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4/0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4/04晨語簡記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4月 04, 2016 3:13 pm

20160404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人生一場如醉如癡,
認假為真如幻迷向,
無知如醉複製無明,
不知身藏無價明珠。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好像一場夢而已。世間實在是很短暫,但是短暫的人生卻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去向何處,不知道,我們的去向在哪裡,我們也不知。但是在這短短的這場人生,就像如醉如癡的人。看看喝醉酒的人是什麼樣的形態呢?清醒的人來看喝酒的人,酒醉之後說的都是酒話,說什麼「酒醉心頭定」,不論你如何的心頭定,所做的事,在醒悟的人來看,都不將它當作是真的話,這是人生的生態,我們所看得到酒醉的人。除了酒醉的人生,還有,就像「如癡」。什麼叫做癡?我們若是聰明智慧,和生下來腦筋就不好,對人間世事就很低能,這是癡,無法了解人間事。但是也有一類,我們人明明道理你懂,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道理都知道,但是心理控制不住貪、瞋、癡。明知這是犯法的事,不可為,卻是無法控制自己,那就是一念貪念起,就做了不當的行為。所以,酒、色、財氣、名利、地位,無不都是迷戀了人心,控制不住,這就像「如醉如癡」的人生。明知不可去犯這個事情,但是那個無明就是讓我們糊里糊塗去製造出來,這人間由不得自己。

  所以「認假為真如幻迷向」,將假的東西當作是真的。我們人生不就是這樣嗎?看到就想要,我就是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自古以來多少人為了將東西當作是寶。寶又是什麼呢?其實看清楚,覺悟的人,什麼叫做寶物?寶物就是來自於破壞一切,人工完成,人生將它認為這是寶。看看價值連城的寶石、鑽石、翠玉等等,這些東西,世間人說它是寶,這些寶有什麼用?只是給有錢人炫耀虛華的心態,讓他們滿足這樣的心態,將它稱為寶,因為它很貴,很貴就顯出了身分:我就是有這樣的財,我能得到這樣的物,我的財多,我的力大。

  但是這些東西它的來源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礦,是山,礦山。大地要多少人去取?為了要爭取這個礦山,為了要得這些東西,到底自古以來損失了多少的生命,去貪取這些東西?所以說它會貴,世間人認為這就是他所要,所要取的,不知道這一切是一個假名相,假的名相。你說數字很多,這樣叫做貴重嗎?有的國家幣值,鈔票所印的都是用兆、億。十兆、百兆,這個兆,拿出來的鈔票買不到一條麵包,一條麵包就要幾十兆,幾十兆也買不到一條麵包。這是名稱,聽起來數字是天文的數字,但是物資若欠缺時,若是那個國家的匯率降低時,總而言之,經濟狀況不正常的國家,它那個錢,貨幣面額很高,物價也跟著它高。若是很安定的地方,幾元、幾角就能互相買東西,互相貿易,這數字如何定下來?一切都是假名相,認假為真。過去的辛巴威,要買一條麵包就要背一整布袋的錢去換一條麵包,有時還換不到。這假相啊!這種假相都是將它當作是真的,我們人生就是這樣,所以「如幻迷向」。

  就如過去一位國王疼惜他的小公主,造一座很美的花園,花園有樓台、流水,在水邊的地方看到那個水這樣在流流流,流下來的水,就產生水泡,水泡如珠,剛好太陽照射的時候,水珠就現出七彩的顏色,在那水珠上。這個小公主看到了,很歡喜,向她的父王說:「我要,我要水裡的這些珠,希望父王您能給我這些珠。」父王就說:「這是水珠啊!只能欣賞,就是拿不到啊。」小公主不管,說:「我就是要,誰能將這個水珠拿起來,讓我放在我的手中,讓我摸得到,讓我擁有這個水珠。」國王很無奈,對小公主所提的要求,沒有一項他沒達到她的希望,唯有這個水珠,到底要怎麼拿出這個水珠?趕緊到城中貼告示,幾天後要找人來拿這個水珠,取給公主,要不然七天後負責這個案的人,他的命就活不下去,要斬頭。被指名出來負責的,有幾個人,這些人就趕緊去負責,但這些人明明知道這是不可能,有辦法嗎?不過告示還是要去貼。大家很緊張,算日子,日子快到了,我的人頭和我的身體,到底最後一刻會如何?

  在這當中,大家很擔心的時候,有一位從外地遊方而來的賢者,看到這個告示,看到這些人議論紛紛,看到這些人有的互相抱頭而哭。家庭的人一直乞求,幫她的先生來乞求:「誰有辦法啊?」看到這樣很不忍心,他就伸手去將告示撕下來。「來,你帶我去見國王,我有辦法替公主拿出水珠來。」就這樣走到皇宮,國王很歡喜。但是這位賢人,修行者,他就說:「我要求公主一起來,來選珠。」小公主聽到有人願意將水中這個珠拿起來,也很歡喜,就來了,在水邊的地方等著看。「來,公主,妳要的是哪一粒?妳幫我指點,哪一粒珠是妳最愛的,前後次序,我來將它拿起來。」

  公主就開始看,「我愛這粒、愛這粒、愛這粒。」這樣連續指了幾粒珠。這位賢人就說:「公主,妳所愛的東西,來,我給妳這個工具,妳親手將這個珠撈起來。妳若能將它撈起來,這些珠,不只是這些,妳看,源頭這麼多一直下來,下來都成珠了,妳所要的,要如何串為項鍊都可以。」她很高興,東西拿來,「這個東西就能撈出水珠嗎?」「是啊!來,妳來撈。」她就用一個網,用這個網開始撈,水一動,珠就破掉。「來,還有第二粒。」再來一次,還是一撈就破掉了。就這樣粒粒水珠,粒粒破,公主很生氣。「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不要了!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哪有辦法用人、用東西將水裡的珠撈起來呢?」這位賢人就說:「是啊,公主,妳撈不起來的東西,誰能撈得起來呢?這水珠只不過是假相,它名叫做水的珠。這個水珠是水從高而低沖下來所形成,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水若是動,就會生成泡,泡是水的名?或者水是泡的名?這個珠是水的珠,或者是珠的水?來,公主,妳來若能將這個名稱分析得出來,我就有辦法替妳取珠。」

  公主就一直想,是水?是泡?是珠?「這說到最後還不是一樣,就只是水而已。」「是啊,就是水,水本來就是流動不息,哪有什麼東西名稱叫做珠,只是一個名,所以這是幻化無常,人生就是這樣幻化無常。」「幻化無常」,這個道理好像很深,開始這個公主就要追求道理,向國王說:「我不要什麼珠了,我要的是道理,幻化無常,到底這個這麼深奧的道理,應該就是人生最真實,我想要的。國王,將這位賢人留下來,當我的老師。」就這樣,國王要求賢人來成為公主的老師。公主從這樣,漸漸聽法,漸漸得道了,將這一條人生的道路應該如何走,認清了道路,能夠身體力行,利益人群,這樣這位國王所疼惜的公主,成為國王最好理政的一位賢明的公主。所以說起來,人生就只是一念間,念迷了,世間一切幻化就認為是真;念若醒了、悟了,自然一切人間的物質認清楚,只不過是人生過眼雲煙,是有所用而無所有權,所以一切只有使用的時間,沒有永恆的權啊!這就是我們要清楚,這就是道理。

  所以人生不要「認假為真」,一切都是幻化,都是迷失了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對人間名相、物質會迷,所以惹成了很多人間人禍,就是這樣禍福都在這一念間造。就如現在,在塞爾維亞難民營,慈濟人已經慢慢開始做收尾的工作了,但人的感情卻愈來愈離別依依了,現在看到他們開始在清點倉庫,整理倉庫,沒有用完的東西,要如何請難民委員會的人,幫助我們管理,或者是授權如何去發放。再者,最後的晚餐,慈濟人大家親手為他們做晚餐,香積飯。現在,從這幾天一直都是零廚餘,沒有垃圾,大家吃飽,珍惜粒粒的米飯,片片的菜餚,大家吃到碗底是這樣乾乾淨淨,垃圾筒裡全都沒有垃圾。過去一頓飯若吃飽,滿地都是垃圾,便當盒都是沒吃完的東西,現在已經都改觀了,乾淨了。他們清楚了,他們了解了,粒米來得不易啊!這種滴油、片菜都是珍貴,所以他們懂得珍惜了。

  看到他們把握時間,分秒都是這樣互動,這樣在愛灑,能夠會合很多人這分的情,彼此之間情能夠這樣通了、愛也連了,愛,這樣整個連心起來,情這樣彼此通達起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字,看到孩子和孩子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字,互相在交換文字,互相教。十五歲的一位阿富汗少年阿里,他與來自英國,跟著媽媽來的一位十三歲的尚恩,兩個成為好朋友。一個是懂波斯文,一個懂中文、英文、波斯文。(簡報中只提到波斯文與中文交流)就這樣,在那個地方,兩人藉語言溝通,互相交換常識,人與人之間已經打成一片了。在那個難民營被聘雇的,有一位叫做亞歷山大,這位是在慈善會裡面(DRC 慈善組織所聘用的當地職工),他在這難民營裡已經一年多了。他說,來來回回已經看過多少慈善機構,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但是所看到的唯有慈濟這個團體是這麼的親切,將祥和的氣氛帶進來,將真誠的愛去付出。他與我們慈濟人每天每天就是這樣互動,他一直希望慈濟這種愛的精神,要如何能延續在每一個慈善團體呢?

  這個(阿富汗籍難民翻譯志工 EHSAN)也這樣說,慈濟人從進去開始帶那首「一家人」,現在「一家人」這首歌已成為他們每天最快樂的音樂,希望將這首歌翻譯成,讓人人能通傳的歌,難民也覺得聽到這首歌就開心了、歡喜了,他們要將它翻譯成波斯文,能再多一國的語言,將這愛的力量再延伸給更多人。這種愛的力量,真的是只要用心,用真誠的心,儘管人間有各人的業力,或有共同一業力,不同的國家,受同樣逃難的環境,來到這個地方,將所有心的煩惱、無明暫時都放下,共同的愛凝聚起來,這實在是很不簡單。看他們彼此人種不同,彼此這樣擁抱著,因為慈濟人將要離開了,別離依依。「一家人」的手勢都統一相同。有的人要回去了,坐上車,這些難民不捨,擋在車子的前面,在那裡唱「一家人」,比手語,在車子的擋風玻璃前面,一直久久不肯離開。這種情,這種覺有情的愛,已經到那個地方去了。

  這種物質的付出是這麼誠意的付出,像是朋友對至好的朋友,供應給他的生活,這分讓他們久久印在他們的心版裡,這分祥和的笑臉,那分柔軟的聲音,這就是他們永遠放在內心。所以每一位志工,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團體,以及難民委員會的人,都一直來分享、分享,分享慈濟人給他們的印象,這個印象久久都在他們的心裡。看他們,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已經供應多少東西了嗎?總共慈濟人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因為最近又有大陸的慈濟人進去,所以總共有十五個國家的慈濟人進去,人數是八十八位的志工,包括波士尼亞的志工,包括我們的慈濟人,十五個國家的慈濟人,算人數是八十八位。看到這八十八位,工作告一段落了,將要離開的時候,這種依依不捨,實在是看了很感動。

  每天他們都薰法香,每天都從他們傳回來的相片中看到。他們的晚上,是我們的早上,甚至,早會,「人間菩提」節目,他們對法都沒有漏掉,每天在那裡精進,每天在那裡為苦難人去付出。你想,這是最真實的人生,生命中走過來的路,每一個腳步、每一天的人生都是真實,叫醒了沉淪在那個苦難中的眾生,讓他們了解一些人間的道理,去除愛恨情仇,建立一些真誠的愛,這是人間菩薩。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然,人間幻化迷向,不知如醉,複製無明,愛恨情仇。在塞爾維亞那個地方的慈濟菩薩,已經一一為他們掃除了。當然,這個時候他們何去何從?
  
  「不知身藏無價明珠」。我們現在的人,人人身中都有一顆寶珠,只是我們不知道;道理人人都有,所以有了道理,人人就能過得平安自在。就是不知道身藏無價寶珠,就會如醉如癡,認假為真,才會造成這麼多的難民受苦難。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在心念,一念善,造福人間;一念偏,如醉如癡,認假為真。同樣人生一場,差別是這麼大,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真假的人間,真的道理我們要好好追求,假名相,要看開一點。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那時候五百阿羅漢已經在佛的面前得授記了,大家歡喜,開始來到佛面前,用最敬禮來禮釋迦牟尼佛,又要表達自己的心意。

經文:「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這是這五百比丘共同的心聲,他們知道自己過去就是常常這樣想:佛陀所說的我都已經清楚了,我都了解了,所以我這樣就好了。就以為是這樣。所以,現在知道,我們大家原來還能向前前進,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但是以前我們都不知道,就是這樣「小智為足」。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

*自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及至便以為足句止,為領悟昔權,自於後親友句下,至無所乏短句止,為領今實。

  這就是做一個譬喻,五百比丘自己來譬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從「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就是到「便以為足」,經文這樣一直下來,「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這段經文下來到「便以為足」,來到親友家,就是領悟昔日之權。那時候在很貧窮時,來到一位朋友的家庭,這位朋友就給他吃飯、喝酒,在那裡覺得「我很滿足,很滿足了」。這樣,現在才開始了解,原來那時候吃一頓飽,只是權。「自於後親友句下」,這些經文再下去,「至無所乏短句止」,到後面再下去的經文,才是真真正正「為領今」就是「實」。現在佛陀所講的《法華經》是成佛之道,是人人能成佛,人人能走的路,現在大家都已經開始知道了。

經文簡釋: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譬如繫珠喻,有人喻受化之眾生;親友家,喻前菩薩沙彌,應化之國。
*「醉酒而臥」;醉喻昏迷,酒喻五欲,喻煩惱未斷,無明所纏,雖遇佛法,猶如昏醉。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繫珠這段譬喻,「有人」是譬喻受化的眾生,「有人」這段就是譬喻受化的眾生。我們這些人,有的人能接受到佛化,有的人還迷醉在外面,有的人已經接受到佛化了。這就是譬喻接受佛法教化的人。「親友家」就是譬喻「菩薩沙彌應化之國」這些境界,這是親友家。就是已經開始隨佛修學,在這個境界的這些人。「醉酒而臥」,有人雖然接受到了,接受到一餐的飽食,但還沒有很清醒,因為他喝到酒,他還沒有很清醒。這酒就像五欲,人醉了,醉在五欲裡,譬喻煩惱未斷。我們還在五欲裡,雖然在修行,雖然道理聽進去了,但是欲念未盡,煩惱未斷,無明還是將我們纏著,雖然我們名稱說是在接受佛法,但是這些煩惱都還未除,就如酒醉的人,雖然遇到佛法了,還是在昏醉中,宿醉還未盡。

*醉酒而臥,當時大眾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人至親友家,以無明重故,還復迷失,如醉酒而臥。

  「醉酒而臥」,就是大眾開始「暫發」,大眾開始慢慢發心了,「無明暫伏」,因暫時發心,無明也這樣漸漸降伏了,所以「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因為我們有聽到經,這個心也慢慢地調伏下來,這樣慢慢了解了,佛法就是這樣。所以「如人至親友家」,譬喻,譬喻這樣醉了的人來到親友家,就是無明重,在這芸芸眾生中,來到這當中,「以無明重故」,就是我們的無明很重,又是「還復迷失」。來到親友家無明還很重,雖然在聽法,但我們的無明還是很重,法邊聽,無明還是一樣再重複。聽法,同樣又迷失了,這「如醉酒而臥」,反反覆覆。所以聽法,「我知道了、知道了」,但還是很快忘掉了,法在他的心,行就是沒有什麼作用到,儘管有聽法,但是,在他的身行中就是沒起作用,雖然知道,但是照犯,這就是無明很重,還在迷,所以不覺。

*醉都不覺,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

  所以,醉有兩種的醉,一是「重醉都不覺知」,就是很重的醉。第二是輕醉,輕醉就是微覺,微微的覺就是有稍微知道,但是很快就又忘記了。我看多數都是這樣的人,輕醉的人,聽法,好像知道,好像不知道,「亦名不覺」,這也是不覺。所以,「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就是雖然是這樣,不覺或者是微覺,不論如何,還是同樣身中有寶珠。

經文簡釋: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喻菩薩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現化他國。

  所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譬喻「菩薩應化緣已畢」。就如諸佛菩薩來人間,雖然將道理說給大家聽,但是人間短暫,有的人相聚,緣也有盡時。就如塞爾維亞難民營,這群慈濟菩薩在那裡,他們也要離開,或者是佛應化人間,最後也要入涅槃。所以「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就是要離開了,所以「現化他國」,再到外地去。

*官事當行,明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知非私務,故云官事。

  這就是「官事當行」,表示「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十六王子,那個時代所結的緣,眾生在不同的地方隨機應度,所以在這裡結束之後,要再到其他的地方去。「弘法化他,知非私務」,菩薩來人間不是為了自己來的,是為眾生來的,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所以叫做公事,也叫做官事。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
無價珠,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佛性種子,名無價珠,今入其身,如繫衣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用很寶貴的東西放在這個朋友的身上,因為有公事,所以要離開,這就是譬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就是先為大家種一個大乘菩提的種子,大家好好來薰習,雖然這生無法完全度化,還有來生啊!我們若看到孩子年紀小小的,他若聽到「人間菩提」的聲音,就開始在電視機前雙手合掌,就在那裡頂禮。常常聽到阿嬤或是媽媽都這樣說。你想,這是不是薰習來的呢?這些孩子,他的八識田中已經有種子了,過去也常常在看大愛台的節目,常常聽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等等,相信薰習在心的意識,心田意識。所以「無價珠」,就是「一乘實相真如智寶」,這就是無價珠,已經給大家了,大家要知道有,是「佛性種子」,這就是無價珠。尤其是「今入其身」,這個無價珠,我們已經知道,知道我們有,「如繫衣下」,就如放在我們的衣服裡,就是在我們的心裡。

*繫其衣裡,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

  「繫其衣裡」,我們應該「慚愧忍辱能遮醜恚」。我們所穿的「柔和忍辱衣」,我們要好好,要常常知道我們的衣的下面有寶珠,但是常常都把我們遮住。「及防外惡」,我們若是知道有這寶珠,我們就要修戒、定、慧,著起了「忍辱衣」,要好好忍得住貪、瞋、癡,這也是要忍啊!所以要柔和忍辱,面對外面種種的惡,就是表示這件衣服,我們衣服裡面有寶珠。所以「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裡面的這個善根就是我們人人本具有的,我們要好好將它保護好。

*於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願種子,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説為繋,煩惱昏醉,少有微解,故曰繫珠。

  「於時聞法」,在每一個時間聽法,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只是微小的信,只是信一點點而已,我們要很深信。雖然信,要樂欲,哪怕是聽一點點,我們要起歡喜心。「即了因智願種子」,這就是智願的種子,了達我們過去無明的因,真實的善種子能在我們的內心。「約結緣」,這就是結緣。諸佛菩薩來人間,無不都是結善緣,度眾生,就是「圓解為珠」,這個善緣圓滿了,這就如珠一樣。「為說為繫」,為他們講解你的內心有真如本性,仔細地為你講解,就如這顆珠這樣牢牢地放在你的心裡,牢牢地,很堅固地放在你的心裡,這就是我們將法接入心來,要好好地保護好。「煩惱昏醉,少有微解」。就如我們人有煩惱、無明,現在我們聽到這個法,我們了解了,儘管是稍微的了解,還沒用到這顆珠,自己雖然知道身上有這顆珠,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因為人家放了一顆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自己還沒有很清楚。

*约天性然昔繫,亦非新無,未知令知,故云繫與之而去,謂授法已,轉化餘方。

  所以「約天性」,就是過去有放這顆珠,「亦非新無」,不是新的,也不是原來沒有的,本來就有的。這顆珠本來我們就有了,無始以來我們就有,這是天性,沒有外人給我們的,只是提醒我們一下。「未知令知」,不知道,讓他知道,這樣叫做繫,放在那個地方。「與之而去」,就是這樣放了,他就去了,因為這是在授法。是這樣跟你說,將來你也能成佛,但成佛還要輾轉很多生世,無數世,要這樣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這顆珠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若不好好用心保護,這顆珠無法現前,會如那水珠一樣,光是想在外面撈水珠,沒有想到我們自己本身就有很牢固的明珠在,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月亮 在 周四 8月 03, 2017 3:08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4/04晨語簡記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4月 05, 2016 11:1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四月四日星期一)

 

什麼叫做癡?我們若是聰明智慧,和生下來腦筋就不好,對人間世事就很低能,這是癡,無法了解人間事。但是也有一類,我們人明明道理你懂,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道理都知道,但是心理控制不住貪、瞋、癡。明知這是犯法的事,不可為,卻是無法控制自己,那就是一念貪念起,就做了不當的行為。所以,酒、色、財氣、名利、地位,無不都是迷戀了人心,控制不住,這就像「如醉如癡」的人生。明知不可去犯這個事情,但是那個無明就是讓我們糊里糊塗去製造出來,這人間由不得自己。

癡有兩種,一種是智力的低能,一種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心理。

 

這種物質的付出是這麼誠意的付出,像是朋友對至好的朋友,供應給他的生活,這分讓他們久久印在他們的心版裡,這分祥和的笑臉,那分柔軟的聲音,這就是他們永遠放在內心。

上人說,這不是救濟,是好朋友對好朋友的感覺。能夠做到祥和的氣氛,真誠的愛,帶給難民,這是大菩薩才做得到的。在這裡的付出,將播下菩提種子,也將成為救濟工作的典範之一。

 

繫珠喻《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原文如下: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以上為權)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以上為實)

 

自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及至便以為足句止,為領悟昔權。自於後親友句下,至無所乏短句止,為領今實。

 


權實

原文

譬喻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

譬如繫珠喻,

有人喻受化之眾生;

親友家,喻前菩薩沙彌,應化之國。

醉酒而臥

醉喻昏迷,

酒喻五欲,喻煩惱未斷,無明所纏,雖遇佛法,猶如昏醉。

醉酒而臥,當時大眾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人至親友家,以無明重故,還復迷失,如醉酒而臥。

醉都不覺

醉都不覺,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喻菩薩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現化他國。

官事當行,明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知非私務,故云官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

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
無價珠,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佛性種子,名無價珠,今入其身,如繫衣下。

繫其衣裡,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

 

於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願種子,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説為繋,煩惱昏醉,少有微解,故曰繫珠。

與之而去

约天性然昔繫,亦非新無,未知令知,故云繫與之而去,謂授法已,轉化餘方。

 

(今天只開示至此)

 

 

 

人生一場如醉如癡,
認假為真如幻迷向,
無知如醉複製無明,
不知身藏無價明珠。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好像一場夢而已。世間實在是很短暫,但是短暫的人生卻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去向何處,不知道,我們的去向在哪裡,我們也不知。但是在這短短的這場人生,就像如醉如癡的人。看看喝醉酒的人是什麼樣的形態呢?清醒的人來看喝酒的人,酒醉之後說的都是酒話,說什麼「酒醉心頭定」,不論你如何的心頭定,所做的事,在醒悟的人來看,都不將它當作是真的話,這是人生的生態,我們所看得到酒醉的人。除了酒醉的人生,還有,就像「如癡」。什麼叫做癡?我們若是聰明智慧,和生下來腦筋就不好,對人間世事就很低能,這是癡,無法了解人間事。但是也有一類,我們人明明道理你懂,卻控制不住自己的內心;道理都知道,但是心理控制不住貪、瞋、癡。明知這是犯法的事,不可為,卻是無法控制自己,那就是一念貪念起,就做了不當的行為。所以,酒、色、財氣、名利、地位,無不都是迷戀了人心,控制不住,這就像「如醉如癡」的人生。明知不可去犯這個事情,但是那個無明就是讓我們糊里糊塗去製造出來,這人間由不得自己。

  所以「認假為真如幻迷向」,將假的東西當作是真的。我們人生不就是這樣嗎?看到就想要,我就是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自古以來多少人為了將東西當作是寶。寶又是什麼呢?其實看清楚,覺悟的人,什麼叫做寶物?寶物就是來自於破壞一切,人工完成,人生將它認為這是寶。看看價值連城的寶石、鑽石、翠玉等等,這些東西,世間人說它是寶,這些寶有什麼用?只是給有錢人炫耀虛華的心態,讓他們滿足這樣的心態,將它稱為寶,因為它很貴,很貴就顯出了身分:我就是有這樣的財,我能得到這樣的物,我的財多,我的力大。

  但是這些東西它的來源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礦,是山,礦山。大地要多少人去取?為了要爭取這個礦山,為了要得這些東西,到底自古以來損失了多少的生命,去貪取這些東西?所以說它會貴,世間人認為這就是他所要,所要取的,不知道這一切是一個假名相,假的名相。你說數字很多,這樣叫做貴重嗎?有的國家幣值,鈔票所印的都是用兆、億。十兆、百兆,這個兆,拿出來的鈔票買不到一條麵包,一條麵包就要幾十兆,幾十兆也買不到一條麵包。這是名稱,聽起來數字是天文的數字,但是物資若欠缺時,若是那個國家的匯率降低時,總而言之,經濟狀況不正常的國家,它那個錢,貨幣面額很高,物價也跟著它高。若是很安定的地方,幾元、幾角就能互相買東西,互相貿易,這數字如何定下來?一切都是假名相,認假為真。過去的辛巴威,要買一條麵包就要背一整布袋的錢去換一條麵包,有時還換不到。這假相啊!這種假相都是將它當作是真的,我們人生就是這樣,所以「如幻迷向」。

  就如過去一位國王疼惜他的小公主,造一座很美的花園,花園有樓台、流水,在水邊的地方看到那個水這樣在流流流,流下來的水,就產生水泡,水泡如珠,剛好太陽照射的時候,水珠就現出七彩的顏色,在那水珠上。這個小公主看到了,很歡喜,向她的父王說:「我要,我要水裡的這些珠,希望父王您能給我這些珠。」父王就說:「這是水珠啊!只能欣賞,就是拿不到啊。」小公主不管,說:「我就是要,誰能將這個水珠拿起來,讓我放在我的手中,讓我摸得到,讓我擁有這個水珠。」國王很無奈,對小公主所提的要求,沒有一項他沒達到她的希望,唯有這個水珠,到底要怎麼拿出這個水珠?趕緊到城中貼告示,幾天後要找人來拿這個水珠,取給公主,要不然七天後負責這個案的人,他的命就活不下去,要斬頭。被指名出來負責的,有幾個人,這些人就趕緊去負責,但這些人明明知道這是不可能,有辦法嗎?不過告示還是要去貼。大家很緊張,算日子,日子快到了,我的人頭和我的身體,到底最後一刻會如何?

  在這當中,大家很擔心的時候,有一位從外地遊方而來的賢者,看到這個告示,看到這些人議論紛紛,看到這些人有的互相抱頭而哭。家庭的人一直乞求,幫她的先生來乞求:「誰有辦法啊?」看到這樣很不忍心,他就伸手去將告示撕下來。「來,你帶我去見國王,我有辦法替公主拿出水珠來。」就這樣走到皇宮,國王很歡喜。但是這位賢人,修行者,他就說:「我要求公主一起來,來選珠。」小公主聽到有人願意將水中這個珠拿起來,也很歡喜,就來了,在水邊的地方等著看。「來,公主,妳要的是哪一粒?妳幫我指點,哪一粒珠是妳最愛的,前後次序,我來將它拿起來。」

  公主就開始看,「我愛這粒、愛這粒、愛這粒。」這樣連續指了幾粒珠。這位賢人就說:「公主,妳所愛的東西,來,我給妳這個工具,妳親手將這個珠撈起來。妳若能將它撈起來,這些珠,不只是這些,妳看,源頭這麼多一直下來,下來都成珠了,妳所要的,要如何串為項鍊都可以。」她很高興,東西拿來,「這個東西就能撈出水珠嗎?」「是啊!來,妳來撈。」她就用一個網,用這個網開始撈,水一動,珠就破掉。「來,還有第二粒。」再來一次,還是一撈就破掉了。就這樣粒粒水珠,粒粒破,公主很生氣。「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不要了!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哪有辦法用人、用東西將水裡的珠撈起來呢?」這位賢人就說:「是啊,公主,妳撈不起來的東西,誰能撈得起來呢?這水珠只不過是假相,它名叫做水的珠。這個水珠是水從高而低沖下來所形成,是幻化出來的東西,水若是動,就會生成泡,泡是水的名?或者水是泡的名?這個珠是水的珠,或者是珠的水?來,公主,妳來若能將這個名稱分析得出來,我就有辦法替妳取珠。」

  公主就一直想,是水?是泡?是珠?「這說到最後還不是一樣,就只是水而已。」「是啊,就是水,水本來就是流動不息,哪有什麼東西名稱叫做珠,只是一個名,所以這是幻化無常,人生就是這樣幻化無常。」「幻化無常」,這個道理好像很深,開始這個公主就要追求道理,向國王說:「我不要什麼珠了,我要的是道理,幻化無常,到底這個這麼深奧的道理,應該就是人生最真實,我想要的。國王,將這位賢人留下來,當我的老師。」就這樣,國王要求賢人來成為公主的老師。公主從這樣,漸漸聽法,漸漸得道了,將這一條人生的道路應該如何走,認清了道路,能夠身體力行,利益人群,這樣這位國王所疼惜的公主,成為國王最好理政的一位賢明的公主。所以說起來,人生就只是一念間,念迷了,世間一切幻化就認為是真;念若醒了、悟了,自然一切人間的物質認清楚,只不過是人生過眼雲煙,是有所用而無所有權,所以一切只有使用的時間,沒有永恆的權啊!這就是我們要清楚,這就是道理。

  所以人生不要「認假為真」,一切都是幻化,都是迷失了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對人間名相、物質會迷,所以惹成了很多人間人禍,就是這樣禍福都在這一念間造。就如現在,在塞爾維亞難民營,慈濟人已經慢慢開始做收尾的工作了,但人的感情卻愈來愈離別依依了,現在看到他們開始在清點倉庫,整理倉庫,沒有用完的東西,要如何請難民委員會的人,幫助我們管理,或者是授權如何去發放。再者,最後的晚餐,慈濟人大家親手為他們做晚餐,香積飯。現在,從這幾天一直都是零廚餘,沒有垃圾,大家吃飽,珍惜粒粒的米飯,片片的菜餚,大家吃到碗底是這樣乾乾淨淨,垃圾筒裡全都沒有垃圾。過去一頓飯若吃飽,滿地都是垃圾,便當盒都是沒吃完的東西,現在已經都改觀了,乾淨了。他們清楚了,他們了解了,粒米來得不易啊!這種滴油、片菜都是珍貴,所以他們懂得珍惜了。

  看到他們把握時間,分秒都是這樣互動,這樣在愛灑,能夠會合很多人這分的情,彼此之間情能夠這樣通了、愛也連了,愛,這樣整個連心起來,情這樣彼此通達起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字,看到孩子和孩子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字,互相在交換文字,互相教。十五歲的一位阿富汗少年阿里,他與來自英國,跟著媽媽來的一位十三歲的尚恩,兩個成為好朋友。一個是懂波斯文,一個懂中文、英文、波斯文。(簡報中只提到波斯文與中文交流)就這樣,在那個地方,兩人藉語言溝通,互相交換常識,人與人之間已經打成一片了。在那個難民營被聘雇的,有一位叫做亞歷山大,這位是在慈善會裡面(DRC 慈善組織所聘用的當地職工),他在這難民營裡已經一年多了。他說,來來回回已經看過多少慈善機構,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但是所看到的唯有慈濟這個團體是這麼的親切,將祥和的氣氛帶進來,將真誠的愛去付出。他與我們慈濟人每天每天就是這樣互動,他一直希望慈濟這種愛的精神,要如何能延續在每一個慈善團體呢?

  這個(阿富汗籍難民翻譯志工 EHSAN)也這樣說,慈濟人從進去開始帶那首「一家人」,現在「一家人」這首歌已成為他們每天最快樂的音樂,希望將這首歌翻譯成,讓人人能通傳的歌,難民也覺得聽到這首歌就開心了、歡喜了,他們要將它翻譯成波斯文,能再多一國的語言,將這愛的力量再延伸給更多人。這種愛的力量,真的是只要用心,用真誠的心,儘管人間有各人的業力,或有共同一業力,不同的國家,受同樣逃難的環境,來到這個地方,將所有心的煩惱、無明暫時都放下,共同的愛凝聚起來,這實在是很不簡單。看他們彼此人種不同,彼此這樣擁抱著,因為慈濟人將要離開了,別離依依。「一家人」的手勢都統一相同。有的人要回去了,坐上車,這些難民不捨,擋在車子的前面,在那裡唱「一家人」,比手語,在車子的擋風玻璃前面,一直久久不肯離開。這種情,這種覺有情的愛,已經到那個地方去了。

  這種物質的付出是這麼誠意的付出,像是朋友對至好的朋友,供應給他的生活,這分讓他們久久印在他們的心版裡,這分祥和的笑臉,那分柔軟的聲音,這就是他們永遠放在內心。所以每一位志工,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團體,以及難民委員會的人,都一直來分享、分享,分享慈濟人給他們的印象,這個印象久久都在他們的心裡。看他們,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已經供應多少東西了嗎?總共慈濟人有來自十五個國家,因為最近又有大陸的慈濟人進去,所以總共有十五個國家的慈濟人進去,人數是八十八位的志工,包括波士尼亞的志工,包括我們的慈濟人,十五個國家的慈濟人,算人數是八十八位。看到這八十八位,工作告一段落了,將要離開的時候,這種依依不捨,實在是看了很感動。

  每天他們都薰法香,每天都從他們傳回來的相片中看到。他們的晚上,是我們的早上,甚至,早會,「人間菩提」節目,他們對法都沒有漏掉,每天在那裡精進,每天在那裡為苦難人去付出。你想,這是最真實的人生,生命中走過來的路,每一個腳步、每一天的人生都是真實,叫醒了沉淪在那個苦難中的眾生,讓他們了解一些人間的道理,去除愛恨情仇,建立一些真誠的愛,這是人間菩薩。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不然,人間幻化迷向,不知如醉,複製無明,愛恨情仇。在塞爾維亞那個地方的慈濟菩薩,已經一一為他們掃除了。當然,這個時候他們何去何從?
  
  「不知身藏無價明珠」。我們現在的人,人人身中都有一顆寶珠,只是我們不知道;道理人人都有,所以有了道理,人人就能過得平安自在。就是不知道身藏無價寶珠,就會如醉如癡,認假為真,才會造成這麼多的難民受苦難。同樣的,道理就是這樣,在心念,一念善,造福人間;一念偏,如醉如癡,認假為真。同樣人生一場,差別是這麼大,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真假的人間,真的道理我們要好好追求,假名相,要看開一點。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那時候五百阿羅漢已經在佛的面前得授記了,大家歡喜,開始來到佛面前,用最敬禮來禮釋迦牟尼佛,又要表達自己的心意。

經文:「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這是這五百比丘共同的心聲,他們知道自己過去就是常常這樣想:佛陀所說的我都已經清楚了,我都了解了,所以我這樣就好了。就以為是這樣。所以,現在知道,我們大家原來還能向前前進,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但是以前我們都不知道,就是這樣「小智為足」。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與之而去。」

自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及至便以為足句止,為領悟昔權,自於後親友句下,至無所乏短句止,為領今實。

  這就是做一個譬喻,五百比丘自己來譬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從「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就是到「便以為足」,經文這樣一直下來,「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這段經文下來到「便以為足」,來到親友家,就是領悟昔日之權。那時候在很貧窮時,來到一位朋友的家庭,這位朋友就給他吃飯、喝酒,在那裡覺得「我很滿足,很滿足了」。這樣,現在才開始了解,原來那時候吃一頓飽,只是權。「自於後親友句下」,這些經文再下去,「至無所乏短句止」,到後面再下去的經文,才是真真正正「為領今」就是「實」。現在佛陀所講的《法華經》是成佛之道,是人人能成佛,人人能走的路,現在大家都已經開始知道了。

經文簡釋: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譬如繫珠喻,有人喻受化之眾生;親友家,喻前菩薩沙彌,應化之國。

「醉酒而臥」;醉喻昏迷,酒喻五欲,喻煩惱未斷,無明所纏,雖遇佛法,猶如昏醉。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繫珠這段譬喻,「有人」是譬喻受化的眾生,「有人」這段就是譬喻受化的眾生。我們這些人,有的人能接受到佛化,有的人還迷醉在外面,有的人已經接受到佛化了。這就是譬喻接受佛法教化的人。「親友家」就是譬喻「菩薩沙彌應化之國」這些境界,這是親友家。就是已經開始隨佛修學,在這個境界的這些人。「醉酒而臥」,有人雖然接受到了,接受到一餐的飽食,但還沒有很清醒,因為他喝到酒,他還沒有很清醒。這酒就像五欲,人醉了,醉在五欲裡,譬喻煩惱未斷。我們還在五欲裡,雖然在修行,雖然道理聽進去了,但是欲念未盡,煩惱未斷,無明還是將我們纏著,雖然我們名稱說是在接受佛法,但是這些煩惱都還未除,就如酒醉的人,雖然遇到佛法了,還是在昏醉中,宿醉還未盡。

醉酒而臥,當時大眾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人至親友家,以無明重故,還復迷失,如醉酒而臥。

  「醉酒而臥」,就是大眾開始「暫發」,大眾開始慢慢發心了,「無明暫伏」,因暫時發心,無明也這樣漸漸降伏了,所以「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因為我們有聽到經,這個心也慢慢地調伏下來,這樣慢慢了解了,佛法就是這樣。所以「如人至親友家」,譬喻,譬喻這樣醉了的人來到親友家,就是無明重,在這芸芸眾生中,來到這當中,「以無明重故」,就是我們的無明很重,又是「還復迷失」。來到親友家無明還很重,雖然在聽法,但我們的無明還是很重,法邊聽,無明還是一樣再重複。聽法,同樣又迷失了,這「如醉酒而臥」,反反覆覆。所以聽法,「我知道了、知道了」,但還是很快忘掉了,法在他的心,行就是沒有什麼作用到,儘管有聽法,但是,在他的身行中就是沒起作用,雖然知道,但是照犯,這就是無明很重,還在迷,所以不覺。

醉都不覺,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

  所以,醉有兩種的醉,一是「重醉都不覺知」,就是很重的醉。第二是輕醉,輕醉就是微覺,微微的覺就是有稍微知道,但是很快就又忘記了。我看多數都是這樣的人,輕醉的人,聽法,好像知道,好像不知道,「亦名不覺」,這也是不覺。所以,「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就是雖然是這樣,不覺或者是微覺,不論如何,還是同樣身中有寶珠。

經文簡釋: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喻菩薩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現化他國。


  所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譬喻「菩薩應化緣已畢」。就如諸佛菩薩來人間,雖然將道理說給大家聽,但是人間短暫,有的人相聚,緣也有盡時。就如塞爾維亞難民營,這群慈濟菩薩在那裡,他們也要離開,或者是佛應化人間,最後也要入涅槃。所以「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就是要離開了,所以「現化他國」,再到外地去。

官事當行,明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知非私務,故云官事。

  這就是「官事當行」,表示「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十六王子,那個時代所結的緣,眾生在不同的地方隨機應度,所以在這裡結束之後,要再到其他的地方去。「弘法化他,知非私務」,菩薩來人間不是為了自己來的,是為眾生來的,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所以叫做公事,也叫做官事。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
無價珠,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佛性種子,名無價珠,今入其身,如繫衣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用很寶貴的東西放在這個朋友的身上,因為有公事,所以要離開,這就是譬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就是先為大家種一個大乘菩提的種子,大家好好來薰習,雖然這生無法完全度化,還有來生啊!我們若看到孩子年紀小小的,他若聽到「人間菩提」的聲音,就開始在電視機前雙手合掌,就在那裡頂禮。常常聽到阿嬤或是媽媽都這樣說。你想,這是不是薰習來的呢?這些孩子,他的八識田中已經有種子了,過去也常常在看大愛台的節目,常常聽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等等,相信薰習在心的意識,心田意識。所以「無價珠」,就是「一乘實相真如智寶」,這就是無價珠,已經給大家了,大家要知道有,是「佛性種子」,這就是無價珠。尤其是「今入其身」,這個無價珠,我們已經知道,知道我們有,「如繫衣下」,就如放在我們的衣服裡,就是在我們的心裡。

繫其衣裡,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

  「繫其衣裡」,我們應該「慚愧忍辱能遮醜恚」。我們所穿的「柔和忍辱衣」,我們要好好,要常常知道我們的衣的下面有寶珠,但是常常都把我們遮住。「及防外惡」,我們若是知道有這寶珠,我們就要修戒、定、慧,著起了「忍辱衣」,要好好忍得住貪、瞋、癡,這也是要忍啊!所以要柔和忍辱,面對外面種種的惡,就是表示這件衣服,我們衣服裡面有寶珠。所以「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裡面的這個善根就是我們人人本具有的,我們要好好將它保護好。

於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願種子,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説為繋,煩惱昏醉,少有微解,故曰繫珠。

  「於時聞法」,在每一個時間聽法,我們一定要相信,不要只是微小的信,只是信一點點而已,我們要很深信。雖然信,要樂欲,哪怕是聽一點點,我們要起歡喜心。「即了因智願種子」,這就是智願的種子,了達我們過去無明的因,真實的善種子能在我們的內心。「約結緣」,這就是結緣。諸佛菩薩來人間,無不都是結善緣,度眾生,就是「圓解為珠」,這個善緣圓滿了,這就如珠一樣。「為說為繫」,為他們講解你的內心有真如本性,仔細地為你講解,就如這顆珠這樣牢牢地放在你的心裡,牢牢地,很堅固地放在你的心裡,這就是我們將法接入心來,要好好地保護好。「煩惱昏醉,少有微解」。就如我們人有煩惱、無明,現在我們聽到這個法,我們了解了,儘管是稍微的了解,還沒用到這顆珠,自己雖然知道身上有這顆珠,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因為人家放了一顆珠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自己還沒有很清楚。

约天性然昔繫,亦非新無,未知令知,故云繫與之而去,謂授法已,轉化餘方。

  所以「約天性」,就是過去有放這顆珠,「亦非新無」,不是新的,也不是原來沒有的,本來就有的。這顆珠本來我們就有了,無始以來我們就有,這是天性,沒有外人給我們的,只是提醒我們一下。「未知令知」,不知道,讓他知道,這樣叫做繫,放在那個地方。「與之而去」,就是這樣放了,他就去了,因為這是在授法。是這樣跟你說,將來你也能成佛,但成佛還要輾轉很多生世,無數世,要這樣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這顆珠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若不好好用心保護,這顆珠無法現前,會如那水珠一樣,光是想在外面撈水珠,沒有想到我們自己本身就有很牢固的明珠在,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4/04晨語簡記   2016/04/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4月 05, 2016 1:42 pm

上人慈示:一切都是假名相,認假為真。
何謂「真」?何謂「假」?
讓我想到,道理、真諦、真理是真,歷經時空,應不同的人、事、物,都能契合,永恆不變,恆常存在。
而世間所見到、聽到、所感受……到,都可以「幻化無常」,所見、所聽……,可能是那一刻的境界,我們如沒有見到、聽到,事情原委、全貌,甚至無法以同理心,或是能感受到對方的心,那都不是「真」,但往往我但會自己為是的認為……。
所以, 上人慈示:「人生就只是一念間,念迷了,世間一切幻化就認為是真;念若醒了、悟了,自然一切人間的物質認清楚,只不過是人生過眼雲煙,是有所用而無所有權,所以一切只有使用的時間,沒有永恆的權啊!這就是我們要清楚,這就是道理。」
 
接下來,「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這段話,很震撼,想想,自己往往有一些盲點,他人看得一清二楚,但自己總是不了解、看不見,可怕的是不但不自知,還自以為了不得。幸好「今乃知之,如無智者」,還有自覺,還能修正、調整。
上人又慈示:「我們還在五欲裡,雖然在修行,雖然道理聽進去了,但是欲念未盡,煩惱未斷,無明還是將我們纏著,雖然我們名稱說是在接受佛法,但是這些煩惱都還未除,就如酒醉的人,雖然遇到佛法了,還是在昏醉中,宿醉還未盡。」
又說:「醉有兩種的醉,一是重醉都不覺知,就是很重的醉。第二是輕醉,輕醉就是微覺,微微的覺就是有稍微知道,但是很快就又忘記了。」
不要成為「醉」的人,要修「三無漏學」--「戒、定、慧」;「三軌弘經」--「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要深信「約天性」,「亦非新無」,人人的衣服裡面有寶珠,也就人人有真如本性,不論如何,好好用心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當下「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這段經文又跳出來,是啊!要悲智雙運,要入群處眾,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感恩!
以此與大家分享之。
 

靜思弟子陳映月(慮津) 恭敬頂禮
回頂端 向下
 
2016/04/0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