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世之五欲資益色身,
人之所好成就生死,
出世五欲能資法身,
佛之所樂成就菩提。
我們前天說過了,世間的五欲只是讓我們的身體感覺,我們要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住得好,衣食住行、名利地位,這些五欲就是我們世間人有這個身體在,所貪、所想要取的,「資益色身」,就是有這個身體,我們才會貪五欲。人,無論如何,吃得多好,一天的時間要幾餐,吃飽了,幾個鐘頭後同樣消化了,再幾個鐘頭後又是肚子餓,一輩子,「鼻下橫」就是這張嘴,就是怎麼填都不會滿,不過就是這張嘴所填進去的,有多少的生命啊!為了口欲,多少人為了這個口欲,這樣吞食了多少的生命啊!這是我們眾生愚癡、迷啊,無法體會生命的價值。我們有我們的生命,我們盡我們所欲,就是「我要吃什麼,就是盡我的口欲,盡我愛的口味」,不去想其他吃進去的東西是什麼,物命感受是如何,只顧得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被吃、被咬、被啃,這種的感受是如何。這種人生,五欲迷失了我們人的心、意識,我們的心迷失了,意也顛倒了,我們的五根、五塵、五識在我們的意識中去攀緣,只要你眼睛看到的、想要的,起了意識的貪念,就我們的身體就去造作了,這五根接觸外面的五塵,盡我們的心意所要,這樣去動作來,所造作的一切歸入,結果歸入就是在我們的業識中。
但是我們無所知,不知道,這就像酒醉的人,醉在無明酒,我們就是貪在無明酒之中,我們所喝的就是染毒的水,我們所付出,這個心、念、氣氛所造作的,還是同樣在無明毒酒當中,就如醉人一樣。這就是我們眾生愚癡啊!這個癡,實在是很苦。一念當中可能造成了彼此都是在這個癡中在造業。就如在大陸有這樣的一則新聞,當然這是好幾年前一則的新聞,卻是它是很經典的新聞。那就是大陸有一個法庭,在宣布一個案件,這是受大陸人億萬人所注目的一件案件,是小小的案,卻是很多人都在注目這個案件到底要如何判。故事就是這樣,就是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民工,他從鄉下來到都市,在那個地方做粗工。人家在蓋房子,就是去蓋房子,當建築工人,他做粗工,就是很期待,期待能賺錢回去養家。但是來到都市,開始投入做工,已經經過八個月了。這八個月的時間都還沒有領到薪水,這位三十多歲的民工去向老闆拜託,說:「我已經有八個月了,我都還沒有寄錢回去,老闆是不是您能先發一部份的薪水給我,我可以寄回家裡安家。」
老闆就說:「反正你又還沒有要回去,為什麼要那麼急呢?」他說:「我人是無法回去,卻是我可以用寄的。我的家裡,我的母親有心臟病、高血壓,她一天都離不開藥,我已經這麼久的時間沒有寄錢回去。我還有一個孩子八歲了,要讀書,他也需要註冊費。我還有一個妹妹,因為感情的問題,失戀了,所以刺激了她的精神,現在這樣瘋瘋癲癲,整天在外面亂跑,披頭散髮。我的母親光是為了我的妹妹,整天都在外面看顧,擔心她有所閃失,我的母親自己又有病,我若是想到很不忍心,我一家人都需要錢,請老闆您可以先支出部份的薪水給我。」這老闆儘管這樣聽,還是不理睬他。工人還是再來求,老闆不耐煩了,叫警衛將他趕出去。三五次的過程,不只是領不到錢,老闆的臉色也很難看,叫警衛來將他趕出去。他不是怨,他是覺得心急:我的家裡在等我的錢啊!他一時糊塗,感覺到: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讓老闆會著急,就能夠付錢。知道他有一個六歲的男孩子,這個工人覺得這個兒子就是他家的寶貝,我如果把這個孩子抱出去,自然他錢就不敢不給我。但這等於是綁架了,他就將孩子就這樣抱走,出去了。
老闆,整個家庭著急啊,尤其是阿嬤,一天找不到孫子,病倒下去了。一直找,一天多的時間沒消息,警察也這樣街頭巷尾在找,動員了,驚動了整個市,這一天之內就這樣驚動很多人。「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啊!」這個工人也很大膽,為什麼把孩子抱走呢?不過,這個工人他將孩子抱在身上,六歲的孩子抱走之後,他自己就很後悔,將心比心啊!自己的孩子要讀書,沒錢可讀,自己就這麼心急了,別人的孩子,又是唯一的一個孫兒,我將他抱出來,這樣是不是他家的人也很著急呢?孩子這麼小,他也同樣去買東西,讓孩子會吸、會喝,也將這個孩子照顧得很好,把孩子抱得緊緊的。其實,照一般來說,他後悔了,他可以將孩子丟下,人趕快跑。不過他沒有這樣做,他覺得這個孩子萬一有什麼樣的閃失要怎麼辦啊?所以他還是將孩子照顧得很好。警察一直找啊找啊,他將孩子抱出來,看到警察,自己自動走近,警察看到這個孩子在他的懷裡睡得很熟,警察把他接過來,孩子很可愛。這樣這個工人就開始,警察押走,就這樣就成了很大的新聞,有幾億人在注目這個案子到底要怎麼判。那個家庭這麼悲悽,這麼苦,只靠這位工人,靠這個兒子在外面做工,這個案到底要怎麼判?
那一天,將要宣判的日子,很多人來圍觀,在法庭裡,在那裡聽法官宣判。在那當中法官那個法槌一打,就是宣判五年的有期徒刑。因為雖然他綁架,罪很重,不過他沒有傷到那個孩子的身體,孩子毫髮無傷。而且他想到他還有家裡的妻兒,母親、妹妹,從輕判決。但是再怎麼輕,是綁架,所以就是判五年。這五年徒刑,一宣布出來,聽到判決的人,哭出聲音叫著母親:「娘啊!五年,您要如何生活?」但是在法庭聽眾席中,在原告的聽眾席裡面,就有一位老人的聲音,開始發出聲音,舉手說她有話要說。大家回頭一看,原來是老闆的老媽媽。這位老媽媽就走出來,走到那個被告站著的地方,她這樣深深向這位被告三鞠躬,向這個三十幾歲的工人鞠躬,她說:「我第一個鞠躬,是代替我的兒子向您行一個禮,因為我的兒子太不該了,犯這個案,其實我的兒孩子才是真正犯案的始作俑人,開頭,是他不對,是我教子失敗,我的兒孩子不應該,你已經做八個月的工,工資竟然不發給你,這是我兒孩子他的不對。今天站在這裡被判,被審判,應該我的兒孩子他是最源頭錯誤的人,竟然今天受罪的是你,所以我代替我的兒孩子向你鞠躬。」
「第二個鞠躬就是代替,我是向你的母親,我向你的母親致歉。你的家庭需要你照顧,害得你現在判刑五年的時間,母親的心悲痛。因為我是人家的母親,所以我了解你的母親心苦啊!再者母親的身體,家庭的困難我了解,你放心。第三個鞠躬,我才是要感謝你,感謝你將我的孫子抱出去,把他照顧得這麼好,一點都沒有傷害到他,讓孩子心也沒有受損,身體也沒有受害,六歲的孩子可愛、平安回到我的身邊,我要向你說感恩。」整個圍觀的人大家都鼓掌,老太太深明大義,真的很有智慧,慈悲的老人。是啊,犯法是宣布受刑,這是無奈,不過這個案結束之後,老太太開始就向他的兒子說,家庭…這位工人的家庭的家人,趕緊將他們帶出來,從鄉下將他們帶出來,全家人就由他們來照顧他們。為老媽媽治病,那個妹妹精神病,要將她送到精神病院,孩子小要教育,讓他在都市受教育。工人的太太給她工作,這樣來維持家庭。這新聞在大陸轟動了。
想想看,這一個心,這迷的人,就如老闆,他就是迷。你雇人工作,你有錢,你應該工資每個月給人。你將它積到八個月還不給人工資,這就是貪,也是迷,心迷而貪。糊塗的,也是這個工人,他不應該啊!你不論如何,總是有話好說,苦苦哀求,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領到錢。卻是他用很衝動,將六歲的孩子抱走,造成了人家家庭的不安,造成了社會的不安,這也是不對,也是癡迷,這就是癡迷的人生。看,智慧,這位老媽媽真的有智慧,不只是善惡分明,曉了大義,還有很開闊的慈悲,還是一個很好的結局,這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說,若是貪在這個世間的五欲,總是「人之所好成就生死」,就是在這生死輪迴四生五道,這樣在輪迴,這就是人間世間的五欲,一不小心就犯錯。
三個人當中,就是兩個不小心,兩個人就是癡迷,其中才有一個就是這麼清楚,善惡分明、曉了大義的智慧老媽媽,這就是有信佛,心有道理的人。這位老媽媽平常是在念佛的,所以她心中有法,那就是「出世五欲能資法身,佛之所好成就菩提」。有佛法在心裡,一個舉動就能讓幾億人稱歎,非常的稱歎、讚歎這一番的處理,犯罪的人受法律制裁。她也沒有說:「我要幫他保釋出來。」該受制裁的就要去坐牢,但是家庭的困難,她用她的慈悲,將他鄉下家庭的困難幫他解決,帶出來外面,該就醫的就醫,該有工可做的讓她做工,該讀書的讓他讀書。你們想,這不就是佛法?這就是「出世五欲」,她可以這樣做出了教育人間的事情,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知道要如何利用,人間短短幾十年要如何來利用,她懂得信佛,她了解道理,所以她運用智慧,她知道要如何利益那苦難人,她知道如何用愛、柔和的心去隨順人間的法律,她知道要如何用慈心來愛惜人間的生命,這無不都是出世的法。雖然小小的心態,卻是大大分明的大法,這就是在人間中,這就是老菩薩,這是真的「佛之所樂」。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這樣,這就是「成就菩提」,這就是覺悟的人,覺有情的人,覺就是菩提。人間,人間事就是這樣做,人間事就是這樣分明,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那位喝醉酒的人,他後來,他的寶珠放在他的身上,親友因官事離開了,就是有公事離開了,這位醉酒的人起來再往其他的地方,這樣顛沛,那就是還是很困難的生活這樣在過,後來見到了,又遇到了,所以「於後親友會遇見之」。過去放寶珠在他的身上這位親人好友,又看到這位流浪顛沛的人,所以「而作是言」,開始叫他,說:「咄哉丈夫!」用很強烈的口氣這樣喊他,叫他。「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我以前就已經給你這樣能夠過著好的日子,希望你能夠這樣「五欲自恣」。那出世五欲,希望他能好好用心在人間裡,懂得把握時間,懂得好好運用佛法在人間,懂得慚愧,懂得精進,過去已經有法給你了,現在為何還是這樣呢?下面的文就這樣說,
經文:「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經文簡釋:
「於某年日月」;某年日月,喻大通智勝時,八萬餘劫,長久時來,比擬日月燈時。
你怎麼這樣啊,我過去已經給你的寶珠是價值連城,你現在還這麼狼狽,還不知道,不知不覺,還是如此欠缺物質,現在還是這麼苦惱,煩惱無明,惑還未打開,還是同樣只求自活而已,還未立你的大志願,實在是很癡。就是如此呵斥他。「某年月日」,這就是譬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大通智勝佛塵點劫前的時代,從前從前,大通智勝佛是八萬餘劫說法,甚至時間很長,經過了大通智勝佛成佛說法時間長,還有十六沙彌,還是同樣說大乘經,這時間都很長。再比較,在〈序品〉中也是這樣說,日月燈明佛,二萬日月燈明佛,也是同樣不斷在人間,天上日月,地上燈明,無不都是為你們點心光,為眾生點心光,為什麼眾生還這麼的昏迷癡暗?這是這樣的含意,我們讀經讀到這,我們就要能清楚了解。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繋汝衣裡,今故現在」;無價寶珠,喻於佛性,王子說經,為下大種,如以寶珠,繋於衣下。
「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在某年月日時,已經給你這麼有價值的東西,這是那麼久之前,這就是表示佛陀從塵點劫以來,無始以來,大通智勝佛也好,日月燈明佛也好,這樣的時代不斷不斷,佛法大乘法這樣教化,一直到現在,都是給我們的法寶,大乘實法,這都是無價的寶珠。要向你們說內心這個真如本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為何還沒覺醒呢?所以無價寶珠是表示佛性人人本具,「王子說經」,那就是十六王子,或者是八王子,同樣都一直為下大種,不斷說法,八王子也好,十六王子也好,佛法不論是佛傳,菩薩傳,都是為天下布善種子,而且是大善種子。「如以寶珠繫於衣下」,這就是這樣譬喻,這顆寶珠就是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有的王子就是在譬喻,大法王子就是要延續佛慧命的人,這就是不斷傳法下去。但是有的人能了解佛的心意,就如已經得授記的,他隱大顯小,這種聲聞眾,尤其如富樓那,他也是這樣,舍利弗也是這樣,他們原來都已經接受到佛法,只是在比丘團中現小乘,就是隨佛出家,在僧團要影響僧團,教育人群,這是佛佛道同。
*寶珠現在衣裡,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令此眾生,勿昧夙因,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
所以寶珠現在還是一樣在衣服裡面,衣服裡面就是在我們人人埋覆著的內心本性,這比喻「佛直指其本菩提心之所在」,人人都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性。「令此眾生勿昧夙因」,大家應該宿世因緣要知道,過去的日月燈明佛,過去的大通智勝佛這樣,夙因,過去宿世很長久的因緣永遠都在。菩提心,「令此眾生勿昧」,不要將它忘記了,不要讓煩惱無明蓋住。「並毋戚戚於小法之不足自給」。其實,只是憂惱自己這樣的法夠不夠,大家都以小法為足,現在聽到大法,好像覺得自己很不足,所以會起慚愧的心,過去佛所說的大法沒有接受到,都是獨善其身,以小法自足,現在不用煩惱不夠,其實人人佛性本具。
*今故現在,謂雖不覺,善種常存,現在昔聞一乘,薰種未亡。
但是本具,我們自己沒有發現,「今故現在」,到現在自己只是擔心,我求法不夠,到現在還是這樣,「謂雖不覺,善種常存」。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佛性與佛的佛性就是全都一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佛知;其實,我們若用心,我們也會知道。只是我們用心不夠,我們的心都散了,因為我們醉在無明酒中,所以我們還無法清楚,其實「善種常存」。「現在」,「今故現在」,就是責備他到現在,就是「昔聞一乘薰種未亡」,其實過去過去,大通智勝佛、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同樣聽過了法,有聽過了,實在還未完全忘失,就是因為還有這個緣,這個宿緣在,才會現在釋迦佛出生人間,能接受佛的法,能入佛的僧團,所以說起來,過去所薰習的沒有全忘。
經文簡釋: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枉受勤苦,以求自活。自不知有心外取法,故云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
但是「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放寶珠在你身上,你竟然還不知,現在為了生活那麼勤苦,還一直煩惱這餐和下一餐沒得吃,這實在是很愚癡,只乞我們自己的生活而已。「而汝不知有大乘種在於身中,卻學小乘」。自己不知道有大乘的種,大乘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面,只要你好好勤作,這畝心田不就是豐收嗎?一生無量,大法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心中,卻是我們自己要學小乘,所以「枉受勤苦,以求自活」,我們就只是這樣。所以「自不知有,心外取法」,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有,只是在心外取這個法。其實我們人人本具,只是向外求,人人本來就有一個靈山塔,只是向外去追求,所以「勤苦憂惱」。「為求自利,故云自活」。只求自己自利而已,所以,這就是小乘自獨善其身,求小法。
經文簡釋:
「甚為癡也」;甚為可惜,真癡迷也。迷大向小,困守化城,故云甚癡。
所以說「甚為癡也」,實在很笨。你本來你就是已經富有了,內心富有無價寶珠,人人本具佛性,與佛同等,如來藏性智慧大海,我們人人本具,這智慧覺海,天地萬物,哪一項我們會不知呢?應該項項我們都知道,只是不用心,所以為癡。就如剛才說的,三個人之中兩個人有癡念,所以犯錯,在前後犯錯,這是癡。「甚為可惜,真癡迷也」。我們凡夫一直沉淪在這癡迷中,「迷大向小」,迷失了大乘法,只向小乘,只是要獨善其身,自己「困守化城」,這是一個化城,不是真實的城,這是如幻如化的人生,我們只執著在這一世,在這一世外面的境界,很多的煩惱,我們都整個攬來煩惱,我們都不肯將它放下。所以「困守化城」,一生我們只執著在這樣而已,所以叫做「甚癡」。不曉得這世之前,這世的未來,過去、未來,我們都不知道,只是迷於現在,真的癡。
*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顛倒妄執,起諸邪見,昏迷不了是名癡。
所以「謂於一切事理之法,無所分別」,這就是癡,「顛倒妄執」,這也是癡,「起諸邪見,昏迷不了」,這是不是癡呢?是啊。我們人人就是這樣,只是守在我們現在,執著在自己,別人說的話我們都不聽,我們該付出的、要做的我們不去做。就如那位智慧媽媽的兒子這麼愚癡,別人幫我們做工作,我們應該付出,為何不去付出呢?這就是癡。這種癡迷的心都是在那種境界,執著在自己,該做的不去做,該付出的不肯付出,這樣全部是癡迷。佛陀教育我們,知道道理,要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弘誓願」為我們的內修誓願,「四無量心」能讓我們走入人群,為人間付出,這是一條大道,是福與慧並行,教我們方法這樣向前前進,偏偏我們還是困守在這種無明人間的社會中,這種的化城,我們還是沉迷中,所以沉醉在這個世間的五欲,這實在是很可憐。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要好好把握時間,善用時間,好好覺醒起來,為天下人間好好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