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12/12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12/12晨語簡記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2月 13, 2015 7:30 am

20151212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恆沙菩薩珍惜因緣而求佛道,

諸世尊說一乘實法度化無量,

佛為引導眾生令得入於佛道,

久修勤進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時光如梭,行腳已有三十二天,回來也有三天,總共過了三十五天了,時間過得很快,這次出門所看見的,很多人薰法香,很精進用心,大家筆記。心得寫得很好,也是很期待回來趕緊能及時再與大家做分享。但是,回來的第一天、第二天說電腦還在維修,第三天說是初一,就這樣,距回來已三天空空過去了,今天起,大家要再提起精神,要心入法,將法入心來,開始重新起步,薰法,不斷將法吸收入心。聽到大家聽法之後,對人世間看法,那種的改變,那分心與環境的分析,真的是有精進,也有進步,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
來,用心啊!「恆沙菩薩珍惜因緣而求佛道,諸世尊說一乘實法度化無量,佛為引導眾生令得入於佛道,久修勤進能到聖處名為聖道。」各位,學佛就是要這樣,塵點劫、塵點劫的以前累積聞法了解,用心修行,累積以來,恆沙菩薩。恆沙菩薩都是珍惜因緣,累生累世不斷,就是要珍惜因緣,因緣而求佛道;有了因緣,要趕緊好好求佛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荒廢了時間,不聞佛法,空過人生。人身難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恆沙菩薩就是這樣珍惜因緣,珍惜累生累世這個身,有因緣要趕緊求佛道。唯有人身能夠學佛法,能夠學佛,能夠吸收佛法,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人身,累生累世。諸佛世尊來出現人間,無不都是說一乘實法,來度化無量眾生,雖然是設種種方法來教育,但是佛來人間的目的,無不都是希望人人能夠得一乘實法。這是諸佛道同,每一尊佛來人間就是這樣的目的,希望人人也能夠有與佛同等的境界,體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這是諸佛道同,都一樣的目標。
佛陀為引導眾生,人人都能入於佛道,所以必須要累生累世久修勤進,要殷勤、要精進,這樣才能到達聖處,就是最殊勝,無上正等覺聖道的地位,這是諸佛來人間的目標。他自己本身也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恆河沙劫這樣不斷累積過來,所度的眾生無量數,也是如恆河沙。這如恆河沙數的菩薩還是這樣精進、珍惜因緣來求佛道。佛本身為度眾生,也是要久修殷勤精進。看,度人的人,本來就是要這樣。佛就是久修梵行,清淨行,勤精進,後面所隨佛修學,愈來愈積愈多,人人也是一樣要勤精進,珍惜因緣,這是一條菩提大直道。釋迦佛起步向著菩提大直道,來引導眾生,眾生人人也要跟著佛,同樣走這條菩提大直,同一條路走,前面的引導,後面的追隨,同樣是這一條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前面的文說,
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這是前面的文,「應去應度」,我們前面已經說到這一段,因為在化城,眾生大家學法,根機劣下,路又很長遠,走過這險道,需要有人來帶。這在古代印度時,若是人很多,要去做生意,必定要有認得路的人來帶路,這都叫做導師,來來回回在這條路,很熟悉了,他能引導人人平安走過這段很危險的道路,避免危險到達安全的路走。因為我們眾生累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生死中輪迴,生死煩惱不斷複製,不斷來回在惡道中。這是眾生不知道有路可走,才會常常墮入到險惡的路,常常墮入這種艱難,無法自拔,不能自己這樣的道路。所以,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對這條路很熟悉的人,他就會來接引我們,來為我們帶路。
但是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時很歡喜,但是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想再向前精進,所以半路就想要停下來。但是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所以要用方法,用法度。所以就有化城,手一指過去,「大家看!前面再沒多遠,就有一休息的地方,一座城,到那時候就能休息了。來,趕緊提起精神再向前走。」這「應去應度」,那就是諸佛菩薩的使命,明知眾生懈怠、剛強,難調難伏,卻甘願在這條路來來回回,因為這條路很險惡,所以,使命還是來去來去,應去應度。應該經過這條險道,面對著芸芸眾生來為他們接引,這是「應去」。諸佛菩薩已經自我解脫了,何苦要再來人間度眾生呢?是不忍,不忍眾生有苦難,是諸佛菩薩的大愛,所以不忍眾生苦,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以「應去」,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去度化他們,所以「應去應度」。
看到芸芸眾生能夠接受佛法,聽他們分享,「現在法聽了,了解了,現在大家都很和睦了。」就如在台北,我行腳第一天的早上,一群小菩薩就來了,很可愛,書軒的小志工,一大群來了。開始第一個說話的是珮琪,六七歲,她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現在,今年已經六歲。她第一個就這樣說:「師公,您上次教我說要吞忍,我有吞忍,我已經與我的同學都和合了,我們大家都和好了,相處得真好。」看,這樣小的孩子,「教我吞忍,我都有做到了,我現在與同學都和好了。」你看,這就是法,年紀這麼小的孩子,法入心,她就能和人群,與她的同學和好了,快樂了。我們很多的菩薩,不論是老菩薩或者是發心行菩薩道這些人,大家若說到薰法,聽法之後改變過來,這就是因為有法度入心。所以「應去應度」,還是來來回回諸佛菩薩在人間,就是要這樣度化眾生。
菩薩,聽到哪裡有苦難,出去也能聽(薰法香),有的到國外去發放,去土耳其的志工回來,再度分享。去尼泊爾的回來,也同樣再與大家分享,這種去了,回來分享,應去苦難的地方,再回歸在眾生世界,就來說,說那最苦難、受苦磨,在惡道中,苦難的眾生,回來向大家見證:我看到了,人間無常,人間苦難偏多,發生了苦難,那心境的悲痛。無常一發生,國土危脆等等,就能回來向大家分享那境界的險難惡道。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多聽、多講、多引導,這就是恆河沙菩薩珍惜因緣。剛才所說過的,恆河沙菩薩要珍惜因緣,就是要不斷入人群,將聽來的法不斷跟大家分享,讓大家越來越能夠了解。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這樣一直累積,恆河沙菩薩,聽的人越多,能說的人、了解的人越來越多,讓法廣傳出去。「應去應度」,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很重要,我們都要收入心來。下面接下來再說的經文,
經文:「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想要求學佛法的人,一開始時很有信心,發心立願要聞佛法,要修佛法。但是,眾生就只是知道苦、苦、苦,這麼多的苦,我若修佛法,我就能了脫生死,所以大家只想了脫生死,所以他接受「苦集滅道」,接受「十二因緣」法。這些一打開,苦的法一打開,無量數的名稱,無量數的解釋,真真正正,佛法光從四諦法起步,開始要修的方法,信解行證,戒定慧等等,要去對治這些苦。苦的名稱還有很多,煩惱、無明,無量無數,要修的方法也是很多,要到菩薩的境界,十住、十行、十地等等,這要如何來行,真的也是有很多方法。所以大家很認真,要如何能解脫這生死苦難。所以,獨善其身,聽聞「四聖諦法」,這樣
他們就已經很用功了,一直到「十二因緣」,也都要很體會深入。所以光是這樣一門進來,是不是自己已經都能了解了呢?見、思煩惱雖然斷了,塵沙惑還未了斷。佛陀開始就要來引導,塵沙惑也要盡除。塵沙惑要如何盡除呢?入芸芸眾生群中去,眾生無量如塵沙,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你要入這麼多眾生群中。
每一位眾生的煩惱、觀念都各不相同,你要進入人群,要去看、去了解,何種煩惱,要用何種的方法去度化他。師資,你要做老師去教學生,但學生要如何能聽老師的話?老師自己就要用功。所以學生幫助老師用功,懂得用這個法去教學生,學生若還不清楚,老師就要更用功一些,這就叫做師資。老師教學生,學生提供給老師要再精進的方法,所以這就是要入人群。我們要斷除煩惱,我們若不再進步,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煩惱還未除,所以我們必定要入人群中去,塵沙惑,那個塵沙惑的無明,我們才有辦法一一體會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說,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再感恩給我們這個機會,他的心開解了,是我們方法讓他開解,而我們的方法是要去找來的。所以看到他的心開解,我們法喜,法是我們自己自得,所以要入人群中去。但是眾生就是懈怠,我只能取得我自己了解就好,他對人群就是有一種畏懼。所以他擔心路還很遠,就不想要去,就想停止下來,前面的(經)文是這樣。所以這時候佛陀要再鞭策,化城,已經和他們說那裡有一個城能夠停歇。
佛還要再回頭解釋,「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本來佛的目標就是要向眾生宣布,你也能成佛。成佛的境界就是遍虛空法界,這個心境,對虛空法界無事不曉,無物不通,這種心靈境界。但是,眾生難理解,所以,「聞一佛妙乘者,則不欲見佛」。寧可不要見到佛,才不會一直逼我要再向前走,我這樣就好了,我若再去見佛,佛就會叫我要再向前行,所以就「不欲見佛」。我這樣就好了。「不欲親近」,我若再親近,我就要跟著他走那麼遠的路,我這樣能停歇就好了,在化城裡這樣停歇下來就好了。這就是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伏。
所以,佛「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這條佛道很長啊!時間、空間,時間長久,空間無量數,所以我們來人間,在眾生道,能有幾次來人間呢?就如誠愿說,生物學的科學家說,地球上光是生物就有八百七十萬種,人類只不過是八百七十萬種之一。所以,我們要得人身,是八百七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我們豈能不把握此人身,好好地將佛法吸收,今生此世,來生來世,再無量生世,不斷珍惜好我們這念求佛道的心,生生世世。所以,佛道是這麼長遠啊!能成佛嗎?絕對能成。所以前面說過,就是恆沙菩薩,我們一直不斷不斷接受佛法,不斷行菩薩道,既然行菩薩道,就是對道理很清楚。當然菩薩道走透徹,那就是到佛的境界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經文簡釋: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法者,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所以,「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那就是說,「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法者」,這樣的人,他「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就是要從小教這樣一直引導引導,只是一個目的,就是要使他能一直不斷接近佛,接近法,這樣直到一佛妙乘。這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跟他接近,要不然「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樣就會斷了。所以必定要用說淺近小教,慢慢使他能歡喜親近,這樣才能得佛妙乘。這就是對「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種小根機人,就要用這樣的方法,用小教淺近來誘引他。
*因乖其所好故,中路懈退,無大信根機受教之意義。因機小不堪任大,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
「因乖其所好故」。乖就是違背,本來發心立願,想要成佛,要修行,但是修行久了,他就違背自己的心願。所以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乖,就是違背了初發心那一念心,所以,「因乖其所好」。我們開始不是很熱心嗎?開始不是信心滿滿嗎?但是他自己違背了自己,那個殷勤精進的心已經鬆掉了,鬆了。所以「中路懈退」,「無大信根機受教之意義」。意義,就是「因機太小,不堪任大法」。小根機到這個時候,根機不堪受,所以他願意放棄,他不堪任,受這種人世間的重任。人家說,天將降大任,就要磨其筋骨,就要堪受磨。但是,不堪得受磨,就容易中路懈退。「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因為這樣,自己懈退了,懈怠退失,精進心已經鬆了,所以慢慢退失。
說到這裡,就想到一些老菩薩,看到師父很歡喜,但好像有一些埋怨,「我們做十多年了,都沒有人帶我們去見師父。」到處都會聽到,做一二十年了,都有這樣一點點的埋怨。看到師父很歡喜,他們說:「我們會認真,我們努力,我們會做得很久很久。」還會聽到這樣的菩薩,真的是不見,若是不見,就會慢慢一直鬆懈了;有見過面的,開始就會一直一直認真下去。
*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做傭,以求工食,則欲見之近之。
所以,「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作傭,以求工食」。就如在〈窮子喻〉,長者看到兒子在門外,就趕緊去追啊!追啊!孩子看到有人來追,會怕,就這樣昏過去了。所以,用方法,再用冷水潑醒他,長者開始自己去度他,進來了,「來!做工,三餐能吃飽,來除那些垃圾,做粗工,換三餐能飽。」這樣,他甘願做,這是同樣的意思。所以「則欲見之近之」。若是這樣,「好!我可以做。」除糞工作,甘願這樣做。真正能夠領導人,能夠好好地教導人,但是,自己不願意接受,這就很辛苦,只是一直懈怠在人群,人類,人物,只是這樣,都沒有珍惜得人身有多麼困難。佛陀說「萬劫難再」。這都是眾生,原來眾生類有這麼多種。所以佛法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能夠得到人身,我們要趕緊好好把握。
*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故不欲見之近之。
所以「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我們若是說話,話不投機,他聽不進去,所以「故不欲見之近之」。因為說大法,他是小機,你跟他說大法,所以他聽不進去,所以他就不願意見,也不願意親近。
經文簡釋: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佛自心中作念言:從歷塵點劫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故云長遠。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佛就會這樣想,這些眾生的根機很下劣,要和他說一佛乘,實在是要一下子就接受很困難。所以就用這樣的觀念,「便作是念」。佛從就從內心想辦法,佛道這麼長,要如何讓他們能走過這段險難的道路,就是,眾生煩惱要如何為他們解除,能讓他們起歡喜心,走過這條路。「佛自心中作念言」,這是佛陀心中的念,不捨眾生半途而廢,所以「從歷塵點劫來」,從這麼久以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佛他自己本身,為了要度這些人,所以要從入塵點劫來,從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那時候一直過來,這樣累世增修,不斷增修。因為他累世都在人群中,知道人群眾生的煩惱無明,要如何設法度他們。所以「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很重要,大家應該要很用心。所以,「故云長遠」,佛道長遠,用很長的時間來設法。
經文簡釋: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真的,修行過程那麼長久,所以要用這麼多累生累劫來投入,要勤精進。雖然在人群中,面對著芸芸眾生,真的是苦不堪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難伏。但是要成佛,要度眾生,還是同樣要不斷這樣投入。「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就是要這麼長久,塵點劫,這麼長久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這是諸佛菩薩的慈悲,為度人群,也是同樣要堪得忍。用長久的時間,作為人群的典範,這樣修行過來的。
*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故云:「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多久了呢?「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阿僧祇劫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百劫,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這麼長的路,豈是一天就能走得到?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所以這樣說,叫做「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各位菩薩,學佛真的要很用心,也要經得起忍耐,要不斷不斷地忍耐,要用長時間在人群中。看看恆沙菩薩珍惜因緣,還是要跟大家這樣勉勵,有這個因緣求佛道,我們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最近我都說:「年紀愈大,要愈殷勤做。眾生,若沒直接與他們接觸,和眾生還是永遠無緣。」所以我們大家要把握時間,不論多長久的時間,我們都要珍惜,珍惜這個因緣求佛道。佛自己就是要久修勤苦,這樣才能得成聖處。所以,佛是這樣走過來,我們隨佛也是要這樣走過去,同樣就是在菩提大直道。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2/12晨語簡記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2月 14, 2015 9:07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星期六)

 

有人說,上人開口必有因緣。這是指上人開口要求弟子要做的事。

我認為,上人開口必定有法。這是指上人開示所提到的觀念、例子等等。

今日,空過三日說,也是有法,有意提出,明醒師姊在她的心得有提到,在此不再重述。

我對於開始講手札(偈文)前的最後一段結語覺得特別重要。這是學習(Learning)的關鍵。學習是行為的改變,是心靈的轉換。上人說的正是此義。

「今天起,大家要再提起精神,要心入法,將法入心來,開始重新起步,薰法,不斷將法吸收入心。聽到大家聽法之後,對人世間看法,那種的改變,那分心與環境的分析,真的是有精進,也有進步,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做到行為有改變,心靈有轉換,才是真正的學習,法入心,上人要的就是這個。

 

這「應去應度」,那就是諸佛菩薩的使命,明知眾生懈怠、剛強,難調難伏,卻甘願在這條路來來回回,因為這條路很險惡,所以,使命還是來去來去,應去應度。

諸佛菩薩已經自我解脫了,何苦要再來人間度眾生呢?是不忍,不忍眾生有苦難,是諸佛菩薩的大愛,所以不忍眾生苦,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以「應去」,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去度化他們,所以「應去應度」。

 

上人行腳前,就開示到應去應度,陸續強調了好幾次,人間菩提也有,當記之勉之。今天再自我複習一遍。

「應去應度」謂應離去此惡道,應度過此惡道。即合善知險道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

應去:已入化城,不復前進,故應去。
應度: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城而濟度。



一直很關心要如何斷見思惑,今天總算聽懂了。你要入人群,你要度眾生,你自己要找答案,你要感恩眾生,你找到答案,不只度了眾生,也度了自己。見思惑就斷了。這一段開示也可以用在講師培訓中,真好,感恩。

見、思煩惱雖然斷了,塵沙惑還未了斷。佛陀開始就要來引導,塵沙惑也要盡除。塵沙惑要如何盡除呢?入芸芸眾生群中去,眾生無量如塵沙,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你要入這麼多眾生群中。每一位眾生的煩惱、觀念都各不相同,你要進入人群,要去看、去了解,何種煩惱,要用何種的方法去度化他。師資,你要做老師去教學生,但學生要如何能聽老師的話?老師自己就要用功。所以學生幫助老師用功,懂得用這個法去教學生,學生若還不清楚,老師就要更用功一些,這就叫做師資。老師教學生,學生提供給老師要再精進的方法,所以這就是要入人群。

 

去年,我在某地區演講,的確有此感受,不過不是以地區分,該地區也有很喜歡大法的,所以是以人來分。

所以「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我們若是說話,話不投機,他聽不進去,所以「故不欲見之近之」。因為說大法,他是小機,你跟他說大法,所以他聽不進去,所以他就不願意見,也不願意親近。

 

最近我都說:「年紀愈大,要愈殷勤做。眾生,若沒直接與他們接觸,和眾生還是永遠無緣。」

上人這句話到底說給誰聽,當然是大家聽,不同年齡,不同人生階段聽來感受不同。我的想法則是,現在趕快做,多結好緣,還要結深緣,把握時間,做就對了。

 

 

 

恆沙菩薩珍惜因緣而求佛道,
諸世尊說一乘實法度化無量,
佛為引導眾生令得入於佛道,
久修勤進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時光如梭,行腳已有三十二天,回來也有三天,總共過了三十五天了,時間過得很快,這次出門所看見的,很多人薰法香,很精進用心,大家筆記。心得寫得很好,也是很期待回來趕緊能及時再與大家做分享。但是,回來的第一天、第二天說電腦還在維修,第三天說是初一,就這樣,距回來已三天空空過去了,今天起,大家要再提起精神,要心入法,將法入心來,開始重新起步,薰法,不斷將法吸收入心。聽到大家聽法之後,對人世間看法,那種的改變,那分心與環境的分析,真的是有精進,也有進步,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
來,用心啊!「恆沙菩薩珍惜因緣而求佛道,諸世尊說一乘實法度化無量,佛為引導眾生令得入於佛道,久修勤進能到聖處名為聖道。」各位,學佛就是要這樣,塵點劫、塵點劫的以前累積聞法了解,用心修行,累積以來,恆沙菩薩。恆沙菩薩都是珍惜因緣,累生累世不斷,就是要珍惜因緣,因緣而求佛道;有了因緣,要趕緊好好求佛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荒廢了時間,不聞佛法,空過人生。人身難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恆沙菩薩就是這樣珍惜因緣,珍惜累生累世這個身,有因緣要趕緊求佛道。唯有人身能夠學佛法,能夠學佛,能夠吸收佛法,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人身,累生累世。諸佛世尊來出現人間,無不都是說一乘實法,來度化無量眾生,雖然是設種種方法來教育,但是佛來人間的目的,無不都是希望人人能夠得一乘實法。這是諸佛道同,每一尊佛來人間就是這樣的目的,希望人人也能夠有與佛同等的境界,體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這是諸佛道同,都一樣的目標。
佛陀為引導眾生,人人都能入於佛道,所以必須要累生累世久修勤進,要殷勤、要精進,這樣才能到達聖處,就是最殊勝,無上正等覺聖道的地位,這是諸佛來人間的目標。他自己本身也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恆河沙劫這樣不斷累積過來,所度的眾生無量數,也是如恆河沙。這如恆河沙數的菩薩還是這樣精進、珍惜因緣來求佛道。佛本身為度眾生,也是要久修殷勤精進。看,度人的人,本來就是要這樣。佛就是久修梵行,清淨行,勤精進,後面所隨佛修學,愈來愈積愈多,人人也是一樣要勤精進,珍惜因緣,這是一條菩提大直道。釋迦佛起步向著菩提大直道,來引導眾生,眾生人人也要跟著佛,同樣走這條菩提大直,同一條路走,前面的引導,後面的追隨,同樣是這一條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前面的文說,



經文:「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這是前面的文,「應去應度」,我們前面已經說到這一段,因為在化城,眾生大家學法,根機劣下,路又很長遠,走過這險道,需要有人來帶。這在古代印度時,若是人很多,要去做生意,必定要有認得路的人來帶路,這都叫做導師,來來回回在這條路,很熟悉了,他能引導人人平安走過這段很危險的道路,避免危險到達安全的路走。因為我們眾生累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生死中輪迴,生死煩惱不斷複製,不斷來回在惡道中。這是眾生不知道有路可走,才會常常墮入到險惡的路,常常墮入這種艱難,無法自拔,不能自己這樣的道路。所以,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對這條路很熟悉的人,他就會來接引我們,來為我們帶路。
但是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時很歡喜,但是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想再向前精進,所以半路就想要停下來。但是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所以要用方法,用法度。所以就有化城,手一指過去,「大家看!前面再沒多遠,就有一休息的地方,一座城,到那時候就能休息了。來,趕緊提起精神再向前走。」這「應去應度」,那就是諸佛菩薩的使命,明知眾生懈怠、剛強,難調難伏,卻甘願在這條路來來回回,因為這條路很險惡,所以,使命還是來去來去,應去應度。應該經過這條險道,面對著芸芸眾生來為他們接引,這是「應去」。諸佛菩薩已經自我解脫了,何苦要再來人間度眾生呢?是不忍,不忍眾生有苦難,是諸佛菩薩的大愛,所以不忍眾生苦,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以「應去」,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去度化他們,所以「應去應度」。
看到芸芸眾生能夠接受佛法,聽他們分享,「現在法聽了,了解了,現在大家都很和睦了。」就如在台北,我行腳第一天的早上,一群小菩薩就來了,很可愛,書軒的小志工,一大群來了。開始第一個說話的是珮琪,六七歲,她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現在,今年已經六歲。她第一個就這樣說:「師公,您上次教我說要吞忍,我有吞忍,我已經與我的同學都和合了,我們大家都和好了,相處得真好。」看,這樣小的孩子,「教我吞忍,我都有做到了,我現在與同學都和好了。」你看,這就是法,年紀這麼小的孩子,法入心,她就能和人群,與她的同學和好了,快樂了。我們很多的菩薩,不論是老菩薩或者是發心行菩薩道這些人,大家若說到薰法,聽法之後改變過來,這就是因為有法度入心。所以「應去應度」,還是來來回回諸佛菩薩在人間,就是要這樣度化眾生。
菩薩,聽到哪裡有苦難,出去也能聽(薰法香),有的到國外去發放,去土耳其的志工回來,再度分享。去尼泊爾的回來,也同樣再與大家分享,這種去了,回來分享,應去苦難的地方,再回歸在眾生世界,就來說,說那最苦難、受苦磨,在惡道中,苦難的眾生,回來向大家見證:我看到了,人間無常,人間苦難偏多,發生了苦難,那心境的悲痛。無常一發生,國土危脆等等,就能回來向大家分享那境界的險難惡道。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多聽、多講、多引導,這就是恆河沙菩薩珍惜因緣。剛才所說過的,恆河沙菩薩要珍惜因緣,就是要不斷入人群,將聽來的法不斷跟大家分享,讓大家越來越能夠了解。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這樣一直累積,恆河沙菩薩,聽的人越多,能說的人、了解的人越來越多,讓法廣傳出去。「應去應度」,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很重要,我們都要收入心來。下面接下來再說的經文,



經文:「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想要求學佛法的人,一開始時很有信心,發心立願要聞佛法,要修佛法。但是,眾生就只是知道苦、苦、苦,這麼多的苦,我若修佛法,我就能了脫生死,所以大家只想了脫生死,所以他接受「苦集滅道」,接受「十二因緣」法。這些一打開,苦的法一打開,無量數的名稱,無量數的解釋,真真正正,佛法光從四諦法起步,開始要修的方法,信解行證,戒定慧等等,要去對治這些苦。苦的名稱還有很多,煩惱、無明,無量無數,要修的方法也是很多,要到菩薩的境界,十住、十行、十地等等,這要如何來行,真的也是有很多方法。所以大家很認真,要如何能解脫這生死苦難。所以,獨善其身,聽聞「四聖諦法」,這樣他們就已經很用功了,一直到「十二因緣」,也都要很體會深入。所以光是這樣一門進來,是不是自己已經都能了解了呢?見、思煩惱雖然斷了,塵沙惑還未了斷。佛陀開始就要來引導,塵沙惑也要盡除。塵沙惑要如何盡除呢?入芸芸眾生群中去,眾生無量如塵沙,如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你要入這麼多眾生群中。每一位眾生的煩惱、觀念都各不相同,你要進入人群,要去看、去了解,何種煩惱,要用何種的方法去度化他。師資,你要做老師去教學生,但學生要如何能聽老師的話?老師自己就要用功。所以學生幫助老師用功,懂得用這個法去教學生,學生若還不清楚,老師就要更用功一些,這就叫做師資。老師教學生,學生提供給老師要再精進的方法,所以這就是要入人群。我們要斷除煩惱,我們若不再進步,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煩惱還未除,所以我們必定要入人群中去,塵沙惑,那個塵沙惑的無明,我們才有辦法一一體會了解。所以我們常常說,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再感恩給我們這個機會,他的心開解了,是我們方法讓他開解,而我們的方法是要去找來的。所以看到他的心開解,我們法喜,法是我們自己自得,所以要入人群中去。但是眾生就是懈怠,我只能取得我自己了解就好,他對人群就是有一種畏懼。所以他擔心路還很遠,就不想要去,就想停止下來,前面的(經)文是這樣。所以這時候佛陀要再鞭策,化城,已經和他們說那裡有一個城能夠停歇。
佛還要再回頭解釋,「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本來佛的目標就是要向眾生宣布,你也能成佛。成佛的境界就是遍虛空法界,這個心境,對虛空法界無事不曉,無物不通,這種心靈境界。但是,眾生難理解,所以,「聞一佛妙乘者,則不欲見佛」。寧可不要見到佛,才不會一直逼我要再向前走,我這樣就好了,我若再去見佛,佛就會叫我要再向前行,所以就「不欲見佛」。我這樣就好了。「不欲親近」,我若再親近,我就要跟著他走那麼遠的路,我這樣能停歇就好了,在化城裡這樣停歇下來就好了。這就是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伏。
所以,佛「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這條佛道很長啊!時間、空間,時間長久,空間無量數,所以我們來人間,在眾生道,能有幾次來人間呢?就如誠愿說,生物學的科學家說,地球上光是生物就有八百七十萬種,人類只不過是八百七十萬種之一。所以,我們要得人身,是八百七十萬分之一的機會,我們豈能不把握此人身,好好地將佛法吸收,今生此世,來生來世,再無量生世,不斷珍惜好我們這念求佛道的心,生生世世。所以,佛道是這麼長遠啊!能成佛嗎?絕對能成。所以前面說過,就是恆沙菩薩,我們一直不斷不斷接受佛法,不斷行菩薩道,既然行菩薩道,就是對道理很清楚。當然菩薩道走透徹,那就是到佛的境界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經文簡釋: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法者,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所以,「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那就是說,「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法者」,這樣的人,他「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就是要從小教這樣一直引導引導,只是一個目的,就是要使他能一直不斷接近佛,接近法,這樣直到一佛妙乘。這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跟他接近,要不然「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樣就會斷了。所以必定要用說淺近小教,慢慢使他能歡喜親近,這樣才能得佛妙乘。這就是對「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種小根機人,就要用這樣的方法,用小教淺近來誘引他。



*因乖其所好故,中路懈退,無大信根機受教之意義。因機小不堪任大,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
因乖其所好故」。乖就是違背,本來發心立願,想要成佛,要修行,但是修行久了,他就違背自己的心願。所以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乖,就是違背了初發心那一念心,所以,「因乖其所好」。我們開始不是很熱心嗎?開始不是信心滿滿嗎?但是他自己違背了自己,那個殷勤精進的心已經鬆掉了,鬆了。所以「中路懈退」,「無大信根機受教之意義」。意義,就是「因機太小,不堪任大法」。小根機到這個時候,根機不堪受,所以他願意放棄,他不堪任,受這種人世間的重任。人家說,天將降大任,就要磨其筋骨,就要堪受磨。但是,不堪得受磨,就容易中路懈退。「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因為這樣,自己懈退了,懈怠退失,精進心已經鬆了,所以慢慢退失。
說到這裡,就想到一些老菩薩,看到師父很歡喜,但好像有一些埋怨,「我們做十多年了,都沒有人帶我們去見師父。」到處都會聽到,做一二十年了,都有這樣一點點的埋怨。看到師父很歡喜,他們說:「我們會認真,我們努力,我們會做得很久很久。」還會聽到這樣的菩薩,真的是不見,若是不見,就會慢慢一直鬆懈了;有見過面的,開始就會一直一直認真下去。



*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做傭,以求工食,則欲見之近之。
所以,「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作傭,以求工食」。就如在〈窮子喻〉,長者看到兒子在門外,就趕緊去追啊!追啊!孩子看到有人來追,會怕,就這樣昏過去了。所以,用方法,再用冷水潑醒他,長者開始自己去度他,進來了,「來!做工,三餐能吃飽,來除那些垃圾,做粗工,換三餐能飽。」這樣,他甘願做,這是同樣的意思。所以「則欲見之近之」。若是這樣,「好!我可以做。」除糞工作,甘願這樣做。真正能夠領導人,能夠好好地教導人,但是,自己不願意接受,這就很辛苦,只是一直懈怠在人群,人類,人物,只是這樣,都沒有珍惜得人身有多麼困難。佛陀說「萬劫難再」。這都是眾生,原來眾生類有這麼多種。所以佛法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能夠得到人身,我們要趕緊好好把握。



*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故不欲見之近之。
所以「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我們若是說話,話不投機,他聽不進去,所以「故不欲見之近之」。因為說大法,他是小機,你跟他說大法,所以他聽不進去,所以他就不願意見,也不願意親近。



經文簡釋: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佛自心中作念言:從歷塵點劫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故云長遠。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佛就會這樣想,這些眾生的根機很下劣,要和他說一佛乘,實在是要一下子就接受很困難。所以就用這樣的觀念,「便作是念」。佛從就從內心想辦法,佛道這麼長,要如何讓他們能走過這段險難的道路,就是,眾生煩惱要如何為他們解除,能讓他們起歡喜心,走過這條路。「佛自心中作念言」,這是佛陀心中的念,不捨眾生半途而廢,所以「從歷塵點劫來」,從這麼久以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佛他自己本身,為了要度這些人,所以要從入塵點劫來,從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那時候一直過來,這樣累世增修,不斷增修。因為他累世都在人群中,知道人群眾生的煩惱無明,要如何設法度他們。所以「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很重要,大家應該要很用心。所以,「故云長遠」,佛道長遠,用很長的時間來設法。



經文簡釋: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真的,修行過程那麼長久,所以要用這麼多累生累劫來投入,要勤精進。雖然在人群中,面對著芸芸眾生,真的是苦不堪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難伏。但是要成佛,要度眾生,還是同樣要不斷這樣投入。「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就是要這麼長久,塵點劫,這麼長久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這是諸佛菩薩的慈悲,為度人群,也是同樣要堪得忍。用長久的時間,作為人群的典範,這樣修行過來的。



*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故云:「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多久了呢?「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阿僧祇劫是三大阿僧祇劫的百劫,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這麼長的路,豈是一天就能走得到?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所以這樣說,叫做「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各位菩薩,學佛真的要很用心,也要經得起忍耐,要不斷不斷地忍耐,要用長時間在人群中。看看恆沙菩薩珍惜因緣,還是要跟大家這樣勉勵,有這個因緣求佛道,我們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最近我都說:「年紀愈大,要愈殷勤做。眾生,若沒直接與他們接觸,和眾生還是永遠無緣。」所以我們大家要把握時間,不論多長久的時間,我們都要珍惜,珍惜這個因緣求佛道。佛自己就是要久修勤苦,這樣才能得成聖處。所以,佛是這樣走過來,我們隨佛也是要這樣走過去,同樣就是在菩提大直道。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2/12晨語簡記   2015/12/12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2月 21, 2015 11:15 am

個人的領悟
寶處在何處?乃一念心,若心懈怠不思精進則寶處將無「法」可至,以前常聽到這句話,很多人走入慈濟第一年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在天邊,第三年佛不見了!為何會不見,因為無法堅持!一念佛心起,很容易因為境界,或習性反反覆覆,此乃凡夫.眾生剛強未能如是恆持修行,心裡有目標卻未能踏踏實實往前行,中途一遇障礙退心就生起,若身邊無善知識,如同導師般的循循善誘,實難恆持那份初發心.
菩薩道,是一條大直道,但若心思複雜,境界一來即生異心,即便再直的道路,走起來仍崎嶇,所以一個善的團體就非常重要,猶如一股洋流可以將我們推向寶所。藉由這股力量培養生生世世的正知見。
可得人身的因緣-甚難,珍惜人身聞佛法,將法不斷入心,運用在生活中,很多的境界都是讓我們至寶所的助緣。
年紀越大越要聞法,上人慈悲,讓我們種下此生、來生的善種,法種,若未深植則隔因之迷,易讓我們再墮險道,無法自拔!

個人的行入
一個多月時間,上人行腳,很珍惜與上人在雲端中相會的時日,這次上人到高雄,看到聞法心得,及對妍綸校長及妍綾主任的歡喜與讚歎,就好像一位母親看到子女達到媽媽的期望,心裡得到安慰,此時的子女看到母親開心的心境,也同感歡喜。
得知我們每筆筆記讓校長及主任及諸多老師們,用心整理校正,真的好感恩,在慈濟有很多人的成就我們才能一起共事法喜,尤其看到人品典範,願自己也能往內修持,追隨眾菩薩芳蹤,自度度人不懈怠.
經過這段期間,深深的體會,善因緣非無緣無故就可到來,是自己的心、意、識所牽引,「應去應度」,一念清淨心善緣匯聚,一份願力恆持,則寶處就在不遠。
弟子郭淑雲〈慈僎〉恭敬頂禮 2015/12/12
回頂端 向下
 
2015/12/1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