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Empty周五 6月 04, 2010 8:37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Empty周五 6月 04, 2010 5:06 pm

【證嚴上人開示】
日子過得很快,每天都要好好把握,我們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一直有個心願,要如何把我們慈濟的精神,走入人間,從靜思法脈為起點,希望人人在靜思修行,希望人人在慈濟路上,平平坦坦走入人群,這份精神,可以身心平行。
所以我們才要好好把握,《無量義經》,也就是我們,靜思勤行道的精神理念,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一直要跟大家說這件事情,我們信仰佛法,佛陀來人間,我們人人敬仰佛,為佛的弟子,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學佛,佛陀他的精神理念,為什麼我們要學呢?我們要學他能夠疼惜眾生,不是為自己修行。
佛陀的偉大,不是為自己,是為天下眾生,所以我們大家要很肯定,佛是為眾生而修行,為了要如何引導眾生,走入這個覺道去,他自己要先去了解眾生的迷茫,是如何迷的呢?因為迷所以有苦,要如何脫離苦呢?那必定要覺,要如何能找出一條覺道,所以他必定要先向前走。
因為他用心去體會,眾生種種的苦難,所以發揮了智慧,體會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之後,他成為宇宙間的大覺者,這都是修行來的,點滴的時間不浪費,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討,所以一一,他能透徹這個事相中,最深奧的道理,所以覺悟了,才成為宇宙的大覺者,那就是佛了。
這不就是為眾生成佛嗎?也是為眾生而施教,就是要引導眾生跳脫出來,眾生被綁住,到底是被什麼綁住呢?這樣完全無法跳脫出來,到底是什麼事情,是什麼東西?人的心理到底是如何?怎麼那麼多的苦?所以佛陀覺悟之後,體會了困,就是把它綑住,把它纏住的東西,那就是無明,這種無明的心念。
所以佛陀想盡辦法,儘管他對人生的覺悟,一下子就知道宇宙萬物之間,一切的矛盾苦難,無不都是一念的心,美的境界,海闊天空,靜寂清澄這個境界,也是一念心,三界好像火宅一樣,好像地獄煉獄裡,這也是一念心,所以這念心能造淨土,也是能造地獄,所以一念天堂淨土,一念就是火宅地獄,這都只是一念心而已。
佛陀本來就是要開門見山,把這片門打開讓大家知道,山之高、海之大,天地之寬之廣,但是開了這個門,眾生,見山不知山,見海不知海之廣,還是無法了解,還是無法自己見自我的本性,所以佛陀才要再用四十幾年間,這樣循循善誘,這樣適應眾生的根機來施教,就是為眾生說法。
《法華經》就是佛陀的本懷,《法華經》裡也這麼說,《法華經》是真實法,《法華經》是佛佛的本懷,每一尊佛出世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講《法華經》,《法華經》就是,每一尊佛,他心中最重要的法,所以要講《法華經》,他就要之前的四十二年間,需要用很多的方法來誘引眾生,所以要從般若轉入法華來,也還要有一個轉折。
所以《無量義經》,就是法華的開經,但是,《無量義經》,是不是開始在譯經時,就在法華的前面,就已經譯出了《無量義經》呢?不是,按照這樣去推究起來,《法華經》,是比《無量義經》先翻譯出來。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講經的時候,並沒有說,前後次序有人記錄,沒有,佛陀入滅之後,也經過了一段時間,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開始才覺悟到,佛陀已經入滅了,佛的教法,要如何能永遠傳在人間,只用口口相傳,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才趕快要如何,把佛陀所講過的教法,再把它統一起來。
佛入滅之後,因為迦葉尊者,他是僧眾中的領導者,所以由他來召集,大家趕快將過去,佛陀與我們一起如何生活,同時如何來向我們說法,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佛陀跟什麼人講話,我們大家趕快來集合,重新來回憶,就有人會覺得,必定要有一個統一,要來重新講述,要重新再講過,什麼人的記憶好、口才好,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了解佛陀的精神,必定要選一個人出來,所以那時候,大家就推薦出了阿難。
那時候阿難他也很惶恐,迦葉尊者也讓他經過了,一番的磨練,因為阿難尊者很重感情,他跟隨在佛的身邊,他也是對人間事很關心,他雖然很有智慧,但是他過分慈悲了,就好像說大家都很怪罪阿難。
怪他什麼呢?怪罪他在僧團,本來都是男眾出家,後來,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她看到佛陀出家了,那種覺悟之後莊嚴的形象,尤其是佛陀又再回到王宮說法,她了解到人間的無常,尤其是悉達多太子,也是成佛的佛陀,他的父王往生,所以他的阿姨就要求,她也要出家,甚至耶輸陀羅也要求要出家,所以帶著皇宮很多有志一同,不管是宮女也好,或是他的皇親、夫人,大家有志,共同都要跟隨佛陀修行。
但是,佛陀不允許,覺得一個僧團都是男眾,女眾若是這麼進來,恐怕對這個僧團的管理,形態會混淆,不過,阿姨要求出家的心,非常的懇切,那時候,摩訶波闍波提去求阿難,阿難看了覺得很不忍心,所以就向佛陀再次請求,阿難就跟佛陀說,佛陀,您不是很慈悲嗎?佛陀,您不是說眾生佛性平等,不是不分男女之別,不就是要度盡天下眾生,為什麼佛陀會這樣,來分別男女相呢?
所以佛陀那時候,經過了阿難這樣的請求,所以佛陀也覺得,是啊,眾生平等,我怎麼能夠只為了,這些男眾比丘僧團,這樣來斷了女眾的善根,所以她們應該也有出家的資格,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人間的事相分別,應該也要來打破,因為佛陀,他就是為人間不平等,所以他要找出一個平等的道理,在修行的團體,又怎麼能去分別,事相、人相、我相,這不應該有,所以他就開始允許了,讓女眾來出家。
不過有條件,因為佛陀恐怕,全都是來自皇宮,尤其是自己的親屬,她們若是入僧團來,是不是會高高在上呢?那人我相打不開,是不是來到這個僧團,只想要享受呢?修行既然要走入這個僧團道場,應該要好好跟大家真正的平等,所以他就開一個八敬法:
八敬法又名八敬戒
意指八種規定
尼眾恭敬比丘的戒法

其實八敬法就是為這群,皇宮的王親國戚的夫人,這些貴夫人所設的,佛陀難道本來,就不讓女眾出家嗎?不是,他的智慧,就故意來刁難,就是等待阿難來請求,他才能用這個難,才能去突破她們,能打破那種皇宮享受,這種貴夫人的相,這種的心態才能打破,所以刁難她們,才能提出條件設八敬法。
相信佛陀絕對不是,有男女相的分別,他已經說人性平等了,相與性是平等,既然性是平等,就不應該分別相了。
總而言之,其實我們的相是平等,只是在這個人間,凡夫的無明,所以女人的習氣,比男人的習氣較重,看看家庭對孩子的執著寵愛,那種愛的纏綿,這個纏,感情的纏,也是女人較會纏。
有一天有幾位來了就說,我的先生要怎麼能讓他變好,若變好,就讓他較專心來做慈濟,他還有很多該跟隨師父走的路,人生就這樣,妳也聽很多了,就要盡人事、聽天命,我知道,若能夠,也是這樣,若能夠,我知道,若可以…等等。
還有旁邊陪她來的就說,師父,我也是一樣,我心裡也是很難過,什麼事情?我兒子,兒子和媳婦不太和,我的媳婦又都不聽我的話,是怎麼了?又再述說,我就覺得說人生本來,我剛剛跟她說那麼多,妳沒聽到嗎?有啦,不過我要帶孫子,孫子都留給我帶,妳就把孫子還給他們帶,不過,很多,我覺得女人很纏,哪怕法聽很多了,但是在這個感情,這樣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無微不至,就是這樣纏著。
各位,難怪佛陀就是不希望,他的僧團裡頭,有女人,比丘尼,不是佛陀不肯,因為他在人間,他就是要有這種事相來做教育,才能提出八敬法,其實八敬法,是對這個女眾僧團很不公平,這就是在那個時代的情形。
我們這個時代,應該要有互相尊重,彼此感恩,這樣就對了,所以感恩、尊重、愛,這才是人間的真實道,所以佛陀也是不得已,為了那時候他的僧團,僧團的生活規則,所以我們要體會佛陀的用心,所以要感恩阿難的慈悲,這就是佛陀的時代,有這樣的情形。
好吧,各位,我們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學佛,佛是為眾生來修行,我們要很感恩,佛是為眾生而成佛,其實佛性本來就有,現八相成道,要來教育我們他是這樣過來的,他是這樣的思想,看到那個時候的景象,所以他如何決定走入人群,經過了修行才能夠成佛,這都是一種的現相,佛陀成佛也已經無始以來了,所以為眾生施教,為眾生說法,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子,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樣就對了,所以請大家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00603學佛之道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