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深心本願大乘,而今顯跡聲聞,
本願弘誓成佛,上求法下度化,
隱大顯小同修,深心故明三世,
助宣佛化本願,故即得與授記。
「深心本願大乘,而今顯跡聲聞」。也是在說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因為這一品是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在眾會中表達出那一分虔誠且求法心切。富樓那彌多尼子出家修行,在僧團中,他是最能體貼佛心懷的一位弟子,他了解佛法,他體會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世因緣,就是為了要布達成佛的境界,要讓大家了解人人本具佛性,讓人人能深入天體宇宙之間,天地萬物的變化,這是佛法的本願。人間苦難偏多,人間眾生無明覆蓋,佛陀的心願就是要如何去除眾生的無明,能夠入佛智慧,體會這一切的道理,這是佛陀的心願,成佛弘法。但是單獨,實在是力量渺小,人少,如何去布教?時間要很長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發這個心願,幫助佛陀布教,將佛的教法,到處去宣布佛陀的道理,去宣布之後,趕緊就回到佛陀的身邊,再來了解佛陀再說的法,了解了,他又是四方遊行,再去布達。所以無不都是上求下化,把握時間向佛求法,不浪費時間,入人群中布達佛所說的法。
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最能體佛心意本懷,那是因為他深心本願就是在大乘,但是為了幫助佛,所以他「而今顯跡聲聞」,他就現出了與大家的生活一樣,在比丘中,聲聞、緣覺中這樣生活,「跡」就是生態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形態,他樣樣都了解,佛陀所說的教法,無不已經深入他的心,但就是要和大家同修。「四攝法」大家記得,同事度,現這樣的身形,除了比丘群中,還有芸芸眾生,所以他還是以比丘的形態在人群中生活,所以他「本願弘誓成佛」。他原來就是發大心、立大願,他「上求法下度化」,一方面趕緊求佛的教法,把握時間,趕緊將這個教法出去布教。所以他「隱大顯小同修,深心故明三世」。他隱他的大乘法,他明明都了解了,還是隱覆著,現出與大家一樣,「大家還不了解,還沒發心,我也是這樣。」這種隱大顯小,無非就是要與大家共同來修。在比丘群中,哪個人不對,他能與他分享,「佛說的法,這樣這樣才對,你這麼做不對了。」這是在比丘群中,他隱大顯小同修的用意。
要知道,在佛教團中,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投入僧團算是很資深,他是在佛陀鹿野苑說法那個時代,開始他就出家了,除了五比丘是佛陀第一批的弟子,接下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開始已經入僧團來了。他一投入就是體會佛法,發這麼大的心,看到僧團慢慢地人增加了,佛陀到處弘法,他也是隨著佛陀這樣開始。佛對什麼樣的根機說法,他也在身邊,了解原來是這樣。大家聞一知一,他是聞一知十,他能了解、體會佛的心意,所以他吸收的佛法是比別人更豐富,因為他聞一知十。僧團的人一年一年愈來愈增加了,僧團一擴大增加,就出現了兩種的偏差。這兩種,一種就是有的人穿上了僧服,當佛的弟子,但實際上所作所為都違背佛的教育。所以,這在佛陀的時代就已經有了,這實在是很無奈啊!有的人是生活過不去,有的人是受一時的衝動,就這樣來修行;但是,雖然修行,著上了僧衣,披著袈裟,但是他的行為完全都違背佛的教誡。這樣的人雖然勸別人布施,自己也是貪愛,自己也很貪,私蓄金錢。叫人家布施,施主布施給他的錢,他就自己隱藏起來。這就是一種變相修行,沒有修行人的規則,這就是修行不當,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常常在批評的。
「既然修行,著了袈裟,你應該要守戒,要如規矩,在僧團中的生活。既然你已經捨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了,就不應該再貪著人間五欲,私藏己利,不應該有。」他,他就是這樣會糾正人。「顯小同修」,在同修間他能去勸導人:「錯誤的要改過,不如規矩的也要糾正過來。」這就是他富樓那,他勇敢,能調整生活中,佛陀僧團弟子中生活方向偏差,他有這一分勇氣。「既然出家,就要勤精進,不能放逸。」這就是富樓那,他常常向僧團中這樣說:「出家人要為佛教爭光,佛陀難得出現在人間,既出現在人間,就是以這個僧團,在人間來看,這是一個宗教的教育團體,宗教的教育團體所受教的規矩是這樣,這就是在教育社會人群。」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對同修者的建議。不要只是以各人的享受、各人的利益、各人隨心所欲等等這樣過著這種僧團的生活,污敗了僧團的精神生態。
唯有富樓那他敢向僧團這樣說教,這是富樓那很了不起,「隱大顯小同修」,與大家同修,同時教育。佛陀對富樓那是非常的感動,也是很感恩,能夠了解他的心懷,能到處布教,能在僧團裡當典範,佛陀常常都這樣在稱讚他。所以富樓那其實已經是深心,他對佛法了解很多,所以他「深心故明三世」。明三世,能了解過去、現在、未來,這宿命通,過去、現在、未來全都了解。這是富樓那在僧團中的特色。尤其佛陀最欣賞他的地方,那就是將佛陀的精神、教法不偏差,到處去弘法,弘法完了就馬上歸來,接受佛陀的教化。這「助宣佛化本願」,這個願就是勇猛直前沒有退縮,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最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故即得與授記」。過去舍利弗受記時他不在場,四大弟子得記時他也不在場,因為他到處弘法,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對他的讚歎。應該在這一品〈五百弟子受記品〉,應該就是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開始,要來帶領大家能得佛授記,不是只為自己,或者是為少數,是為很多人要來得佛授記,請佛授記。前面的經文,我們讀過了,
經文:「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雖然前兩次還未得到受記,現在開始他表達他們的心意。「我等」,那就是富樓那說:「我與大家於佛功德實在是還無法了解很多。」這就是他隱大顯小,將他對佛的了解隱下來。他說:「我們大家,大家包括我,對佛的功德言不能宣。」佛的功德這麼的浩大,塵點劫以來,從〈化城喻品〉了解,一直到現在大家應該相信,佛陀在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為眾生一大事,要來開示眾生佛之知見,這是累生世這樣累積起來的功德,言不能宣。
但是「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我們大家無法了解佛的功德,不過唯有佛能了解我們大家。各人發心立願,佛的弟子中這麼多,雖然有執持小根小教的人,卻也有不少人深心所願,發大願等著要成佛的人,相信佛陀應該知道了。」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了解佛,他自己隱大顯小,與同修者來表達我們還無法了解佛陀的心意,但是佛陀了解我們的心願。這代表大家來說話,這是同修。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能,也會糾正大家,也能帶大家來向佛要求授記,這就是他的德,他的心量大,他能教人,也能疼惜人,這就是富樓那的特色。下面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
經文簡釋:
「爾時、佛告諸比丘」;佛陀心重語長,為在會諸比丘眾,語重心長提醒大眾同修敬意。
佛陀在這個時候開始要表白佛陀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了解的心意,雖然了解很多人了,但是他特別提起了解富樓那的心意,這「心重語長」,佛陀開始向大家這樣說,向諸比丘,在會所有的比丘,佛陀開始要說了。語重心長來提醒大家,同修的人要懂得向彌多羅尼子起恭敬心。因為彌多羅尼子他是一位隱大顯小,與大家同修行的人,大家不要因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常常向大家糾正,心有所懷怨,或者是不滿,大家應該要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與大家同修,要起尊敬。這是佛陀特別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話,所以語重心長,提醒在僧團中同修行的人要懂得敬重。
經文簡釋:「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汝等比丘見滿慈子否?因富樓那常時在外,助宣佛化,引眾皈佛,故佛問眾。
「汝等」見否,有二意:
一見、其外顯跡為小根小乘否?
二見、其本願功德內秘菩薩行否?
所以說,「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大家有看到嗎?大家能了解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就是在外不斷助宣佛化,他的身,雖然有時候不在僧團裡,他不是散漫的心在外面漂遊,不是。他是有目標的向人間代替佛為正法播送,去布教,將這法送到眾生的面前,向眾生人人說法,這是幫助佛在人間,要向所有的人宣告人人本具佛性,要向人人糾正過去的無明錯誤,趕快要轉,反省回轉過來,去超凡能夠回轉入聖,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斷在外面布教,要讓大家知道自己,人人本具佛性。
要讓大家知道,藉這個因緣要守法、守規矩。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外面說法,看到發心立願要修行的人,他也會引導帶回來佛的僧團中受教,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外面,不是散亂心出去在外面,是在外面度眾生,所以這要讓大家知道,佛陀就特別叫:「比丘啊!」說:「你們可有看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你們了解他嗎?你們看到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是看到他,是小乘聲聞,小根小教嗎?或者是看到他在助宣佛化,引眾歸佛,入佛門來,能夠更了解佛的教法,你們看到的富樓那是不是這樣呢?」
你看到他的外表嗎?外表就是小根小乘,與比丘群中都一樣,沒有異樣。或者是對富樓那,你們有了解他嗎?他的本願功德內祕菩薩行,不知你們能否了解?雖然他在外面這樣遊走,這是他的心願。從聽進來、理解了,趕快去向大家分享,去布教,去引領眾生入僧團修行;或者是在家的人,去教育他們生活,人生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生活在人間,這就是富樓那的心願。
*眾人但見顯跡為聲聞人,不知本是菩薩,故問大眾是否見其深心本願,立弘誓度化眾生。
所以「眾人但見顯跡為聲聞人,而不知本是菩薩」。大家所看到的,只是看到他是一個出家的形態,守在這樣聲聞中。其實大家不了解他,他本來就已經在行菩薩道,本就是菩薩,倒駕慈航再來人間,生生世世入群處眾,隱大顯小,這樣方便度眾生,大家應該要了解,他本是菩薩。因為這樣,佛陀就故意來問比丘:「你們有看到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了解他嗎?」這就是表示有看到嗎?意思就是說:「了解他嗎?你們只是看他的表面,你難道不了解他的內心?他的實質?」所以問大眾是不是有看到他的深心本願呢?他的深心本願就是「立弘誓度化眾生」,這就是富樓那的心願。就是菩薩來人間現這樣的相,修行來度引眾生。
經文簡釋: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十大弟子唯富樓那說法第一。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釋迦佛就說:「我常常讚歎他,讚歎富樓那彌陀羅尼子,他是在我的弟子中,說法最為第一。」雖然佛的僧團中大家認為有十大弟子,有時若想到佛的弟子是這麼多,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若常讀經,這數字常顯現出來,何況還有散布在其他的地方出家修行,散布在不同的地方,那麼多,只是能夠讓人所知是十大弟子,在每一部經都有千二百五十人俱,光說這些常隨眾的數目,其中只有十位能常常現出來讓大家了解佛法是這樣的十大弟子。這十大弟子中,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是說法第一,他能修行,他能守規矩,守規戒,又是精進,身體力行,上求下化,又不惜辛苦,到處去布教,到處接引眾生歸入佛的僧團來,這就是十大弟子中,佛陀非常讚歎的,所以他說,「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將佛陀的教法布達給大家了解,錯誤的,他能馬上糾正,所奾以富樓那稱為說法第一。
*「常稱」:四十年處處稱歎,不獨今日始。
「常稱」,就是「四十年處處稱歎,不獨今日始」。佛陀在這四十多年來,因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很資深,在鹿野苑就開始跟隨佛修行了,所以說四十多年來,佛陀在哪裡講法,就在哪裡稱歎他,稱歎彌多羅尼子。不是今天才開始,是彌多羅尼子四十多年來,聽法就是這樣聽進去,了解很多,又能再向別人講解,所以佛陀時時都讚歎他所講解的沒有錯謬,正確,又沒有錯謬。這一段就是「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這是佛陀時時都讚歎他,他的優點,這不是今天才稱讚,是四十多年來都是這樣在稱讚他。可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修行的過程就是讓佛沒有操心過,而且讓佛是最貼心而讚歎的弟子,這實在是我們要學的地方。非常的精進,上求下化,這是佛陀很歡喜,在經典中我們就體會得到。
*以辯才說法,雄辭麗句,能令迷者得悟,疑者生信,意見者風靡,矯抗者唯諾,故云說法第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是「以辯才說法,雄辭麗句」。「雄辭」,就是振振有詞在說話,聲音宏亮,所說的法都是很正確,讓人人都受用,每一句話都說得很美,讓人聽了很舒服,這叫做「雄辭麗句」。 「能令迷者得悟,疑者生信,異見者風靡」,意思就是說,在迷茫中的眾生,聽到他振振有詞也會覺醒過來,這就是「迷者得悟」。「疑者生信」,對佛法有疑問,他能用很柔軟的語言,很實在應用的法,這樣來與這些有疑問的人辯論,能讓有疑的人生信心。
「異見者風靡」,就是有異見的人,會毀謗佛法的人,對這些人,他也能夠說服他,反毀謗成為讚歎,將這聲音從毀謗成為讚歎,普遍讓人人都能夠接受領解。再來,「矯抗者唯諾」。這樣很驕慢,很抗拒的人,他也可以心服口服。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將佛法的了解,用他的言辭,不斷來說服、譬喻等等,很歡喜,甘願一而再,再而三,樂說辯才無礙,這樣來度化眾生,所以叫做「說法第一」,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長處。
經文簡釋: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我亦常歎其人所植種種智慧神通功德。顯本地福慧,萬行法門,故云種種功德。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也常常讚歎,他不是只會說法而已,他又是具足了種種的功德,累積很多,待人接物、做事等等,從身與心都是如儀如法,身心如規戒,生活中就是很如法,所以值得佛的讚歎。所以「我亦常歎其人所植種種智慧神通功德」,他不只是種種智慧,神通功德,六神通力。六神通大家知道了,尤其是「三明六通」全都了解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都叫做「六通」。他心明、宿命明、漏盡明,這叫做三明,所以,「三明六通」,他全都了解。這種修行的功德,用功入心,從內心的用功,對外人事的圓滿,這叫做功德。所以「顯本地福慧,萬行法門,故云種種功德」。他的本地心靈的風光,法入心,行在外修行,修行的形態表達出了他內心的用功,所以「顯本地福慧」。本地就是他的心地,真如本性所發揮出來,修福修慧。「萬行法門」,他應萬法,應變如何能隨眾生根機而化度,這就是佛陀所讚歎他種種功德,所以就是種種功德,他的功德很多,說不完。
各位,學佛我們就是要這樣學,我們要用我們深心本願,這個願已經很深種在我們的心,根很堅固。既然要學佛,我們就要成佛,要有成佛的心。而學佛成佛,中間的菩薩道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一直說過,入人群度眾生,你要與人群要結好緣,不是結怨,要去入人群結好緣,要消除眾生的煩惱無明,不是我們自己增加無明,再來污染了眾生的看法。僧團要能夠度眾生,就是要僧團和氣,「六和敬」,修行要真修行,讓人看不起的僧人,就是讓人看不起的僧團,所以我們要護佛法,擁護佛法,就要興盛僧團,這就是三寶在人間。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