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4/13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4/13晨語簡記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4月 13, 2016 4:08 pm

2016041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思惟修定中湛寂輕安法喜,
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
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
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
 
  思惟修啊!我們要常常用心,心要時時在定中,日常的生活,我們面對所造作,必定要好好用心,守在定中。思惟修就是禪,就是三昧的意思,一切無不都是在正思惟中的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因事亂了心。修行就是要修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我們就是要時時自我反省、照顧,到底我現在面對,所做的事,自己要好好思考,是對或者是錯?對錯、是非要分得清楚,對的事情我們做,這就是智慧;錯的事情就是不對,去做,就是愚癡。我們累生累世在修行,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無始以來一定與佛法有緣,我們的佛法是來自於諸佛菩薩應化人間,生生世世在度化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有緣接觸,既然有緣接觸佛法,我們對人、事、物,是對的、是不對的,是非我們要分得清楚,分清楚是非,對的認真去做,這就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
 
  慧命增長。這就是過去生中有修慧,有聞法,我們今生此世對人事物事理分清楚,對的去做增長智慧,若是稍偏差失念,不對的事情,我們守不住這念心,差毫釐,失千里,只是一念偏差,步步錯了,所以一念差,千步錯,這就是愚癡。一錯再錯複製無明,也就是我們對聞、思、修缺少了定力。所以,我們這次修行,在今生此世我們要認清楚了,時時刻刻對事、對人、對物,我們都要認清楚,心要定,對的法,我們要好好把握,對的事情,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要很注意,不要因人亂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思只是為了事、為了人,就讓我們的心思起波動,波動一起,無明生起來,真的要將這一念心靜下來,就很困難了。
 
  看看水,靜靜地,水能照出人的影,水靜靜的時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水靜靜地,山河大地一切景象都會映現在水中,但是靜靜的水經不起一粒砂石,小小的砂石,你若丟下去,水就會晃動,境界就跟著它動,若再大動大力一點,整個境界就都破滅模糊掉了。這就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好好地能保持著安靜,安靜我們心常常安在佛法中,心要有定力,這樣自然在「定中湛寂,輕安法喜」。我們若能進入這樣的境界,是令人多麼地歡喜啊!在日常生活中,外面的環境不會來打擾我們心,外面是外面的環境,我了解了,一切幻化、一切真空,計較什麼,人與人之間只不過是一念而已,心念與我們不同,所以他所說的話與我們互相唱反調,這樣我們心是不是要靜下來,好好來思考他說的對,或者是我想的對呢?我做的事情沒有偏差,就要相信自己無私。對方雖然思想、想法、看法有不同,但是我們要相信他心中有愛,若這樣我們就不用計較了。
 
  常不輕菩薩的行,我們就是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敢輕視你,因你們人人都可成佛,只是你們現在觀念的偏差,用時間好好來調整,相信人人久來之後,了解了,慢慢能調入定來,心若穩定下來,同樣這片心是湛寂輕安,同樣與我們心靈境界同樣,聽法也會很歡喜。我們已經有聽到很多的慈濟人,過去的人生,一句話輕輕說出去,重重聽進來,就一直將一句話放在心中,一直擾動我們自己的心,就變成了現代人所說的憂鬱症。憂鬱症若嚴重,就影響自己的生活,到底我要做什麼事情,都亂掉了,到底有多少人是這樣?都是因輕輕的一句話,無明入我們的心來,說話者無心,聽話者有意,這樣就會變成了現在多少人心思偏差,憂鬱症、燥鬱症很多,這若要再調回來,要很用心啊!
 
  但是,也有人就是這樣,聽法之後了解了,原來人間就是苦啊,集來的煩惱、無明都是自己,自己看不開,將它看開了,放下了,轉一個念頭,不要計較,這樣慢慢調整自己的心,調整過來,現在很精進,凡是都是看開、放下、輕安、法喜,這在我們的慈誠、委員中有不少呢!我們多聽,聽在人群中,同樣在聽法,別人聽法能夠用入心來,去除過去累積的煩惱,改變他的心態,現在做慈濟,利益人群,每天都是輕安法喜,大有人在啊!也有人,生活中迷醉在無明酒裡,醉茫茫的人生也是有啊!在屏東,有一位董進華,五十五歲了,但是他的人生比較特殊,因為他小時候兄弟姊妹很多,父親很早就往生,一個媽媽要帶兒子、女兒好像總共生了九個孩子,生活不好過,先生早逝,一位單親媽媽要養這麼多的孩子,排行第五的董進華,他小時候發燒,所以影響到智力,一直到十歲才學會走路,很特殊的病,他的智力一直到了十歲才開始學會走路。
 
  生活也是很辛苦,母親已經年長了,他是排行第五的,與母親相依為命,到十三歲那一年就到紡織廠去當學徒,年紀還很小就去學,但是腦筋不太好,就是人怎麼叫,他就是怎麼走。在同事裡就開始要他喝酒,原來智力就不好了,又開始餵他喝酒,養成了他喝酒的習慣,所以從這樣開始天天醉。本來腦力就不是太好,又醉酒下去,天天醉,老闆跟他說話不聽,同事教他也不聽,所以就被人解僱。要怎麼辦呢?天天醉,頭腦又不好,要去哪裡工作?母親只好讓他待在家中,每天閒閒沒事情做,每天都伸手向母親要錢,母親年齡一年一年老了,磨手皮做手工,遇到這孩子喝酒醉,頭腦又不好,要怎麼辦呢?每天最少都要喝五瓶酒,每天都要向母親拿五百元以上,要喝酒,又要吃檳榔,已經到了酒精中毒,要怎麼辦?無法醒過來了,天天醉。
 
  若是酒醉清醒後,就會向母親說:「我知道不對了,讓母親擔憂了,我要改。」但是怎麼改都無效。後來,就將他帶來花蓮,去門諾醫院,說要去戒酒,說那地方能專門戒酒中心,要去那裡戒酒,母親就陪他來。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沒有辦法,還是戒不下來,但是這家庭是這麼貧困,母親年紀又這麼大了,這個孩子該怎麼辦?後來就將他轉到玉里的精神病院(玉里醫院),要去治療,在那地方又過了一個月,同樣還是沒辦法。一直到有一回,慈濟人到玉里醫院帶動,玉里慈濟人也有去玉里精神病院,有時在那地方帶動他們。在那裡帶動時看見他了。
 
  他看到慈濟人的形象很整齊,記來應該他也是很有善根,在他沒酒醉時,雖然腦筋不是很好,但是他看到慈濟人,不可思議,就是起歡喜心,他就走過來向慈濟人說:「我能和你們一樣穿這麼整齊的衣服嗎?」一位師姊回他說:「可以啊!只要你肯發願,願意戒酒,你就能穿與我們一樣的衣服。」就這樣,這樣向他說,從那時開始,在那個地方,他一直想要如何能穿上這件衣服,就要戒酒。這是一個隔離的地方,他在那裡接受治療需要隔離,他覺得說,我應該要與慈濟人在一起。所以想,不要再住在這裡,遭受隔離,我想要回去,一直說他要回去。母親沒他的辦法,常常這樣吵,就這樣回去了。從這樣開始,慈濟人就時時與他互動,並將這個案轉給屏東慈濟人,我們屏東的委員慈誠接了這個個案後,就常去接近他,高樹的一位許居士,他從那時候開始,就常常去他們家關懷,常常帶他去做環保。就這樣一直做環保,一直照顧他、一直帶著他,結果他做環保做得很開心,讓他穿「灰衣白褲」。
 
  開始他覺得:我與你們都一樣,我就要與你們相同的生活行為,我不能再喝酒了。就這樣一直改一直改。當然,這段時間很長,慈濟人的耐心、愛心,雖然有時他會去偷喝一下,慈濟人會慢慢放目(臺語。意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會再慢慢對他嚴格,就這樣一直帶他,帶到他全都斷酒了,才讓他見習,才讓他培訓。母親很感恩,感恩慈濟人就是不放棄他,就是這樣幫她帶,他已經克服了很多不好的習氣,酒也戒了,人也變了,弱智,智慧也慢慢增加了,現在受證了,在2007年受證了,現在做環保,還會教人了,不只是「灰衣白褲」,是「藍天白雲」哦!說來實在是人生,這樣從小時候一直醉到五十多歲,這個時候已經清醒了,開始轉動人生,現在是人間菩薩,與慈濟人,與慈誠值勤,每件事他都做得到。
 
  家裡的人說,讓他專心去做慈濟,家庭的生活大家來扛,讓他專心做慈濟,母親已八十多歲了,現在看到兒子已經改正過來了,母親也很安心。這就是心要定,要不然我們常常就是醉在無明鄉之中,這位是從生下來,小時候生病,開始到十歲才學會走路,十三歲去做工就被人灌酒,這種的人生因緣,這依報、正報,但是只要他善根、善緣還在的話,只要再遇到好的因緣,他還是會有清醒的時候,同樣還是能走入這「輕安法喜」之中。每天他都說他很歡喜,每天都很歡喜,沒有是非,沒有無明,沒有不好的習慣,人跟他怎麼說,他就怎麼走,這真的是不簡單!
 
*「十二因緣」: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所以,「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這三世無明的因緣,就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是「十二因緣」。過去的無明,所以行動,就緣在識,緣在名色,就這樣,這是過去,就有六入,六入之後就開始有觸。十月懷胎,人的身形形成在母親的肚子裡,六根完成了,開始就出世,就是觸,觸之後就生感受,全身痛,痛徹骨髓,剌激就開始哭了。從這樣開始,慢慢在人間接觸到,這個我愛,那個我不愛,這種愛的無明就來了,開始要取,我愛的,我就要取,我要取,就想很多心思去取著,就開始造業。造業,就有了,有了這業就入八識田中,從這樣開始就有了,有這個種子,未來的種子,我們今生這輩子在這人間裡,人、事、物,對錯、是非就全都在人間,我們去造作,一輩子最終就是老、病、死,就是死了,這樣又是一輩子。
 
  我們今生所造作的受啊、愛啊、取啊、有啊,這都是今生造作的,死了之後再帶去的又是無明去緣,緣行、緣識、緣名色,又是這樣再緣來,這叫做三世,不斷地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直造,這「三世無明等諸因緣」,就是這種很微細的行為,行就是很微細,行蘊。我們生下時是小嬰兒,什麼時候到現在老了呢?無形中一直不斷在進行。昨晚是晚上,現在我坐在這裡說話,剛才我走出來還暗暗的,現在話還沒說完,天就亮了,這也是行啊!無行中的行蘊。所以,行,這樣一直過,過去、現在、未來,無不都在行,行在種種的因緣裡。過去的因緣,現在迼作的因緣,末來來生的因緣,無不都是這樣。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這就是我們修行,我們的目標,我們將我們的思惟修在日常的生活,定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外面的境界是非,是與不是的、對與不對的,我們分得很清楚,自然人我,自然我們的無明、邪見,我們都將它破除了,自然我們的心就是保持在「思惟修」,思惟修保持在寂靜清澄的慧海裡。這就是我們的覺性,回歸我們真如覺性,覺性天體會合,有一天我們的覺性,我們會和天體宇宙,我們會會合起來,就如佛陀夜睹明星,覺悟了「真空妙有」的諦理,我們都了解了,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看看人生由不得自己,那位董居士小時候是這樣的人生來的,到了五十多歲才遇到貴人,回歸他的真如本性來,現在他的心很簡單,在人群中為大地、為人群他也在付出,因他有生命中的貴人在帶他,這就是他的因緣,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五百弟子這樣說。「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在這當中大家都很歡喜,因為大家都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所以那時候「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們的心聲已經表達出來,這些事情實在很重要,希望讓大家再重複一次,經文再重複,所以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我們大家都很歡喜,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安穩下來,因為佛陀已經為我們授記了,只要授記,儘管未來還要多久的時間,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佛。所以我們大家很歡喜,因為歡喜,心很安穩,大家相信,只要抱持定力,來生來世,生生世世,這念定心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總有一天能夠成佛。再看下面這段文,
 
經文:「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經文簡釋: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愧昔不解。今於佛前,自悔執小,迷昧大乘無量過咎。
 
  現在已經在世尊的面前了,大家向著佛陀懺悔過去自己就像喝酒的人,喝醉酒在親友家。親友看他這樣醉,趕緊要幫助他,就將寶珠放在他身上,這段經文,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這是很懺悔。懺過去就是這樣,像喝醉酒的人,不了解佛陀的用心要來開示,讓我們了解,人人能成佛,人人自有真如的本性,天地萬物真理,人人都能與真理會合,自己在真理會合中而不知。所以很慚愧,愧自己在人群中,在佛法中還這樣迷。修行不如他人,真的很慚愧。舍利弗、目犍連,還有大迦葉、迦旃延等,都是得佛授記了,我到現在才開始了解,過去都一直還是守在獨善其身。「今於佛前」,我現在在佛的面前「自悔執小」,我自己已經後悔了,浪費這麼多光陰,只是執著在我自己獨善其身,我很懺悔,這是「迷昧大乘無量過咎」。迷了,明明佛陀這樣跟我們說,我們還是畏懼,不敢接受,以為大乘要再攀緣,所以我們就不要走入大乘道,所以這是我們的過咎。
 
*「諸過有四」:忘昔本願,怖畏大乘,樂著小法,得小為足。
 
  所以,「諸過有四」,昨天說過了,就是忘過去的本願,又怖畏大乘法,不敢進來,樂著在小乘法中,得小以為足。這就是過去有這四項,忘記過去發大心、立大願,也對大乘法就是沒有起那分願意接受的心,一直就是樂著於小乘,只是利益自己,以為我已經是法都了解了,煩惱都斷除了,我不會再來輪迴生死,以為是這樣,這就是過去的過失。
 
經文簡釋: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頌悔得少為足於佛無量大智慧寶,但得小分偏空涅槃。
 
  所以「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過去真的是愚癡,得少為足,所以佛無量的大智慧的寶藏,我們只有得到少分而已,取於偏空涅槃。只是了解一切皆空,能知道不要去計較,人生法如露亦如電,是幻化,不真實,只是知道這樣而已,「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以為這樣,所有的法都清楚了,不要將假認為真,所以對人間開闊,看透了,以為這樣他們已經都得到了。這就是自己自責,以為是這樣。
 
經文簡釋: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頌責根鈍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便於小法自以為足。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自己責備自己鈍根,只知道空,偏空,不知道「妙有」的道理,所以自責自己的根機很鈍,難得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便於小法自以為足」,同樣的,一點點的法得到了,以為這樣是滿足,這就是自己自責。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經文簡釋: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以下頌繫珠喻貧人喻己,親人喻佛,昔往依佛,如去親家。
 
  就這樣自己再譬喻,譬喻一個貧窮的人,到了一個很富有的家庭,他用很豐盛的飯菜給他吃、喝,譬喻就是這樣,好像醉了。這個貧窮人就是譬喻自己,過去就如這樣。親友就譬喻佛,過去是依佛,「如去親家」,就是依靠著佛法來教化,就如依靠在親友的家庭。
 
經文簡釋:
「其家甚大富」;實報國土,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
 
  這個家庭很富有,這就如在那個實報的國土,我們依報在哪個地方,佛陀來人間,他們也來到人間,能遇到佛,發心修行在佛的家庭裡,這就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這個家庭很富有,因為這位親友,他的家庭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名為大富。這位親友的家庭,就是佛,佛他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譬喻一位很富有的人。
 
經文簡釋:
「具設諸餚膳」;法相畢陳,如諸餚膳。雜食曰餚,美食曰膳。
*「餚膳」:喻大通時先聞方便等教。
 
  「具設諸餚膳」。看到這個貧窮人,這位大富有的人,就趕緊用很豐盛的東西給他吃。「雜食曰餚,美食曰膳」。用種種的東西混雜給他吃,我們也是,不只是吃飯,還要配菜,同樣的道理,很豐富的菜餚美食。這是譬喻在大通智勝佛時,先聽方便等教等等的教法。所以在塵點劫以前,就已開始聽法。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無價寶珠,即佛種性,方便授法,名為繫珠,內衣即喻正報色身。
*「繫珠」:喻王子覆講結大緣。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無價寶珠就是佛種性,我們人人本具佛的種性,就是真如。「方便授法」,人人,我們都有智性存在,只是佛陀覺者這樣教育我們,其實到底給我們什麼?是給我們法,法是我們自己要去體悟,因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有悟性存在,佛陀教育我們,就是如繫珠,這個東西放在我們的身上。內衣譬喻正報色身,我們這輩子有形的身體在這個色身上,我們自己要修行。繫珠,就是譬喻王子覆講大乘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在十六沙彌中,他就是大通智勝佛講法完了,再為與他有緣的人來講《法華經》。若沒有這些人在大通智勝佛道場所聽的、所了解的方便法、「方等」等等這些法。但是,真正聽到《法華經》,眾生皆能成佛,那就是十六沙彌和他們說的話,好像一顆寶珠放在他們的身上,等待他了解時能貿易,這就是佛陀與我們有緣,給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個因緣,是與佛所擁有的因緣。
 
經文簡釋:
「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親友默密,繫珠衣下,轉化餘國,名為捨去。我時迷昧,如昏醉人,不自覺知。
 
  所以「默與而捨去」。默默給他,但是就離開了,「時臥不覺知」。因為親友悄悄地拿給他,衣服裡有這顆寶珠。「轉化餘國」,因緣、化緣已盡,也要轉到其他地方,所以「名為捨去」。一生一世,這一世,法為你說到這裡,因緣就是這樣。佛陀是八十歲就入滅,二千多年前向我們說的法,可能我們也在法華會上聽過法,但我們還是凡夫。不過,我們也是有一顆寶珠,這個緣,我們與佛的緣。這個時候,我們正是能將這個緣,就如將這顆寶珠拿出來用的時刻,聽法之後,將法用在我們現在。這就是這位富有的人,給他寶珠之後,因緣就是這樣,就要離開了。「我時迷昧,如昏醉人」,那時候我還是迷,還像醉人一樣,佛陀在說大乘法,我們如在醉鄉裡面,還在無明鄉、煩惱惑中不知。所以如昏醉的人,不自覺。這就是我們眾生,生生世世都會與諸佛菩薩會遇在一起,塵點劫前,說不定我們也和釋迦牟尼佛同在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前面幾天前也說過了,在日月燈明佛時,或者是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就是這樣聽,每天聽,但我們每天還是如在昏醉的人一樣,還不很清楚啊!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日日的時間思惟修,定中,常常心要定,要湛寂,才能常常很輕安,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覺性天體,要如何能與所有有形的物質,來體會它無形的道理?我們若首先能了解,自然到未來的未來,也能與天體合會,真空妙有的道理,我們也是同樣能得到。只要你知道,你的身中有一顆寶珠,我們能將這顆寶珠來貿易,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入人群中來歷練,煩惱即菩提。芸芸眾生濁氣很重,煩惱無明很多,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去了解為什麼起無明,為什麼造作業?我知道了、清楚,所以煩惱即菩提。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tomas




文章總數 : 8
威望 : 4
注冊日期 : 2015-08-23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4/13晨語簡記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4月 14, 2016 10:02 am

恭录上人开示:
思惟修啊!我们要常常用心,心要时时在定中,日常的生活,我们面对所造作,必定要好好用心,守在定中。思惟修就是禅,就是三昧的意思,一切无不都是在正思惟中的定,心要定,才不会因人因事乱了心。修行就是要修一念心,所以这念心我们就是要时时自我反省、照顾,到底我现在面对,所做的事,自己要好好思考,是对或者是错?对错、是非要分得清楚,对的事情我们做,这就是智慧;错的事情就是不对,去做,就是愚痴。我们累生累世在修行,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无始以来一定与佛法有缘,我们的佛法是来自于诸佛菩萨应化人间,生生世世在度化我们,我们生生世世都有缘接触,既然有缘接触佛法,我们对人、事、物,是对的、是不对的,是非我们要分得清楚,分清楚是非,对的认真去做,这就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想将事情做对,但境界来时,我们的“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做出愚痴的事情,最终又加重自己的烦恼,如此反复。所一唯有修行,熏法香得道理,在将道理用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就转为自己的智慧了。
以前不太明白佛教“定课”的意义,高老师指导我就是每日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做固定的事情,就是定课,这样就在训练我们的心定,当“心”习惯养成“定”在当下的习惯时,境界一来,我们就不会受牵引。
的确比如确定每天6:00起床,第一天可以,第二天还行,第三天开始人天大战,第四天开始请假,请假之后又会后悔。。。。,每天的心如脱缰野马,所以需要一些方法、环境、善知识来给我们助力,来影响我们,让我们养成“定”的习惯。第三天坚持早起,第四天。。。。科学研究证实一个新习惯坚持21天,基本就养成了,那每天6:00起床就变成自然的事了。
所以如果一天可以为自己安排适当的“定”课,定时、定点、每天做固定的事,持续下去,我们的心就会变成一匹受控的良驹,就时时在禅定三昧之中了,这时我们就会有“大圆境智”,就像我们的脑中有一面无比清澈的大境子,任何事情、境界、来临时,是非、对错我们的大脑都可以照的很清楚,我们只会做对的事情,我们就充满了智慧。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4/13晨語簡記   2016/04/13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4月 14, 2016 3:5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三)

 

今天的偈文一開始提到思惟修,有定可以得輕安法喜,破除無明行等諸因緣,又破諸邪見,可以得寂靜清澄慧海,這個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

上人將修行從思惟修開始,到得真空妙有的真實法,講得很清楚。

過程中還舉了一個董居士的例子,我當天薰法回來就以董居士的故事寫了一篇「戒酒與改變習氣」,因為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來如何去除習氣,又與上人偈文提到的輕安法喜、破除無明、因緣、破諸邪見等過程相吻合。算是很重要,值得省思與善加體悟的故事。

 

心要時時在定中,日常的生活,我們面對所造作,必定要好好用心,守在定中。思惟修就是禪,就是三昧的意思,一切無不都是在正思惟中的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因事亂了心。修行就是要修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我們就是要時時自我反省、照顧,到底我現在面對,所做的事,自己要好好思考,是對或者是錯?對錯、是非要分得清楚,對的事情我們做,這就是智慧。

 

戒酒與改變習氣

人的習氣有千百種,我們以一個酗酒的案例來看如何戒酒與如何改變習氣。

    董君,先天不足,小時候發高燒,10歲才能走路,智能發展有點遲緩。自13歲時工作時被人誘導,開始學會喝酒,一喝成癮,每天要喝酒。因為天天喝酒,醉酒時神志不清,被人辭去工作。媽媽照顧他,讓他賦閒在家,仍然每天要喝好幾瓶酒,還要吃檳榔。一段時間後,母親帶他到花蓮門諾醫院的戒酒治療班,一個月也未見好轉。只好把他轉到玉里的精神病院,繼續照顧與治療,仍然沒有好轉。

    在玉里期間,董君遇到前來關懷與帶動的慈濟人,董君見到慈濟人心生歡喜。他沒喝酒的時候,頭腦是清楚的。問說,我可以穿跟你們一樣的衣服嗎?師姊回答說,你要戒酒,就可以。他很高興,向母親吵著要離開玉里,回到家裡。董君回家後,慈濟人開始長期關心他,師兄帶他去做環保,給他穿灰衣,他做的很高興。要求他戒酒,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過程中他偶爾還會偷喝一下。一直到完全戒除,就讓他見習、培訓,現在已經授證,還可以帶別人做環保、出勤務。他的媽媽年紀雖然大了,但很欣慰,很高興。

    此案例成功關鍵是自力、他力、佛力,做到示教利喜。改變習氣首先要靠自己,自己要有心、有動力,有目標,就像董君想要穿上藍天白雲一樣。這是自力,包括自己付出努力做環保、戒酒等。再來是他力,他的媽媽不離不棄,始終陪伴照顧,想要治好兒子的心願與行動。過程中醫院、精神病院、慈濟人的陪伴,這都是他力。我覺得,在習氣改變過程中,他力扮演很種要的力量。當一個人不能自拔時,如身陷泥沼,需要有人拉他一把。當一個人染了惡習時,需要有一個新的習慣來代替,例如以做環保代替喝酒。這個過程要有耐心、要長時間陪伴、要規律、有愛心、有信心等等。最後是佛力,簡單講是因緣,為何他見到慈濟人會起歡喜心,這有佛力的作用。

 

 

 

思惟修定中湛寂輕安法喜,
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
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
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
 
 
思惟修啊!我們要常常用心,心要時時在定中,日常的生活,我們面對所造作,必定要好好用心,守在定中。思惟修就是禪,就是三昧的意思,一切無不都是在正思惟中的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因事亂了心。修行就是要修一念心,所以這念心我們就是要時時自我反省、照顧,到底我現在面對,所做的事,自己要好好思考,是對或者是錯?對錯、是非要分得清楚,對的事情我們做,這就是智慧;錯的事情就是不對,去做,就是愚癡。我們累生累世在修行,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無始以來一定與佛法有緣,我們的佛法是來自於諸佛菩薩應化人間,生生世世在度化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有緣接觸,既然有緣接觸佛法,我們對人、事、物,是對的、是不對的,是非我們要分得清楚,分清楚是非,對的認真去做,這就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
 
 
慧命增長。這就是過去生中有修慧,有聞法,我們今生此世對人事物事理分清楚,對的去做增長智慧,若是稍偏差失念,不對的事情,我們守不住這念心,差毫釐,失千里,只是一念偏差,步步錯了,所以一念差,千步錯,這就是愚癡。一錯再錯複製無明,也就是我們對聞、思、修缺少了定力。所以,我們這次修行,在今生此世我們要認清楚了,時時刻刻對事、對人、對物,我們都要認清楚,心要定,對的法,我們要好好把握,對的事情,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要很注意,不要因人亂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思只是為了事、為了人,就讓我們的心思起波動,波動一起,無明生起來,真的要將這一念心靜下來,就很困難了。
 
 
看看水,靜靜地,水能照出人的影,水靜靜的時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水靜靜地,山河大地一切景象都會映現在水中,但是靜靜的水經不起一粒砂石,小小的砂石,你若丟下去,水就會晃動,境界就跟著它動,若再大動大力一點,整個境界就都破滅模糊掉了。這就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好好地能保持著安靜,安靜我們心常常安在佛法中,心要有定力,這樣自然在「定中湛寂,輕安法喜」。我們若能進入這樣的境界,是令人多麼地歡喜啊!在日常生活中,外面的環境不會來打擾我們心,外面是外面的環境,我了解了,一切幻化、一切真空,計較什麼,人與人之間只不過是一念而已,心念與我們不同,所以他所說的話與我們互相唱反調,這樣我們心是不是要靜下來,好好來思考他說的對,或者是我想的對呢?我做的事情沒有偏差,就要相信自己無私。對方雖然思想、想法、看法有不同,但是我們要相信他心中有愛,若這樣我們就不用計較了。
 
 
常不輕菩薩的行,我們就是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敢輕視你,因你們人人都可成佛,只是你們現在觀念的偏差,用時間好好來調整,相信人人久來之後,了解了,慢慢能調入定來,心若穩定下來,同樣這片心是湛寂輕安,同樣與我們心靈境界同樣,聽法也會很歡喜。我們已經有聽到很多的慈濟人,過去的人生,一句話輕輕說出去,重重聽進來,就一直將一句話放在心中,一直擾動我們自己的心,就變成了現代人所說的憂鬱症。憂鬱症若嚴重,就影響自己的生活,到底我要做什麼事情,都亂掉了,到底有多少人是這樣?都是因輕輕的一句話,無明入我們的心來,說話者無心,聽話者有意,這樣就會變成了現在多少人心思偏差,憂鬱症、燥鬱症很多,這若要再調回來,要很用心啊!
 
 
但是,也有人就是這樣,聽法之後了解了,原來人間就是苦啊,集來的煩惱、無明都是自己,自己看不開,將它看開了,放下了,轉一個念頭,不要計較,這樣慢慢調整自己的心,調整過來,現在很精進,凡是都是看開、放下、輕安、法喜,這在我們的慈誠、委員中有不少呢!我們多聽,聽在人群中,同樣在聽法,別人聽法能夠用入心來,去除過去累積的煩惱,改變他的心態,現在做慈濟,利益人群,每天都是輕安法喜,大有人在啊!也有人,生活中迷醉在無明酒裡,醉茫茫的人生也是有啊!在屏東,有一位董進華,五十五歲了,但是他的人生比較特殊,因為他小時候兄弟姊妹很多,父親很早就往生,一個媽媽要帶兒子、女兒好像總共生了九個孩子,生活不好過,先生早逝,一位單親媽媽要養這麼多的孩子,排行第五的董進華,他小時候發燒,所以影響到智力,一直到十歲才學會走路,很特殊的病,他的智力一直到了十歲才開始學會走路。
 
 
生活也是很辛苦,母親已經年長了,他是排行第五的,與母親相依為命,到十三歲那一年就到紡織廠去當學徒,年紀還很小就去學,但是腦筋不太好,就是人怎麼叫,他就是怎麼走。在同事裡就開始要他喝酒,原來智力就不好了,又開始餵他喝酒,養成了他喝酒的習慣,所以從這樣開始天天醉。本來腦力就不是太好,又醉酒下去,天天醉,老闆跟他說話不聽,同事教他也不聽,所以就被人解僱。要怎麼辦呢?天天醉,頭腦又不好,要去哪裡工作?母親只好讓他待在家中,每天閒閒沒事情做,每天都伸手向母親要錢,母親年齡一年一年老了,磨手皮做手工,遇到這孩子喝酒醉,頭腦又不好,要怎麼辦呢?每天最少都要喝五瓶酒,每天都要向母親拿五百元以上,要喝酒,又要吃檳榔,已經到了酒精中毒,要怎麼辦?無法醒過來了,天天醉。
 
 
若是酒醉清醒後,就會向母親說:「我知道不對了,讓母親擔憂了,我要改。」但是怎麼改都無效。後來,就將他帶來花蓮,去門諾醫院,說要去戒酒,說那地方能專門戒酒中心,要去那裡戒酒,母親就陪他來。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沒有辦法,還是戒不下來,但是這家庭是這麼貧困,母親年紀又這麼大了,這個孩子該怎麼辦?後來就將他轉到玉里的精神病院(玉里醫院),要去治療,在那地方又過了一個月,同樣還是沒辦法。一直到有一回,慈濟人到玉里醫院帶動,玉里慈濟人也有去玉里精神病院,有時在那地方帶動他們。在那裡帶動時看見他了。
 
 
他看到慈濟人的形象很整齊,記來應該他也是很有善根,在他沒酒醉時,雖然腦筋不是很好,但是他看到慈濟人,不可思議,就是起歡喜心,他就走過來向慈濟人說:「我能和你們一樣穿這麼整齊的衣服嗎?」一位師姊回他說:「可以啊!只要你肯發願,願意戒酒,你就能穿與我們一樣的衣服。」就這樣,這樣向他說,從那時開始,在那個地方,他一直想要如何能穿上這件衣服,就要戒酒。這是一個隔離的地方,他在那裡接受治療需要隔離,他覺得說,我應該要與慈濟人在一起。所以想,不要再住在這裡,遭受隔離,我想要回去,一直說他要回去。母親沒他的辦法,常常這樣吵,就這樣回去了。從這樣開始,慈濟人就時時與他互動,並將這個案轉給屏東慈濟人,我們屏東的委員慈誠接了這個個案後,就常去接近他,高樹的一位許居士,他從那時候開始,就常常去他們家關懷,常常帶他去做環保。就這樣一直做環保,一直照顧他、一直帶著他,結果他做環保做得很開心,讓他穿「灰衣白褲」。
 
 
開始他覺得:我與你們都一樣,我就要與你們相同的生活行為,我不能再喝酒了。就這樣一直改一直改。當然,這段時間很長,慈濟人的耐心、愛心,雖然有時他會去偷喝一下,慈濟人會慢慢放目(臺語。意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會再慢慢對他嚴格,就這樣一直帶他,帶到他全都斷酒了,才讓他見習,才讓他培訓。母親很感恩,感恩慈濟人就是不放棄他,就是這樣幫她帶,他已經克服了很多不好的習氣,酒也戒了,人也變了,弱智,智慧也慢慢增加了,現在受證了,在2007年受證了,現在做環保,還會教人了,不只是「灰衣白褲」,是「藍天白雲」哦!說來實在是人生,這樣從小時候一直醉到五十多歲,這個時候已經清醒了,開始轉動人生,現在是人間菩薩,與慈濟人,與慈誠值勤,每件事他都做得到。
 
 
家裡的人說,讓他專心去做慈濟,家庭的生活大家來扛,讓他專心做慈濟,母親已八十多歲了,現在看到兒子已經改正過來了,母親也很安心。這就是心要定,要不然我們常常就是醉在無明鄉之中,這位是從生下來,小時候生病,開始到十歲才學會走路,十三歲去做工就被人灌酒,這種的人生因緣,這依報、正報,但是只要他善根、善緣還在的話,只要再遇到好的因緣,他還是會有清醒的時候,同樣還是能走入這「輕安法喜」之中。每天他都說他很歡喜,每天都很歡喜,沒有是非,沒有無明,沒有不好的習慣,人跟他怎麼說,他就怎麼走,這真的是不簡單!
 
「十二因緣」: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所以,「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這三世無明的因緣,就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是「十二因緣」。過去的無明,所以行動,就緣在識,緣在名色,就這樣,這是過去,就有六入,六入之後就開始有觸。十月懷胎,人的身形形成在母親的肚子裡,六根完成了,開始就出世,就是觸,觸之後就生感受,全身痛,痛徹骨髓,剌激就開始哭了。從這樣開始,慢慢在人間接觸到,這個我愛,那個我不愛,這種愛的無明就來了,開始要取,我愛的,我就要取,我要取,就想很多心思去取著,就開始造業。造業,就有了,有了這業就入八識田中,從這樣開始就有了,有這個種子,未來的種子,我們今生這輩子在這人間裡,人、事、物,對錯、是非就全都在人間,我們去造作,一輩子最終就是老、病、死,就是死了,這樣又是一輩子。

 
 
我們今生所造作的受啊、愛啊、取啊、有啊,這都是今生造作的,死了之後再帶去的又是無明去緣,緣行、緣識、緣名色,又是這樣再緣來,這叫做三世,不斷地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一直造,這「三世無明等諸因緣」,就是這種很微細的行為,行就是很微細,行蘊。我們生下時是小嬰兒,什麼時候到現在老了呢?無形中一直不斷在進行。昨晚是晚上,現在我坐在這裡說話,剛才我走出來還暗暗的,現在話還沒說完,天就亮了,這也是行啊!無行中的行蘊。所以,行,這樣一直過,過去、現在、未來,無不都在行,行在種種的因緣裡。過去的因緣,現在迼作的因緣,末來來生的因緣,無不都是這樣。
 
 
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這就是我們修行,我們的目標,我們將我們的思惟修在日常的生活,定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外面的境界是非,是與不是的、對與不對的,我們分得很清楚,自然人我,自然我們的無明、邪見,我們都將它破除了,自然我們的心就是保持在「思惟修」,思惟修保持在寂靜清澄的慧海裡。這就是我們的覺性,回歸我們真如覺性,覺性天體會合,有一天我們的覺性,我們會和天體宇宙,我們會會合起來,就如佛陀夜睹明星,覺悟了「真空妙有」的諦理,我們都了解了,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看看人生由不得自己,那位董居士小時候是這樣的人生來的,到了五十多歲才遇到貴人,回歸他的真如本性來,現在他的心很簡單,在人群中為大地、為人群他也在付出,因他有生命中的貴人在帶他,這就是他的因緣,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五百弟子這樣說。「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在這當中大家都很歡喜,因為大家都已經得佛為他們授記了,所以那時候「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們的心聲已經表達出來,這些事情實在很重要,希望讓大家再重複一次,經文再重複,所以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我們大家都很歡喜,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安穩下來,因為佛陀已經為我們授記了,只要授記,儘管未來還要多久的時間,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佛。所以我們大家很歡喜,因為歡喜,心很安穩,大家相信,只要抱持定力,來生來世,生生世世,這念定心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總有一天能夠成佛。再看下面這段文,
 
經文:「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
 
經文簡釋: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愧昔不解。今於佛前,自悔執小,迷昧大乘無量過咎。
 
 
現在已經在世尊的面前了,大家向著佛陀懺悔過去自己就像喝酒的人,喝醉酒在親友家。親友看他這樣醉,趕緊要幫助他,就將寶珠放在他身上,這段經文,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這是很懺悔。懺過去就是這樣,像喝醉酒的人,不了解佛陀的用心要來開示,讓我們了解,人人能成佛,人人自有真如的本性,天地萬物真理,人人都能與真理會合,自己在真理會合中而不知。所以很慚愧,愧自己在人群中,在佛法中還這樣迷。修行不如他人,真的很慚愧。舍利弗、目犍連,還有大迦葉、迦旃延等,都是得佛授記了,我到現在才開始了解,過去都一直還是守在獨善其身。「今於佛前」,我現在在佛的面前「自悔執小」,我自己已經後悔了,浪費這麼多光陰,只是執著在我自己獨善其身,我很懺悔,這是「迷昧大乘無量過咎」。迷了,明明佛陀這樣跟我們說,我們還是畏懼,不敢接受,以為大乘要再攀緣,所以我們就不要走入大乘道,所以這是我們的過咎。
 
「諸過有四」:忘昔本願,怖畏大乘,樂著小法,得小為足。
 
 
所以,「諸過有四」,昨天說過了,就是忘過去的本願,又怖畏大乘法,不敢進來,樂著在小乘法中,得小以為足。這就是過去有這四項,忘記過去發大心、立大願,也對大乘法就是沒有起那分願意接受的心,一直就是樂著於小乘,只是利益自己,以為我已經是法都了解了,煩惱都斷除了,我不會再來輪迴生死,以為是這樣,這就是過去的過失。
 
經文簡釋: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頌悔得少為足於佛無量大智慧寶,但得小分偏空涅槃。
 
 
所以「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過去真的是愚癡,得少為足,所以佛無量的大智慧的寶藏,我們只有得到少分而已,取於偏空涅槃。只是了解一切皆空,能知道不要去計較,人生法如露亦如電,是幻化,不真實,只是知道這樣而已,「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以為這樣,所有的法都清楚了,不要將假認為真,所以對人間開闊,看透了,以為這樣他們已經都得到了。這就是自己自責,以為是這樣。
 
經文簡釋: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頌責根鈍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便於小法自以為足。
 
 
「如無智愚人,便自以為足」。自己責備自己鈍根,只知道空,偏空,不知道「妙有」的道理,所以自責自己的根機很鈍,難得解悟。「如彼無智愚之人,便於小法自以為足」,同樣的,一點點的法得到了,以為這樣是滿足,這就是自己自責。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經文簡釋: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以下頌繫珠喻貧人喻己,親人喻佛,昔往依佛,如去親家。
 
 
就這樣自己再譬喻,譬喻一個貧窮的人,到了一個很富有的家庭,他用很豐盛的飯菜給他吃、喝,譬喻就是這樣,好像醉了。這個貧窮人就是譬喻自己,過去就如這樣。親友就譬喻佛,過去是依佛,「如去親家」,就是依靠著佛法來教化,就如依靠在親友的家庭。
 
經文簡釋:
「其家甚大富」;實報國土,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
 
 
這個家庭很富有,這就如在那個實報的國土,我們依報在哪個地方,佛陀來人間,他們也來到人間,能遇到佛,發心修行在佛的家庭裡,這就是佛之家,「功德具足,名為大富」。這個家庭很富有,因為這位親友,他的家庭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名為大富。這位親友的家庭,就是佛,佛他累積很多的功德,所以譬喻一位很富有的人。
 
經文簡釋:
「具設諸餚膳」;法相畢陳,如諸餚膳。雜食曰餚,美食曰膳。
*「餚膳」:喻大通時先聞方便等教。

 
 
「具設諸餚膳」。看到這個貧窮人,這位大富有的人,就趕緊用很豐盛的東西給他吃。「雜食曰餚,美食曰膳」。用種種的東西混雜給他吃,我們也是,不只是吃飯,還要配菜,同樣的道理,很豐富的菜餚美食。這是譬喻在大通智勝佛時,先聽方便等教等等的教法。所以在塵點劫以前,就已開始聽法。
 
經文簡釋: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無價寶珠,即佛種性,方便授法,名為繫珠,內衣即喻正報色身。
「繫珠」:喻王子覆講結大緣。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裡」。無價寶珠就是佛種性,我們人人本具佛的種性,就是真如。「方便授法」,人人,我們都有智性存在,只是佛陀覺者這樣教育我們,其實到底給我們什麼?是給我們法,法是我們自己要去體悟,因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有悟性存在,佛陀教育我們,就是如繫珠,這個東西放在我們的身上。內衣譬喻正報色身,我們這輩子有形的身體在這個色身上,我們自己要修行。繫珠,就是譬喻王子覆講大乘的因緣。釋迦牟尼佛在十六沙彌中,他就是大通智勝佛講法完了,再為與他有緣的人來講《法華經》。若沒有這些人在大通智勝佛道場所聽的、所了解的方便法、「方等」等等這些法。但是,真正聽到《法華經》,眾生皆能成佛,那就是十六沙彌和他們說的話,好像一顆寶珠放在他們的身上,等待他了解時能貿易,這就是佛陀與我們有緣,給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個因緣,是與佛所擁有的因緣。

 
經文簡釋:
「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親友默密,繫珠衣下,轉化餘國,名為捨去。我時迷昧,如昏醉人,不自覺知。
 
 
所以「默與而捨去」。默默給他,但是就離開了,「時臥不覺知」。因為親友悄悄地拿給他,衣服裡有這顆寶珠。「轉化餘國」,因緣、化緣已盡,也要轉到其他地方,所以「名為捨去」。一生一世,這一世,法為你說到這裡,因緣就是這樣。佛陀是八十歲就入滅,二千多年前向我們說的法,可能我們也在法華會上聽過法,但我們還是凡夫。不過,我們也是有一顆寶珠,這個緣,我們與佛的緣。這個時候,我們正是能將這個緣,就如將這顆寶珠拿出來用的時刻,聽法之後,將法用在我們現在。這就是這位富有的人,給他寶珠之後,因緣就是這樣,就要離開了。「我時迷昧,如昏醉人」,那時候我還是迷,還像醉人一樣,佛陀在說大乘法,我們如在醉鄉裡面,還在無明鄉、煩惱惑中不知。所以如昏醉的人,不自覺。這就是我們眾生,生生世世都會與諸佛菩薩會遇在一起,塵點劫前,說不定我們也和釋迦牟尼佛同在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前面幾天前也說過了,在日月燈明佛時,或者是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就是這樣聽,每天聽,但我們每天還是如在昏醉的人一樣,還不很清楚啊!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日日的時間思惟修,定中,常常心要定,要湛寂,才能常常很輕安,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覺性天體,要如何能與所有有形的物質,來體會它無形的道理?我們若首先能了解,自然到未來的未來,也能與天體合會,真空妙有的道理,我們也是同樣能得到。只要你知道,你的身中有一顆寶珠,我們能將這顆寶珠來貿易,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入人群中來歷練,煩惱即菩提。芸芸眾生濁氣很重,煩惱無明很多,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去了解為什麼起無明,為什麼造作業?我知道了、清楚,所以煩惱即菩提。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4/1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