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黃瑞源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304
年齡 : 73
來自 : 烏日
威望 : 48
注冊日期 : 2010-01-29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Empty周一 6月 07, 2010 9:53 pm

靜思晨語--法華三部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Empty周二 6月 08, 2010 7:37 pm

【證嚴上人開示】
每一天生活中,離不開感恩,我們現在要聽法,我們也就是要感恩,所以世尊二千多年前,他出現在人間,他為了眾生而修行,因為修行而成等正覺,覺悟了,成佛了,說法了。
但是人生的法則,八十歲就入滅了,所以佛陀入滅,那就是涅槃了,這個時候就是在僧團裡面,公推出大迦葉尊者來召集大眾,就是希望人人,將佛陀過去講過的法,大眾集合,又是什麼人,可以將佛陀所講的教法再敘述,可以讓人人記憶再深些,當然就公推阿難尊者了。
所以阿難尊者開始如是我聞,就知道,這就是我阿難,在佛的身邊,聽佛所說的教法,在某一個地方,與什麼樣的人說話,什麼樣的人,心有什麼疑問,來向佛請教,佛陀應機逗教,為什麼的人說法,這是我阿難,在佛的身邊所見所聞,現在再向大家敘述一遍,所以我們今天才有經可聽,所以有這樣的一段話:
昔世尊示入涅槃
大迦葉即集眾
今者宜先結集
佛所說經教
勿令佛法速滅

雖然在經典裡,我們可以看到,這部經與這部經應該是同樣,這個法不斷重覆,但是我們就要知道,譯經的時代,口傳說,這麼把它記錄下來,這當然就無法說,這樣非常完整,或是一氣呵成,當然就沒辦法,就要看什麼樣的因緣。
在天竺就是在印度,這樣有人來傳教,或是在我們中國,發心的僧伽,出家的大德,比如說,義淨,法顯,很多位,他們也是要去取經,但是最宏偉的時代,應該就是一位,從龜茲國來的,鳩摩羅什法師,還有是從我們中國去,取經回來的玄奘法師,除了這二位以外,實在是無數無數,來來回回,這樣經過了絲路,通往印度、中國二邊的,祖師大德這樣來傳,把經藏傳來中國,還要再翻譯,這個翻譯的功夫,不是很簡單。
我們現在就說,法華三部,法華三部就是說,把它歸類屬於法華系統,與《法華經》有關係,前後有《無量義經》,還有《觀普賢經》,前後這二本經,就會合入在法華部裡面,這整套經,是不是先譯《無量義經》?再譯《法華經》,再譯《觀普賢經》呢?有沒有同一人?既是不同人,又是不同時間,只是後來的祖師大德,他們在研究經法時,感覺說,哪一本經,應該與《法華經》有關。
就好像天台智者大師,他研究法華部,他就同時也會引出《無量義經》,到底《無量義經》,是什麼時候翻譯的?據傳說是宋文帝的時代,有一位曇摩蜜多,譯出了《觀普賢經》一卷,這是在《法華經》,譯後的四、五十年間。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相隔沒多久,在南齊高帝的時代,那時候,曇摩伽陀耶舍,這位是從天竺來的,他可以通我們,中國某一省的語言,南方的語言,所以他就開始來翻譯,這《無量義經》一卷,若這樣說它譯經的時間,《法華經》在前面,《無量義經》是在後面翻譯。
之後再研究佛法,要把經如何歸類整理好,這部經所屬的系統,就好像我們說,《阿含經》,到底什麼時候說《阿含》,是不是在四十幾年後,佛陀就不再說了呢?不是,《阿含》應該就是在開始時,佛陀對根機不整齊的人,他設這個方便教,其實一路來,也是同樣觀機逗教,但是這個觀機逗教的類,後來就慢慢整理、整理,從這種比較觀機逗教,這個因緣果報等等,比較小品的教法,就慢慢把它歸類、歸類,歸類來到「阿含部」。
再來就是《方等》了,《方等經》開始,就是再進階,就看到說,已經跟佛修行有一段時間了,聽佛陀的教法了,不只是要獨善其身,開始也有感覺到,這個佛法裡面,應該有更深的道理,佛陀已經看到有人在追求,除了說因緣果報、人、事,有人想要探求道理了,所以對這種根機的人,就開始講《方等經》了。
但是同樣過去在阿含時代,也有利根的人,佛陀應該也有向他,說很深的道理,可以接受的,這過去講的,或是未來一路來,無論在般若時,在法華時,相信佛陀面對著,日常生活有人來請教等等,同樣也有從這個方等,像小根器,又有心想要再深究道理,這種人說的話,後來的人,把它歸類在方等的部門。
當然《般若經》,就又再更上一層樓,他談「空」,過去說「有」,比較重在空性類,後來的人就把他歸納在般若,這是完全要屬於智慧,就像我們有科學類,有哲學類等等,就這樣慢慢把它分類,所以變成了有五時,這種阿含時、或是方等、般若,法華、華嚴,其實佛陀的說法,總而言之是應機逗教,後來的人慢慢去歸類起來,所以這個「時」,也是這樣歸納下來的。
就好像我們現在仔細分課程,較低或是中等的,或是高等的教法,這就是應根機,小學、中學、大學,同樣的意思,還有研究所碩士、博士,同樣的意思,所以從這樣的分類,把《無量義經》,《觀普賢經》,就與《法華經》來歸納起來,所以後來的人,就用這個《無量義經》,視為《法華經》的開經。
要說《法華經》之前的開經,將《觀普賢經》算為結經,其實《觀普賢經》,與《法華經》裡頭也有關係,因為希望人人,除了能走入人群,也要重視內修,所以《觀普賢經》,就是如何懺悔,如何好修行這個教法,所以,這《觀普賢經》也是重要,所以它稱為結經。
這《無量義經》的內容,到底有幾項?大家每天在誦《無量義經》,大家應該知道了,內容分為三品,那就是<德行品>、<說法品>、<十功德品>,大家應該一直在誦了,希望大家誦《無量義經》,就要口誦,意要想,我們要用很虔誠的心,要誠意,看經文,用口大聲念出來,從我們自己的耳朵再聽進去,在回歸在我們的誠意,這種虔誠,這是我們誦經,應該要去體會經文的內容。
《無量義經》三品裡面,最重要它的含意,就是佛陀因為眾生:
性欲無量故
說法無量
說法無量故
義亦無量
無量義者
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
即無相也

為什麼佛陀會講《無量義經》,要講《法華經》,這就是因為眾生的性欲無量,眾生人人這個習性,慢慢受世間的欲染所薰習了,所以造成了芸芸眾生的苦難,所以佛陀為了,要來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佛陀就要說法無量。
這就是剛才跟大家說的,其實佛陀這四十幾年間,不管是很深的法,他開始就講眾生與佛平等,與佛具足同樣的智慧,這種一針見血,開門見山這種的教法,佛陀開始就說了,但是就是眾生聽不懂,佛陀就開始說法無量,所以無論是小教,或是中等根機的教法,或是上根機的,在那個時代全都有。
每一天之內,人家若有煩惱來請教,或是想不開來請法,或是正好因緣遇會,佛陀對機說法,同樣深淺都有,無量的根機,佛陀就是用無量的法來對治,所以說法無量,因為說法無量,所以義亦無量,那個意義不同。
有時候會說,師父對什麼人說這樣,對什麼人說那樣,對啊,因為他們的煩惱不同,所以對他們說的話也是不同,我們在做的事情,這件事情應該這樣,這件事情應該要那樣做,雖然有不同,不過,他有共同的道理在,所以我才會常常說,事,事若圓,理就圓了,人要做得圓滿,人若圓,圓滿,道理就圓了。
所以雖然對人說話可以很圓滿,那個就是道理,無論對什麼人說話,對什麼人說的,不同的事,跟他說可以說到圓滿,就只是一項道理,其實無量義者從一法生,那個法,就是那念真理,其實這個裡不出於,空中妙有,妙有真空,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用這種非常微妙的道理,從空的道理來說為有,循循善誘,讓大家聽得懂,能改變了自己的習氣。
習氣改變了,歸為一性,與佛平等的性,眾生這個欲念,來薰習我們的習氣,從本性變成了習氣,要用種種的方法回歸,把他的習氣一一去除,回過來一性。
所以,義,這個一法生,就是這個本性清淨的法,清淨的智慧,可以針對芸芸無量的眾生,人事物去分析,把這些人事物分析之後,再回歸回來,就是一法,一道理,其實種種人間事事物物,其實是無相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所以本來人間就是這樣,這麼的單純,無相,無人相,無我相,無受者相等等,但是偏偏我們人人,都是要執相,所以《無量義經》,《法華經》,都是要如何,人的習性已經形成了,要如何去把它破除,所以就有《無量義經》。
大家,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體會無量義的教法,就是來自於一法,佛陀要將芸芸眾生,習氣很重,性欲很重,如何教導他,讓他回來一條路,那就是大菩提道,所以他就要循循善誘,所以我們要用心好好納受,我們若是多用心,就能回歸佛的本懷,體會到佛陀一性的清淨,請大家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200607法華三部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