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2/2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2/20晨語簡記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2月 20, 2016 7:20 pm

20160220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權實不可思議,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
順世間投其好樂,若不隨順,必生誹謗。
 
  聽了,了解嗎?「權實不可思議」。佛法是權、是實,「權」就是方便法,「實」就是真實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到底是說方便教,或者是真實法呢?不可思議啊!因為眾生需要,因為眾生根機差别很多。小根小器無法接受真實法,無法體會大乘法,佛陀的慈悲,不得不設權教方便。所以權,必定要付出,佛陀就是要這樣施教,將真實法,為小根器的人設小教方便法。「實」,那就是對大根機、大根器的人,向他說真實法,體會了,了解了,人生苦啊,苦,了解是來自於過去的因緣果報,了解人生的苦難不是我苦而已,很多很多人都是苦,生生世世無不都是父母兄弟姐妹,他的苦、我的苦。我們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看到這一大堆白骨,佛陀為什麼在那裡膜拜呢?佛陀就開始向阿難說:「這堆白骨,是與我累生累世以來互為父母啊!」這就是表示人與人之間,既然世間是苦,人人是苦,累生世在都在苦難中,聽到「苦」、「集」這個道理,不只是為自己,他就知道應該知道要減除苦難,要滅除苦難,我要用功,自己去除煩惱,我還要再讓大家了解道理,也能去除煩惱,修行於道。
 
  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同樣聽到苦、集、滅、道的法,小根器的人,「苦,我怕,我要獨善其身修行」;大根器的人聽了,「苦,我知道,苦,不只是我苦,大家都苦;修行,不只是我一個人修行,要人人共同來修行,滅除了種種的苦難。所以苦、集、滅,要趕緊滅除煩惱,人人都來修行」,這就是大乘。若是小乘就是,我知道苦,知道苦的源頭,我要趕緊滅除煩惱,我要趕緊修行。同一場的聽法,卻是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發心就只是這樣而已,有的人發心是無量無邊,所以這權實不可思議。同樣這樣的法,不同的感受。
 
  「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其實諸法真理無形無體,法要從哪裡說起呢?這麼多的法,小根機的人,你向他說大法,他聽不懂。小法,大根機的人接受到,就如一實大法一樣,能接受、能體悟,這是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來就有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平時若有在擦,這個本性大圓鏡智,這大圓的鏡自然就是這樣的清淨,稍微擦一下,他就現出很清淨,境界分明。若是這面鏡子已經重重疊疊骯髒很多,你就要用很多功夫去擦。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真如本性,塵點劫以來我們若都有在聽法,有在用功,自然我們因緣會合時一點就通,這道理就是這樣而已。若是「非言」,真的是非言,法要如何說呢?這麼多,如何能對機?道理豈是用聲說的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是說只是一直聽法,聽法,若不肯去接受,懈怠還是繼續懈怠,自私還是繼續在自私,無明煩惱繼續無明煩惱,你經聽多少又有什麼奈何呢?所以「非言」啊!說再多法也是這樣。
 
  「而言」。但是法若都不說,怎麼叫做弘法呢?不知道的人,過去還不曾接受過佛法,因緣還沒到,對這樣的人,佛法要流傳,要綿綿長長流傳下去,所以佛法一定要說,一定要講。所以本是非言,卻是為了佛法要流傳,所以不得不說。有的人要很認真在聽、在接受,接受有用,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樣,所以就要說,不是只為了那些懈怠的人,你不聽,我就不說,不是這樣。所以,對懈怠的人,有說與沒說差不多,但是對精進的人就是要說,因為他聽,他就能增加他的智慧,增加他的常識。這就是要去體會、去了解。
 
  所以「非念而念」。其實,到底法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入你的心?要放在哪裡?法你聽了這麼多,你聽進去了,到底放在哪裡?法要從哪裡拿出來呢?道理本來就是無形無蹤,不必放在哪裡,原來本來就有。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起,真如本性就是佛性。從佛宅中來,人人本來就有一佛宅,但是要放在哪裡呢?有心的人還是歸入佛宅中,所以「非念而念」,原來道理永存。聽進去之後,就是在我們身體力行中,從菩提中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回歸到佛宅,走入菩提道,這是我們的心念,心中念念是真諦實法,行中步步是菩提路,是一乘道,這就是「非念而念」,還是將無形中的法,成為了用愛鋪路。眾生人人能夠走過來,這不就是我們要多用功、多用心嗎?
 
  有了法,我們才能隨順世間,「順世間投其好樂」。佛陀來人間,塵點劫以來,無不都是順世間,隨順世間,順著世間投其好樂,眾生他的的興趣,他到底是興趣什麼法呢?是小乘法?是羊車嗎?好樂羊車?或者是緣覺,好樂鹿車?是不是這樣呢?這是小乘。但是佛陀還是同樣不厭其煩,累生世以來隨順眾生,眾生的心地總是需要布善種子,看你心地的大小,大片的土地就要撒很多的種子下去,小片的土地,那就是少量的種子。所以要隨順眾生的好樂,有的人喜歡聽法,有的人喜歡身體力行,能聽、能走,那就是最好,福慧雙俱。我們若是沒隨順眾,法,這個法,只是一直想說大乘法,一直說:「你一定要身體力行。」他就走不了,你還叫他一直走。
 
  <化城喻品>有一群人就說:「我很累了,路還那麼遠,我不想走了。走過來的險道這麼多,再過去還這麼遠,可能險道還是很多,我很累,我不要走了。」導師就要循循善誘:「看,化城在近了,矇矓中看到了,還剩沒多遠,還要再向前走。」這就是要好好隨順眾生的根機,你若是不隨順他,他起煩惱了,必生誹謗。煩惱一生起來,要叫他心再平靜下來,不是簡單的事,起了煩惱,事事不暢通,全都塞住了,明明是法,他也會囤積變成了煩惱,這是眾生的愚迷啊!佛陀就是要好好引導眾生,也教育我們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這一分的心念,希望大家都能入人群中度眾生,不要生起了那一分誹謗的雜念,所以佛陀要很小心,說法教育也是要很謹慎。下面接下來這麼說,前面的文,
 
經文:「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
 
  我們知道,佛陀塵點劫以來要為眾生這樣循循善誘,實在是很不簡單,累生劫以來累積萬德。我們昨天說過了,這就是要長時間來累積,雖然面對著眾生「非言而言,非念而念」,用心隨順世間一切眾生的好樂,擔心眾生萬一起了誹謗去造業,是多麼細心啊!那念心實在是入微,為眾生考慮的實在是很多。所以佛德,佛的萬德就是讓我們能尊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就是這樣很尊重,即從座起,到佛前來,「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應該大家還記得,這樣來「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就是這麼尊重,所以一直從內心去體會佛,「世尊甚奇特」。因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最能體會佛的心意,所以他很恭敬佛,一直思考「世尊甚奇特」。這不是很容易啊!「所為希有」,能夠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一直就是沒有變,這念心就是一心一志,塵點劫來為世間付出。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經文簡釋: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投其好樂,若不隨順,必生誹謗。
   
  這是彌多羅尼子,他很尊重佛,看佛,愈來愈生出那種恭敬的心,了解佛他就是為了要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世間的眾生,各人各人的性不同。出家是真出家,就是很精進,不怕辛苦、很精進,世間有這樣這麼精進的人,為人群付出,不惜自己的辛苦,沒有自己,所以願意這樣一直投入,不斷投入。雖然是在家居士,聽法之後傳法,他認為是本分事。就如昨天,臺中有一群菩薩來,這一大群菩薩就是來表達他們聽法,聞法,要當說法者,要當傳法者。這些人,他們要分享在這過去五十年,到底我們是如何過來?藉這個靜態的展示,他們專程來花蓮,來看靜思堂。靜思堂為了要做五十年回顧,已經布置起來了。這麼遙遠,從臺中一群人來看,希望在臺中也能這樣來布置,看看大家能不能再集思廣益,看能不能用這樣為基礎,且能展示出臺中的特色。花蓮所展示的是一個總法,他們在分會所要展示的是地區性。從這總法中,如何在地區性付出,這些人間菩薩如何發揮他們的良能,如何度眾生?與眾生互動,入人群中?這就是菩薩迢迢而來的原因。
 
  又有從德國來,回來台灣就是要跟我說,他們這次在塞爾維亞,因為敘利亞的難民要經過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政府也受聯合國鼓勵:「你們也要收容一些難民,居住在你們的地方。」因為難民四竄,要何去何從已經不知道。塞爾維亞這個國家本來就是不富裕,他只能開門讓難民這樣經過,卻沒有能力讓人在那裡久住。但是現在聯合國勸誘了,這些人若不讓他們住久一點,讓他們住下來,實在是無處去了。所以這個國家也開始要收納部份難民,但他們很擔心,要如何讓他們住?要如何供應他們的生活?所以向國際間呼籲,我們也是被要求:「國際間,慈濟也在救濟,是不是慈濟能為他們出一點力,幫助那些難民?」
 
  所以這位鐘先生他要回德國之前就來跟我說。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他要回台灣之前,在歐洲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都已經會合,大家準備好了,就是要先去為那些路經該國的難民,提供協助,天氣很寒冷,逃難了那麼久,我們要趕緊去發放,給他們一萬份整套能禦寒,大人、小孩都有,從頭上的帽子,一直到身上穿的防寒的外衣,還有手套,還有鞋子,還有襪子,以及一些營養品。塞爾維亞向慈濟要求:「東西你們不要從外面買,你來塞爾維亞買。」這就是表示:錢不要讓外國賺,來給塞爾維亞。昨天這麼說,我說:「應該啦!塞爾維亞經濟也不好,這樣我們也不用繳納關稅,就決定就地採購,這也是一個好方法。」以後呢?以後這個國家要收容的難民,他們現在已經準備幾個難民營,但裡面空空如也。到底需要什麼?我就跟他說:「你們去的時候,大家會合在那個地方,前後有兩三個星期,多去了解那裡的物資,那裡的需求等等,全都了解,我們再來看如何處理。」這是昨天。
 
  你看,離台灣那麼遠,台商移民到國外,在那裡做生意,也是同樣回歸回台灣,來皈依,來承擔在那個國家布種的人。有多少呢?大家既然都在那裡,就會合起來,不同的國家就這樣會合起來,因為人數不夠多,所以大家會合。有的國家富有,都不曾為眾生付出,他們也很願意,很希望自己也能夠付出,不論多遠,要搭飛機、轉火車、坐巴士,雖然很遠,但他們也希望去當人間菩薩,親手遍布施。因為這樣,所以七、八個國家慈濟人會合的力量要去付出。但是靜思法脈,救濟的方法大家要一致,所以雖然他們在那裡出力,精神理念還是要同一個方向,所以他們回來問。這是在那麼遠的地方,這就是菩薩。
 
  「非念而念」。其實若是各人做各的,力量就會散開,同樣的愛心,力量若不合齊,那就會散開了,要如何能將這募集的一萬份集中呢?總而言之,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能「隨順世間若干種性」。學佛的人,這不同樣的性,我們要會合回來為一佛性。世間有各種不同因緣的苦難,因緣會合,果報現前受苦難,菩薩要去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所以這些菩薩他們就會合起來,去為這些受苦難的人付出,這也是「隨順世間若干種性」。各人的性不同,各人的因緣果報不同,所以「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佛陀就是要這樣,眾生有很多若干不同的生態,佛陀就要用種種方便的法在人間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眾生的苦,苦自於貪著,所以造成了這世間苦。你們想,這些逃難中的眾生,這些難民,不就是因他們所住的地方,依報在那個國家。他依報在那個國家,眾生共業凝聚,因緣會合,就有這樣的人,一念心起。在《梁皇懺》裡,領導的人,「國王一怒天子一怒,伏屍萬里」。就是領導人的一念心起惡,那整個國家就會大亂、戰亂等等,不得安寧,死傷會很多。
 
  眾生也就是在那一念間,因各種不同的因緣。在這種「處處貪著」,眾生就是這樣處處貪著,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起大的貪著,整個國家都亂,國家亂,死傷就慘重。有的就是較小一點,那就會影響社會,貪著的心一起,無明一動,社會就亂。再縮小一點,家庭。這種不同的處所,大,大到國際間;中,中在國家社會間;小,小到家庭,人的心。這就是處處貪著,這就是世間的生態。所以「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世間這麼多種的種性。
 
  所以「善能隨順世間眾生」。法就是要隨順世間的眾生,「有若干等種種之性」。若干,指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每一種不同的性。人間有人性,牛、馬、豬等等其它眾生,有其他眾生的性。總而言之,所有的眾生,蠢動含靈若干種,有多少種、多少種的生命,就有他不同的性,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用心良苦,所以「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諸佛菩薩隨順眾生,不論你是什麼性,他都是隨你的形、隨你的心念為你說法。隨你的形,就是這樣隨眾生五道四生,無不都是這樣現形垂教。他的心量是這麼高,眾生還是這麼的微劣,所以從上而下,諸佛菩薩那種偉大,遍諸虛空的心懷,從天雲雨而降,滋潤眾生的法,同樣這樣來教育,所以「投其好樂」。隨眾生的根機能接受多少,用什麼方法,就這樣來投教,隨眾生的好樂。所以,「若不隨順,必生誹謗」,這剛才也說過了。
 
經文簡釋:
*「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以方便智而為眾生說種種法,眾生不一,種性各別,方便隨根,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如來種種法,拔眾生處處著,眾生之性無處不貪著,佛慈悲故隨病與藥,拔出諸處種種毒根。
 
  所以要「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隨順眾生,諸佛菩薩就要設種種方便知見來為他們說法,所以「眾生不一,種性各別」,叫做隨順,一定要用方便智,方便善巧的智慧,這樣來為眾生說種種法,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的用心。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們昨天就說過了,他已經到菩薩的境界,為了助道場,為了度眾生,同樣降為與小根機的人會合在一起。他本是菩薩,卻這樣隨眾生的根機,在人群中來聽法、說法、傳法,用這樣來「拔出眾生處處貪著」。如來的種種法,就是為了要拔眾生處處貪著,處處著,眾生的性。這就是眾生,每一個地方,不論什麼類形的眾生,都有他的所著。
 
  舍利弗的過去生是一條毒蛇,咬到了人,牠也是很堅持牠的意見。牠雖然被逼:「你若不吸回毒液,國王就沒救,你要吸這個毒液。」「既然咬了,要我再收回來不可能!」寧願鑽到火堆裡,就不願意吸一口。蛇有血清,我們現在都說:「被蛇咬到,你要仔細看那一條蛇是什麼蛇。」因為這血清就是從蛇本身取得。毒蛇咬人,什麼蛇咬的,就要用相同蛇的血清來治療。這是相同的道理。但是舍利弗過去生的過去生,就是那麼執著,不肯就是不肯。看,這就是眾生,不同種類的眾生,就是「拔眾生處處著」。任何一類的眾生都有他的執著,這是眾生的性,不只是人類所有,有生命的都有。
 
  所以「佛慈悲故,隨病與藥」。隨眾生的心病,這個性,他的毛病就是這樣的脾氣,眾生的心性就有這樣的毛病,就要用這樣的法藥來治療,「拔出諸處種種毒根」。眾生的煩惱無明就如一條毒根,要如何將它拔除掉?只要我們心中還有這分雜念,還有這分煩惱,聽法變成了是誹謗,與人互相相處,一點事情解不開,這全都像是毒根拔不起來一樣。
 
*如是著有引拔入空,如若著空引拔入中,著中引拔入於佛慧。
 
  所以,「如是著有」,佛陀就「引拔入空」。不要執著有,其實一切皆空,不要執著。但是到於空法,他也會去執著。「如若著空」,一切既然皆空了,我還要聽什麼法呢?我還要做什麼事呢?這類的人,佛陀要趕快再「引拔入中」,中道。是「空」中還有「有」,但是雖然將他從空引入妙有了,卻又著中。他就這樣著在中:我就是守在中道,我就是只要聽法、說法就好了。「眾生苦,你有這個方法,你要伸手去救他,要靠近眾生。」但是他就是只執著,就是停滯在這裡。若是這樣的人,佛陀就要「引拔入於佛慧」,不要有執著,要入佛的智慧來。
 
*如著於三界火宅,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如著於有餘涅槃,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和眾,克盡誓願力不離眾生,自振作自拔無邊煩惱。
 
  「如著於三界火宅,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這就是佛陀的方法,若是著在三界,說:「我知道在這欲界裡面很苦,所以我要在色界,我要到無色界,修行到這裡。」佛陀就又告訴他:「你只是獨善其身,還在三界內,三界如火宅。」所以有〈譬喻品〉火宅喻,所以「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羊車、鹿車,你獨善其身不對,「如著於有餘涅槃」,就是羊車、鹿車,聲聞、緣覺,這樣「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這三乘法,總是就是要一步一步牽教(指導)他。「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像這樣一步一步牽,一步一步教,要繼續這樣才能和眾。
 
  我們能夠知道煩惱要去除,要去除煩惱,就要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要「入群和眾,克盡誓願力」。要盡我們的心,我們的身心力量,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離眾生。「自振作,自拔無邊煩惱」,「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斷煩惱成佛道,要很堅持。這就是我們修行既發弘誓願,要度眾生,就要斷煩惱。我們斷煩惱的目的就是要成佛道,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怕不起步,起步怕停下來,不怕走不到。所以大家聽法真的要精進,不是只有聽,我們要走在菩提道上,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2/20晨語簡記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2月 20, 2016 9:55 pm

2016/02/20薰法香個人體悟整理
「權實不可思議」。佛法是權、是實,「權」就是方便法,「實」就是真實法。其實兩者是同一,只是生根器不同,說法深淺不同,解讀不同。同樣「四聖諦」,大根器者,自己滅苦修行於道後,還再發心立願,引領大家,讓大家了解道理,也能去除煩惱,修行於道。而小根器的人,「我只要獨善其身修行」就行;同一場的聽法,卻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發心就只在為己,有的人發心是無量無邊,所以這權實不可思議。
「非言」,其實諸法真理無形無體,法要從哪裡說起呢?這真的是很奧妙的,每當看到類似的非、無…等等,就感覺霧煞煞,但今天好像有一些些明白了,原來,只要有心修行,真誠恭敬的信受奉行,下了很多功夫,勇猛精進,身體力行,自然因緣會合時,道理就是這樣,不用多說,一點就通,所以「非言」啊。
「而言」呢?就像新接觸者,連簡單的語彙都聽不明白,或是像「禪宗的公案」,不懂的還是不懂,所以,為了要佛法流傳,不得不說。一直到入門了、解悟了,自然,不用多說,即可會心一笑,在這之前,還得用心想方設法去說、去傳啊!
「非念而念」。道理本來就是無形無蹤,原來本來就有。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佛宅人人本有,但是要放在哪裡呢?所以「非念而念」,將無形中的法,化為有形的行動,讓人能感受到、看到。「非念而念」更是啟動團隊動能,若是各人做各的,力量若不合齊,就會散開,聚集眾心善的念—無形,同一目標,同一方向,而付出,成就大力量、大志業—有形。
「順世間投其好樂」,有的時候,是不能勉強的,常想,主動/被動,當一個主動願意的時候,即使困難重重,仍會排除萬難,達成目標。但是當一個人百般不情願的時候,即使擺在幾步即可到達,還是不想往動一步,所以,隨順根機因緣,投對方好樂,是啟動他有興趣接觸的第一步吧!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人間有人性,牛、馬、豬等等其它眾生,有其他眾生的性。這是多麼大、多麼廣啊,不只是人而已。佛陀用心良苦,所以「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諸佛菩薩那種偉大,遍諸虛空的心懷,從天雲雨而降,滋潤眾生的法隨眾生的根機能接受多少,用什麼方法,就這樣來投教,隨眾生的好樂。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已經到菩薩的境界,為了助道場,為了度眾生,同樣降為與小根機的人會合在一起。隨眾生的根機,在人群中來聽法、說法、傳法,用這樣來「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任何一類的眾生都有他的執著,這是眾生的性。這個性,他的毛病就是習性,脾氣,雜念,煩惱無明,這全都像是毒根拔不起來一樣。
 
如是著有,引拔入空--不要執著有,其實一切皆空,不要執著。
如若著空引拔入中--「空」中還有「有」。
著中引拔入於佛慧--不要有執著,要入佛的智慧來。
 
如著於三界火宅--你只是獨善其身,還在三界內,三界如火宅。
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你獨善其身,只是羊車、鹿車。
如著於有餘涅槃--羊車、鹿車,聲聞、緣覺。
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
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和眾--要一步一步牽教(指導)他,要繼續這樣才能和眾。
去除煩惱,就要立四弘誓願,不離眾生,斷煩惱成佛道,怕不起步,起步怕停下來,不怕走不到。聽法真的要精進,走在菩提道上,要時時多用心!
以此與大家分享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2/20晨語簡記   2016/02/20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2月 21, 2016 5:41 am

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二月二十日星期六)(出差閱讀版)

 

權實不可思議(上人的開示,作成表)


眾生根器

聞佛法

行為反應

發心

為說法

稱為

三乘法

小根器的人

聽到苦、集、滅、道的法

苦,我怕,我要獨善其身修行。



方便法



小乘

大根器的人

苦,我知道,苦,不只是我苦,大家都苦;修行,不只是我一個人修行,要人人共同來修行,滅除了種種的苦難。所以苦、集、滅,要趕緊滅除煩惱,人人都來修行

大,無量無邊

真實法



大乘
 

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其中非言即金剛經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其中而言即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提倡無為、無言,但得道出函谷關時也留下道德經五千言。這即是印證這一段的開示。但是,佛家與道家的差別是,佛家更重視因緣觀,隨緣度眾,觀機逗教。還有佛家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會有一股說法弘法的熱忱在心中。這是佛陀的大願,大因緣,非常重要。

 

順世間投其好樂,這是一個說法的策略,可以達到說法效果,有能避開一些風險。若不隨順,必生誹謗,就是可能的風險。避免自己被誹謗,也避免讓眾生造業,這也是佛陀的智慧。

 

佛陀就是要好好引導眾生,也教育我們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

 

總而言之,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能「隨順世間若干種性」。學佛的人,這不同樣的性,我們要會合回來為一佛性。

各人的性不同,各人的因緣果報不同,所以「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

佛陀用心良苦,所以「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諸佛菩薩隨順眾生,不論你是什麼性,他都是隨你的形、隨你的心念為你說法。

 

隨順眾生,諸佛菩薩就要設種種方便知見來為他們說法,所以「眾生不一,種性各別」,叫做隨順,一定要用方便智,方便善巧的智慧,這樣來為眾生說種種法,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的用心。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如是著有引拔入空,如若著空引拔入中,著中引拔入於佛慧。

如著於三界火宅,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如著於有餘涅槃,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和眾,克盡誓願力不離眾生,自振作自拔無邊煩惱。

這三乘法,總是就是要一步一步牽教(指導)他。「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像這樣一步一步牽,一步一步教,要繼續這樣才能和眾。

 

佛陀將度眾的策略、方法、步驟交代的很清楚。對眾生的根器、問題、想法也很清楚。所以,一步一步引導。「如是著有引拔入空,如若著空引拔入中,著中引拔入於佛慧。」這些方法、概念、步驟、智慧都要入心入行。

 

 

 

權實不可思議,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
順世間投其好樂,若不隨順,必生誹謗。

 
 
聽了,了解嗎?「權實不可思議」。佛法是權、是實,「權」就是方便法,「實」就是真實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到底是說方便教,或者是真實法呢?不可思議啊!因為眾生需要,因為眾生根機差别很多。小根小器無法接受真實法,無法體會大乘法,佛陀的慈悲,不得不設權教方便。所以權,必定要付出,佛陀就是要這樣施教,將真實法,為小根器的人設小教方便法。「實」,那就是對大根機、大根器的人,向他說真實法,體會了,了解了,人生苦啊,苦,了解是來自於過去的因緣果報,了解人生的苦難不是我苦而已,很多很多人都是苦,生生世世無不都是父母兄弟姐妹,他的苦、我的苦。我們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看到這一大堆白骨,佛陀為什麼在那裡膜拜呢?佛陀就開始向阿難說:「這堆白骨,是與我累生累世以來互為父母啊!」這就是表示人與人之間,既然世間是苦,人人是苦,累生世在都在苦難中,聽到「苦」、「集」這個道理,不只是為自己,他就知道應該知道要減除苦難,要滅除苦難,我要用功,自己去除煩惱,我還要再讓大家了解道理,也能去除煩惱,修行於道。
 
 
這就是大根機的人,同樣聽到苦、集、滅、道的法,小根器的人,「苦,我怕,我要獨善其身修行」;大根器的人聽了,「苦,我知道,苦,不只是我苦,大家都苦;修行,不只是我一個人修行,要人人共同來修行,滅除了種種的苦難。所以苦、集、滅,要趕緊滅除煩惱,人人都來修行」,這就是大乘。若是小乘就是,我知道苦,知道苦的源頭,我要趕緊滅除煩惱,我要趕緊修行。同一場的聽法,卻是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發心就只是這樣而已,有的人發心是無量無邊,所以這權實不可思議。同樣這樣的法,不同的感受。
 
 
「非言非念亦而言而念」,其實諸法真理無形無體,法要從哪裡說起呢?這麼多的法,小根機的人,你向他說大法,他聽不懂。小法,大根機的人接受到,就如一實大法一樣,能接受、能體悟,這是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來就有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平時若有在擦,這個本性大圓鏡智,這大圓的鏡自然就是這樣的清淨,稍微擦一下,他就現出很清淨,境界分明。若是這面鏡子已經重重疊疊骯髒很多,你就要用很多功夫去擦。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真如本性,塵點劫以來我們若都有在聽法,有在用功,自然我們因緣會合時一點就通,這道理就是這樣而已。若是「非言」,真的是非言,法要如何說呢?這麼多,如何能對機?道理豈是用聲說的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是說只是一直聽法,聽法,若不肯去接受,懈怠還是繼續懈怠,自私還是繼續在自私,無明煩惱繼續無明煩惱,你經聽多少又有什麼奈何呢?所以「非言」啊!說再多法也是這樣。
 
 
「而言」。但是法若都不說,怎麼叫做弘法呢?不知道的人,過去還不曾接受過佛法,因緣還沒到,對這樣的人,佛法要流傳,要綿綿長長流傳下去,所以佛法一定要說,一定要講。所以本是非言,卻是為了佛法要流傳,所以不得不說。有的人要很認真在聽、在接受,接受有用,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樣,所以就要說,不是只為了那些懈怠的人,你不聽,我就不說,不是這樣。所以,對懈怠的人,有說與沒說差不多,但是對精進的人就是要說,因為他聽,他就能增加他的智慧,增加他的常識。這就是要去體會、去了解。
 
 
所以「非念而念」。其實,到底法說了這麼多,有沒有入你的心?要放在哪裡?法你聽了這麼多,你聽進去了,到底放在哪裡?法要從哪裡拿出來呢?道理本來就是無形無蹤,不必放在哪裡,原來本來就有。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起,真如本性就是佛性。從佛宅中來,人人本來就有一佛宅,但是要放在哪裡呢?有心的人還是歸入佛宅中,所以「非念而念」,原來道理永存。聽進去之後,就是在我們身體力行中,從菩提中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回歸到佛宅,走入菩提道,這是我們的心念,心中念念是真諦實法,行中步步是菩提路,是一乘道,這就是「非念而念」,還是將無形中的法,成為了用愛鋪路。眾生人人能夠走過來,這不就是我們要多用功、多用心嗎?
 
 
有了法,我們才能隨順世間,「順世間投其好樂」。佛陀來人間,塵點劫以來,無不都是順世間,隨順世間,順著世間投其好樂,眾生他的的興趣,他到底是興趣什麼法呢?是小乘法?是羊車嗎?好樂羊車?或者是緣覺,好樂鹿車?是不是這樣呢?這是小乘。但是佛陀還是同樣不厭其煩,累生世以來隨順眾生,眾生的心地總是需要布善種子,看你心地的大小,大片的土地就要撒很多的種子下去,小片的土地,那就是少量的種子。所以要隨順眾生的好樂,有的人喜歡聽法,有的人喜歡身體力行,能聽、能走,那就是最好,福慧雙俱。我們若是沒隨順眾,法,這個法,只是一直想說大乘法,一直說:「你一定要身體力行。」他就走不了,你還叫他一直走。
 
  <
化城喻品>有一群人就說:「我很累了,路還那麼遠,我不想走了。走過來的險道這麼多,再過去還這麼遠,可能險道還是很多,我很累,我不要走了。」導師就要循循善誘:「看,化城在近了,矇矓中看到了,還剩沒多遠,還要再向前走。」這就是要好好隨順眾生的根機,你若是不隨順他,他起煩惱了,必生誹謗。煩惱一生起來,要叫他心再平靜下來,不是簡單的事,起了煩惱,事事不暢通,全都塞住了,明明是法,他也會囤積變成了煩惱,這是眾生的愚迷啊!佛陀就是要好好引導眾生,也教育我們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這一分的心念,希望大家都能入人群中度眾生,不要生起了那一分誹謗的雜念,所以佛陀要很小心,說法教育也是要很謹慎。下面接下來這麼說,前面的文,
 
經文:「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
 
 
我們知道,佛陀塵點劫以來要為眾生這樣循循善誘,實在是很不簡單,累生劫以來累積萬德。我們昨天說過了,這就是要長時間來累積,雖然面對著眾生「非言而言,非念而念」,用心隨順世間一切眾生的好樂,擔心眾生萬一起了誹謗去造業,是多麼細心啊!那念心實在是入微,為眾生考慮的實在是很多。所以佛德,佛的萬德就是讓我們能尊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就是這樣很尊重,即從座起,到佛前來,「頭面禮足,卻住一面」。應該大家還記得,這樣來「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就是這麼尊重,所以一直從內心去體會佛,「世尊甚奇特」。因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最能體會佛的心意,所以他很恭敬佛,一直思考「世尊甚奇特」。這不是很容易啊!「所為希有」,能夠這樣這麼長久的時間一直就是沒有變,這念心就是一心一志,塵點劫來為世間付出。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經文簡釋: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投其好樂,若不隨順,必生誹謗。
   
 
這是彌多羅尼子,他很尊重佛,看佛,愈來愈生出那種恭敬的心,了解佛他就是為了要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世間的眾生,各人各人的性不同。出家是真出家,就是很精進,不怕辛苦、很精進,世間有這樣這麼精進的人,為人群付出,不惜自己的辛苦,沒有自己,所以願意這樣一直投入,不斷投入。雖然是在家居士,聽法之後傳法,他認為是本分事。就如昨天,臺中有一群菩薩來,這一大群菩薩就是來表達他們聽法,聞法,要當說法者,要當傳法者。這些人,他們要分享在這過去五十年,到底我們是如何過來?藉這個靜態的展示,他們專程來花蓮,來看靜思堂。靜思堂為了要做五十年回顧,已經布置起來了。這麼遙遠,從臺中一群人來看,希望在臺中也能這樣來布置,看看大家能不能再集思廣益,看能不能用這樣為基礎,且能展示出臺中的特色。花蓮所展示的是一個總法,他們在分會所要展示的是地區性。從這總法中,如何在地區性付出,這些人間菩薩如何發揮他們的良能,如何度眾生?與眾生互動,入人群中?這就是菩薩迢迢而來的原因。
 
 
又有從德國來,回來台灣就是要跟我說,他們這次在塞爾維亞,因為敘利亞的難民要經過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政府也受聯合國鼓勵:「你們也要收容一些難民,居住在你們的地方。」因為難民四竄,要何去何從已經不知道。塞爾維亞這個國家本來就是不富裕,他只能開門讓難民這樣經過,卻沒有能力讓人在那裡久住。但是現在聯合國勸誘了,這些人若不讓他們住久一點,讓他們住下來,實在是無處去了。所以這個國家也開始要收納部份難民,但他們很擔心,要如何讓他們住?要如何供應他們的生活?所以向國際間呼籲,我們也是被要求:「國際間,慈濟也在救濟,是不是慈濟能為他們出一點力,幫助那些難民?」
 
 
所以這位鐘先生他要回德國之前就來跟我說。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他要回台灣之前,在歐洲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都已經會合,大家準備好了,就是要先去為那些路經該國的難民,提供協助,天氣很寒冷,逃難了那麼久,我們要趕緊去發放,給他們一萬份整套能禦寒,大人、小孩都有,從頭上的帽子,一直到身上穿的防寒的外衣,還有手套,還有鞋子,還有襪子,以及一些營養品。塞爾維亞向慈濟要求:「東西你們不要從外面買,你來塞爾維亞買。」這就是表示:錢不要讓外國賺,來給塞爾維亞。昨天這麼說,我說:「應該啦!塞爾維亞經濟也不好,這樣我們也不用繳納關稅,就決定就地採購,這也是一個好方法。」以後呢?以後這個國家要收容的難民,他們現在已經準備幾個難民營,但裡面空空如也。到底需要什麼?我就跟他說:「你們去的時候,大家會合在那個地方,前後有兩三個星期,多去了解那裡的物資,那裡的需求等等,全都了解,我們再來看如何處理。」這是昨天。
 
 
你看,離台灣那麼遠,台商移民到國外,在那裡做生意,也是同樣回歸回台灣,來皈依,來承擔在那個國家布種的人。有多少呢?大家既然都在那裡,就會合起來,不同的國家就這樣會合起來,因為人數不夠多,所以大家會合。有的國家富有,都不曾為眾生付出,他們也很願意,很希望自己也能夠付出,不論多遠,要搭飛機、轉火車、坐巴士,雖然很遠,但他們也希望去當人間菩薩,親手遍布施。因為這樣,所以七、八個國家慈濟人會合的力量要去付出。但是靜思法脈,救濟的方法大家要一致,所以雖然他們在那裡出力,精神理念還是要同一個方向,所以他們回來問。這是在那麼遠的地方,這就是菩薩。
 
 
「非念而念」。其實若是各人做各的,力量就會散開,同樣的愛心,力量若不合齊,那就會散開了,要如何能將這募集的一萬份集中呢?總而言之,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如何能「隨順世間若干種性」。學佛的人,這不同樣的性,我們要會合回來為一佛性。世間有各種不同因緣的苦難,因緣會合,果報現前受苦難,菩薩要去苦眾生之苦,痛眾生之痛,所以這些菩薩他們就會合起來,去為這些受苦難的人付出,這也是「隨順世間若干種性」。各人的性不同,各人的因緣果報不同,所以「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佛陀就是要這樣,眾生有很多若干不同的生態,佛陀就要用種種方便的法在人間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眾生的苦,苦自於貪著,所以造成了這世間苦。你們想,這些逃難中的眾生,這些難民,不就是因他們所住的地方,依報在那個國家。他依報在那個國家,眾生共業凝聚,因緣會合,就有這樣的人,一念心起。在《梁皇懺》裡,領導的人,「國王一怒天子一怒,伏屍萬里」。就是領導人的一念心起惡,那整個國家就會大亂、戰亂等等,不得安寧,死傷會很多。
 
 
眾生也就是在那一念間,因各種不同的因緣。在這種「處處貪著」,眾生就是這樣處處貪著,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起大的貪著,整個國家都亂,國家亂,死傷就慘重。有的就是較小一點,那就會影響社會,貪著的心一起,無明一動,社會就亂。再縮小一點,家庭。這種不同的處所,大,大到國際間;中,中在國家社會間;小,小到家庭,人的心。這就是處處貪著,這就是世間的生態。所以「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世間這麼多種的種性。
 
 
所以「善能隨順世間眾生」。法就是要隨順世間的眾生,「有若干等種種之性」。若干,指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每一種不同的性。人間有人性,牛、馬、豬等等其它眾生,有其他眾生的性。總而言之,所有的眾生,蠢動含靈若干種,有多少種、多少種的生命,就有他不同的性,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用心良苦,所以「佛菩薩隨順世間眾生,若干種性之類而現形垂教」。諸佛菩薩隨順眾生,不論你是什麼性,他都是隨你的形、隨你的心念為你說法。隨你的形,就是這樣隨眾生五道四生,無不都是這樣現形垂教。他的心量是這麼高,眾生還是這麼的微劣,所以從上而下,諸佛菩薩那種偉大,遍諸虛空的心懷,從天雲雨而降,滋潤眾生的法,同樣這樣來教育,所以「投其好樂」。隨眾生的根機能接受多少,用什麼方法,就這樣來投教,隨眾生的好樂。所以,「若不隨順,必生誹謗」,這剛才也說過了。
 
經文簡釋:
「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以方便智而為眾生說種種法,眾生不一,種性各別,方便隨根,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如來種種法,拔眾生處處著,眾生之性無處不貪著,佛慈悲故隨病與藥,拔出諸處種種毒根。
 
 
所以要「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隨順眾生,諸佛菩薩就要設種種方便知見來為他們說法,所以「眾生不一,種性各別」,叫做隨順,一定要用方便智,方便善巧的智慧,這樣來為眾生說種種法,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的用心。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們昨天就說過了,他已經到菩薩的境界,為了助道場,為了度眾生,同樣降為與小根機的人會合在一起。他本是菩薩,卻這樣隨眾生的根機,在人群中來聽法、說法、傳法,用這樣來「拔出眾生處處貪著」。如來的種種法,就是為了要拔眾生處處貪著,處處著,眾生的性。這就是眾生,每一個地方,不論什麼類形的眾生,都有他的所著。
 
 
舍利弗的過去生是一條毒蛇,咬到了人,牠也是很堅持牠的意見。牠雖然被逼:「你若不吸回毒液,國王就沒救,你要吸這個毒液。」「既然咬了,要我再收回來不可能!」寧願鑽到火堆裡,就不願意吸一口。蛇有血清,我們現在都說:「被蛇咬到,你要仔細看那一條蛇是什麼蛇。」因為這血清就是從蛇本身取得。毒蛇咬人,什麼蛇咬的,就要用相同蛇的血清來治療。這是相同的道理。但是舍利弗過去生的過去生,就是那麼執著,不肯就是不肯。看,這就是眾生,不同種類的眾生,就是「拔眾生處處著」。任何一類的眾生都有他的執著,這是眾生的性,不只是人類所有,有生命的都有。
 
 
所以「佛慈悲故,隨病與藥」。隨眾生的心病,這個性,他的毛病就是這樣的脾氣,眾生的心性就有這樣的毛病,就要用這樣的法藥來治療,「拔出諸處種種毒根」。眾生的煩惱無明就如一條毒根,要如何將它拔除掉?只要我們心中還有這分雜念,還有這分煩惱,聽法變成了是誹謗,與人互相相處,一點事情解不開,這全都像是毒根拔不起來一樣。
 
如是著有引拔入空,如若著空引拔入中,著中引拔入於佛慧。
 
 
所以,「如是著有」,佛陀就「引拔入空」。不要執著有,其實一切皆空,不要執著。但是到於空法,他也會去執著。「如若著空」,一切既然皆空了,我還要聽什麼法呢?我還要做什麼事呢?這類的人,佛陀要趕快再「引拔入中」,中道。是「空」中還有「有」,但是雖然將他從空引入妙有了,卻又著中。他就這樣著在中:我就是守在中道,我就是只要聽法、說法就好了。「眾生苦,你有這個方法,你要伸手去救他,要靠近眾生。」但是他就是只執著,就是停滯在這裡。若是這樣的人,佛陀就要「引拔入於佛慧」,不要有執著,要入佛的智慧來。
 
如著於三界火宅,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如著於有餘涅槃,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和眾,克盡誓願力不離眾生,自振作自拔無邊煩惱。
 
 
如著於三界火宅,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這就是佛陀的方法,若是著在三界,說:「我知道在這欲界裡面很苦,所以我要在色界,我要到無色界,修行到這裡。」佛陀就又告訴他:「你只是獨善其身,還在三界內,三界如火宅。」所以有〈譬喻品〉火宅喻,所以「則以小乘方便而濟度之」。羊車、鹿車,你獨善其身不對,「如著於有餘涅槃」,就是羊車、鹿車,聲聞、緣覺,這樣「則以如來知見而拔度之」。這三乘法,總是就是要一步一步牽教(指導)他。「繼之而後,始可入群」。像這樣一步一步牽,一步一步教,要繼續這樣才能和眾。
 
 
我們能夠知道煩惱要去除,要去除煩惱,就要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要「入群和眾,克盡誓願力」。要盡我們的心,我們的身心力量,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離眾生。「自振作,自拔無邊煩惱」,「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斷煩惱成佛道,要很堅持。這就是我們修行既發弘誓願,要度眾生,就要斷煩惱。我們斷煩惱的目的就是要成佛道,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怕不起步,起步怕停下來,不怕走不到。所以大家聽法真的要精進,不是只有聽,我們要走在菩提道上,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2/2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