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日 1月 03, 2016 5:08 pm

2016010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諸佛大慈平等觀逗機運智,

具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

如來所以出為說一大事緣,

佛慧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



  「諸佛大慈平等觀逗機運智」,這是佛他的心,眾生,尤其是佛教徒,應該要深心信解佛心懷。佛的心懷,他為了眾生,都是平等,疼惜眾生就像他在疼惜羅睺羅一樣,釋迦牟尼佛他愛眾生,與他愛一個孩子一樣,諸佛也是。過去的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也是一樣,出家,同樣接受法,將法傳,不斷地傳,傳給當世,那時的眾生,從那時候的眾生一直與十六王子有緣,就就是不斷地隨十六王子因緣,修行在諸佛所。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說過了,只是我們眾生就是根機不整齊,所以有的人得度,有的人仍在三途五道,說不定同樣有人在三途裡受盡苦難,有的人還在在人間懵懵懂懂,有時起、有時沉,有時聽到佛法很歡喜,有時在佛法中起煩惱,同樣在造業。這是眾生愚鈍根機,難度、難教化。



  但是諸佛就是不放棄,就如釋迦牟尼佛,我們每天早上的誦<讚佛偈>,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我們不是用口唸的,應該從內心信受。佛,大覺者,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那就是因為佛的覺,覺悟、佛慧,他對眾生的平等、疼惜,所以他來來回回施教眾生,不論眾生是何種的根機,佛都不願放棄他。這就是三界導師的精神,對眾生那一分的疼愛,他的愛是平等的,他沒分別貧富貴賤,不分是人類或者是所有的生靈,佛陀一視平等,全都是他心所要救的。所以才說救度眾生,不只是說救度人類,不是,他是救度眾生。救度眾生、教化眾生,這就能說是大慈平等觀。大慈平等,只是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的根機,大根機接受佛法,已經入人群中度眾生,行菩薩道了;若是中根機的人,接受佛法,知道要如何修行,去除無明;小根機的人,知道人間苦難,就是因緣會集,了解了,就要趕緊斷除這個因緣,牽引來世間的因緣,所以是聲聞。所以大小根機,佛就是生生世世不斷地教育,從小根機再進步到中根機,從中根機再進步,就是到大乘菩薩道。



  這樣一段一段,就像在造化城一樣,帶你來到這裡,你喊累了,就讓你休息一下,跟你說:「我們要再進步,否則這地方有危機。」還要再向前走,你走的路有險道,循循善誘,慢慢地牽引,走過了一重一重的險道,困難的難關,關關過。以為這樣就可以永遠休息。導師又說:「不是喔,這地方只不過是過了那難關,關關卡卡,大家已經辛苦走過來了,但是,還要再向前去,那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有所得,才是真正安全而享受無限量、很充足的寶藏地方。」這是導師用的權巧方便。佛陀同樣的,用苦、集、滅、道讓大家了解苦,用因緣觀讓大家知道生死來去在那念心。但是,要如何教他們靜下心來,很危險的險道,種種的方法,應他們的根機,有的人執著住了,以為這樣,「我若是坐禪,我就解脫了。」就執著這個法,一不小心就走火入魔,這是很險的道路。



  佛陀殷殷善誘教育我們,從「阿含」而「方等」,一直到了「般若」,破除我們的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執著,「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金剛經》,大家很熟悉了。破除大家的法執,開始根機一轉就跟大家說,「最豐富的寶藏再沒多遠,最豐富的法藏,只要我們再向前前進,法寶藏在我們再向前前進處。豐富的法寶,安穩的地方,成佛的境界就是這樣,再向前走。」希望我們人人,真的修行最豐富就是在菩薩道,自覺覺他,覺人利己。覺悟大家,讓大家得到覺悟,其實受到的利益是自己,因為你入人群,你能看到人群中行行色色,無邊無際,煩惱、無明眾生相。在那地方,你能運用你的智慧,將佛法修來,這個法源體會了,就能源源不斷,法如湧泉,運用法的湧泉來淨化人心,來救度眾生;眾生得度了,就是菩薩最歡喜,這就是最豐富的寶藏。



  我們運用這個寶藏,最豐富的法寶,我們能夠很安穩,菩提大直道向前走,那就能海闊天空,宇宙天體,我們就與他會合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具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與佛同等的智慧了。我們要很了解,徹底了解。「如來所以出為說一大事緣」。如來所以來人間,是為說一大事因緣。一大事的因緣是什麼呢?是要引度眾生進入福慧。若能讓眾生受教,這樣步步向前前進,這樣就能進入佛慧了。到了入佛慧,那就是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這時候,人人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打開我們的心門。淨菩提就是真如本性,清淨覺悟的這念心,就是清淨如來本性,藏在佛慧。佛慧無邊際,但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實行,佛陀是為我們引路,走路要我們自己走,不論是入小乘、中乘、大乘的法,還是我們要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要相信導師引導的方向,我們不要起疑心,心一疑,煩惱一生,中路就懈廢,就是懈怠了,就廢掉了我們在修行,向前步步踏實的路。我們走過的路,因一念無明生,我們自己就會起了懈怠。



  這在<化城喻品>不斷地警愓我們,不斷地呼喚我們,一直跟我們說,如何欲退還呢?如何欲懈廢呢?為什麼你還要再走回凡夫的路呢?為什麼你還要懈怠呢?為什麼你要廢掉了過去的發心,已走過的路?為什麼?佛陀不斷不斷來引導我們,讓我們眾生一次再一次向前前進,智慧的道路。所以,如來來人間,無非是要引導我們入佛慧,無邊際。佛慧無邊際,必定要入淨菩提的心門,那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打開我們的心門,將我們真如本性的光明,智慧之光發揮出來,就是最安全,我們不會再回到黑暗無明的道路,這我們要很用心信解。前面的文,我們要用心來體會,已經到<化成喻品>的後面了,大家要很用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這段文,佛已經很坦白向我們大家說了,過去所引導大家走的路,一站一站,是一個過程,所以叫做方便。佛陀用種種方便,引我們向一站一站的路走,這是佛陀的方便智慧,這樣帶我們走。「分別說三乘」。觀機逗教,小根機的人,佛就為他講說小乘教的因緣法;中根機的,就為他說中乘,斷生死的法;大根機呢?生死,無明、惑要完全斷除,那就是未成佛前先結眾生緣,在眾生緣中去除塵沙、無明,歷練出來,走在菩薩道上。這是佛為眾生說一佛乘,其實目標就是希望人人到達一佛乘,不是三乘,三乘是一個過程,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唯有一佛乘」。這是佛度眾生的目的,一大事因緣,要牽引人人進入佛慧的過程,希望人人與佛同等的佛慧,打開我們清淨菩提心門,這就是佛來人間的目標。



  所以,「唯有一佛乘」。為了投眾生的根機,所以要一段一段,讓大家有一個目標。小根機的人,這個目標,「到這個地方,這就是你的課程。」大家知道「我的課程快要修完了」,他就認真修。修到這個地方,跟他說:「雖然這個課程修完了,你要再進步,還有大學可修,要再向前走,學無止境,再向前走。」那就是中根機的人。大學畢業了,「還沒哦!還有空間,還有很多道理,你不了解,你要選擇博士學位,你要修得博士學位,這樣你所要追求的目標才能很清楚了解。」這是世間的學問,小學老師教小學學生,中學老師教中學學生,大學教授教大學、教博士,世間教學都有分一段一段。何況佛陀,他將眾生從迷茫、無明,從生死中,從三惡道,從五道四生,從這樣眾生迷茫中,他就隨著眾生的去處,他這樣慈悲,任何一處都不放棄。時間就是分秒不空過,生生世世都是追隨著眾生;空間普遍,三途六道沒有佛陀不到的地方,無非就是要去救拔眾生。



  看看菩薩,人間菩薩,同樣的,哪個地方有苦難,不論是翻山、過海,或者是越空界,搭飛機,同樣的,空間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苦難,他們就用種種方法,乘各種不同載運的工具,去度眾生。人間菩薩也是這樣做,何況諸佛菩薩呢?所以,眾生的根機,佛陀要度化是徹底度化,所以他從無明到覺悟的眾生,佛陀都不放棄,他自己本身就如兼幼稚園、小學的老師,保母,一直到兼大學教授、研究所的大教授,一人通兼,這就是佛。佛豈是一人而已嗎?不是,是我們人人的本性,我們若覺悟之後,大小法應機度化,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良能。同樣的,老師也是,要教幼教,他也要去學,一個人去學這樣的常識。但是,佛的常識是智慧,轉識為智,無限量的法在佛的腦海中,佛的覺海,我們人人也本具,都具有與佛同等的覺海,我們隨著佛陀的教育,我們一層一層走過來。



  所以佛陀的慈悲,「息處故說二」,為了讓眾生一段一段接受,累生累世來受法,所以他要將方便法不斷施教,不斷使用,目標就是讓眾生一個一個接受,一個一個體會,一個一個覺悟,一個一個投入人群度眾生。度眾生,到了盡頭,與佛同等覺海本性體會,這是諸佛的慈悲,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再說,「今為汝說實」,現在向你們真實攤開來說,過去都是一段一段的過程,那段過程已經過去了,所以「汝所得非滅」,不是真實這樣子到了,教你們的,你們已經通過了,現在開始又是「唯有一佛乘」,再走,進步往前走過去,才是我們大家的目標。所以大家為了未來的目標,無限量的法寶、寶藏在前面沒多遠,我們再向前走。



  所以「唯有一佛乘」。很快,羅漢既然證了羅漢果,再向前進步,那就是佛果了。所以為佛果故,一切種智是我們所追求。這就是為了我們要得到佛的結果,佛的結果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慧。為了這樣,大家應該發大精進心,提起精神來,向前再走,再進步,再精進,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再下來這段文,那就是最後這段,〈化城喻品〉最後這段。來,這樣說,



經文:「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經文簡釋: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汝當證於一切種智,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

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



  你們大家向前前進,就是要得佛果,要發大心,你們到佛的境界那時候,已經證得一切智了;證得一切智,那就十力具足了,與佛的智慧平等。所以「十力等佛法」,就是已經與佛平等,同樣所有的法都智慧同等了。所以「乃是真實滅」,到這當中,「具三十二相」才是真正真實滅。佛陀是三十二相具足,所以三十二相具足才是真的滅,滅除了我們的煩惱,無明都去除,塵沙惑也都沒了,所以三十二相已經具足,這就是真正我們所要追求的。所以「諸佛之導師」。佛成佛就是同樣的,諸佛就如導師一樣,「為息說涅槃」。諸佛的導師,就如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教導十六王子,十六王子現在在十方都成佛了,所以他是諸佛導師。其實,大通智勝佛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是諸佛導師,所以我們就要自我覺悟,同樣要教化人人能夠成佛,我們要教化人人能成佛,自己也要成佛。所以說來,釋迦牟尼佛過去也是從佛法中求法,精進而成佛,我們現在也能從釋迦牟尼佛法中精進求法,用心精進,將來我們也會成佛,同樣的道理。



  所以,現在的釋迦佛就是從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作為人間導師,為了要讓人人能停息三途六道,能這樣停息下來,所以「為息說涅槃」。大家若能完全到三界六道、四生三途都能斷滅,這樣才是真正到大涅槃的程度。所以,「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釋迦佛知道大家休息的時間已經足夠了,現在應該要再向前前進,所以說「汝當證於一切種智」,大家要再求的,是要到一切種智。「汝證一切智」就是證一切種智。「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這叫做「十力等佛法」。他在人眾中說法,他泰然無畏,這就是佛所成就的德。所以「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這是十力,佛有十力,其實菩薩也要有這十力,才有辦法在人間度眾生。但是,這樣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我們現在是新發意菩薩,人間菩薩,還在學,學菩薩道,新發意菩薩,我們要不斷長時間向前前進,自然我們就能具十種之力用。



*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一、   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   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   知種種解智力,

六、   知種種界智力,

七、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   知永斷習氣智力。



如來所具有十種力用,那就是: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了解、覺悟到底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覺悟的地方。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字意解釋: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道諸禪解脫。要如何讓我們的心能寂靜下來,而不受外來的境界來困擾我們,或者是虛幻的境界,心靈的境界來自我困擾,所以這是諸佛菩薩的智力,他的用力。



第四是「知諸根勝劣智力」。他要了解眾生的根機是利或者是鈍的根機,才有辦法觀機逗教。



第五是「知種種解智力」。要如何讓眾生了解一切,天地之間,宇宙萬物,很多人事物間種種的煩惱,如何解釋。



第六就是「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天界、人界等等,六道等等,這智力都了解。



第七,「知一切至道智力」。要如何能到我們所行道。我們現在走到什麼程度,該再如何前進,道不偏差。



第八,就是「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通,天眼通應該就是說我們的觀念、見解,不要受到人我是非來障礙了我們。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過去、現在、未來的法,我們應該要常常把握著。過去生,當然我們不知道,我們要相信應該是有因緣,這輩子遇到佛法了,我們要好好精進,戒、定、慧要把握,相信未來,法是隨我們的身、心智於未來,這種宿命。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眾生要如何修行?其實,眾生本來人人都有佛性,只是我們的習氣。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斷除我們的習氣,所累積的煩惱、無明。所以我們要如何來斷呢?佛陀用方法讓我們了解,我們接受法來斷我們的習氣。佛菩薩的法,我們要相信,用在我們要如何斷習氣,人人都有各人的習氣。



經文簡釋:

「具三十二相」;諸小乘人,厭老病死,為求涅槃,不起化導,利益眾生;缺於佛分,故無相好。



  「具三十二相」。就是「諸小乘人,厭老病死,為求涅槃,不起化導,利益眾生;缺於福分,故無相好」。我們常常說,有緣的人說話,句句都是法;無緣的人說話,句句都是是非。就是這樣,我們修小乘的人只知道厭老病死,所以我們只是一直追求要取得涅槃,不能起那一分要去化度眾生,不肯發大心,不想發起我們自己這分心,所以不願意去利益眾生,所以我們欠缺的就是福。我們不去人間不願意在人間造福、結好緣,我們就是沒有,所以「缺於福分」,所以沒有相好,沒有我們很好的形象。所以有的人都說:「那個人的形象不太好。」可見這個人就是與人沒有結好緣。有的人,人長得很醜,不過其實與人很有緣。我們還記得林葉嗎?她雖然有生過這樣的病,形象是不好看,不過多少人喜歡聽她說話呢!她也是過去有造過業,但是她過去也與人結好緣。人家說:「生水不如生緣」(台語俗諺)。這就是要與人結好緣,自然不論你長什麼樣子,人家就是喜歡親近你,這就是福緣,就有福的相。



經文簡釋:

「乃是真實滅」;佛之道者,福慧雙修,先人後己,自利利他,究竟滅度,具諸相好,名真實滅。



  所以「乃是真實滅」。你若能得到這樣,與眾生有好緣,自然得好相,就可以度眾生。所以「乃是真實滅」。若能這樣,「佛之道者」,佛道就是「福慧雙修」,你要怎麼走,走出佛道來,那就是要福慧雙修,要修福也要修智慧。所以「先人後己」,「先人」,讓別人先,我們在後。所以我們是要度眾生,讓別人先得度,我們在後面。就如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就是先人後己。佛陀來人間也是一樣,為了要成就眾生,所以他成佛了,他要度眾生,他要很精進,這樣才能成佛。所以說「先人後己,自利利他」,自然我們度眾生當中就是利益自己,這剛剛也說過了。所以我們入人群中,眾生得度,菩薩最歡喜。「究竟滅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究竟滅度」。「具諸相好」,自然我們大家都是付出、付出,無所求,與人結好緣,人家看了,自然就很歡喜。這就是「具諸相好」,這樣就是具足我們的相。「名真實滅」,這才是真實滅度。



經文簡釋: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為止息化作大城。一切諸佛,為世導師;為暫息故,說二涅槃。



  所以說,「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為了真真正正要如何來度眾生,就是要讓眾生能到達那個最根本的目的地,但是路很長很遠。這個遠的道路,是因眾生根機起起落落,所以會退步,要再開始就要再重頭再來,就是這樣,路才會這麼遠,才會這麼難走,才會有這麼多的險道,很危險。所以,為了要讓眾生安全,能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為息說涅槃」,那就是為了止息,化作大城。這是經文,來化這座大城,就是要讓眾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讓他們有一個目標,讓他們有一個定點,這是佛的智慧。所以,「一切諸佛,為世導師;為暫息故,說二涅槃」。所以佛就是世間的導師,三界導師,所以他用方法,讓大家有停息的地方,能夠再向前前進的地方,所以這樣才說二涅槃,有聲聞、緣覺能得度。其實還沒到。



經文簡釋: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即寶處在近。既知證小,得安息已,乃說大乘,引入佛慧。



*「佛慧」:即一切種智,無上正覺。



  所以,「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已經知道了,知道大家應該都很充足體力了,應該能再向前走的時候了,就能直接到寶處,「即寶處在近」。大家體力充足了,開始能再向前走,寶處很近了,快要到了。「既知證小,得安息已」。大家小乘法已經證,證就是已經入心了,不會再退轉了,已經知道,聲聞、緣覺他們沒有再退轉,已經完全了解,所以安息了。這樣開始說大乘,引入佛慧。所以,佛慧即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佛慧。



*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

佛慧無邊際。趣向佛慧,即寶處在近。此品正說因緣已竟。



  《法華經.方便品》裡這樣說,「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所以佛慧是無邊無際,我們要趣向佛慧,真的要很開闊。剛剛說過了,那就是「佛慧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趣向佛慧」,就是「寶處在近」了。因為時間已經成熟,佛陀講說《法華經》,《法華經》從這樣一段一段一直到〈化城喻品〉,佛陀開三顯一,要讓我們知道,過去所修的,那就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最重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能到真實寶地,那就是寶處。既然小乘、中乘都已經證果,不退轉了,應該體力充足,應該可以接受。所以就是這一品〈化城喻品〉,它正說因緣結束了。正說因緣就是說到塵點劫前,這樣的因緣,釋迦牟尼佛現在來化度我們的因緣,佛的心懷、佛的本意。佛的心懷我們是不是能了解呢?我們眾生,佛弟子要能體會佛的心懷,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二 6月 06, 2017 4:44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一 1月 04, 2016 3:0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一月三日星期日)

 

上人慈悲,將佛慧再講一次,因為很重要,因為慈心,怕弟子(有人)聽不懂,或是還沒聽懂。

大根機接受佛法,已經入人群中度眾生,行菩薩道了;若是中根機的人,接受佛法,知道要如何修行,去除無明;小根機的人,知道人間苦難,就是因緣會集,了解了,就要趕緊斷除這個因緣,牽引來世間的因緣,所以是聲聞。

所以大小根機,佛就是生生世世不斷地教育,從小根機再進步到中根機,從中根機再進步,就是到大乘菩薩道。

每個人根機的大小,可以透過佛法的教育,自我的修行,不斷進步。這是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把每個人貼標籤,而是要了解到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來改變。當今先進的教育概念也是如此。

 

這是十力,佛有十力,其實菩薩也要有這十力,才有辦法在人間度眾生。但是,這樣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我們現在是新發意菩薩,人間菩薩,還在學,學菩薩道,新發意菩薩,我們要不斷長時間向前前進,自然我們就能具十種之力用。

這是佛的十力,我很喜歡上人說菩薩也要有此十力,才能入群度眾。

 

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一、   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   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   知種種解智力,
六、   知種種界智力,
七、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   知永斷習氣智力。
今天聽到佛的十力時,感到很熟悉、很歡喜,原因有三:1. 因為要導讀法華經序品,我每天早上會讀一段上人著作的靜思妙蓮華,近日剛好讀到下卷P813-816,上人在序品開示過十力,我讀了兩遍把它徹底弄懂。2. 我有聽出兩次的不同,例如「知諸根勝劣智力」,我的解讀與上人一樣,各位同修可以去看P814,不是這樣講的,但都有其道理。3. 因為內容熟了,偈頌也熟,精神也好,我可以感受到上人開示的情感,一份很親切熟悉的情感。所以,有種特別的法喜。

 

佛的心懷我們是不是能了解呢?我們眾生,佛弟子要能體會佛的心懷,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佛心師志,一直是這幾天最有感受的四個字,上人一直說佛心,我們除了體會佛心,更要體會師志。


後記:

我上奈普敦論壇,以「十力」作搜尋,發現上人之前開示過四遍,連這次是五遍,全部讀過一遍,就可以一窺全貌,再用心體會與力行。

 

靜思晨語--20120725《法譬如水》佛之十力 



 20131017《靜思妙蓮華》慈悲十力無畏起 



20141021《靜思妙蓮華》如來十力 (第418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20150219《靜思妙蓮華》 六度十力離垢莊嚴 (第505集)(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我有插入超連結,方便大家觀看。

爾後,要查詢上人開示,可以多多利用奈普敦論壇的搜尋功能,感恩。



 

 

 

諸佛大慈平等觀逗機運智,
具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
如來所以出為說一大事緣,
佛慧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

  「諸佛大慈平等觀逗機運智」,這是佛他的心,眾生,尤其是佛教徒,應該要深心信解佛心懷。佛的心懷,他為了眾生,都是平等,疼惜眾生就像他在疼惜羅睺羅一樣,釋迦牟尼佛他愛眾生,與他愛一個孩子一樣,諸佛也是。過去的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也是一樣,出家,同樣接受法,將法傳,不斷地傳,傳給當世,那時的眾生,從那時候的眾生一直與十六王子有緣,就就是不斷地隨十六王子因緣,修行在諸佛所。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說過了,只是我們眾生就是根機不整齊,所以有的人得度,有的人仍在三途五道,說不定同樣有人在三途裡受盡苦難,有的人還在在人間懵懵懂懂,有時起、有時沉,有時聽到佛法很歡喜,有時在佛法中起煩惱,同樣在造業。這是眾生愚鈍根機,難度、難教化。

  但是諸佛就是不放棄,就如釋迦牟尼佛,我們每天早上的誦<讚佛偈>,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我們不是用口唸的,應該從內心信受。佛,大覺者,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那就是因為佛的覺,覺悟、佛慧,他對眾生的平等、疼惜,所以他來來回回施教眾生,不論眾生是何種的根機,佛都不願放棄他。這就是三界導師的精神,對眾生那一分的疼愛,他的愛是平等的,他沒分別貧富貴賤,不分是人類或者是所有的生靈,佛陀一視平等,全都是他心所要救的。所以才說救度眾生,不只是說救度人類,不是,他是救度眾生。救度眾生、教化眾生,這就能說是大慈平等觀。大慈平等,只是眾生根機不整齊,隨著眾生的根機,大根機接受佛法,已經入人群中度眾生,行菩薩道了;若是中根機的人,接受佛法,知道要如何修行,去除無明;小根機的人,知道人間苦難,就是因緣會集,了解了,就要趕緊斷除這個因緣,牽引來世間的因緣,所以是聲聞。所以大小根機,佛就是生生世世不斷地教育,從小根機再進步到中根機,從中根機再進步,就是到大乘菩薩道。

  這樣一段一段,就像在造化城一樣,帶你來到這裡,你喊累了,就讓你休息一下,跟你說:「我們要再進步,否則這地方有危機。」還要再向前走,你走的路有險道,循循善誘,慢慢地牽引,走過了一重一重的險道,困難的難關,關關過。以為這樣就可以永遠休息。導師又說:「不是喔,這地方只不過是過了那難關,關關卡卡,大家已經辛苦走過來了,但是,還要再向前去,那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有所得,才是真正安全而享受無限量、很充足的寶藏地方。」這是導師用的權巧方便。佛陀同樣的,用苦、集、滅、道讓大家了解苦,用因緣觀讓大家知道生死來去在那念心。但是,要如何教他們靜下心來,很危險的險道,種種的方法,應他們的根機,有的人執著住了,以為這樣,「我若是坐禪,我就解脫了。」就執著這個法,一不小心就走火入魔,這是很險的道路。

  佛陀殷殷善誘教育我們,從「阿含」而「方等」,一直到了「般若」,破除我們的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執著,「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金剛經》,大家很熟悉了。破除大家的法執,開始根機一轉就跟大家說,「最豐富的寶藏再沒多遠,最豐富的法藏,只要我們再向前前進,法寶藏在我們再向前前進處。豐富的法寶,安穩的地方,成佛的境界就是這樣,再向前走。」希望我們人人,真的修行最豐富就是在菩薩道,自覺覺他,覺人利己。覺悟大家,讓大家得到覺悟,其實受到的利益是自己,因為你入人群,你能看到人群中行行色色,無邊無際,煩惱、無明眾生相。在那地方,你能運用你的智慧,將佛法修來,這個法源體會了,就能源源不斷,法如湧泉,運用法的湧泉來淨化人心,來救度眾生;眾生得度了,就是菩薩最歡喜,這就是最豐富的寶藏。

  我們運用這個寶藏,最豐富的法寶,我們能夠很安穩,菩提大直道向前走,那就能海闊天空,宇宙天體,我們就與他會合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具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與佛同等的智慧了。我們要很了解,徹底了解。「如來所以出為說一大事緣」。如來所以來人間,是為說一大事因緣。一大事的因緣是什麼呢?是要引度眾生進入福慧。若能讓眾生受教,這樣步步向前前進,這樣就能進入佛慧了。到了入佛慧,那就是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這時候,人人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打開我們的心門。淨菩提就是真如本性,清淨覺悟的這念心,就是清淨如來本性,藏在佛慧。佛慧無邊際,但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實行,佛陀是為我們引路,走路要我們自己走,不論是入小乘、中乘、大乘的法,還是我們要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要相信導師引導的方向,我們不要起疑心,心一疑,煩惱一生,中路就懈廢,就是懈怠了,就廢掉了我們在修行,向前步步踏實的路。我們走過的路,因一念無明生,我們自己就會起了懈怠。

  這在<化城喻品>不斷地警愓我們,不斷地呼喚我們,一直跟我們說,如何欲退還呢?如何欲懈廢呢?為什麼你還要再走回凡夫的路呢?為什麼你還要懈怠呢?為什麼你要廢掉了過去的發心,已走過的路?為什麼?佛陀不斷不斷來引導我們,讓我們眾生一次再一次向前前進,智慧的道路。所以,如來來人間,無非是要引導我們入佛慧,無邊際。佛慧無邊際,必定要入淨菩提的心門,那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打開我們的心門,將我們真如本性的光明,智慧之光發揮出來,就是最安全,我們不會再回到黑暗無明的道路,這我們要很用心信解。前面的文,我們要用心來體會,已經到<化成喻品>的後面了,大家要很用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這段文,佛已經很坦白向我們大家說了,過去所引導大家走的路,一站一站,是一個過程,所以叫做方便。佛陀用種種方便,引我們向一站一站的路走,這是佛陀的方便智慧,這樣帶我們走。「分別說三乘」。觀機逗教,小根機的人,佛就為他講說小乘教的因緣法;中根機的,就為他說中乘,斷生死的法;大根機呢?生死,無明、惑要完全斷除,那就是未成佛前先結眾生緣,在眾生緣中去除塵沙、無明,歷練出來,走在菩薩道上。這是佛為眾生說一佛乘,其實目標就是希望人人到達一佛乘,不是三乘,三乘是一個過程,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唯有一佛乘」。這是佛度眾生的目的,一大事因緣,要牽引人人進入佛慧的過程,希望人人與佛同等的佛慧,打開我們清淨菩提心門,這就是佛來人間的目標。

  所以,「唯有一佛乘」。為了投眾生的根機,所以要一段一段,讓大家有一個目標。小根機的人,這個目標,「到這個地方,這就是你的課程。」大家知道「我的課程快要修完了」,他就認真修。修到這個地方,跟他說:「雖然這個課程修完了,你要再進步,還有大學可修,要再向前走,學無止境,再向前走。」那就是中根機的人。大學畢業了,「還沒哦!還有空間,還有很多道理,你不了解,你要選擇博士學位,你要修得博士學位,這樣你所要追求的目標才能很清楚了解。」這是世間的學問,小學老師教小學學生,中學老師教中學學生,大學教授教大學、教博士,世間教學都有分一段一段。何況佛陀,他將眾生從迷茫、無明,從生死中,從三惡道,從五道四生,從這樣眾生迷茫中,他就隨著眾生的去處,他這樣慈悲,任何一處都不放棄。時間就是分秒不空過,生生世世都是追隨著眾生;空間普遍,三途六道沒有佛陀不到的地方,無非就是要去救拔眾生。

  看看菩薩,人間菩薩,同樣的,哪個地方有苦難,不論是翻山、過海,或者是越空界,搭飛機,同樣的,空間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有苦難,他們就用種種方法,乘各種不同載運的工具,去度眾生。人間菩薩也是這樣做,何況諸佛菩薩呢?所以,眾生的根機,佛陀要度化是徹底度化,所以他從無明到覺悟的眾生,佛陀都不放棄,他自己本身就如兼幼稚園、小學的老師,保母,一直到兼大學教授、研究所的大教授,一人通兼,這就是佛。佛豈是一人而已嗎?不是,是我們人人的本性,我們若覺悟之後,大小法應機度化,這是人人本具的功能、良能。同樣的,老師也是,要教幼教,他也要去學,一個人去學這樣的常識。但是,佛的常識是智慧,轉識為智,無限量的法在佛的腦海中,佛的覺海,我們人人也本具,都具有與佛同等的覺海,我們隨著佛陀的教育,我們一層一層走過來。

  所以佛陀的慈悲,「息處故說二」,為了讓眾生一段一段接受,累生累世來受法,所以他要將方便法不斷施教,不斷使用,目標就是讓眾生一個一個接受,一個一個體會,一個一個覺悟,一個一個投入人群度眾生。度眾生,到了盡頭,與佛同等覺海本性體會,這是諸佛的慈悲,也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再說,「今為汝說實」,現在向你們真實攤開來說,過去都是一段一段的過程,那段過程已經過去了,所以「汝所得非滅」,不是真實這樣子到了,教你們的,你們已經通過了,現在開始又是「唯有一佛乘」,再走,進步往前走過去,才是我們大家的目標。所以大家為了未來的目標,無限量的法寶、寶藏在前面沒多遠,我們再向前走。

  所以「唯有一佛乘」。很快,羅漢既然證了羅漢果,再向前進步,那就是佛果了。所以為佛果故,一切種智是我們所追求。這就是為了我們要得到佛的結果,佛的結果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慧。為了這樣,大家應該發大精進心,提起精神來,向前再走,再進步,再精進,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再下來這段文,那就是最後這段,〈化城喻品〉最後這段。來,這樣說,

經文:「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經文簡釋:

「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汝當證於一切種智,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

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

  你們大家向前前進,就是要得佛果,要發大心,你們到佛的境界那時候,已經證得一切智了;證得一切智,那就十力具足了,與佛的智慧平等。所以「十力等佛法」,就是已經與佛平等,同樣所有的法都智慧同等了。所以「乃是真實滅」,到這當中,「具三十二相」才是真正真實滅。佛陀是三十二相具足,所以三十二相具足才是真的滅,滅除了我們的煩惱,無明都去除,塵沙惑也都沒了,所以三十二相已經具足,這就是真正我們所要追求的。所以「諸佛之導師」。佛成佛就是同樣的,諸佛就如導師一樣,「為息說涅槃」。諸佛的導師,就如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教導十六王子,十六王子現在在十方都成佛了,所以他是諸佛導師其實,大通智勝佛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是諸佛導師,所以我們就要自我覺悟,同樣要教化人人能夠成佛,我們要教化人人能成佛,自己也要成佛。所以說來,釋迦牟尼佛過去也是從佛法中求法,精進而成佛,我們現在也能從釋迦牟尼佛法中精進求法,用心精進,將來我們也會成佛,同樣的道理。

  所以,現在的釋迦佛就是從大通智勝佛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作為人間導師,為了要讓人人能停息三途六道,能這樣停息下來,所以「為息說涅槃」。大家若能完全到三界六道、四生三途都能斷滅,這樣才是真正到大涅槃的程度。所以,「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釋迦佛知道大家休息的時間已經足夠了,現在應該要再向前前進,所以說「汝當證於一切種智」,大家要再求的,是要到一切種智。「汝證一切智」就是證一切種智。「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這叫做「十力等佛法」。他在人眾中說法,他泰然無畏,這就是佛所成就的德。所以「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這是十力,佛有十力,其實菩薩也要有這十力,才有辦法在人間度眾生。但是,這樣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我們現在是新發意菩薩,人間菩薩,還在學,學菩薩道,新發意菩薩,我們要不斷長時間向前前進,自然我們就能具十種之力用。

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
一、   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   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   知種種解智力,
六、   知種種界智力,
七、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   知永斷習氣智力。

如來所具有十種力用,那就是: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了解、覺悟到底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覺悟的地方。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字意解釋: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道諸禪解脫。要如何讓我們的心能寂靜下來,而不受外來的境界來困擾我們,或者是虛幻的境界,心靈的境界來自我困擾,所以這是諸佛菩薩的智力,他的用力。

第四是「知諸根勝劣智力」。他要了解眾生的根機是利或者是鈍的根機,才有辦法觀機逗教。

第五是「知種種解智力」。要如何讓眾生了解一切,天地之間,宇宙萬物,很多人事物間種種的煩惱,如何解釋。

第六就是「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天界、人界等等,六道等等,這智力都了解。

第七,「知一切至道智力」。要如何能到我們所行道。我們現在走到什麼程度,該再如何前進,道不偏差。

第八,就是「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通,天眼通應該就是說我們的觀念、見解,不要受到人我是非來障礙了我們。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過去、現在、未來的法,我們應該要常常把握著。過去生,當然我們不知道,我們要相信應該是有因緣,這輩子遇到佛法了,我們要好好精進,戒、定、慧要把握,相信未來,法是隨我們的身、心智於未來,這種宿命。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眾生要如何修行?其實,眾生本來人人都有佛性,只是我們的習氣。所以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斷除我們的習氣,所累積的煩惱、無明。所以我們要如何來斷呢?佛陀用方法讓我們了解,我們接受法來斷我們的習氣。佛菩薩的法,我們要相信,用在我們要如何斷習氣,人人都有各人的習氣。

經文簡釋:

「具三十二相」;諸小乘人,厭老病死,為求涅槃,不起化導,利益眾生;缺於佛分,故無相好。

  「具三十二相」。就是「諸小乘人,厭老病死,為求涅槃,不起化導,利益眾生;缺於福分,故無相好」。我們常常說,有緣的人說話,句句都是法;無緣的人說話,句句都是是非。就是這樣,我們修小乘的人只知道厭老病死,所以我們只是一直追求要取得涅槃,不能起那一分要去化度眾生,不肯發大心,不想發起我們自己這分心,所以不願意去利益眾生,所以我們欠缺的就是福。我們不去人間不願意在人間造福、結好緣,我們就是沒有,所以「缺於福分」,所以沒有相好,沒有我們很好的形象。所以有的人都說:「那個人的形象不太好。」可見這個人就是與人沒有結好緣。有的人,人長得很醜,不過其實與人很有緣。我們還記得林葉嗎?她雖然有生過這樣的病,形象是不好看,不過多少人喜歡聽她說話呢!她也是過去有造過業,但是她過去也與人結好緣。人家說:「生水不如生緣」(台語俗諺)。這就是要與人結好緣,自然不論你長什麼樣子,人家就是喜歡親近你,這就是福緣,就有福的相。

經文簡釋:

「乃是真實滅」;佛之道者,福慧雙修,先人後己,自利利他,究竟滅度,具諸相好,名真實滅。

  所以「乃是真實滅」。你若能得到這樣,與眾生有好緣,自然得好相,就可以度眾生。所以「乃是真實滅」。若能這樣,「佛之道者」,佛道就是「福慧雙修」,你要怎麼走,走出佛道來,那就是要福慧雙修,要修福也要修智慧。所以「先人後己」,「先人」,讓別人先,我們在後。所以我們是要度眾生,讓別人先得度,我們在後面。就如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就是先人後己。佛陀來人間也是一樣,為了要成就眾生,所以他成佛了,他要度眾生,他要很精進,這樣才能成佛。所以說「先人後己,自利利他」,自然我們度眾生當中就是利益自己,這剛剛也說過了。所以我們入人群中,眾生得度,菩薩最歡喜。「究竟滅度」,若能這樣才是真正「究竟滅度」。「具諸相好」,自然我們大家都是付出、付出,無所求,與人結好緣,人家看了,自然就很歡喜。這就是「具諸相好」,這樣就是具足我們的相。「名真實滅」,這才是真實滅度。

經文簡釋: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為止息化作大城。一切諸佛,為世導師;為暫息故,說二涅槃。

  所以說,「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為了真真正正要如何來度眾生,就是要讓眾生能到達那個最根本的目的地,但是路很長很遠。這個遠的道路,是因眾生根機起起落落,所以會退步,要再開始就要再重頭再來,就是這樣,路才會這麼遠,才會這麼難走,才會有這麼多的險道,很危險。所以,為了要讓眾生安全,能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所以「為息說涅槃」,那就是為了止息,化作大城。這是經文,來化這座大城,就是要讓眾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讓他們有一個目標,讓他們有一個定點,這是佛的智慧。所以,「一切諸佛,為世導師;為暫息故,說二涅槃」。所以佛就是世間的導師,三界導師,所以他用方法,讓大家有停息的地方,能夠再向前前進的地方,所以這樣才說二涅槃,有聲聞、緣覺能得度。其實還沒到。

經文簡釋: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即寶處在近。既知證小,得安息已,乃說大乘,引入佛慧。

「佛慧」:即一切種智,無上正覺。

  所以,「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已經知道了,知道大家應該都很充足體力了,應該能再向前走的時候了,就能直接到寶處,「即寶處在近」。大家體力充足了,開始能再向前走,寶處很近了,快要到了。「既知證小,得安息已」。大家小乘法已經證,證就是已經入心了,不會再退轉了,已經知道,聲聞、緣覺他們沒有再退轉,已經完全了解,所以安息了。這樣開始說大乘,引入佛慧。所以,佛慧即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佛慧。

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

佛慧無邊際。趣向佛慧,即寶處在近。此品正說因緣已竟。

  《法華經.方便品》裡這樣說,「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所以佛慧是無邊無際,我們要趣向佛慧,真的要很開闊。剛剛說過了,那就是「佛慧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趣向佛慧」,就是「寶處在近」了。因為時間已經成熟,佛陀講說《法華經》,《法華經》從這樣一段一段一直到〈化城喻品〉,佛陀開三顯一,要讓我們知道,過去所修的,那就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最重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能到真實寶地,那就是寶處。既然小乘、中乘都已經證果,不退轉了,應該體力充足,應該可以接受。所以就是這一品〈化城喻品〉,它正說因緣結束了。正說因緣就是說到塵點劫前,這樣的因緣,釋迦牟尼佛現在來化度我們的因緣,佛的心懷、佛的本意。佛的心懷我們是不是能了解呢?我們眾生,佛弟子要能體會佛的心懷,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淑雲
版主
版主



文章總數 : 333
年齡 : 59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74
注冊日期 : 2009-04-14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Empty周二 1月 05, 2016 8:53 am

個人的領悟
如來所以出,為一大事因緣-令眾生打開心門證菩提。佛慧無邊際,深且廣,有的人會於門邊探頭,不解就不會想要進入,有的人須由旁敲側動中找到應機的方法,有的人一接觸就可以直接在利根中入佛法,種種有別,前二種較多數,問自己是哪一種?剛開始是第一種,看不懂聽不懂,就會如貧窮子離開,諸佛菩薩總是不捨眾生,設了種種方便法,加上過去生應是有種下此因緣;自己本來是以神秘、不解乃至誤解探看佛教的意義,不過還是相信佛的大慈悲大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所以雖有不解,仍願往內探尋,感恩諸多成就,但願在生世中,與佛與上人所結得緣能根深蒂固,一門深入、守志奉道,方能得到更多的法寶.

福慧兩足尊,聞法入心為度眾生,走入人群-見苦;走入人群-入洪爐,鍛鍊自己,「無法」或法不足,崎嶇道路不得行,如同過河,也要有過河的工具,穿越山林也需有穿山越嶺的工具,不僅要有工具,還要會運用,所以一法生無量法,對機就是妙法,要對機,要會運用,首先就是要不斷的將法如湧泉入到心,具足的智慧才能有應機逗教的能力。
信心來至瞭解道理,林葉師姊人生曾歷經不堪,但心的美讓她與眾生結很多的好緣,心靈的美更勝外在的能幹,外在虛妄的表相,相信此時再來人間亦是福緣俱足的菩薩。

上人說這段: 「先人後己」,「先人」,讓別人先,我們在後。這需有多大的胸襟,自認自己還須很努力,進入慈濟見苦中會生起救拔的心念,我覺得這不困難,但要先成就他人,再成就自己,須有大慈悲心,所具有的影響力將會很大,近日看到林園探索家人,為了成就探索教育,在忙完歲末祝福後主動將道具拿回清洗,不只清洗還是用心處理,讓我們可以更安心成就活動,裡面有和氣隊長,有老師有老闆娘,有合心團隊不分你我成就眾人,如此身段,只為先人後己,好感動。


個人的行入
「佛慧無邊際入淨菩提心門」,上人曾說:「不懂字沒關係!懂理更重要」,聞法若未入心行,如同懂字不懂理,所以自我鞭策,要有成就他人的心念,「先人後己之心」,如此就是打開第一道淨菩提心門.我~需要不斷努力。
郭淑雲〈慈僎〉虔誠合十2016/01/05
回頂端 向下
 
2016/01/03晨語簡記(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