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3/06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3/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3/06晨語簡記   2016/03/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6, 2016 2:14 pm

20160306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喜:思惟修,心悅輕安;
法食:聞法修,心樂自在。
如處安樂國生蓮花中,
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
 
  法喜,是我們學佛的過程中,人人心所趣向,希望我們常常都能因法入心而歡喜。法如何入心呢?思惟修,我們的心,思考不要散亂。凡夫心都是散亂心,我們的思想都是心猿意馬這樣亂撞,就像猿猴一樣,觀念、思想定不下來。現在聽到法,歡喜,發心要修行。但開始修行的過程,這個要忍,那個要吞,這個要受,這就要行,似乎吞忍修行很辛苦,慢慢道心就一分一分地退了。退道心就如這個思潮,思想如潮水一樣,一波一波一直進來,讓自己的心,一次一次的煩惱一直入我們的思想中。
 
  人事看不開,道理參不透,所以這種思考的方向,差毫釐,失千里,所以一直一直都在煩惱中,無法靜思惟,心靜不下來,無法向著法專心來思考,若這樣,哪有辦法得到法喜呢?要得法喜,我們的心必定要很靜,靜寂;我們的道很正,菩提大直道不可偏差。你若是真正心寂靜,按照著菩提大直道走,總能讓那個心,「心悅輕安」,心自然歡喜,「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沒有雜念,沒有其它恐懼的事情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放下一切人我是非,我們所要修的是發大心,行大菩提道,這才是我們的方向。入人群,付出無所求,在人群中很多的煩惱,就要一一懂得去克服,克服過煩惱,才有辦法輕安自在。
 
  這幾天,歐洲的慈濟人現在還在塞爾維亞,就是還在塞爾維亞,十一個國家的慈濟人在那裡,他們開始工作,發放了。昨天傳回來的訊息,是他們第四天工作的影片,以及他們的相片。簡單的文字報告,其實很辛苦,不過看到他們展開了燦爛的笑容,人人都很歡喜。為什麼歡喜?因為有付出過,他們昨天同樣還是分成兩路,因前一天去付出,趕不上那些難民,所以付出的量少,昨天傳回來的訊息,雖然他們同樣還是分兩條路線,一條就守在火車站,另一條是往阿德塞微西那個地方去,那是難民要經過的中繼站,他們就往那個地方走,且是一大早五六點就出門。很慶幸,正好有四輛巴士載著滿滿的難民進來了,他們趕緊把握,因為他們要去趕火車,所以在那個地方趕上這四輛遊覽車,這四輛巴士載著滿滿的人,他們趕緊利用他們下來時,一個一個量他們的身材,合他們的身材後,披上我們給他們的衣服,每一件貼上慈濟logo。他們很歡喜,付出的人歡喜,很開心;接受到的人也很歡喜,很開心能夠得到,這種彼此之間那一分的歡喜。
 
  接受的人是真正歡喜,展露了他們的笑容,因為昨天的氣候是攝氏三度與四度左右,很冷,所以及時給他們保暖衣物穿在身上,大家穿著,那個感恩、歡喜的表情流露出來。有人指著這個logo,歡喜比讚,穿著很溫暖,而我們的人是無所求,卻是法喜充滿。因他們提早,因為他們這十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集合起來,同時達成這個願望,四輛遊覽車,到底大人、小孩總共有多少?至少也有二百多人,一一讓他們身上能得到保暖的衣物。
 
  還有一群在希德火車站的難民營,他們去那裡又看到,有的人準備趕火車,卻也有人,有十八位難民,這十八位無法上火車,被拒絕上火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阿富汗人,不是敘利亞人。阿富汗人的身分,他們雖也同樣在逃難,但是能被放行,讓他們上火車的,是敘利亞的難民。難民營裡有阿富汗的人,所以這十八位停滯在希德火車站的難民收容裡,愁容滿面,苦啊,苦。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個地方,才能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他們選擇的地方?真的是很難啊!有老、有中年、有孩子,尤其是孩子不少。慈濟人靈機一動,用「靜思語」,除了發衣服、發物資給他們,在那裡跟他們互動,用「靜思語」卡片讓他們抽。他們大家所抽出的「靜思語」,每句話對他們都很受用,於是就開始在那裡順便教他們手語。我們的靜思語有各種的語言,他們在那裡抽到的「靜思語」,都能看得懂,因各國的語言他們都已翻譯出來,通什麼語文,慈濟人就給他們什麼樣的「靜思語」去抽,抽了之後歡喜,彼此能溝通起來了。
 
  在那當中與他們分享慈濟,在那裡教他們「一家人」的手語。這種「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就開始在那裡教他們,用中文教,他們就在那裡唱歌,「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孩子與年輕人學得很快,聽他們用中文唱出了「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就這樣打成一片,暫時忘記了他們的苦,看到他們在那裡互相擁抱著,互相歡喜,比「靜思語」,唱「我們都是一家人」。這個方法很好啊!這叫做法喜。慈濟人行菩薩道是身體力行,經過了他們的思考,他們願意從遙遠的地方雲來集,這些菩薩雲來集,集合在塞爾維亞,願意為那些逃難過程落難的人去付出,這是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他們願意,能幫助人,心悅輕安。今天能為這四輛遊覽車的人付出,大人、小孩,讓他們有保暖的衣服,有能夠充飢的物資,這就是他們最歡喜,付出無所求的法,歡喜、心悅輕安,這就是我們的人間菩薩道。
 
  所以,法喜、法食,法食就是「聞法修心樂自在」。我們若有聽法,自然心就快樂自在了。看看那些難民停滯在那裡,進退不得,要往前前進,無法過去,還是被攔住,這樣將他們阻擋著,無法向前;要往後再退回去,邊界也關起來了,所以他們就卡在那個地方,愁容滿面,苦啊!慈濟人在那裡安撫他們,用短短的一句法給他們,他們抽到這句話,安他們的心,人生苦難,就要提起勇氣,不要有埋怨等等。就算是很短的句子,很短的句子、能安慰人的話,這樣讓他們自己抽到,讓他們暫時,一段時間在那裡感到歡喜,有保暖的衣服可穿,有能夠充飢的糧食,又能得到這樣一句話,這應該也叫做法食。「聞法修心」,不必埋怨,就是要打開心門,「心開運轉,福就來了」,他們也就是用這樣的耐心。所以他們進退不得,只好安心等待,這也是讓他們在人間的無奈中,能讓他們得法,是長久,還是短暫呢?能暫時安心,哪怕是短時間,這分緣,好緣的互動,也是得到一番的歡喜。
 
  「如處安樂國生蓮華中」。雖然在苦難中,暫時忘記了,在這個地方,大家歡喜、快樂。雖然在進退不得的過程中,就好像沉在泥沼裡,但也讓他們暫時身心解脫。暫時,哪怕是暫時,在這當中,能交到從遠途來的好朋友,這種有好朋友來探望,好朋友來支援,也是一分心安快樂。雖然是處在逃難中的地方,他也能將它當作安樂國,雖然在這沉滯的泥沼裡,他也能暫時像是蓮花在泥沼,將泥沼的地方美化了,心如蓮花也綻放開來了。哪怕是暫時,也能這樣來形容。
 
  「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當然,我們所要說的法,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若能常常抱持著利益人群,專心一志,我們的心不要隨著境動搖,能清楚我們選擇的是一條覺悟的道路,這樣我們的心不論是在什麼地方,都能輕安自在。最重要的,我們就是要常常聽佛法,期待將來,來生能與佛同世,來生能夠常常親聞佛的音聲,親近佛,聽到佛陀他的深妙音來說法。我們若能好好修行,累生累世依照佛陀的教法,佛陀的道路,這樣為我們鋪,這樣讓我們走,自然就能早日到達,到達與佛同樣走過,盡頭的那個點,那就是成佛的境界了,這我們全都要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這是昨天說過的。在那個地方,應該是說富樓那未來成佛,法明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只法明如來是這樣,他國土的眾生也同樣是這樣,這種身得自在,「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這就是要我們好好修行。我們的心若能永遠沒有障礙,自然我們的身就不受障礙;身心要能夠自在,沒有障礙,就要從我們「志念堅固,精進智慧」這樣開始,能夠這樣,自然我們的身相就能得三十二相,身心光明,就如黃金的身一樣。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經文簡釋: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此明眾生受法之資糧:滋養慧命,常以二種法而為淨食。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二食就是法喜與禪悅食。這是表示「眾生受法之資糧來滋養慧命」。我們的慧命要成長,需要法與禪。法,就是要時時聞法入心來;禪,就是要時時思惟修,將我們的心好好地去除雜念,專心一志,這就是正思惟。所以「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兩種法就是清淨食,以清淨的資糧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經文簡釋:
「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法喜食。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名禪悅食。
 
  這二種,一者就是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的意思就是說,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叫做法喜食。常常說,世間的財富,我們永遠永遠都不滿足,給你再多,還要更多,這就是助長眾生的貪念。有貪即貧,因永遠不滿足,這就是貧。貧就是欠缺,世間的物資再多,永遠都處在貧與不滿足的人生中。所以我們要聽法,聽法歡喜,自然我們的心地充足。雖然貧,也如富啊,這種沒有貪念,安貧樂道,安在這個貧的歡喜道中。常說非洲,很多「黑珍珠」,他們生活上的物資是極貧,但是他們心靈上的法是極富,他們心地財富充滿,因他們心富,人生就歡喜自在。
 
  我們是不是常常看到南非、莫三比克,或者是賴索托,很多,六七個國家,接受到佛法之後,這些志工他們很歡喜,每天都很歡喜,想著要如何去付出,用他們的力量去幫助人,不論是貧苦、病苦、殘廢之苦,他們無所不付出。那種的心的富有,力量源源不斷,因不斷付出,心地就富足。他們是從聽法來,所以他們歡喜,這叫做「法喜食」。所以,「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名禪悅食」。因為修習佛法,讓這念心靜思惟,那個心常常都安住在法中,所以他們安穩,他們這樣叫做「禪悅」。我們也是一樣,若能時時心都安穩在法中,思念,念念是法;思惟,分分無不是正念,若能這樣,這就是禪悅。
 
一、法喜食: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
 
  所以法喜食是「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他聽法之後,就不斷不斷善根增長。我們只是要利益人,沒有要與人計較,我們擴大我們的心,不論眾生心地的惡濁,我們還是包容,還是同樣與之相處,想著如何能夠感化他。這就是善根,我們不離開眾生,會與眾生多結善緣,這樣就能資益我們的慧命。資,就是資源,幫助我們,利益我們的慧命再增長,所以我們就要好好聽法。
 
二、禪悅食: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増長善根資益慧命。
 
  第二個禪悅食;禪悅食就是「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我們若能心常常很安靜,這就是定力。戒、定、慧,我們的心要好好戒除,戒除我們的煩惱無明,我們不要與人結怨、結冤、結仇;有怨、有冤、有仇,到了這一世,我們全都都將它改掉,轉惡為善,轉過去的惡緣為善念,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安靜,沒有人我是非;我們的心安,宖然就寂靜清澄,這就是喜悅、悅樂。我們若是喜悅,常常都很快樂,不會看到人就不歡喜;遇到事情就雜念起,就不會這樣了,心會很單純,就是在定中,我們會「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這樣,也是會增長我們的善根,也能增益我們的慧命。
 
*謂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是為禪悅食。
 
  再來,「謂修出世行人」。我們也很期待,有朝一日不要又在這五濁惡世裡面,我們希望能脫離世間這濁世的無明網,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要如何超脫這個五濁惡世,這充滿無明將我們網住的網。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解脫,這叫做出世的修行者。「由得定力」。因為我們有這樣,決定不受這無明將我們網住,所以我們要用功,定心要堅固。既然要修行,我們就要堅定修行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惑,讓我們起心動念,退失道心,若定力不夠,自然這滋養慧命的資糧就會失去。所以,因為我們有這個定力、決心,所以「自資長養慧命」。我們自己的心力,增長我們自己慧命的資源。
 
  所以「道品圓明」。「三十七助道品」,常常都向大家說,「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要好好記憶,我們要好好、常常去看。我們的行為,日常生活中有脫離這個三十七道品嗎?「三四、二五、七、八」,到底我們這些數字的法,有在我們的心裡嗎?這自己要好好去測量。我們若能這樣,自然「道品圓明」,歷歷在我們的內心裡,心能常常歡喜快樂,這就是禪悅食。因為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心無掛礙,條條道路我們都能通,因我們所選擇的就是菩提大直道,心開意解。
 
*三界眾生皆依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者。
段食:即此土眾生飲食之類。
觸食:即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
思食:即思念希望等。
識食:即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起相續不斷之果報,使妄心安住是。
 
  所以三界的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大家,尤其是欲界的眾生,都需要「依食住」。「所謂段食」,尤其是吃,一天最起碼三餐,要不然也要兩餐,不然至少也要有一餐,這生命才有辦法維持下去,這就是依這個「食」。有幾種食呢?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有這四種食。段食,就是我們一天要吃幾頓飯?一天至少三餐,這是很平均的生活,或者是兩餐的生活,來維持我們的生命。或者是觸食。觸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我們需要衣穿,我們需要路來走,我們需要生活的種種物資,這無不都是與我們接觸到的,我們所需要的,所需要的稱為食。即使是法,法食是法,我們需要,禪悅也是法,因為我們的心堅定,這也是法。我們一般人需要,修行人也是需要,一天幾次用餐,也是需要。修行,我們也需要一切的物資在我們的身上接觸,這叫做觸食。思食,就是思想。我們的思想,乾淨的就是思惟修,煩惱的,接觸到我們,那就是無明。到底我們要接觸什麼樣的呢?思想中會去選擇。
 
  識食就是,我們有六識、七識、八識,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回歸到第九識,但是我們都還是凡夫,談第九識還很早。我們說業識,就是所造作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不離開這六識、七識、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六識。我們哪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沒有在接觸呢?在思想中,我們是要選擇好的、選擇不好的,也都是在思想裡。你所做的一切,思想、身體,身口意去造作之後,都會歸納,每天都會入倉庫,入在八識庫藏裡面。我們在三界中的眾生,有形、無形,人人都有,無不稱為食。我們都需這樣吸收,食就是吸收的意思,就是吸收這些事情。我們如何來選擇,所要吸收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段食就是「此土眾生飲食之類」,觸食就是「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這就是要看,隨著我們什麼樣的受去接觸的境界。當然,我們很期待所接觸到的,五根接觸的五境都是清淨的,都是快樂無負擔的歡喜。這就是觸。
 
  思食,修行者的思惟、希望,也是希望。在家人的思想,這個思食,也是希望,我們修行者的思食也是希望,我們的希望是接近佛菩薩的法,這是我們的希望。凡夫,在家人希望就是賺錢,名利、地位等等,這也是他們的希望,這就是各人不同。
 
  識食,就是「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第八識。這樣各人所造作的業、行為等等,在這七、六識,第七識的思惟,第六識的考慮,過去前五識去造作,回歸回來的這個識,就在第八識,就是各業熏習在這阿賴耶識裡。我們常說修行沒有什麼好修,就是修習氣。是啊!我們所藏著的那個業識,習氣已經熏習得很重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修的也是這個識。「起相續不斷之果報」。我們這個第八識由不得自己,捨此投彼,將來要去哪裡,不知道,都在這第八識,叫做業識。就是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都歸納在這裡,「使妄心安住是」。我們修行,就是希望這虛妄的心能去除,自然收回來在這阿賴耶識是清淨的,不要污穢。若是污穢,就是妄識,若是去妄,那就是清淨,清淨就能慢慢歸納至第九識。這就要我們好好的用心。
 
*此四食亦名身食、受食、法食、心食。
 
  「此四食亦名身食、受食、法食、心食」,也能夠這樣說。我們身體的接觸,我們心理的感受。「今天很冷!」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冷。「今天天氣很好哦!」這種的接觸。歡喜,接受到這個東西很歡喜。在那地方逃難中的人,現在攝氏三、四度,吃的東西,穿的衣服不夠,接觸到很保暖的衣物,歡喜啊!因能保暖,這都是身和心的感受,以及法,我們聽的法,我們心靈的造作的感受,這全都叫做受食,受食就是感受。
 
*能長氣力,能長喜樂,能長希望,能攝諸根、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均名有漏之世間食。
 
  「能長氣力」。這個法喜食、禪悅食,我們若能好好修行,這些接觸的東西轉妄為真,轉煩惱為善念,若能這樣,就是能增長氣力。我們日常的接觸,就要好好走對的路、做對的事,沒有煩惱。要吃的東西、要用的東西,我們都要用健康的,這能保持我們的氣力。「能長喜樂」,我們能身心健康,這就是我們的快樂。「能長希望」,我們受法,愈聽會愈歡喜,有興趣,聽進來,我們懂得身體力行。這「能攝諸根」。這能增長希望,能攝受我們的根,知道我們的根所接觸的,不要越軌,守規矩,這叫做「能攝諸根」。
 
  「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這個煖,煖,就是我們能很用功。比如說「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這全都是法。我們若能在「三十七助道品」用心,就如我們用鑽子在鑽木一樣,就如我們鑽木取火,鑽久了也會熱,也會有火起來,這叫做煖。鑽木取火,以前的人也是這樣。所以用功,「相續不壞」,能讓我們生生世世,我們的壽命在人間都與法不離,這叫做「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用功,不斷不斷用功,煖就是用功,不斷地用功。不要說現在起個熱心,很快就讓它冷掉,停下來就冷掉了,這樣全都還是在「有漏」。我們這樣在修行,不要讓世間的有漏法將我們破壞了,我們還是要勇猛向前,要「相續不壞」。我們若是「壞掉」,那修行就是有漏了。
 
  常說要無漏,法入心來,不要讓它間斷;要相續,不要讓它中間壞掉了。修行,在這二食,道理就已經很長、很多。各位菩薩,愛的力量也是要不斷不斷繼續,菩提是菩薩道,菩薩道要不斷延續,因這就是我們修菩薩行的道路,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3/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3/06晨語簡記   2016/03/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6, 2016 6:2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三月六日星期日)

 

要得法喜,我們的心必定要很靜,靜寂;我們的道很正,菩提大直道不可偏差。

 

一探靜中消息,無生無滅,不來不去,非是非非,得甚深法喜,走長情之路,古往今來。

體解菩提大道,發無上心,慈悲喜捨,真空妙有,具六度萬行,行大愛之道,廣披環宇。

(謹以此偈作為今日心得)

 


三界眾生皆依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者。

段食

身食

即此土眾生飲食之類。段食,就是我們一天要吃幾頓飯?

觸食

受食

即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觸食就是「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

思食

法食

即思念希望等。思食,修行者的思惟、希望,也是希望。

識食

心食

即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起相續不斷之果報,使妄心安住是。

能長氣力,能長喜樂,能長希望,能攝諸根、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均名有漏之世間食。

 

常說要無漏,法入心來,不要讓它間斷;要相續,不要讓它中間壞掉了。修行,在這二食,道理就已經很長、很多。各位菩薩,愛的力量也是要不斷不斷繼續,菩提是菩薩道,菩薩道要不斷延續,因這就是我們修菩薩行的道路,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法喜:思惟修,心悅輕安;
法食:聞法修,心樂自在。
如處安樂國生蓮花中,
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
 
  法喜,是我們學佛的過程中,人人心所趣向,希望我們常常都能因法入心而歡喜。法如何入心呢?思惟修,我們的心,思考不要散亂。
凡夫心都是散亂心,我們的思想都是心猿意馬這樣亂撞,就像猿猴一樣,觀念、思想定不下來。現在聽到法,歡喜,發心要修行。但開始修行的過程,這個要忍,那個要吞,這個要受,這就要行,似乎吞忍修行很辛苦,慢慢道心就一分一分地退了。退道心就如這個思潮,思想如潮水一樣,一波一波一直進來,讓自己的心,一次一次的煩惱一直入我們的思想中。
 
 
人事看不開,道理參不透,所以這種思考的方向,差毫釐,失千里,所以一直一直都在煩惱中,無法靜思惟,心靜不下來,無法向著法專心來思考,若這樣,哪有辦法得到法喜呢?要得法喜,我們的心必定要很靜,靜寂;我們的道很正,菩提大直道不可偏差。你若是真正心寂靜,按照著菩提大直道走,總能讓那個心,「心悅輕安」,心自然歡喜,「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沒有雜念,沒有其它恐懼的事情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放下一切人我是非,我們所要修的是發大心,行大菩提道,這才是我們的方向。入人群,付出無所求,在人群中很多的煩惱,就要一一懂得去克服,克服過煩惱,才有辦法輕安自在。
 
 
這幾天,歐洲的慈濟人現在還在塞爾維亞,就是還在塞爾維亞,十一個國家的慈濟人在那裡,他們開始工作,發放了。昨天傳回來的訊息,是他們第四天工作的影片,以及他們的相片。簡單的文字報告,其實很辛苦,不過看到他們展開了燦爛的笑容,人人都很歡喜。為什麼歡喜?因為有付出過,他們昨天同樣還是分成兩路,因前一天去付出,趕不上那些難民,所以付出的量少,昨天傳回來的訊息,雖然他們同樣還是分兩條路線,一條就守在火車站,另一條是往阿德塞微西那個地方去,那是難民要經過的中繼站,他們就往那個地方走,且是一大早五六點就出門。很慶幸,正好有四輛巴士載著滿滿的難民進來了,他們趕緊把握,因為他們要去趕火車,所以在那個地方趕上這四輛遊覽車,這四輛巴士載著滿滿的人,他們趕緊利用他們下來時,一個一個量他們的身材,合他們的身材後,披上我們給他們的衣服,每一件貼上慈濟logo。他們很歡喜,付出的人歡喜,很開心;接受到的人也很歡喜,很開心能夠得到,這種彼此之間那一分的歡喜。
 
 
接受的人是真正歡喜,展露了他們的笑容,因為昨天的氣候是攝氏三度與四度左右,很冷,所以及時給他們保暖衣物穿在身上,大家穿著,那個感恩、歡喜的表情流露出來。有人指著這個logo,歡喜比讚,穿著很溫暖,而我們的人是無所求,卻是法喜充滿。因他們提早,因為他們這十一個國家的慈濟人集合起來,同時達成這個願望,四輛遊覽車,到底大人、小孩總共有多少?至少也有二百多人,一一讓他們身上能得到保暖的衣物。
 
 
還有一群在希德火車站的難民營,他們去那裡又看到,有的人準備趕火車,卻也有人,有十八位難民,這十八位無法上火車,被拒絕上火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阿富汗人,不是敘利亞人。阿富汗人的身分,他們雖也同樣在逃難,但是能被放行,讓他們上火車的,是敘利亞的難民。難民營裡有阿富汗的人,所以這十八位停滯在希德火車站的難民收容裡,愁容滿面,苦啊,苦。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個地方,才能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他們選擇的地方?真的是很難啊!有老、有中年、有孩子,尤其是孩子不少。慈濟人靈機一動,用「靜思語」,除了發衣服、發物資給他們,在那裡跟他們互動,用「靜思語」卡片讓他們抽。他們大家所抽出的「靜思語」,每句話對他們都很受用,於是就開始在那裡順便教他們手語。我們的靜思語有各種的語言,他們在那裡抽到的「靜思語」,都能看得懂,因各國的語言他們都已翻譯出來,通什麼語文,慈濟人就給他們什麼樣的「靜思語」去抽,抽了之後歡喜,彼此能溝通起來了。
 
 
在那當中與他們分享慈濟,在那裡教他們「一家人」的手語。這種「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就開始在那裡教他們,用中文教,他們就在那裡唱歌,「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孩子與年輕人學得很快,聽他們用中文唱出了「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就這樣打成一片,暫時忘記了他們的苦,看到他們在那裡互相擁抱著,互相歡喜,比「靜思語」,唱「我們都是一家人」。這個方法很好啊!這叫做法喜。慈濟人行菩薩道是身體力行,經過了他們的思考,他們願意從遙遠的地方雲來集,這些菩薩雲來集,集合在塞爾維亞,願意為那些逃難過程落難的人去付出,這是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他們願意,能幫助人,心悅輕安。今天能為這四輛遊覽車的人付出,大人、小孩,讓他們有保暖的衣服,有能夠充飢的物資,這就是他們最歡喜,付出無所求的法,歡喜、心悅輕安,這就是我們的人間菩薩道。
 
 
所以,法喜、法食,法食就是「聞法修心樂自在」。我們若有聽法,自然心就快樂自在了。看看那些難民停滯在那裡,進退不得,要往前前進,無法過去,還是被攔住,這樣將他們阻擋著,無法向前;要往後再退回去,邊界也關起來了,所以他們就卡在那個地方,愁容滿面,苦啊!慈濟人在那裡安撫他們,用短短的一句法給他們,他們抽到這句話,安他們的心,人生苦難,就要提起勇氣,不要有埋怨等等。就算是很短的句子,很短的句子、能安慰人的話,這樣讓他們自己抽到,讓他們暫時,一段時間在那裡感到歡喜,有保暖的衣服可穿,有能夠充飢的糧食,又能得到這樣一句話,這應該也叫做法食。「聞法修心」,不必埋怨,就是要打開心門,「心開運轉,福就來了」,他們也就是用這樣的耐心。所以他們進退不得,只好安心等待,這也是讓他們在人間的無奈中,能讓他們得法,是長久,還是短暫呢?能暫時安心,哪怕是短時間,這分緣,好緣的互動,也是得到一番的歡喜。
 
 
「如處安樂國生蓮華中」。雖然在苦難中,暫時忘記了,在這個地方,大家歡喜、快樂。雖然在進退不得的過程中,就好像沉在泥沼裡,但也讓他們暫時身心解脫。暫時,哪怕是暫時,在這當中,能交到從遠途來的好朋友,這種有好朋友來探望,好朋友來支援,也是一分心安快樂。雖然是處在逃難中的地方,他也能將它當作安樂國,雖然在這沉滯的泥沼裡,他也能暫時像是蓮花在泥沼,將泥沼的地方美化了,心如蓮花也綻放開來了。哪怕是暫時,也能這樣來形容。
 
 
「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當然,我們所要說的法,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若能常常抱持著利益人群,專心一志,我們的心不要隨著境動搖,能清楚我們選擇的是一條覺悟的道路,這樣我們的心不論是在什麼地方,都能輕安自在。最重要的,我們就是要常常聽佛法,期待將來,來生能與佛同世,來生能夠常常親聞佛的音聲,親近佛,聽到佛陀他的深妙音來說法。我們若能好好修行,累生累世依照佛陀的教法,佛陀的道路,這樣為我們鋪,這樣讓我們走,自然就能早日到達,到達與佛同樣走過,盡頭的那個點,那就是成佛的境界了,這我們全都要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這是昨天說過的。在那個地方,應該是說富樓那未來成佛,法明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只法明如來是這樣,他國土的眾生也同樣是這樣,這種身得自在,「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這就是要我們好好修行。我們的心若能永遠沒有障礙,自然我們的身就不受障礙;身心要能夠自在,沒有障礙,就要從我們「志念堅固,精進智慧」這樣開始,能夠這樣,自然我們的身相就能得三十二相,身心光明,就如黃金的身一樣。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經文簡釋: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此明眾生受法之資糧:滋養慧命,常以二種法而為淨食。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二食就是法喜與禪悅食。這是表示「眾生受法之資糧來滋養慧命」。我們的慧命要成長,需要法與禪。法,就是要時時聞法入心來;禪,就是要時時思惟修,將我們的心好好地去除雜念,專心一志,這就是正思惟。所以「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兩種法就是清淨食,以清淨的資糧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經文簡釋:
「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法喜食。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名禪悅食。
 
 
這二種,一者就是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的意思就是說,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叫做法喜食。常常說,世間的財富,我們永遠永遠都不滿足,給你再多,還要更多,這就是助長眾生的貪念。有貪即貧,因永遠不滿足,這就是貧。貧就是欠缺,世間的物資再多,永遠都處在貧與不滿足的人生中。所以我們要聽法,聽法歡喜,自然我們的心地充足。雖然貧,也如富啊,這種沒有貪念,安貧樂道,安在這個貧的歡喜道中。常說非洲,很多「黑珍珠」,他們生活上的物資是極貧,但是他們心靈上的法是極富,他們心地財富充滿,因他們心富,人生就歡喜自在。
 
 
我們是不是常常看到南非、莫三比克,或者是賴索托,很多,六七個國家,接受到佛法之後,這些志工他們很歡喜,每天都很歡喜,想著要如何去付出,用他們的力量去幫助人,不論是貧苦、病苦、殘廢之苦,他們無所不付出。那種的心的富有,力量源源不斷,因不斷付出,心地就富足。他們是從聽法來,所以他們歡喜,這叫做「法喜食」。所以,「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名禪悅食」。因為修習佛法,讓這念心靜思惟,那個心常常都安住在法中,所以他們安穩,他們這樣叫做「禪悅」。我們也是一樣,若能時時心都安穩在法中,思念,念念是法;思惟,分分無不是正念,若能這樣,這就是禪悅。
 
一、法喜食: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
 
 
所以法喜食是「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他聽法之後,就不斷不斷善根增長。我們只是要利益人,沒有要與人計較,我們擴大我們的心,不論眾生心地的惡濁,我們還是包容,還是同樣與之相處,想著如何能夠感化他。這就是善根,我們不離開眾生,會與眾生多結善緣,這樣就能資益我們的慧命。資,就是資源,幫助我們,利益我們的慧命再增長,所以我們就要好好聽法。
 
二、禪悅食: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増長善根資益慧命。
 
 
第二個禪悅食;禪悅食就是「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我們若能心常常很安靜,這就是定力。戒、定、慧,我們的心要好好戒除,戒除我們的煩惱無明,我們不要與人結怨、結冤、結仇;有怨、有冤、有仇,到了這一世,我們全都都將它改掉,轉惡為善,轉過去的惡緣為善念,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安靜,沒有人我是非;我們的心安,宖然就寂靜清澄,這就是喜悅、悅樂。我們若是喜悅,常常都很快樂,不會看到人就不歡喜;遇到事情就雜念起,就不會這樣了,心會很單純,就是在定中,我們會「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這樣,也是會增長我們的善根,也能增益我們的慧命。
 
謂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資長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是為禪悅食。
 
 
再來,「謂修出世行人」。我們也很期待,有朝一日不要又在這五濁惡世裡面,我們希望能脫離世間這濁世的無明網,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要如何超脫這個五濁惡世,這充滿無明將我們網住的網。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解脫,這叫做出世的修行者。「由得定力」。因為我們有這樣,決定不受這無明將我們網住,所以我們要用功,定心要堅固。既然要修行,我們就要堅定修行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惑,讓我們起心動念,退失道心,若定力不夠,自然這滋養慧命的資糧就會失去。所以,因為我們有這個定力、決心,所以「自資長養慧命」。我們自己的心力,增長我們自己慧命的資源。
 
 
所以「道品圓明」。「三十七助道品」,常常都向大家說,「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要好好記憶,我們要好好、常常去看。我們的行為,日常生活中有脫離這個三十七道品嗎?「三四、二五、七、八」,到底我們這些數字的法,有在我們的心裡嗎?這自己要好好去測量。我們若能這樣,自然「道品圓明」,歷歷在我們的內心裡,心能常常歡喜快樂,這就是禪悅食。因為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心無掛礙,條條道路我們都能通,因我們所選擇的就是菩提大直道,心開意解。
 
三界眾生皆依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者。
段食:即此土眾生飲食之類。
觸食:即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
思食:即思念希望等。
識食:即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起相續不斷之果報,使妄心安住是。

 
 
所以三界的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大家,尤其是欲界的眾生,都需要「依食住」。「所謂段食」,尤其是吃,一天最起碼三餐,要不然也要兩餐,不然至少也要有一餐,這生命才有辦法維持下去,這就是依這個「食」。有幾種食呢?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有這四種食。段食,就是我們一天要吃幾頓飯?一天至少三餐,這是很平均的生活,或者是兩餐的生活,來維持我們的生命。或者是觸食。觸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我們需要衣穿,我們需要路來走,我們需要生活的種種物資,這無不都是與我們接觸到的,我們所需要的,所需要的稱為食。即使是法,法食是法,我們需要,禪悅也是法,因為我們的心堅定,這也是法。我們一般人需要,修行人也是需要,一天幾次用餐,也是需要。修行,我們也需要一切的物資在我們的身上接觸,這叫做觸食。思食,就是思想。我們的思想,乾淨的就是思惟修,煩惱的,接觸到我們,那就是無明。到底我們要接觸什麼樣的呢?思想中會去選擇。
 
 
識食就是,我們有六識、七識、八識,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回歸到第九識,但是我們都還是凡夫,談第九識還很早。我們說業識,就是所造作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不離開這六識、七識、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六識。我們哪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沒有在接觸呢?在思想中,我們是要選擇好的、選擇不好的,也都是在思想裡。你所做的一切,思想、身體,身口意去造作之後,都會歸納,每天都會入倉庫,入在八識庫藏裡面。我們在三界中的眾生,有形、無形,人人都有,無不稱為食。我們都需這樣吸收,食就是吸收的意思,就是吸收這些事情。我們如何來選擇,所要吸收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段食就是「此土眾生飲食之類」,觸食就是「五根之境界受樂受等」。這就是要看,隨著我們什麼樣的受去接觸的境界。當然,我們很期待所接觸到的,五根接觸的五境都是清淨的,都是快樂無負擔的歡喜。這就是觸。
 
 
思食,修行者的思惟、希望,也是希望。在家人的思想,這個思食,也是希望,我們修行者的思食也是希望,我們的希望是接近佛菩薩的法,這是我們的希望。凡夫,在家人希望就是賺錢,名利、地位等等,這也是他們的希望,這就是各人不同。
 
 
識食,就是「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第八識。這樣各人所造作的業、行為等等,在這七、六識,第七識的思惟,第六識的考慮,過去前五識去造作,回歸回來的這個識,就在第八識,就是各業熏習在這阿賴耶識裡。我們常說修行沒有什麼好修,就是修習氣。是啊!我們所藏著的那個業識,習氣已經熏習得很重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修的也是這個識。「起相續不斷之果報」。我們這個第八識由不得自己,捨此投彼,將來要去哪裡,不知道,都在這第八識,叫做業識。就是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都歸納在這裡,「使妄心安住是」。我們修行,就是希望這虛妄的心能去除,自然收回來在這阿賴耶識是清淨的,不要污穢。若是污穢,就是妄識,若是去妄,那就是清淨,清淨就能慢慢歸納至第九識。這就要我們好好的用心。
 
此四食亦名身食、受食、法食、心食。
 
 
「此四食亦名身食、受食、法食、心食」,也能夠這樣說。我們身體的接觸,我們心理的感受。「今天很冷!」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冷。「今天天氣很好哦!」這種的接觸。歡喜,接受到這個東西很歡喜。在那地方逃難中的人,現在攝氏三、四度,吃的東西,穿的衣服不夠,接觸到很保暖的衣物,歡喜啊!因能保暖,這都是身和心的感受,以及法,我們聽的法,我們心靈的造作的感受,這全都叫做受食,受食就是感受。
 
能長氣力,能長喜樂,能長希望,能攝諸根、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均名有漏之世間食。
 
 
「能長氣力」。這個法喜食、禪悅食,我們若能好好修行,這些接觸的東西轉妄為真,轉煩惱為善念,若能這樣,就是能增長氣力。我們日常的接觸,就要好好走對的路、做對的事,沒有煩惱。要吃的東西、要用的東西,我們都要用健康的,這能保持我們的氣力。「能長喜樂」,我們能身心健康,這就是我們的快樂。「能長希望」,我們受法,愈聽會愈歡喜,有興趣,聽進來,我們懂得身體力行。這「能攝諸根」。這能增長希望,能攝受我們的根,知道我們的根所接觸的,不要越軌,守規矩,這叫做「能攝諸根」。
 
 
「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這個煖,煖,就是我們能很用功。比如說「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這全都是法。我們若能在「三十七助道品」用心,就如我們用鑽子在鑽木一樣,就如我們鑽木取火,鑽久了也會熱,也會有火起來,這叫做煖。鑽木取火,以前的人也是這樣。所以用功,「相續不壞」,能讓我們生生世世,我們的壽命在人間都與法不離,這叫做「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用功,不斷不斷用功,煖就是用功,不斷地用功。不要說現在起個熱心,很快就讓它冷掉,停下來就冷掉了,這樣全都還是在「有漏」。我們這樣在修行,不要讓世間的有漏法將我們破壞了,我們還是要勇猛向前,要「相續不壞」。我們若是「壞掉」,那修行就是有漏了。
 
 
常說要無漏,法入心來,不要讓它間斷;要相續,不要讓它中間壞掉了。修行,在這二食,道理就已經很長、很多。各位菩薩,愛的力量也是要不斷不斷繼續,菩提是菩薩道,菩薩道要不斷延續,因這就是我們修菩薩行的道路,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3/0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