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12/13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12/13晨語簡記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2月 13, 2015 4:04 pm

2015121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陀知眾生心,

懈退乏承擔力,

自心生疑自棄,

怯弱生懈怠想,

立願歷塵累世,

增修萬行方成。 


  用心看,用心想,佛陀的用心,對眾生的心思見解,佛陀完全了解。佛陀知道眾生的心,已經生起了懈怠退轉的心,已經欠缺了那分承擔的力量,這就是眾生所以獨善其身,只是想到自度、自了脫,不顧天下眾生的苦難,這就是懈退,懈怠,退失了他開始發心立願的心。所以已經說他無力了,不願意承擔,欠缺這個力量,這都是從自心自己自我生疑,有疑就無信,無信就無願,這就是因為心生起了疑惑的心。佛道長遠,這麼長,要經過這麼辛苦,人間苦難偏多,知道苦,所以想自己能了脫生死,這才是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眾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就像現在天下氣候已經變遷了,明顯地災難偏多了,也全都知道原因出在人心很浪費、很奢侈、很奢華,只是想要享受,原因出在眾生人類貪戀享受的這個心念,所以引起利益貪圖。明明知道,但是要如何解決?很簡單能解決,卻動員了這麼多,一百多個國家,將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來討論,討論八九天的時間,只達到一項,就是東西不要浪費,吃的東西不要銷毀掉就銷毀掉,只是這樣,大家同意。 


  還有很大的問題,誰敢去解決呢?能下定了怎樣的決心來減碳節能,這些問題是否能被解決呢?沒有啊!這與佛陀所說的,眾生就是這樣,「自心生疑自棄」,自己真的放棄自己,這種「怯弱生懈怠想」,這種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顧眼前利益,沒顧到全人類所生活依賴的這顆地球。只是說大家節儉一點,賣東西,不要說快要過期了,收下來,就將它銷毀掉。只有這一條,在法國開始施行。到底真正能為天下人類來想,到底什麼人願意說經濟利益降低一點,能這樣就能保護地球降溫,氣候異常就能減緩下來,不會災難不斷,且一年比一年災難增強。就如今年,十二個月都有颱風,從有不曾有的,十二月還有颱風,現在菲律賓島上,颱風已經接近了,這是歷年來所沒有的,現在的氣象異常了,現在大家也是為這件事在開高峰會。但是,人人就是「自心生疑自棄」,這種「怯弱生懈怠想」,沒有勇氣來解決,要如何將生活利益稍微降低下來,沒人敢;知道,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沒人敢提出,決定。所以還是一樣,未來天下人生苦難還是很多。這要人人(覺醒),要救濟眾生,總是要從心理開始。 


  「佛陀知眾生心」,了解眾生的心態,總是眾生為了自利,只是顧自己而已,沒有承擔的力量,怕自己辛苦,所以懈退了,就是缺乏這分毅力、勇氣,以及承擔的力量,這與現代不就是一樣嗎?這種人人的心不敢下定決心,地球若真正受了災難,任何一國家受到災難,就算經濟利益再好,損失還是很大。這個源頭,沒有人敢去提出,要如何從源頭病源去整治,沒人敢整治這源頭的病源,這就是「怯弱生懈怠想」,懈怠,就只是想到要利益提升,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己。佛陀要我們人人立願,我們昨天說過了,佛陀也是要經歷過塵點劫,久修梵行過來,所以我們修行,佛陀的教育是正本清源,眾生人人本來就俱有佛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要有疑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只要我們的心,心念清淨,煩惱去除,一念心即是佛的本性。我們若能依教奉行,以真如本性來面對人生,人心淨化,成佛真有這麼久嗎? 


  我們要入人群,度化眾生,要做,人人共同來做,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希望人人共同一起,了解自己自性佛,希望教導人人都來度化眾生,這就要立願,立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像這樣,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因為天地遼闊,需要將天地之間的人生,全都能夠讓他們了解,因為這樣,才會說時間這麼長,否則我們趕緊自己自利,自心就是佛心。只是自利自己,但是眾生還在沈迷苦難中,我們救了自己,雖然能夠斷生死,但是還有塵沙惑還未盡,同樣未來還是會再來人間,未來的人間完全破壞了,那時的苦會更苦,應該這時能得人身、聞佛法,趕緊佛法能夠廣播,讓大家了解,人人的心回歸真如本性。若能這樣,度人度己,先人後已,我們先來成就大家,那就是成就自己,我們若只是想我要成就自己,大家還是在迷茫中,同樣整個天地之間破壞了,我們還真的能得到利益嗎?我們應該觀念一轉,要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接受佛法,這樣大家都了解了,我們也了解了。 


  所以,佛陀鼓勵我們要入人群中去,以前的賢達也是這樣說,先人後已,我們要先成就別人,將自己放在後面,其實這也是真正在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發心,要立願,不怕時間長,只要我們盡心力,人人早日透徹了解,早日成就,自然我們就很快成就了,所以要立願。「立願歷塵累世」,歷塵點劫的時間,歷盡了天地遼闊的人間,我們將這分愛,很廣闊的撒出去,愛的種子遍功德林,若能這樣,不怕塵點劫有多久,所以我們就是立願,哪怕是歷塵點劫累世,生生世世「增修萬行方成」,要記得增修,我們在人群中,人間的煩惱,人間有苦難,我們越了解,就越增加智慧。我們以前也不知道因為貪欲,會變成到整個地球整個氣候全都變遷,以前我們不知道,但是佛陀的智慧,他了解這是人心所造成。我們若是看佛經,就是人心,自己要改變我們的人心,自己要成佛,要成佛,就要經歷行菩薩道。經典說到這裡,現在世間的形象,這世間的形與象、相,都已經展現出來,科學家用數據證實了,這數字被記錄下來,我們一一都瞭解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立願,不論時間多久,我們入人群中,去增修萬行。 


  唯有在入群中,你才有機會去體會、去了解,我們了解一分的煩惱,才能增加一分的智慧。所以我們用方法如何入人群眾,這樣我們的智慧才會慢慢增長,煩惱才會漸漸去除,所以大家要很用心,立願、增修很重要。所以佛陀知眾生的心,我們不要懈退,我們應該要勇敢,有毅力來承擔天下間的困苦,我們應該要去承擔起來。一切唯心造,不要圯疑心,要勇敢挺胸,以前說「提菜藍」,現在要「扛米籮」,為天下眾生。所以我們要立願,我們要增修,在人群中增加我們的智慧,增加我們的力量,增加我們與眾生的緣,與眾生直接有緣,我們就能提早成佛。總而言之,佛法是應世間而來,我們不要只是停滯在「這一句,我要再去找出以前是如何解釋的。」我們應該面對現在,將佛法印證於現代,我們應該要用心在這樣。來不及了,我們還是要趕緊面對現實。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看到這段經文,感慨很多,即使要利益他人,好像很感覺很困難。這樣,他自己就懈怠了,就不想要再見佛,因為見了佛,佛陀接下來就是說,你過去所修的還不夠,還要再向前精進。還有很多精進的路要走,所以就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是說到我們現代人的心理,知道佛法好,但是不敢,不敢來了解,不敢來承擔,既然不敢,就不敢來見面,不敢來接近。這也很多,常常聽到,「你怎好久都沒看到?」「因我做得還不夠,所以不敢。」這些話常常聽到,這就是不敢,「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們眾生不就是這樣嗎?但是,佛陀鍥而不捨,還是不願捨棄眾生,還是「便作是念」,你不敢來,就我去,所以「應去應度」,「便作是念」。「佛道長遠」,這條路這麼地遠,「久修勤苦乃可得成」,因為路很長,還要再繼續走下去,所以佛陀還是要回過頭來招呼;「來啊!來啊!趕緊再繼續走下去。要用種種的方法。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經文簡釋: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智深知是等行者則是小機人,心生怯退懦弱,見處卑劣。 


  佛知道眾生的心就是怯弱下劣,畏懼,害怕,很怕,這種看到人家在害怕,不敢向前走過去,怕得會發抖,那是很怕,所以叫做怯弱。這個心志實在是很下劣,不勇敢,是很下劣,所以叫做怯弱。有利益的,他就一直貪下去,不論是刀山劍樹,他都願意去,整顆地球都快要破壞了,還在想利益,這就是眾生。這種有利益的,他無明,一直墮落下去,這也是叫做「怯弱下劣」,就是一直深陷在那種貪欲利益,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眾生是這樣,所以佛陀「以方便力」,就要趕快用方便方法,「而於中道」。大家走久會累,就在中途,設法告訴大家:你要這樣、這樣修行,對你有救,你這樣把這帖藥吃下去,對你有救,對你有幫助。你就是這樣、這樣修行,對你能去除苦難,增長你的福,增長你的智慧,就是要用這種在中途為他設個方便法。 


  「苦集滅道」,這是真理,是一條路,這條路大家願意走,因為「苦」,這麼苦,我若不繼續走下去,就是「苦」。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集」了很多很多眾生緣,所以受這麼多眾苦來惱亂我的心,所以我就在生死中不由自己,我相信,我願意修行,很願意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在中途來設方便法。這是「為止息故」,讓大家趕緊先將煩惱去除,道理了解,這是一個中途的站,所以「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佛知眾生的心是這麼怯弱,所以這是小根機的人,小根機的人,心就有怯弱,不敢再向前走,向前走就要承擔責任,我現在心無煩惱、無掛礙,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再向前去承擔責任呢?我到這裡就好了。這是小根機的人,這個心就是生了那分怯退,怯弱,所以要退失,這是很懦弱,一點承擔的勇氣都沒有。 


  「見處卑劣」。所見的、所看的很短視。是不是能讓我的經濟利益再高一點?而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這件事情,放鬆一點。道理和這同樣,只顧眼前,實在是很危險,也令人很感慨。所以「以方便力」。佛陀看到眾生都是以利(來考量),利就會自害,叫做利害,就是為利而追求,反而會害到自己都不知道。佛陀不得不另外設個方法來引導大家,還是要向前走,若不向前走,這間大宅已經四面火起了,很危險,還是要設法來誘引。 


經文簡釋: 
「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以慈愍悲智以方便力,而於佛道中途之間。為令暫時止息作安隱想。 


  所以「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的慈憫心就如大宅的長者,他要發揮他悲智雙運的方便法來教育我們。所以在佛道的中途,中間,為暫時止息,讓大家稍有個希望,在這個地方(休息一下),看,再沒多遠,有一個希望,那個地方有讓有我們安穩止息的地方,所以我們還是要再向前走。這是「四諦法」之後,進入「因緣觀」,開始時,這就是一座化城。 


經文簡釋: 
「說二涅槃。」;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 


*說二涅槃,依小乘之有、無餘涅槃說,因尚有惑業苦之殘餘,故叫做有餘;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餘,故叫做無餘。 


  「說二涅槃」,向這些人說二種涅槃,能讓你停歇下來。涅槃,就是「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小乘的人只能斷到見思惑。常常告訴大家,見的無明,思想的無明,這個見解不清淨的無明煩惱,就是小乘人只到這裡而已,其實還有有餘的惑在,還剩下塵沙惑,這些小乘人的塵沙惑還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這叫做二種涅槃。「說二涅槃」,依小乘是「有餘」及「無餘」兩種。「因」就是還有惑業苦,「有餘」,就是還留著這種惑,就是因的種子還留著,雖然在「果」上說,我這些煩惱去除了,我已經證果了,其實還有因。有餘涅槃,雖然是靜寂,現在的煩惱去除弓,雖然沒有紅塵滾滾,但因的惑業苦還留著,因的種子還在。所以,佛陀就要我們如何去除因的種子,你一定要入人群去磨練,將因的種子也完全去除。所以小乘還有殘餘的惑在,叫做「有餘涅槃」,還有煩惱的惑,塵沙的惑存在,我們自己不自覺。 


  「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希望我們人人能將小乘因的種子,這個惑業的苦順便去除。今生此世就要去除,我們要立大願,要入人群,一直「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唯有你進入人群中,才能發現到人的思想見解,這種變易的差別。我們看別人總是比看自己更清楚,別人是這樣,見苦,我們才知道我們還有有餘的苦。看到別人的心理是這樣,這樣的變態,我們自己的心理難道沒有這樣變態,難道沒有這樣的變化嗎?有時歡喜,有時發大心、立大願,有時就起了很多的無明,心灰意冷,別人有,我們也同樣有。唯有我們入洪爐,去淬鍊,去掉雜質,還有渣的雜質,那種的因的種子,無明都要去除,要到大乘無餘涅槃。所以「因究竟而無殘餘」,因的種子都要究竟盡除,都沒有留著,都沒有雜質,故名為「無餘」。 


*眾生心怯志劣弱,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則不欲見佛。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 


  但是眾生的心是怯弱,心怯志劣弱。心會怕,志很小,沒有很強烈的志願,缺乏毅力,所以「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只是聽到佛乘,這要經過很長遠的路,光是聽到要走那麼遠,光是聽到就累了,所以「即不欲見佛」。光是聽到要那麼長、那麼久,塵點劫,光是聽就累了,所以他就不願意繼續再走,去求一乘佛法,所以他就不見佛,不歡喜。「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即使看到了,他也不願意親近,也不願意有志一同,這就是叫做眾生啊!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這是假說,這個果,有形有相,現這個形相出來。「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所以他就要用方便法,佛陀假說二乘,有大小乘的涅槃,你若要小乘,好啦,沒有多遠的那個地方就有讓你停歇的地方,你再精進走一下。這就是向小乘法來說的。求小乘法的人,有聲聞、有緣覺,「四諦法」的聲聞,緣覺,「十二因緣法」的緣覺,緣這個境界,化這個景象。所以,在中途立刻指給他看:「你看,不遠處已經有一座城在那裡,讓你們能在那個地方安穩休息。」 


*「二涅槃」: 
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所以,二涅槃,一就是「有餘涅槃」,讓大家再更清楚了解一下,這個「有餘涅槃」就是說「見、思煩惱已斷」。「見」,見解,這是在聲聞,了解了,這些煩惱我了解了,苦集滅道,這看得到、了解了,人生真是苦啊!「思」,思的煩惱也斷了,那就是緣覺,他想到底生死是如何來呢?從無明開始,十二因緣法,要作因緣觀,好好來思惟。所以,了解了,一切因緣成就了這麼多的苦。所以,斷,這些苦、這些因緣我願意斷。但是「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我們現在還有色身,思想、見解我了解了,但還有色身在。今天這麼冷啊!一大早三點多,敲板了,不起來不行。因這身體去感受到,光舉這一項,其他呢?很多都是身體去感受,才引來我們的觀念。像這樣懈怠,也是因為這個身體怕累,這個身體怕冷,為了這個身體而怯、怕,志就下劣,就卑劣,因有了身。所以古人說,人生之大患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我們的身還在,還沒有滅。尚餘現受色身還未滅,身體所感受的,這個色身還未滅。當然,起心動念還是有,所以是「有餘涅槃」。 


  第二個涅槃是「無餘涅槃」,「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五眾」,什麼叫做「五眾」,大家知不知道?「五眾」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裡,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些人都是在修行的人,這些修行者,說你的思想、見解都清淨了,都通了,道理都通了,但是,色身還在。除非,除非清淨心,見思惑現在全都去除了,到了最後,最後的那一念間,沒了,都沒了,身心俱滅的那時候。但是,我們有辦法到最後那一念間,心無貪戀,意無顛倒嗎?我們這些塵沙無明,有辦法全都盡除嗎?就是還沒有啊!所以我們要不畏懼生死,必定要入人群中去,真真正正去體會,眾生的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眾生的苦,就是我們還有餘的苦,我們應該想辦法如何讓大家能解除這些苦。我們已經有辦法讓別人解除苦,我們怎會沒有辦法自己也解除苦呢?所以說,先人後己,這是最大的利益,這叫做大乘。 


  其實,說「先人後己」,不是只救別人而已,其實我們自己有法去度人,這表示我們自己有法,既然自己有法,為什麼不能自度呢?所以,絕對是度人就是度己,人、己是同時度。就如地球若健康,生生世世,代代的人都平安,我們再來到人間,也是這個很健康的地球,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佛陀的心能知眾生心,我們的心難道不能知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志、我們的願,我們的心志立願,難道我們自己都沒辦法把握嗎?所以,學佛,要學在一念心,心堅持初發心的那一念心,發心如初,那一念心若能夠把握住,永遠永遠,我們與佛都如同處在一室內,時時都如親近在佛身邊般。雖然時間已離二千多年,其實佛心己心,還是與佛同室,沒有隔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2/13晨語簡記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2月 14, 2015 12:18 am

2015/12/13薰法香心得
修行無他,重要的就是顧好那「心」,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告訴我們,人人本具有佛性,人人都有自性三寶,自性佛(慈悲)、自性法(智慧),自性僧(自律),所以,人人都有「三藏」啊!為何會苦?時間—無始,空間—六道輪迴,人(眾生)間—未能結善緣,起心動念,造做惡業,這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 上人慈示「正本清源,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要有疑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只要我們的心,心念清淨,煩惱去除,一念心即是佛的本性。」
要如何做?「度人度己,先人後已。」
最近真的體會到要守好「心」的重要,也感受到要多多多用心。再聽聞 上人開示「唯有在入群中,你才有機會去體會、去了解。」今天去助念,有很深的感觸。助念,念著佛號一小時,這次是有比以往更用心念、更大聲念,但自己的心一直在佛號中嗎?那個思緒飄走了,不知不覺ㄚ變成了ㄛ,是啊!如沒有去助念,怎能體會心飄出去,又抓回來的過程,外面的境界,只有佛號聲,還有徐徐和風,還在郊外,按理,沒有境來轉心,真的要把心安住,還得下很深的功夫,也更明白自己的定力不足,還要再勇猛精進啊!
如果一直是只想自己的舒適,成為無感無覺的人,哪能見到、感受到大地之母受毀傷了,所以更體會 上人為何以前說「提菜藍」,現在要「扛米籮」。
上人的慈悲,用簡單易懂讓我們稍有個希望:「你一定要入人群去磨練,將因的種子也完全去除。」「我們看別人總是比看自己更清楚,別人是這樣,見苦,我們才知道我們還有有餘的苦。」「有時歡喜,有時發大心、立大願,有時就起了很多的無明,心灰意冷,別人有,我們也同樣有。」「唯有我們入洪爐,去淬鍊,去掉雜質,還有渣的雜質,那種的因的種子,無明都要去除,要到大乘無餘涅槃。」「我們已經有辦法讓別人解除苦,我們怎會沒有辦法自己也解除苦呢?」
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發心如初,成佛有餘。
以此與大家分享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12/13晨語簡記   2015/12/13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2月 14, 2015 9:55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日)

 

我在1992年開始吃素,我在很多年前,入經藏那年,就理解氣候變遷與人心慾望的關係,包括口慾、食衣住行娛樂都有相關,只要降低每個人的慾望,就可以改變,可是還有商業利益,國家經濟成長等利害關係在背後。上人今天提到,這是自心生疑自棄,怯弱生懈怠想。原來,可以從這個角度想,畜牧業的老闆也是人,領導國家的總統也是人,重點是他的心如何想?他如果是「自心生疑自棄,怯弱生懈怠想。」那就會維持現狀,愈來愈糟。反之,才有機會改變。

 

就像現在天下氣候已經變遷了,明顯地災難偏多了,也全都知道原因出在人心很浪費、很奢侈、很奢華,只是想要享受,原因出在眾生人類貪戀享受的這個心念,所以引起利益貪圖。明明知道,但是要如何解決?很簡單能解決,卻動員了這麼多,一百多個國家,將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來討論,討論八九天的時間,只達到一項,就是東西不要浪費,吃的東西不要銷毀掉就銷毀掉,只是這樣,大家同意。 

 

但是,人人就是「自心生疑自棄」,這種「怯弱生懈怠想」,沒有勇氣來解決,要如何將生活利益稍微降低下來,沒人敢;知道,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沒人敢提出,決定。所以還是一樣,未來天下人生苦難還是很多。這要人人(覺醒),要救濟眾生,總是要從心理開始。

 

立願歷塵累世, 增修萬行方成。

這是在講Change,一個人要改變,要發心立願,要長時間去做,要增修萬行。

「立願歷塵累世」,歷塵點劫的時間,歷盡了天地遼闊的人間,我們將這分愛,很廣闊的撒出去,愛的種子遍功德林,若能這樣,不怕塵點劫有多久,所以我們就是立願,哪怕是歷塵點劫累世,生生世世「增修萬行方成」,要記得增修,我們在人群中,人間的煩惱,人間有苦難,我們越了解,就越增加智慧。

 

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修行,要修到那時候?那種境界?那就是先到有餘涅槃(化城),再修到無餘涅槃。當然,化成可停可不停。一直修到「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

 

其實,說「先人後己」,不是只救別人而已,其實我們自己有法去度人,這表示我們自己有法,既然自己有法,為什麼不能自度呢?所以,絕對是度人就是度己,人、己是同時度。

昨天,上人開示入人群,做導師,就是先人後己,所以,絕對是度人就是度己,人、己是同時度。

 

 

 

佛陀知眾生心, 
懈退乏承擔力, 
自心生疑自棄, 
怯弱生懈怠想, 
立願歷塵累世, 
增修萬行方成。 

  用心看,用心想,佛陀的用心,對眾生的心思見解,佛陀完全了解。佛陀知道眾生的心,已經生起了懈怠退轉的心,已經欠缺了那分承擔的力量,這就是眾生所以獨善其身,只是想到自度、自了脫,不顧天下眾生的苦難,這就是懈退,懈怠,退失了他開始發心立願的心。所以已經說他無力了,不願意承擔,欠缺這個力量,這都是從自心自己自我生疑,有疑就無信,無信就無願,這就是因為心生起了疑惑的心。佛道長遠,這麼長,要經過這麼辛苦,人間苦難偏多,知道苦,所以想自己能了脫生死,這才是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眾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就像現在天下氣候已經變遷了,明顯地災難偏多了,也全都知道原因出在人心很浪費、很奢侈、很奢華,只是想要享受,原因出在眾生人類貪戀享受的這個心念,所以引起利益貪圖。明明知道,但是要如何解決?很簡單能解決,卻動員了這麼多,一百多個國家,將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來討論,討論八九天的時間,只達到一項,就是東西不要浪費,吃的東西不要銷毀掉就銷毀掉,只是這樣,大家同意。 

  還有很大的問題,誰敢去解決呢?能下定了怎樣的決心來減碳節能,這些問題是否能被解決呢?沒有啊!這與佛陀所說的,眾生就是這樣,「自心生疑自棄」,自己真的放棄自己,這種「怯弱生懈怠想」,這種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顧眼前利益,沒顧到全人類所生活依賴的這顆地球。只是說大家節儉一點,賣東西,不要說快要過期了,收下來,就將它銷毀掉。只有這一條,在法國開始施行。到底真正能為天下人類來想,到底什麼人願意說經濟利益降低一點,能這樣就能保護地球降溫,氣候異常就能減緩下來,不會災難不斷,且一年比一年災難增強。就如今年,十二個月都有颱風,從有不曾有的,十二月還有颱風,現在菲律賓島上,颱風已經接近了,這是歷年來所沒有的,現在的氣象異常了,現在大家也是為這件事在開高峰會。但是,人人就是「自心生疑自棄」,這種「怯弱生懈怠想」,沒有勇氣來解決,要如何將生活利益稍微降低下來,沒人敢;知道,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沒人敢提出,決定。所以還是一樣,未來天下人生苦難還是很多。這要人人(覺醒),要救濟眾生,總是要從心理開始。 

  「佛陀知眾生心」,了解眾生的心態,總是眾生為了自利,只是顧自己而已,沒有承擔的力量,怕自己辛苦,所以懈退了,就是缺乏這分毅力、勇氣,以及承擔的力量,這與現代不就是一樣嗎?這種人人的心不敢下定決心,地球若真正受了災難,任何一國家受到災難,就算經濟利益再好,損失還是很大。這個源頭,沒有人敢去提出,要如何從源頭病源去整治,沒人敢整治這源頭的病源,這就是「怯弱生懈怠想」,懈怠,就只是想到要利益提升,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己。佛陀要我們人人立願,我們昨天說過了,佛陀也是要經歷過塵點劫,久修梵行過來,所以我們修行,佛陀的教育是正本清源,眾生人人本來就俱有佛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要有疑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只要我們的心,心念清淨,煩惱去除,一念心即是佛的本性。我們若能依教奉行,以真如本性來面對人生,人心淨化,成佛真有這麼久嗎? 

  我們要入人群,度化眾生,要做,人人共同來做,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希望人人共同一起,了解自己自性佛,希望教導人人都來度化眾生,這就要立願,立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要慈悲喜捨,像這樣,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因為天地遼闊,需要將天地之間的人生,全都能夠讓他們了解,因為這樣,才會說時間這麼長,否則我們趕緊自己自利,自心就是佛心。只是自利自己,但是眾生還在沈迷苦難中,我們救了自己,雖然能夠斷生死,但是還有塵沙惑還未盡,同樣未來還是會再來人間,未來的人間完全破壞了,那時的苦會更苦,應該這時能得人身、聞佛法,趕緊佛法能夠廣播,讓大家了解,人人的心回歸真如本性。若能這樣,度人度己,先人後已,我們先來成就大家,那就是成就自己,我們若只是想我要成就自己,大家還是在迷茫中,同樣整個天地之間破壞了,我們還真的能得到利益嗎?我們應該觀念一轉,要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接受佛法,這樣大家都了解了,我們也了解了。 

  所以,佛陀鼓勵我們要入人群中去,以前的賢達也是這樣說,先人後已,我們要先成就別人,將自己放在後面,其實這也是真正在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發心,要立願,不怕時間長,只要我們盡心力,人人早日透徹了解,早日成就,自然我們就很快成就了,所以要立願。「立願歷塵累世」,歷塵點劫的時間,歷盡了天地遼闊的人間,我們將這分愛,很廣闊的撒出去,愛的種子遍功德林,若能這樣,不怕塵點劫有多久,所以我們就是立願,哪怕是歷塵點劫累世,生生世世「增修萬行方成」,要記得增修,我們在人群中,人間的煩惱,人間有苦難,我們越了解,就越增加智慧。我們以前也不知道因為貪欲,會變成到整個地球整個氣候全都變遷,以前我們不知道,但是佛陀的智慧,他了解這是人心所造成。我們若是看佛經,就是人心,自己要改變我們的人心,自己要成佛,要成佛,就要經歷行菩薩道。經典說到這裡,現在世間的形象,這世間的形與象、相,都已經展現出來,科學家用數據證實了,這數字被記錄下來,我們一一都瞭解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立願,不論時間多久,我們入人群中,去增修萬行。 

  唯有在入群中,你才有機會去體會、去了解,我們了解一分的煩惱,才能增加一分的智慧。所以我們用方法如何入人群眾,這樣我們的智慧才會慢慢增長,煩惱才會漸漸去除,所以大家要很用心,立願、增修很重要。所以佛陀知眾生的心,我們不要懈退,我們應該要勇敢,有毅力來承擔天下間的困苦,我們應該要去承擔起來。一切唯心造,不要起疑心,要勇敢挺胸,以前說「提菜藍」,現在要「扛米籮」,為天下眾生。所以我們要立願,我們要增修,在人群中增加我們的智慧,增加我們的力量,增加我們與眾生的緣,與眾生直接有緣,我們就能提早成佛。總而言之,佛法是應世間而來,我們不要只是停滯在「這一句,我要再去找出以前是如何解釋的。」我們應該面對現在,將佛法印證於現代,我們應該要用心在這樣。來不及了,我們還是要趕緊面對現實。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看到這段經文,感慨很多,即使要利益他人,好像很感覺很困難。這樣,他自己就懈怠了,就不想要再見佛,因為見了佛,佛陀接下來就是說,你過去所修的還不夠,還要再向前精進。還有很多精進的路要走,所以就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是說到我們現代人的心理,知道佛法好,但是不敢,不敢來了解,不敢來承擔,既然不敢,就不敢來見面,不敢來接近。這也很多,常常聽到,「你怎好久都沒看到?」「因我做得還不夠,所以不敢。」這些話常常聽到,這就是不敢,「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們眾生不就是這樣嗎?但是,佛陀鍥而不捨,還是不願捨棄眾生,還是「便作是念」,你不敢來,就我去,所以「應去應度」,「便作是念」。「佛道長遠」,這條路這麼地遠,「久修勤苦乃可得成」,因為路很長,還要再繼續走下去,所以佛陀還是要回過頭來招呼;「來啊!來啊!趕緊再繼續走下去。要用種種的方法。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經文簡釋: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智深知是等行者則是小機人,心生怯退懦弱,見處卑劣。 

  佛知道眾生的心就是怯弱下劣,畏懼,害怕,很怕,這種看到人家在害怕,不敢向前走過去,怕得會發抖,那是很怕,所以叫做怯弱。這個心志實在是很下劣,不勇敢,是很下劣,所以叫做怯弱。有利益的,他就一直貪下去,不論是刀山劍樹,他都願意去,整顆地球都快要破壞了,還在想利益,這就是眾生。這種有利益的,他無明,一直墮落下去,這也是叫做「怯弱下劣」,就是一直深陷在那種貪欲利益,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眾生是這樣,所以佛陀「以方便力」,就要趕快用方便方法,「而於中道」。大家走久會累,就在中途,設法告訴大家:你要這樣、這樣修行,對你有救,你這樣把這帖藥吃下去,對你有救,對你有幫助。你就是這樣、這樣修行,對你能去除苦難,增長你的福,增長你的智慧,就是要用這種在中途為他設個方便法。 

  「苦集滅道」,這是真理,是一條路,這條路大家願意走,因為「苦」,這麼苦,我若不繼續走下去,就是「苦」。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集」了很多很多眾生緣,所以受這麼多眾苦來惱亂我的心,所以我就在生死中不由自己,我相信,我願意修行,很願意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在中途來設方便法。這是「為止息故」,讓大家趕緊先將煩惱去除,道理了解,這是一個中途的站,所以「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佛知眾生的心是這麼怯弱,所以這是小根機的人,小根機的人,心就有怯弱,不敢再向前走,向前走就要承擔責任,我現在心無煩惱、無掛礙,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再向前去承擔責任呢?我到這裡就好了。這是小根機的人,這個心就是生了那分怯退,怯弱,所以要退失,這是很懦弱,一點承擔的勇氣都沒有。 

  「見處卑劣」。所見的、所看的很短視。是不是能讓我的經濟利益再高一點?而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的這件事情,放鬆一點。道理和這同樣,只顧眼前,實在是很危險,也令人很感慨。所以「以方便力」。佛陀看到眾生都是以利(來考量),利就會自害,叫做利害,就是為利而追求,反而會害到自己都不知道。佛陀不得不另外設個方法來引導大家,還是要向前走,若不向前走,這間大宅已經四面火起了,很危險,還是要設法來誘引。 

經文簡釋: 
「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以慈愍悲智以方便力,而於佛道中途之間。為令暫時止息作安隱想。 

  所以「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的慈憫心就如大宅的長者,他要發揮他悲智雙運的方便法來教育我們。所以在佛道的中途,中間,為暫時止息,讓大家稍有個希望,在這個地方(休息一下),看,再沒多遠,有一個希望,那個地方有讓有我們安穩止息的地方,所以我們還是要再向前走。這是「四諦法」之後,進入「因緣觀」,開始時,這就是一座化城。 

經文簡釋: 
「說二涅槃。」;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 

說二涅槃,依小乘之有、無餘涅槃說,因尚有惑業苦之殘餘,故叫做有餘;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餘,故叫做無餘。 

  「說二涅槃」,向這些人說二種涅槃,能讓你停歇下來。涅槃,就是「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小乘的人只能斷到見思惑。常常告訴大家,見的無明,思想的無明,這個見解不清淨的無明煩惱,就是小乘人只到這裡而已,其實還有有餘的惑在,還剩下塵沙惑,這些小乘人的塵沙惑還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這叫做二種涅槃。「說二涅槃」,依小乘是「有餘」及「無餘」兩種。「因」就是還有惑業苦,「有餘」,就是還留著這種惑,就是因的種子還留著,雖然在「果」上說,我這些煩惱去除了,我已經證果了,其實還有因。有餘涅槃,雖然是靜寂,現在的煩惱去除弓,雖然沒有紅塵滾滾,但因的惑業苦還留著,因的種子還在。所以,佛陀就要我們如何去除因的種子,你一定要入人群去磨練,將因的種子也完全去除。所以小乘還有殘餘的惑在,叫做「有餘涅槃」,還有煩惱的惑,塵沙的惑存在,我們自己不自覺。 

  「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希望我們人人能將小乘因的種子,這個惑業的苦順便去除。今生此世就要去除,我們要立大願,要入人群,一直「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唯有你進入人群中,才能發現到人的思想見解,這種變易的差別。我們看別人總是比看自己更清楚,別人是這樣,見苦,我們才知道我們還有有餘的苦。看到別人的心理是這樣,這樣的變態,我們自己的心理難道沒有這樣變態,難道沒有這樣的變化嗎?有時歡喜,有時發大心、立大願,有時就起了很多的無明,心灰意冷,別人有,我們也同樣有。唯有我們入洪爐,去淬鍊,去掉雜質,還有渣的雜質,那種的因的種子,無明都要去除,要到大乘無餘涅槃。所以「因究竟而無殘餘」,因的種子都要究竟盡除,都沒有留著,都沒有雜質,故名為「無餘」。 

眾生心怯志劣弱,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則不欲見佛。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 

  但是眾生的心是怯弱,心怯志劣弱。心會怕,志很小,沒有很強烈的志願,缺乏毅力,所以「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只是聽到佛乘,這要經過很長遠的路,光是聽到要走那麼遠,光是聽到就累了,所以「即不欲見佛」。光是聽到要那麼長、那麼久,塵點劫,光是聽就累了,所以他就不願意繼續再走,去求一乘佛法,所以他就不見佛,不歡喜。「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即使看到了,他也不願意親近,也不願意有志一同,這就是叫做眾生啊!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這是假說,這個果,有形有相,現這個形相出來。「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所以他就要用方便法,佛陀假說二乘,有大小乘的涅槃,你若要小乘,好啦,沒有多遠的那個地方就有讓你停歇的地方,你再精進走一下。這就是向小乘法來說的。求小乘法的人,有聲聞、有緣覺,「四諦法」的聲聞,緣覺,「十二因緣法」的緣覺,緣這個境界,化這個景象。所以,在中途立刻指給他看:「你看,不遠處已經有一座城在那裡,讓你們能在那個地方安穩休息。」 

*「二涅槃」: 
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所以,二涅槃,一就是「有餘涅槃」,讓大家再更清楚了解一下,這個「有餘涅槃」就是說「見、思煩惱已斷」。「見」,見解,這是在聲聞,了解了,這些煩惱我了解了,苦集滅道,這看得到、了解了,人生真是苦啊!「思」,思的煩惱也斷了,那就是緣覺,他想到底生死是如何來呢?從無明開始,十二因緣法,要作因緣觀,好好來思惟。所以,了解了,一切因緣成就了這麼多的苦。所以,斷,這些苦、這些因緣我願意斷。但是「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我們現在還有色身,思想、見解我了解了,但還有色身在。今天這麼冷啊!一大早三點多,敲板了,不起來不行。因這身體去感受到,光舉這一項,其他呢?很多都是身體去感受,才引來我們的觀念。像這樣懈怠,也是因為這個身體怕累,這個身體怕冷,為了這個身體而怯、怕,志就下劣,就卑劣,因有了身。所以古人說,人生之大患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我們的身還在,還沒有滅。尚餘現受色身還未滅,身體所感受的,這個色身還未滅。當然,起心動念還是有,所以是「有餘涅槃」。 

  第二個涅槃是「無餘涅槃」,「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五眾」,什麼叫做「五眾」,大家知不知道?「五眾」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裡,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些人都是在修行的人,這些修行者,說你的思想、見解都清淨了,都通了,道理都通了,但是,色身還在。除非,除非清淨心,見思惑現在全都去除了,到了最後,最後的那一念間,沒了,都沒了,身心俱滅的那時候。但是,我們有辦法到最後那一念間,心無貪戀,意無顛倒嗎?我們這些塵沙無明,有辦法全都盡除嗎?就是還沒有啊!所以我們要不畏懼生死,必定要入人群中去,真真正正去體會,眾生的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眾生的苦,就是我們還有餘的苦,我們應該想辦法如何讓大家能解除這些苦。我們已經有辦法讓別人解除苦,我們怎會沒有辦法自己也解除苦呢?所以說,先人後己,這是最大的利益,這叫做大乘。 

  其實,說「先人後己」,不是只救別人而已,其實我們自己有法去度人,這表示我們自己有法,既然自己有法,為什麼不能自度呢?所以,絕對是度人就是度己,人、己是同時度。就如地球若健康,生生世世,代代的人都平安,我們再來到人間,也是這個很健康的地球,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佛陀的心能知眾生心,我們的心難道不能知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志、我們的願,我們的心志立願,難道我們自己都沒辦法把握嗎?所以,學佛,要學在一念心,心堅持初發心的那一念心,發心如初,那一念心若能夠把握住,永遠永遠,我們與佛都如同處在一室內,時時都如親近在佛身邊般。雖然時間已離二千多年,其實佛心己心,還是與佛同室,沒有隔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12/1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