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3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善修學思惟四弘誓願,
學無學人聞法皆得記,
今未曾授記心思未安,
設若授記與群賢齊喜。
「善修學思惟四弘誓願」。這是我們修學佛法要時時善修,還要好好學,思惟,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心定、心專,心正定向,這是思惟修。我們常常說,坐禪入禪定,禪不只是坐著的時候定,最高的功夫就是動中定而靜,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這我們就要好好修,修這樣的功夫,要修這樣的功夫,必定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佛的本願,也是佛的總願,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可以有別願,但一定要有總願。釋迦牟尼佛和其他佛同樣也是發四弘誓願,釋迦佛還有別願,那就是「慈悲喜捨」,這就是釋迦佛的別願。不論總願還是別願,無不都是救度眾生。大家都知道「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是佛佛道同」,這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發這樣的願,在生生世世修行的過程。釋迦佛這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要度眾生,他就要慈、悲、喜、捨。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這種開闊的心胸,這樣來入人群教化眾生。四弘誓願我們要很重視。無邊的眾生,不只是人類的眾生,還有其他形類,有生命的眾生,我們都愛,都要度,這就是要培養很細膩、開闊的愛,很細膩,很微細的愛,愛得很微細,就是很詳細、佷細心。就如看到台灣有一大群人間菩薩,看到他們最近因為母親節、慈濟日、又是佛誕節,三節合一,他們全省,從基隆一直到恆春,大家很虔誠,虔誠的方式就是走入社區入群中去,為我們的關懷戶,我們長期在幫助的人,還在他們左鄰右舍、社區,一一去送壽桃,去做關懷。
不只是關懷我們的救濟戶而已,他們說:「我們常常來這村莊,常常來這社區,因此會比較打擾你們,還有這裡的阿公、阿嬤,這些家庭,也需要你們多照顧,我們住得那麼遠,不能時常來照顧,就要期盼你們也要多關心。」你們想,這是多麼的細微啊!這樣的細心,我們太遠的,沒辦法每天照顧得到,我們就代替這些讓我們關懷,不論是老人或是弱勢家庭,希望住附近的人能多關心,我們替他們結好緣。我聽到他們這樣的用心,從基隆到恆春,全省這樣的關心,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多麼開闊啊!
不只是在全省開闊,還那麼細膩考慮到左鄰右舍能幫忙照顧人,這種這麼微細都想得到,愛的開闊,不只是在台灣,也是在全球,最近也同樣看見非洲的菩薩,同樣也是為了要準備浴佛,他們也同樣是這樣,母親節、慈濟日,看他們很一樣很用心籌備活動。有看見賴索托,去年有幾位賴索托當地的菩薩,於去年年底也回來受證了,在這幾天精進裡,他了解了,師父一直在說來不及!來不及!這種憂心,師父這麼的擔心,要救濟天下,每天都說:「時間不夠,來不及了,天下災難偏多,苦難人多,要如何普及去幫助人?」他深深去體會,每一個地方就地的人,就將這分愛開闊出去,每一個地方就照顧自己的地方,他們開始發心,發心在他們的國度裡去遍撒大愛種子,他說他要用心把握時間,將時間用在人與人之間,而且發心立願,他要將「來不及」化為「來得及」。願多麼大啊!我是「來不及」,他是「來得及」,反正把握當下,把握時間,做就對了,要在人與人之間去遍播愛的種子。果然,從去年十二月一日回去之後,到現在沒有一天停歇過,一直穿梭在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社區,每一個家庭他全都去深入、去關懷,發放的腳步沒有停過,有的是精神的膚慰,有的是有形的幫助,這就是在賴索托。
應該在不久以前,他們才剛舉辦過四或五個國家會合在德本,在那個地方培訓,在那個地方精進,他們的精進是除了每年舉辦一次至二次以外,就是就地,每個月就地舉辧在地志工的培訓,看到他們真的是很精進,歡喜,真的是化「來不及」為「來得及」,這樣自然眾生無邊,空間開闊,若能夠在這麼大的空間,大家的心和齊起來,同時就地去關懷,就地用愛的力量去付出,這樣同時就能很快普遍,這苦難眾生就能同時得救。這是看到大家用心、用愛在付出。不分人種。去年回來受證,很多的黑珍珠,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智慧沒比我們差,他們的領悟力,以及他們的發心立願,不比我們還小,尤其是他們把握那種堅持志願,「善修學思惟」,他們的觀念就是接受了信仰之後,他們很深地相信,他們發心立願就是要學,去到任何一個地方,他們就是將法隨身,他們法隨身在修行,他們在人間中就是「思惟修」。不論人間是什麼樣的苦難、不論人間是什麼樣的習氣惡劣,他們的心就是如此定,這樣在付出。
「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們開始起步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他們原來生活就不好過,本來是「貧中之貧」,現在是「貧中之富」了,心靈的財富,打開心門,天地之間萬物道理,無不都是吸收入心來,這是他們的心靈財富,消除了煩惱,他們勤修學,煩惱這樣消除掉了。這是他們行菩薩道,目標準確,向佛道走,「四弘誓願」,這他們不是已經修到了嗎?期待他們就是這樣一生一世,不只是一生一世,要生生世世,這顆種子已經撒播在內心,自己勤耕耘,這樣在做,這樣在修,這是讓人歡喜啊!我們要向他們學。
我們學佛法比他們資深,但是他們的勤精進,是我們要跟他們學。因為他們的精進,在那麼困難環境中能勤精進,這一點我們要向他們學。所以,「善修學思惟四弘誓願」。這是佛佛道同的大願,就是四弘誓願,學佛者應該也要有這樣的心願。
在《法華經》已經到達學、無學人將要受記,是第九品了。所以,「學無學人聞法皆得記」,只要你有心想要修學。我們已經瞭解,前一品,佛陀已經為常隨眾,千二百人,通通都能得到授記,在座的五百人,佛陀親為授記。有的人不在,現場也交代迦葉尊者:「你若看到他們,你替我向他們說,人人得成佛,佛已經為他們授記了。」現在再接下來,佛陀開始要再為學、無學人授記。這是不是已經證明,只要你發心學佛,不論你是初發心,或者是到達最高階層;四果羅漢等等,全都能得佛授未來成佛的記。這是小乘。大乘,發菩薩心,只要你發一個菩薩心,大乘菩薩的法入心來,佛也是同樣通通授記了。所以我們知道,現在也是同樣啊!我們昨天說過了,說不定五百弟子裡,我們也是其中之一,也說不定在千二百人之中,我們也是其中之一。說不定在學、無學人中,佛將要授記的人中,說不定我們也是其中之一。
再不然,說不定在塵點劫前,十六王子時,我們也已經聽過了《法華經》,大乘法的種子,我們也已經吸收到了,我們對自己一定要相信。我們生生世世就是無明較重,或者是生生世世也就是因這樣的因緣來度眾生,這各有因緣。不論你現什麼相,就是這樣的因緣,多多少少來接引眾生,這都是在結成佛的緣。學佛,人人平等,所以人人可成佛,所以「學無學人聞法皆得記」。現在阿難、羅睺羅,還有很多未曾授記的人,還未得到佛授記的人,心思未安。這就是我們眾生,哪怕已經在佛陀時代,與佛同世,他們也是有這分微分小我的執著。我是大家都認識的人,我阿難,我羅睺羅,「我是阿難呢!我做佛的侍者已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了,怎麼還沒有叫到我的名字?」「我是羅睺羅,我是佛的兒子,怎麼還沒叫到我的名?」心還沒安下來。但是,自己很有信心,前面的經文就說,我們也快得,很快就要得到,佛將要為我們授記了,很快就輪到我們,所以應該要歡喜。
所以「設若授記與群賢齊喜」。我若能得佛為我授記,其他的人一定都有份,大家應該也都能得到授記。這就是前面的文,我們要很體會,也要瞭解這含意。不過,最重要的,我們是要善修學,好好思惟,我們的心要定。既然發心入佛門來,我們的心要很定。我們的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佛的總願,我們學佛,應該也要學佛的總願,生生世世都要發「四弘誓願」,這是我們的目標。目標是這樣,我們要身體力行。下面來看昨天的經文,
經文:「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
我們就已經說過了,阿難以及羅睺羅,他們也知道要得授記了,應該差不多應該要輪到我們了,他們自然從他們的座位這樣站起來,走出來,來到佛的面前,用很恭敬的心來禮拜,就跪在佛的面前,向佛表達他們的心意。下面這段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惟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
經文簡釋:「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
我等於此授記數中,亦當有分成佛菩提。這表達了他們的心意。
「世尊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我們應該有份,前面都已經授記了,現在接下來,不是輪到我們了嗎?我們應該也有份啊!佛陀應該也會為我們授記。這是自己內心有數,但是佛就還沒有叫到我的名字,我的心不安,我就自己站出來,向佛表白我們的心意。在這受記的人數中,還沒有叫到我們的名字,我們應該也有份,將來會成佛,現在應該也能夠得到佛為我們授記成佛的覺道,來為我們證明。這是阿難、羅睺羅向佛表達的心聲。
*於此亦應有分釋有二義:謂以佛法言,我等亦當趣證無上菩提。
「我等於此亦應有分」。這有兩項的意義,一項就是以佛法來說,「我等亦當趣證無上菩提」,這是從佛法來說。因為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佛法的真理,既然佛向大家授記了,我們應該同樣也能夠趣證無上菩提。我們同樣,既然發心了,我們的方向正確,應該方向也是在菩提道上。這是依法來說。*以授記言,我等同是聲聞,亦應受記作佛。
「以授記言」,就是以人事的形式來說,「我等同是聲聞,亦應受記作佛」。以人間事來說,我們也是同樣在佛的身邊,常隨佛修行,一直在受佛的教育,我們也是同樣,從佛口說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也是同樣聲聞,從佛口生,佛陀口說出法來,我們的慧命成長,我們是真實聲聞。「亦應受記作佛」,我們也應該得佛為我們授記將來成佛的國土名稱。這是從人間事來說,阿難與羅睺羅也是對這人間事的儀式也是很看重。若是從法來說,不必受記,我們將來也是能作佛,只要你按照佛陀所教育的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直要到了我們覺悟,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從有為法去徹悟到無為法,這種有為會集所有一切,從這些有形,我們用心思惟修,很微細去體會它。
就如剛才說,菩薩在照顧苦難的眾生,我們在照顧全省的苦難人,也希望他們的左鄰右舍都懂得來照顧他,我們對他們好,希望這些人也能幫助我們在幫助的人。類似這樣,這麼的細膩,這就是有為法,這可以造作,我們一念的善心起,為那些與我們毫無關係的人,我們常常去幫助他們,常常去關懷他們,用這個身體以身作則,去教育周圍的人,讓大家作典範,讓大家對這個家庭,弱勢的家庭,也生起了憐憫的心。我們再去和他們互動,去拜託他們,這樣對這些弱勢的家庭,我們會比較安心。
這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限的時間,因為人生無常,現在他在受苦,我現在學佛,啟發我的愛心,啟發我的慈悲心,我要疼惜他,我要照顧他,但是我也是會有一天啊!(意指往生)。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是無常,現在他們的孩子還小,未來這個家庭的孩子長大了,現在是我們幫助,未來說不定這個家庭的孩子長大,他過去被幫助,這個因,放在心裡的種子,換他去幫助別人。這就是有生有滅,人間生死有輪迴,這都叫做有為法。但是在有為法中,就有無為法存在。「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無為法,這就是道理,這就是真諦,這個佛性就是普天之下、天地之間的那個真理,那就是人人的真如本性。
人人都有這個真理的本性存在,所以說來,我們學佛,這種法本來就是存在,需要有人間這個有為法。修行也要有儀式,早晚課,一大早聽經,進出的禮儀、形象,我們都要講究、照顧,這種威儀、形態,在我們生活中的生態,這個生態與我們的形態要會合在一起。修行有修行人的品格,修行有修行人不同的生活形態,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修行。那就是修行分在家、出家,出家要時時顧好這念心,將我們的身形、將我們的行動守好,所以叫做修行。我們的行動與在家人較不同,就要常常用心。在家人,修學佛法的人,與一般人又不同,因為他們的心態,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所以他們待人處事又不同。所以慈濟人在社會中,讓人人看了起信心,會肯定,這也是在形態中與生態中,我們到底怎麼做,同樣的道理。所以有法以及在人間的形態,以及在法的生態,我們全都要用心去體會。
經文簡釋:「唯有如來我等所歸」;謂一心歸向於如來知見,明小乘果位非彼之所歸趣。
所以下面說,「唯有如來我等所歸」。現在他們就說出來了,我們一生的依靠就是佛陀,因為佛的智慧,將天地宇宙間的真理,將佛陀的覺性慧海,不斷從口出,我們不斷接收佛陀給我們的法,所以佛是我們慧命的歸向,所以「我等所歸」。如來的法是我們大家所歸依處,我們所依靠,就是「一心」,這是心靈的歸依,是我們人人的慧命,心靈的歸依。所以,「謂一心歸向於如來知見,明小乘果位非彼之所歸趣」。佛陀的大乘法,是我們大家所歸向的,不是要停滯在這小乘法之中。我們所要歸向的,就要像佛,發大心、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斷盡煩惱,我們要修盡佛法,我們要成佛,所以佛陀是我們大家心靈的歸向。
*「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
所以,「如來」,如來就是「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如」就是真如,就是真理。真理是這樣,千古不變,這叫做「如是」,如是理、如是法,這就是真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就是這個道理,為了要追求這個道理,我們就是這樣,「乘真如之道」。就如我們的方向,「乘」就是乘載,這輛車要去哪裡的方向,這架飛機要去哪裡的方向,這艘船要去哪裡的方向,這是一個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真如之道」,我們的方向是要回歸真如,就是要回歸真理,將我們的煩惱、無明去除,那就是回歸真理。這個道就是覺道,覺道就是真理。「從因來果」,從那個因,塵點劫前,無法去算,與生俱來,從因來果,生生世世,這個因就是都存在,只是我們生生世世到底我們接觸到多少佛法,我們將佛法收入心來,這個種子所造作,我們有剩多少真如的種子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覺性,在我們的慧海,到底我們收納多少的法,讓我們的覺性有成長沒有?讓我們的慧海有增長沒有?這就是要看我們自己。
所以「從因來果」,我們若是生生世世不離佛法,這樣在人群中不離開佛法,自然「成正覺」。有這個因在,我們若是按照這樣,生生世世,因若多,果就茂盛。一片土地,你要放幾顆種子,或者是整把的種子,或者是整米籮的種子,就看你有多少種子,在大地上它就有多少的植物。三兩顆,就是在三兩顆中,若是千萬顆,就有千萬棵的大菩提樹。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因要不斷讓它增長,果也要不斷的讓它生長,這樣我們就真正對這個真如,就是這個道理,慢慢一直體會,體會真如道理,我們若是愈了解,因就愈增長,果也就愈增長。
常常向大家說,聽法要入心,入心,那顆種子就在,若是不入心,就是漏掉了。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說「漏」與「無漏」。聽過就忘記了,就是漏掉,聽過若放在心裡,做得出來,可以將我們凡夫不好的習氣改變了,現在可以走入軌道,這就是果。現在我們已經從因成果,果再來就又是因,對未來而言就是因。現在雖然是果,未來就是因。我們的未來就是乘我們現在已經完成的這個果,再帶到未來是因了。總而言之,因緣果報、因緣果報,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未來的果,全都這樣在循環,看你的善因、善果有多少,就是這樣來回。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叫做如來。
再者,「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這個法,我們既然發心,就是在三界內,欲界、色界、無色界,來來回回。三界內也有六道,所以說六道就是在欲界之中,到底我們將會在哪一界,不知道,不過希望我們道理還是要入心,希望我們要發心立願,我們不論到哪一界,我們就是教化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就是要去度眾生,這叫做如來。「是應身如來」,是應這個因緣、時間而來的。
經文簡釋:「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又復我等是諸世間天、人、修羅四眾八部之所具見,眾所知識。
再說,「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這就是說,我們兩個人應該也就是在諸世間天、人、阿修羅四眾中,或者是八部,天龍八部,應該都認識我們。因為我是佛的堂弟,又是佛的弟子。我是佛的兒子,又是佛的弟子等等。所以,除了四眾弟子認識我們,其實天龍八部也都認識我們了,應該佛會為我們授記。
*所見知識:知人悉意,德望可歸,見者知其族姓,聞者識其賢能,或師之,或友之。
所以「所見知識」,這個「所見知識」就是「知人悉意」。大家認識這個人,他的名字叫做「阿難」,了解阿難是多聞第一,阿難很善良。了解,認識羅睺羅是佛的兒子,羅睺羅是在王族中出身,羅睺羅他密行第一,羅睺羅他很有忍辱的心,他……。這就是叫做「知人悉意」,知道他們的德行到什麼程度,這是大家都了解、認識的人,叫做「知識」。我認識他,我又了解他,這叫做「知識」,不是叫做「智識」,是「知識」。知道這個人,我也認識他的人,又了解他。「見者」就是「知其族姓」,知道他的種族。因為印度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到佛陀在世,雖然想要讓他們四姓平等,還是還沒有。所以,「見者」就是知道他的種族,他的族性,所以「聞者」就是了解,知道他才華很好。「或師之,或友之」。有的人來皈依了,有的人是他的好朋友。意思就是說,羅睺羅與阿難,人家都認識,人面很廣,有的人皈依羅睺羅,有的人皈依阿難,他們也都收弟子了,也有阿難的好朋友,也有羅睺羅的善知識、好朋友,這都叫做「所見知識」,大家認識。
*知識:朋友之異名。如云知人,我知其心,識其貌之人,我所知之人。
*就為人所知而云:其人善:為善友,善知識。惡則為惡友,惡知識。
「知識」是朋友的異名。「這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好朋友。」也就如人家說:「我知道,知道這個人很善良。」「我知道那個人是長什麼樣子,你在說這個人的名字,我認識他,長什麼樣子,高高的吧?很高挑。」等等。「他很善良,我都認識他。」就是知道這個人,就是知道這個人是善的,這個人很好,你可以跟他做好朋友,這是善知識。或者是人家在探聽這個人,「這個人有種種種種的缺點,比較惡,脾氣很不好等等的缺點,你若跟他在一起,你要注意。」讓人先知道。我們要度人,我們也要先知道人的脾氣,知道他的習慣。所以,這就是我們要說法的對象,要知道是善或者是惡,要知道他的性情,知道他的脾氣,所以我們要先去認識人。
*說法引導我於善處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識。
所以,「說法引導我於善處者是善友,故曰善知識」。這樣引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去引導人,我們也是人的善知識。所以「所見知識」,這都是我們在做,人家在看。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也是這樣,讓人家認識我們,但是我們的行為是什麼樣子?人家認識我們,對我們的評論是什麼?這就要看我們平常修行的行為是什麼,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