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4/0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4/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4/08晨語簡記   2016/04/08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4月 08, 2016 3:18 pm

20160408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世之五欲資益色身,
人之所好成就生死,
出世五欲能資法身,
佛之所樂成就菩提。
 
  我們前天說過了,世間的五欲只是讓我們的身體感覺,我們要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住得好,衣食住行、名利地位,這些五欲就是我們世間人有這個身體在,所貪、所想要取的,「資益色身」,就是有這個身體,我們才會貪五欲。人,無論如何,吃得多好,一天的時間要幾餐,吃飽了,幾個鐘頭後同樣消化了,再幾個鐘頭後又是肚子餓,一輩子,「鼻下橫」就是這張嘴,就是怎麼填都不會滿,不過就是這張嘴所填進去的,有多少的生命啊!為了口欲,多少人為了這個口欲,這樣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啊!這是我們眾生愚癡、迷啊,無法體會生命的價值。我們有我們的生命,我們盡我們所欲,就是「我要吃什麼,就是盡我的口欲,盡我愛的口味」,不去想其他吃進去的東西是什麼,物命感受是如何,只顧得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被吃、被咬、被啃,這種的感受是如何。這種人生,五欲迷失了我們人的心、意識,我們的心迷失了,意也顛倒了,我們的五根、五塵、五識在我們的意識中去攀緣,只要你眼睛看到的、想要的,起了意識的貪念,就我們的身體就去造作了,這五根接觸外面的五塵,盡我們的心意所要,這樣去動作來,所造作的一切歸入,結果歸入就是在我們的業識中。
 
  但是我們無所知,不知道,這就像酒醉的人,醉在無明酒,我們就是貪在無明酒之中,我們所喝的就是染毒的水,我們所付出,這個心、念、氣氛所造作的,還是同樣在無明毒酒當中,就如醉人一樣。這就是我們眾生愚癡啊!這個癡,實在是很苦。一念當中可能造成了彼此都是在這個癡中在造業。就如在大陸有這樣的一則新聞,當然這是好幾年前一則的新聞,卻是它是很經典的新聞。那就是大陸有一個法庭,在宣布一個案件,這是受大陸人億萬人所注目的一件案件,是小小的案,卻是很多人都在注目這個案件到底要如何判。故事就是這樣,就是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民工,他從鄉下來到都市,在那個地方做粗工。人家在蓋房子,就是去蓋房子,當建築工人,他做粗工,就是很期待,期待能賺錢回去養家。但是來到都市,開始投入做工,已經經過八個月了。這八個月的時間都還沒有領到薪水,這位三十多歲的民工去向老闆拜託,說:「我已經有八個月了,我都還沒有寄錢回去,老闆是不是您能先發一部份的薪水給我,我可以寄回家裡安家。」
 
  老闆就說:「反正你又還沒有要回去,為什麼要那麼急呢?」他說:「我人是無法回去,卻是我可以用寄的。我的家裡,我的母親有心臟病、高血壓,她一天都離不開藥,我已經這麼久的時間沒有寄錢回去。我還有一個孩子八歲了,要讀書,他也需要註冊費。我還有一個妹妹,因為感情的問題,失戀了,所以刺激了她的精神,現在這樣瘋瘋癲癲,整天在外面亂跑,披頭散髮。我的母親光是為了我的妹妹,整天都在外面看顧,擔心她有所閃失,我的母親自己又有病,我若是想到很不忍心,我一家人都需要錢,請老闆您可以先支出部份的薪水給我。」這老闆儘管這樣聽,還是不理睬他。工人還是再來求,老闆不耐煩了,叫警衛將他趕出去。三五次的過程,不只是領不到錢,老闆的臉色也很難看,叫警衛來將他趕出去。他不是怨,他是覺得心急:我的家裡在等我的錢啊!他一時糊塗,感覺到: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讓老闆會著急,就能夠付錢。知道他有一個六歲的男孩子,這個工人覺得這個兒子就是他家的寶貝,我如果把這個孩子抱出去,自然他錢就不敢不給我。但這等於是綁架了,他就將孩子就這樣抱走,出去了。
 
  老闆,整個家庭著急啊,尤其是阿嬤,一天找不到孫子,病倒下去了。一直找,一天多的時間沒消息,警察也這樣街頭巷尾在找,動員了,驚動了整個市,這一天之內就這樣驚動很多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啊!」這個工人也很大膽,為什麼把孩子抱走呢?不過,這個工人他將孩子抱在身上,六歲的孩子抱走之後,他自己就很後悔,將心比心啊!自己的孩子要讀書,沒錢可讀,自己就這麼心急了,別人的孩子,又是唯一的一個孫兒,我將他抱出來,這樣是不是他家的人也很著急呢?孩子這麼小,他也同樣去買東西,讓孩子會吸、會喝,也將這個孩子照顧得很好,把孩子抱得緊緊的。其實,照一般來說,他後悔了,他可以將孩子丟下,人趕快跑。不過他沒有這樣做,他覺得這個孩子萬一有什麼樣的閃失要怎麼辦啊?所以他還是將孩子照顧得很好。警察一直找啊找啊,他將孩子抱出來,看到警察,自己自動走近,警察看到這個孩子在他的懷裡睡得很熟,警察把他接過來,孩子很可愛。這樣這個工人就開始,警察押走,就這樣就成了很大的新聞,有幾億人在注目這個案子到底要怎麼判。那個家庭這麼悲悽,這麼苦,只靠這位工人,靠這個兒子在外面做工,這個案到底要怎麼判?
 
  那一天,將要宣判的日子,很多人來圍觀,在法庭裡,在那裡聽法官宣判。在那當中法官那個法槌一打,就是宣判五年的有期徒刑。因為雖然他綁架,罪很重,不過他沒有傷到那個孩子的身體,孩子毫髮無傷。而且他想到他還有家裡的妻兒,母親、妹妹,從輕判決。但是再怎麼輕,是綁架,所以就是判五年。這五年徒刑,一宣布出來,聽到判決的人,哭出聲音叫著母親:「娘啊!五年,您要如何生活?」但是在法庭聽眾席中,在原告的聽眾席裡面,就有一位老人的聲音,開始發出聲音,舉手說她有話要說。大家回頭一看,原來是老闆的老媽媽。這位老媽媽就走出來,走到那個被告站著的地方,她這樣深深向這位被告三鞠躬,向這個三十幾歲的工人鞠躬,她說:「我第一個鞠躬,是代替我的兒子向您行一個禮,因為我的兒子太不該了,犯這個案,其實我的兒孩子才是真正犯案的始作俑人,開頭,是他不對,是我教子失敗,我的兒孩子不應該,你已經做八個月的工,工資竟然不發給你,這是我兒孩子他的不對。今天站在這裡被判,被審判,應該我的兒孩子他是最源頭錯誤的人,竟然今天受罪的是你,所以我代替我的兒孩子向你鞠躬。」
 
  「第二個鞠躬就是代替,我是向你的母親,我向你的母親致歉。你的家庭需要你照顧,害得你現在判刑五年的時間,母親的心悲痛。因為我是人家的母親,所以我了解你的母親心苦啊!再者母親的身體,家庭的困難我了解,你放心。第三個鞠躬,我才是要感謝你,感謝你將我的孫子抱出去,把他照顧得這麼好,一點都沒有傷害到他,讓孩子心也沒有受損,身體也沒有受害,六歲的孩子可愛、平安回到我的身邊,我要向你說感恩。」整個圍觀的人大家都鼓掌,老太太深明大義,真的很有智慧,慈悲的老人。是啊,犯法是宣布受刑,這是無奈,不過這個案結束之後,老太太開始就向他的兒子說,家庭…這位工人的家庭的家人,趕緊將他們帶出來,從鄉下將他們帶出來,全家人就由他們來照顧他們。為老媽媽治病,那個妹妹精神病,要將她送到精神病院,孩子小要教育,讓他在都市受教育。工人的太太給她工作,這樣來維持家庭。這新聞在大陸轟動了。
 
  想想看,這一個心,這迷的人,就如老闆,他就是迷。你雇人工作,你有錢,你應該工資每個月給人。你將它積到八個月還不給人工資,這就是貪,也是迷,心迷而貪。糊塗的,也是這個工人,他不應該啊!你不論如何,總是有話好說,苦苦哀求,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領到錢。卻是他用很衝動,將六歲的孩子抱走,造成了人家家庭的不安,造成了社會的不安,這也是不對,也是癡迷,這就是癡迷的人生。看,智慧,這位老媽媽真的有智慧,不只是善惡分明,曉了大義,還有很開闊的慈悲,還是一個很好的結局,這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說,若是貪在這個世間的五欲,總是「人之所好成就生死」,就是在這生死輪迴四生五道,這樣在輪迴,這就是人間世間的五欲,一不小心就犯錯。
 
  三個人當中,就是兩個不小心,兩個人就是癡迷,其中才有一個就是這麼清楚,善惡分明、曉了大義的智慧老媽媽,這就是有信佛,心有道理的人。這位老媽媽平常是在念佛的,所以她心中有法,那就是「出世五欲能資法身,佛之所好成就菩提」。有佛法在心裡,一個舉動就能讓幾億人稱歎,非常的稱歎、讚歎這一番的處理,犯罪的人受法律制裁。她也沒有說:「我要幫他保釋出來。」該受制裁的就要去坐牢,但是家庭的困難,她用她的慈悲,將他鄉下家庭的困難幫他解決,帶出來外面,該就醫的就醫,該有工可做的讓她做工,該讀書的讓他讀書。你們想,這不就是佛法?這就是「出世五欲」,她可以這樣做出了教育人間的事情,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知道要如何利用,人間短短幾十年要如何來利用,她懂得信佛,她了解道理,所以她運用智慧,她知道要如何利益那苦難人,她知道如何用愛、柔和的心去隨順人間的法律,她知道要如何用慈心來愛惜人間的生命,這無不都是出世的法。雖然小小的心態,卻是大大分明的大法,這就是在人間中,這就是老菩薩,這是真的「佛之所樂」。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這樣,這就是「成就菩提」,這就是覺悟的人,覺有情的人,覺就是菩提。人間,人間事就是這樣做,人間事就是這樣分明,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那位喝醉酒的人,他後來,他的寶珠放在他的身上,親友因官事離開了,就是有公事離開了,這位醉酒的人起來再往其他的地方,這樣顛沛,那就是還是很困難的生活這樣在過,後來見到了,又遇到了,所以「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過去放寶珠在他的身上這位親人好友,又看到這位流浪顛沛的人,所以「而作是言」,開始叫他,說:「咄哉丈夫!」用很強烈的口氣這樣喊他,叫他。「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我以前就已經給你這樣能夠過著好的日子,希望你能夠這樣「五欲自恣」。那出世五欲,希望他能好好用心在人間裡,懂得把握時間,懂得好好運用佛法在人間,懂得慚愧,懂得精進,過去已經有法給你了,現在為何還是這樣呢?下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經文簡釋:

「於某年日月」;某年日月,喻大通智勝時,八萬餘劫,長久時來,比擬日月燈時。

你怎麼這樣啊,我過去已經給你的寶珠是價值連城,你現在還這麼狼狽,還不知道,不知不覺,還是如此欠缺物質,現在還是這麼苦惱,煩惱無明,惑還未打開,還是同樣只求自活而已,還未立你的大志願,實在是很癡。就是如此呵斥他。「某年月日」,這就是譬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塵點劫前的時代,從前從前,大通智勝佛是八萬餘劫說法,甚至時間很長,經過了大通智勝佛成佛說法時間長,還有十六沙彌,還是同樣說大乘經,這時間都很長。再比較,在〈序品〉中也是這樣說,日月燈明佛,二萬日月燈明佛,也是同樣不斷在人間,天上日月,地上燈明,無不都是為你們點心光,為眾生點心光,為什麼眾生還這麼的昏迷癡暗?這是這樣的含意,我們讀經讀到這,我們就要能清楚了解。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裡,今故現在」;無價寶珠,喻於佛性,王子說經,為下大種,如以寶珠,繋於衣下。

「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在某年月日時,已經給你這麼有價值的東西,這是那麼久之前,這就是表示佛陀從塵點劫以來,無始以來,大通智勝佛也好,日月燈明佛也好,這樣的時代不斷不斷,佛法大乘法這樣教化,一直到現在,都是給我們的法寶,大乘實法,這都是無價的寶珠。要向你們說內心這個真如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何還沒覺醒呢?所以無價寶珠是表示佛性人人本具,「王子說經」,那就是十六王子,或者是八王子,同樣都一直為下大種,不斷說法,八王子也好,十六王子也好,佛法不論是佛傳,菩薩傳,都是為天下布善種子,而且是大善種子。「如以寶珠繫於衣下」,這就是這樣譬喻,這顆寶珠就是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有的王子就是在譬喻,大法王子就是要延續佛慧命的人,這就是不斷傳法下去。但是有的人能了解佛的心意,就如已經得授記的,他隱大顯小,這種聲聞眾,尤其如富樓那,他也是這樣,舍利弗也是這樣,他們原來都已經接受到佛法,只是在比丘團中現小乘,就是隨佛出家,在僧團要影響僧團,教育人群,這是佛佛道同。

 

*寶珠現在衣裡,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令此眾生,勿昧夙因,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

所以寶珠現在還是一樣在衣服裡面,衣服裡面就是在我們人人埋覆著的內心本性,這比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性。「令此眾生勿昧夙因」,大家應該宿世因緣要知道,過去的日月燈明佛,過去的大通智勝佛這樣,夙因,過去宿世很長久的因緣永遠都在。菩提心,「令此眾生勿昧」,不要將它忘記了,不要讓煩惱無明蓋住。「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其實,只是憂惱自己這樣的法夠不夠,大家都以小法為足,現在聽到大法,好像覺得自己很不足,所以會起慚愧的心,過去佛所說的大法沒有接受到,都是獨善其身,以小法自足,現在不用煩惱不夠,其實人人佛性本具。

 

*今故現在,謂雖不覺,善種常存,現在昔聞一乘,薰種未亡。

 

但是本具,我們自己沒有發現,「今故現在」,到現在自己只是擔心,我求法不夠,到現在還是這樣,「謂雖不覺,善種常存」。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佛性與佛的佛性就是全都一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佛知;其實,我們若用心,我們也會知道。只是我們用心不夠,我們的心都散了,因為我們醉在無明酒中,所以我們還無法清楚,其實「善種常存」。「現在」,「今故現在」,就是責備他到現在,就是「昔聞一乘薰種未亡」,其實過去過去,大通智勝佛、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同樣聽過了法,有聽過了,實在還未完全忘失,就是因為還有這個緣,這個宿緣在,才會現在釋迦佛出生人間,能接受佛的法,能入佛的僧團,所以說起來,過去所薰習的沒有全忘。

經文簡釋: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枉受勤苦,以求自活。自不知有心外取法,故云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

但是「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放寶珠在你身上,你竟然還不知,現在為了生活那麼勤苦,還一直煩惱這餐和下一餐沒得吃,這實在是很愚癡,只乞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已。「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自己不知道有大乘的種,大乘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面,只要你好好勤作,這畝心田不就是豐收嗎?一生無量,大法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心中,卻是我們自己要學小乘,所以「枉受勤苦,以求自活」,我們就只是這樣。所以「自不知有,心外取法」,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有,只是在心外取這個法。其實我們人人本具,只是向外求,人人本來就有一個靈山塔,只是向外去追求,所以「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只求自己自利而已,所以,這就是小乘自獨善其身,求小法。

 

經文簡釋:

「甚為癡也」;甚為可惜,真癡迷也。迷大向小,困守化城,故云甚癡。

所以說「甚為癡也」,實在很笨。你本來你就是已經富有了,內心富有無價寶珠,人人本具佛性,與佛同等,如來藏性智慧大海,我們人人本具,這智慧覺海,天地萬物,哪一項我們會不知呢?應該項項我們都知道,只是不用心,所以為癡。就如剛才說的,三個人之中兩個人有癡念,所以犯錯,在前後犯錯,這是癡。「甚為可惜,真癡迷也」。我們凡夫一直沉淪在這癡迷中,「迷大向小」,迷失了大乘法,只向小乘,只是要獨善其身,自己「困守化城」,這是一個化城,不是真實的城,這是如幻如化的人生,我們只執著在這一世,在這一世外面的境界,很多的煩惱,我們都整個攬來煩惱,我們都不肯將它放下。所以「困守化城」,一生我們只執著在這樣而已,所以叫做「甚癡」。不曉得這世之前,這世的未來,過去、未來,我們都不知道,只是迷於現在,真的癡。

*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顛倒妄執,起諸邪見,昏迷不了是名癡。

所以「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這就是癡,「顛倒妄執」,這也是癡,「起諸邪見,昏迷不了」,這是不是癡呢?是啊。我們人人就是這樣,只是守在我們現在,執著在自己,別人說的話我們都不聽,我們該付出的、要做的我們不去做。就如那位智慧媽媽的兒子這麼愚癡,別人幫我們做工作,我們應該付出,為何不去付出呢?這就是癡。這種癡迷的心都是在那種境界,執著在自己,該做的不去做,該付出的不肯付出,這樣全部是癡迷。佛陀教育我們,知道道理,要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弘誓願」為我們的內修誓願,「四無量心」能讓我們走入人群,為人間付出,這是一條大道,是福與慧並行,教我們方法這樣向前前進,偏偏我們還是困守在這種無明人間的社會中,這種的化城,我們還是沉迷中,所以沉醉在這個世間的五欲,這實在是很可憐。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要好好把握時間,善用時間,好好覺醒起來,為天下人間好好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4/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4/08晨語簡記   2016/04/0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4月 09, 2016 9:5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四月八日星期五)

 

繫珠喻《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原文如下: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以上為權)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以上為實)

 

自譬如有人至親友家,及至便以為足句止,為領悟昔權。自於後親友句下,至無所乏短句止,為領今實。

 


權實

原文

譬喻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

譬如繫珠喻,

有人喻受化之眾生;

親友家,喻前菩薩沙彌,應化之國。

醉酒而臥

醉喻昏迷,

酒喻五欲,喻煩惱未斷,無明所纏,雖遇佛法,猶如昏醉。

醉酒而臥,當時大眾暫發,無明暫伏以得聞經,內心微解,如人至親友家,以無明重故,還復迷失,如醉酒而臥。

醉都不覺

醉都不覺,醉有二義,一重醉,都不覺知;二輕醉,微覺尋忘,亦名不覺。雖有二義,終成繫珠之義。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喻菩薩應化緣已畢,當更示離去現化他國。

官事當行,明王子餘處機發,逗緣往應,故云當行,弘法化他,知非私務,故云官事。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裡

喻教以大乘,使大菩提心,熏習於其識田之內。
無價珠,一乘實相真如智寶。佛性種子,名無價珠,今入其身,如繫衣下。

繫其衣裡,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即是外衣信樂之心,內裹善根,即是內衣。

 

於時聞法,微信樂欲,即了因智願種子,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説為繋,煩惱昏醉,少有微解,故曰繫珠。

與之而去

约天性然昔繫,亦非新無,未知令知,故云繫與之而去,謂授法已,轉化餘方。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起已遊行,到於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

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此喻為煩惱之酒所迷,不能安住於佛之教化,而退墮於生死流轉之他國。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根力淺故,無宿命通,忘卻往事,猶如醉人,都無所知。 
醉臥不覺喻以無明厚重尋復不憶,所謂醉無明酒臥生死關。


「起已遊行,到於他國」;謂捨報已,轉生餘處。

起已遊行,喻善根欲發厭苦求樂,天上人間植福修行。

到於他國,無明覆解,不知向本求大乘衣食,故云到於他國求於小乘衣食。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喻怖畏生死,復發心修行、力求解脫。
求衣食,小道法自資糧。
勤力,不識正法,不求正行。

「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喻怯畏佛道長遠,一得小乘涅槃,便生住著,更不進身。

艱難,外道苦行,崇火事水等。少為足,樂著小果,所作已辦。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身無忍力,乏慚愧衣,心無法滋,缺甘露味。

厭老病死,猶如牢獄、辛勤萬狀。求學小乘,如寒求衣、如飢求食,遍處乞索,不能自安。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諸子說喻,自責根鈍,今乃自知之,領解舍利等大德比丘前後得記,顯大乘一真實法意。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喻釋迦牟尼示現娑婆,重復值遇前塵世緣,所教化之眾生。

會遇見之:喻緣熟相值四十年來,及門受業,心印不傳,若逢不逢,猶然未見。

今悟此理,同聲共氣,會遇授受機教,方名為見。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咄哉丈夫激發甚切,意謂冠天履地及一男子。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喻何故求如是小乘涅槃之受用,二乘龍象之材,何自滿自足於小道哉。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示珠喻,重序因緣之意,喻得無上安樂而自娛於五淨法之欲。

「安樂」:無逼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及能安樂一切有情,俱名安樂。

「自恣」:一知時善用,二真實智慧行,三利益眾功德,四柔軟隨順意,五慈心愛物命。此名自恣五德。

於某年日月,

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甚為癡也。

 

「於某年日月」;某年日月,喻大通智勝時,八萬餘劫,長久時來,比擬日月燈時。

「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裡,今故現在」;無價寶珠,喻於佛性,王子說經,為下大種,如以寶珠,繋於衣下。

寶珠現在衣裡,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令此眾生,勿昧夙因,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

今故現在,謂雖不覺,善種常存,現在昔聞一乘,薰種未亡。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枉受勤苦,以求自活。自不知有心外取法,故云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

「甚為癡也」;甚為可惜,真癡迷也。迷大向小,困守化城,故云甚癡。

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顛倒妄執,起諸邪見,昏迷不了是名癡。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尚未開示

 

今天讀上人寫的偈文,讀到「佛之所樂成就菩提」,再看看「人之所好成就生死」頓時很有感悟。果要不同,因要不同,選擇「世之五欲資益色身」,就成凡夫墮落生死輪迴。選擇「出世五欲能資法身」,就能成佛成就菩提。道理簡單明白。

世之五欲資益色身,人之所好成就生死;出世五欲能資法身,佛之所樂成就菩提。

 

上人講了一個以前講過的真實案例(民工綁架惡老闆的小孩)來對照癡迷與覺醒,今天再仔細思考此一故事,也很有感,感什麼?感慨覺醒有智慧的人太少,也感動於菩提覺悟的影響力是廣大無邊的。

這迷的人,就如老闆,他就是迷。你雇人工作,你有錢,你應該工資每個月給人。你將它積到八個月還不給人工資,這就是貪,也是迷,心迷而貪。糊塗的,也是這個工人,他不應該啊!你不論如何,總是有話好說,苦苦哀求,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領到錢。卻是他用很衝動,將六歲的孩子抱走,造成了人家家庭的不安,造成了社會的不安,這也是不對,也是癡迷,這就是癡迷的人生。看,智慧,這位老媽媽真的有智慧,不只是善惡分明,曉了大義,還有很開闊的慈悲,還是一個很好的結局,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世之五欲資益色身,

人之所好成就生死,

出世五欲能資法身,

佛之所樂成就菩提。

 

我們前天說過了,世間的五欲只是讓我們的身體感覺,我們要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住得好,衣食住行、名利地位,這些五欲就是我們世間人有這個身體在,所貪、所想要取的,「資益色身」,就是有這個身體,我們才會貪五欲。人,無論如何,吃得多好,一天的時間要幾餐,吃飽了,幾個鐘頭後同樣消化了,再幾個鐘頭後又是肚子餓,一輩子,「鼻下橫」就是這張嘴,就是怎麼填都不會滿,不過就是這張嘴所填進去的,有多少的生命啊!為了口欲,多少人為了這個口欲,這樣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啊!這是我們眾生愚癡、迷啊,無法體會生命的價值。我們有我們的生命,我們盡我們所欲,就是「我要吃什麼,就是盡我的口欲,盡我愛的口味」,不去想其他吃進去的東西是什麼,物命感受是如何,只顧得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被吃、被咬、被啃,這種的感受是如何。這種人生,五欲迷失了我們人的心、意識,我們的心迷失了,意也顛倒了,我們的五根、五塵、五識在我們的意識中去攀緣,只要你眼睛看到的、想要的,起了意識的貪念,就我們的身體就去造作了,這五根接觸外面的五塵,盡我們的心意所要,這樣去動作來,所造作的一切歸入,結果歸入就是在我們的業識中。

但是我們無所知,不知道,這就像酒醉的人,醉在無明酒,我們就是貪在無明酒之中,我們所喝的就是染毒的水,我們所付出,這個心、念、氣氛所造作的,還是同樣在無明毒酒當中,就如醉人一樣。

這就是我們眾生愚癡啊!這個癡,實在是很苦。一念當中可能造成了彼此都是在這個癡中在造業。就如在大陸有這樣的一則新聞,當然這是好幾年前一則的新聞,卻是它是很經典的新聞。那就是大陸有一個法庭,在宣布一個案件,這是受大陸人億萬人所注目的一件案件,是小小的案,卻是很多人都在注目這個案件到底要如何判。故事就是這樣,就是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民工,他從鄉下來到都市,在那個地方做粗工。人家在蓋房子,就是去蓋房子,當建築工人,他做粗工,就是很期待,期待能賺錢回去養家。但是來到都市,開始投入做工,已經經過八個月了。這八個月的時間都還沒有領到薪水,這位三十多歲的民工去向老闆拜託,說:「我已經有八個月了,我都還沒有寄錢回去,老闆是不是您能先發一部份的薪水給我,我可以寄回家裡安家。」

老闆就說:「反正你又還沒有要回去,為什麼要那麼急呢?」他說:「我人是無法回去,卻是我可以用寄的。我的家裡,我的母親有心臟病、高血壓,她一天都離不開藥,我已經這麼久的時間沒有寄錢回去。我還有一個孩子八歲了,要讀書,他也需要註冊費。我還有一個妹妹,因為感情的問題,失戀了,所以刺激了她的精神,現在這樣瘋瘋癲癲,整天在外面亂跑,披頭散髮。我的母親光是為了我的妹妹,整天都在外面看顧,擔心她有所閃失,我的母親自己又有病,我若是想到很不忍心,我一家人都需要錢,請老闆您可以先支出部份的薪水給我。」這老闆儘管這樣聽,還是不理睬他。工人還是再來求,老闆不耐煩了,叫警衛將他趕出去。三五次的過程,不只是領不到錢,老闆的臉色也很難看,叫警衛來將他趕出去。他不是怨,他是覺得心急:我的家裡在等我的錢啊!他一時糊塗,感覺到: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讓老闆會著急,就能夠付錢。知道他有一個六歲的男孩子,這個工人覺得這個兒子就是他家的寶貝,我如果把這個孩子抱出去,自然他錢就不敢不給我。但這等於是綁架了,他就將孩子就這樣抱走,出去了。

老闆,整個家庭著急啊,尤其是阿嬤,一天找不到孫子,病倒下去了。一直找,一天多的時間沒消息,警察也這樣街頭巷尾在找,動員了,驚動了整個市,這一天之內就這樣驚動很多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啊!」這個工人也很大膽,為什麼把孩子抱走呢?不過,這個工人他將孩子抱在身上,六歲的孩子抱走之後,他自己就很後悔,將心比心啊!自己的孩子要讀書,沒錢可讀,自己就這麼心急了,別人的孩子,又是唯一的一個孫兒,我將他抱出來,這樣是不是他家的人也很著急呢?孩子這麼小,他也同樣去買東西,讓孩子會吸、會喝,也將這個孩子照顧得很好,把孩子抱得緊緊的。其實,照一般來說,他後悔了,他可以將孩子丟下,人趕快跑。不過他沒有這樣做,他覺得這個孩子萬一有什麼樣的閃失要怎麼辦啊?所以他還是將孩子照顧得很好。警察一直找啊找啊,他將孩子抱出來,看到警察,自己自動走近,警察看到這個孩子在他的懷裡睡得很熟,警察把他接過來,孩子很可愛。這樣這個工人就開始,警察押走,就這樣就成了很大的新聞,有幾億人在注目這個案子到底要怎麼判。那個家庭這麼悲悽,這麼苦,只靠這位工人,靠這個兒子在外面做工,這個案到底要怎麼判?

那一天,將要宣判的日子,很多人來圍觀,在法庭裡,在那裡聽法官宣判。在那當中法官那個法槌一打,就是宣判五年的有期徒刑。因為雖然他綁架,罪很重,不過他沒有傷到那個孩子的身體,孩子毫髮無傷。而且他想到他還有家裡的妻兒,母親、妹妹,從輕判決。但是再怎麼輕,是綁架,所以就是判五年。這五年徒刑,一宣布出來,聽到判決的人,哭出聲音叫著母親:「娘啊!五年,您要如何生活?」但是在法庭聽眾席中,在原告的聽眾席裡面,就有一位老人的聲音,開始發出聲音,舉手說她有話要說。大家回頭一看,原來是老闆的老媽媽。這位老媽媽就走出來,走到那個被告站著的地方,她這樣深深向這位被告三鞠躬,向這個三十幾歲的工人鞠躬,她說:「我第一個鞠躬,是代替我的兒子向您行一個禮,因為我的兒子太不該了,犯這個案,其實我的兒孩子才是真正犯案的始作俑人,開頭,是他不對,是我教子失敗,我的兒孩子不應該,你已經做八個月的工,工資竟然不發給你,這是我兒孩子他的不對。今天站在這裡被判,被審判,應該我的兒孩子他是最源頭錯誤的人,竟然今天受罪的是你,所以我代替我的兒孩子向你鞠躬。」

「第二個鞠躬就是代替,我是向你的母親,我向你的母親致歉。你的家庭需要你照顧,害得你現在判刑五年的時間,母親的心悲痛。因為我是人家的母親,所以我了解你的母親心苦啊!再者母親的身體,家庭的困難我了解,你放心。第三個鞠躬,我才是要感謝你,感謝你將我的孫子抱出去,把他照顧得這麼好,一點都沒有傷害到他,讓孩子心也沒有受損,身體也沒有受害,六歲的孩子可愛、平安回到我的身邊,我要向你說感恩。」整個圍觀的人大家都鼓掌,老太太深明大義,真的很有智慧,慈悲的老人。是啊,犯法是宣布受刑,這是無奈,不過這個案結束之後,老太太開始就向他的兒子說,家庭…這位工人的家庭的家人,趕緊將他們帶出來,從鄉下將他們帶出來,全家人就由他們來照顧他們。為老媽媽治病,那個妹妹精神病,要將她送到精神病院,孩子小要教育,讓他在都市受教育。工人的太太給她工作,這樣來維持家庭。這新聞在大陸轟動了。

想想看,這一個心,這迷的人,就如老闆,他就是迷。你雇人工作,你有錢,你應該工資每個月給人。你將它積到八個月還不給人工資,這就是貪,也是迷,心迷而貪。糊塗的,也是這個工人,他不應該啊!你不論如何,總是有話好說,苦苦哀求,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領到錢。卻是他用很衝動,將六歲的孩子抱走,造成了人家家庭的不安,造成了社會的不安,這也是不對,也是癡迷,這就是癡迷的人生。看,智慧,這位老媽媽真的有智慧,不只是善惡分明,曉了大義,還有很開闊的慈悲,還是一個很好的結局,這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說,若是貪在這個世間的五欲,總是「人之所好成就生死」,就是在這生死輪迴四生五道,這樣在輪迴,這就是人間世間的五欲,一不小心就犯錯。

三個人當中,就是兩個不小心,兩個人就是癡迷,其中才有一個就是這麼清楚,善惡分明、曉了大義的智慧老媽媽,這就是有信佛,心有道理的人。這位老媽媽平常是在念佛的,所以她心中有法,那就是「出世五欲能資法身,佛之所好成就菩提」。

有佛法在心裡,一個舉動就能讓幾億人稱歎,非常的稱歎、讚歎這一番的處理,犯罪的人受法律制裁。她也沒有說:「我要幫他保釋出來。」該受制裁的就要去坐牢,但是家庭的困難,她用她的慈悲,將他鄉下家庭的困難幫他解決,帶出來外面,該就醫的就醫,該有工可做的讓她做工,該讀書的讓他讀書。你們想,這不就是佛法?這就是「出世五欲」,她可以這樣做出了教育人間的事情,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知道要如何利用,人間短短幾十年要如何來利用,她懂得信佛,她了解道理,所以她運用智慧,她知道要如何利益那苦難人,她知道如何用愛、柔和的心去隨順人間的法律,她知道要如何用慈心來愛惜人間的生命,這無不都是出世的法。雖然小小的心態,卻是大大分明的大法,這就是在人間中,這就是老菩薩,這是真的「佛之所樂」。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這樣,這就是「成就菩提」,這就是覺悟的人,覺有情的人,覺就是菩提。人間,人間事就是這樣做,人間事就是這樣分明,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那位喝醉酒的人,他後來,他的寶珠放在他的身上,親友因官事離開了,就是有公事離開了,這位醉酒的人起來再往其他的地方,這樣顛沛,那就是還是很困難的生活這樣在過,後來見到了,又遇到了,所以「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過去放寶珠在他的身上這位親人好友,又看到這位流浪顛沛的人,所以「而作是言」,開始叫他,說:「咄哉丈夫!」用很強烈的口氣這樣喊他,叫他。「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我以前就已經給你這樣能夠過著好的日子,希望你能夠這樣「五欲自恣」。那出世五欲,希望他能好好用心在人間裡,懂得把握時間,懂得好好運用佛法在人間,懂得慚愧,懂得精進,過去已經有法給你了,現在為何還是這樣呢?下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經文簡釋:

「於某年日月」;某年日月,喻大通智勝時,八萬餘劫,長久時來,比擬日月燈時。

你怎麼這樣啊,我過去已經給你的寶珠是價值連城,你現在還這麼狼狽,還不知道,不知不覺,還是如此欠缺物質,現在還是這麼苦惱,煩惱無明,惑還未打開,還是同樣只求自活而已,還未立你的大志願,實在是很癡。就是如此呵斥他。「某年月日」,這就是譬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塵點劫前的時代,從前從前,大通智勝佛是八萬餘劫說法,甚至時間很長,經過了大通智勝佛成佛說法時間長,還有十六沙彌,還是同樣說大乘經,這時間都很長。再比較,在〈序品〉中也是這樣說,日月燈明佛,二萬日月燈明佛,也是同樣不斷在人間,天上日月,地上燈明,無不都是為你們點心光,為眾生點心光,為什麼眾生還這麼的昏迷癡暗?這是這樣的含意,我們讀經讀到這,我們就要能清楚了解。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汝衣裡,今故現在」;無價寶珠,喻於佛性,王子說經,為下大種,如以寶珠,於衣下。

「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在某年月日時,已經給你這麼有價值的東西,這是那麼久之前,這就是表示佛陀從塵點劫以來,無始以來,大通智勝佛也好,日月燈明佛也好,這樣的時代不斷不斷,佛法大乘法這樣教化,一直到現在,都是給我們的法寶,大乘實法,這都是無價的寶珠。要向你們說內心這個真如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何還沒覺醒呢?所以無價寶珠是表示佛性人人本具,「王子說經」,那就是十六王子,或者是八王子,同樣都一直為下大種,不斷說法,八王子也好,十六王子也好,佛法不論是佛傳,菩薩傳,都是為天下布善種子,而且是大善種子。「如以寶珠繫於衣下」,這就是這樣譬喻,這顆寶珠就是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有的王子就是在譬喻,大法王子就是要延續佛慧命的人,這就是不斷傳法下去。但是有的人能了解佛的心意,就如已經得授記的,他隱大顯小,這種聲聞眾,尤其如富樓那,他也是這樣,舍利弗也是這樣,他們原來都已經接受到佛法,只是在比丘團中現小乘,就是隨佛出家,在僧團要影響僧團,教育人群,這是佛佛道同。

 

寶珠現在衣裡,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令此眾生,勿昧夙因,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

所以寶珠現在還是一樣在衣服裡面,衣服裡面就是在我們人人埋覆著的內心本性,這比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性。「令此眾生勿昧夙因」,大家應該宿世因緣要知道,過去的日月燈明佛,過去的大通智勝佛這樣,夙因,過去宿世很長久的因緣永遠都在。菩提心,「令此眾生勿昧」,不要將它忘記了,不要讓煩惱無明蓋住。「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其實,只是憂惱自己這樣的法夠不夠,大家都以小法為足,現在聽到大法,好像覺得自己很不足,所以會起慚愧的心,過去佛所說的大法沒有接受到,都是獨善其身,以小法自足,現在不用煩惱不夠,其實人人佛性本具。

 

今故現在,謂雖不覺,善種常存,現在昔聞一乘,薰種未亡。

 

但是本具,我們自己沒有發現,「今故現在」,到現在自己只是擔心,我求法不夠,到現在還是這樣,「謂雖不覺,善種常存」。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佛性與佛的佛性就是全都一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佛知;其實,我們若用心,我們也會知道。只是我們用心不夠,我們的心都散了,因為我們醉在無明酒中,所以我們還無法清楚,其實「善種常存」。「現在」,「今故現在」,就是責備他到現在,就是「昔聞一乘薰種未亡」,其實過去過去,大通智勝佛、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同樣聽過了法,有聽過了,實在還未完全忘失,就是因為還有這個緣,這個宿緣在,才會現在釋迦佛出生人間,能接受佛的法,能入佛的僧團,所以說起來,過去所薰習的沒有全忘。

 

經文簡釋: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枉受勤苦,以求自活。自不知有心外取法,故云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

但是「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放寶珠在你身上,你竟然還不知,現在為了生活那麼勤苦,還一直煩惱這餐和下一餐沒得吃,這實在是很愚癡,只乞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已。「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自己不知道有大乘的種,大乘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面,只要你好好勤作,這畝心田不就是豐收嗎?一生無量,大法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心中,卻是我們自己要學小乘,所以「枉受勤苦,以求自活」,我們就只是這樣。所以「自不知有,心外取法」,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有,只是在心外取這個法。其實我們人人本具,只是向外求,人人本來就有一個靈山塔,只是向外去追求,所以「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只求自己自利而已,所以,這就是小乘自獨善其身,求小法。

 

經文簡釋:

「甚為癡也」;甚為可惜,真癡迷也。迷大向小,困守化城,故云甚癡。

所以說「甚為癡也」,實在很笨。你本來你就是已經富有了,內心富有無價寶珠,人人本具佛性,與佛同等,如來藏性智慧大海,我們人人本具,這智慧覺海,天地萬物,哪一項我們會不知呢?應該項項我們都知道,只是不用心,所以為癡。就如剛才說的,三個人之中兩個人有癡念,所以犯錯,在前後犯錯,這是癡。「甚為可惜,真癡迷也」。我們凡夫一直沉淪在這癡迷中,「迷大向小」,迷失了大乘法,只向小乘,只是要獨善其身,自己「困守化城」,這是一個化城,不是真實的城,這是如幻如化的人生,我們只執著在這一世,在這一世外面的境界,很多的煩惱,我們都整個攬來煩惱,我們都不肯將它放下。所以「困守化城」,一生我們只執著在這樣而已,所以叫做「甚癡」。不曉得這世之前,這世的未來,過去、未來,我們都不知道,只是迷於現在,真的癡。

 

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顛倒妄執,起諸邪見,昏迷不了是名癡。

所以「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這就是癡,「顛倒妄執」,這也是癡,「起諸邪見,昏迷不了」,這是不是癡呢?是啊。我們人人就是這樣,只是守在我們現在,執著在自己,別人說的話我們都不聽,我們該付出的、要做的我們不去做。就如那位智慧媽媽的兒子這麼愚癡,別人幫我們做工作,我們應該付出,為何不去付出呢?這就是癡。這種癡迷的心都是在那種境界,執著在自己,該做的不去做,該付出的不肯付出,這樣全部是癡迷。佛陀教育我們,知道道理,要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弘誓願」為我們的內修誓願,「四無量心」能讓我們走入人群,為人間付出,這是一條大道,是福與慧並行,教我們方法這樣向前前進,偏偏我們還是困守在這種無明人間的社會中,這種的化城,我們還是沉迷中,所以沉醉在這個世間的五欲,這實在是很可憐。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要好好把握時間,善用時間,好好覺醒起來,為天下人間好好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4/0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