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2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藉利他之願行,
嚴淨自己佛土,
若不與眾結緣,
菩薩無機可度,
成佛之道遙遠,
度眾成佛資糧。
修行成佛,必定要藉機會,藉什麼機會?藉利他的願力,身體力行,這樣我們才有機會能夠成佛。我們要走這麼長的路,需要有道糧,要有資糧來幫助我們走過這麼長的路。〈化城喻品〉不就是這樣跟我們說過了,路難走,又很長,又很遠,大家累了,想要中途停下來,或者不如歸去,再回歸回去。導師就向我們說:「那麼遠的路已經走過了,看,寶城在近了,再走也沒多遠了,提起精神,再往前精進。」這是〈化城喻品〉。佛陀的智慧,就如導師為我們引路,一方面路要把我們帶得很正確,又要很平安到達,他就要循循善誘,再叮嚀、再交待:「這條道路很險要,要注意的事很多,大家要好好注意,顧好你們的方向不要偏差,腳步不要有分寸的錯誤,大家要很用心,好好地走過來。」
導師帶人,就是要這樣用心帶,跟著導師走這條路,要能夠安穩,那就要聽話了。不只聽話,還要分寸無差,跟緊了、走到底,才能到達。同樣的,一句話說,菩薩的道場就是在苦難眾生中,所以叫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我們若對這句話認知清楚、了解,這樣成佛就不困難了。所以說「藉利他之願行,嚴淨自己佛土」。你要成佛,就要先去借重眾生的苦難。眾生的苦難就來自於複製無明、煩惱,結果由不得自己,所以累積了很多的業力,更可怕的那就是共業。若共業的因緣成熟,那個悲苦慘澹的大環境就現前,這需要菩薩群去投入,人人伸出援手去付出。人間不就是常常看到這樣,這種天災人禍,受到災難,一次就是很多人受災受難,瞬間人天永隔。
看到我們在國際救災,這幾年來四大不調,多少的天災人禍啊!緬甸二00八年一個颱風(納吉斯熱帶氣旋),一二十萬人往生。同樣的,在海地一個地震(二0一0年一月十二日海地強震),也是二三十萬人往生,往生者人數是這麼多,就能想像受傷者又有多少。死亡、受傷這麼多,更能想到那個國家的建築物、那裡受災的情景,我們就能想像出,那個地震讓整個太子港等於完全破滅掉。那種集體的大災難,叫做眾生共業。要救濟那個地方,就要國際聯合國,很多人道精神團體,及不同的國家;一方有災難,十方國家去支援他們。到底多少國家進去?做多少事情?到最後真真正正能幫助他們到最後,讓大家看到,現在這個團體還在,這群菩薩還在為這個國家付出。
雖然那個國家仍貧窮苦難,雖然那個國家天災還是頻傳,四大還是同樣不調,但是這些人,看到同樣這群菩薩從國外來,同樣的「藍天白雲」在他們的地方這樣走,大家就是這樣的感恩。這些人已經好幾年了,為這個國家,當災難來時,先展開急難救災;之後有病痛的人,長久的時間為他們義診;當他們肚子餓,也一段長時間為他們發放資糧,就這樣年年數次供應他們營養資糧,讓孩子能讀書,已經援建技術學院(主耶穌祕書學校)、中學、小學(聖恩修女會瑪莉安中小學)、幼稚園(杜弗榭幼兒園),前前後後一一建設起來了。雖然那個國家這麼的破碎了,但現在已經有幾棟大建築物,成就那些青少年求學。這二三年來,看到他們的畢業典禮很隆重,雖然這幾年來,也看到他們年年不是大風災,便是大雨,水災。
看到他們的國家還無法安定下來,他們的政治,他們的領導者到底是誰?還是還未決定,還要依賴很多國家;就是聯合國軍隊去維持他們的平安,這就是苦難的國家。雖然是那麼苦,借重那個災難,因有那麼重的災難,所以有這樣的因緣,慈濟就那裡成立起來。美國的慈濟人來來回回,四五年、五六年的時間,五六十次來來回回,像思晟,他就是這樣,已來來回回在那個國家五六十次。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人為這個國家,他平時負責關心援建工程,就這樣來來回回;除此之外,平時在那個地方,還有要救援他們的物資,也是他負責,跟著美國慈濟人進出,現在,在那個地方,大多數的人都認識他。可見這種「藉利他之願行」。藉著這樣來來回回,一位信仰佛法的居士,能夠下定這樣的決心,不是只有一位,是一群,一群虔誠信仰佛法,虔誠為人群苦難而願意付出,還在想要如何改變他們的地質,找出能夠適合他們地質種植,能種得起來,能讓他們因此有生機,自己站得起來,自己有辦法可生產。
現在還是有一群人,為這塊土地在想辦法。當然,幾天前回來還提起,那個地方,災區還需要再建學校嗎?在較遙遠的地方,不是在太子港裡,是在一個災區,有的教堂也需要,還有很多很苦的事。為什麼在那個地方不鼓勵大家去種植呢?「有啊,大家都想要去種植,但是地勢與氣候。」「地勢怎麼了?」「雨一來就是積水,水若退就是乾旱。國家貧窮,水利沒有做好,無法興水利。」所以那個國家要再重新建設的地方實在是很多。那一天又提起,吃土餅。土,到底是當藥吃呢?或者是作為吃飽肚子止飢用的呢?都有,真的是吃土。(泥巴餅主要材質是由可製作成面膜的瓷土(Clay)做成,產地在海地的中部地區。泥巴餅據說是幫助產婦排出惡露的特殊土方食品。由於糧荒嚴重,被多數民眾當作主食。)
現在還是一樣,在路邊做土餅,同樣有人在賣土餅,吃土止飢。我們聽了能相信嗎?我們煮一頓飯,光米就要用好幾次的水來洗,洗得水乾乾淨淨才開始下鍋煮飯。但那個地方的人,就地坐著,一堆土,水拿來攪一攪,讓土有黏性了,鹽撒一些,再將土捏一捏,在手掌心將它抹平,這樣一塊薄薄的土,叫做土餅。就地讓太陽這樣曬,曬乾後就可以放在架子上賣。這到底是吃飽或是吃巧呢?我說,說實在,靠這個吃飽的人也有,真的是苦啊!或者是一種病,這種土能治病,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這我們無法體會,不過就是這樣看到在那裡做,看到在那裡賣。吃是確定的,到底是吃飽或者是吃巧?我們真的無法去了解。
人生苦難偏多,要如何讓我們能夠真真正正去付出,了解天下間的真實道理?這我們就要一邊走、一邊做,一邊去體會。
這就是人間苦,有的是共業,有的就是依報,零零星星,苦難的人需要有人幫助。藉利他的願行,人間菩薩,我們要借重這樣的苦難眾生,讓我們見苦知福,造福人群,這個願力自然就是嚴淨自己的國土。這就是替我們在鋪路,這條大菩提道,我們要鋪過來,就是要有這樣的力行。看到眾生的苦難,啟動悲心,同體大悲,願意付出,用時間、掏腰包,這樣一次再一次,好幾年了,這麼多年的時間鍥而不捨。幾天前回來又說,最近還是要再去,要再去為那個地方建造,要如何長久為這塊土地去做,改善土地,改善人民的生活,這要長久的時間。這樣「嚴淨」,這就是我們的修行,這就是我們的道場,道場就要這樣走,且要有一群人,不是一個人。雖然有人來總負責,但是要有群眾一同投入才有辦法。
所以,「若不與眾結緣,菩薩無機可度」。要如何成菩薩呢?什麼叫做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要在人群中,不與眾結緣,菩薩就沒有機會可度眾生。所以一定要把握,苦難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要趕緊進去,將來能莊嚴我們的佛土。我們要成佛,所以我們要有助緣,最好的因緣就是要處眾入群。處眾入群,在人群中,我們安然自在;在人群中,進入那個最苦難眾生的境界去付出。他有苦難,他才會接受我們的付出,這叫做結緣;他無苦、無難,我們就算要給他,也不需要啊!所以,若不與眾生結緣,菩薩無機可度了。所以我們常常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感恩給我機會,讓我行菩薩道。所以,菩薩的機會就是在苦難眾生中,我們去付出,藉這樣的道場來修行。
所以「成佛之道遙遠,度眾成佛資糧」。度眾生就是成佛的資糧,我們要如何能成佛?必定要慧命增長,要增長我們的慧命,我們就要在這條菩提大直道成長,這大菩提道要鋪,就要有這樣眾生給我們機會,我們才有辦法成長我們的慧命,鋪長我們的資糧,這個菩提道。所以這是我們慧命中的資糧,我們的慧命要能健壯起來,唯有好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提,也就是增長慧命。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也就是要這樣,在很多眾生群中去投入,使眾生人人能夠接觸到佛法,眾生人人都能投入,同樣伸出雙手,同樣走入人群勤精進,去教化眾生。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是這樣,他教導眾生,眾生也跟著他同樣去體會佛法。這不是只有教而已,要教到他會,「又化無量阿僧祇人」,很多很多的眾生。「過無量阿僧祇劫」,不只是人數多,尤其是時間也要長。下面這段(經)文這樣說,
經文:「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
經文簡釋:
「過無量阿僧祇劫」;因核果海,果徹因源。經過無量無可算數計其量,無數阿僧祇劫。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讚歎他很多,終於來到這個地方,要說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除了度很多人,用很多很長的時間,還要再經過無量阿僧祇劫,同樣的,時間,未來還很長,過去那麼長,塵點劫過來,未來還要再過無量阿僧祇劫,未來的時間還很長,所以還要再累積。「因核果海,果徹因源」。還要再累積。因,就是從內心所發,這樣一直一直造過來,「如是因」,都沒有變,這顆因永遠永遠都是這樣,很純。
如來的種子,也就是自性的真如沒有受到污染過,一直都是這樣保持,生生世世清淨這念心,生生世世不斷付出,那個果實纍纍、纍纍,如海之深,也如海之廣。這就是這樣,如是因,不斷累積,所成的果就是從那一顆種子過來。
所以「果徹因源」。不論你有多少的成果,同樣要追溯在最最開始的那念心,也就是那念心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果徹因源」,就是這念心,生生世世不斷,就是不變的一念心。所以「經過無量無可算數計其量」,無法去算數,無法去計量出到底是多久多久以前,到底所救度的眾生有多少多少,這種時間、數字,所救的人、教化的人,實在是不計其數,「無數阿僧祇劫」。所以已經是過去那麼久了。
經文簡釋:「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土」:即是娑婆世界;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是這樣,未來還有這麼久的時間,他將來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路雖然很遠,但走久也會到,還是要不斷累積。「此土」呢?因為富樓那他的心願就是要在娑婆,就如釋迦牟尼佛,他發願他要在娑婆,就是眾生最需要的地方。此土,「即是娑婆世界,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發的願,不想要去哪裡,去多麼莊嚴,多麼清淨的地方,他願意在五濁惡世裡面,要一直淨化,如地藏菩薩願意在最苦難的地獄中,富樓那他的願與佛陀的願一樣,就是要在苦難中,在這個很複雜的世界裡,一定要來來回回,成佛度眾生,這就是他的願。
*「此土」:表法界之理,於此娑婆堪忍穢土得果者,顯聖之道。無不幫助原始立宏誓願,而歸於至極之誠。
所以,「此土」就是「表法界之理」。這個法界就是十法界,「六凡四聖」。過去都說過了,「六凡」──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六凡」;「四聖」,那就是聲聞、辟支佛(緣覺)、菩薩、佛,這叫做「四聖」。共同在這個地方,也叫做五趣雜居,這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但是這其中充滿了法,很多的道理都是能這個地方來覺悟。所以「於此娑婆堪忍穢土得果者,顯聖賢之道」。在這樣這麼複雜堪忍的世界這樣修行、這樣付出,這樣顯出了聖賢之道,這真的是了不起的大願力。所以「無不幫助原始立宏誓願」。這種的世界,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成就當初所發的那一念心。就與釋迦佛在最苦難中所發的那念心,那個弘誓願,同樣的道理,所以「歸於至極之誠」。這是表示修行初發心,初發那念心。所以常常說「莫忘初心」,不要忘了最初發願的那念心,就是以最誠,「誠之情誼」,永遠都在這娑婆世界裡面,為苦難眾生願意付出,這是「歸於至極之誠」。
經文簡釋:
「號曰法明」;尊者因地,於諸佛法明了通達,故至得果,號曰法明,從因得。
明解法義,說法破世昏愚,故名法明,為佛之別號。餘均通號。
成佛,在這個地方也是同樣成佛,「號曰法明」。未來富樓那成佛是在這個地方,他的法號叫做「法明」,就如彌勒,他將來也是在這個世界成佛,他的號叫做「彌勒」。彌勒的後面,還要很長久的時間才又有佛出世,每一尊佛在這片土地,這個世界來成佛,那個佛號名稱不同。所以「尊者因地」,就從這個因地開始要修行。「於諸佛法明了通達」,在這個地方來發現佛法,發心立願在這裡學佛。「於諸佛法明了通達」,所以他得果,在這個地方,「因核果海」。已經得果了,號曰法明,就這樣的因而得果。
「明」就是解法義,很了解佛陀──釋迦牟尼佛所教化內含的道理。所以「說法破世昏愚,故名法明」。他了解了這世間的道理,完全了解,他能說法,他能破除眾生的無明。這個世間很惡濁、很昏暗,不只是世間惡濁、昏暗。現在常常說,「現在,怎麼整天都灰濛濛?雖然出太陽,天空卻還是灰灰的、濛濛的?」現在的大乾坤就已經灰濛濛了,何況人的心呢,當然也是霧霧的,很昏愚。無明不斷覆蓋在我們人的心,就如人不斷造作污濁的氣來污染天空,這是同樣的道理。人人要能明瞭道理,才有辦法讓心的無明開始淡化,自然大乾坤就會慢慢清朗了,所以需要道理來淨化人心,才有辦法淨化大乾坤。因為這樣,叫做「破世昏愚」。昏,就是這樣模糊不清,就是因為無明愚癡起。「故名法明」,所以這樣,他的名號叫做「法明」。就是要不斷度眾生,眾生還有很多,所以時間還很長。「為佛之別號」。這是佛的別號,其他還有通號。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除了別號,「釋迦牟尼」佛,是佛的別號,「彌勒」佛,也是佛的別號,「法明」也是佛的別號,但是佛佛都有通號,那就是十號。
經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十號」
一、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
二、應供:應於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正遍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三明之行具足。
五、善逝: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
七、無上士: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御丈夫: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
九、天人師: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
十、佛、世尊:佛譯言智者或覺者,又名世尊,為世所尊重之義。
這十號就是表示十德,十德圓具了才能夠成佛,才有別號。十號,大家誦經時,在每一本經都誦得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號,一、「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就是要有很多的這些道理,不論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波羅密,很多很多的道理都了解,不只是了解,又要身體力行,按照這個道理去付出而完成,這樣成正覺,叫做「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第二,就是「應供」,是「應於人天之供養」。因為這樣的付出,這樣所修的德,堪得受人間供養。第三叫做「正遍知」,是「正遍知一切之法」,應該天地宇宙萬物道理,無一不通達,所以叫做「正遍知」。
第四,「明行足」。「明行足」,那就是三明六通都具足了,福慧兩足尊,所以「明行足」。第五是「善逝」,「善逝」就是「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已經用智慧所選擇的是大乘法,大乘法還是不離八正道,這樣心寂靜清澄,入於涅槃。第六是「世間解」,就是「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能夠了解人、眾生,除了人以外,還有其他的生物。所以我們常常都替很多動物喊冤,申冤,這些動物都有佛性,不要殺、不可殺,尤其是殺害動物,殺生罪業重,所以會有眾生共業的危機,就是在人間不斷產生。
所以,「世間解」就是這樣,了解世間一切生物,牠的情,不只是人有感情,動物也有感情;人有生命,動物同樣有生命;人是由不得自己生於人間,動物也由不得自己報在動物的身上,同樣是生命。第七就是「無上士」,是「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這叫做「無上士」。所有的法,涅槃無上,我們要追求的,也很期待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寂靜,很恬靜,那個境界靜寂清澄,這個境界是至高無上;一切眾生中,佛也是無上。法是讓我們的心能寂靜清澄,這是無上的法,在人間中成佛是無上至尊,也是無上士。
第八就是「調御丈夫」。佛不論在什麼時候,來來回回都是為眾生開示,希望眾生能悟入,所以他就要用柔軟語,在某個地方要用很苦切的語言來警惕眾生,軟硬兼施,這就是叫做「調御師」(編按:「調御丈夫」)。眾生如猛獸,剛強難調伏,佛就要如調御師,種種方法來馴服我們。第九,那就是「天人師」,「佛為人及天之導師」,四生慈父,這就是佛,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他的慈悲,疼惜眾生,教示眾生,讓我們人人知道應做與不應做,讓我們能夠了解。這件事不應該做,做了是增長煩惱;這件事應該要精進,那就是消滅業障、煩惱、無明,這是佛陀這樣教我們。
第十,「佛世尊」。就是譯作智者、覺者,也能叫做「世尊」,也就是世間所尊重的意思。各位菩薩,學佛,真正苦難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我們要時時用心,要用很長久的時間,耐心來付出。世間,什麼讓我們最歡喜、安心?你能去付出,苦難的人生得救,這就是讓我們最安心、最歡喜,那一分歡喜叫做法喜,沒有比做好事、付出幫助人更歡喜的事情。所以這就是藉利他之願行,藉利他之願行,其實是莊嚴我們自己的佛土,我們若是不好好與眾生結緣,即使你要當菩薩,也沒有機會可度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