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大智方能荷擔大法是菩薩事,
小法易修聲聞事,
諸菩薩知眾樂小畏大故,
隱其圓極,與小為伴方便度。
大智方能荷擔大法,這是菩薩事情。佛陀來人間說大法,盼望我們人人能體會法是人人來修,法是人人能夠身體力行。無奈眾生就是無明很厚,業障重,所以要真正了解法的道理,可能還是很遙遠,僅管知道它的名詞,僅管了解了佛所說道理的含意,但是要啟發這念心,願意身體力行,就是困難啊!所以需要有大智、大勇猛,不只是要有大智慧,體解佛法這條大道路能走,甚至更需要我們去身體力行,了解路的方向,若不敢走,不敢去身體力行,就沒辦法入人群中。所以要入人群中行菩薩道,必定要有大智、大勇猛的精神,願意去擔起如來的家業,這叫做荷擔,就是要去承擔起來。佛陀來人間現相修行、成道、說法,最後還是一樣老病,圓寂、涅槃,壽命總共才八十年,說法的時間也差不多是將近五十年而已。修行,法要能傳,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的是聽法的人要快速了解,要真心實現,要入人群中,這樣內心有法,外行有承擔,這樣才有法度眾生。所以佛陀在《法華經》,這心是多麼逼切,但也是很無奈啊!
我們從<序品>開始,一直到現在,從<方便品>,佛陀剖開他的心懷,向大家宣告,佛教所教育的,是要人人能體會佛的真實智,這是<方便品>開始,一直到<譬喻品>這樣一直下來,一直到前一品,提起了時間很久,就是<化城喻品>,要說釋迦佛成佛的因緣,從多久開始?塵點劫,很久很久以前,就就是要跟我們說,發心,還要耐心、長久的心,要好好恭敬、尊重法。這樣生生世世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是啊,我們要好好用心,無餘修,沒有遺漏的時間,從長遠劫以來,無餘,沒有漏掉的時間,我們要把握時間,一點時間都沒漏掉,無不都是為眾生的志業。無間修,無間斷,生生世世無間斷。長時修,長久的時間,塵點劫以來的時間不斷不斷,對法一定要很尊重,對法、對人、對事、對物,一切都要很尊重。所以大家要很用心。這能在<化城喻品>,我們用在現在這「四修法」,我們要要好好用心體會。佛陀要我們人人用這樣這麼「無餘、無間、長時、尊重」這個心情去修行,這樣才能有大智,才能有大勇猛的力量。
所以,「大雄大力大慈悲」,大雄大力,你們在早課時,《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的開頭,不就是嗎?大雄大力。荷擔起如來家業,必定要有勇猛的心,所以我們大智、大勇猛心,方能荷擔如來的家業。所以,大法就是菩薩的事情,真正一乘實法,這是菩薩應該要修的事情。佛陀為一大事,就是一項大事來人間,這個一大事那就是要鼓勵人人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從志業,要立弘誓願。立志弘誓,我們要立志,在「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對我們自己就要這樣的要求。我們學這麼多,是為了什麼呢?回歸到第一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度眾生,也是成佛的道場,我們若沒去度眾生,怎能成佛呢?成佛的目標,就是為了要度眾生,這是一個對照。所以我們在這當中要慈、悲、喜、捨,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對無緣無故的眾生,希望眾生平安幸福,希望眾生心靜無煩惱,每天的心都是從心地的善。
我們昨天說過了,眾生的心都是上上善,眾生的身行就是持上上戒,有清淨的善心,有清淨的戒律,這樣自然就是幸福,最平安。那個國土,人人無不都是以法相對,人人,每一天沒有煩惱的事情,這種非常安心的國土,周圍所看到的,無不物物皆是寶,這時間能夠很長,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人人都在大法中,人人生活都在菩薩行,彼此之間互敬互愛、互相勉勵,長時修行,無間修、無餘修,這樣,所以時間很長。這樣好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現在的人間是五濁,同樣將來的法明如來,在這個地方,也是同樣在這塊土地上,在這裡修行,在這地方成佛,但是,未來這個地方,就是成為這麼的寶明,全都是寶,很明亮的國土,這就是表示我們的心境,人人的心善,環境無不都是善,人人心淨,環境無不都是淨土。
希望我們用心來接近佛法。所以「小法易修聲聞事」,要條小乘法較簡單,因為大乘法菩薩道就要入人群,要去度眾生,所面對的眾生都是充滿煩惱的眾生,所以煩惱事多。眾生各有習氣,難調難伏,很剛強。所以必定要用大法。在這大時代中,眾生的大煩惱、大災難,必定要有大菩薩,要用大智慧要用大法,這樣入人群中。所以,修大乘法就是很重的擔子,必定要大智、大勇猛去承擔,這就是擔子很重,這就是菩薩的事情。小法,獨善其身,這容易修,這是聲聞。「我就負責聽法就好了,我就認真聽法。」光是聽法,是不是有真實了解?了解法之後,還要再去身體力行。我們到底能不能走入人群中?我們願意出力為眾生付出嗎?就是沒有。我就只是聽了,了解,了解了之後,我也會說,要我真真正正入人群付出,我沒有辧法。這就是小法。小法,顧自己,易修,這就是聲聞的事情,就是顧自己聽法就好,要他真實入人群,就是做不到。
但是「諸菩薩知眾樂小」。同修的菩薩,有人聽了,了解了,是聲聞,由佛陀的聲音入心來,了解了,體會佛的心意,我願意這樣去付出。就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已經聽法了解,身體力行,發大心,也已經是菩薩,他「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所以諸菩薩,類似這樣的弟子,就是「知眾樂小」,在聲聞群眾中,大部份就是喜歡獨善其身,樂小法的人多。這些樂小法的人,為什麼只願聽法,只願自己獨善其身呢?就是因為「畏大故」。所以,大家都是怕,怕這大法,承擔如來的家業,怕啦!因為這樣,發菩薩心的人,開始他「就隱圓極」。富樓那就是隱,隱他菩薩的形態,就是與大家一起修行,其實,他的內在修行已經是圓滿了。他修大法,圓滿了,德緣累積,累積他的德,累積與眾生的緣,都很具足,有足以成菩薩的程度,但是,他還是隱住於圓極的德,所以,所現還是聲聞。
所以「與小為伴方便度」。他隱他菩薩的形相,還是與大家一同生活,與大家同樣聽法,同樣有問題,提出來請教佛,他與大家在人群沒有不同,其實他時時就是這樣慇勤精進,理解的法就是代替佛去布教,去宣導佛陀大乘的精神,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出去之後,把握時間趕緊再回來,再回來和大家作伴,同樣還是殷勤精進聽法,盡他聲聞的本分,還是聽法,同樣修小乘。若是出去就是現大乘法度眾生,這就是富樓那他「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這愛的力量隱藏在內心,人間需要這分愛,愛能夠度眾生。愛的種子能播種在人的內心之中,不論時間有多長,不論空間有多遠,就是愛的力量有辦法播種,播到很遠的地方,經過的時間還是長,等待這個時間若到,我們就看它萌芽,看他發芽,看他成小樹,所以,沙漠也會成為緣洲。
五年前的日本大地震,在三月十一日,中午的時候(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突然間天搖地動,過了十五分鐘後,海嘯,將很多人的家庭一掃而空,有生命的、沒生命的,全都是在這一波海嘯中,將它整個吞食到海裡去。不只是海嘯,又是火,發生大火災,不只是這樣,還有核能發電廠也毀了,而且外洩了,核能的那個核輻射外洩,很緊張啊,好像世界末日一樣。逃得過的人,劫後餘生,逃不過的人就葬身海底,損失的人數將近二萬人,失蹤、往生的合起來接近二萬人,這是日本的重大災難。更可怕的是核能輻射外洩,這個核能輻射外洩到現在,日本福島這地方還是同樣,在福島縣那個地方,到現在,周圍二十公里還是個沒人敢接近的地方。昨天聽到、看到的,我們大愛台同仁再去拍攝五週年現況,再去看看他們。要進去裡面,還要全副武裝,預防核能輻射,整個身體都要包起來。進到裡面,沒有看到人的足跡,沒有看到一輛車在那裡,都沒有,在那當中真的是如一片死城,這是人間瞬間變成了一片的死城。
那個地方本來也是一個遊覽地區,這個時候,完全都沒人的足跡。只有遇到一個人,這個人今年五十六歲,全村裡面只剩下這個人,這位松村先生。他說他那個時候想去投靠他的親戚或者是朋友,大家都不敢讓他住,因為他住的那個村子很接近核能輻射外洩的地方,所以沒人敢收留他,他只好再回來,回來富岡町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區域只有單獨他一個人住。他說只好回來照顧一些還生還的動物,人都跑光了。這五年多來,已經有貓、有狗了,所以,他就與這些動物一起,單獨剩下他一個人。已過五年了。
我們在去年年底,就是農曆年的年底,小年夜的清晨,天還未亮,臺南發生地震,這一波的地震,在一個多月前發生。這一波的地震,差不多國際間都知道了。日本人就在東北這個地方,福島這個地方,知道的人,大家就發起這分心,想起過去慈濟曾去幫助他們,在五年前接到慈濟的幫助,大家將幫助的那封信,與那個信封都還保存著。我們有兩位同仁去採訪,在路程中,要入村莊時被車撞到,我們的同仁腳受傷了,躺在地上,雖然他被車撞到,倒在地上,照相機還是顧得好好的,守在他的職志上,腳雖受傷,但那部攝影機還是好好顧著。
這期間,有一對的老夫妻趕緊下來問:「你有沒有怎麼樣嗎?」看到他穿我們的服裝,就知道他是慈濟人。就跟他們說,原來這兩位老人也曾受慈濟幫助過,接到慈濟的救濟金,慈濟這一段時間,也在那裡陪伴他們,所以他們很親切。後來,又有人知道慈濟要進去採訪,就為大愛台來指路,來介紹。雖然要全副「武裝」(穿上防輻射的防護衣),才能進到裡面,也沒看到半輛車,但還是有人願意陪他們(大愛台),回到他原來的家。那個地方還要三十年後,人才能回去,現在沒人敢回去,他順便回去拿東西,也還是要全身包得密密的。這就是現在日本,在核能電廠周圍二十公里,還沒人敢進去,要進去,就要全副「武裝」打扮,我們到周圍去訪問,大家知道臺灣有這件事(台南震災),所以大家呼籲,要回饋臺灣,所以他們發動募款。這就是愛,愛的種子播在那個地方,愛的回應在這個時候。所以說來,真正愛的力量,那就是大乘的事業,在人間的大乘事業,所以我們要用心。前面的文,我們看,
經文:「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就是「劫名寶明,國名善淨」,法明如來的國土,那個國土的劫名叫做寶明。我們現在時代的劫名叫做娑婆(賢劫),但是未來法明如來他的名,劫名叫做寶明,國名叫做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這就是表示佛壽命長,佛法住世也很長,這是在這段〈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得佛授記,得佛讚歎,在這段文。所以,接著這段文說,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今復以偈重宣前意。」
已經介紹了法明如來,將來他的國土世界是這樣,他的壽命,他的法能停留世間多久,世間的形態多麼莊嚴,一一介紹完了。所以「重宣此義」,現在再重複一次,讓大家更加記憶清楚。這段經文說,
經文:「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經文簡釋:
「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誠喚眾僧縝心諦聽佛所說;佛子所行進德之道。
*「佛子」:隱指富樓那而言。
*眾生受佛教戒故稱佛子,又為菩薩之通名,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真是諸佛子。
大家要好好聽,這就是佛陀從內心再次呼喚這些僧眾,大家,修行者,有聽到嗎?彌多羅尼子是這樣用心修行,他對佛陀的心懷這麼貼切,對外度眾生那麼殷勤,對僧群是這麼和氣,現出了與大家共同生活小乘的形態,其實他的內心本懷已經進階到菩薩了,這大家要用心體會。所以要「縝心諦聽佛所說」,大家要好好聽,聽現在向大家所說的話。「佛子所行進德之道」。現在向大家說的「佛子」,「佛子」那就是富樓那,佛陀將富樓那列入了佛子,很親的稱呼。「佛子」就是要傳佛慧命的人,繼承佛度眾生的志業,所以稱為「佛子」,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眾生受佛教誡,所以稱為「佛子」。「又為菩薩之通名」,也就是要「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所以也叫做「佛子」。不只是富樓那,佛陀承認他是佛子,其實所有發菩薩心、行菩薩道,通名都叫做「佛子」。因為他能延續佛的慧命,能讓佛法不間斷,這就是繼承佛法,稱為佛子。
*「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譬喻品〉也有一段這樣說,「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在過去,我們在〈譬喻品〉中有這樣一段經文,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這就是弟子的心聲:現在才知道,原來我們人人都是佛子,因為佛從口說法,我們的慧命是從聲音成長。
經文簡釋:
「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佛子如是慇勤善能習學方便慧,其精勤功德,故以心思口議所不能及。
所以「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這些佛子就是這樣,非常的殷勤,「善能習學方便慧」。已經發大心、立大願,要度眾生。要度眾生就要學,學與佛一樣,要善運用,懂得觀機逗教,應眾生的根機,投眾生所需要的教法,這樣慢慢循循善誘,讓他能心裡種著粒粒的種子,這就要用方便法。所以每個人要「其精勤功德」,要入人群中,要很精,對佛法要很精。精就是不雜,勤而不散亂,就是這樣專心一致,累積在人群中,結善緣、造福業,這全都叫做功德。內修殷勤,外行精進,這就是在人群中度眾生。「故以心思口議所不能及」,要說他們用長時間累積,生生世世入人群,所累積結眾生的緣,所付出的功德,不是我們眾生,我們凡夫有辦法算計,不是我們的思想有辦法去計算,想出他到底多少生世來累積功德。從內心的計算都計算不出來了,何況用口來議論呢?到底他累積多少的功德?這就是表示時間長久,用這種無間修、長時修、無餘修、恭敬修(同尊重修)這個法在修行。
*滿慈以菩薩而示現聲聞,即是善學佛之方便。混群類而不知,入塵勞而不染,故曰善學。
所以,滿慈子,「以菩薩而示現聲聞,即是善學佛之方便」。滿慈子就是這樣,滿慈子是誰,知道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也叫做「滿慈」。「滿慈」他就是以菩薩來示現聲聞,這樣精進來學佛陀的方便法。所以方便法也是很重要,不要說:「我是修大乘法,方便法是小乘教。」其實,方便法才是真度眾生的方法。但是,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混群類而不知」,就是投入人群,在人群中,不知道他隱菩薩行,或者是在比丘群中,聲聞群中,也不知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分大乘心,這分大智、大勇猛,已經入於菩薩道上,這沒有人知道。所以他「入塵勞而不染」,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人群的煩惱無明,不會去影響他的心思,所以道心堅定,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雖使用方便法在人群中卻不受污染,這就是善學。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說三,故名善巧。欲益眾生,必假方便,為行難思,已得垂跡之法,不善學方便,則不能。
因為學佛陀的教法,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善巧方便。「善巧者,智之用」。要如何去運用這個方便法,這就是智所運用的。所以「理實無三」,真正的道理是一真實法,沒有三乘法,其實是一樣,是唯一一乘法。「理實無三」,就是一乘法。「以方便力,是故說三」。因為方便眾生的根機,所以才將它分成大、中、小乘,「故名善巧」。這就是善巧方便。「欲益眾生,必假方便」。所以,為了要利益眾生,必定要藉方便法。「為行難思」。行動,做這些事情,菩薩事,真的是不可思議,難思議。所以,「已得垂跡之法,不善學方便,則不能」。他就是已經了解了,開始修有這麼高的品德,但是他還是要自降下身段,我們若不會這樣,「不善學方便」,就不能,就無法這樣入人群中去。
經文簡釋: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知聲聞眾樂於小法,而復怖畏菩薩大智。
所以,因為「知眾生樂小法,而畏於大智」。「知聲聞眾樂於小法」。因為眾生,聲聞就都是樂小法,所以,他必定要與這些小法的群眾在一起,「而復怖畏菩薩大智」。因為這些樂小法的人,就是怕,怕若是負擔很重,自己無法這樣付出。像這樣,「聲聞眾樂於小法,而復怖畏菩薩大智」。這是這些菩薩、發大心的人所知道的,知道這些人就是這樣,所以他就要「垂跡」,就是要降下他們的身段,與大家相處,同修行、同事度,這必定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