作中是,一團和氣,那可是品質還是做得很棒。
(背景畫面:1992.6江蘇興化,民居啟用。)
現在發證開始。
(旁白)
(背景畫面:1992.6安徽全椒,民居啟用。)
此次援建的民居,均以永久屋的規格興建,兩層樓、兩種坪數,提供不同人口數的家庭居住,房子前後預留院子,做為曬穀和曬衣場,二樓的露臺考量到,未來人口增加時,可以加蓋成室內空間,周全的設想,就是希望災民在一無所有後,能夠重新開始,但是這樣的建築規模,需要龐大的費用,在善款尚未到位前,如何難行能行完成使命呢?
主持人賴睿伶:1991年,慈濟進行華東水患賑災發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互信基礎有待建立,還得要在一年內,募集新臺幣三億元的經費,接下來我們就邀請到當時的,榮董召集人何國慶師兄(何國慶法號濟亨,委員編號1451,1989年北區榮董召集人),請他來跟我們分享,當年 上人的心情,何師兄,你好。
何國慶師兄:主持人好,全球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賴睿伶:何師兄,聽說在募款的初期 上人是有一點擔心的,是嗎?
何國慶師兄:是,我們當時能夠感受到, 上人那一種憂心,因為這畢竟是一筆很大的錢,而且是慈濟第一次的跨國的,這樣跨海峽的這麼大的一個,募款活動,對,所以他,可以感受到,那我們當弟子的,我就想說那我能做什麼?那我就找我的建商的朋友,這個理事長莊南田先生,我說:我可以去工會,去跟你們演講嗎?
主持人賴睿伶:就是這一位理事長?
運用人脈募款 啟發同業愛心
(背景畫面:1992年臺北,建商同業公會。)
何國慶師兄:對,就是他,那他就說,好,他們正好在開常務理事會,那我就去他們開會的會場,那個一桌大概十幾個人,那我就跟他們講說,因為這次的水災非常的大,那我們 上人非常的憂心,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那我覺得說,我們建築業,將來總會去大陸的,那我想說我們在去大陸之前,來跟大家結一個好緣,做一些好事,讓大家對,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做好事,讓他們對臺灣的建商,會有好的印象,所以我希望說這樣的機會,我們一起來支持 上人這樣的一個心願,結果當場就募款,一個一個講,當場這樣數字算一算說,四千五百萬,我好高興,回來跟 上人報告,上人就,我想,他很高興。
主持人賴睿伶:不過我知道,其實 上人的建房理念,好像跟你不大一樣。
(背景畫面:災民自建棚屋。
其他團體,援助帳篷。
慈濟援建民居。)
何國慶師兄:對,我當時聽到 上人是說,他要蓋兩層樓的,鋼筋水泥的房子,我想說,這個蓋三千戶,要那麼多錢,我就想起來說,我好像以前看到的,難民不是都住鐵皮屋的嗎?那我就跟 上人說, 上人,假使用這個錢來蓋鐵皮屋,可以蓋很多、更多的房子,我心裡面還想說,這樣子這個數字會很好看,可是我記得 上人就看我一眼,我當時後退兩步,那時候壓力覺得,上人問我說:那個房子你會去住嗎?我真的是退後兩步 然後想, 上人怎麼會問我這個問題,我說:我當然不會去住啊,上人說:你自己都不住的房子,怎麼會叫人家去住呢?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就懂了,原來 上人是要給他們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房子,能夠真正讓他能夠安家的房子。
主持人賴睿伶:所以 上人給您上了一課,要有同理心。
何國慶師兄:對呀,還好 上人沒有聽我的建議,因為假如說,因為大陸你看它經濟,後來經濟發展那麼快,你要是蓋鐵皮屋房子一定,一定會變成貧民區的。
主持人賴睿伶:反而變成一種社會問題了。
何國慶師兄:對,而蓋了這個房子,那所以到現在還是很好的房子。
主持人賴睿伶:我知道其實我們,不是只幫他們建房,而且還會給他們所謂的,房屋的所有權跟土地使用權,這應該是很讓人不能理解。
首度大陸援建 致贈房地權狀
何國慶師兄:對,因為照理講大陸當時,是沒有發給個人的權狀的,可是 上人很堅持,因為 上人希望,是要幫助這些災民,我們的重點,直接、重點,我們希望能夠直接給災民房子,而不是把這房子送給政府,所以 上人堅持要給他們房子,這樣子他們收到這個權狀,他就知道,他真正有了一個自己的房子。
(背景畫面:1992.6江蘇興化,援建民房啟用。
挨家挨戶,發放權證。)
好,把東西搬進去吧。恭喜,祝福你們。
主持人賴睿伶:提到了要讓他們一代接一代,(對呀。)因為在半年之後有回訪,(是。)你也去了。
(背景畫面:1992.6安徽全椒,回訪援建民房。)
何國慶師兄:我也去了,然後我去的時候一看,怎麼搞的,為什麼那麼多房子都貼的,囍字,怎麼,奇怪了,我就問他們啦,為什麼你們這麼多人貼囍啊,他說:你要曉得,現在農村的男孩子,是不太容易娶到老婆,除非他有房子,現在他們有了房子,所以就可以娶到老婆了,我才懂,原來 上人做了這個事情,對於社會的穩定,幫了非常大的忙,因為那個時候報紙都登了,安徽很多年輕人跑到各地去,沒地方住,所以跑到各地流浪變成,那時候有一個名詞叫做盲流,那這個盲流,那 上人蓋了房子之後,這些人就開始回家了,他有地方住了,可以重新開始他的事業,所以那個意義非常的大。
主持人賴睿伶:而且我聽說那裡的太太或姑娘,看到慈濟人很高興,我們有照片為證,她們都充滿了笑容,這是怎麼回事呢?
建房 安身安心 消弭社會問題
何國慶師兄:我去了就跟她們談 她說,我說:你們很開心嗎?她說:我們很開心,所以知道說你們來我們更高興,我說:為什麼呢?她說:你們就好像我娘家的親人來看我們。所以我才知道說,我們的這樣的一個行為,我們臉上的表情,我們的這種態度,我們所送的房子,讓他們深深感覺到是,真的是自己家人的感覺,所以我才覺得說, 上人做了非常偉大的事情。
1991年首次大陸賑災建房
安徽、江蘇、河南
興建民房 3107戶
援建中小學校舍 11所
重建敬老院 10所 148間
主持人賴睿伶:慈濟給她的,不是只有一個有形的家,對,還有無形的那個大家庭的愛,(是。)1991年華東水患,慈濟基金會從10月13日,第一次進入大陸發放,為安徽全椒14個村破土,一直到,1992年的11月29日為止,這一次的賑災專案,慈濟在三省四縣興建了,3107戶的住家,11所中小學,和158間的敬老院,一年半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到災民的臉,從怎一個苦字了得,到現在歡喜滿足,而慈濟跟大陸的緣,從此也連結到今日,到未來,今天非常感謝何師兄的分享。
何國慶師兄:好,感謝主持人。
主持人賴睿伶:回眸來時路,我們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