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Empty
發表主題: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Empty周日 12月 13, 2015 10:36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Empty周五 7月 05, 2019 5:47 pm

回眸來時路第50集-飛向零下40°C20151212

今日主題:飛向零下40°C

(主持人賴睿伶)
(背景畫面:11994.6美國,「一人一元」濟助孟加拉風災。)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大家好,我是賴睿伶,慈濟的國際賑災,開始於1991年的4月,由美國分會發起的,一人一元愛心活動,濟助在波斯灣戰火中的,孤兒難民,同年的6月,美國分會再次發起募款,來援助孟加拉的風災,在這兩次的國際援助裡,慈濟是以提供善款的方式,來參與國際紅十字會的,賑災行動,但是到了1992年,慈濟的國際賑災團隊正式成立,由 證嚴上人指派的8人小組,飛抵到了蒙古國,針對貧困的孩童展開發放,而這是慈濟基金會,自1966年成立以來,志工首次親赴災區,親手發放的國際賑災。

(旁白)
截至2014年,慈濟慈善關懷的足跡,遍佈全球90個國家地區,賑災的方式,以直接、重點為原則,並尊重受災地域的民情,宗教、文化等等,給予及時且務實的協助,回顧慈濟早期國際賑災,曾經採取與國際組織合作,如紅十字會,而志工正式踏出國門,親手遍布施,因緣同樣來自紅十字會,另一方面,也與當年政府政策和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88年,臺灣推行務實外交政策,拓展國際舞臺,在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的推動下,1991年開始與蒙古,展開雙邊交流,地處中國大陸北方的蒙古,自1924年立國以來,長年受制於蘇聯,民生物資也完全仰賴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撤走各項設備與技術人員,使得蒙古頓時陷入了經濟困境,糧食嚴重短缺,加上工業停擺,無法製造嬰兒奶粉及營養品,約有12萬名嬰兒等待救援。

(背景畫面:1992年蒙古,慈濟首批國際賑災團。)
主持人:歡迎回到回眸來時路,這張大合照,就是慈濟的第一批國際賑災團,39噸的物資就要靠,這一團人只有8個人要來發放,真的是很辛苦,我們今天就邀請到了,第一團的成員,首先歡迎的是楊亮達師兄(楊亮達法號濟舜,曾參與大陸賑災,首次國際賑災(蒙古),南非發放、泰北扶困計畫),師兄您好。

楊亮達師兄: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還有梁安順師兄(梁安順法號濟村,曾參與大陸賑災,首次國際賑災(蒙古),泰北扶困計畫常駐志工),您好。

梁安順師兄: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大家好。

主持人:看到了這張照片,時空又拉回到了當時,是不是請楊師兄先來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第一批的團隊,有哪些人?

楊亮達師兄:蹲下來右下角是我本人,再來是張君鴻,再來蕭惠特,然後站立著左邊是,林偉賢,再過來是羅明憲,羅明憲是負責拍照,那再來是呂芳川,黃華德師兄,黃華德是負責,最辛苦的物資採購跟運送,再來是他的師姊李時,在最右邊是我們梁安順師兄,梁師兄做了很好的全程的紀錄。

主持人:其實要做這次的賑災,真的好困難,不過我很好奇就是,8個人怎麼選出來的呢?

(背景畫面:1992臺中分會,慈誠委員聯誼會。)
梁安順師兄:我記得在 上人在呼籲外蒙古,蒙古賑災的時候,在臺中 上人開示,開示完以後,他就說有沒有人,要去外蒙古賑災,那我們就跟那個,我就和那個蕭惠特師兄,羅明憲師兄,我們三個人就舉手。

主持人:自告奮勇的?

志願承擔 整裝待命

梁安順師兄:對,我們就舉手,那然後說,後來就聯絡我們,那要去之前的話,必須要到臺中醫院去做健檢,因為那邊我們傳回來的溫度,是零下40度,所以我們去的人,自己的健康狀況要瞭解一下。

主持人:梁師兄已經讓我們感受到,這個賑災的困難了,就是這個溫度的考驗,我們接下來看這張照片,這就是物資抵達的那一刻,在機艙裡拍起來的樣子,39噸物資,而且聽說大家是分批去的,所以要接物資的,只有先遣團的成員,先遣團是哪些人呢?

(背景畫面:11992.11.23靜思精舍,林偉賢報告蒙古狀況。
1992.12.25賑災物資飛抵蒙古。)
楊亮達師兄:就是剛剛我敘述到的,我跟林偉賢先生,我們兩位就先遣先到烏蘭巴托,然後在飛機場上,在等著九架次的飛機,從北京把物資,把黃華德師兄他們採購的物資,我們就在烏蘭巴托機場,來接這個飛機上的物資,當然還有紅十字會的朋友,來幫忙卸貨,幫忙載貨,然後到還要到倉庫去載卸貨。

(背景畫面:蒙古,烏蘭巴托機場。)
主持人:我們看到的是機艙裡,我們再來看下一張照片,那是怎麼回事呢?

楊亮達師兄:是的,那這趟的物資運送,依靠的就是蒙古唯二的,兩架客貨兩用的飛機,兩架飛機是穿流來回的運,到北京去把物資運送過來,那飛機降落以後,因為外面是,零下30度以下的氣溫,是非常的凍,那飛機也會凍,引擎假如一冷卻下去,要再啟動就困難了,所以說他們只要飛機一下來,一停好,然後他們機場的人員,就會用一個很大很大的棉被,把飛機的引擎把它蓋住,就是讓它保暖,然後等到物資卸完以後,他們馬上又要再回頭,再飛往北京,所以說蓋著棉被是這個用意。

主持人:原來那個棉被是,給飛機保暖用的,是的,接下來物資到了,終於人也要到了,我們來看這張照片,12月29號,大團抵達,梁安順師兄,您就在我們慈濟旗的正後方,可不可以說一下,因為畢竟臺灣跟蒙古,那時候是沒有邦交的,我們要到它的首都烏蘭巴托,這個交通是要怎麼抵達呢?

梁安順師兄:那時候兩岸還沒有直航,所以要到那邊的話,必須要從臺灣,然後到香港,然後香港再到北京,那臺灣到香港的話,要900公里,那從香港到北京又要2000公里,2000公里,所以等於是29號的時間,就到北京而已,那隔天才從北京到烏蘭巴托,又1350公里,所以這樣4250公里的,這樣一個路程,等於花了將近2天的時間。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紅十字會館。)
主持人:這一路飛來真的很辛苦,我們來看下一張照片,一到了之後,馬上就要開始工作,為什麼這麼急呢?

梁安順師兄:因為我們隔天就要發放了,尤其那個那些物資,在那個紅十字會的,那個大樓裡面,從一樓二樓三樓,它的物資是,比如說像孩子的帽子,衣服、手套,這樣有一萬份,還有毛毯五千條,還有我們老人的棉襖,這些東西就非常多,那我們就是要依不同年齡,把它包裝在那個紙袋裡面,紙箱裡面,所以必須要去拆開,所以我們記得就是,從29號下午就一直包裝……,一直分類,好在有紅十字會,大概有20個工作人員來協助,一直到隔天的凌晨,差不多5點的時候才完成,我們明天要發放六千份的,這樣的一個量。

室內外溫差大 難以適應

所以裡面是,裡面是比較暖和一點,所以我們又在那邊忙的話,大家都滿身汗,但是外面又很凍,所以大家這樣來來回回的話,有的人就累了,累了就是站著,甚至於閉上眼睛就睡著了,站著睡著了,對 有的人就,由於那邊溫差太大,有流鼻涕 流鼻血都會有,因為它溫差大到,我們的微血管會破裂,所以那時候真的很累,然後我們做完以後,穿上衣服,走到外面的話,外面的氣候又很冷,因為它零下 晚上的話,大概零下快要接近40度的話,等於是比我們的冷凍庫還要冷,然後走到旅社的時候,本來大家想要洗個臉,結果那個水龍頭打開,沒有水了。

主持人:為什麼呢?

梁安順師兄:好像我覺得是應該是凍,結凍了,沒有 打開不會,打開就是沒有水,大家就躺一下,然後8點就要發放了。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烏蘭巴托。)
(旁白)
1992年12月29號,第二批團員,抵達了烏蘭巴托之後,下午三點鐘,全體人員前往紅十字會會館,蘇拉會長特別在館內,佈置了一座蒙古包,做為雙方會談的地方,並於蒙古包前舉行了歡迎儀式,儀式中張君鴻師兄代表致詞,傳達 證嚴上人,對蒙古現況的關心,林偉賢向媒體說明,慈濟準備了嬰兒奶粉,與不同年紀的衣帽襪子,並向大家介紹 上人法語,有心就有福。隨後楊亮達師兄代表接受訪問,介紹慈濟四大志業,及國際救難工作,其實在這場記者會的前兩天,差點就必須取消發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賑災記者會。)
主持人:從剛剛的記者會上,看似非常的順利,也馬上要展開發放,我們來看這張地圖,這裡是蒙古,它和臺灣並沒有邦交,您或許會問慈濟和蒙古的因緣,是如何牽起的,其實是因為1988年,臺灣政府推行務實外交,到了1991年開始,與蒙古展開雙邊交流,所以蘇聯解體後,蒙古遇上困境時,蒙藏委員會,便請(委員)陳式武、海中雄,陪同外蒙紅十字會的會長蘇拉,在1992年的8月7號,到花蓮拜訪 證嚴上人,希望慈濟能夠提供援助,度過眼前暫時的民生危機,於是 上人在10月與11月,委請黃華德 林偉賢兩位志工,兩次進入蒙古訪查,並且在11月23日,成立國際救難基金專戶,以專款專用的原則展開募款,也請黃華德委員,從北京採購兒童冬衣,當時蒙古嬰兒糧食嚴重短缺,慈濟很快募得了,八千七百罐的奶粉,決定在12月4號,隨著紅十字會的,第三梯次物資船,由基隆港運往天津,再轉鐵路到烏蘭巴托,沒想到物資運抵到了,大陸的邊界二連浩特站,準備轉入蒙古的時候,因為鐵路的軌距不同,需要另做轉運,再加上車廂不足,被迫停滯在邊界,一直到1月7號,才運抵到烏蘭巴托,結果無法按照原定的計畫,與大團同時發放,最後是委請紅十字會的協助,才完成發放的作業,就是因為鐵路運輸的不確定性,所以 上人指示黃華德,接下來的物資一定要改用空運,務必在年底前運抵到蒙古,讓孩子們有衣服可以過冬,但是一個臺灣的團體,要怎麼從北京,跨國空運物資到蒙古,我們來聽聽,2004年黃華德師兄,回憶這段經過。

(背景畫面:2004年黃華德談蒙古賑災。)

九架次 僅兩飛機輪流往返

在當時最,最難交涉的是,有一個就是蒙古航空,然後因為蒙古航空實在是,後來交涉到的那個,輪流九架次的飛機,是輪流,有這個兩架來,兩架回去,其中一架是隨時要修理。

中蒙均要求對方 先批飛行許可

第二個就是北京海關,那個是很難交涉的,然後這個,再來就是中國航空,中國航空(民航局),然後再來就是北京的倉儲,中國民航要這個,蒙古航空要先報,要先報它的飛機的號碼,那蒙古航空,要中國民航得到許可的號碼,它才要起飛,這個糟糕。

未過海關 物資無法入倉儲

第二個,困難就是,海關,海關都是三四點就要下班了,它這個,你沒有及時的得到,海關的允許的話,你貨沒有辦法進去。

倉儲面積小 無處容納物資

那蒙古倉儲就這麼一點點,那你進去也擺不下,所以必須要佔到,這個倉儲以外的面積,那以外的面積要派人去看,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幾乎束手無策。

主持人:黃師兄說,當時除了祈禱念佛,已經沒有辦法了,真的因緣不可思議,就在祈禱完,黃師兄繼續在中國民航(局),北京海關 蒙古航空,還有蒙古倉儲,這四方持續交涉,所有的問題竟然都迎刃而解,而北京和蒙古間的飛航許可證,也發了下來,接著39噸的物資,順利的進入倉儲,也讓我們派人去看管,而全國只有三架飛機的,蒙古航空,也願意提供兩架飛機,以九架次輪流往返,北京和烏蘭巴托,終於所有的物資,在最後一刻如期送達。

突破萬難 物資全數上機

(背景畫面:1992.12.30蒙古,烏蘭巴托發放。)
師兄我很好奇,這是我們第一次到蒙古,然後又人生地不熟,所以發放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呢?

語言隔闔 發放難進行

楊亮達師兄:難行能行,語言、文字都不同,是有困難,記得這次的發放,面對了六千多位小朋友,單親家庭,那一個早上,我們只發了一百多位,根本發不出去。

翻譯志工 因感恩而來

幸好有一位蒙古的朋友,他的名字叫鐵木勒,他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古代中文系學系(畢業) ,因此他會講中文,有他出現,像從地湧出菩薩一樣來,幫我們做了語言上的溝通,讓發放的工作能夠順暢,所以說下午才能夠完成,這次的發放任務。

主持人:雖然聽起來遇到了困難,不過也是因為,跟鄉親面對面的接觸,聽說梁師兄,您就有了滿滿的感動是嗎?

(背景畫面:1992.12.30蒙古,烏蘭巴托發放。)
梁安順師兄:蒙古的小朋友的話,他們的教養非常好,我們給他衣服的時候,他們要換衣服的時候,他會背(對)著我們,把衣服穿好以後再轉過來,然後發放的時候,他們會非常有禮貌的,跟我們說謝謝以外,還會跟我們握手。

蒙古孩童 深懂敬老尊賢

那在現場的時候,我有看到一個小朋友,大概差不多7歲的年紀,他看到一個50歲左右的,殘障的一個男士,他也要來現場要來領物資,他會拿椅子給他坐,對。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發放。)
而且尤其是,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在裡面整理的時候,有好多人在外面,他好像要進來,急著要進來,其實那時候,我們東西還沒整理好,但是我們看到這種情形,我們就請兩位,年紀比較大的一個長者,在那邊跟我們維持,結果他去的時候,秩序就非常好,可見他們年輕人,對長輩的一個尊重。

蒙古教師備食 感恩賑災團

而且在第二天發放的時候,我們到3點的時候才要用餐,用餐的時候一個中學的老師,他帶了他的包子,親手做的包子,還有奶茶,來給我們慰問,他說在第一天的時候,他從電視上看到,我們發放的情形,他知道他的學生今年的過年,有新衣服可以穿了,他非常感動,所以他在講這一段的過程當中,他是含著眼淚的,就讓我們看到,外蒙古這個地方的話,他們的希望,他們孩子的懂事,他們當地人的一種感恩的心。

主持人:真的好溫暖,當然我知道這次發放,不是只有孩子,也有一些老人家,我們來看這張照片,提到了老人家之間的互動,其實我們在臺灣,應該是很有經驗了,可是聽說在這次的發放裡面,我們也做了一些的調整是嗎?

氣溫嚴寒 調整發放動線

梁安順師兄:是,因為我們外面的溫度,非常冷,所以我們是藉著這個,以前舊的一個,皮革工廠的場地,所以我們考慮到說,如果說讓這些老人家,在外面等的話,他們一定會凍僵,因為我們試著在,零下30 40度的外面的話,我們只要站著不動的話,腳就僵硬了,尤其是關節,所以我們就請他們到裡面,請他們在裡面比較溫暖的地方,在那邊等,那我們發放的動線在外面,他們領著物資以後,就可以馬上離開,所以當時的話,我們有看到兩位老先生,他領到物資以後,他就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恩,在那邊唱誦經文,然後要祝福我們一路平安,萬壽無彊。

(背景畫面:蒙古長者,吟誦祝禱文。)
主持人:可以感受到,那個老人家那份溫暖,那當然這次,畢竟是我們的第一次,所以楊師兄經過了這次之後,您的感觸是什麼呢?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發放。)
楊亮達師兄:以我的瞭解,一般國際上的一個,幫助賑災工作的話,大部分都是捐贈者,就是舉行一個儀式,然後由當地的對口單位去工作,那甚至從電視上看到,還有的發放是從卡車上,把物資丟下去, 上人一再的說要親手布施,親手遍布施,這個是我們的原則,尤其是紅十字會,跟我們幾天工作下來的夥伴,他們最最體會我們的這個,這樣子的一個用心。

千里送暖 親手遍布施

他們在致詞的時候,就說他們是蒙古族的子孫,是成吉思汗的英雄的子孫,蒙古人是很有自尊心的,一個民族,那這次因為他感動到說,我們從幾千公里外的臺灣,在這次他們的困難中,來帶了這麼多的物資,來幫助他們,這些朋友有的就講說,我們蒙古人永遠記得你們。

主持人:所以經歷了第一次,畢竟是第一次,師兄你覺得有沒有什麼,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背景畫面:1992.12.29蒙古,紅十字會館。)
楊亮達師兄:很多方面,譬如說像發放的技術來講,那個物資量太大了,工作人員站著都睡著了,所以說這個工作量太大了,所以說因此要檢討起來說,將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就像流水線式的,物資不動,那領的人,一個一個領的人動,然後分門別類的,把他的尺寸挑選出來,這樣子可能會比較好一點,這是將來以後的改進,我們也做到了。

主持人:感恩今天兩位的到來。

楊亮達與梁安順師兄:感恩。

主持人:1992年慈濟人克服萬難,帶著大愛走出臺灣,跨越政治、種族、宗教、膚色,走遍世界五大洲,二十多年來,慈濟人也許無法救盡天下苦難,賑濟的方式也許必須因地制宜,但不變的是,始終依循著,直接、重點的賑災原則,再遠 再難到達的地方,都必定親手遍布施,感恩您今天的收看,回眸來時路,我們下週見。
回頂端 向下
 
【回眸來時路】20151212 - 飛向零下40°C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回眸來時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