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Empty周四 2月 18, 2016 5:30 pm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7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Empty周日 7月 07, 2019 2:49 pm

回眸來時路第57集_泰北安居樂業20160130

(主持人賴睿伶)
回眸來時路,舊法用心知;大家好,我是賴睿伶。1994年在僑委會的商請之下,慈濟基金會接續中華救助總會,在泰北慈濟難民村的援助工作,擬定了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其中包括了建村、老兵安養,和農業輔導,原本孤苦無援的孤軍後裔,在慈濟基金會的扶助下,終於能夠安居樂業。

今日主題 泰北,安居樂業

這項以安心、安身、安生,幾個階段的泰北扶困援助模式,成為了慈濟從急難救助,發展到長期援助成功的案例,並且確立了慈濟日後,國際賑災的雛型。

(背景畫面:2006.5.30泰北,美斯樂街道。
2012.5.29泰北密章,翠峰茶廠。)
(旁白)
泰北,一個國人熟知的觀光景點,當年滿山遍野的罌粟花海,現在已經發展成觀光茶園。

(背景畫面:1994.4.20泰北勘災。
1997.7.29泰北,昌龍慈濟村。
2012.5泰北。
2012.5.29泰北密章,翠峰茶廠。)
這裡是回賀慈濟村,村民落地生根,不再是流落異鄉的難民,1995年慈濟泰北扶困計畫,重建了最偏遠的,回賀、滿嘎拉、昌龍和密撒拉,四個村,為了徹底翻轉命運,村民承諾不吸毒、不販毒,不種植毒品,但當年的石頭山,除了種罌粟,種野生茶,其他什麼也無法收成,究竟這裡是如何搖身成為,泰國最主要的茶葉生產地呢?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就歡迎多年投入,泰北扶困計畫的吳添福師兄(吳添福法號濟憬,委員編號,11995年泰北扶困計畫,常駐志工),師兄,你好。

吳添福師兄:主持人好,還有我們大愛全球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吳師兄,提到了泰北,您是從1995年,扶困計畫第一年就開始投入了,(是。)而且聽說,您每年都還會回到泰北關懷,(是。)這樣來來回回二十年,最起碼超過四十次了,對,我想,四十幾次,對,除了泰國的志工之外,您大概是去的次數最多的人了,(對,是。)

(背景畫面:1995.5.31回賀慈濟落成。)
而在我們身後的這一個地方,其實就是我們建村的第一個點,回賀慈濟村。(對,是。)提到了泰北,我們還是會有一個印象,感覺那裡的民眾,好像就是靠種罌粟為生的,是嗎?

吳添福師兄:是,我想很多人都有聽說早期的,金三角的故事,那後來因為鴉片,等於說殘害一般人的健康,所以受到國際的壓力,那由泰國皇家,那後來還有我們的救總,都在當地提供了農業輔導,不要去種罌粟花。

(背景畫面:1997.7.29泰北。
1996.9.19泰北,慈濟農業巡迴講習。)
那可是當地農民,他要怎麼謀生在崇山峻嶺當中,我想需要的是,農業輔導的那種技術,還有我們提供的一些茶果苗,免費的給當地的村民,讓他們去種,那提高他們的經濟收益,那也等於我們,除了定期請農業專家,定期的農業輔導講習,還有巡迴各難民村,去巡迴講習,還有我們本會,也經營了一個華亮農場,培育臺灣的茶果苗,那也教導附近的農民,一些病蟲害的防治,那無非就是希望,透過這些農業輔導,等於說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的收益,來達到改善他們生活的目的

農業輔增加收益 改善生活

主持人:農業輔導裡有這位專家,林阿田先生。

吳添福師兄:對,林阿田先生他,我們應該講說是,延續救總農業的一些輔導,所以林阿田先生,他是農業方面的專家,他已經協助救總在泰北,我記得已經超,當時候已經超過十年,所以我們本會就請,林阿田農業專家,繼續來推動這個農業輔導。

(背景畫面:1995.7.29泰國美華村,慈濟農業巡迴講座。)

巡迴講習 輔導手冊易於學習

那針對當地的地區的特性,他不但有定期的,定點的,農業輔導講習,他還甚至帶著助手,然後巡迴各難民村,做一些巡迴的農業講習,那也出了一本,農業輔導方面的書,讓村民可以輔導,甚至他也協助我們本會,經營一個華亮農場。

主持人:有人教之外就要有人學,我們來看這一張照片,這是一個當地的農民,是嗎?朱成亮。

(背景畫面:1995.9.23泰國清萊府,農業巡迴講習。
2012.5.29泰北密章,翠峰茶廠。)
吳添福師兄:朱成亮先生他原來就是,我們聘請的農業專家,林阿田先生他的助手,那後來他的,等於應該講說他的,學的也非常的用心,所以後來他協助張秉權先生,教他怎麼種茶,輔導張秉權先生,也創辦了翠峰茶廠,翠峰茶廠現在是泰北,所有泰北地區規模最大,經營成效最好的一個茶廠,那朱成亮先生,就是現在茶廠的廠長。

那我記得幾年前,我們還有陪著王副總,去參觀了這個翠峰茶廠,等於說看到他我覺得,個人覺得非常,心裡面有一股暖流,因為這表示,我們慈濟在泰北難民村,推動農業輔導的那種成效,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非常的成功,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主持人:聽說這個茶還是臺灣種的茶,是,那後來的果苗,也是臺灣種的果苗,是,我們來看這一張照片,有圖為證,是,好美的荔枝。

(背景畫面:2012.6泰北昌龍慈濟村。)
吳添福師兄:這個是湯紹義先生,他當時候參加了,我們林阿田農業專家舉辦的,農業講習,那學到一些農業的技巧,那由我們華亮農場,也提供了茶果苗,像這個荔枝苗,他當時候就領了,領到了荔枝苗,那也等於說學到了一些,農業種植方面的技巧,還有病蟲害的防治,甚至我記得我們還有發給當地,等於說講習的農民那個工具,所以我記得前一陣子,我們陪王副總去到,密撒拉(昌龍)慈濟村的時候,他也很高興帶著我們,去參觀他的荔枝園,那時候剛好在採收看到,你看這個照片裡面荔枝那麼,(飽滿。)對,那麼美,真的我們覺得說,湯紹義先生的這個,荔枝成功的個案,也算是我們農業輔導方面,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之一。

(背景畫面:2012.6泰北,昌龍慈濟村。)
你看他滿臉的笑容,這個荔枝,他現在大概幾十萊的荔枝園,在當地來講,他的農業經濟收入,算是非常非常的好,所以他還秀當年,我們提供給他的工具來證明說,這個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見證慈濟的農業輔導,在泰北難民村裡面,推動幾年下來那個成效,那個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顯著。

主持人:不過聽說,在我們輔導的歷程當中,慈濟還曾經用保證價,來向農民收購的方法,是,來希望農民要有信心,這是怎麼回事呢?

吳添福師兄:是,因為我記得當時候就是王副總,為了等於說給當地農民他們的,等於說鼓勵,信心,教他們說一些農業的,比如說剪枝,把一些不必要的要(除)去,可是當地農民,他當時覺得說,這個果樹好好的要把它這個,那個樹就把它(除)去,他們覺得說,可以嗎?可能嗎?那王副總就為了,等於說加強他們的信心,說,你學了這個農業,你比如說剪枝了,萬一你明年你的收益收入,比今年還(少) ,那我們本會,無條件來補貼你的差額。

主持人:對於看到了湯紹義一家人,可以說就是,難民村村民的縮影了,到現在呢?村民即使到外地工作,家家戶戶仍然會保留一塊耕地,來種一些芒果、荔枝,再做一些小生意,比起一二十年前,生活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背景畫面:2012.6泰北,昌龍慈濟村。)
(旁白)
農產品的收成,展現了農業輔導的成效,但要順利運下山,又得祈求老天爺,到了雨季,運輸成了最大的考驗,車子總是行不通,有收成也無法下山,1997年底扶困計畫結束,慈濟志工,並沒有因此而離開泰北,為了讓回賀村,有一條安全下山的路,即便沒水源,沒鋼筋也沒廠商,都要想辦法。

(背景畫面:1995年泰北,慈濟回賀村。)
1998年曼谷志工陳世忠,帶著村民砍竹子,把竹節打通釘在山壁上當水管,從山上引水下來,然後剖開竹子充當鋼筋做路基,分六段施工,歷經兩個多月,全長1300公尺的,回賀大愛之路,終於完工。

主持人:泰北扶困計畫雖說只有三年,從1995年開始到1998年結束,之後,慈濟人並沒有離開,剛才我們看到的回賀大愛之路,正是三年扶困計畫的延續,然而一個社會能否有希望,教育是極大的關鍵,接下來我們就邀請梁安順師兄(梁安順師法號濟村,1990年受證慈濟委員,1995年泰北扶困計畫,第一批進駐泰北),一起加入我們,梁師兄,你好。

梁安順師兄:主持人好,各位全球觀眾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先來看這一張照片,是2005年我們在泰北,所成立的清邁慈濟學校,但是如果把時間拉回到,1995年的當時,看到的是這樣子的情形,這是在難民村,孩子們正在學中文課,師兄,可以幫我們說一下,當時你所看到的狀況嗎?

梁安順師兄:他們孩子求學的精神,讓我非常感動,因為他們每天早上,必須要在5點半到7點半,去學中文,學完以後必須要趕著,再去學泰文,晚上回來,還要上兩個小時的中文課,禮拜六全天候的學中文。

為學中文 早起晚睡不怕苦

(背景畫面:1994.4.21泰北勘災。)
你想,他晚上回去那麼晚了的話,他還要寫兩個功課,中文、泰文的功課,尤其在山上的話,他有時候必須要提著煤燈,走山路,幾個人這樣走山路,如果遇到下雨天的話,那一種情形更困難,路很難走。是,真的,你可想這樣簡陋的,而且這個學生的年齡,還差距非常大。

主持人:對,有大孩子、有小孩子。

梁安順師兄:是,那大孩子的話,有時候他泰文五六年級,他才來學中文,有錢來學,沒有錢的話他又休息,有錢的話再來學習,師資又非常缺乏,幾個班級,在同一個教室裡面上課的情形,常常有,所以真的他們非常用心,在學中文的這種精神,還有老師上課的精神,讓我真的非常感動。

主持人:看到他們這樣子的處境,我聽說,你那時候為了讓他們學中文,還揹字典過去。

(背景畫面:1995.5.31泰北,慈濟滿嘎拉村。)
梁安順師兄:我們去看了這一種情形以後,我回來就告訴朋友說,他們其實在學的過程當中,最需要的就是工具書,如果說有字典的話,他們自己可以去學,所以就募了幾百本的字典,那每一次去的話就揹一些,(很重啊。)因為它那邊的話有重量多少,其他的超過的話我就用提的,揹到腰都閃到了,但是這些的話,對他們我相信是非常有幫助的。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看這一張,是在昌龍村的華生小學,聽說王副總是到了這個地方,當然也是經過了,很多的評估之後,於是有決定了,希望可以幫孩子辦學的想法。

(背景畫面:1994.4.19泰北勘災。)
梁安順師兄:其實在整個扶困計畫裡面,副總就有把蓋學校,規劃在教育的部分,那時候83年(1994年)11月的話,泰國還沒有開放中文教育,所以他沒有辦法,所以也因為這樣,我們才從其他的慈善工作,開始著手,這個就等待因緣。

主持人:要等待因緣,那到底什麼時候才因緣成熟呢?

吳添福師兄:不可思議的因緣,1998年,當地芳縣的縣長,Dr.Arkom博士,因為他本身自己,就是在寺院附設的孤兒院,長大的孩子,可是他很有福報,他可以到美國念博士,所以他本身,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背景畫面:1997.7泰北,勘查慈濟中小學預定地。)
1998年我們請他到花蓮來,參加我們31週年慶,他來到花蓮之後,等於說非常非常的感動,這麼大的基金會,如果說我們可以在泰北,按照我們原來的扶困計畫,蓋一所學校,那他當時候在精舍,當然有拜會 上人還有王副總,他就跟 上人跟王副總說,如果這個學校可以到芳縣來,設在芳縣的話,他個人願意提供最大的協助,讓我們在那邊蓋一個學校,那在慈濟這麼好的環境,薰陶之下的孩子,如果可以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跟 上人報告說,到高中畢業已經快20歲了,思想、人格,已經也相當程度的成熟穩定,那又在慈濟這麼好的,那個環境薰陶之下,相信這些孩子,永遠都不會去碰毒品,那這樣的情況之下,要申請泰國的身分證,以他一個,以他地方首長的瞭解,泰國政府一定會給身分證,所以 上人一聽到說,這樣的講法就說,亞細亞孤兒困難,就是在取得泰國的身分證,對,那如果他可以,因為念了慈濟的學校,可以取得泰國國籍,他也可以脫離那種,亞細亞孤兒的困境。

(背景畫面:2002.4.27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動土典禮。)
所以我想教育就是,脫貧解困的希望在教育,提供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那提升教育品質,提升他的謀生技能,然後又可以等於說,學習我們慈濟那種大愛精神,那我想在這樣的循環,將來這些孩子,要立足於泰國社會,我想就幫助會相當相當的大。

主持人:對,就會更有力量了,也是因為這樣子的好緣,我們才看到,終於學校開工動土了,是,一直到了2005年,學校正式啟用,到現在已經十年了,我們真的堅持辦校,不是只是為了升學或給他技能。

(背景畫面:2014.11.25花蓮靜思精舍。)
清邁慈濟中學楊素月:感恩師公給我們這間,很棒的學校,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讀書,教我們做一個手心向下,而且孝順父母的人。

回賀慈濟村前村長女兒艾順琴:我在這,代替回賀慈濟村村民,感恩師公 上人 精舍師父,三年扶困計畫開始,建好了回賀大愛慈濟村,與大愛之路,還教我們種茶,我們村子裡的每個人都是,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師公 上人,請你放心,我會一步一步,跟隨著師公 上人。

主持人:聽說在育幼院有一位老師,就是照片中的這一位卓老師,她就曾經說過,做人比學中文還重要。

梁安順師兄:卓老師到泰北的話,應該是比我們去,超過十年,她本來是去做育幼院的輔導,她負責三個育幼院的照顧,後來在我們慈濟要蓋學校,在曼谷那邊做一場義賣的時候,她非常有心,從泰北那邊載了好多的蔬菜,還有一些年輕人,把他帶到我們義賣的現場,她見到我的時候,就一直跟我講說,我們泰北需要,慈濟的人文學校,泰北不缺多一所中文學校,是,但是缺的是,有愛心培養品德教育的,人文的學校。

學做人 比學中文更為重要

因為她過去照顧的這些孩子,有的人長大以後走錯了路,她非常痛心,所以她迫切的需要,我們慈濟在那邊辦這一所學校。

(背景畫面:清邁慈濟學校。)
主持人:再一次證明不是只有學中文,對,而是要有這一份人文的情懷,在泰北,清邁慈濟學校不僅提供了,完備的教育資源,也注入最完整的人文教育,啟發孩子們用感恩、尊重、愛,去面對人生,今天非常感恩兩位師兄的分享,感恩。

羽光片影

上德下慈師父:農曆4月8號皈依,那 上人10號,我們兩天,才兩天而已,上人10號就離開慈善寺。

對弟子的書信教育

要離開以前,因為 上人他很負責任,他說,皈依的弟子,他要盡師父的責任,所以他要離開的時候,跟我們講說,你們要每天寫日記,我回來的時候我會看,你們大家要用功。

上人就坐火車,到(基隆)海會寺去了,那我們就是,那時候是,因為沒有一個安定的地方,所以幾個徒弟就是,我是住在我的家,融師父也是在他姊姊的那邊,打毛線衣,那昭師父是,本來是慈善寺的人,恩師父就是在許老居士那邊,所以 上人到海會寺,去結夏安居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放心。

所以他也是用那個十行紙寫字,寫字給我們,練習寫字,他說,上人說,你們心要照顧好,道心要照顧好,要練習寫字,還要寫日記,你字要寫得好,那要寫的端正,這樣,假如說字寫不好,那會看的人一看到你寫字,寫的字,就知道說你這個人的個性,所以你們字體一定要寫好,所以 上人也都很用心,他要負起當師父的那一份責任,雖然是不在花蓮,他也很關心我們,就是這樣。

在那邊(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要回來的時候,那我們這幾個徒弟在花蓮,所以晚上,我們都集合在許老居士的家,就互相研究、互相討論,寫日記的情形看怎麼樣。

我們一天當中的工作,或者是生活,或者遇到什麼事情,都把它記錄起來,看看有沒有用功,有沒有讀書,內心有什麼雜念,都寫起來,但是我是寫了幾天以後,我就不會,因為我不會讀書,就文章寫得不好,結果寫了幾天,有時候要寫一天的事,我就整個頭昏腦脹了,後來幾天,大概是十幾天以後,我就沒有再寫了,不會寫了。

那恩師父的日記他寫得很好,他很會寫,說,我去送 上人,我心實在是很不捨,那無情的火車,把我們的師父帶走了,載走了,就,我說,你寫得很好,你很會寫,他寫比較會寫,我是不會寫,我就不會讀書,比較笨拙,寫這個文章我是不會,只是寫了幾天,後來就沒有寫了。
回頂端 向下
 
【回眸來時路】20160130 - 泰北安居樂業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回眸來時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