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6/05/06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6/05/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6/05/06晨語簡記   2016/05/0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五月 06, 2016 4:23 pm

20160506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聞記得歡喜者一喜因深,
同如來發心於空王佛所;
二喜果勝莊嚴超諸同學,
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
 
  大家還記得昨大說的嗎?阿難與佛陀在過去過去無量劫以前,於空王佛的佛所是同學,這無量劫的時間很長久,一個修行是多聞,一個是勤精進,從這樣開始,時間所經,已經無量數劫。現在同一個時代,釋迦佛修行成佛覺悟了,阿難同樣出生在皇宮,卻是在佛陀成道那一天,就是阿難出世的日子。阿難十九歲,覺得人生空幻無常,尤其是常常在聽佛的法,體會追求真理才是他人生的方向,就去求佛讓他出家,佛陀接受。阿難在僧團所表現的是人緣很好,認真聽法,記憶很好,得到舍利弗與目犍連很欣賞,也思考慮到佛陀身邊需要,需要有侍者日夜隨佛身邊,侍候佛陀起居,阿難也能同時聽佛的法。這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所推薦阿難為佛的侍者,這時阿難已經二十歲了。換句話說,佛是陀說法二十年後的事情了。
 
  阿難歡喜接受,但是提出三個願,其中一願就是請佛陀將二十年前所講過的法重說一次。佛陀認為這很需要,將過去的法向阿難再重說一次,因為釋迦佛知道阿難記憶第一,知道阿難將來就是持法藏的人,所以入定要將過去的法要重新說。佛陀歡喜答應了。因為這樣,阿難跟隨在佛的身邊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包括了前面的二十年,佛陀重新再說,這樣阿難將佛陀近五十年的教法,完全收藏在他的腦海中、記憶裡頭。後來佛陀寂滅了,阿難與迦葉尊者共同來集結經典,我們現在的經典就是因為有阿難從他的記憶中,不斷再重新宣說,讓大家加強記憶,讓大家口口相傳,就這樣佛法流傳了。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雖然弟子還是停滯在聲聞,停滯在羅漢、辟支佛,小乘獨善其身。佛陀希望人人本具佛性,讓大家對自己能成佛有信心。
 
  人人成佛必具因緣,必定要具足因緣,所以佛陀他取入滅之前開始講《法華經》,光是《法華經》,就將近八年的時間,七年多都是一直談法華一實乘的大乘法,目的就是要啟發人人轉小為大,轉小乘入大乘法,希望人人發大心入人群中,將法能夠普澤,就像法水能夠普澤大地,讓大地眾生人人都能接受到這道理,這在<藥草喻品>,佛陀就是這樣說,大地乾旱了,草木也會枯萎,需要雲雨來普澤大地。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這時代,五濁惡世,就是人心已經在末法,沒有法了,就是人心已經不存在法的倫理道德觀,過去的道德倫理,現在的人已經慢慢將它淡化掉了,這是危機啊!人類的危機。就如人的心已經乾旱了,乾旱的土地,是成什麼樣子呢?乾旱的土地就如現在,我們在很多新聞所看見的,很多國家大地已經龜裂了,就這樣整個都裂開了,就是沒有水了,很多的五榖雜糧都休耕了,無法再繼續耕耘,因為沒水,就沒辦法播種。
 
  我們所看得到外面的土地的乾旱,那個旱災,就如我們的心地也乾旱了,因為沒有倫理道德,這就像沒有水來潤澤我們心,所以我們的心地,也同樣在鬧旱災了,造成乾旱的災難。法入人的心,無法能滋潤,因為法水在他的心中沒有真正吸收受用。聽法若能吸收進來用,這片的土地就是有水滋潤它;但是,法若是沒有了,土地乾旱,,就算有水,有雨水下來,水利沒做好,雨水一陣下來,這樣流一下就過去了,同樣土地還是旱,不夠用。
 
  這就如我們人,雖說在聽法,聽啊聽,但是沒在腦裡,沒拿來有受用,回歸到現實的人事當中,自己心還是又亂了,同樣沒有法水滋人潤過的心地,「別人都是錯的,只有我才是對的」,這種就是醜化別人,只想要美化自己,這種人間,你就是只有一桶水,顧好我的一個花盆,但是不知道除了花盆以外其餘都乾旱了,你只顧你的花盆,外面若已經乾旱,也是沒水,花盆不用幾天水就乾了,花盆裡的乾,又比大地的乾還嚴重,這株花整個枯萎了。我們見解很短視,我們人的見解很短視,應該就要知道,整個大地都乾旱了,大地要有雨露來滋潤,意思就是說,人人都需要,法不是佔為己用,不是自己知道法,斷生死、除煩惱,這樣就好了。其實,法就要人人共同心中有法,人人煩惱要去除,改變那種煩惱、錯誤的觀念,才能夠對整個社會、天下有益。
 
  要說怎樣才能消弭災難?就是要眾生共福,共造福業,才有辦法天下消彌災難。表示天要有雲,要有雨,要能夠滋潤大地,大地共同享受著這雨水來滋潤,這樣這片大地的五穀雜糧才能復生,供應人間受用,這才是真正的道理。不是只有顧我一人,我聽法就好,到底我們聽法能受用多少?光自己的習氣就改不掉,很固執,很頑固,永遠都無法將我們的心打開一點,擴大一點,去接納別人的優點。人人都優缺點,將他的優點放大一點,缺點縮小一點,若能這樣,彼此互相相處,就是互相利益人群。人人發揮優點,人人都為社會人群有利益、有用的人。若我們只是要展現自己的優點,去放大別人的缺點,我們一個人,就算讓你優點很大,也才二隻手能做什麼呢?我們就是要去縮小人家的缺點,放大人家的優點,人人以優點共同為人間社會去付出,這才是造福人群。所以造福人群很重要,這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
 
  佛陀講大乘法,就是要教導我們向大乘道路,開闊我們的心胸,鋪出一條康莊大菩提道。大家共同來走,這是佛陀講說《法華經》的目的。所以,佛陀一直要大家相信「我能成佛」,所以開始授記了,陸陸續續從〈譬喻品〉舍利弗受記,從〈授記品〉過後的,〈五百弟子受記品〉,〈授記品〉有四位得記,〈五百弟子受記品〉,除現場的五百人外,共有千二百人能受記。接下來,就是〈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阿難代表學無學人,佛陀已經開始為阿難授記,接下來就有很多人能得授記了。阿難是佛的侍者,雖然他自己很謙卑,隱大現小,一直認為他還未證四果,因為他要跟隨在佛身邊,侍候佛陀的生活起居,但是大家都認識他,很多人佛陀都已經唱名授記,就是阿難還沒得到,佛還沒開口叫到阿難、羅睺羅的名字。因為他們都是佛的至親,也是在僧團中人人所尊重、所愛的人,也是在群眾中,四眾弟子中,人人最尊重的,為什麼還沒有聽到他們得佛陀來為他們授記呢?佛也知道大家很懇切的心,要知道阿難與羅睺羅能否授記?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佛陀開始為學、無學人授記,就從阿難開始。
 
  前面的經文,就是介紹阿難,阿難已經得佛授記了,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難的佛號已定了,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將來的世界也定了,國名「常立勝旛」,定了。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佛壽呢?將來壽命無量無數,無法去算計,這是佛陀已經講出來了。這種佛壽無計量,無法去算計,無量億長久的壽命,表示的就是道理從始至終就無終無始,就是沒有數字,所以叫做無量億劫,無法去算數。這就是道裡,永遠存在,一直要讓大家將這段文字記住,聽法不是聽了,流了就過去了。阿難代表法藏,阿難代表所有的真理,佛陀已經說了,阿難是持法者,持法藏者,所以法是永恆的。阿難已經聽了,了解了,所以聞記。佛陀也提起阿難與他的因緣,為什麼阿難成佛能得這麼長壽?阿難是什麼因緣能三十相具足,這麼的莊嚴?阿難的覺性為何能這麼的明朗,也能得到這麼多人尊重他,愛戴他呢?
 
  大家向佛陀請求,請佛講阿難的因緣。雖然大家沒有開口,佛陀總是知道大家的心意,開始說阿難與佛,他們兩人的因緣,不只這時候是至親,其實無量無量劫以前的以前,就已經是法親了,是同學、同修,只是同學、同修所持的法不同。阿難就是歡喜聽法,但是釋迦佛他當初修行,是修精進行,六度萬行,這是在同一個場所修行,卻是不同發心,次序不同。就如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共同在一個地方,一個道場中修行,各人的習性不同,各人修行的心念也不同,這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在前面的經文。「聞記得歡喜」。大家聽到這樣的受記,尤其是阿難,聞記,啊!歡喜。第一歡喜這因緣這麼深啊!原來在無央數劫前就與佛同學了,與如來同時發心,同時修學,在空王佛所裡,所以,阿難歡喜啊!第二歡喜是果殊勝,這個果,將來成佛,佛壽這麼長,國土那麼清淨,永遠就是這麼的明顯,正法這麼的明顯,長久的時間,倍於壽命,這正法。像法呢?同樣時間會過,又有像法倍於正法。像這樣,能將這法不斷流傳下去,這是阿難很歡喜。
 
  其實,「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不論是壽命,都是回歸在第一義諦,就是道理,壽命回歸於道理,很深奧的道理。正法在人間是永恆的,只是人的心態,慢慢受無明覆蓋,慢慢就在無明中。其實,第一義諦的真理,永遠存在人心,只是無形無體。你們要說真如在哪裡?就向大家說,真如就是叫做真理。真理在哪裡啊?看不到。但是在有作為的東西,去將它分析,哪一項不是有物理的存在呢?生物學裡面,無不都是理,所以,要經過了很多,去分析不同的道理,成就不同的物質,物質裡面共同有一個名稱叫做「理」,道理,真理存在。同樣,我們若對這些道理能夠通達,阿難成佛的壽無量,無量千萬億劫,正法、像法同樣永遠存在,只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將習性調正過來,那叫做覺性,覺性自然回歸於慧海,智慧就開啟了,所看的東西,沒有我們不如意的事,所接觸的人事物,沒有讓我們起煩惱的事,這就是覺悟的人,唯有悲憫眾生。這些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只是悲憫眾生的苦難,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道理,所以,佛能常常歡喜,常常願意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為人群中在付出,這就是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
 
  「阿難等」,這字「等」字,不只是阿難,還有很多人,這就是包含著,還有羅睺羅,還有未來幾千人還是學、無學人,將在等待受記的這些人。不只是空王佛,還有定光佛,還有大通智勝佛,還有日月燈明佛,這些過去這麼多佛,那個道場都有你、我、大家與佛同世的可能。所以,佛陀在這段文裡,「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這個「等」,就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因緣。下面經文接下來說,
 
經文:「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時發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大道心。
 
  大家要用心啊!「阿難常樂多聞」,就是很歡喜聽法,但是我釋迦佛,是「常勤精進」,因為這樣,我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就是同時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這是與阿難,雖然與阿難等,不過特別是阿難,在這空王佛所裡,同時發的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雖然同一個地方修行,還是同樣很多人還停滯在小乘法,但是空王佛所那時,有兩位同時發大乘心,一位是釋迦佛,一位是阿難,但是阿難他聽到大乘法很歡喜,要發大乘心,但是,釋迦佛那時聽到大乘法,他除了即刻歡喜之外,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勤精進的法。
 
*空王佛,乃釋迦三大阿僧祇所逢之佛,同發大心,即是同學,發心則同,實踐修法有異,彼時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
 
  所以,空王佛的時代,是釋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會遇的一尊佛。就知道佛修行已經多久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修行的道場,那尊佛叫做空王佛,就是阿難與他同時發大心,這位同學,與他同時在這空王佛所。同發心者,就是同學。「發心則同,實踐修法有異」,同時發大心,但是身體力行與聽法有不同,身體力行就能早日成佛,光是在那裡聽法,就是要再未來很長久長久的時間才能成佛。佛陀授阿難未來能成佛的記,那就是還要再很久很久的未來,阿難才能成佛。你們想,三大阿僧祇劫以前,兩個人同時發大心,雖然是發大心,就一個是一直要聽大乘法,聽大乘法很歡喜,一個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這就是「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在那個時候,「彼時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
 
經文簡釋: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阿難性喜常好樂多聞勳法;而我常勤修精進行持。
 
  這是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阿難的性就是這樣,「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阿難的個性,他就只是很愛聽經,這就是在法,他能「樂多聞薰法」,他就是很愛聽,聽一聽,法都入在心裡,就是藏在心裡,與現在的阿難一樣。阿難就是一直當侍者,佛陀說的話,他都將它藏在心裡面,薰法。所以現在大家很流行都說「薰法香」。是啊,聽,聽,將這法聽成自己的,將這香味,從外來的香味,一直薰我們,自然我們的身,我們走出來,讓人聞到,「你的身上怎麼有這樣的香呢?」是茉莉花的香?玉蘭花的香?你看你用什麼花來薰,薰了,自然我們就香了。
 
  同樣的道理,阿難就是這樣一直將法入心,缺了身體力行,所有過去三大阿僧祇劫,空王佛的法,他也是將它放在心裡,現在釋迦佛的法也是同樣放在心裡,所以未來還有一段時間要去身體力行,眾生緣具足了,才有辦法成佛。就如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世修行,在雷音王佛(一說是弗沙佛)的時代,他們兩個人也是同學,一個就是勤精進,得到雷音王佛先為他授記,將來先得記,先成佛是釋迦菩薩,後面彌勒菩薩,就是在釋迦佛的後面,就是彌勒佛。因為彌勒菩薩就是樂多聞,修智慧,他的眾生緣還未到,釋迦菩薩,眾生緣到了,因為他就是勤精進,入人群度眾生,眾生緣具足,所以釋迦佛比彌勒佛先得授記作佛,同樣的道理,阿難就只是聽。我們若只是聽法,只是聽而已,不夠,一定要身體力行。所以,「而我常勤修精進」,這是釋迦佛。阿難就只是聞法,我是勤精進,和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一樣,還是釋迦佛勤精進、入人群、結善緣,所以釋迦佛提前受記成佛。
 
*「多聞」:得空王之語言,長於討論,短於自修,所以猶滯因門。
 
  「多聞」,那就是「得空王佛之語言」,阿難多聞,空王佛在講法,他很歡喜,一直吸收。「長於討論」,他的優點就是一直聽,就只是很喜歡與人辯論,討論佛法,論法義。短,就是「短在自修」,短在入人群,短在勤精進,這就是他的短處。他的長處就是聽法,以法與人辯論,這是他的優點,短處,就是缺自修。所以「猶滯因門」。還是在這個因,還在修因,他還未得果,得果就是真正成佛,這叫做得果。這時還是在因地,還要修行,要入人群去結眾生緣,才能成佛。
 
*「精進」:得空王之心智,兼於萬行,全於眾德,所以登於果位。
 
  精進,就是「得空王佛之心智」,能夠勤精進,釋迦佛當時聽到空王佛的法,不只是歡喜,能夠體會佛的心懷,能夠了解佛的心懷,體會佛的智。我們在開始,從〈方便品〉開始,佛陀一直在說佛智,那就要能體佛心懷,才有辦法體解佛智。那時候的釋迦佛,修行於空王佛所時,他聽法,他已經得到空王佛的心智,就是體會佛的本懷,所以兼於萬行,在六度中又兼萬行,就是在人群裡。「全於眾德」。他的專長是修所有的德,內修功、外行德,所以「全於眾德」,在人群中。「所以登於果位」,因為這樣,所以他已經成正等正覺了。
 
經文簡釋: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如來,只一常勤,先得成道。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佛,釋迦如來,只一常勤精進,他就是一心一志,常常都是勤,勤精進,勤入人群,勤六度萬行,所以因為這樣,「先得成道」。各位,修行,一定要聽法,聽法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光是聽,光是辯論,光是會說,但是德沒有修進來,光是下功夫在薰法,沒有一心勤精進入人群;就如只是顧自己的花盆,沒有顧大地乾旱,我們應該要去滋潤人人的心地,這就是我們要學,學釋迦牟尼佛,顧自己,同時更要顧天下眾生。所以自己得到法水利益,滋潤心地,也要用這法水來滋潤大地眾生心地,這就是釋迦佛的德,所得的果。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6/05/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6/05/06晨語簡記   2016/05/06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五月 07, 2016 5:2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六年五月六日星期五)

 

這在<藥草喻品>,佛陀就是這樣說,大地乾旱了,草木也會枯萎,需要雲雨來普澤大地。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這時代,五濁惡世,就是人心已經在末法,沒有法了,就是人心已經不存在法的倫理道德觀,過去的道德倫理,現在的人已經慢慢將它淡化掉了,這是危機啊!人類的危機。

近日對外協助別人處理兩件與金錢有關的事情,遇到兩批人(7個人),感受大概5/7是有倫理道德危機的。所以,感觸良多。

當然,如果是修行團體,平時有親近善知識的,就會好一點。

 

因為沒有倫理道德,這就像沒有水來潤澤我們心,所以我們的心地,也同樣在鬧旱災了,造成乾旱的災難。法入人的心,無法能滋潤,因為法水在他的心中沒有真正吸收受用。

今天薰法時,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上人講阿難與佛陀一起發心立願的故事,要講這麼多次,一講再講。



回來細讀逐字稿,思惟上人的手札與開示內容,才深刻明白,一定要一講再講,因為今天談到因深果勝,超諸同學。要我們記取與學習一也。



另一個是心靈乾旱的問題,剛好近日多個國家地區鬧乾旱,其實,這是警訊,是人心出了問題,我們難到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上人一講再講就是要我們自省,深刻了解與體悟。

因為沒有倫理道德,這就像沒有水來潤澤我們心,所以我們的心地,也同樣在鬧旱災了,造成乾旱的災難。法入人的心,無法能滋潤,因為法水在他的心中沒有真正吸收受用。

 

人人都需要,法不是佔為己用,不是自己知道法,斷生死、除煩惱,這樣就好了。其實,法就要人人共同心中有法,人人煩惱要去除,改變那種煩惱、錯誤的觀念,才能夠對整個社會、天下有益。

法要如何用,如何傳,是修行的重要課題。不只是關心他人,還要讓他們有法。無量義經:苦既拔矣,復為說法。

 

我們就是要去縮小人家的缺點,放大人家的優點,人人以優點共同為人間社會去付出,這才是造福人群。所以造福人群很重要,這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

這一個重要課題,可不可以做得到?做到才是重。

 

所以現在大家很流行都說「薰法香」。是啊,聽,聽,將這法聽成自己的,將這香味,從外來的香味,一直薰我們,自然我們的身,我們走出來,讓人聞到,「你的身上怎麼有這樣的香呢?」是茉莉花的香?玉蘭花的香?你看你用什麼花來薰,薰了,自然我們就香了。

我們要薰習到不知不覺,就已經有德香、心香,讓人歡喜愛敬。

 

因為彌勒菩薩就是樂多聞,修智慧,他的眾生緣還未到,釋迦菩薩,眾生緣到了,因為他就是勤精進,入人群度眾生,眾生緣具足,所以釋迦佛比彌勒佛先得授記作佛,同樣的道理,阿難就只是聽。

阿難、彌勒菩薩都與釋迦牟尼佛一起修行。兩位都是喜歡多聞,修智慧。然而,佛陀常勤精進,最後,佛陀已成佛。阿難、彌勒菩薩就慢一點,經佛陀授記,再加一些關懷,好好修行,四修度度,供養擺千萬億諸佛,得成為佛。



這讓我想到,上人帶領我們走菩薩道,是從悲門入,最後通達智慧之門。

 

 

 

聞記得歡喜者一喜因深,
同如來發心於空王佛所;
二喜果勝莊嚴超諸同學,
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
 
 
大家還記得昨大說的嗎?阿難與佛陀在過去過去無量劫以前,於空王佛的佛所是同學,這無量劫的時間很長久,一個修行是多聞,一個是勤精進,從這樣開始,時間所經,已經無量數劫。現在同一個時代,釋迦佛修行成佛覺悟了,阿難同樣出生在皇宮,卻是在佛陀成道那一天,就是阿難出世的日子。阿難十九歲,覺得人生空幻無常,尤其是常常在聽佛的法,體會追求真理才是他人生的方向,就去求佛讓他出家,佛陀接受。阿難在僧團所表現的是人緣很好,認真聽法,記憶很好,得到舍利弗與目犍連很欣賞,也思考慮到佛陀身邊需要,需要有侍者日夜隨佛身邊,侍候佛陀起居,阿難也能同時聽佛的法。這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所推薦阿難為佛的侍者,這時阿難已經二十歲了。換句話說,佛是陀說法二十年後的事情了。
 
 
阿難歡喜接受,但是提出三個願,其中一願就是請佛陀將二十年前所講過的法重說一次。佛陀認為這很需要,將過去的法向阿難再重說一次,因為釋迦佛知道阿難記憶第一,知道阿難將來就是持法藏的人,所以入定要將過去的法要重新說。佛陀歡喜答應了。因為這樣,阿難跟隨在佛的身邊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包括了前面的二十年,佛陀重新再說,這樣阿難將佛陀近五十年的教法,完全收藏在他的腦海中、記憶裡頭。後來佛陀寂滅了,阿難與迦葉尊者共同來集結經典,我們現在的經典就是因為有阿難從他的記憶中,不斷再重新宣說,讓大家加強記憶,讓大家口口相傳,就這樣佛法流傳了。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雖然弟子還是停滯在聲聞,停滯在羅漢、辟支佛,小乘獨善其身。佛陀希望人人本具佛性,讓大家對自己能成佛有信心。
 
 
人人成佛必具因緣,必定要具足因緣,所以佛陀他取入滅之前開始講《法華經》,光是《法華經》,就將近八年的時間,七年多都是一直談法華一實乘的大乘法,目的就是要啟發人人轉小為大,轉小乘入大乘法。希望人人發大心入人群中,將法能夠普澤,就像法水能夠普澤大地,讓大地眾生人人都能接受到這道理。這在<藥草喻品>,佛陀就是這樣說,大地乾旱了,草木也會枯萎,需要雲雨來普澤大地。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這時代,五濁惡世,就是人心已經在末法,沒有法了,就是人心已經不存在法的倫理道德觀,過去的道德倫理,現在的人已經慢慢將它淡化掉了,這是危機啊!人類的危機。就如人的心已經乾旱了,乾旱的土地,是成什麼樣子呢?乾旱的土地就如現在,我們在很多新聞所看見的,很多國家大地已經龜裂了,就這樣整個都裂開了,就是沒有水了,很多的五榖雜糧都休耕了,無法再繼續耕耘,因為沒水,就沒辦法播種。
 
 
我們所看得到外面的土地的乾旱,那個旱災,就如我們的心地也乾旱了,因為沒有倫理道德,這就像沒有水來潤澤我們心,所以我們的心地,也同樣在鬧旱災了,造成乾旱的災難。法入人的心,無法能滋潤,因為法水在他的心中沒有真正吸收受用。聽法若能吸收進來用,這片的土地就是有水滋潤它;但是,法若是沒有了,土地乾旱,就算有水,有雨水下來,水利沒做好,雨水一陣下來,這樣流一下就過去了,同樣土地還是旱,不夠用。
 
 
這就如我們人,雖說在聽法,聽啊聽,但是沒在腦裡,沒拿來有受用,回歸到現實的人事當中,自己心還是又亂了,同樣沒有法水滋人潤過的心地,「別人都是錯的,只有我才是對的」,這種就是醜化別人,只想要美化自己,這種人間,你就是只有一桶水,顧好我的一個花盆,但是不知道除了花盆以外其餘都乾旱了,你只顧你的花盆,外面若已經乾旱,也是沒水,花盆不用幾天水就乾了,花盆裡的乾,又比大地的乾還嚴重,這株花整個枯萎了。我們見解很短視,我們人的見解很短視,應該就要知道,整個大地都乾旱了,大地要有雨露來滋潤,意思就是說,人人都需要,法不是佔為己用,不是自己知道法,斷生死、除煩惱,這樣就好了。其實,法就要人人共同心中有法,人人煩惱要去除,改變那種煩惱、錯誤的觀念,才能夠對整個社會、天下有益。
 
 
要說怎樣才能消弭災難?就是要眾生共福,共造福業,才有辦法天下消彌災難。表示天要有雲,要有雨,要能夠滋潤大地,大地共同享受著這雨水來滋潤,這樣這片大地的五穀雜糧才能復生,供應人間受用,這才是真正的道理。不是只有顧我一人,我聽法就好,到底我們聽法能受用多少?光自己的習氣就改不掉,很固執,很頑固,永遠都無法將我們的心打開一點,擴大一點,去接納別人的優點。人人都優缺點,將他的優點放大一點,缺點縮小一點,若能這樣,彼此互相相處,就是互相利益人群。人人發揮優點,人人都為社會人群有利益、有用的人。若我們只是要展現自己的優點,去放大別人的缺點,我們一個人,就算讓你優點很大,也才二隻手能做什麼呢?我們就是要去縮小人家的缺點,放大人家的優點,人人以優點共同為人間社會去付出,這才是造福人群。所以造福人群很重要,這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
 
 
佛陀講大乘法,就是要教導我們向大乘道路,開闊我們的心胸,鋪出一條康莊大菩提道。大家共同來走,這是佛陀講說《法華經》的目的。所以,佛陀一直要大家相信「我能成佛」,所以開始授記了,陸陸續續從〈譬喻品〉舍利弗受記,從〈授記品〉過後的,〈五百弟子受記品〉,〈授記品〉有四位得記,〈五百弟子受記品〉,除現場的五百人外,共有千二百人能受記。接下來,就是〈授學無學人記品〉,這是阿難代表學無學人,佛陀已經開始為阿難授記,接下來就有很多人能得授記了。阿難是佛的侍者,雖然他自己很謙卑,隱大現小,一直認為他還未證四果,因為他要跟隨在佛身邊,侍候佛陀的生活起居,但是大家都認識他,很多人佛陀都已經唱名授記,就是阿難還沒得到,佛還沒開口叫到阿難、羅睺羅的名字。因為他們都是佛的至親,也是在僧團中人人所尊重、所愛的人,也是在群眾中,四眾弟子中,人人最尊重的,為什麼還沒有聽到他們得佛陀來為他們授記呢?佛也知道大家很懇切的心,要知道阿難與羅睺羅能否授記?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佛陀開始為學、無學人授記,就從阿難開始。
 
 
前面的經文,就是介紹阿難,阿難已經得佛授記了,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難的佛號已定了,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將來的世界也定了,國名「常立勝旛」,定了。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佛壽呢?將來壽命無量無數,無法去算計,這是佛陀已經講出來了。這種佛壽無計量,無法去算計,無量億長久的壽命,表示的就是道理從始至終就無終無始,就是沒有數字,所以叫做無量億劫,無法去算數。這就是道裡,永遠存在,一直要讓大家將這段文字記住,聽法不是聽了,流了就過去了。阿難代表法藏,阿難代表所有的真理,佛陀已經說了,阿難是持法者,持法藏者,所以法是永恆的。阿難已經聽了,了解了,所以聞記。佛陀也提起阿難與他的因緣,為什麼阿難成佛能得這麼長壽?阿難是什麼因緣能三十相具足,這麼的莊嚴?阿難的覺性為何能這麼的明朗,也能得到這麼多人尊重他,愛戴他呢?
 
 
大家向佛陀請求,請佛講阿難的因緣。雖然大家沒有開口,佛陀總是知道大家的心意,開始說阿難與佛,他們兩人的因緣,不只這時候是至親,其實無量無量劫以前的以前,就已經是法親了,是同學、同修,只是同學、同修所持的法不同。阿難就是歡喜聽法,但是釋迦佛他當初修行,是修精進行,六度萬行,這是在同一個場所修行,卻是不同發心,次序不同。就如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共同在一個地方,一個道場中修行,各人的習性不同,各人修行的心念也不同,這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在前面的經文。「聞記得歡喜」。大家聽到這樣的受記,尤其是阿難,聞記,啊!歡喜。第一歡喜這因緣這麼深啊!原來在無央數劫前就與佛同學了,與如來同時發心,同時修學,在空王佛所裡,所以,阿難歡喜啊!第二歡喜是果殊勝,這個果,將來成佛,佛壽這麼長,國土那麼清淨,永遠就是這麼的明顯,正法這麼的明顯,長久的時間,倍於壽命,這正法。像法呢?同樣時間會過,又有像法倍於正法。像這樣,能將這法不斷流傳下去,這是阿難很歡喜。
 
 
其實,「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不論是壽命,都是回歸在第一義諦,就是道理,壽命回歸於道理,很深奧的道理。正法在人間是永恆的,只是人的心態,慢慢受無明覆蓋,慢慢就在無明中。其實,第一義諦的真理,永遠存在人心,只是無形無體。你們要說真如在哪裡?就向大家說,真如就是叫做真理。真理在哪裡啊?看不到。但是在有作為的東西,去將它分析,哪一項不是有物理的存在呢?生物學裡面,無不都是理,所以,要經過了很多,去分析不同的道理,成就不同的物質,物質裡面共同有一個名稱叫做「理」,道理,真理存在。同樣,我們若對這些道理能夠通達,阿難成佛的壽無量,無量千萬億劫,正法、像法同樣永遠存在,只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將習性調正過來,那叫做覺性,覺性自然回歸於慧海,智慧就開啟了所看的東西,沒有我們不如意的事,所接觸的人事物,沒有讓我們起煩惱的事,這就是覺悟的人,唯有悲憫眾生。這些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只是悲憫眾生的苦難,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道理,所以,佛能常常歡喜,常常願意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為人群中在付出,這就是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
 
 
「阿難等」,這字「等」字,不只是阿難,還有很多人,這就是包含著,還有羅睺羅,還有未來幾千人還是學、無學人,將在等待受記的這些人。不只是空王佛,還有定光佛,還有大通智勝佛,還有日月燈明佛,這些過去這麼多佛,那個道場都有你、我、大家與佛同世的可能。所以,佛陀在這段文裡,「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這個「等」,就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因緣。下面經文接下來說,
 
經文:「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同時發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大道心。
 
 
大家要用心啊!「阿難常樂多聞」,就是很歡喜聽法,但是我釋迦佛,是「常勤精進」,因為這樣,我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就是同時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這是與阿難,雖然與阿難等,不過特別是阿難,在這空王佛所裡,同時發的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雖然同一個地方修行,還是同樣很多人還停滯在小乘法,但是空王佛所那時,有兩位同時發大乘心,一位是釋迦佛,一位是阿難,但是阿難他聽到大乘法很歡喜,要發大乘心,但是,釋迦佛那時聽到大乘法,他除了即刻歡喜之外,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勤精進的法。
 
空王佛,乃釋迦三大阿僧祇所逢之佛,同發大心,即是同學,發心則同,實踐修法有異,彼時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
 
 
所以,空王佛的時代,是釋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會遇的一尊佛。就知道佛修行已經多久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修行的道場,那尊佛叫做空王佛,就是阿難與他同時發大心,這位同學,與他同時在這空王佛所。同發心者,就是同學。「發心則同,實踐修法有異」,同時發大心,但是身體力行與聽法有不同,身體力行就能早日成佛,光是在那裡聽法,就是要再未來很長久長久的時間才能成佛。佛陀授阿難未來能成佛的記,那就是還要再很久很久的未來,阿難才能成佛。你們想,三大阿僧祇劫以前,兩個人同時發大心,雖然是發大心,就一個是一直要聽大乘法,聽大乘法很歡喜,一個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這就是「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在那個時候,「彼時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
 
經文簡釋: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阿難性喜常好樂多聞勳法;而我常勤修精進行持。
 
 
這是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阿難的性就是這樣,「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阿難的個性,他就只是很愛聽經,這就是在法,他能「樂多聞薰法」,他就是很愛聽,聽一聽,法都入在心裡,就是藏在心裡,與現在的阿難一樣。阿難就是一直當侍者,佛陀說的話,他都將它藏在心裡面,薰法。所以現在大家很流行都說「薰法香」。是啊,聽,聽,將這法聽成自己的,將這香味,從外來的香味,一直薰我們,自然我們的身,我們走出來,讓人聞到,「你的身上怎麼有這樣的香呢?」是茉莉花的香?玉蘭花的香?你看你用什麼花來薰,薰了,自然我們就香了。
 
 
同樣的道理,阿難就是這樣一直將法入心,缺了身體力行,所有過去三大阿僧祇劫,空王佛的法,他也是將它放在心裡,現在釋迦佛的法也是同樣放在心裡,所以未來還有一段時間要去身體力行,眾生緣具足了,才有辦法成佛。就如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世修行,在雷音王佛(一說是弗沙佛)的時代,他們兩個人也是同學,一個就是勤精進,得到雷音王佛先為他授記,將來先得記,先成佛是釋迦菩薩,後面彌勒菩薩,就是在釋迦佛的後面,就是彌勒佛。因為彌勒菩薩就是樂多聞,修智慧,他的眾生緣還未到,釋迦菩薩,眾生緣到了,因為他就是勤精進,入人群度眾生,眾生緣具足,所以釋迦佛比彌勒佛先得授記作佛,同樣的道理,阿難就只是聽。我們若只是聽法,只是聽而已,不夠,一定要身體力行。所以,「而我常勤修精進」,這是釋迦佛。阿難就只是聞法,我是勤精進,和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一樣,還是釋迦佛勤精進、入人群、結善緣,所以釋迦佛提前受記成佛。
 
「多聞」:得空王之語言,長於討論,短於自修,所以猶滯因門。
 
 
「多聞」,那就是「得空王佛之語言」,阿難多聞,空王佛在講法,他很歡喜,一直吸收。「長於討論」,他的優點就是一直聽,就只是很喜歡與人辯論,討論佛法,論法義。短,就是「短在自修」,短在入人群,短在勤精進,這就是他的短處。他的長處就是聽法,以法與人辯論,這是他的優點,短處,就是缺自修。所以「猶滯因門」。還是在這個因,還在修因,他還未得果,得果就是真正成佛,這叫做得果。這時還是在因地,還要修行,要入人群去結眾生緣,才能成佛。
 
「精進」:得空王之心智,兼於萬行,全於眾德,所以登於果位。
 
 
精進,就是「得空王佛之心智」,能夠勤精進,釋迦佛當時聽到空王佛的法,不只是歡喜,能夠體會佛的心懷,能夠了解佛的心懷,體會佛的智。我們在開始,從〈方便品〉開始,佛陀一直在說佛智,那就要能體佛心懷,才有辦法體解佛智。那時候的釋迦佛,修行於空王佛所時,他聽法,他已經得到空王佛的心智,就是體會佛的本懷,所以兼於萬行,在六度中又兼萬行,就是在人群裡。「全於眾德」。他的專長是修所有的德,內修功、外行德,所以「全於眾德」,在人群中。「所以登於果位」,因為這樣,所以他已經成正等正覺了。
 
經文簡釋: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如來,只一常勤,先得成道。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佛,釋迦如來,只一常勤精進,他就是一心一志,常常都是勤,勤精進,勤入人群,勤六度萬行,所以因為這樣,「先得成道」。各位,修行,一定要聽法,聽法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光是聽,光是辯論,光是會說,但是德沒有修進來,光是下功夫在薰法,沒有一心勤精進入人群;就如只是顧自己的花盆,沒有顧大地乾旱,我們應該要去滋潤人人的心地,這就是我們要學,學釋迦牟尼佛,顧自己,同時更要顧天下眾生。所以自己得到法水利益,滋潤心地,也要用這法水來滋潤大地眾生心地,這就是釋迦佛的德,所得的果。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

 

 

高明智(惟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6/05/0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